黄鹤楼与登金陵凤凰台对比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颢的《黄鹤楼》,谁更厉害?李白的《凤凰台》和崔颢的《黄鹤楼》都是唐代登临诗的佳作,不仅如此,李白还盛赞过崔颢的这首诗。
李白登黄鹤楼时,欲待作诗一首,结果抬头发现了崔颢的这首诗,十分欣赏,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后来登金陵凤凰台的时候,终于找到机会写了这首诗,而且从诗句上看,明显是有对《黄鹤楼》诗致敬的意思,看那凤去台空的情节和崔颢的'空余黄鹤楼'多么相似,连最后三个字'使人愁'都是直接复制过来的。
有了李白自己对崔颢《黄鹤楼》的这种坦然的欣赏,再加上崔诗也的确写得出彩,所以历代诗论家便像得了令箭一样,在对比这两首诗的时候,纷纷贬李崇崔。
笔者以为这实在是有点跟风。
崔颢的诗的确是好,意境浑融,音律上有种阔大和苍凉,十分让人动容。
但李白的这首《登金陵凤凰台》,也并非就不如这首《黄鹤楼》,起码单在思想境界上,就比崔颢的《黄鹤楼》要更胜一筹。
因此笔者认为,这两首登临诗在格局上看,李白胜;在意境上,崔颢胜。
而在总体上,二诗不相上下。
一、《黄鹤》一诗成绝响黄鹤楼 / 登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的《黄鹤楼》,起调就高,一吟便成绝响。
他用四句写了一个事情:仙人乘鹤,人去路空。
但'黄鹤''白云',引人联想到神秘悠远的传说和历史人世的浩荡,'悠悠'更是从音律和意境上加重了这种悠远,使人产生历史的迷离感。
而前四句还是古诗气度,后四句突然转入律诗格调,'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对仗极其工巧,在格律上和前面其实是有点不太合的,但在音韵上却比较妙,意思上也对接了前句,描写的是孤独的延伸,结尾转到乡愁这万古情怀,起承转合之下,十分让人动容。
其实崔颢的这首诗,最精彩的在于前四句,虽说容量小,四句话就说了一件事,但是却婉转悠远,尽显历史感,许多人都赞颂这四句,甚至还有人说应该去掉后四句,只留前面更成绝响。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颢的《黄鹤楼》,谁更厉害?说太白《登金陵凤凰台》“抄袭”崔颢《黄鹤楼》的,多是被“太白搁笔”这美谈所误导,太白确实“抄袭”过《黄鹤楼》,但那首诗叫《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两首诗的形制完全相同,都是“半古半律”,前二联古风,后二联则是整饬的律句。
《黄鹤楼》连用三个黄鹤,《鹦鹉洲》则连用三个鹦鹉。
《黄鹤楼》第四句出现“空悠悠”的三平尾,《鹦鹉洲》就跟上“何青青”的三平尾。
《黄鹤楼》写乡愁,《鹦鹉洲》的愁则更丰富一些,你也可以理解是乡愁(迁客),也可以理解是“怀才不遇(月向谁明)”之愁。
《黄鹤楼》其实是半首古风+半首律诗,当然不是格律诗的正格,那为什么历来诗论尽皆推崇,严羽更在《沧浪诗话》中定其为“唐人七言律第一”呢?我认为黄白山在《增订唐诗摘钞》里的评最能说明,他说:“前半一气直走,竟不作对,律之变体。
”前四句一气直下,连用三黄鹤,读来却流利鲜活,第四句忽然转到白云,飘然又不突兀,是盛唐气象,三四句本应对仗,这里也都舍去,所以这是格律诗的变体。
变体二字并不是简单的区别于正格,盛唐时,格律诗处于发展阶段,《黄鹤楼》正是崔颢对格律诗创作所作的尝试,这是一个“从无到有”或者说“强强联合”的过程,而这过程所孕育出的作品,也便是弥足珍贵的。
反观太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除了四五句失粘(上一联下句第二字与下一联上句第二字平仄相同为粘)外,完全符合格律,每一句都是整饬的律句,这是与《黄鹤楼》的半古半律有明显区别的。
黄鹤楼与登金陵凤凰台对比黄鹤楼与登金陵凤凰台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两首诗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影响。
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对比。
一、创作背景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始建于公元223年,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
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楼,吸引了无数诗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诗篇。
黄鹤楼因名而闻名,因诗而名扬四海。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佳作。
李白一生游览了许多名山胜水,而凤凰台位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相传南朝刘宋年间有凤凰集于此,故称凤凰台。
李白在游览此地时,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创作了这首诗。
二、诗歌主题黄鹤楼的诗歌主题多表现离别之情,如著名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人借景抒怀,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离别的痛苦。
同时,黄鹤楼也是历史的见证者,许多历史事件在诗中被提及,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登金陵凤凰台的诗歌主题则是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现实社会的忧虑。
李白在诗中通过描绘金陵美景,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现实社会的忧虑。
他在诗中提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对现实社会的忧虑。
三、艺术手法黄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都采用了借景抒怀的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黄鹤楼通过描绘登临远眺的景象,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来抒发诗人的感慨。
登金陵凤凰台则通过描绘金陵的美景,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两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还有其他的共同点。
比如,它们都采用了象征手法。
在黄鹤楼中,“黄鹤”象征着离别的愁绪和对故乡的思念;在登金陵凤凰台中,“凤凰”则象征着历史变迁和现实社会的矛盾。
此外,两首诗都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形象的描写,使诗歌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四、文化影响黄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中国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鹤与凤凰齐飞山水共长天一色“境界有大小,不以是分优劣”,王国维《人间词话》言之甚理,故从意境而言始。
登楼眺远,仙人乘鹤,杳然已去,永不复返,仙去楼空,唯留天际白云,千载悠悠。
岁月不再、世事茫茫。
奈何飞升的黄鹤不会再来了,这空楼,这白云,都空自存在。
羡慕古人,失落之余,观楼外远景,汉阳清晰可见,忧郁的树林,叹息的芳草,在残阳余晕中,又在惹人愁怀。
久久地望着,失神,渐渐地,暮帷四合,这空旷迷茫的江面上,群山中, 崔颢抬头,哪里是我回家的路呢?感慨万分,昔日繁华已经荒芜在小道之中,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在坟墓幻化。
化为一抔黄土。
,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
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长江割成两道而下,而不见长安城。
凤凰鸟游憩于此已是曾经,而今凤凰鸟飞走了,对历史的凭吊,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李白远望,眼前之景又何以向长安道?两首诗都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意境之中都有凄美之情,却各含不同景物,渲染出各自不同的心境. 可李诗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
而崔诗表达的是: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
“今夫诗,彼无识者既不能知古来作者之意,并不自知其何所兴感触,发而为诗”不同的背景造就了不同诗魂。
崔颢,唐代诗人,开元年间中了进士,曾任尚书司勋员外郎,后来,他又从军塞上。
《黄鹤楼》这首诗是崔颢的从军塞上时名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李白因受宦官高力士等人的打击,被迫离开了长安,他极目远眺放眼到当时的权力中心首都长安,然而他的努力失败了。
他到了金陵城南的凤台山上的凤凰台登临观览,看到这凤去台空的陈迹,于是发思古之幽情,抒发愁怀,写下了这首《登金陵凤凰台》。
都曾是朝廷的官员,而如今都飘流在野, 可崔颢被从军边疆, 远离乡土,诠释了乡愁;而李白游历大江南北,但他的心却始终关切着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自己的心之所向却在首都长安。
古诗词对比赏析阅读①无限情思寄楼台《黄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都是因楼名而起兴,进而由传说展开遐想,抚古思今,感慨盛衰变化,接下来回归对眼前实景的描写,最后在此基础之上抒发愁情。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①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②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①历历:清楚可数。
②乡关:故乡。
[诗歌鉴赏]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①。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②,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①古丘:古坟②浮云蔽日:比喻奸臣蒙蔽君主。
[诗歌鉴赏]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
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
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对比阅读]这两首诗虽都是触物兴感、登临抒怀之作,但却各有兴会,各抒其情,各擅胜境。
崔颢的诗突出的是乡愁,确实其对乡愁的抒写动人情肠,将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怀乡情结表现得气概苍莽、出神入化,特别呈现出一种突破格律、“不法而法”的奇崛之美。
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呈现出诗人关注现实、注意国家命运、渴望对国家有贡献的忧国伤时的心情。
②夜里赏花古人赏花总是别有一番情味,借景抒情的大有人在,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和苏轼的《海棠》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却大不相同。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惆怅①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②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释]①怅:伤感,愁闷,失意。
②明朝:明天。
[诗词鉴赏]诗文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作者对翰林院中牡丹的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态。
崔颢《黄鹤楼》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二诗比较《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作中,能被千古传诵,万人争咏的佳作不少,但象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那样,不仅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且后世文人不断地为它们的优劣争讼不已的现象,则十分罕见。
关于这两首诗,曾经有过这样的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的《黄鹤楼》诗,为之敛手,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后来游金陵凤凰台,遂作《凤凰台》诗,欲拟之以较胜负。
这些记载,见于《唐才子传》和《唐诗纪事》等多种著作,故尔基本可信。
两诗诞生后,便有所谓优劣之争。
相当多的人以崔诗为优,严羽云:“唐人七律,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沧浪诗话·诗评》)李梦阳云:“一气浑成,净亮奇瑰,太白所以见屈。
”(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盛七律)吴昌祺亦云:“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干秋绝唱,何独李唐”。
(《删订唐诗解》)而金圣叹则说得更彻底:“(李白)当日定宜割爱,竟让崔家独步。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二)明确提出李白此作多余,应该藏拙让贤。
不过,为太白鸣不平者也大有人在,唐汝询评李诗曰:“为词造意,俱深于崔。
”(《唐诗解》卷四十)周敬日:“读此诗,知太白眼空法界,以感生愁,勍敌黄鹤楼,一结实胜之。
”(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盛七律)今人施蛰存也云:“李白此诗,从思想内容,章法,句法来看,是胜过崔颢的。
”[①]当然,也有一些折中说法,如方回云:“太白此诗,与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
”(《瀛奎律髓》卷一)刘克庄云:“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
”(《后村诗话前集》卷一)张步云先生说:“崔诗超绝,李诗意胜,各有千秋,不能轩轾。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之比较摘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都是唐朝著名的七言律诗,评价很高,但也有一些争论。
本文将这两首诗比较之后,找出相似点与不同点,最终认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方面都比崔颢的略胜一筹!关键词:李白崔颢继承出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个地方不仅要有自然景观,而且还要有人文景观,一个地方不仅有人文之胜,而且有自然之美,这二者珠联璧合,才能使这个地方声名远扬。
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就是这样。
岳阳楼是因为有范仲淹的一篇记还有杜甫的一首诗,还有其他很多人的作品(包括李白);黄鹤楼就有崔颢的这首七律,滕王阁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鹳雀楼就是王之涣的诗。
这也就拉开了李白与崔颢之间的序幕!他们之间最深的渊源也就在于那两首诗——《黄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众所周知,盛唐诗人崔颢在游览蛇山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黄鹤楼》诗篇。
诗扬人名,人以诗贵。
其他在黄鹤楼题写诗句的人们,一时间黯然失色,连同他们的诗句,好像都萎缩到墙角去了。
崔颢于是诗名大振。
恰在这时,李白因被排挤,离开长安来到这里。
游鹤山,登黄鹤楼,续写惊人之作,丰满诗仙的诗囊。
他兴致勃勃地登上层楼,胜景扑面,诗情跃跃,心赏口吟,正欲成篇之时,忽然在墙上发现数行文字,墨迹尚新。
于是站住脚根,随随便便地默诵起来。
越读越觉得吃惊,几至读到“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时,内心激动得发抖。
读完全篇,默立良久,方才慨然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悻悻而去。
崔颢是开元进士,累官司勲员外郎,也被称作“有俊才”的诗人,写过长干曲十首,其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亲切动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
赏析《登金陵凤凰台》与《黄鹤楼》黄鹤楼原址位于现在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建于三国东吴时期,最初用作军事用途,为瞭望守戍的烽火楼,后三国归晋,此楼军事作用不再,但因西临大江,且地势高耸,登楼而观,眼前江水浩荡,气势磅礴,宛如一条白练至西凭空而来,遂逐渐成为历代文人骚客赏景留墨之所,又因传说中有仙人乘黄鹤在此歇脚,故又称黄鹤楼。
崔颢,盛唐时诗人,开元年间进士,少年成名,但被人视为“有才无行”,一生宦海沉浮,终不得志,其诗早期名声不显,晚期则风格突变,多写边寨戎旅之事。
曾登黄鹤楼,作七律《黄鹤楼》一篇,但其诗当时并不为人所称道,盖因唐朝乃是诗歌发展鼎盛时期,其时诗豪名篇灿若星河,崔颢为人又因其早期诗作之故而为人所不喜,故《黄鹤楼》一诗只到李白登临黄鹤楼方才流传天下。
《黄鹤楼》乃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作,前四句写登楼怀古,后四句写抒发胸中所思,整首诗从头之尾一气呵成,读来朗朗上口,乃七律中之精品佳作。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初读来平铺直叙,仅仅点出黄鹤楼的来历,且上下两句中皆有“黄鹤”二字,韵律格式与律诗并不相符,仅将此两句看来,说其出之开蒙学子之手亦不为过;但此种感觉只是初读,再读后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沧桑之感,尤其是一个“空”字,道出了仙人已去、鹤飞楼空的寂寥意境,因此,此“空”字实乃首联两句之“眼”;而上下两句中的“黄鹤”二字虽字同然意则完全不同,第一句“黄鹤”指的是与仙人一同远遁的仙鹤,第二句“黄鹤”则指的是仙去楼空的黄鹤楼,两个“黄鹤”一静一动,动者远去,静者空留,无形中给人一种惆怅中带着一丝空明之意。
颔联两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紧接首联,“黄鹤一去不复返”道出了仙人乘鹤而去不复回来,所谓“鹤飞淼淼、了然无痕”,再也不见仙人与黄鹤的一丝踪迹;此处又有一个“黄鹤”,这在七律中极为罕见,也极为不符格式,难道是诗人不懂格式?非也,林黛玉教香菱云:“(律诗)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六、分析崔颢《黄鹤楼》诗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在平仄格律上的异同。
(10分)答:李白诗句中的平仄符合七律的格式,崔颢的诗则不符合七律的格式。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这首七言律诗的用韵方式为首句入韵平起式。
其韵脚是下平十一尤(平水韵)。
下面,让我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两首诗的平仄格律: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李白的全诗都严格按照七言律诗的格律进行创作的,格律都非常的严谨。
但是,崔颢的《黄鹤楼》不是规范的七律。
也让我来具体分析如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按照七言律诗的格律的规定来讲,颔联和颈联的上下句应两两相对,即出句和对句的结构方式基本相同,相应的词语要求平仄相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大体如此),词性相同,词意相类。
但是崔颢的诗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其平仄排列是“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出句“二四六”三字的平仄是“平仄平”,对句的是“仄平仄”,正好相对。
但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除了“黄鹤”和“白云”外,均不相对。
这两句的平仄排列是“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二、四、六”分别是“仄仄仄”和“平仄平”,这里只有出句的第四字改作平声才能合律。
另外,出句以“三仄”收尾,对句以“三平”结束,犯了诗律的大忌。
这两首诗的押韵韵部相同,都是押传统的“平水韵”下平声【十一尤】韵。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的比较第三稿作者:肖玲学校:巴州电大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09年秋学号:0965001252895指导教师:潘天庆2011年10月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的比较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绪论 (1)一.相同相似并不等于机械模仿 (2)(1)体裁相同 (2)(2)评价相近 (2)(3)内容部分相似 (3)(4)景色相似 (3)(5)韵部相同 (4)二.相异之处就是创新.........................................................................................5.(1)思想内容有差异 (6)(2)艺术形式有精粗 (8)结论 (10)注释 (11)参考文献................................................................................................................ . (11)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的比较摘要:崔颢的《黄鹤楼》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都是唐朝著名的七言律诗,后人对它们的评价很高。
但是,也有一些争论,难分高下。
本文将这两首诗进行比较,找出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后,最终认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无论是思想内容方面,或者是艺术表现方面,都要比崔颢的《黄鹤楼》略胜一筹。
关键词:崔颢《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七言律诗相同相似继承创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绪论崔颢的《黄鹤楼》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都是盛唐时代著名的七言律诗。
历代以来,各种唐诗选本都把他们这两首诗一起选进书中。
历代的诗话评论家都把他们的这两首诗进行过比较分析、试图分个高低,争论非常激烈。
很多人认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只不过是模仿崔颢的《黄鹤楼》而作,没有什么创新。
崔颢《黄鹤楼》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都是传颂千古的名篇,在中国古代诗话中对两诗之品鉴比较,其作为一个话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对此,我觉得这两首诗都是同中有异、各擅胜境的佳作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
所以在这里只是将我发现的两诗异同点拿出来进行简单的对比。
先看相同点,首先,从诗作的题材来看,二诗皆从虚处生发,登临抒怀。
崔诗借黄鹤楼命名的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黄鹤楼因在湖北武昌的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王子安乘鹤过此,也有说三国时费祎在此驾鹤登仙。
在无限的时空中有种仙去楼空、岁月不再的寂寞遗憾之情。
后半首诗实写诗人在楼上眺望汉阳城还有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只是在烟波江上,何处是归程呢?思乡之情恰如眼前浩渺的一江水,顿时一股愁绪涌上心头。
李诗由写凤凰台的传说起笔。
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聚在金陵凤凰山,于是在此筑台,山和台由此得名。
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一去不复返,唯有长江的水在不停地流着。
此时李白的目光落在眼前的大自然和江水中,只是他非常遗憾不能回到长安一展其雄才大略。
其二,从体裁形式上看,两诗均为七言律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直至清人孙诛编选的颇有影响的《唐诗三日首》,还把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七言律诗”的首篇。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其三,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其四,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得天衣无缝。
《黄鹤楼》中,诗人面对“汉阳树”和“鹦鹉洲”时触发了个人羁绊异乡的旅怀愁思;《登金陵凤凰台》中作者在面对三山二水之时抒发出忧国忧民忧君的愁绪,含蓄而又深远。
第五,在写法上,两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崔诗的开篇以突兀的起势连续调用三个“黄鹤”入诗,并从虚处生发出去,意中有象、虚实结合。
黄鹤楼故址在武昌黄鹤山(即蛇山)的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历代屡毁屡修。
昔日楼台,枕山临江,轩昂宏伟,辉煌瑰丽,峥嵘缥缈,几疑“仙宫”。
传说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齐谐志》),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太平寰宇记》)。
诗人登楼眺远,浮想联翩,诗篇前四句遂从传说着笔,引出内心感受,景寓情中,意中有象。
仙人乘鹤,杳然已去,永不复返,仙去楼空,唯留天际白云,千载悠悠。
这里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又隐隐露出黄鹤楼莽苍的气象和凌空欲飞、高耸入云的英姿,而仙人跨鹤的优美传说,更给黄鹤楼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远。
接着就写实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弥望: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
汉阳鹦鹉洲,原是今武汉市西南长
江中的一个沙洲,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后来渐被江水冲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
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着勃勃生气,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霭袭来。
崔颢南下漫游。
离家日久,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便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造成了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
李诗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让人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
三四两句就“凤去台空”进一步联想开去。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令李白感慨万分的是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李白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
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
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寄寓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
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再来看看不同点。
首先,在体裁形式上,两诗虽同为七律,但崔诗前四句是古风句,并无古律可言,诗的前四句是怀古,崔颢以这首半古半律的七言诗,空前绝后地成为中华诗歌园圃中一株卓尔不群的奇葩。
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则使登临诗作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凤凰台》成了既区别于《黄鹤楼》又与之并驾的另一座烁古炫今的诗坛巨碑。
两诗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各领风骚、各尽其妙的扛鼎力作。
第二,从写作背景来看,开元后期崔颢出使河东军幕,天宝后又仕途不顺畅,远离家园,落拓飘泊,这样的人生经历驱使中年的他面对了人生更深刻的问题。
这样的背景下他写出了令世人叫绝的《黄鹤楼》。
而《登金陵凤凰台》一说是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作,一说是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写的。
第三,二诗虽都是触物兴感、登临抒怀之作,但却各有兴会,各抒其情,各擅胜境。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呈现出诗人关注现实、注意国家命运、渴望对国家有贡献的忧国伤时的心情。
此时的李白己年迈,现实生活中又遭受种种磨难,穷愁潦倒,生活十分凄凉,而他却在屡受挫折中依旧表现出执着的政治热情。
与崔诗相比,李诗抒发的既是个人的、又是时代的、历史的感受。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深沉历史感带给人的是阔大深沉的思索。
崔颢之诗突出的是乡愁,确实其对乡愁的抒写动人情肠,将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怀乡情结表现得气概苍
莽、出神入化,特别呈现出一种突破格律、“不法而法”的奇崛之美。
李诗伤时忧国,指斥谗谄之徒,其气象与寄托,和崔诗作客之愁乡关之恋境界大小高下还是有别的,而且在艺术上也有“胜出于蓝”之美。
第四,两诗所表现的诗人的精神状态是不一样的。
崔诗在精神上是消极、悲观的。
黄鹤楼上半首强调盛事难再,渗透无常之感,下半首则由此自然地引伸出世事不足为、不如归去的结论。
但时日已暮,乡关何处?因而虽有美景当前,却仍哀愁难禁。
李诗在精神上则是奋发、乐观的。
其前六句强调的是:人事虽然短促,宇宙却是永恒的,因而虽然凤去台空,但长江却丝毫无损,仍自流动不息,孙吴、东晋虽均已成为陈迹,但青天、三山、长江、白鹭洲却并未消失。
宇宙既然长在,则依附于宇宙的人类及其历史自也随之绵延不绝,是以世事仍大有可为。
只是奸邪当道,诗人未能施展自己抱负,不得不令人悲愁。
崔诗和李诗的结尾虽都是“使人愁”,但前者是勘破世事者的愁,后者是积极入世者的愁。
假如说崔颢的《黄鹤楼》是一首游子的绝唱的话,那么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就是一曲志士的悲歌。
同是登临吊古之作,崔诗、李诗表情达意,各具风采,但都闪烁着璀璨的艺术光辉。
一幅是天然山水图,则另一幅是精细的人工美卷。
凤凰台不及黄鹤楼舒卷自如,黄鹤楼又不如凤凰台结构井然,这是两种相反的艺术风格,分属两种相反的艺术标准无法机械地评论他们风格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