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精品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让爱充满世界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语文《让世界充满爱》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让世界充满爱》这篇文章。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文章的和内容,进行推理和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爱的理解,懂得关爱他人。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理解文章内容。
2. 学会生字词和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对文章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 学会通过文章的和内容进行推理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充满爱的主题。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世界需要充满爱。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
4.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让世界充满爱。
(2)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充满爱。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文章,巩固生字词。
(2)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如何让世界充满爱的短文。
2. 拓展作业:(1)收集关于爱的名言警句,进行交流分享。
(2)观看关于爱的电影或故事,写一篇观后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态度。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生字词的掌握。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爱充满世界战争——是人类的人性,被罪恶欲望的扭曲。
张政——是恶魔的人性,已丧失生命……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
轰炸后的上海,清翠的树林焦黑了,彩色的农田荒芜了。
到处房子倒塌。
老百姓在呼喊着。
凄惨的哭喊声替代了愉悦的歌声,轰鸣的炮火声替代了郎朗读书声……瞧!这个小男孩的父母亲,在那最后的一刻,张开双手。
哎呀!那双手,可就像鹰的翅膀,保护着小男孩。
用那最后的含有淡淡微笑和关心的眼神望着小男孩那恐惧的目光。
突然,日本的那飞机发出了一枚导弹,正好袭击在了他们的房子,巨石不断坠落。
有一块巨石偏偏砸在了父母亲的脊背上,他们立刻摔倒在地,鲜血流了出来。
小男孩可怕极了,他试图去推了推他们,原来,已经死的了。
小男孩惊恐无助地爬出废墟,蹲了下来。
他不敢想象自己的未来,他的未来是一片黑暗。
他喊:“爸爸妈妈,你们去哪了?你们去哪儿?”他就痛苦了起来。
哭声越来越响,可没有人来帮助他,只有硝烟的气味,血腥的气味不断飘来……为什么不能让爱充满世界<二>让爱充满世界这张照片记录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炸死了200多命妇女和儿童,四处都是废墟。
这么一个小男孩,由于战争,使他失去了父亲和母亲,他蹲下来,嚎啕大哭。
随着他撕心裂肺的哭声,我仿佛穿越了68年的漫漫时光……那是1937年8月28日,一群逃难的人正向上海火车南站上去。
一辆日本飞机飞向了上海,人们害怕得立刻争先恐后地上车。
由于挤来挤去,火车的入口立刻堵住了。
他们只能从窗户向里面爬进去,或把孩子放进去,希望能够逃过这一灾难。
这时,这飞机扔下几枚导弹,“呜……轰”立刻把大半人炸死,血流成了河。
这儿的一对夫妇,抱着一位两三岁的孩子,这个孩子真可爱呀!由于来不及上车,只好把孩子抱在怀中,眼中充满了恐惧。
突然,一枚导弹扔了下来。
爸爸和妈妈突然倒地,死了。
但幸运的是,那一个小男孩没有死,他不知所措、慌忙地爬出废墟,痛哭着:“妈妈,你在那里?爸爸,我想回家!”望着照片上哭泣的孩子,我不禁想说:“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语文《让世界充满爱》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让世界充满爱》这篇课文,理解爱的力量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让世界充满爱》的内容理解和分析爱的力量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2 教学手段课文多媒体演示教学PPT案例分析材料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让世界充满爱》的主题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爱的力量和重要性。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爱的实际应用和影响。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爱,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3.2 时间安排导入新课:5分钟讲解课文:15分钟案例分析:10分钟小组讨论:1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小组讨论表现和课后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教学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的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材料5.1 教学资源课文《让世界充满爱》多媒体演示教学PPT案例分析材料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其他相关的文章或观看相关的视频,进一步了解爱的力量和重要性。
6.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爱心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服务、捐款捐物等,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七章: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7.1 教学难点学生对爱的概念和力量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7.2 解决策略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理解爱的力量和重要性。
第八章:教学注意事项8.1 教学注意事项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让世界充满
爱
“爷爷,你看这张相片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啊?”我捧着语文书向爷爷走去。
爷爷仔细看着相片,神情凝重,缓缓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37年8月28日,那是一个腥风血雨的早晨,日本侵略者投下了一颗颗无情的炸弹,一座座美丽的高楼轰然倒塌,繁华热闹的上海火车南站瞬间化作一片不堪入目的废墟。
此时,一个孩子悲惨的哭声打破了这片死寂。
“爷爷,好可怕!”听到这里,我猛地靠近爷爷紧紧地抱着他。
此刻,我看到爷爷眼里闪着泪花。
“别怕,孩子,让我们记住历史,让我们热爱和平。
”爷爷用温暖的手掌轻抚我的背。
我仿佛看到那个可怜的小男孩拖着疲惫而虚弱的身子往前走,可是他能去哪儿呢?家没了,爸爸妈妈没了,所有的亲人都没了。
世界很大,他却那么小,那么无助。
战争真的结束了么?想起前不久看到在网络上流传的那张相片:画面中的女孩把相机当成武器,看到男摄影“瞄准”
自己,立刻高举双手投降,脸上的忧愁恐惧多让人心疼。
我真同情那些在炮弹威胁下无法快乐生活的孩子们啊!今天的我,吃得好,穿得好,还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啊!我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用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我更希望:让贪欲远离这个美丽的世界!让世界充满爱!。
让世界充满爱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让世界充满爱》。
课文通过描绘一个充满爱的世界,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爱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爱的力量,学会关爱他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爱的力量,学会关爱他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课文动画视频、图片等。
2. 学具:课文文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充满爱的世界,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爱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体会爱的力量,学会关爱他人。
4. 例题讲解(10分钟)利用课文中的例子,讲解如何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关爱他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谈论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每组选出一个最感人的例子,进行分享。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让世界充满爱爱——> 关爱他人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课文中的例子,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作文。
2. 课下阅读一篇关于爱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爱的力量的体会都比较深刻。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好地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更多关于爱的故事,下一节课进行分享,进一步体会爱的力量。
语文《让世界充满爱》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让世界充满爱》这篇文章,理解爱的力量和意义,培养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品质,提高语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1. 文章主题:《让世界充满爱》2. 重点词汇:关爱、友情、宽容、尊重、爱心3. 难点句子:如何运用爱去影响他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2 教学手段1. PPT课件:展示文章内容、重点词汇和图片。
2. 视频材料:播放相关爱心公益广告或真实故事。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主题和寓意。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导入新课利用爱心公益广告或真实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对爱的关注,引出文章主题。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掌握文章结构。
3.3 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子针对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难点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文章的主题和寓意,分享自己的感悟。
3.5 课堂小结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强调爱的力量和意义。
3.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第四章:评价与反馈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等,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4.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4.3 学生反馈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第五章:教学反思与改进5.1 教学反思在每堂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5.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资源与环境6.1 教学资源1. 教材:《让世界充满爱》相关文章。
2. 辅助材料:相关爱心公益广告、真实故事、案例等。
3.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爱心活动、慈善机构等资料。
让爱充满世界战争——是人类的人性,被罪恶欲望的扭曲。
张政——是恶魔的人性,已丧失生命……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
轰炸后的上海,清翠的树林焦黑了,彩色的农田荒芜了。
到处房子倒塌。
老百姓在呼喊着。
凄惨的哭喊声替代了愉悦的歌声,轰鸣的炮火声替代了郎朗读书声……瞧!这个小男孩的父母亲,在那最后的一刻,张开双手。
哎呀!那双手,可就像鹰的翅膀,保护着小男孩。
用那最后的含有淡淡微笑和关心的眼神望着小男孩那恐惧的目光。
突然,日本的那飞机发出了一枚导弹,正好袭击在了他们的房子,巨石不断坠落。
有一块巨石偏偏砸在了父母亲的脊背上,他们立刻摔倒在地,鲜血流了出来。
小男孩可怕极了,他试图去推了推他们,原来,已经死的了。
小男孩惊恐无助地爬出废墟,蹲了下来。
他不敢想象自己的未来,他的未来是一片黑暗。
他喊:“爸爸妈妈,你们去哪了?你们去哪儿?”他就痛苦了起来。
哭声越来越响,可没有人来帮助他,只有硝烟的气味,血腥的气味不断飘来……为什么不能让爱充满世界<二>让爱充满世界这张照片记录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炸死了200多命妇女和儿童,四处都是废墟。
这么一个小男孩,由于战争,使他失去了父亲和母亲,他蹲下来,嚎啕大哭。
随着他撕心裂肺的哭声,我仿佛穿越了68年的漫漫时光……那是1937年8月28日,一群逃难的人正向上海火车南站上去。
一辆日本飞机飞向了上海,人们害怕得立刻争先恐后地上车。
由于挤来挤去,火车的入口立刻堵住了。
他们只能从窗户向里面爬进去,或把孩子放进去,希望能够逃过这一灾难。
这时,这飞机扔下几枚导弹,“呜……轰”立刻把大半人炸死,血流成了河。
这儿的一对夫妇,抱着一位两三岁的孩子,这个孩子真可爱呀!由于来不及上车,只好把孩子抱在怀中,眼中充满了恐惧。
突然,一枚导弹扔了下来。
爸爸和妈妈突然倒地,死了。
但幸运的是,那一个小男孩没有死,他不知所措、慌忙地爬出废墟,痛哭着:“妈妈,你在那里?爸爸,我想回家!”望着照片上哭泣的孩子,我不禁想说:“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孩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
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爱冲忙世界,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
“轰”的一声巨响,火车站的候车室瞬间倒塌了。
车站里那成千上万的人们惊惶失措,逃的逃,叫的叫,哭的哭,乱成一片。
顿然间,硝烟滚滚,血肉横飞。
这时,从被炸的候车室的废墟和碎片中传来一个幼儿的哭声,闻声过去,一个三、四岁的男孩正坐在废墟里,他的周围都是血肉模糊的尸体,他身上也都溅满了血。
那男孩显然已被周围发生的一切吓怕了,他一脸惊慌,眼睛瞪得大大的,满脸都是灰尘,还张着大嘴拼命地哇哇啼哭着,连脖子、脸上的青筋都露出来了。
这个可怜的孩子是在用他那拼命的哭声找寻自己的爸爸妈妈,找寻自己熟识的亲人。
然而,这凄惨的哭声没有惊动他的爸爸妈妈,没有惊动他的亲人。
唯一的答案,就是这些亲人已被日本侵略者的炸弹夺去了生命。
头顶上敌人的轰炸机还在盘旋着,一枚枚炸弹继续攻击着,地上的人们死的死,伤的伤,小河里血流成河悲惨得难以想像。
就在这时,他听到他旁边的废墟里,传来一个微弱的声音,他知道,这是他妈妈的声音。
于是,他拼命爬过去,手上、脚上都被碎片划破了一道道口子,鲜血在流,可他全然不顾,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一下子仿佛成了一个懂事的小大人,因为他有一个希望,一定要看看妈妈,一定要把妈妈救活。
终于,小男孩爬到了妈妈身边,看到妈妈一脸的鲜血,小男孩赶紧伸手去帮妈妈擦,妈妈从牙缝里挤出两面个字“孩子”就断了气。
就这样,本来一个幸福的家庭由于日本侵略者的轰炸,这个孩子成了孤儿。
这个孤独、可怜的孩子,他以后的生活又会如何?相信他会记住这段历史,发奋读书,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努力。
战争中的孩子大家还记得1937年8月28日的那一天吗?那天,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
又一次,在中国人的脸上,写下了“耻辱”二字,又有多少人,因此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一位才三岁的孤儿的父母,就是不幸者中的两个。
那天,那位母亲带着孩子,来火车站给丈夫送饭,她的丈夫,是埋伏在上海火车站的抗日游击队员,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饭正吃了一半,一位叔叔就满头大汗地跑来了,“在车站附近发现了一大群鬼子!快准备准备!他们这次准备炸毁这里!所以,这次行动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大家一定要努力!”爸爸从柱子下的洞中,摸出了武器,就匆匆出发了!这时的孩子,还什么都不懂,还开心地在妈妈身边玩石头!过了会儿,从候车室那儿传来了一阵阵的枪声,“忽”,一颗炸弹,从远处飞来,母亲的脑海里,一片空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把孩子投到远处一片柔软的草地上。
孩子,毫发无伤,可是,母亲,却被炸得粉身碎骨,尸骨无存!孩子呆呆地坐在废墟旁,却已不见了母亲,在他眼前的,只有那熊熊的大火,和浓浓的烟雾,孩子傻眼了!他“扑通“一声,摊坐在地上,撕心裂肺的哭着,喊着:“爸爸!妈妈!”望着已成一处废墟的火车站,他只能哭。
他被一位大妈收留了,渐渐成长,成了一位小八路,为他的父母报仇。
他憎恨战争,渴望着和平,企盼着和平!他希望,有一天,世界上再也没有战争,只有欢乐,只有和平!一件真实的事情在我们课本里P19页有一张非常残酷的照片,这张照片是在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
在这张照片上有一个小孩。
这个小孩为什么哭呢?也许是他的父母要回老家,但是发生爆炸时,突然火车一响,他的父母就不知了去向,就只剩下小孩一个人在这里嚎啕大哭!那他的父母在哪里?或许这个小孩的父母已经被日本人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但不敢让人们相信的是当时的抗日战争让多少人失去了那宝贵的生命。
但在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在当时父母可能要离开这个地方去坐火车回老家。
可能他们并不知道危险面临着他们,向他们逼近。
但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南站时,他的父母就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留下小男孩,但是小男孩再也见不到他的爸爸妈妈啦!这个孤独的小男孩以后的命运如何?说不定在战争过后小男孩会被好心人收养,也说不定也会被日本人收养,或者他长大以后想为他的父母报仇,为国家报仇,为人民报仇。
这一连串的疑问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也知道问题已经解决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抗日,不让敌人欺负我们的国家。
我们要维护和平,让和平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之间吧!一张旧照片提起旧照片,很多人都会想起自己童年时期快乐的情景。
然而今天我要展示的这张旧照片,会让你想起60年前那场残无人道的战争。
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了上海火车站,这张照片就是被当时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
这一天,上海南站和往常一样,涌动的人群川流不息,正在这时,天空中突然传来“翁翁”的敌机声,还没等人们醒悟之即,“轰轰”几声巨响,顿时,火车站硝烟四起,建筑物坍塌了半边。
“鬼子的飞机来了”“快跑呀、快跑呀”“爸爸、妈妈……”哭声、喊声,顿时连成了一片,人们慌作一团,不知所措。
可敌人的轰炸还在继续,天桥倒塌了,此时的火车站变成了一片废墟。
人们停止了涌动,一片片尸体倒在了血泊中,刚才还在喧哗的南站现已死一般的寂静,只是偶尔还能听见几声低微的呻吟。
“妈妈,你在那里。
”“爸爸,我害怕……”就在这寂静的片刻,突然传来了一个小男孩的哭喊声。
他坐在铁轨中间,满身是血,正张着大嘴呼喊着。
他看着眼前满身是血迹的父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不知父母为何一动不动,他也不知道从此以后即将成为孤儿,他更不知道今后该怎样生存……眼前的废墟,眼前的孤儿,不都是日本侵华战争在中国留下的滔天罪行吗?孤苦伶仃的孩子不已证明你们在中国的“东亚共荣”是谎言吗?这张旧照片让我们无法抹杀掉每个中国人心灵的震撼,那一幕幕日本侵华的滔天罪行让我们历历在目。
简评:文章从旧照片入手,引出了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
作者通过细心观察抓住小男孩的外貌描写,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日军的仇恨,突出了中心,也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废墟中的孩子这幅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我国上海火车南站时的情景。
啼哭的婴儿,倒塌的房屋,使我们不由得仿佛又回到了我们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屈辱年代。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这时本应当是学生上学,工人上班,老人和孩子在房前屋后小憩和玩耍的时候。
可是由于日军的狂轰乱炸,上海城内的学校和工厂很多已被炸毁,人们已不能正常的上班和上学。
这时的上海火车站,由于北站已成为战区,交通被切断,南站就成了交通的惟一出口,所以上海火车南站,人流拥挤不堪。
忽然空中传来飞机的轰鸣声,日本敌机飞来投下大量炸弹。
上海火车站顷刻间变成了一片废墟,车站,天桥月台以及铁轨被炸得稀烂。
站内的人们死伤无数,地上躺满了横七竖八的尸体。
火光中,父母焦急的呼唤着孩子,孩子哭喊着寻找着亲人,炸伤的人们痛苦的呻吟着,废墟中幼儿悲惨的啼哭声更是让人心痛。
几分钟前,这个婴儿可能还在妈妈温暖的怀抱中撒娇,手里还玩着爸爸亲手为他做的玩具。
几分钟后,侵略者的炸弹顷刻间将这美好的一切都毁灭了。
敌机投下炸弹的瞬间,孩子的母亲努力用自己的身体为孩子遮挡住纷飞的瓦砾和弹片,孩子的母亲被炸弹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侥幸活下来的孩子已认不出血肉模糊的母亲,他大声的哭喊着。
可是眼前没有出现妈妈慈祥的笑脸,更没有爸爸平时那有力的双手来抱起他。
孩子那稚嫩的哭声似乎在质问侵略者:你们为什么要这样的残忍,夺走我父母的生命,夺走我幸福的童年,我这么小,我以后将怎样生活啊!是呀,是战争使原本繁华的街市变成了废墟,是战争摧毁了人们原本幸福的家园,是战争打碎了孩子们童年的梦想。
愿这样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全世界的儿童都能拥有幸福美好的童年,让世界永远充满幸福和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