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基本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水泥的硬化原理
水泥的硬化原理是由于水泥中的胶凝材料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水化产物在水泥中逐渐凝固和硬化的过程。
具体的硬化原理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水化反应:水泥中的胶凝材料主要是硅酸盐矿物质,如硅酸二钙(C2S)、硅酸三钙(C3S)等。
当水与胶凝材料接触时,水中的H+离子会与水泥中的几个主要离子(如钙离子)发生反应,产生草酸钙(C-S-H)胶凝物和氢氧化钙(Ca(OH)2)。
2. 凝聚硬化:水化反应引起的反应产物逐渐凝聚成网状结构,形成一种胶凝物质,即C-S-H胶凝物。
这种胶凝物质是水泥硬化强度的主要来源,具有较好的粘结性和强度。
3. 温度效应:水泥的硬化过程受温度影响较大。
水泥在适宜的温度下硬化会加快,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则会影响硬化过程。
通常,较高的温度有助于加快水化反应速度,但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蒸发和孔隙产生,从而降低了强度。
4. 干燥过程:水泥在硬化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干燥,以便去除多余的水分。
干燥过程可能会引起收缩现象,因此需要控制干燥速度,以避免产生裂缝。
综上所述,水泥的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水化反应、胶凝物质形成、温度效应和干燥等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使水泥达到一定的强度和硬度,形成坚固的建筑材料。
水泥制备原理一、水泥的定义和分类水泥是指一种石灰质水泥凝结材料,是混合煅烧石灰石、粘土和其他材料而制得的粉状材料。
根据生产工艺和材料组成的不同,水泥可以分为普通硅酸盐水泥、耐火水泥、高铝酸盐水泥、硫酸盐水泥等多种类型。
二、水泥的制备原理1. 石灰石和粘土的煅烧水泥的制备首先要煅烧石灰石和粘土。
石灰石主要含有CaCO3,粘土则主要含有Al2O3和SiO2等物质。
在高温下,石灰石和粘土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矿物质,其中主要有C3S、C2S、C3A、C4AF等四种。
2. 研磨和混合经过煅烧后,石灰石和粘土会形成粉状物质,这时需要进行研磨和混合。
研磨主要是将煅烧后的物质颗粒进行细分,使其更加均匀;混合则是将煅烧后的物质进行混合,使其成为均匀的粉状物质。
3. 熟料的制备将研磨和混合后的物质加入高温旋转窑中进行煅烧,这样就可以得到熟料。
熟料是水泥制备的重要原料,其中主要成分为C3S、C2S、C3A、C4AF等四种矿物质。
4. 水泥熟料的研磨将熟料研磨成细粉,这时的水泥即为普通硅酸盐水泥。
如果需要制备其他类型的水泥,还需要根据不同的配方和生产工艺,加入不同的材料并进行一定的煅烧、研磨和混合等工序。
三、水泥制备过程中的化学反应1. 石灰石的煅烧CaCO3 → CaO + CO2石灰石在高温下分解,生成CaO和CO2。
2. 粘土的煅烧2Al2O3·SiO2 + 3CaO·3SiO2 + 12H2O →3CaO·2Al2O3·3SiO2·6H2O + 3SiO2粘土和石灰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C3S、C2S、C3A、C4AF等矿物质。
3. 熟料的制备C3S + H2O → C-S-H + Ca(OH)2C2S + H2O → C-S-H + Ca(OH)2C3A + H2O → CaO·Al2O3·H2O + Ca(OH)2C4AF + H2O → CaO·Fe2O3·H2O + Ca(OH)2熟料加水反应生成水化硅酸钙(C-S-H)、氢氧化钙(Ca(OH)2)等物质。
建筑水泥的工作原理有哪些建筑水泥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主要由石灰石、黏土、铁矿石等原材料经过研磨、混合、烧成等工艺制成。
它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久性,广泛用于混凝土、砂浆等建筑材料的制作。
建筑水泥的工作原理有如下几个方面:1. 水泥胶凝作用:水泥中的矿物质成分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化产物,使水泥和骨料等原材料胶凝在一起,形成硬固的物质。
这种胶凝作用是建筑水泥的重要工作原理,使得混凝土能够承受压力并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稳定性。
2. 水泥胶凝速度:水泥胶凝速度是指水泥在使用过程中的凝固时间,决定了水泥的初凝和终凝时间。
水泥胶凝速度影响着对施工工艺的要求和材料的使用效果。
一般来说,快凝水泥适用于需要迅速硬化的场合,如快速修补和冷区施工;而慢凝水泥适用于需要较长凝固时间的场合,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3. 水泥强度发展:水泥在胶凝过程中逐渐形成硬化产物,其强度也逐渐提高。
初始阶段的水泥强度主要通过水化反应速度来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泥胶凝物逐渐成长并结晶,强度逐渐增加。
不同类型的水泥在强度发展方面存在差异,有些水泥的强度发展很快,而有些水泥的强度发展较慢。
4. 水泥与骨料的胶结:水泥在胶凝过程中与骨料之间形成胶结,使得骨料胶凝在水泥中,形成混凝土的主要骨架。
这种胶结是通过水化产物之间的物理和化学相互作用实现的,可以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5. 水泥与其他材料的相容性:水泥与其他材料的相容性是指水泥与其他添加剂、外加剂等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效果。
这种相容性决定了水泥与其他材料的综合性能,如抗渗性、抗冻性等。
水泥与添加剂、外加剂之间的相容性对混凝土的性能影响重大。
总而言之,建筑水泥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水泥胶凝作用、水泥胶凝速度、水泥强度发展、水泥与骨料的胶结以及水泥与其他材料的相容性。
这些工作原理决定了水泥在建筑材料中的作用和效果,为建筑行业提供了坚固、耐用的材料基础。
水泥的原理及生产过程一、水泥的概述水泥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其他工程中的重要材料,它是由石灰石、粘土、石膏和其他材料经过热处理后得到的一种粉状物质。
水泥具有很高的粘附性和硬度,能够形成坚固的结构,因此被广泛用于建筑、道路、桥梁、隧道等工程中。
二、水泥的原理水泥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和铝酸盐,它们通过热处理反应形成了熟料。
在制作水泥的过程中,熟料中的成分需要与水相互作用才能形成硬化材料。
这个过程通常称为水化反应。
水化反应主要是指水与熟料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能够形成水泥胶凝体,从而使水泥硬化。
三、水泥的生产过程1. 原料的准备水泥的原料主要包括石灰石、粘土、石膏和煤等。
在生产过程中,这些原料需要经过粉碎、混合等处理,以便更好地参与后续的热处理反应。
2. 熟料的制备熟料是水泥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在制备熟料的过程中,需要将上述原料在高温下进行反应,形成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铝(Al2O3)、二氧化硅(SiO2)、三氧化三钙(Ca3Al2O6)和四氧化三铁(Fe2O3)的熟料。
这个过程通常称为窑烧。
窑烧的过程是将原料放入窑中进行高温反应,在窑中进行旋转,使得原料能够均匀地加热,形成熟料。
窑烧的温度通常在1450℃左右,这个温度可以使得原料中的主要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熟料。
熟料的产量通常是原料的三分之一左右。
3. 熟料的磨细熟料的颗粒大小不均匀,需要进行磨细,以便更好地参与水化反应。
磨细的过程通常是将熟料放入磨机中进行磨碎,形成水泥粉末。
4. 水泥的生产水泥的生产通常是将熟料粉末和石膏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形成水泥。
石膏的作用是调节水泥的硬化速度,使得水泥能够更好地参与水化反应。
混合的过程通常是将熟料和石膏放入混合机中进行混合,混合的时间通常在20-30分钟左右。
混合之后,水泥就可以包装出售或运往施工现场使用了。
四、水泥的种类水泥的种类主要根据其成分和用途进行区分。
按照成分的不同,水泥可以分为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矾酸盐水泥和复合水泥等。
混凝的三个基本原理混凝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中。
它的强度、耐久性和施工性能都是我们选择混凝土的重要因素。
混凝土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水泥水化反应原理、骨料力学原理和胶凝材料胶凝原理。
一、水泥水化反应原理水泥是混凝土的主要胶凝材料,它通过与水发生水化反应,形成胶状物质,将骨料粘结在一起。
水泥水化反应是一个复杂的化学过程,主要包括胶凝物质的溶解、水化产物的生成和胶凝物质的凝结三个阶段。
水泥中的胶凝物质溶解于水中,形成胶凝浆。
这个过程中,水泥颗粒表面的胶凝物质与水中的钙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胶体颗粒,使水泥颗粒分散在水中。
接着,胶凝物质与水发生水化反应,生成水化产物。
水化产物主要是硅酸盐凝胶和钙矾凝胶,它们具有胶状结构,能够填充骨料间隙,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实性。
胶凝物质凝结成坚固的胶状物质,使混凝土变得坚硬。
这个过程中,水化产物逐渐结晶并与胶凝物质相互连接,形成一个致密的网络结构,使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耐久性。
二、骨料力学原理骨料是混凝土中的主要填充材料,它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骨料力学原理主要包括骨料的力学性质和骨料与水泥胶体的相互作用两个方面。
骨料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质,包括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
这些性质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抗冻性能。
合理选择骨料种类和粒径分布,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骨料与水泥胶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当水泥胶体水化反应发生时,胶凝物质会渗透到骨料表面,填充骨料颗粒间隙,形成胶状结构。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增加混凝土的粘结强度和抗裂性能。
三、胶凝材料胶凝原理胶凝材料是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与水发生胶凝反应,形成胶状物质,将骨料粘结在一起。
胶凝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矿渣粉和粉煤灰等。
胶凝材料胶凝原理与水泥水化反应原理类似,都是通过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胶状物质。
不同的是,胶凝材料胶凝过程中的产物不仅仅是水化产物,还包括其他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可以填充骨料间隙,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水泥制作原理
水泥制作原理是指通过将石灰石和粘土等原料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制成水泥的过程。
水泥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
水泥制作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原料的准备:水泥生产的原料主要包括石灰石、粘土以及辅助原料,如煤矸石、铁矾等。
这些原料需要经过破碎、研磨和混合等过程,以保证其化学成分的均匀性。
2. 原料的烧成:将混合好的原料送入水泥窑进行烧成。
水泥窑是一种具有旋转的圆筒炉,原料在窑内经过预热、分解、煅烧等过程,最终形成熟料。
3. 熟料的磨细:熟料经过烧成后并不能直接使用,需要经过磨细加工。
通常采用水泥磨进行磨细,将熟料与适量的石膏一起磨成细度适宜的水泥粉末。
4. 水泥的包装和储存:经过磨细的水泥粉末需要进行包装、码垛及储存。
常见的包装方式有袋装、散装等。
水泥的制作过程中主要反应包括以下几种:
1. 碳酸钙的分解反应: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2. 粘土的胶结反应:粘土在高温下逐渐分解,生成一系列的硅酸铝酸盐矿物,如三钙硅酸盐、二钙硅酸盐等。
3. 石膏的水化反应:加入适量石膏可以调节水泥的凝结时间和强度,其中石膏与水发生水化反应生成硬石膏。
4. 水泥水化反应:水泥与水发生水化反应生成水化硅酸钙胶凝体和水化硫铝酸钙胶凝体,从而产生坚固的结构胶凝体。
综上所述,水泥的制作原理主要是通过对原料的准备、反应的烧成以及磨细等过程,将原材料转化为具有胶结性能的水泥。
这种水泥可用于建筑工程中,起到粘结和增强材料的作用。
水泥凝固原理
水泥凝固原理是指水泥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水泥石的过程。
水泥在水中快速水化反应,产生大量的热量和水泥石。
水泥石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产生碳酸钙,从而使水泥石逐渐硬化和凝固。
水泥凝固原理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水泥与水的反应:水泥与水混合后,水和水泥中的硅酸、铝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化硅酸钙、水化铝酸钙等物质,同时放出大量的热量。
2. 水泥石的形成:反应产生的水化物质在水中逐渐聚集形成水泥石,水泥石不断增大,最终形成坚硬的结晶体。
3. 硬化与凝固:水泥石表面的碳酸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形成碳酸盐,水泥石逐渐硬化和凝固。
总之,水泥凝固原理是水泥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水泥石并逐渐硬化和凝固的过程。
这一过程对于水泥制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影响。
- 1 -。
水泥与混凝土的基本原理一、水泥的基本原理1.1 水泥的定义与种类水泥是指一种粉状物质,主要用于混凝土、砂浆、灰浆等建筑材料中,以及用于防水、隔热、耐火等领域。
按照生产工艺和性能分类,可以分为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水泥、高铝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等多种类型。
1.2 水泥的制备原理水泥的制备原理是指通过烧制石灰石、黏土等原材料,使其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粉状水泥。
其中,最主要的化学反应是石灰石和黏土在高温下反应,形成钙硅酸盐、钙铝酸盐等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在烧制后,经过冷却磨碎,即可成为水泥粉末。
1.3 水泥的物理性质水泥的物理性质包括外观、颜色、比重、细度、比表面积、初凝时间、终凝时间、强度等指标。
这些指标直接影响到水泥材料的使用效果和质量。
二、混凝土的基本原理2.1 混凝土的定义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砂、石子和水等原材料经过混合、搅拌、浇注而成的一种建筑材料。
它的主要特点是强度高、耐久性好、耐候性好、施工方便、造价低廉等。
2.2 混凝土的组成原料混凝土的组成原料包括水泥、砂、石子、水和掺合料等。
其中,水泥是混凝土中最重要的成分,它是混凝土中起到粘结作用的物质。
砂和石子是混凝土的骨料,它们的大小和比例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度。
水是混凝土中的溶剂,它用来将干燥的混合料变成可流动的糊状物。
掺合料是指一些添加到混凝土中的材料,用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和特点。
2.3 混凝土的制备原理混凝土的制备原理是指将水泥、砂、石子和水等原材料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搅拌成糊状物,然后浇注到模具中,经过一定时间的养护,即可形成成型的混凝土构件。
混凝土的制备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原材料的比例和搅拌时间等参数,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度。
2.4 混凝土的性能和特点混凝土的性能和特点包括强度、密度、耐久性、施工性能和美观性等方面。
其中,强度是混凝土的最重要性能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到混凝土构件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
密度是混凝土的另一个重要性能指标,它影响到混凝土的质量和防水性能。
混凝土水泥种类及特性原理一、前言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材料,而水泥是混凝土中最主要的成分之一。
不同种类的水泥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掌握水泥的基本原理和特性对于混凝土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至关重要。
二、水泥的基本原理水泥是一种粉状物质,主要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加入适量的水后可以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硬度的固体。
水泥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反应产生的水化产物填充空隙,使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硬度。
三、普通硅酸盐水泥1. 基本原理普通硅酸盐水泥是混凝土中最常用的一种水泥,主要成分为熟料和适量的石膏。
水泥中的熟料是经过高温烧成的混合物,主要成分为石灰石和黏土,烧成后形成的熟料包含多种硅酸盐物质。
加入适量的水后,水泥中的硅酸盐物质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水化产物,填充混凝土中的空隙,使混凝土具有一定强度和硬度。
2. 特性普通硅酸盐水泥具有以下特性:(1) 早期强度高:水泥与水反应后,最初的几天内能够形成较高的强度。
(2) 适用范围广:普通硅酸盐水泥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混凝土工程,包括桥梁、道路、建筑等。
(3) 适应性强:水泥的适应性强,可以与多种混凝土材料配合使用。
四、硫铝酸盐水泥1. 基本原理硫铝酸盐水泥是一种以硫铝酸盐为主要成分的水泥,主要包含硫酸钙、铝酸钙和硅酸盐等物质。
硫铝酸盐水泥与水反应后,能够形成大量的水化产物,填充混凝土中的空隙,使混凝土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
2. 特性硫铝酸盐水泥具有以下特性:(1) 抗硫酸盐侵蚀性强:硫铝酸盐水泥中含有大量的硫酸钙,能够抵御硫酸盐的侵蚀。
(2) 抗碱骨料反应性强:硫铝酸盐水泥中不含有碱性物质,能够有效地抵御碱骨料反应。
(3) 适用范围广:硫铝酸盐水泥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混凝土工程,包括桥梁、道路、建筑等。
五、矿渣水泥1. 基本原理矿渣水泥是一种以矿渣为主要原料的水泥,矿渣是指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和铝酸盐。
矿渣水泥与水反应后,能够形成大量的水化产物,填充混凝土中的空隙,使混凝土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
水泥凝固原理水泥是建筑材料中常用的一种材料,它在建筑工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水泥凝固原理是指水泥在固化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这些过程决定了水泥最终的强度和性能。
了解水泥凝固原理对于正确使用和施工水泥制品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水泥凝固的基本原理是水泥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水化产物。
水泥中的主要成分是矿物物质,主要包括硅酸盐、铝酸盐和铁酸盐等。
当水泥与水混合时,水中的离子会与水泥中的化合物发生反应,产生水化硅酸钙和水化硅酸铝等胶凝物质。
这些胶凝物质会填充水泥颗粒之间的空隙,形成坚固的凝固体,从而使水泥变得坚固。
其次,水泥凝固的过程也与水泥中的矿物成分有关。
水泥中的矿物成分会影响水泥的凝固速度和强度。
例如,硅酸盐水泥在与水发生反应后会形成胶凝体,而铝酸盐水泥则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胶凝体。
因此,在不同的工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水泥类型,以满足工程的需要。
此外,水泥的凝固过程还受到温度、湿度和氧气的影响。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可以促进水泥的凝固,提高水泥的强度。
而氧气则会影响水泥中矿物成分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而影响水泥的凝固速度和质量。
总的来说,水泥凝固原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
了解水泥凝固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选择和使用水泥材料,从而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水泥类型和施工条件,以确保水泥的凝固质量和性能。
同时,也需要注意环境因素对水泥凝固过程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控。
只有全面了解并掌握水泥凝固原理,才能更好地应用水泥材料,为工程建设提供稳固的保障。
基本原理
采用一定量的空气,透过具有一定空隙率和一定厚度的压实粉层时所受的阻力不同而进行测定试验。
主要技术指标
2.1 透气圆筒内腔直径:φ12.7+0.05 mm
2.2 透气圆筒内腔试料层高度:(15±0.5)mm
2.3 穿孔板孔数:35个
穿孔板孔径:φ1.0 mm
穿孔板板厚:1-0.10 mm
2.4 电磁泵工作电压:220V;周波:50HZ
2.5 电磁泵功耗:<15V A
2.6 电磁阀工作电压:12V
2.7仪器重量:约6kg
2.8 外型尺寸:(320×100×460)mm (宽×厚×高)
使用方法及操作步骤
本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操作步骤可参照GB8074-87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勃氏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现摘录如下:
4.1 仪器的校正:
4.1.1 标准样品—使用GSB14-1511标准样品对试验仪器进行校正。
标准样品在使用前应保持与室温相同。
4.1.2 试料层体积的测定:
测定试料层的体积用下述水银排代法:(试验温度下水银的密度及空气粘度见表一)
4.2 试样准备:
4.2.1 将经110℃±5℃下烘干,冷却至室温的标准试样,倒入100ml的密闭瓶内用力摇动2 min,将结块成团的试样振碎,使试样松散,静置2 min后,打开瓶盖,轻轻搅拌,使在松散过程中沉到表面的细粉,分布到整个试样中去。
4.2.2 水泥试样应先通过0.9mm的方孔筛,再在110℃±5℃下烘干,冷却至室温。
4.2.3 确定试样量:校正试验用标准试样重量和测定水泥的重量,应达到制备的试料层中空隙率为0.500±0.005,计算式为:
W=ρv(1-ε)
式中:W—需要的试样量;
ρ—试样密度(g/cm3);
V—按4.1.2节测定的试料层体积(cm3);
ε—试料层空隙率(注1)。
注1:空隙率是指试料层中孔隙的容积与试料层总的容积之比,一般水泥采用0.5000±0.005,如有的粉料按上式算出的试样量在圆筒的有效体积中容纳不下,或经捣实后,未能充满圆筒的有效体积,则允许适当地改变空隙率。
4.3 试料层制备:将穿孔板放入透气圆筒的凸缘上,带记号的一面朝下,用推杆把一片滤纸(见注2)送到穿孔板上,边缘压紧。
称取4.2.3节确定的水泥量,精确到0.001g倒入圆筒,轻敲圆筒的边,使水泥层表面平坦,再放入一片滤纸,用捣器均匀捣实试料直至捣器的支持环紧紧接触圆筒顶边,旋转两周,慢慢取出捣器,制备试样应将透气圆筒插在筒座上进行操作。
注2:穿孔板上的滤纸应与圆筒内径相同,边缘光滑的圆片。
每次测定需用新的滤纸片,采用中速定量滤纸。
4.4试验过程:
4.4.1. 接通电源,显示器即显示当时的环境温度,开机后需预热15分钟待温度传感器显示稳定后方可进行试验。
4.4.2 漏气检查:
在气压计体中加入蒸馏水至其最下面一条刻线(水位刻线),用胶塞将气压计体右端管口塞紧,按下键盘上的“漏气检查”键,仪器自动打开抽气泵及电磁阀,当液面升至气压计体最上面第一刻线时,第一刻线处光电开关动作,三秒后泵与阀关闭,液面停止上升。
若系统不漏气,则液面保持不动,一分钟后显示器上显示“good”。
反之,若系统漏气,则液面下降,当液面下降时经过第一刻线处光电开关时,显示器上显示一串光标,即表示系统漏气。
若出现该情况,可通过检查管子各连接处,并用活塞油脂加以密封来解决。
无论漏气与否,检查后,均应按下“确认”键使仪器恢复到显示温度状态。
4.4. 3标定:(若被测试样为水泥,则切勿进行标定只要按“参数输入”键,而不要输入密码,依次按“确认”键检查对应的各项参数,然后将被测试样的密度和空隙率输入仪器后直接进行4.4.4)
标定步骤简示如下:(以某次标定示例)
用户请勿随意进入“标定”状态,否则会把出厂时标定的数据替代。
注3:标定过程中除环境温度和液面降落时间是仪器自动采样,其余各参数均可根据实际进行修改,其中L)项透气试验过程详见4.4.4。
4.4.4透气试验:
拿掉胶塞,代之以装有制备好被测试样的透气圆筒,要保证紧密连接,为避免漏气,可先在圆筒下锥面涂一薄层活塞油脂,然后把它插入气压计体顶端锥形磨口处,旋转两周,并且不能再振动所制备的试料层。
按下键盘上的“透气试验”键,仪器自动打开抽气泵及电磁阀,液面持续稳定上升,当液面升至气压计体最上面第一刻线时,第一个光电开关动作,显示器上最高位光标亮,三秒后泵与阀关闭,液面停止上升,当液面下降至最上面一条刻线时,显示器上显示试验次数“NO.1”,当液面继续下降至第二条刻线(计时开始刻线)时,第二个光电开关动作,仪器开始计时,显示器上有滚动时间显示。
当液面继续下降至第三条刻线(计时终端刻线)时,第三个光电开关动作,计时停止,显示器上显示测得的时间,按下“确认”键,所测的数据被储存下来,显示器上显示环境温度,至此一次试验结束。
重复以上过程,若两次所测的时间数据差不超过一秒,则试验结束,按下“确认”键,屏幕上显示环境温度。
如果两次时间数据差大于一秒,则按上述方法重做第三次试验,进行多次试验后,可以通过“检查”键查出与试验序号相对应的液面降落时间值,将超出规定范围的时间值按“清除”键清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