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存款保险公司选择处理有问题银行方式的理论依据_基于多元Logit模型的实证分
- 格式:pdf
- 大小:188.60 KB
- 文档页数:3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美国保险法上的兰波-韦斯顿规则述评徐民海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 缪晨海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关键词: 兰波-韦斯顿规则保险竞合条款保险合同内容提要: 美国法院在处理保险竞合条款适用冲突时做法并不一致。
大多数州的法院从合同解释出发,探求各保险人的真意,以此确定各保险人的赔偿顺序和方式。
而少数州的法院却另辟蹊径,以兰波-韦斯顿规则为代表,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正。
该规则认为如保险竞合条款之间互相排斥,则各保险竞合条款均不发生效力,各保险人应以自己承保的保险金额占所有保险人承保的保险金额总额的比例分摊损失。
该规则已被一些法院所采纳并有扩张趋势。
一、保险竞合条款及美国法院的处理规则损害补偿原则是保险法的基本原则,被保险人不能因保险人保险给付义务的履行而获得超过其实际损失的额外利益。
因此,为避免被保险人借助多张保险单获取重复赔偿,同时也出于限制自身赔偿责任的考虑,美国大多数的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和健康保险的保险单中都包含了“other insurance clauses”,这种条款属于责任分摊条款,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该保险条款在于约定当发生同一保险事故有两个以上的保险人对同一损失均承保时,如何确定各保险人承担责任的顺序和方式。
在我国台湾地区与大陆,为与重复保险条款相区分,称之为保险竞合条款。
美国的保险竞合条款有多种类型,其中以溢额保险条款(excess clause)、不负责任条款(escape clause)以及比例分摊条款(pro rata clause)这三种条款为基本类型。
溢额保险条款一般约定当某一损失发生时,若除本保险合同承保该损失之外,另有其他保险合同承保的,本保险合同的保险人仅就全部损失扣除其他保险人应负担的保险金额后的余额,只就超过部分负其责任;不负责任条款一般约定假定被保险人的损失除本保险人承保外,尚有其它保险人承保或能从其它保险人处得到理赔,那么本保险人基于重复保险或其他原因将不承担责任;比例分摊条款通常约定某一损失发生,若该损失同时有其他保险合同承保时,本保险合同的保险人以保险金额占总保险金额的比例负其责任。
美国存款保险机构处理银行危机管理的经验与借鉴编者按:《存款保险条例》颁布以来受到了广大金融消费者的关注。
此举不仅使公民存款多了一道安全保障,对于金融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推进同样作用巨大。
然而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独立的存款保险机构,在处理银行危机管理方面经验不足,因此,借鉴美国存款保险机构处理银行危机管理的经验对我国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意义重大。
现将有关经验整理编发,供参考。
一、美国存款保险机构的主要做法(一)机构变革自1933年美国通过了银行法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存款保险机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以来,一直到1995年12月,成立处臵信托公司RTC。
在1989年至1995 年公司运作的7年间,RTC负责处臵了747家资不抵债的储贷机构,处理的资产总额达到4026亿美元,达到了成立RTC的主要目的。
表1 美国存款保险机构变革时间事件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银行法》,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存款保险机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对存款银行提供保险,以恢复大萧条后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
1934年成立了联邦储贷保险公司(FSLIC),向储贷机构提供保险,以使这些机构有足够的资金发放住房贷款。
从FDIC成立到1980年将近50年的时间里,FDIC对维护美国银行业的稳定和促进银行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0年代FSLIC对储贷机构实行宽松的监管策略,导致美国银行业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大量的银行和储贷机构倒闭。
而FDIC在处理问题金融机构时,延误了时机,暴露了美国存款保险体系的缺陷。
1989年国会撤销了出现严重赤字的FSLIC,其监管责任也相应地转给了FDIC,从而使得FDIC 成为联邦存款保险体系中唯一的监管机构,并负责两种保险基金:银行保险基金(BIF)和储贷协会保险基金(SAIF)。
1989年RTC作为一种临时中介代理机构,接受FDIC的管理,其职能是作为接管人和清算人,处臵和管理FSLIC 以前承保的所有倒闭存款机构。
美国金融危机中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做法及借鉴-经济危机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在经历本轮金融危机考验的同时, 也完成了制度革新与职能转变。
危机期间, 不断变革与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在稳定美国金融体系和维护公众信心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FDIC) 通过采取拓宽存款保险保障范围、实施风险差别费率改革等多项措施, 及时有效地处置金融风险, 成功地应对了危机, 为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提供经验借鉴。
在此基础上对比梳理总结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现状与存在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保险研究; 存款保险; 金融危机; 风险差别费率; 款保险基金; 后备融资机制;一、引言存款保险制度是金融安全网的三大支柱之一, 是各国应对金融危机和处置金融风险的重要平台, 也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防线。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存款保险的国家之一, 其存款保险机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 在本轮金融危机中扮演着处置破产银行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角色。
危机中, FDIC大幅扩展了存款保险职责与范围, 及时化解各种类型银行的破产风险, 极大地降低了处置成本, 有效维护了公众信心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当前, 我国正处在打好金融风险攻坚战的重要时期,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中央确定的三大攻坚战之首,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首要工作任务。
我国于2015年5月正式实施的存款保险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 存款保险基金的征收与归集方式尚不成熟, 投保机构的风险差别费率与其真实风险状况、费率日常管理等还无法直接挂钩, 应对问题投保机构的风险处置工具和手段还较为单一, 存款保险基金的使用与积累、风险差别费率的进一步优化、多样化风险处置工具等一系列重大课题急需研究解决, 因此, 有必要通过总结归纳FDIC在危机中的应对经验, 为我国进一步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提供经验借鉴。
析美国联邦存款保险改革的新法案自1933年美国国会订立全国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以遏制大萧条造成的银行挤提到80年代之前,该制度在防止银行存款挤兑,维护中小储户利益,稳定银行体系方面功不可没。
然而在1980-1994年的金融危机中,1989年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FS-LIC)因破产被撤消,1991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保险基金已严重赤字,FDIC几近崩溃。
《1991年存款保险改进法》(FDICIA)对该制度实施了一次大手术,使其重新焕发出生命力。
但好景不长,作为金融体系奠基石之一的存款保险制度固有的积弊,及其产生的一系列新问题不仅某种程度上损害自身的存在基础,而且也破坏了金融体系结构。
2000年3月11日生效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即GLBA)揭开美国金融业全方位的竞争序幕。
一、改革的主要内容①2002年联邦存款保险改革的两项法案简介《2002年联邦存款保险改革法》主要内容为:⑴在该法通过90天以内把银行保险基金(BIF)和储蓄贷款协会保险基金(SAIF)合并成存款保险基金(DIF);⑵授予DIF向联邦住宅信贷银行(FHLB)体系借款的权力;⑶普通账户的存款保险限额从10万美元提高到13万美元;某些退休账户的保险数额增加到26万美元;自2005年起根据通货膨胀水平每5年调整存款保险限额等;⑷取消零保险费的限制,即取消资本充足、高级别的机构在基金储备率超过1.25%的指定储备率(DRR)时就无须交纳保险费的规定;⑸废止以23为基点起征的保险费法定费率;⑹设定DRR的目标区间为1.15%-1.4%;⑺最低限额收费账户的保险费率削减50%等等。
《2002年存款保险安全和公平法》议案主要宗旨是改善存款保险体制的安全和公平,推进存款保险体制现代化。
其核心内容为两大部分:存款保险基金的合并;存款保险体制的现代化与改进。
二、改革利弊的分析(一)改革促成的积极影响⑴改革的社会效应存款保险改革使精明的投资人或是华尔街权威人士都确信有权做出合适的个人储蓄与退休储蓄选择。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1.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时间在美国,走进一家银行总能在醒目的位置看到这样一句话:“本银行为每个存款人担保25万美元,该保证由美国政府信用支持。
”这就是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1934年1月1日建立以来,没发生过被担保存款违约现象。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而这一制度产生于1930-1933年间的“大萧条”。
美国1933年通过立法,成为第一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193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制度。
此后存款保险制度逐渐得到国际认可,并得到大规模发展。
截至2014年3月,世界上共有111个国家建立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1960年之前美国是世界上唯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1961年印度成为第二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而存款保险制度得到国际认可并大规模建立则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与世界银行业危机次数相关性较强。
80年代各国银行所统计的严重系统性银行危机达到45次,90年代全球爆发了63次严重的银行危机。
与此对应,1990年只有34个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2000年达到71个国家,增长209%。
进入21世纪,陆续有32个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数目占这些国家数的44.1%。
2.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效果1)美国存款保险制度黄金期(1934~1980年)1934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作为一家政府机构成立,负责为银行存款提供保险,避免挤兑,开创了世界存款保险制度的先河。
在FDIC成立之后近半个世纪,其在维护存款人信心,保障金融系统安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数据显示,从1934年到1980年47年中,FDIC保险的银行破产数量总数为480家,平均每年有12家银行破产,远低于1934年至2014年间平均每年破产50家银行的平均水平。
该阶段存款保险制度凑效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美国金融业实施严格的分业经营,银行很少涉及证券、保险业务,银行交易账户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比极低;二是实施严格的Q条款和金融管制,银行不能为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对定期存款也规定了最高利率上限,并对银行的跨区经营进行限制,银行面临较低的利率风险;三是美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期间美国平均增速为4.74%,银行业面临着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摘要专业高效的存款保险处置机制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蔓延、提高问题机构处置效率、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最大限度发挥好存款保险基金作用。
激发存款保险制度与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协同作用,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是基层人民银行履职实践中亟待研究的前沿课题。
从国际视角比较各种存款保险制度风险处置模式,着重分析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救助和处置机制,可以为做好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风险处置工作、提高风险处置水平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存款保险;金融风险;金融体系;风险处置机制一、国际存款保险风险处置主体、处置方式及案例一风险处置主体存款保险的风险处置主体与一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密切相关。
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主要是由一国的中央银行来承担,如美国的存款保险公司;欧盟、日本由两个或更多部门组成,并建立了相应的职责分工和问责机制,如欧盟由单一处置理事会和欧央行共同负责,欧央行的职责在于判断问题金融机构是否具有破产的可能性,一经欧央行认定,就会启动存款保险处置程序,由负责风险处置并决定风险处置的规模;日本由金融厅和存款保险公司共同负责,金融厅决定启动处置程序,负责问题机构的风险处置,必要时财务省还会为提供融资担保。
二风险处置方式世界各国在风险处置方式上大都遵循两个重要原则,一是成本最小化原则,美国要求发现风险需要果断对问题银行采取早期纠正措施,并做好风险处置准备,一旦早期纠正失败需要及时启动风险处置程序,最大限度降低成本。
二是遵循市场化处理的原则,尽可能采取收购与承接等市场化模式进行处置,优化市场资源配置,降低风险处置成本。
三风险处置案例以为例,其风险处置模式主要包括收购与承接模式、过桥银行模式、经营中救助模式及付款箱模式四种1 收购与承接模式。
美国95 以上的投保机构都采取此模式,会选择最佳的收购与承接交易,为潜在收购方提供服务。
2008-2013 年金融危机期间,为破产银行的潜在收购方提供收购与承接协议,同意分担贷款和房地产方面的损失。
美国两次银行业危机中FDIC处置中小银行风险实践及其启示李鑫(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四川成都610000)摘要:中小银行风险处置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工作之一。
本文比较了美国存款保险公司(FDIC)在20世纪80年代的储贷危机和2008—2013年的次贷危机期间化解处置中小银行风险的实践经验,研究发现FDIC在中小银行风险预判、问题金融机构市场化处置及中小银行监管处置权责划分等方面的经验对防范化解我国中小银行风险有重要借鉴作用。
关键词:FDIC;中小银行危机;系统性风险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0.02.003中图分类号:F8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20)02-0021-05美国存款保险公司(FDIC)是美国联邦政府向银行业金融机构①提供存款保险,并承担破产银行接管清算的专门监管机构,旨在重塑普通人对美国银行业的信心。
自成立以来,FDIC就是美国中小银行的主要监管者②和救助者,并先后在20世纪80年代的储贷危机和2008—2013年的次贷危机期间,扮演了及时处置中小银行风险的关键性角色,对防范中小银行风险进一步传染蔓延为系统性金融风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FDIC处置中小银行风险的手段因银行业危机而生,并随着银行业风险的进化而不断演收稿日期:2019-08-22作者简介:李鑫(1984-),男,四川西昌人,经济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
①信贷合作社(credit union)除外。
依据联邦信贷合作社法,信贷合作社的存款保险服务及监管由全国信贷合作社机构(NCUA)负责。
截至2018年3月,全美共有5844家在保存贷合作社,其资产规约为1.3万亿美元,净贷款价值为8471亿美元。
②截至2017年末,5787家参保银行中约三分之二的银行都是FDIC的监管对象,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总资产在100亿美元以下的中小银行。
进。
在法律约束下,及时发现、检查和处置银行风险是FDIC 应对中小银行风险的基本原则。
美国两次银行业危机中FDIC处置中小银行风险实践及其启示1. 引言1.1 引言银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和经济稳定至关重要。
在历史上,美国曾经两次经历过银行业危机,给整个经济体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这两次危机中,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有效的处置措施帮助中小银行度过了难关。
本文将分析美国两次银行业危机的概况,重点关注FDIC在处置中小银行风险方面的实践经验。
将介绍危机爆发的背景和影响,然后深入探讨FDIC在救助中小银行过程中的策略和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效。
接着,将从FDIC处置中小银行风险的实践中总结出两点启示:加强监管机制,加强风险管理能力。
这些启示对于今后避免类似危机的发生,提升银行业整体风险抵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美国两次银行业危机中FDIC处置中小银行风险实践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宝贵的经验教训,为未来的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正确认识和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是我们更好应对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的关键所在。
2. 正文2.1 美国两次银行业危机概述美国在20世纪遭遇了两次银行业危机,分别是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21世纪初的次贷危机。
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是由股市崩盘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大量银行倒闭,造成国民经济恶化。
为了解决危机,美国政府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负责保障银行存款,稳定金融体系。
而21世纪初的次贷危机,是由次级抵押贷款违约引发的金融危机。
此次危机导致大量银行陷入危机,需要政府干预才能保障银行系统的稳定。
FDIC在此次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清算和重组受影响银行,帮助稳定金融市场,防止危机蔓延。
两次银行业危机的经验表明,银行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只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监管机制,才能有效预防和处置银行业危机,维护金融稳定。
FDIC在处置中小银行风险时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加强监管机制和风险管理能力是保障金融系统稳定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