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考语文考点复习:成语理解(五)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中考讲义语言文字应用·词语理解与运用教学目标掌握词语理解和运用的相关考点和解题技巧。
1. 词语的意义、辨析;2. 成语、熟语的正确使用。
学习内容知识梳理一、考点解读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
中考考查的范围有:(1)了解词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2)近义词(同义词)的辨析。
(3)关联词的选用。
(4)理解具体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5)正确使用成语。
其主要题型有:①选择填空式;②结合具体语境简答表述式。
以选择题居多。
这些题目中所涉及的词语,大多是语文课本和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高、但又容易出错的常见词。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成语的考查几乎占据了整个词语运用考查的半壁江山。
从题型来说,主要是以选择题为主,兼顾主观题。
此外,一些省市考查了网络流行语,例如“给力”“神马”“杯具”“时间都去哪儿了”“吐槽”等,体现出“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的大语文观。
这就要求考生做个有心人,养成随时积累的习惯。
二、解题技巧“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为中考必考内容。
这部分内容丰富,考查角度多,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掌握辨析同义词的一般方法,辨析同义词最基本的方法是去同存异。
遇到词义相近的词,先确定词义相同的部分,然后对相异的部分进行比较辨析,判断其“异”在何处,最后再考察语境,看一看应当选用哪个词。
如“反映”与“反应”的区别在于“映”和“应”,把握这两个字的区别就能很好地区别了。
注意辨析同义词的一般规律,如根据词语搭配的对象不同来辨析。
如“侵犯”可以和“主权”“利益”“领海”等搭配,“侵占”则与“土地”“财产”等搭配。
又如根据词性和语法的功能不同来辨析。
如“阻挡”和“障碍”都是阻挡、妨碍事物发展进行的意思。
但“阻挡”是动词,在句中一般作谓语;“障碍”是名词,在句中一般作主语或宾语。
还可根据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使用范围等方面来辨析。
第二,注意积累熟语(成语),在具体语境中恰当运用熟语(成语)。
中考语文:“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题型的解题技巧!“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作为中考语文的必考题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出错率却极高,很多同学在做题过程中毫无头绪,全凭感觉答题,结果可想而知。
“词语辨析”只能靠死记硬背吗?不,其实这类题也是有技巧的,只要掌握解题方法,答题也可以很轻松!考点归纳词义的解释;同义词或近义词的辨析;具体语境中词语不同含义的理解;关联词的使用;成语的理解与运用等。
解题思路(1)仔细辨析词语的细微区别,可从使用的范围、场合、程度以及固定搭配等方面考虑。
(2)对于成语,一要了解其意思,二要从其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使用范围、前后搭配、比喻义、具体语境等方面思考使用的正确与否。
包括准确理解基本义、褒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深层含义和特殊意义等。
基本概念1正确理解词义词有单义和多义之分。
单义词大多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科学术语、外来词和新造词。
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
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
一个多义词不论它的义项有多少个,其中必有一个是本义,其它的意义是从这个本义发展变化而来。
意义发展变化的途径有两种:引申和比喻。
2引申和比喻引申义: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
因此引申义与本义在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
学习时要记住本义,学会引申。
比喻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
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上的比喻不同。
词的比喻义虽然最初是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但它已经成为词的一个新的固定意义,为群众所接受;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打比方;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关系。
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对词语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
3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分为三种: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褒义词是带有赞许、肯定、喜爱、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
如秀美、壮丽、谦逊、刚强等。
贬义词是带有贬斥、否定、厌恶、鄙视等感情色彩的词。
如笨、奸诈、卑劣、渺小等。
中考语文考点复习指导:成语解释
中考语文考点复习指导:成语解释
1.百看不厌:对喜欢的人、事物等看多少遍都不厌倦,比喻非常喜欢。
2.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班:巧匠鲁班。
3.搬弄是非:把别人背后说的话传来传去,蓄意挑拨,或在别人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
搬弄:挑拨。
4.变本加厉:形容情况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
本:原来;厉:猛烈。
5.变幻莫测:变化多端,无法揣测。
变幻:不规则地改变。
6.安然无恙:形容人或物平安无事,没有遭受到任何损害。
安然:平安;恙:疾病。
7.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办坏了。
8.跋山涉水:翻越山岭,趟水过河,形容旅途艰苦。
跋:在山上行走;涉:从水上经过,渡。
9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匠心:巧妙的心思。
10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形容虚心请教。
耻,以……耻辱。
相关推荐: 中考语文关于说明文复习辅导。
希望能帮助到您
2016年中考语文考点辅导成语解释
本文是关于2016年中考语文考点辅导成语解释,感谢您的阅读!
1.油然而生: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
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2.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一天地增长,形容不断增长。
与:跟,和;俱:全,都。
3.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4.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
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源,源头。
流,水流,河流。
5.再接再厉: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
接:交锋,接战;厉:磨砺,磨快,引申为奋勉,努力。
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前先磨一下嘴。
6.载(zi)歌载舞:边歌唱,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载:又,且。
7.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因:根据。
8.饮水思源:喝水的时候想起水是从哪儿来的。
比喻不忘本。
9.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张:陈设,铺排。
10.郑重其事: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郑重:严肃认真。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中考中成语误用的六大类型一、混淆情感,褒贬不当【例1】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分析】“处心积虑”,意即千方百计地盘算,多用作贬义。
本句对“新上任的领导”有所褒扬,故“处心积虑”的运用,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
【例2】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分析】“雨后春笋”是褒义词,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
而本句是指垃圾食品厂大量出现,所以这个成语属于褒词贬用的错误类型。
【例3】桌凳坏了,有人悄悄修好;地上有纸屑,有人随手捡起,同学们对身边小事无所不为....。
【分析】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贬义。
【积累】1. 常用贬义成语:处心积虑、忘乎所有、无所不为、无所不至、别有用心、蠢蠢欲动、无动于衷、语无伦次、改头换面、振振有词、夸夸其谈、强词夺理、好为人师、好高骛远、趋之若鹜、随声附和、满城风雨、拉帮结派、肆无忌惮、耿耿于怀、炙手可热、兴风作浪、罄竹难书、首当其冲、始作俑者、推波助澜、自命不凡、一丘之貉、胸无点墨、断章取义、弹冠相庆、充耳不闻、螳臂当车、高谈阔论、道貌岸然、趾高气扬2. 常用褒义成语:从容不迫、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不动声色、锲而不舍、死得其所、叹为观止、文不加点3. 常考词语释义首当其冲: 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弹冠相庆: 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其他人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后指坏人得意的样子。
螳臂当车: 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满城风雨: 后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由于坏事)趾高气扬: 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充耳不闻: 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罄竹难书: 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蠢蠢欲动: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阴谋捣乱。
形容准备随时干坏事。
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
初三语文四字常考成语解释中考成语重点知识点归纳今天小编为同学们带来的是关于初三语文的四字成语的详细解释,同学们都要认真地学习一下哦,这些成语考得频率还挺高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2)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3)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
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4)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5)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了的时候。
(6)媚上欺下:讨好巴结上级,欺负下级。
(7)登峰造极:比喻达到顶峰。
(8)恪尽职守:严格遵守,尽职尽责。
(9)荒凉、冷落的意思。
萧索(10)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
瑟索(11)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惘然(12)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隔膜(13)看不起。
鄙夷(14)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15)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16)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17)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都做不成。
(18)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19)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20)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推敲(21)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
创意(22)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模式(23)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素材(24)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和法则,而总结出理性的知识。
(25)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26)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27)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8)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29)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0)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31)吹毛求疵:这里指细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32)狂妄自大:极端的自高自大。
(33)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刻理解。
2016年中考四字词语解释2016年中考四字词语解释1、安然无恙:恙:疾病,亦借代灾祸。
很平安,没有灾祸、疾病之类忧愁事。
形容平安无事,没有受到损害。
【示例】:看F1大赛时,那些险象迭生的场面真是扣人心弦,让人为那车手和宝贵的赛车捏一把汗,到比赛结束时,只有技术好,运气好的车手和赛车才能安然无恙,幸运过关。
2、拔苗助长:把苗拔起,帮助它长高。
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示例】:“抢先教育”违背了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这种拔苗助长的办法结果必将造成对孩子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
3、跋涉水:跋:翻越岭。
涉水:徒步过水。
形容走远路的艰苦。
【示例】:唐僧师徒一路跋涉水,百折不饶,终于取得真经。
地质勘探队员不怕艰苦,跋涉水,为祖国寻找地下的报藏。
4、百看不厌:厌:厌倦。
看很多遍也不会感到厌倦。
形容诗或物景非常好,不论看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
【示例】:整整一个下午,爸在客厅照例看他那百看不厌的新闻,海峡两岸的关系每一丝一缕的微妙变化都牵动他那根敏感的神经。
、班门弄斧:班:鲁班,古代巧匠。
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
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示例】:主考官中不乏学术造诣极深者,你在他面前“讲理论”,实在是班门弄斧,弄不好还会贻笑大方,这对你是不利的。
6、搬弄是非:搬弄:挑拨。
把别人的话传传去,有意从中挑拨是非。
【示例】:他们到处搬弄是非,传播流言、破坏组织内部的和谐。
7、变本加厉:本:原。
厉:猛烈。
指比原更加发展。
现多形容比原的情况更严重。
多含贬义。
【示例】:他的坏习惯不但没有改正,反而变本加厉了。
8、变幻莫测:变化很多,令人无法捉摸。
【示例】:草地的气候变幻莫测,一会儿烈日当空,一会儿大雨倾盆,忽而雨雪交加,忽而狂风怒吼。
9、别具匠心:匠心:巧妙的心思。
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示例】:在这部书中,大多数质兼美,作者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上可谓别具匠心,尤其是那些最能表达中心的关键词语,运用得恰如其分,精妙绝伦。
中考语文文言文中的成语解释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则》)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
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
——《扁鹊见蔡桓公》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
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桃花源记》)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
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
(《黔之驴》)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
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龟虽寿》)源头活水:比喻生活气息浓厚,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
(《愚公移山》)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2016中考语文考点复习:成语理解(五)
81、莫须有:原意是也许有吧。
后指凭空捏造。
82、难分难解:既指双方争吵,打斗相持不下,难以开交,也形容双方关系异常亲密,难于分离。
83、平铺直叙:既可形容说话或写文章平平淡淡,没有起伏,重点不突出,含贬义;也可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不加修饰,直接地简单地说出自己的意思,含褒义。
84、评头论足:是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
85、平易近人:指态度谦和,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章、讲话)浅近易懂,使人喜欢看,喜欢听。
86、婆婆妈妈:形容言语罗嗦,办事不干脆利落。
也形容感情脆弱。
87、披星戴月:身披星星,头戴月亮。
形容早出晚归,也形容不分昼夜地奔波或在野外辛勤劳动。
88、披肝沥胆:披,打开;沥,滴下。
比喻开诚相见,也比喻极尽忠诚比喻
89、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也比喻不相上下,可以匹敌。
90、平地一声雷: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动。
也比喻名声或地位突然升高。
91、飘飘欲仙:飘飞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
多指人的感受轻松爽快。
形容诗文、书法等的情致轻快飘逸。
92、穷形尽相:既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也指丑态毕露。
93、奇文共赏:既指把荒谬、错误的文章发表出来供大家识别和批判,也指把新奇的文章拿出来共同欣赏。
94、谦谦君子:既指故作谦虚而实际虚伪的人,也指谦虚,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95、千锤百炼:形容对诗文多次加工润色,精益求精。
也比喻经过多次斗争和考验。
96、琴瑟不调:谓琴瑟合奏时,声音没有调整得和谐。
比喻夫妻不和。
97、清风明月:清凉的风,明亮的月用以比喻高人雅士的风致。
98、清规戒律:僧尼、道士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戒律。
泛指一般的规章制度。
多指不合理的。
99、沁人心脾:渗入到人的内脏。
多形容吸人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进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文学艺术作品美好、动人,使人深受感动。
100、千篇一律:很多篇文章都是一个样。
比喻作品、言谈内容重复,老一套。
也比喻机械地按一个模式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