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唐雎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8
(一)【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乙】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赢:提,背)粮而景(景:同“影”,像影子一样)从。
山东(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解词(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置人所罾鱼腹中。
(3)陈涉斩木为兵。
(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2.译句(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天下人民像云一样聚拢,响应起义,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随着。
3.乙段文字与甲段文字中陈胜怎样的预见相一致?请你把陈胜的预见写出来。
号召天下百姓反抗秦朝的统治,会得到很多人的响应。
4.甲乙两段文字写的都是陈胜、吴广起义,但在表现内容上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
甲段侧重写起义的原因和策划的经过。
乙段侧重写起义的影响和起义引发的结果。
(二)【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一周强化一、一周内容概述本周要讲的内容是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
学习这三篇课文,要注意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大泽乡起义的历史意义,欣赏隆中对答的高超技巧,学习唐雎凛然不可进犯的HY人格和自强精神。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陈涉世家〔一〕、文章构造本文一共分三局部。
第一局部〔1〕:写陈涉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
第二局部〔2〕:写陈涉、吴广准备起义。
第三局部〔3〕:写陈涉、吴广起义。
构造图解:〔二〕、人物形象陈涉是一个出身贫贱、少有大志,敢于对抗暴秦,且具有组织指导才能的农民起义HY领袖形象。
1、陈涉年轻时就有远大抱负。
他所说的“鸿鹄之志〞,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看,就是要对抗秦王朝的暴虐统治,摆脱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
在谪戍渔阳途中,他看到因雨失期而被置于死地的九百戍卒是一支可依靠的力量,并充分估计到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愤怒情绪,于是跟吴广商量,确定了“举大计〞的方针。
他清楚地知道,起义有失败的可能,但又认为“死国〞是有价值的,这就是他远大抱负的表现。
2、陈涉的组织指导才干突出地表如今对策略口号的分析上。
当时秦二世刚刚践祚,他是靠搞阴谋上台的,而且矫父命杀了太子扶苏,这就引发了秦王朝的内部矛盾,广阔人民对秦王朝更加不满;其次,由于秦灭六国中楚国受害最深,所以楚人对抗情绪极强烈,并且把他们的复国希望寄托在楚将项燕身上。
陈涉抓住了这两个敏感问题,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这一情况,果断地提出“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口号确实掌握了人心动向,起了发动广阔群众积极参加反秦武装斗争的作用。
3、陈涉的组织指导才干表如今起义的准备和发动上。
在准备过程中,先以置书鱼腹的方式树立陈涉形象,然后“狐鸣〞而呼,把复兴楚国的希望跟陈涉联络在一起,这就把握了戍卒的心理,进一步稳固了陈涉的地位。
至于发动起义,关键是要杀死两尉,又要使士兵站在自己一边,所以先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然后动手,这表现了陈涉的机智,杀尉后,接着召令徒属,后用“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语来坚决众人的抗争信念,这又表现了陈涉卓越的宣传才能。
陈涉世家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陈涉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位重要人物?A. 秦始皇B. 刘邦C. 项羽D. 陈胜答案:D. 陈胜2. 陈胜起义发生于哪个时期?A. 战国时期B. 春秋时期C. 秦朝时期D. 唐朝时期答案:A. 战国时期3. 陈胜起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 高租低税政策B. 奴隶制度的残酷压迫C. 中央集权的统治D. 士族贵族的专权答案:A. 高租低税政策4. 陈涉起义的结果是什么?A. 成立了汉朝B. 成功推翻了秦朝C. 失败被击败D. 造成了长期的战乱答案:C. 失败被击败5. 陈涉与哪位人物一起起义?A. 张良B. 刘邦C. 范仲淹D. 韩信答案:A. 张良二、填空题1. 陈涉和张良的起义地点是__________。
答案:郾(yǎn)2. 陈涉起义的口号是__________。
答案:呼号涉江采芙蓉,着弦斫杉从兹始。
3. 陈涉起义发生在公元前__________年。
答案:209年4. 陈涉起义失败后,陈涉被斩首,头颅被展示在__________城。
答案:咸阳(xián yáng)5. 陈涉的起义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__________影响。
答案:政治与社会三、简答题1. 陈涉的起义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是什么?答案:陈涉的起义虽然失败,但它标志着秦末农民起义的开始,为后来刘邦发动的义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同时,陈涉起义也使得人们认识到秦朝的统治并不是无法动摇的,对于推翻秦朝的氛围起到了推动作用。
此外,陈涉起义也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反抗情绪,为后来汉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 陈涉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答案:陈涉起义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陈涉起义的农民起义力量过于弱小,无法与秦朝当时的实力相抗衡;其次,起义军内部缺乏统一的指挥和组织,各自为政导致了协作不力;再次,陈涉起义的时间选择也不利于起义军,因为秦朝当时内外战争频繁,秦军的压力过大;最后,起义军与秦军的军事技术和装备差距较大,无法与秦军展开有效的战斗。
1.解释下文中加粗的字词。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唐雎不辱使命》选自《__________》。
《战国策》是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人名)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一部__________(体例)史书。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唐雎.(jū)色挠.(náo)怫.然(fú)以头抢.地(qiāng)B.长跪.(guì)休祲.(qìn)庸.夫(yōng)彗.星袭月(huì)C.王僚.(liáo)韩傀.(guī)缟.素(gǎo)免冠徒跣.(xiǎn)D.加惠.(huì)弗.敢易(fú)易.安陵(yì)寡人谕.矣(yù)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 )A.怫然(fú)休祲(jìn)熠(yù)B.鄢陵(yān)韩傀(guī)色挠(ráo)C.唐雎(jū) 徒跣(xián) 缟素(gǎo) D.抢地(qiǎng) 抢夺(qiāng) 辱没(mò)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安陵君其许寡人(其:一定)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派)C.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以:因为) D.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知道)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B )A.发闾左逋戍渔阳B.度已失期C.仓鹰击于殿上D.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7.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B.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8.对下列文言语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即使这样(优惠),这地是继承先王的,(我)愿意一辈子守护着它,不敢交换!B.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虽然是千里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是五百里呢?C.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普通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D.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
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祸福的征兆就从天上降下来了。
9.下面是对秦王的三句话的不同理解,从中分别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1)“不错意”( A )A.因为安陵地方太小,不值得用武力吞并。
B.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
(2)“轻寡人”( A )A.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认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
B.希望你们尊重我的建议,不要采取顽固的态度。
(3)“先生坐!何至于此!”( A )A.请您坐下来谈判!何必用动武的方式来解决这么一个小问题呢!B.请您坐下来!你们不愿“易地”就算了吧,何必动武呢!二、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下列练习。
《陈涉世家》及《唐雎不辱使命》测试(100分)姓名:学号:班级:一、基础字词1、为加点字注音(7分)鸿鹄.以数.谏故笞.广宁.有种乎忿恚.尉社稷.所罾.鱼腹中怫.然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韩傀.秦王色挠.2、翻译句子(10分)(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二、文段阅读文段一、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19-23小题。
(共11分)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申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分)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4、选段划线处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2分)5、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他具有哪些的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题一、1、给加粗字注音。
(1)秦王怫然怒()(2)以头抢地耳()(3)亦免冠徒跣()(4)聂政之刺韩傀()(5)休祲降于天()(6)天下缟素()(7)秦王色挠()(8)寡人谕矣()2、解释加点词语。
(1)唐雎不辱.使命___ _(2)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___ ____(3)大王加惠..___ _(4)请广.于君 _ _(5)岂直..五百里哉 __ _ ( 6)秦王怫然..怒_ _(7)布衣.._ __ .._ __ (8)以头抢.地耳(9)庸夫( 10)非士.之怒__ ____(11)休祲..___ __..降于天__ ___ (12)天下缟素( 13)秦王色挠..(14)长跪而谢.之__ _(15)寡人谕.矣____ _(16)虽然..,受地于先生(17)徒.以有先生也(18)安陵君其.许寡人__ __(19)轻寡人与.__ __(20)今日是.也____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写在横线上:(4分)1、故不错意也 _________2、仓鹰击于殿上 ____________三.一词多义:(12分)1、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_______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_____2、于受地于.先王_____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3、徒亦免冠徒.跣________ 徒.以有先生也___________4、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________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徒以.有先生也5、之愿终守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此庸夫之.怒也四、翻译下列句子。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4)聂政之刺韩傀,白虹贯日。
(5)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6)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7)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8)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9)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陈涉世家》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1)吴广者,阳夏.人也()(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3)扶苏以数.谏故()(4)乃丹书帛.日“陈胜王”()(5)发闾.左適戍.渔阳()()(6)尉果笞.广()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辍.耕之垄上()(2)怅恨..久之()(3)会.天大雨()(4)今亡.亦死()(5)等死..,死国可乎()(6)楚人怜.之()(7)比.至陈()(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9)皆刑.其长吏()(10)为天下唱.()(11)愤恚.尉()(12)陈胜、吴广喜,念.鬼()三、翻译下列句子。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王侯将相宁有种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置人所罾鱼腹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陈涉世家》选自被鲁迅先生赞为:“,”的《史记》2、陈胜年轻时即有非凡的抱负,你从文段哪句话中可以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陈胜以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陈胜吴广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导火线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如果没有导火线,陈胜吴广会起义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出师表》文学常识填空1.《出师表》作者是,字,是蜀汉、。
2.表:古代奏议的一种。
用于。
该文是作者率师北上伐魏时写给后主(姓名)的一篇表文。
这篇“表”中写到的“先帝”,指的是(姓名)。
南宋诗人陆游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3.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之前。
他写这篇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的计划得以实现。
全文的主旨是:使后主认识到,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疲弊()不懈()陛下()恢弘()忠谏()菲薄()陟()臧否()攸()费祎()以遗()陛下裨补()猥()自枉()屈夙()庶()竭驽()钝咎()咨诹()()昭()遗诏()参考答案一.文学常识填空。
1.《出师表》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表:古代奏议的一种。
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该文是作者率师北上伐魏时写给后主刘禅(姓名)的一篇表文。
这篇“表”中写到的“先帝”,指的是刘备(姓名)。
南宋诗人陆游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3.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他写这篇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全文的主旨是: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略)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1、中道崩殂(死。
崩,古时指皇帝死亡。
殂,死亡)2、益州疲弊(人力物力缺乏)3、不懈于内(懈怠)4、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实在)(这里是“时”的意思)5、忠志之士(忠诚有志)6、追先帝之殊遇(追念)(优待,厚遇)7、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这里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8、以光先帝(发扬光大) 9、恢弘志士之气(动词,发扬扩大。
也作“恢宏”)10、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
指自轻自贱,自暴自弃)11、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陈涉世家》练习1.下列各句中最能表现陈胜的略谋是()A.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B. 失期,发皆斩C.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2. 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记叙了陈胜、吴广谋划起义并作论准备的过程。
B.“失期,发皆斩”揭露了秦王朝严酷的刑罚,反映了“官逼民反”的客观现实。
C.这段文字写到了陈胜在起义前夕对形势的分析,充分表现了他对时局的洞察能力。
D. 陈胜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是因为当时人们都认为扶苏和项燕没有死。
3. 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吴广素爱人素:平时B.尉果笞广笞:鞭打C.为坛而盟盟:盟誓D.比至陈比:临近4. 下列句子中“而’’表示转折的一项是()A 夺而杀尉 B.而戍死者固十六七C.为坛而盟D收而攻蕲5.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画线的句子印证了陈胜“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的判断。
B.陈胜召令徒属的话不多,而鼓动性极强,他先揭露秦朝苛政,晓以利害,后用“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大家的抗争信念,以此得到全体士卒的拥护。
C.从课文全文来看,作者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生动地再现了陈胜这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
D.司马迁在《陈涉世家》最后写道:“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卒亡秦,山涉首事也。
”这句话流露作者对陈胜举事六月余,壮志未酬而身亡的遗憾之情。
6.下列各组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会(适逢,恰巧遇到)天大雨B.今亡(逃走)亦死C.楚人怜(可怜)之D.念(考虑)鬼7.下面的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发/闾左讁/戍渔阳/九百人B.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C.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D.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8.对“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又在行军的空闲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树丛里的神庙中。
陈涉世家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若.为佣耕()陈涉少.时()怅恨.久之()辍.耕之垄上()扶苏以.( )数.( )谏故.( ) 为天下唱.( )今或.闻无罪( ) 吴广素.爱人( ) 日知其所亡.( )尉果笞.广( ) 从民欲.也( ) 且欲.与常马( )2.下面加点字的意义与“辍耕之垄上”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B.怅恨久之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楚人怜之3.一面各句中语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与人/佣耕B.佣者/笑而应曰C.辍耕/之垄上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E.辍耕/之垄上F.而戍死者/固十六七G.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4.下面的句子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A.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
B.尝与人佣耕。
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
C.苟富贵,无相忘。
假如今后有谁富贵了,可不要忘记咱们。
D.陈涉太息曰。
陈涉停了很久才说。
E.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F.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G.王侯将相宁有种乎?5.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扶苏以.数谏故或以.为死B.卜者知其.旨意百姓多闻其.贤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乃.行卜乃.入据陈D.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6.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等死,死国可乎? 公等遇遇雨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B.今亡亦死或以为亡(亡,百姓苦)C.比至陈其两膝相比者D.杀之以应陈涉佣者笑而应曰7.与“关山度若飞”中的“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若听茶声然B.曾不若孀妻弱子C.此为何若人(怎样)D.若为佣耕8.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今亡.亦死河曲智叟亡.以应B.固以.怪之矣策之不以.其道C.宜.多应者牡丹之爱,宜.乎众矣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荔枝生巴、峡间.9. 一列句子用现代汉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天下苦秦久矣——天下人苦于秦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
B.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苏因为屡次劝戒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边带兵。
C.失期,法皆斩——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都要杀头。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今天果真把我们的人冒充公子扶苏、项燕。
1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的“燕雀”比喻“鸿鹄”比喻1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段的中心。
12.选出分析有误的一项()A.第2段着重写了战前之“谋”,陈胜、吴广认为得民心是获取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
B.“天下苦秦久矣”交待了战争发生的背景,深刻提示了官逼民反的规律。
C.“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表明陈胜、吴广被迫走上反抗道路,也说明他们有干一番大事业的远大志向。
D.“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闻”后面省略了“其”,即扶苏。
13.文中写起义根据形势首先提出的策略是()14.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
15.第3段中哪句话证实吴广的激将法达到了预期的目的?16.“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这两句表现出英勇反抗,团结战斗的精神。
将能准确体现这种精神的动词依次填写在横线上。
17.对第2段理解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苦秦久矣”道出了起义的深刻历史背景。
B.“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是起义的直接原因。
C.“死国可乎”表现出陈胜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D.本段大意应概括为:记叙了陈胜、吴广起义前对形势的分析。
18.辨析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A.夺而杀尉(承接)B.佣者笑而应曰C.人不知而不愠D.温故而知新19.第3段中“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吴广为什么要故意激怒将尉?20.陈胜、吴广为什么在杀尉之后才“召令徒属”?“召令徒属”的目的是什么?21.起义的导火线是22.第3段记述了陈胜发动起义的过程,他向士卒发出号召:“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并提出了“”这一千古流传的体现人人平等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名言。
23.第1段文字主要叙述了哪些内容?从全文看,它的作用是什么?24.选文中体现起义领袖勇于打破封建尊卑观念,善于激励众人反抗决心的一句话是“”25.由第3段召令徒属的一席话,可以看出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6.对第1段“二世元年七月……死国可乎?”内容要点概括正确的是( )A.本段写也了陈涉起义的时间、地点、人员以及起义的原因。
B.本段写出了陈涉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和恶劣的天气。
C.本段写出了陈涉起义的时间、地点。
D.本段写出了陈涉起义的时间、地点以及起义的原因和遇到的恶劣天气。
27.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1○228.陈胜、吴广起义所打出的旗号是: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29.陈胜、吴广采用“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的办法的原因是()A.卜卦的人要他们“卜之鬼”,于是他们就照着做了。
B.这样做增加了神秘感,使大家认为鬼神都在帮助陈胜,增强了信心。
C.借以在群众中树立“大楚兴,陈胜王”的信念和起义队伍的威信,表现了他们的组织才能。
D.为了制造舆论,争取群众的支持。
30.对“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一句理解准确的是A.现在逃跑是死,起义是死,一起等死,为国家而死,可能吗?B.现在逃跑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等待死期,为国家而死,可以吗?C.今天就要死了,发动起义也是死,坐着等死,不如为国家大事而死啊!D.现要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31.用简洁的话,概述第1、2段的中心内容,简述起义的原因、及策略。
这两段文字写了陈胜的远大抱负和谋划举大计的方针。
起义的原因是:策略是:32.下面两句话的大意是什么?这两句话能提示陈胜怎样的性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以上两句提示了陈胜的性格。
33.《史记》中的世家,一般是陈述王侯将相的生平事迹的,而陈涉是一个佣耕之人,按理说不能入世家,而司马迁又把他列入世家之中,陈涉该不该列入世家?请谈谈你的见解。
[我认为,陈涉敢于在秦王朝的严密统治下首先发难,如此非常之功确实值得大书特书。
司马迁高度评价了陈涉在反秦斗争中的作用,说明评价历史人物不应以成败论英雄,而应该看重他的历史功绩。
所以,我认为陈涉该列入世家。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1.对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和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怫.()然怒盛怒逆.()寡人者违背,违抗B. 以头抢.()地耳抢夺天下缟.()素丝织品C. 免冠徒跣.()脚休祲.()降于天不祥的征兆,凶兆D.秦王色挠.()屈服寡人谕.()矣明白,懂得长跪而谢.之(道歉。
)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
)2.对下面加点词依次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2故不错.意也○3请广.于君○4岂直.五百里哉?A.交换注意扩充只B.容易注意广大只C.交换注意补充只D.交换注意扩充直接3.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休祲降于.天泻出于.两峰之间者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C.陈胜者.,阳城人也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D. 安陵君其.许寡人安求其.能千里也4.对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这是平庸无能的人的发怒,不是有才能胆识的人的发怒。
C.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这三个孩子,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D.与臣而将四矣: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5.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B、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C、怀疑未发,休祲降于天(心里的愤怒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凶兆)D、仓鹰击于殿上(苍鹰扑到宫殿上)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6.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两组是()()A.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B.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既克,公问其故.C.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D.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吉祥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7.学习古诗文,可以加强古今语言的沟通,使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更加精当。
试选出下列句子和成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A.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势均力敌.B.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心领神会.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如反掌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生死存亡.8.指出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 (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译: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它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B.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人敢高声喧哗。
(《口技》)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岳阳楼记》)D.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译:损失了的玉器和丝织品,不敢以少报多。
(《曹刿论战》)9.下边句中加点的虚词,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相当于“吗”,表反问语气)B、岂值五百里哉?(相当于“呢”,表反问语气)C、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相当于“吗”,表疑问语气)D、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相当于“罢了”,表陈述语气)10.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明显有误的一项是(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B.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C.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D.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11.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派人通知安陵君的两句话:“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既反映出秦王的狡诈、阴险,又反映出秦王的骄横、狂妄。
B.安陵君委婉而坚定地拒绝了秦王,表现了他清醒的头脑和不卑不亢的态度。
唐雎出使到秦国去,是希望通过外交途径来缓和并解决矛盾。
C.秦王见唐雎先质问,后恩威并施,“恩”是把安陵君当作忠厚长者而没吞并安陵,并想让安陵君扩大领土。
D.把安陵君的婉拒说成是“逆寡人”把阴谋不能如愿归结为轻寡人,这是“威”。
反问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盛气凌云,带有很强的威胁意味。
12.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真正目的是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
(采用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吞并安陵。
)B.唐雎提出“布衣之怒”的目的是虚张声势,想吓唬秦王,以阻止秦王吞并安陵。
C.唐雎要跟秦王拼命的表白是“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D.表明拼命行动的句子是“挺剑而起。
”13.对课文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色挠和长跪的表情和动作描写,活画出秦王前倨后恭的丑态,并说明专横霸道的统治者是欺软怕硬、内心虚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