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诗词常见意象之“鹤”、“月”、“柳”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第一篇: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月亮,古今诗人最钟情的诗歌意象之一,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作品之中。
为什么众多诗人对“月”这一意象情有独钟呢?月的意象与诗歌意境的呈现又有什么关系呢?苏轼《水调歌头》歌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
一、悲——永恒、无常“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驻足“石头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苍穹,一弯“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感慨系之。
月作为历史的见证,阴晴圆缺,循环往复,亘古不变,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石头城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可谓“无常”。
在永恒与无常的鲜明对照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梦幻交错中,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世事无常,如烟似梦,往昔歌舞升平、雕梁画栋的故国金陵如今只能在追忆中重现——所谓无常;而春花秋月亘古不变——所谓永恒。
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只能越发衬托出国破家亡、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悲哀。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
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
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浪花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而明月、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
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辨,抒发了绵绵无绝期的悲痛之情。
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苍穹,毫不吝惜地倾泻着邈邈银辉,它晚升日隐,与人总是若即若离。
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
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系之,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巧妙融合,抒发了永恒与无常之悲。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及特点20个一、月。
月在古诗中是一个极为常见的意象。
特点就是它常常代表着思念之情。
你想啊,晚上月亮一出来,那柔和的光洒在大地上,离家在外的人就容易触景生情。
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这么简单地一抬头一低头,对故乡的思念就全在里头了。
月亮不管是在天涯海角,大家看到的都是同一个月亮,所以它就像是一条思念的纽带,连接着远方的亲人和故乡。
二、柳。
柳的特点是和离别有关。
因为“柳”和“留”谐音嘛。
古人在送别朋友的时候,就经常折柳相赠。
像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青青的柳色就在眼前,可朋友马上就要走了,这柳就像是挽留朋友的一种无声的语言,充满了离别的愁绪。
三、雁。
雁是一种候鸟,它的特点是常常象征着游子的思乡之情或者传递书信。
大雁每年都会按时迁徙,它们在天空中排成整齐的队列,飞向远方。
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看到大雁,就会想自己什么时候能像大雁一样回到家乡呢。
而且传说大雁能传书,像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盼着大雁能带来远方的消息,那种盼望中又有着思念和孤独的感觉。
四、菊。
菊的特点是高洁、隐逸。
菊花在秋天开放,当别的花都凋谢的时候,它却傲然挺立。
所以古代那些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士们就特别喜欢菊花。
陶渊明那可是菊的头号粉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篱下采着菊花,看着远处的南山,那是一种多么闲适自在、超凡脱俗的境界啊。
五、梅。
梅的特点是坚韧、耐寒,象征着高洁的品格。
冬天那么冷,梅花却能在冰天雪地里盛开,这是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啊。
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梅花独自在墙角开放,不畏严寒,而且还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就像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坚守自己的操守。
六、松。
松象征着长寿、坚韧不拔。
松树四季常青,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它都屹立不倒。
在古诗里,那些想要表达坚定的意志或者对长寿的祝福的时候,就会用到松这个意象。
中国古代文学中鹤意象的解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鹤意象,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动物,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在古代,鹤也是一种装饰,象征着命运、荣耀、奇迹和灵性的力量。
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鹤意象,它们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象征意义,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思考。
首先,鹤是自由的象征,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
古代帝王们经常贴上鹤的图案来表达他们对自由和自我意识的至高无上的尊重。
在古代中国文学中,鹤也具有自由的象征意义。
《白蛇传》中,元仙把白娘子变成白鹤,表达了白娘子被元仙困在山中的解放。
另外,《西游记》中,孙悟空登上了鹤凤双飞,表达了他的生命是完全自由的。
其次,鹤是一种象征智慧的动物。
据传说,古代的智慧者们习惯在夜晚在山上放鹤,让鹤的叫声来激发他们的智慧。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鹤还被用来象征智慧和智慧。
在《聊斋志异》中,张若虚把鹤当做教训智慧,以此激励他的学生。
此外,《梦溪笔谈》中的张择端也钦佩鹤的智慧,作为一个才智兼备的人,他将鹤作为智慧的象征。
第三,鹤是一种象征平安和喜悦的动物。
古代的文学家们把鹤的叫声看作是一种预兆,表明生活将会是平安的,而且还有喜庆的景象即将出现。
在《梦溪笔谈》中,张择端描述了他在夜里听到鹤叫时,感到心里有一种欢乐,祝福他生活平安、快乐。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乘坐鹤凤双飞去找到智慧,这也表明了鹤的意象中蕴含着平安和喜悦的含义。
最后,鹤是一种象征希望和归宿的动物。
古代的文学家们把鹤当做希望的象征,把它作为一种预期,表明希望最终会被实现。
在《梦溪笔谈》中,张择端赞叹鹤的声音,它象征着他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此外,《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被鹤牵引回到一起,以此来表达了他们重逢的希望。
从上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文学中鹤的意象是非常丰富的,它们承载着不同的文化象征和历史传统,蕴含着自由、智慧、平安和希望的含义。
它们不仅是古代文学作品象征意义的重要表现形式,也可以丰富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激发我们对于自由、智慧、平安和希望的追求。
古代诗词意象
古代诗词意象是指诗词中用于表达情感、意境和主题的具体事物或形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诗词意象及其含义:
1. 月亮:常用来表达思乡、离别、忧愁等情感。
2. 柳树:常用来表达离别、悲伤、忧愁等情感。
3. 梅花:常用来表达高洁、坚强、不屈不挠等品质。
4. 菊花:常用来表达清高、孤傲、隐逸等情感。
5. 荷花:常用来表达纯洁、高雅、清新等品质。
6. 枫叶:常用来表达离别、悲伤、忧愁等情感。
7. 山水:常用来表达自然、恬静、清幽等意境。
8. 风雨:常用来表达忧愁、悲伤、离别等情感。
9. 夕阳:常用来表达衰老、离别、忧愁等情感。
10. 长江:常用来表达雄浑、壮丽、豪放等情感。
这些意象在古代诗词中被广泛使用,它们不仅能够表达诗人的情感,还能够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氛围,使读者产生共鸣。
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鹤意象唐代是诗歌的大繁荣的时代,诗人们借诗词来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内心的感情,诗歌最重要的就是表意和表象,我们也经常把它称之为意象,纵观唐朝出现较多的就是“琴鹤”这一意象,古人一直认为鹤是高雅之物,可通仙意可通琴音,经常在有琴声的时候发现鹤在天空飞舞,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以琴声来抒发人的内心情感,更是常常以琴做伴,所以常常有诗人借用“琴鹤”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超脱情怀与向往。
自古以来诗人的作品就一直有“琴鹤”的出现,这一现象的突出展示是在唐代。
在诗歌大量繁荣的情况下,“琴鹤”的身影更是变得多了起来,那么唐朝这种特殊的“琴鹤”意象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琴鹤”其实是诗歌中常见的意向,最早的可从《诗经》或者《周易》找到它们的身影。
它最初有两个含义,第一是代表退居在外的贤人,第二是表达心中有着高远的志向的仙人。
唐代的人之所以热衷于“琴鹤”这一印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首先是因为唐朝的人认为鹤是一种有仙气的禽类,它通灵性,懂音律,擅长跳舞。
有资料记载,有一位琴师,他在弹琴的时候使得院子里的鹤翩翩起舞,由此我们可以感到琴师琴艺谊高超以及鹤与琴声相融合的协调,鹤仿佛是琴师的知音一般又宛如是一名善于翩翩起舞的曼妙女子。
而唐代诗人为什么对这一现象情有独钟呢,其实离不开他的社会大背景,尤其是在中唐以后“琴鹤”的意用比初唐更为丰富,在他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新的含义。
这其实也正表达了唐代诗人对仙人的执着追求与志从高远以及唐朝诗词文明的开放性。
“琴鹤”的内涵其实最明显的就是赞美了,唐朝琴师的高超技艺以及世人的志存高远。
唐朝也有很多记载琴师抚琴弄技时的盛况场面,比如说李宗盛赞叹李楚的琴艺的一首诗。
在他的眼中,这位琴师不单单是简单弹奏了一首曲子,实际上更是将大自然的点点滴滴,显得惟妙惟肖,更不可忽视的是琴师特有的弹琴的手法。
另一个内涵就是“琴鹤”他本身较为深刻的寓意,在上一段已经说过“琴鹤”向来表示的是有高洁品德的,志士能人或者说隐居的贤人所以说有很多诗人借这一意向来表达自己志向的高远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有退居朝野的能人异士表达自己的清雅脱俗而享受田园生活,所以用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怀。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诗词的浩瀚海洋中,意象是诗人用以传达情感、营造氛围、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这些意象往往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月亮,这一常见的意象,常常被诗人赋予思乡、相思之情。
当游子远在他乡,抬头望见那一轮高悬的明月,心中的思念便如潮水般涌来。
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简单单的十个字,却将望月思乡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众多诗词中,月亮的阴晴圆缺也常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相呼应。
满月象征着团圆和美满,而缺月则暗示着分离和遗憾。
杨柳,也是古诗词中频繁出现的意象,它象征着离别。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在《诗经》中,杨柳的依依之态就与离别的不舍紧密相连。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将杨柳与凄清的离别场景融合在一起,烘托出无尽的忧愁。
由于“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挽留之意,希望友人或亲人不要离去。
梅花,在严寒中独自绽放,象征着坚韧和高洁的品质。
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
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则借梅花凋零后仍留香气,表达了自己虽历经磨难但志向不改的决心。
梅花的傲雪凌霜,成为了文人墨客们追求高尚品格和坚定信念的象征。
菊花,通常代表着隐逸、高洁和超脱。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了自己隐居田园,悠然自得的生活,菊花在这里象征着他对世俗的超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在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黄花(菊花)又被赋予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意味。
鸿雁,因其南来北往的迁徙习性,常被用来象征游子的思乡之情和传递书信的使者。
张若虚的“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以鸿雁无法传递音信,抒发了深深的相思之苦。
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借鸿雁期盼远方亲人的来信,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
杜鹃,又名子规,其啼叫声凄厉哀怨,常常象征着哀怨、凄凉和思乡之情。
古诗中常见意象所代表的意思1、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1)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
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2)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3)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的希冀和渴盼。
(4)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5)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中国古代文学中鹤意象的解析中国古代诗歌中,鹤作为一种重要的象征图案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它多次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从不同领域赋予它不同的寓意。
《诗经》中有鹤篇和江陵篇,其中《鹤鸣篇》总结了鹤的象征寓意,即鹤作为和谐祥和的象征;《江陵篇》的形象表达可以说明鹤作为远方之旅的象征,可以带领人们远行到幸福的边远之地。
此外,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有其他的鹤意象,如《诗经》中的“鸣鸿声声”,表达了贤良和恩义的象征;《楚辞》和《史记》中的鹤,则被用作卓越和英勇的象征;《墨子》和《孟子》中的鹤,则被用作哲理的象征。
无论是《诗经》中的“鹤鸣篇”,还是《楚辞》中的“鹤鸣歌”,鹤都是和谐祥和的象征,表达了一个梦想的天堂的景象,即飞翔的鹤符号着和谐祥和,献身奋斗的可以获得自由。
因此,从这些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鹤象征着一种理想,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梦想实现的理想。
此外,鹤也被当作象征贤良和恩义的象征,在《诗经鹤鸣篇》中,作者把鹤的声音比作神的声音,表明鹤作为慈祥的象征,象征神的慈悲。
《楚辞鹤鸣之歌》中,鹤被描绘为一只被抚摸的鹤,可以预示贤良恩德,互助建设。
另外,《史记项羽本纪》、《古诗王之涣》中都把鹤比喻为勇猛和卓越,暗示人们要勇敢、卓越,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奋斗。
除了作为和谐祥和、卓越勇猛、贤良恩德的象征,鹤也是中国文学中哲理的象征。
例如,在《墨子自然篇》中,墨子把鹤的叫声比作百川归海的声音,说明人应以大爱父母,把全家的事都交给父母;《孟子尽心篇》中,孟子把鹤的叫声比作谦虚自抑、不奢求高调的声音,说明应该知足常乐、不奢求太多,及早把心中的不切实际的怀抱放弃。
因此,从这些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鹤作为一种哲理的象征,暗示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理想的哲理道理。
鹤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它不仅可以作为和谐祥和、卓越勇猛、贤良恩德的象征,还可以作为哲理的象征,暗示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理想的哲理道理。
鹤在诗歌中的意象
1、情义中国古籍文学里常用成鹤对幼仔的精心哺育象征父母对子女的爱,维护子女,甘愿牺牲。
2、离别在南北朝的诗文中,诗人常常以别鹤来比喻夫妇离另的悲哀,其中大部分是写深闺女子对客居它方的爱人的思念。
3、神仙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关于鹤的出生也有种种神话传说,例如影生、声交而孕、胎生等,加上古代人相信鹤的形象于是被神化了。
4、君子由于鹤的形态是长颈、竦身、顶赤、身白,给予人一种清高的感觉,所以鹤很早就被人认为是有德行的禽鸟。
5、大志鹤能够在广袤的空间飞翔,中国古代神仙故事中的鹤便可以在超越俗世的时间和空间往来《相鹤经》说鹤"飞则一举千里",这种特殊的飞翔能力,往往用来比喻有大志。
6、隐逸鹤喜欢栖息在涤尽繁器的郊野,如深谷、小渚等,所以有隐逸的象征。
7、报恩中国文学里常有对鹤知恩图报的描述。
中国历代诗词常见意象之“鹤”、“月”、“柳”
浅析
一、鹤
鹤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历代文人常以鹤为喻,以象征君子与隐士,比附夫妻情笃、父慈子孝以及朋友情深,代表志士的宏大志向与人格追求。
“禽中唯鹤标致高逸”,鹤,因其形貌俊逸,鸣声清丽,舞姿优美,飞举高远,且父慈子孝,雌雄情笃,步行规矩,性情雅致,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被视为吉祥之鸟。
鹤的象征主要有三方面:
(一)隐士、君子
鹤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即象征隐士、君子。
如《后汉书·杨震列传》载有杨赐上灵帝书云:“惟陛下慎经典之诫,图变复之道,斥远俊巧之臣,速征鹤鸣士。
”“鹤鸣之士”,即指隐逸高士、贤德君子,承袭的是《周易》、《诗经》“鹤鸣”之观念渊源。
在唐诗中,以鹤象征隐士、君子的诗句更是俯拾皆是:“黄鹤佐丹风,不能群白鹏。
拂云游四海,弄影到三山”(沈侄期《黄鹤》),“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刘长卿《送方外上人》),“君看海上鹤,何似笼中鹑,独用天地心,浮云乃吾身”(李白《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长愁忽作鹤飞去,一片孤云何处寻”(李益《赠毛仙翁》),“人到白云树,鹤沉青草田”(司空曙《送僧无言归山》)。
(二)诚信、情义
作为鹤原型意象所承载的情感内核,同样为后世文学作品中的鹤意象所继承与发展。
在鹤意象中融入夫妻情义的文化内涵,在魏晋南北朝诗人中屡见不鲜,如曹植、何晏、简文帝、鲍照、庆信等均有此类题材的诗作。
庆信《鹤赞并序》描写一对雌雄白鹤双双被擒后,“相顾哀鸣,肝心寸断”、“孤雄先绝,蠕妻向影”的感人情景;鲍照《代别鹤操》描写一对鹤本来过着“幽客时结侣,提携进三山”的夫妻恩爱生活,却惨遭“海上悲风急,三山多云雾”的突变而分离失散的悲苦境遇。
这些诗文,不管是在写鹤,还是在写人,无不在鹤意象中渗入了关于“情义”的情思。
(三)被囚者
随着历史的演进与文学的发展,鹤意象的文化内涵得到了不断的引申与拓展。
历代文人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捕捉鹤意象并加以演绎,发掘出了更加纷繁复杂的意象内蕴。
鹤既有声色羽毛之美,又有隐士君子之风,加之舞姿妙曼,因此古人爱鹤、尚鹤、养鹤成为风尚。
然而,鹤一旦被养,就会成为池中鹤笼中鸟,失去了翱翔蓝天白云之间的自由,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鹤意象又引申出“被囚者”的象征意义。
“委质小池内,争食群鸡前”(白居易《感鹤》),“樊笼毛羽日低摧,野水长松眼暂开”(欧阳修《鹤》),“俯啄少许便有余,何至以身为子娱”(苏轼《鹤叹》)。
二、月
(一)探寻宇宙与追问人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在呈现“月亮”这一文化情感意象的作品中,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具典型意义。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称赞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李白的《把酒问月》也非常具有代表性:“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
(二)伤离别、盼相聚
在唐诗中,通过咏月来表达乡情、亲情、友情、爱情的诗很多。
诗人或直抒胸臆,或融
情于景,通过赏月、咏月,将一腔情思寄寓文字,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第二部分,集中描写月光照耀中的游子思妇共伤离别、同盼团聚的情怀意绪:“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排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又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以及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三)团圆、和谐、幸福
中秋节,亦可称月亮节、赏月节、团圆节、思乡节。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节日。
因中秋月最圆,月亮又被赋予了团圆、团聚的文化内涵。
如王建的《中秋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又如朱庆徐的《舫衣中秋月有怀》:“久客未还乡,中秋倍可伤。
”
三、柳
现实世界中所感受到的杨柳这一客观物象,无意识地隐喻性地表达爱的情怀。
诗歌中杨柳意象的营造普遍基于受众心智体验的一致性,即为诗者与读者在杨柳爱情意象的概念整合方面达到某种情感上的共鸣,因为杨柳物象中那青青的秀色,袅娜的丝绦,依依的美姿,在类属空间里,能够与爱情的产生形成某种相似性,在层创空间里,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独特的和优雅的情爱之美。
(一)喻少女羞答爱情
中唐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中的杨柳物象表现尤甚:“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二)喻少妇闺怨愁情
杨柳意象还表达寂寞的妻子对不在身边的丈夫的相思之苦。
对于这种无奈的心情,有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三)喻情人悲悯离情
陆游的词《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