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七雄教案川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七课战国争雄班级:姓名:授课时间:年月学习目标1、识记: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
2、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合纵”和“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
3、运用: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著名军事家。
教学重点1、“战国”和“战国七雄”的含义2、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著名军事家。
教学难点“合纵”和“连横”的含义课前预习1、搜集有关战国时期的成语;2、了解一些古代兵器的种类和特点。
合作探究(一)、“战国七雄”1、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2、战国时期周王的地位怎么样?3、战国七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自西周分封诸侯,中国的历史地图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诸候国。
4、战国七雄是七个大国?在“战国形势图”中找出它们的位置。
(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二)、战国时期的战争1、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a. 兵器(青铜兵器改进、出现)——武器的改进(简介戟,戈,矛,刀,剑的特点和用法)b. 兵种(兵,兵)——军队构成的变化c. 人数多、规模大、修建工事、争夺激烈d. 著名战役的发生(,)讲述战争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等e. 重要军事家的涌现(、)讲述他们的的故事f.谋略(“围魏救赵”、“反间计”;“合纵”“连横”)2、讨论:有人说,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的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
有人说,战国时代“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你的观点如何呢?(三)、合纵与连横指导阅读教材、思考讨论:1、什么叫“合纵”,什么叫“连横”?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合纵”就是东方六国联合抗秦,(“”),代表人物是。
“连横”就是劝说一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各国(“”),代表人物是魏国人。
2、六国合纵抗秦为何未成功?(秦国用贿赂、威胁的手段破坏合纵,各个击破;五国间利益不一致,立场不坚定)讲述: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
各国一会儿加入合纵,跟楚国搞联合,跟齐国搞联盟,一会儿又跟秦国抱到一起,朝秦暮楚,反复无常。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课元第 3
家分晋、合纵连横的史实。
本课采用自学汇报式和质疑问题式相结合的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和质疑
通过一些问题的设
明白国家强大的基础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更离不开人才的使用。
复习世纪—前
的统
镐京被犬戎攻破后,
大大的减少,而且一天天的趋于枯竭,
一步引发其思考,
封国于是产生自行扩张领土的野心。
从
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于是,历史进
入春秋战国时代。
、东周分为哪两个时期?
曰:
桓公的霸业就是管
——《论语》
深对知
这句话的?
学生按要求先自学分析、课堂辩论
历史思维能力
的发展。
你的观点如何呢?
识
笋……总之,此时的社会主题是:动荡、
1。
战国七雄授课时间授课教师周课时序数课题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了解春秋和战国的起止时间。
2.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主要指哪些国家。
3.能讲述春秋战国的故事,分析争霸战争的作用。
过程方法引导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认识分析诸侯霸战争的作用,小组讨论“齐桓公称霸”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卧薪尝胆等故事,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培养学生吃苦精神和不怕困难的恒心毅力。
教学重点及方法教学重点方法齐桓公称霸的原因自学法、讨论法、谈话法教学难点及方法教学难点方法本科跨度大、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自学法、讨论法、谈话法教学用具教师教科书、地图册、练习册学生教科书、地图册、练习册学流程设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简单讲述本课内容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师生交流,校正练习小结本课听讲阅读自学完成练习交流校正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复习导入新课学生自学师生交流西周灭亡,东周建立小结复习后导入:西周灭亡以后,我国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这是一个大动荡和大变革的时期,争霸战争是当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简单讲述本课内容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交流并校正练习(1)春秋战国的起止年代。
(2)春秋时期的社会有什么特点?(3)春秋五霸指那些人?(4)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5)春秋时期争霸战争有什么作用或影响?(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连年征战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或影响?(7)说出你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8)纵横家为什么提出“合纵”、“连横”的策略?说出时间及相关人物听讲听讲阅读课本完成练习回答问题交流认识:争霸有利统一。
举例课堂小结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连年征战,出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不义的战争,但诸侯国的数量减少。
第7课战国七雄【任务导学】一、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二、知道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三、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和作用四、了解合纵与连横的含义、代表人物和主要表现【互助合学】一、“战国七雄”1、战国时期:年——年。
2、战国七雄:、、、、、、。
二、战国时期的战争1、兵器和兵种的变化:兵器出现,兵器得到改进;和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各国军队数量庞大,城防工事坚固,交战兵力越来越多,战争规模越来越大。
2、典型战例:“”、之战等。
3、两个著名的军事家:、。
3、战争性质:以为主要形式的战国争雄斗争,破坏性很强,但战国后期的战争已具有战争的性质。
三、合纵与连横1、齐、楚、燕、韩、赵、魏有“”的意愿,并联合出兵进攻,历史上称这一策略为;为了破坏六国的联合,尤其是的联合,分别收买拉拢东方国家服从于自己,“”,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
2、主张合纵的代表:,主张连横的代表:。
【达标检测】1.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A.晋B.齐C.楚D.赵2.下图中,战国时期韩、赵、魏都城的相应标号依次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③①D.③②①3.下列人物中,生活在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是A.孙武B.孙膑C.张仪D.苏秦4.战国后期,主张合纵的诸侯国不可能有()。
A.秦国B.赵国C.楚国D.燕国5.战国时期促使兵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军事家的思想转变B.环境的变化C.统治者的个人喜好D.经济的发展6.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历史发展呈现的趋势是()A.国家数目越来越少,天子权力越来越大B.国家数目越来越多,天子权力越来越小C.国家数目越来越少,天子权力越来越小D.国家数目越来越多,天子权力越来越大【师生答疑】一、记住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总结: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二、阅读材料:材料一:“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韩非子》材料二: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
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
战国七雄教案【教学目标】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及地理位置;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了解“合纵〞及“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
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和初步掌握制作历史图表的方法。
通过战国战争史的学习,进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初步教育;通过孙膑、张仪等人的事迹,进展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起止年代,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教学难点】对战国时期的战争的特点的理解,合纵、连横的含义及其形成的原因【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图表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战国七雄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教师展示春秋时期诸侯国地形图。
教师复习提问:春秋时期有哪五霸?学生活动:学生答复春秋五霸的名称,教师展示课件。
见第2张PPT。
教师讲述:我国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场,经过商、西周,到春秋时期逐渐瓦解。
春秋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春秋以后,我国历史跨进了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期是战国七雄的天下,现在学习第7课战国七雄。
见第3张PPT。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战国七雄战国时期的战争合纵及连横第一篇章:战国七雄课题理解:教师引用顾炎武日知录记载“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那么绝不言王矣〞。
教师解释:春秋时期(人们)还尊崇周王,而七国没有人谈论王道。
说明战国时期各自称雄了。
见第6张PPT。
课件展示:战国时期,战国七雄的名称及地理位置,见第7张PPT。
学生活动:学生看课本自学,记住战国七雄的名称,都城:齐(临淄);楚(郢);秦(咸阳);燕(蓟);韩(郑);赵(邯郸);魏(大梁)。
见第8张PPT。
第7课战国争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战国时期的起迄年代。
战国七雄的形成和方位,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
合纵与连横。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战国时期多国的变法,是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的政治改革。
②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过程与方法:重点难点重点:“战国”和“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著名军事家。
难点:“合纵”和“连横”的含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经过商、西周,到春秋时期逐渐瓦解。
春秋以后,我国历史跨进了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
我们知道,我国封建社会时间极长,从战国开始,经过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直到鸦片战争前(1840年)为止,长达两千多年的漫长过程。
而战国时期是这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开端。
战国时期是战国七雄的天下,现在学习《战国七雄》。
讲授新课:一、七雄并立(板书)1.战国七雄(板书)战国七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自西周分封诸侯,中国的历史地图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诸候国。
但是经过春秋时期三百来年的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到战国开始的时候,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
主要的有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大国。
(板书)。
七国中,齐楚秦燕,大家已经熟悉。
韩赵魏是怎样形成的呢?(挂战国时期地图,与已经挂在黑板前的春秋地图对照)。
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地图上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
原来晋国已经被它的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瓜分,一分为三,形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
历史上把这件事叫做“三家分晋”。
与此同时,齐国大夫田氏夺了原来姜氏(姜太公的后代)的大权,历史上叫做“田氏代齐”。
不过田氏代齐以后,齐国仍叫齐国,所以在地图上表示不出这个变化来。
历史上把这七个强国并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立是战国期的基本形势。
战国七雄的地理方位:齐国在东,楚国在南,秦国在西,燕国在北,韩、赵、魏三国在中间。
第7课战国争雄【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
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了解合纵与连横的含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
通过对孙膑、白起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通过对战国形式图的学习,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通过合纵与连横。
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战国时期的起止年代,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
难点:对战国时期的战争的特点的理解,合纵、连横的含义及其形成的原因。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学生读引言2.教师引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春秋争霸”,作为一个时期的名字,春秋和战国常常是连在一起的。
我们了解了春秋争霸的情况,战国争雄的局面又如何呢?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争雄战争有什么不同?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战火硝烟的战国。
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看书的同时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二、新课讲授(一)“战国七雄”1.观察地图,谈发现。
2.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三家分晋”,七个国家的分布有何特点等(二)战国时期的战争1.学生读教材,看看战国时期战争有哪些特点?2.读教材“围魏救赵”、长平之战,然后请几个同学来复述这两次战役。
思考:体现了哪些战争艺术、成语?3.简述长平之战的影响。
(三)、合纵与连横1.学生阅读教材,弄清何为纵、横?什么是合纵?什么是连横?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何影响?在地图上出示意出来。
2.阅读小字,评人物的行为。
“朝秦暮楚”。
(四)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归纳: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春秋时期的战争和战国时期的战争在作战目的上有何不同?战国纷争有哪些?(五)学习测评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第七课战国争雄课标要求: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及地理位置;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著名军事家;了解“合纵”与“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和外交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和初步掌握制作历史图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战国战争史的学习,进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初步教育;通过孙膑、张仪等人的事迹,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重点:“战国”和“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著名军事家。
难点:“合纵”和“连横”的含义。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师:这个器物是战国时期的铜壶,它价值非常高,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壶身上的刻画,我们截取铜壶上的一组刻画来欣赏。
从这组刻画中我们能看出,是什么样的场面?生:战争。
师:对,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人拿着弓和矛之类的武器,他们站在城墙上,那这几个人在攀登云梯,向城墙上攀爬,其中一个人已经掉了下来,身首异处。
这边是陆战。
我们看另一边,应该是水战,两船已经开始交战,有的人已经掉了下去。
大家根据壶上的刻画想象一下,当时的战争场面应该是怎样的?师:是非常激烈的,是惊心动魄的。
铜壶上的刻画,就是战国社会风貌的生动写照,战国因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走入第7课:战国争雄,来探索中国古代军事、战争的规律。
大家翻开课本第38页。
【讲授新课】师:我们之前讲到周朝分为两半:西周和东周,西周是约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11年,东周又分为两半:春秋和战国,春秋是公元前710年到公元前476年,那这节课要学的战国是哪一年到哪一年啊?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师:我们在上一课讲到,春秋时周王室王权衰落,那到了战国时,周王的权力又有什么变化,老师这里有一则材料,大家看一下。
第7课战国七雄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观察地图,说出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初步培养学生辨识历史地图的能力。
分析古人对商鞅变法的看法,培养对历史事件作简单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识读历史地图,了解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社会环境背景。
通过合作、讨论学习商鞅
变法,研习历史文献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领会肯于改革的创新意识和威信发现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都江堰
难点: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新理念下的讲授法、自主—探究—合作式
四、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幻灯
复习导入
(设计意图:由学生已有认知入手,难易适度。
)
师:展示春秋与战国形势图
生:对比、找不同。
(设计意图:试图能力的训练。
)
师:展示战国形势图
生:说出战国七雄
(设计意图: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
生:划出战国七雄简图
师:引领学生记忆战国七雄
生:竞赛记忆。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画一画和记忆竞赛的活动,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以及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
)
师:展示课堂讨论
在诸侯征战的过程中,怎样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最终的霸主?
生:讨论、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生生合作解决稍有难度的问题,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并过渡到下一子目。
)
师:为了富强自己的国家,壮大实力。
各国纷纷展开变法。
其中最重名的是商鞅变法。
展示资料,提出问题:从这段材料中得到哪些信息?
商鞅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便从魏国来到秦国.他一连几天向秦孝公讲述变法强国的道理,秦孝公喜听不厌.但是秦国的旧贵族公开反对变法,他们说:唯有效法古人,才不会犯错误;只要遵循旧的法度,就不会产生奸邪.商鞅针锋相对,批驳说:商汤和武王就是改革古法,才取得天下的,夏桀,商纣王却守着古法而亡国.商鞅的见解坚定了秦孝公变法的决心.
生: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师:展示“想一想”
你认为商鞅应该在哪些进行变革?
生:畅谈
(设计意图:依据史实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
师:大家谈得很好,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商鞅采取了哪些变法措施。
展示变法内容
生:讨论每一项变法措施的的作用并阐述。
(设计意图:依据史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
师:展示资料
变法充满了新旧势力的斗争.太子的两个老师鼓动太子故意触犯新法.商鞅毫不退让,公开治这两个人的罪,一个被割掉鼻子,另一个脸上被刺了字.后来,秦孝公死去,太子即位,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被残忍的处死。
这则资料给你那些触动?
生:谈感想。
(设计意图:体会变法的、改革的艰难、曲折。
感悟商鞅的执著的变法精神。
)
总结:这一节课给你感触最深的内容是什么?
生:畅谈。
(设计意图:从不同学生注意的焦点不同这个角度出发,互相交流,只是互补。
)
战国七雄(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观看flash《围魏救赵》、讲述长平之战的过程,了解历史事实,在教师指导下分
析兼并战争的历史作用。
通过铁制农具、牛耕和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的学习,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状况,培养从历史发展线索中寻求发展趋向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flash动画使学生清楚“围魏救赵”的过程,通过学生讲故事、说成语完成对
长平之战的学习。
学生分组探究都江堰图片、文字资料,使学生在合作中解读都江堰工程的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学习,初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都江堰水利工程
2.教学难点:兼并战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三、教学方法
以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导入展示《战国形势图》
生:说出战国七雄
教师过渡:破题“战国”。
这是一个以战争为主要特征的时代。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flash来了解一场战争。
师:播放flash:《围魏救赵》
生:结合“围魏救赵”作战示意图,学生复述战役经过。
师:围魏救赵战役虽然精彩,但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却是“长平之战”。
下面请某某同学给大家讲一讲。
生:讲《长平之战》,并提出问题:这个故事中的成语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回答
师:战国时期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
生:畅所欲言
师:战国时期的战争与春秋时期相比,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场面更为激烈残酷。
要想在战争中立于不
败之地必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师:展示图片《铁锄》
什么时期出现的铁制农具?
师:展示图片《铁制农具》
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析
师: 战国时期不仅铁制农具被广泛的使用,还出现了牛耕。
展示牛耕图片。
师:引导学生归纳。
生产工具改进了、耕作方式进步了,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
那么,在农业的发展中,除了工具和耕作方式,你觉得还需要哪些必要条件?
生:回答
师: 因此各国普遍重视水利建设。
这一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有都江堰和郑国渠。
师:发放关于都江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生:依据资料,分组探究都江堰的工作原理。
师: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演示都江堰动态示意图。
师:你觉得这个工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方式:
起
战魏
国
跑七
雄齐秦
线秦
小结方式二:学生谈本课学习中最感兴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