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
- 格式:doc
- 大小:318.50 KB
- 文档页数:6
三年级上册语文21课大自然的声音第二自然段仿写张家硕大自然的声音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厨房是个音乐厅。
切菜的“咚咚”声,洗菜的“哗哗”声,油烟机的“轰隆隆”,炒菜时的“噼里啪啦”,锅铲碰撞的“叮叮”声。
这些不同的声音组成了一曲美妙的交响乐。
树是大自然的歌手。
当微风拂过,树轻轻点头,发出“沙沙”的声音,好像在和微风打招呼;当狂风四起,树左摇右晃,发出“唰唰”的声音,好似在与狂风交谈;当雨滴落下,树叶高兴地拍着手,“哗啦啦”,欢迎小雨来它家做客。
动物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早晨,麻雀“叽叽喳喳”地唱着歌,伴我走向学校;中午,太阳火辣辣的,小羊“咩咩”地叫着,好似在说:“好渴啊!”;傍晚,小鸭子们排着队,“嘎嘎”地叫着,好像在说:“好困啊!真想睡个好觉!”大自然的声音真动听。
杨清云大自然的声音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厨房是一个音乐厅,每到做饭的时候,我家的音乐厅就开始播放交响乐了。
妈妈打开水龙头洗菜时,就可以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她开始切菜时,就可以听到“当当”的声音;她打开油烟机,一阵“叮叮咚咚”声后油烟机开始“轰轰轰”地唱起了歌;炒菜时,菜在锅里发出“刺啦”的声音。
各种各样的声音组成了交响乐,饭做好时,所有的音乐戛然而止。
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
一年四季,鸟鸣不断。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了,早晨,我背着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听见布谷鸟“布谷、布谷”地唱着歌,它告诉农民伯伯要开始播种了。
夏大哥慢慢地走来了,啄木鸟“当当当”地为生病的树捉虫,它既是医生又是歌手。
无论是金黄的秋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我们这里随处可见的是麻雀和喜鹊。
麻雀“啾啾啾”地自由歌唱,喜鹊有的在草地上,有的在枝头“鹊鹊鹊”地唱着歌。
动物是大自然的歌唱家。
叮当狗过生日了,它请了猫咪咪、小羊肖恩、呼噜猪到它家做客。
等到叮当狗吹完蜡烛,大家用不同的声音唱起了生日歌。
小羊肖恩“咩咩”地唱着,猫咪咪“喵喵”地唱着,呼噜猪“哼哼唧唧”地唱着,三种声音,三支生日快乐歌在叮当狗家回荡着。
【篇一】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
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
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
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方惠珍、盛璐德,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几个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知道它是捉虫能手,懂得应该保护青蛙。
2、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认识“矢”字旁,理解“蝌蚪、脑袋、快活、鲤鱼、捉食、乌龟、碧绿、肚皮、低头”等词语的意思。
3、能按问题的提示扩写句子,把句子写具体,通过选词填空、连句,了解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4、会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懂得保护青蛙人人有责。
2、教学难点: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三、教学时间:3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14个生字,认识“矢”字旁,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第三章自在世界和自为世界(关于“实事”的存在哲学)一、主要内容:自在与自为世界;自在世界的哲学认识;自为世界的哲学认识。
二、目的要求:认识自在世界的物质论、运动论和时空论;社会自然环境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物质范畴的理解;2、社会自然环境结构;3、经济结构;难点:物质;两种生产;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五、参考书目:马克思《摩尔根一书摘要》;恩格斯《反杜林论》哲学、《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序言;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摩尔根《古代社会》;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胡塞尔《现象学》。
第一节自在世界与自为世界的含义一、自在世界与自为世界的含义。
自在世界是相对于人为世界而言的自己存在的世界。
它按照自然规律起作用。
自为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人类社会以及人化了的自然。
它包括环境、社会和人本身。
二、区别和联系:(一)区别:1、一个在人之前产生,一个随人而产生和发展;2、一个是无目的、自发的,一个是有目的、自觉的;3、一个是无主体,一个是“属人”的,具有价值取向的;4、一个是以自然尺度无标准,一个是以自然尺度和人为价值尺度为标准,即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
(二)联系:一是具有客观性;二是具有相互作用性。
三、马克思的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与作为环境的第三自然的关系。
即人与自然的客观性、对象性和历史性问题。
第二节关于一般存在的哲学认识一、物质论(一)古代、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1、列宁的物质定义。
2、重要的意义(1)理论意义。
(2)现代意义。
二、运动论(一)运动的含义、形式和相互关系。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互关系。
芝诺的命题;克拉底鲁的问题。
三、时空论(一)时空的概念及各自的特点。
投资市场的时空(二)时空的共同特性。
牛顿的时空观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课时7昼夜交替1.昼夜现象(1)成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因而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2)表现: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昼,称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称为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称为晨昏线(圈)。
2.昼夜交替(1)原因:地球不停地自转。
(2)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3)意义: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又称“生物钟”)。
思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有何区别?答案(1)昼夜现象是一个静止的概念,主要是由于地球的不透光性决定的。
昼夜交替是一个动态概念,它主要是由地球自转而产生的。
(2)昼夜的形成与地球运动无关。
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公转,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周期为一年。
1.晨昏线的六个特点(1)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2)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α)变化范围为0°~23.5°,且与太阳直射点的度数相同,即下图中∠α=∠β。
(5)晨昏线在二分日时与经线圈重合,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以15°/h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
2.晨昏线的三种判断方法自转法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为晨线,由昼进入夜的为昏线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为18时的是昏线方位法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以上三种方法适合所有晨昏线的判读,但在判读俯视图时必须首先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出地球的自转方向,然后再根据自转法来判断晨昏线。
根据上述方法可知图1中BC为晨线,AB为昏线,图2中EF为晨线。
3.晨昏线的应用(1)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2)确定地方时(3)确定日期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二分日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二至日北极及其附近极昼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3月21日前后至9月23日前后)南极及其附近极昼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9月23日前后至次年3月21日前后)(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方法纬度的确定①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切点(晨昏线与纬线)的纬度互余;②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线平面与地轴的夹角经度的确定①地方时12:00所在经线的经度;②昼半球的中央经线(5)确定昼夜长短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原文及教案【原文】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
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
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
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方惠珍、盛璐德,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几个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知道它是捉虫能手,懂得应该保护青蛙。
2、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认识“矢”字旁,理解“蝌蚪、脑袋、快活、鲤鱼、捉食、乌龟、碧绿、肚皮、低头”等词语的意思。
3、能按问题的提示扩写句子,把句子写具体,通过选词填空、连句,了解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4、会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懂得保护青蛙人人有责。
2、教学难点: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三、教学时间:3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14个生字,认识“矢”字旁,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大概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仿写乡下人家第一第二自然段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仿写乡下人家第一第二自然段作文1我家住在望城城区,因此很少能去乡下玩。
这个星期,我去我外婆家住了几天,让我看到了乡下人家生活的情景。
走到外婆家门口,你可以看见几株花,有凤仙花、菊花,还有芭蕉花。
外婆还在门口种了些丝瓜,每当丝瓜花落了的时候,丝瓜藤上便会结出长长的、绿绿的丝瓜。
外婆虽然没有养小鸡,但是在绿树荫下,或者在小河旁边,都可以看到一群鸭子的身影。
它们早上七八点的时候去外面散步、游泳、做游戏,吃晚饭的时候准时回来。
外婆把它们关进鸭棚后,我就去喂食,它们一看到我手上的食物,就全部“嘎嘎嘎”地兴奋地大唱起来,好像在说:“好吃的来了!”我走近了一些,它们竟然都朝我挤了过来,有几只鸭子唱得更响亮了,好像在说:“我要多吃点!”乡下人家吃完晚饭后,大部分都要去散步,我外婆也不例外。
我们吃完饭后,外婆就拉着我去散步。
我们走在大路上,看着天边的晚霞,吹着向晚的.微风,这让我感到乡下人家的生活是多少惬意,多么愉快。
到了夜晚,整个乡村都寂静了下来,鸭子忘记了“嘎嘎”地叫,各家的灯渐渐熄灭了,人们不再喧哗。
就这样,我们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仿写乡下人家第一第二自然段作文2乡下和城中的风光大不相同。
秋日,乡村的清晨是美好的,清新的空气中夹杂着些泥土的芬芳,迎面吹来的凉风,顿时令人神清气爽,一派悠然自乐的景象。
是的,我来到了乡村,一个住在城里的孩子来到了乡村……。
走进外公外婆的家,还是那青瓦白墙,还是那牧畜多样,还是那点点的污痕,房子里弥漫着不清香却熟悉的味道,我到家了。
屋里的陈设看起来很简约,古旧,但空间却很大,这就是——乡下人家。
每家每户都有一两条狗,忠心地守着房子。
走在乡间小路上,远远望去,稻田像一片金色的海洋,走在纵横交错的田埂路上,便见那稻麦沉甸甸地低下了头。
这是城里没有的,当然,这里的空气十分好,在雷雨季,还能偶遇闪烁的彩虹。
硕大的果实和各样的`蔬菜都是农民们辛苦种的,又是一片艳阳天。
自然法第一第二自然律契约法自然法与契约法:深入探讨第一、第二自然律自然法是一种理论,它认为法律应受到自然法则的指引。
自然法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斯多葛派哲学家波罗门。
在这个理论中,法律不是由政府创造的,而是依照普遍和不变的原则来制定的。
这些原则被认为是自然而然存在的,人们需要依靠理性和道德观念来理解和遵循。
而契约法则是指契约的缔结和履行规则,契约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一种合同。
在自然法理论中,第一和第二自然律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第一自然律是指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包括自由和生命。
第二自然律则涉及到人们如何在社会中相互作用,认为人们天生就会追求和平与共存。
这两条自然律可以被认为是自然法理论的核心之一,因为它们指导着人们应该如何生活、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创造和维持社会秩序。
自然法与契约法的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在自然法理论中,契约法可能被视为是人们根据第二自然律而达成的一种自愿合作。
因为自然法理论强调了自由和自主性,人们应该有权利自由地达成合同或契约。
当一个契约被违反时,依据自然法的原则,违约方应该对其行为负责,这也是契约法最终得以实施和强制的根本基础。
然而,自然法和契约法之间并非没有矛盾和冲突。
有些学者认为,契约法可能违背了自然法的原则,因为它依赖于当事人之间的协商和约定,而非铁板一块的自然法则。
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有时候契约会被滥用,导致违约行为屡见不鲜。
这也引发了对于契约法是否违背了自然法的讨论和争议。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更倾向于认为自然法和契约法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的。
自然法的原则为契约法的形成和实施提供了基本的道德和法律基础,而契约法则则是在自然法的指导下,让当事人在理性和协商的基础上形成合法的契约。
这种观点是基于对社会秩序和个人自由的平衡考量而得出的,认为自然法和契约法应该在现代社会中共同发挥作用。
在总结的部分,自然法和契约法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话题。
它涉及到了对于人类本性、社会秩序和法律规范的思考和理解。
仿写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300字篇1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麦子,黄澄澄的麦粒像一颗金子闪呀闪呀,闪来了秋天的丰收。
它把红色给了苹果,红形形的苹果像一张张笑脸笑哇笑哇,笑来了秋天的喜悦。
它把蓝色给了大海,湛蓝湛蓝的大海犹如一面硕大的铜镜,映啊映啊映出了秋天的绚丽。
它把褐色给了落叶,只只蝴蝶,舞啊舞啊,舞出了秋天的旋律。
篇2秋天的雨把金色给了桂花。
金色的桂花在枝头上冲着我们笑,微风过后,送来缕缕清香。
于是,校园就像“八月桂花香满园”一样,等待着我们去感受这沁人心脾的香味。
秋天的雨把红色给了苹果。
青色的苹果在秋雨的滋润下,露出了一丝丝的微笑,慢慢地笑红了整个脸蛋,就像一只只可爱的“红灯笼”,摇摇晃晃地看着我们,等待着我们去采摘。
秋天的雨把黄色给了鸭梨。
鸭梨闪烁着金黄色的光芒,光彩照人。
熟透了的鸭梨,香气四溢,让人垂涎三尺,恨不得上前咬一口,解解馋,享受那清脆、爽口、多汁的感觉。
秋天的雨把紫色给了葡萄。
紫色的葡萄挂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颗颗闪闪发光、软绵绵的宝石,晶莹剔透,吸引着人们。
大家翘首以待,盼望着新鲜葡萄的上市。
秋天的雨把金黄色给了水稻。
放眼望去,一大片的田野都挂满了金黄色的稻穗,沉甸甸的。
秋风轻轻地吹,稻子笑弯了腰,今年是一个丰收年,令人想起了一句古诗:“稻花香里说丰年”。
篇3春天的风是一盒五颜六色的水彩笔,你看它把红色给了玫瑰,火红火红的玫瑰像一个个小小的太阳,照啊照啊,照向一片片美丽的大地。
它把黄色给了油菜花,金黄金黄的花朵像一颗颗黄色的糖果,香香甜甜的糖果化成了美丽的风景。
白色是给蒲公英的,雪白雪白的蒲公英像一团团棉花,吹啊吹啊,吹出了蓝蓝的天空。
绿色是给树叶的,碧绿碧绿的树叶像一把把小小的扇子,煽啊煽啊,煽走了冬天的寒冷。
春天的风藏着美丽的风景,高高的大树,蓝蓝的天空,还有娇艳的花朵,青翠欲滴的绿叶,好多好多美丽的风景都躲在春风里呢!小朋友的眼睛常被那美丽的风景勾住!春天的风吹起了彩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夏天快要来了,喜鹊和青蛙急忙钻出来,一个往天上飞一个往水里落,柳树甩着它的长辫子,桂花树在欣赏它美丽的发夹,这个世界真是生机勃勃。
课时5地球的历史和圈层考点1地球的历史1.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地层: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2)化石: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3)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特别提醒层理构造的形成层理是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沉积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形状或颜色沿垂直方向发生变化而显示出的成层现象。
2.地球的演化历程宙代纪主要生物进化矿产形成动物植物其他显生宙新生代第四纪人类出现被子植物高度繁盛人类出现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新近纪哺乳动物快速发展古近纪中生代白垩纪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裸子植物极度兴盛末期,物种大灭绝主要的成煤期侏罗纪三叠纪古生代二叠纪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发展:早期鱼类大量繁衍;中期两栖类形成;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晚期,裸子植物开始出现末期,物种大灭绝重要的成煤期石炭纪泥盆纪晚期爬行动物出现志留纪早古生代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后期,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的植物奥陶纪寒武纪元古宙前寒武纪蓝细菌大爆发,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重要的成矿期,形成铁、金、镍、铬等金属矿产太古宙出现了蓝细菌等原核生物冥古宙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此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侵入的岩层晚于被侵入的岩层。
(3)受岩浆活动高温高压的影响而变质的岩层,晚于相邻的岩层。
2.地层和化石对环境的指示作用指示作用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举例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3.古生物成为化石的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毁坏的硬体部分。
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作者:常磊来源:《中国美术》2016年第04期“绘画是自然界切可见事物的唯一的模仿者。
绘画的确是门科学。
并且是自然的合法的女儿,因为它是从自然产生的,为了更确切起见。
我们应当称其为自然的孙儿,因为一切可见的事物概由自然生养,这些自然的儿女生育了绘画。
所以我们可以公正地视绘画为自然的孙儿或上帝的家属。
”这是达芬奇在十五世纪说过的话。
在这里,达芬奇传递出一个朴素的观念,就是没有自然就没有绘画艺术。
艺术家应该模仿自然的造物方式来进行创作,应该与自然交流,并从中求得所需之精神和韵律。
达到这个目的唯有面对自然,怀着敬畏之心来摹写它,而对于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写生。
其实,早在达芬奇之前半个世纪,意大利晚期的哥特式画家琴尼尼就强调过写生的重要性,他说“你能够拥有的,最完美的指导者,最好的指南,最光明的灯塔,就是写生。
写生比一切范本都重要,你要打心眼里相信它,特别是你的素描获得一定的经验之后,要经常地画点什么,一天也不要放过,不管你画的东西是多么小,它依然非常重要,这可以给你带来莫大的好处”,不仅是达芬奇和琴尼尼,历代大师对于写生重要性强调的范例可以说不胜枚举。
古圣先贤的看法绝非空穴来风,主观臆造,而是从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最朴素直接的经验论。
对于视觉艺术来源之假设很多,无论哪一种假设,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那就是艺术源于人和自然的交流,艺术是人的精神对于自然精神的解读。
既然如此,艺术家肯定都无法回避观察与表现的问题。
在艺术语言和自然深度交融的古代,从来没有人质疑过艺术家需要写生的问题。
艺术家必须要写生,通过写生来和自然交流,通过感受自然来表达自然、表达自我,自古以来,这都是不证自明的浅显逻辑。
艺术家为什么要写生,在今天变成了一个需要强调和论证的问题。
这些与十九世纪之后社会各个领域的高速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技术的进步,使图像的使用和制作极为便利,甚至已经到了泛滥的程度,艺术家们在创作的时候过度地依赖于摄影图片,并常常试图凭空造物,这使艺术创作与自然之间产生隔膜,关系发生了变化。
和自然交流之时,我们面对的是第一自然,也就是真实的、在三维空间里的自然物;当我们面对图像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第二自然,是以某种手段从第一自然中摄取的信息,这种手段可能是摄影,也可能是绘画。
作为第二自然的摄影和绘画却又是完全不同的。
图像时代的观念使得艺术家们逐渐淡化了与第一自然交流的愿望,而完全沉溺于于属于摄影图像的第二自然中捕捉信息。
所以,我们可以看见,近一百年来,绘画艺术中的生机与活力也在逐渐趋于苍白乏味。
当代艺术家大多依靠的是来自于第二自然的信息。
图像所记载的信息量较之三维的第一自然已经大为损失,是残缺的、甚至于误导的自然。
在这种情形下,很难锤炼和升华绘画语言。
此理中西皆通。
中国古代的绘画之发展是因为师造化,而后期的僵化是因为陈陈相因,一味摹古仿古。
明清之交的大家龚贤就认为绘画艺术的本源在于第一自然,他反对当时画坛上盲目摹仿古人的泥古不化的风气。
龚贤曾针对当时画坛上盲目的仿古之风说过这样的话:“古人之书画与造化同根,阴阳同候,非若今人泥粉本为先天,奉师说为上智也。
”龚贤犀利地指出了时下仿古者的症候乃是“泥粉本为先天,奉师说为上智”。
而绘画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造化同根,阴阳同候”的,绘画创作的真正的源泉来自于第一自然,而不完全是师法古人。
绘画艺术的终极之源就是自然之源,这是就语言的意义而言,而摄影图像的过度使用常常是使得艺术家很大程度上弱化或摒弃了绘画语言。
当代之所以被称为图像时代,是因为这个时代最能代表第二自然的是摄影图像而不是绘画,对此,我们也应该多维地认识。
在图像时代,图像对于普通人来说意义较以往不同,对艺术家就更是如此。
艺术家观望的视角是自然本身和自然所承载的意义或观念,而提供给艺术家艺术语言的主要是自然本身。
至于自然所承载的社会意义,那是在语言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观念。
当代的艺术家似乎更看重后者,看重绘画语言所衍生出来的观念,而忽略了语言本身。
对于艺术来说,这是关系的本末倒置。
当然,还有大批艺术家长期使用图片创作,对于写生则从不问津。
这些艺术家从认识上是关注语言的,可是摄影图像能给予的语言提示乃至能激发的热情都太有限了。
所以这些艺术家往往长期停留在某个水准上徘徊不前。
很多艺术家在创作中都有这样的感受,当他们面对自然写生的时候,在表达状态上激情四溢,整个创作的过程都是专注和振奋的。
以写生自然为蓝本的创作常常在遗憾当中结束,因为艺术家们还能从面对的自然当中捕捉到很多信息,但由于诸多的主观和客观的现实原因,已经力不能及。
所以写生往往带着某种未竟之缺憾结束。
利用第二自然的图像创作则恰恰相反,艺术家常常会感到已经提炼完了图像中的所有可用信息,而画面却依然是苍白的。
要弥补这样的苍白,则必须要动用以往既有的经验和能力。
长此以往,概念的造型和概念的色彩就取代了对鲜活生命的切实感受。
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长期使用图像创作的艺术家在语言深度上进展缓慢的缘由。
艺术家通过写生能不断地从自然当中获取触发语言进展的动力,通过与自然的交流来提升语言的境界,而仅仅面对第二自然的图像则无从获取这些资源。
通过写生和自然交流是艺术家的艺术语言得以滋养的重要源泉。
当然,科技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古代艺术家远远不能相比的便利的创作条件,我们有理由充分利用这样的条件。
图片在创作当中虽然是很重要的信息来源,但绝对不应该是全部,图片信息不能完全替代第一自然所传递的信息。
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应该把握写生与使用图像信息的频率节奏,至少要常常回到写生当中来汲取语言所需要的营养。
前文已述,我们把第二自然定义为由人所创造的图像。
包括摄影和绘画,都属于第二自然。
在传统的艺术学习方式当中,临摹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
摄影图片和绘画的最大区别就是语言的方式,虽然都在第二自然的范畴之内,也都有各自的方式,但语言完全不同。
绘画语言是经过心灵过滤、精制的,每一个小的局部都包含着作者的揣摩和判断的心灵痕迹,摄影语言则相对少得多,追求的方向也不同。
写生和临摹作为学习绘画的两种基本方法,如何对待写生与临摹,成为后世经常引起争论的一个问题。
19世纪以前,更看重学习过程中的临摹,19世纪以后,尤其是印象派的艺术活动,把写生的位置推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上。
达芬奇就曾经主张少年学画应先学透视,再学比例,而后临摹,再继以写生。
客观地看,这些大师的意见是来自于实践经验的、中肯的。
对于临摹方式的认同其实就是对于传统和传承方式的认同,19世纪以后,临摹的方式几乎被遗忘了。
我们不能不说这种遗忘是一种缺憾。
在我们当代的艺术教育当中,更多强调的是独特性的一面。
对于共性的一面则是忽略的。
很少有人再通过临摹的方式学习了,在艺术教育方面,这其实是一种缺失。
很多艺术家所担心的是通过模仿的方式学习会在后期禁锢自身风格的发展,会扼杀独特性。
这其实是一种多余的忧虑。
历史上的大师无一不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但却无损于后期的独特性。
对此,安格尔则说“不管人们怎样非难,你们只要一心临摹古人。
古代的作品是社会公有的财富,每个人都可以从中选取他所喜爱的杰作。
这些财富一旦为我们所使用,它将成为我们个人的财物了。
你看拉斐尔孜孜不倦地临摹着前人.但他始终是独具一格的。
”安格尔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经验告知艺术家不必担心临摹会损及自身的风格。
临摹有两种认识方式,狭义的认识方式是指临摹活动本身,即临摹一件具体的艺术品,广义认识方式的是指针对某个艺术家通过学习来模仿。
对于艺术学习来说,只要把握尺度,两者无疑都是有益的。
18世纪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长雷诺慈爵士在一次演讲中谈到这个问题,他说“你们不但要模仿大师们成名之后的传世之作,还应该学习他们在自己艺术生涯中前进的方法,拉斐尔就是从临摹佩鲁吉诺的风格开始自己的绘画生涯的,他向佩鲁吉诺学习,因此他的早期作品简直和他老师的画作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很快他通过模仿迈克尔·安吉洛学到了更珍贵的东西,形成了自己时艺术的深入的见解和更广阔的视野。
他向达芬奇学习用色,此他还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从古代遗留下来的作品中得到了一种沉思的风格。
从希腊和更远的地方传来的艺术作品当中也获得非常宝贵的东西,正是通过向大量不同的人学习,拉菲尔成为了非常成功而伟大的艺术家,他一直在效仿,却一直在创新。
”由此可见,无论是广义的临摹还是狭义的临摹对于学习来说都裨益无穷,大师也是如此。
广义的临摹在很多时候是通过狭义临摹的积累来实现的。
当代的艺术家只是在认识方式上排斥临摹,是一种抽象的观念排斥,却很少有人去真正的通过临摹的实践来体会它的利弊。
对于明智的艺术学习者来说,临摹给予艺术家的最本真意义是体会和认识绘画艺术的共性部分,通过临摹来尝试从他人的视角观望世界,常常会给我们一种全新的语言认知和启迪。
如果临摹所学习和仿效的不是特殊性而是普遍的共性,是观察和表现的方法,那么这样的临摹有百利而无一害。
在当代艺术观念里,写生与临摹的重要性一度已经淡化。
但是随着艺术观念时尚的交替陨落,艺术家们又开始重新审视曾经是最本真的、最朴素的艺术学习方式,亦即写生与临摹。
临摹与写生之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如何面对自然与如何面对传统的关系。
艺术家通过临摹来学习传统,通过写生来体验自然,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回到源点,艺术来自于人和自然精神的深度交流,所以艺术家应该面对第一自然、融入自然,依靠写生的方式来升华语言;回到原典,艺术要通过某些方式进行传承,用以体味前人的精神、语言和方法。
所以艺术家通过临摹的方式深入地研究属于第二自然的经典传统也是非常必要的。
艺术家只要以敬畏之心面对自然,以景仰之心面对经典,我们的艺术永远也不会走到尽头,未来我们还会创造更多的经典。
责编/赵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