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观课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560.45 KB
- 文档页数:2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说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个器官的功能。
2.认真观察肾的结构和教材中的示意图,培养观察能力。
3.体验探究或实验过程中的合作、交流与创新,养成良好的泌尿系统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1.了解肾的形态和结构。
2.说出肾单位的结构。
教学难点:理解血液在肾单位里的流动的情况。
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教法及学法:教法:多媒体直观教学,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学法:观察、对比、阅读、讨论、探究等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参与过程中学到学习的方法。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本节内容,完成《同步学习》自主研学内容。
2.教师准备教学资料和课件。
学习过程:《尿液的形成和排出》学情分析对肾多数学生能认识,但对其内部结构和功能比较陌生。
本章主要从尿液的形成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来安排教学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肾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是通过观察与思考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理解尿液形成和排除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互适用的基本观点。
据此本节课教学定位于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体验的升华。
提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媒体等查找有关肾的知识,并通过活动学会关爱身边亲人。
同时通过关注身体的真实事件,引起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视,从而在生活中关注家人健康。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效果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围绕“肾的结构、形态和功能”这一主题、采展开了课堂活动,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具体表现为:1.活动丰富多彩,彰显学生风采。
在课堂上,通过开展播放视频、真人真事、问题抢答、观看图片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体验,使学生由以前对肾的无知或知之甚少到有知,并且印象深刻,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能力。
从而促进了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也让生物课堂更加精彩。
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第二课时)(本文档的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内容:课时教案、导学提纲、教师课堂实录设计)【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图表数据分析,理解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通过观察泌尿系统组成图,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3.通过尿液的形成过程,认同形态结构特点与功能相适应。
4.通过材料阅读与分析,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学会感恩,确立健康的生活态度。
学情及课标分析:见学情分析和课标分析文档重点:1.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难点:尿液的形成过程。
教学思路:课标要求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属于理解层次。
本节课在完成这一教学重点时主要采用了通过设置情景下的相互衔接的四个问题驱动来开展教学:尿素等物质是如何离开血液的;原尿中有用物质是如何保证不被排出的;为什么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排出是间歇的以及排尿的意义。
通过引导排尿意义的材料故事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过程:(二)尿液的排出(三)排尿的意义问题三: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为什么排出是间断的?提供材料:泌尿系统组成图展示两个问题:1.泌尿系统有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2.简述尿液由肾脏到排出体外的过程。
提供全国首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曹于亚的故事,提供关于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的内容。
问题四:人体为什么要及时排出尿液?(排尿的意义)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四观察图片,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完成教师提供的两个问题后,很容易可以得出结论:膀胱具有贮存尿液的功能。
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感受曹于亚故事中的感恩、坚强和感动,通过血液透析和肾移植材料了解生物学与社会,及科学家为人类的贡献。
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和课本内容分析问题四得出结论。
本部分内容一个方面是进行课堂的德育渗透,另一方面为问题四的导入进行铺垫三、总结所学1.板书设计2.总结小段人体结构很奇妙,肾脏功能形成尿。
小球小囊和小管,单位组成要记牢。
滤过作用重吸收,原尿尿液相对照。
尿液排出可间断,膀胱贮存离不了。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三单元第四章《人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第一节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讲述人体内的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分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以及泌尿系统在人体内的废物的排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而人体内废物的排除与人体健康有紧密的的联系。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重点,更是难点,因此本课内容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说明尿液的形成过程和尿液的排出过程。
2、能够说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个器官的功能。
3、认同排尿的意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能力目标:1、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2、体验肾脏结构的精巧,感悟生命的宝贵和人间的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尿液的形成过程四、难点突破1、设计尿液形成的过程演示实验,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2、媒体演示“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过程的flash动画及视频,将滤过和重吸收两个过程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五、教学用具制作课件、泌尿系统模型、自制“尿液形成的过程”演示实验、尿液的形成与排出的录像视频。
六、教学方法:1创设情景法。
2多媒体演示法。
3讲解法、图解法。
4启发诱导,小组讨论。
七、学习方法1小组合作讨论;2复习、阅读、观察、归纳。
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课件播放尿毒症相关图片。
师: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必须及时地排出体外,而肾就像过滤器,每天将人体内的血液过滤数百次。
肾单位将流经的血液净化,同时产生尿液。
那么血液在流经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板书课题2.展示学习目标。
(二)新课进行:1.复习提问:(师在黑板绘图)(1)肾单位的结构包括哪几部分?(肾小体和肾小管)(2)肾单位中血液的流经路线是什么?(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肾静脉)学生思考后回答。
实习报告:尿液的形成实验步骤本次实习报告主要介绍尿液的形成过程,以及实验操作步骤。
尿液的形成是人体代谢产物通过肾脏进行过滤、重吸收和分泌等过程的结果。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我们进行了实验操作,以下为实验步骤及观察结果。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及机理;2. 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尿液的形成主要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和分泌作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溶质被过滤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水分、部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被重吸收回血液,而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电解质则形成尿液。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尿液、生理盐水、葡萄糖、碘酒、显微镜等;2. 实验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计数器、量筒、试管、移液器等。
四、实验步骤1. 样本收集:收集新鲜尿液,避免污染,标记为样本A;2. 制备对照组:将生理盐水加入试管中,标记为样本B;3. 制备实验组:将葡萄糖加入样本A中,使尿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增加,标记为样本C;4. 显微镜观察:将样本A、B、C分别置于载玻片上,覆盖盖玻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细胞、管型等成分;5. 碘酒染色:将样本A、B、C分别滴加碘酒,观察染色后的尿液成分;6. 统计分析:使用计数器对染色后的尿液中的细胞、管型等进行计数,记录数据;7. 结果分析:对比样本A、B、C的观察结果,分析尿液形成过程中各成分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显微镜观察:样本A中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和管型;样本B中可见少量红细胞和白细胞;样本C中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和管型,且数量较样本A增多;2. 碘酒染色:样本A、C染色后,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和管型更加清晰可见;样本B染色后,可见少量红细胞和白细胞;3. 统计分析:样本A、C中的细胞和管型数量明显多于样本B,说明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共同作用,使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多余水分排出体外;4. 结果分析:样本C中葡萄糖的加入使尿液中的细胞和管型数量增多,说明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不受葡萄糖浓度影响,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葡萄糖具有选择性,使葡萄糖被重吸收。
尿的形成与排出一、引言尿液是人体代谢产物经过肾脏等器官作用形成的液体,在人体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协作。
本篇说课稿将会介绍尿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以及涉及到的器官和系统。
二、尿的形成尿的形成主要发生在肾脏内部。
肾脏是人体内部生化反应最为活跃的器官之一,它能够通过分泌、排泄等途径,将体内代谢废物和多余物质排出体外,维持人体内部物质代谢的平衡状态。
2.1 肾脏的结构肾脏是一对大型的器官,位于人体的后腹腔内,左右各一,相互独立。
肾脏主要由肾皮质和肾髓质组成,其中肾皮质位于肾脏表层,而肾髓质则位于肾脏内部。
肾脏内还有大量的小管状结构,如肾小管、集合管等,它们有着非常复杂的结构和功能。
2.2 肾脏的功能肾脏是人体内分泌和排泄系统的核心器官之一,它能够分泌荷尔蒙,同时也能够将体内代谢废物等物质排泄出体外。
具体而言,肾脏的主要功能如下:•调节体内水分和离子的平衡:肾脏能够根据体内的需要,通过控制尿液的成分,调节人体内部水分和离子的平衡状态;•排除代谢废物和多余物质:肾脏通过过滤、吸收和排泄等功能,将体内无用的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离子等物质排泄出体外,从而保持体内的代谢平衡状态;•激活维生素D:肾脏能够通过激活维生素D,促进体内的钙、磷等元素的吸收,进而维持骨骼的健康。
2.3 尿的形成过程肾脏通过进行尿的形成,将体内代谢产物和多余物质排泄出体外。
尿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先从肾小球进入被称为肾小管的管道中;•在肾小管中,尿液继续被处理和过滤;•尿液穿过肾脏贮液膀胱蓄积,并在适当时进行排除。
2.4 肾小球的功能肾小球是肾脏的重要部分之一,它能够过滤血液中的大量废物和多余物质。
肾小球的主要功能包括:•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物质;•调节血液中的水分和离子的平衡;•维持血液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三、尿的排出尿的排出主要发生在尿道内。
尿道是人体中连接膀胱和外部的一个管道,它具有向外排泄尿液的功能。
济南版第四章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第一课时)【学情分析】1、七年级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认同肾对人体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尿液的排出现象也很熟悉。
但是尿液怎样在肾内形成,肾的结构还不是很清楚,尤其有实验,学生对本节知识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如实验、观察讨论和资料分析、拼接肾单位平面模型、观察肾单位立体模型等,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体验肾结构的精妙性,认同其形态结构特点与功能是相适应的,提高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自觉性,进一步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2、本人所任教的初一班级各班学情也有所不同。
对课堂气氛的掌控非常重要,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达到教学目标,又要控制好时间。
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学生喜欢生物课,更喜欢生物课上动手实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给孩子们大胆动手,开拓思路,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效果分析】检测效果:生物课堂检测双向细目表备注:授课班级全班共50人。
课堂效果:本节课课堂气氛较为活跃,由于有实验、合作拼图等小组活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对老师的提问积极思考,对教学设计活动参与度高。
结合所教内容,针对学生实际,从知识、情意、潜能等方面进行分析。
对学生的分析符合年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有关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
学生回答问题给予积极评价。
学生在“观察肾结构”实验中,由于实验材料的特殊性,有的同学一开始怀着排斥甚至恐惧的心理,教师注意指导鼓励,并且让学生知道我们著名鲁菜——爆炒腰花就是用这个材料做食材。
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很大提升了自信和勇气。
通过自制肾单位模型,在形象思维上再次巩固肾单位结构,效果较好。
济南版第四章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章是在学习了“人的生活需要营养”“人的生活需要空气”“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的基础上,来研究人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问题。
观察与诊断《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蕉城中学生物组林新菊一、课堂观察(一)课前听说课,明确观察目的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五章第一节,主要介绍泌尿系统的组成,以及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在观察科任老师上课之前,通过任课教师的课前说课,明确了本节课的观察目的。
1、任课教师是否有做到:通过对泌尿系统图片、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尿液形成与排出的动画片的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有关泌尿系统的基础知识,理解尿液排出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互适应的基本观点。
2、根据血浆、肾小囊中的原尿以及尿液成分的资料分析,结合肾与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推测肾小球、肾小管和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任课教师是否也借此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是否通过设疑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血液透析和肾移植”,引导学生总结排尿的意义。
培养学生自我保健和珍爱生命的情感价值观。
(二)课堂上观察,捕捉观察内容1、观察对象:宁德市蕉城区蕉城中学七年(11)班,任课教师2、观察过程:(1)设置问题情景,导入新课:对学生的旧知识进行巩固,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在学生回忆与回答的基础上引出新课题(2)师生互动,掌握新知识,提升生物学素养①区分排泄和排遗师:出示问题幻灯片,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识回答问题,并点击幻灯片以打字式总结学生的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二者的区分,引出排泄与排遗两种废物排出体外的方式;并峰回路转,引出主要形式――尿液,从而引出第一节课题名称尿的形成与排出②泌尿系统的组成出示有泌尿系统组成和功能以及观察问题的幻灯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问题,对于观察力低的给予指导,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补充与总结。
③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过程:点击鼠标在泌尿系统的结构图上出现尿液形成与排出的动画片,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并总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了点击跳出流程图:肾脏输尿管尿道④肾单位是肾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引导学生观察猪肾的外观、颜色,并出示肾单位结构示意图,分析说明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和它们中的液体名称出示资料,配以肾单位的组成图,引导学生分析肾动脉中的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的成分,并引导和参与到学生中进行讨论相关的讨论题。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观课报告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观课报告观看了六位老师的讲课视频和有关材料,每一位老师都有亮点,都有我值得学习的地方,看了《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这节课,让我感受颇深。
我也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好,提醒自己在教学中改进。
本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
从整体上看课堂设计结构完整,教学目标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效果明显。
下面就自己的体会谈谈粗浅的看法:1、一堂课的成功开展,学生的兴趣程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兴趣的产生要不然基于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要不然基于所学内容的实用性。
本节课的开篇内容,教师的导入,从感官刺激和责任唤醒的角度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理念新颖,注重自主学习:充分运用PPT、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直观的知识;教师的课前导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愿意走进课堂,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在导入本节课后,教师出示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知识。
整个上课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同时课堂上教师非常注重方法的指导与传授。
比如,指导学生如何在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何运用对比法分析问题等等,使学生在学的知识的同时学到更多的学习方法。
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使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3、多样呈现,加深知识理解。
由于这节课难度较大,加上直观教具较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概括、绘图、游戏等活动,以多种形式,使知识呈现,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形成技能。
4、课本为主,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看课本,回答问题,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地位。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观课
报告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观课报告
观看了六位老师的讲课视频和有关材料,每一位老师都有亮点,都有我值得学习的地方,看了《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这节课,让我感受颇深。
我也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好,提醒自己在教学中改进。
本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
从整体上看课堂设计结构完整,教学目标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效果明显。
下面就自己的体会谈谈粗浅的看法:
1、一堂课的成功开展,学生的兴趣程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兴趣的产生要不然基于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要不然基于所学内容的实用性。
本节课的开篇内容,教师的导入,从感官刺激和责任唤醒的角度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理念新颖,注重自主学习:充分运用PPT、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直观的知识;教师的课前导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愿意走进课堂,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在导入本节课后,教师出示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知识。
整个上课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同时课堂上教师非常注重方法的指导与传授。
比如,指导学生如何在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何运用对比法分析问题等等,使学生在学的知识的同时学到更多的学习方法。
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使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3、多样呈现,加深知识理解。
由于这节课难度较大,加上直观教具较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概括、绘图、游戏等活动,以多种形式,使知识呈现,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形成技能。
4、课本为主,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看课本,回答问题,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地位。
师生互动,气氛和谐。
5、合作探究,互助学习。
引导学生看课本,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让学生学会看书,学会思考,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共同进步。
6、小组讨论,重点讲解。
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后,重点讲解,幻灯片呈现有关内容,形象,直观,前后设计合理,学生易理解,易掌握。
故总体来看,本节课的设计很精彩。
第一,教师细致发掘教材、研究教材,敢于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整合,充分利用周围生活中的各种教学素材支持自己的课堂教学,可见教师在准备本堂课时的用心程度。
第二,课堂教学环节完整。
本节课的课堂设计,教师精心导入,经过了演示实验和实际动手实验的高潮,又归结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整个课程进程很流畅。
生物教学属于科学教学,目的在于要将学生引入科学的殿堂。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提出疑问、利用现有知识和材料解决疑问恰恰是学生走近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这节课就很好的切合了这样的方法。
将学生从教室引入生活将是我们以后要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