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除湿最妙!寒湿一去百病消!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7
艾灸最厉害的八句口诀!中医推拿与养生2019-02-21 15:54:23冬季属阴,人的身体受到天气的影响也会出现阴盛阳衰状态,各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也随之变化,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
中医认为,冬季的养生,以补阳、藏阳为主。
在中医外养法中,艾灸补阳在冬季尤为重要的。
而艾草属阳,加热或燃烧后作用力更强,所以艾灸是补阳的最佳养生法。
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艾灸超厉害的八句口诀!一、“ 肚腹三里留”也就是说凡是在“肚腹”这个部位所发生的任何病,像胃弱、胃寒、胃痛、胃痛风,西医讲的,胃下垂、胃痉挛这个部位,都要用足三里这个穴。
位置:外膝眼下3 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功效: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疏风化湿,通经活络,益气健脑等。
为养生长寿抗衰老的中药穴位,对美容、减肥亦有一定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下肢和足背发散。
腰背委中求腰背这个部位的疾病,首先治疗者要考虑到委中穴,委中穴在腿腘窝横纹线中间腰疼的种类很多,很多病因能够造成腰疼,比方肌肉拉伤,腰肌劳损,甚至是肾虚或者是一些由内脏器官引起来的腰背方面的疼痛要都考虑这个穴位。
位置:腘窝横纹正中线处。
功效:疏筋活络,袪风除湿,凉血泄热,强健腰膝感觉:局部按压有酸麻胀感,有时向腰部发散。
头项寻列缺列缺穴在手腕横纹以上(尺骨陷中),在这个部位,所有头部的疾病头疼、头晕、眩晕呕吐等等,都可以用列缺穴来治疗。
位置:列缺穴位于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
取穴时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功效:指压列缺穴,可以使手动脉及血液流动,对于治疗骨折、伤痕等后遗症非常有效。
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四、“ 面口合谷收”嘴周围和脸面上的疾病都可以用合谷穴治疗,该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位置: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
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 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湿气重怎么办?泡脚艾灸都祛湿春季的潮湿降雨无法避免,湿气过盛会成为春季致病的因素之一。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胃肠科殷平善教授认为,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湿邪侵犯人体,可引来一系列不适。
因此,祛湿成为春季保健的一大要务。
●泡脚
用苍术15克,黄柏15克,薏仁30克,川牛膝20克,土茯苓
30克,苦参15克。
将药物煎煮,将汁液倒入热水中,泡脚20-30分钟。
适用人群:下肢沉重、酸软无力者。
●艾灸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康复科副主任周国平教授表示,艾灸同样有健脾祛湿的作用,通过选取不同穴位施灸,能治疗湿气带来的不良症状---
1、下肢困重:艾灸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悬钟。
2、上肢疼痛:艾灸肩髃、曲池、外关穴。
3、全身困乏:大椎、脾俞、胃俞、膻中、中脘、气海(关元)。
4、脾虚湿阻:有食欲不振、乏力、腹泻等症状,灸脾俞、胃俞、天枢、阴陵泉。
灸法:点燃艾条,在穴位上方3厘米左右施灸,每个穴位灸5-10分钟,局部皮肤发红即可。
注意:有湿热症状的人(身体感觉发热、口干、口苦、舌苔黄等)
不宜施灸。
手腕艾灸除湿的正确方法
手腕艾灸除湿的正确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准备艾灸工具:将一根适合手腕部位的艾条剪断,备好点火工具和灭火工具,可以在艾条两端用纱布固定住。
2. 清洁手腕:先将手腕部位清洗干净,并擦干水分。
3. 点燃艾条:用点火工具将艾条点燃,让其燃烧片刻,直至形成红色的炭疔。
4. 手腕艾灸:将点燃的艾条悬空,通过炭疔的热量照射手腕部位。
艾条不能直接接触皮肤,以防烫伤。
5. 艾灸时间:每次艾灸时间一般在10-30分钟左右为宜,可根据个人状况和感受确定。
6. 注意事项:在艾灸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感受,发现异常时应立即停止艾灸。
艾灸后需等待灰尘冷却后才能清理。
艾灸时要保持室内通风,避免烟雾积聚。
7. 调整艾灸频率:对于手腕湿气较重的人群,可以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进行艾灸。
湿气状况改善后,可适量减少艾灸频率。
请注意,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如果你有特殊情况或身体健康问题,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艾灸师的意见。
三伏天艾灸的最佳时间三伏天”高温、高湿”是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北方地区“高温、枯燥”。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三伏天艾灸的最正确时间,盼望能够帮到你哟!三伏天艾灸的最正确时间艾灸是用来治疗各种疾病,主要是寒湿体质。
假如在三伏天进展艾灸的话,可以实现天人相应,冬病夏治的结果。
可以令体内阳气渗入经络,通过气血直达病灶。
一般状况下应在上午或中午进展。
艾灸是调动体内阳气,到达去湿驱寒的目的。
假如在三伏天进展艾灸,可以到达冬病夏治,调动体内阳气,使其温经散寒补虚助阳到达标本兼治的效果。
看法建议:假如在三伏天进展艾灸时,必须要留意,不要在阴雨天进展。
另外在三伏天艾灸后要留意不要着凉,不要吹空调,不要马上喝冷饮。
三伏天文案1、初伏要祝愿,一辈子不服输,年轻人要多努力,初伏要祝愿,身体壮如虎,中老年要多熬炼,初伏要祝愿,安康又如意,挚友祝愿你,一切都顺当。
2、鲜花是我的问候,雨水是我的牵挂,你是我最真挚的挚友。
在燥热的三伏天,祝愿来解暑,给你冰欺凌般的愿望,愿你清凉爽凉度三伏。
3、三伏的天,晴朗的天,欢乐伴你度夏天。
让苦恼成为昨天,轻松赢在今日。
振翅翱翔蓝天,鸿图一展新天。
愿你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心情恒久是晴天!4、三伏天,送三福:老婆听话乖巧,服帖,生活殷实美满,富有,工作顺当平坦,福气。
祝你三伏天,每天好心情,轻轻松松拿工资,开快乐心过日子,幸华蜜福三伏天!5、三伏天气火气旺,遇事不平很惊慌,息怒消火平稳心,怒气伤人又难过,心态放平心情好,安平稳稳三伏笑。
6、冬有三九夏有三伏,你有问候我有祝愿,工作顺当事业坦途,生活轻松悠然多数,子孝妻贤家庭和谐,凉爽永随快乐永固,无烦无忧恒久华蜜。
祝:初伏欢乐!7、三伏到,手机闹,谁的祝愿呱呱叫,天气燥,把茶倒,碳酸饮料咕咕闹,烈阳照,温度高,出门要戴遮阳帽,冷水澡,吹空调,温度骤降易感冒,挚友好,祝愿妙,转发祝愿三伏消。
8、三伏天,户外烈日惹人烦,只恨未在寒九天,心情急躁火气旺,期盼信息把火降,信息传递震手机,信息带来阵心雨,心凉气爽如沐风,遂把信息转给你,也让你来沐沐风。
有效祛湿的五⼤⽳位 通过⽳位按摩与艾灸来排湿是中医祛湿的有效⽅法,且简单易学。
⾝体五⼤祛湿⽳位从头到脚依次为:百会⽳、⼤椎⽳、神阙⽳、阴陵泉⽳、涌泉⽳。
百会⽳按摩⽅法:⼿握成拳状敲打或来回揉搓百会⽳3-5分钟,最好有发热之感。
此外还可以点燃艾柱,灸熏此⽳位。
功效:该⽳若受湿⽓⼊侵,则容易导致头痛头胀,出现头晕,脑袋也有如戴帽⼀般的沉重感。
刺激该⽳位能帮助理顺⾏⽓,消除积滞,还可健脑宁神。
⼤椎⽳按摩⽅法:低头,双⼿⼗指交叉放到⼤椎⽳的部位,⽤双⼿⼤拇指同时⽤⼒来回揉擦⼤椎⽳,直⾄⼤椎⽳发热。
功效:⼤椎⽳受湿⽓⼊侵,易造成肩颈病症如肩膀颈椎酸痛不适等。
刺激该⽳位可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提⾼免疫⼒。
神阙⽳按摩⽅法:顺时针揉动腹部,也可艾灸⽳位;或者涂抹艾草精油于腹部后⽤热⽔袋温敷;或使⽤艾盒,将灸条点燃后固定在腹部20分钟,注意温度不要太烫。
功效:该⽳位受湿⽓⼊侵,则脾胃不适、腹胀、⼤便粘腻,⼥性还容易引发妇科炎症如⽩带增多、经⾎不畅等。
腹部本⾝就要以保暖为主,刺激神阙⽳有助于健脾祛湿、强健⾝体。
阴陵泉⽳按摩⽅法:点按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早晚各1次,也可⽤艾柱熏灸此处3-5分钟。
功效:若该⽳位受湿⽓⼊侵,则会出现膝盖疼痛、两脚笨重、⾏⾛不畅之感。
刺激该⽳位可达到清利湿热,通经活络的效果,帮助缓解腹胀、膝痛等不适之感。
涌泉⽳按摩⽅法:点按早晚各⼀次,每次点揉3-5分钟,以有酸痛感为佳,两侧交替进⾏。
也可⽤温热⽔泡脚后艾灸,双⾜⽳位各灸15-20分钟。
功效:涌泉⽳受湿⽓⼊侵,会导致膝关节痛、风湿及全⾝疲劳、浮肿。
常按此⽳有助促进睡眠,对肾亏引起的眩晕、失眠、⽿鸣、头痛、腰痛等有⼀定的疗效。
艾灸五⼤⽳位,排出寒⽓湿⽓,迎接阳⽓虚 感觉“累,疲劳,犯困,没有精神”等。
寒 怕冷,怕吹空调,晚上睡觉感觉冷;当⼀个体虚的⼈,在平时⽣活中不注意穿⾐,晚上睡觉不注意盖被⼦,经常吹空调,冲凉⽔澡,往往就容易让我们体质受“寒”。
湿 当⾝体“寒”⽓越来越重时,⾝体慢慢更容易进⼊“湿”⽓,⼀个⾝体“湿”⽓重的⼈,就象下⾬天穿了⼀件淋过⾬的⾐服,感觉⾝体不舒服;特别注意:寒湿⽓往往通过5⼤⽳位进⼊体内!①肩颈部的“⼤椎⽳”从“⼤椎⽳”进⼊的“寒湿⽓”容易引起我们的“肩颈酸痛,肩周炎,颈椎病,头晕头痛,失眠多梦;②前胸的'膻中⽳'从'膻中⽳'进⼊的'寒湿⽓'容易引起我们的'乳腺肿痛,乳腺管道阻塞,⼩叶增⽣乳腺纤维瘤等症状”;③肚脐部位的“神阙⽳”从“神阙⽳”进⼊的“寒湿⽓”容易存积在我们盆腔,特别是⼥性,当盆腔内的“寒湿⽓”重时,就容易引起我们妇科各种疾病,⽐如:妇科炎症,⽉经不调,经⾎不畅,痛经,⾎块,⼦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不育症等”。
④腰部的“命门⽳”从“命门⽳”进⼊的“寒湿⽓”容易引起我们腰酸背痛,腰膝酸软,各种肾虚,性功能下降等症状;⑤脚底的“涌泉⽳”从“涌泉⽳”进⼊的“寒湿⽓”容易往上流动,容易引起膝关节酸痛,风湿关节炎等症状。
“寒湿”是万病之源,我们⽇常⼀定要注意排寒湿和补充阳⽓及时恢复体⼒。
凝 当体內'寒湿⽓'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体'凝'的现象;'凝'的意思是循环慢和代谢慢;⾝体容易酸痛。
淤 然后就会发⽣於堵,'淤'的时间长了易出现阻塞,⾝体易酸痛,⿇⽊,胀痛,浑⾝不舒服,在疏通过程中痧点全是⿊紫⾊的。
於堵时间长了,会怎样?会长瘤,长'瘤'也不可怕,怕的是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容易变异形成癌症,这是个很恐怖的事情,那就不要等了。
所以,避免寒湿、排寒祛湿⾮常重要,请在⽇常⽣活中护住这五⼤⽳位,胸背腰腹⾜底等!1、艾灸艾灸:具有活⾎化瘀、舒筋通络、温散寒邪、活⾎⽌痛、补中益⽓、温阳补虚、排毒邪热、消瘀散结、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等功能。
艾灸祛湿驱寒的原理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使用燃烧艾叶来熏热特定穴位,以达到祛湿驱寒的效果。
其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首先,艾灸通过温热的作用刺激和激活人体的经络系统,促进气血通畅。
中医认为湿邪、寒邪侵入人体,会导致经络气血不畅,从而产生各种不适和疾病。
艾灸可以通过局部的温热刺激,加速周围组织的新陈代谢,促进经络的畅通,并改善湿寒阻滞的状况。
其次,艾灸可以通过药物的特殊成分对身体产生影响。
艾叶中含有挥发油、萜烯类化合物、黄酮类等成分,具有较强的药物活性。
这些活性成分能够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经络、穴位和组织,刺激气血的循环,促进湿寒的排出。
同时,这些活性成分还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炎等作用,可以改善湿寒引起的炎症反应,减轻症状。
艾灸还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应产生效果。
刺激艾叶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和挥发物,可以刺激人体的神经末梢,通过反射作用影响身体的代谢和调节功能。
艾灸时,草药产生的刺激信号会通过穴位和经络传导到相关的脏腑,调节和平衡器官的功能。
比如,艾灸脚底的足三里穴可以刺激胃和脾经,调节脾胃功能;艾灸背部的腧穴可以刺激肾经,改善肾脏的功能。
通过这种神经反射的作用,艾灸可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湿寒的症状。
另外,艾灸还可以通过膏体、敷贴等外敷方式发挥作用。
将经过特殊处理的艾叶制成熏灸膏或贴敷在穴位上,可以使药物直接接触皮肤,通过皮肤吸收的方式发挥作用。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一个器官,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吸收能力。
贴敷艾叶后,药物成分可以经由皮肤,进入经络、穴位和组织,起到温通经络、祛湿驱寒的效果。
还有一些理论认为,艾灸可以通过热效应改变人体的生物磁场和生物电位,调节细胞的活动和功能。
研究发现,艾灸对人体产生的热量能够改变细胞膜的电位差,影响其通透性和离子通道的开关状态,从而调节细胞活动。
这种机制可以影响神经元的传导速度和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湿寒的排出和体内的平衡。
总的来说,艾灸祛湿驱寒的原理是通过温热刺激、药物成分、神经系统反射、外敷方式以及生物热效应等多个方面共同作用。
艾灸最厉害的八句口诀!中医推拿与养生2019-02-21 15:54:23冬季属阴,人的身体受到天气的影响也会出现阴盛阳衰状态,各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也随之变化,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
中医认为,冬季的养生,以补阳、藏阳为主。
在中医外养法中,艾灸补阳在冬季尤为重要的。
而艾草属阳,加热或燃烧后作用力更强,所以艾灸是补阳的最佳养生法。
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艾灸超厉害的八句口诀!一、“ 肚腹三里留”也就是说凡是在“肚腹”这个部位所发生的任何病,像胃弱、胃寒、胃痛、胃痛风,西医讲的,胃下垂、胃痉挛这个部位,都要用足三里这个穴。
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功效: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疏风化湿,通经活络,益气健脑等。
为养生长寿抗衰老的中药穴位,对美容、减肥亦有一定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下肢和足背发散。
二、“ 腰背委中求”腰背这个部位的疾病,首先治疗者要考虑到委中穴,委中穴在腿腘窝横纹线中间。
腰疼的种类很多,很多病因能够造成腰疼,比方肌肉拉伤,腰肌劳损,甚至是肾虚或者是一些由内脏器官引起来的腰背方面的疼痛要都考虑这个穴位。
位置:腘窝横纹正中线处。
功效:疏筋活络,袪风除湿,凉血泄热,强健腰膝。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麻胀感,有时向腰部发散。
三、“ 头项寻列缺”列缺穴在手腕横纹以上(尺骨陷中),在这个部位,所有头部的疾病头疼、头晕、眩晕呕吐等等,都可以用列缺穴来治疗。
位置:列缺穴位于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
取穴时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功效:指压列缺穴,可以使手动脉及血液流动,对于治疗骨折、伤痕等后遗症非常有效。
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四、“ 面口合谷收”嘴周围和脸面上的疾病都可以用合谷穴治疗,该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位置: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
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春季五穴位艾灸祛湿多喝养生茶也可祛湿关于《春季五穴位艾灸祛湿多喝养生茶也可祛湿》,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季里的湿寒气是非常多的,他们都是冬季的天气积累下来的,到了春天就发生在身体上,进行湿气的发生。
艾灸是中医疗法的一种,春季人们若是感觉体内有湿气,那么就可以通过艾灸来祛湿,下面就给大家推荐5个能除湿的穴位,和我们一起来学习下吧。
艾灸5个穴位能祛湿1.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我们都很常听,它位于外膝的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
坚持艾灸足三里10-15分钟可以快速祛湿。
2.丰隆穴:这个穴位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相对鼓起的位置,每天艾灸15分钟,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3.解溪穴: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
坚持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可以祛痰祛湿,并解除下肢水肿问题。
4.关元穴:关元穴有助养生保健,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
坚持对这个穴位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
每日艾灸10-15分钟可帮助祛湿。
5.中脘穴: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
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多喝养生茶也可以祛湿第一,绿茶除湿气效果最好的就是绿茶。
因为绿茶不发酵,能最大程度保留鲜叶的原始味道,茶中的咖啡碱、茶多酚等多种成分几乎都保留下来。
湿气重的人不妨多喝一些绿茶,像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等都是绿茶中的上品。
但是要注意,绿茶性寒,不宜多饮和长饮,体质一旦有所改善,就要选择饮用其它茶类。
第二,枸杞薏米茶薏米300克,枸杞子一把,红枣2-3颗,冰糖、水适量。
沸水中浸泡5-10分钟即可饮用。
薏米具有消肿去湿、舒筋除痹的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
薏仁枸杞茶能够养肝明目、利水祛湿,很适合春季养生。
第三,普洱熟茶泡一壶普洱熟茶,慢慢喝,喝到手脚发烫,额间后背微微出汗,能够去除体内的湿气。
第四,大麦茶大麦茶的祛湿功效非常好,沸水中放入炒好的大麦,之后转小火熬煮15分钟后熄火,就可以入杯饮用了。
排湿气和寒气的艾灸方法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人体穴位点进行燃灸而达到治疗疾病或调节身体健康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湿气和寒气被认为是人体内的两种常见类型的邪气,它们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
下面将详细介绍排湿气和寒气的艾灸方法及其功效。
一、排湿气的艾灸方法湿气是指人体内的湿分在正常情况下不能够被排除而堆积在体内,使人体机能受到阻碍的一种病理状态。
湿气症状的表现有:浑身沉重、不思饮食、动攻性稀便、舌苔厚腻等。
因此,排湿气的艾灸方法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促进湿气的排除和体内湿气调节。
1. 艾灸厥阴之窗穴厥阴之窗穴位于脚趾甲根部的下方,跖屈足以容之处,每晚可以在这个穴位上进行艾灸,每次艾灸15-20分钟,持续10天为一疗程,每两个疗程之间间隔1周。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调节脾胃功能,排湿气和调整体内湿气平衡。
2. 艾灸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肚肌肚的外侧,胫骨前缘的横纹下3寸(寸为人体中医的长度单位),也是排湿气的重要穴位之一。
可以每天进行两次艾灸,每次艾灸15-20分钟,坚持一周左右,可以改善湿气症状。
3. 艾灸关元穴关元穴位于腹部,也就是人体脐下3寸的位置,能够调理肠胃功能,排除湿气。
可以每天进行一次艾灸,每次艾灸15-20分钟,坚持一周左右,可以明显改善湿气病症。
二、排寒气的艾灸方法寒气是指人体内的寒邪阻滞经络或脏腑,使人体经络气血不畅通而导致一系列身体不适的病理状态。
寒性的症状表现为怕冷、手脚冰凉、腹痛泄泻等。
排寒气的艾灸方法可以通过燃灸刺激相应穴位,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1. 艾灸关元穴关元穴位于脐部,每天晚上可以用艾条或艾炷对该穴位进行燃灸,每次燃灸20分钟,连续15天为一个疗程。
通过艾灸可以温热下元,排寒散寒。
2. 艾灸中脘穴中脘穴位于胃部上腹中线上的正中点,每天进行一次艾灸,每次20分钟,连续10天为一个疗程。
艾灸中脘穴可以散寒,温中止痛,改善寒性脉络病。
3. 艾灸膻中穴膻中穴位于胸部中线的第三、四肋间,可以每天进行一次艾灸,每次灸15-20分钟,坚持10天为一个疗程。
艾灸除湿最妙!寒湿一去百病消!
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是一切疾病产生的主要根源,也是外在的邪气,怎么对付这些邪气呢?艾灸不愧是最好的方法之一,艾灸除湿作用特别好,本草纲目里就有记载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
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
寒湿脚气人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
意思是说:“点燃艾绒的火如同阳光一样,可以振奋唤醒人的元气,挽回人的生命。
服用艾叶的话,药效主要作用在足三阴经-肝脾肾,帮助人体排出寒湿气,把象秋天一样肃杀的寒气变成春天一样温暖的祥和之气。
如果用艾叶做灸疗,热力可以穿透经络,治疗多种疾病,让久病的人恢复健康。
老年人小肚子元气不足,怕冷疼痛的,也可以用熟艾放在肚兜里面,效果很好。
脚冷而且老出汗的人,也可以把艾叶放在袜子里面。
”
体内湿气情况自测
1.起床时:感觉疲劳,头昏,打不起精神来,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小腿发酸、发沉;
2.如厕时:清晨方便后,观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马桶上,
一箱水还冲不净;平时用手纸一两张纸就够了,突然有一天用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这就说明身体有湿邪了。
大便的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帮助判断体内是否有湿。
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香蕉形的。
体内有湿的情况下,大便的颜色发青,溏软不成形,总有排不净的感觉。
3.洗漱时: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4.刷牙时:刷牙时恶不恶心。
很多人说自己一刷牙就呕吐、恶心,嗓子里边总是有丝丝拉拉的、不干不净的感觉,即使有吐痰,也只是一点。
5.体态虚胖关节不适:饮食作息和原来一样,但体重却明显增加。
其实湿气重的人是可能在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的,还会出现虚胖甚至下肢水肿、腿肚发沉的问题。
关节僵硬,会让你感到起床时浑身酸痛。
湿气是万病之源
谷雨后,空气湿度加大,养生重在祛湿。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
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现在冬天很少见到真正着凉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
现代人是生活在一个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环境中,对四季的感觉越来越不分明。
夏天该出汗的时候因为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淤积体内;冬天烧暖气,穿件单衣还冒汗,阳气外越,藏不住精气。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人体在这种环境的状态下最容易生病,皮肤开合的功能下降,抵御病邪的能力越来越差了,极容易导致体内湿邪堆积,造成阳气虚衰。
湿邪对人体的伤害,比寒邪还要大。
湿邪也是最容易渗透的。
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南方的冬天,令人难受了。
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雨天让人喘不过气来。
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
湿气是什么
人们常说的湿气,在中医理论中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比较好理解,就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住环境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
内湿则多是由人体自身的脏腑功能协调失衡所生,最常见的是由脾虚失其健运功能,水湿停聚体内后形成内湿。
内湿常见于素体肥胖,痰湿过剩之人,或贪食生冷,过食酒肉,损伤脾胃。
湿气的具体表现
湿邪作为六淫邪气之一,若侵犯人体上部,则表现胸闷咳嗽,晨起咳痰,头蒙不清醒,一遇到空气中湿度变大,就不不舒服;
若侵犯人体中部,会出现腹胀,吃饭时没胃口,吃下的饭不消化感,口腻或口甜,舌头不轻利,舌苔厚腻;
若湿气停滞在人体下部,则会出现腹胀,腹泻;大便粘腻排不尽感,且容易粘厕所池壁,不好冲洗;同时因为湿气重而不想饮水,进而出现泌尿系问题;
若水湿泛溢肌肤,则会引起湿疹、皮炎、痤疮等皮肤病。
中医古籍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湿气与脾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我们先来关注脾脏。
脾作为中医五脏之一,位于人体中焦部位,在膈的下方,它属于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于脾胃。
脾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生理功能为:运化水液。
“运化水液”就是食入的营养物质的吸收,多属于液态物质,所谓运化水液的功能,就是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的多余水分,能及时的运输,并通过其他的脏腑,化为汗和尿液排出体外。
如果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液在体能发生不正常停滞,也就能防止痰湿等的产生。
如果脾的功能受损,也将会出现水液停滞,痰湿内湿。
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
的关键。
常表现为脾虚。
脾虚包括脾气虚、脾阳虚。
脾气虚多表现为:纳食不香,腹胀,饭后腹胀更加明显,大便稀或软便,身体困乏无力,面色发黄,或面部浮肿,或面部消瘦。
脾气虚及,可出现腹部坠胀感,肛门坠胀或脱肛,或长久腹泻,更有甚者出现头晕目眩。
女性则会出现月经量过多,甚至子宫下垂等。
脾阳虚表现为:饮食不佳,腹胀食少,手脚发凉,四肢发沉感,怕冷喜温,女性白带量多质稀,大便清稀不成形等。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肿就是水肿。
身体发福也属于肿。
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
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人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
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有浅而已。
祛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
此外肥胖的发生还与性别、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
综上肥胖产生的原因,多数由于脾胃功能失运化,而体内痰湿的生成。
所以肥胖人群及易胖体质者应着手从健脾胃,除湿气来出发。
除湿邪应从改善生活习惯开始出汗是除湿的最好办法。
汗出不来,湿气也就很难散出去。
这样湿气就停在体内,诱发疾病。
因此越是湿热的环境,越应该主动去出出汗。
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现代人动脑多压力大、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
试试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任何“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此外,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少在潮湿环境中。
比如不要直接睡地板、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家里时不时开窗透气等。
艾灸是除湿最好的疗法。
艾灸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的作用1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
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
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2命门穴: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体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住宿”的地方。
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3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宽度。
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4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5丰隆穴: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鼓起的地方,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条灸15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
6解溪穴: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
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每日艾灸15分钟。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