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战争史上动物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4
近代有哪些动物灭绝了1、大海牛--于1741年在白令海峡发现,发现者为博物学者乔治·斯特拉,当时他正与探险家维他斯·白令一同旅行,而他也是已知唯一看过大海牛活体的生物学家。
当时大海牛的数目已十分少,主要生活在靠近司令群岛的白令岛与铜岛的近海水域。
由于人类大量捕杀,在1768年最终灭绝。
2、阿特拉斯棕熊--分布区域曾经从摩洛哥至利比亚,栖息于阿特拉斯山脉和邻近地区。
最后一只阿特拉斯棕熊很可能在1870年于摩洛哥北部被射杀,整个物种被认为已经灭绝。
3、卡罗莱纳鹦哥鸟--美国东部唯一的本土鹦鹉品种。
此鹦鹉被发现于俄亥俄谷至墨西哥湾一带,一般居住于河流或沼泽旁的柏树及槭树上,于1914年灭绝。
4、开普狮--近代灭绝的狮子亚种,又称为好望角狮。
在1865年,野生开普狮灭绝,但一些动物园依然有其后裔(含混血),纯的开普狮已不复存在。
5、巴厘虎--现代虎中最小的一种,体型不到北方其他虎的1/3.它的体长约1.15米,重100公斤上下,生活在印尼巴厘岛北部的热带雨林里。
已经在人类的大肆捕杀下于1937年灭绝,现在人们已经无法欣赏这种体型最小的虎种了。
6、大海雀--一种不大会飞的水鸟,曾广泛生活在大西洋的各个岛屿上。
大海雀体型粗壮,腹部呈白色,头到背呈黑色,外观与企鹅很像。
因人类的大量捕杀,大海雀已于1844年灭绝。
7、渡渡鸟--仅产于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一种不会飞的鸟,是毛里求斯唯一被定为国鸟的已灭绝鸟类(于1681年灭绝)。
这种鸟在被人类发现后仅仅200年的时间里,便由于人类的捕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彻底绝灭,堪称是除恐龙之外最著名的已灭绝动物之一。
8、澳洲小兔猼--兔猼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兔子,原本有4种动物,目前只剩下3种,另一种小兔因人类的捕杀及破坏栖息地,在1890年灭绝,剩下的3种目前也只有少量残存,如不是得到了及时保护,可能也早已灭绝。
军犬轶事都说当兵苦,其实做军犬也不容易。
军犬不是宠物,它们需要面对炮火的洗礼。
据报道,在击毙本·;拉登行动中,共有79名“海豹”突击队员和一条名叫“开罗”的军犬出动。
出于安全考虑,军犬“开罗”与79名“海豹”突击队员的个人信息同样受到严格保密。
虽然无法一睹“英雄狗”的真容,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军犬产生浓厚的兴趣。
据美国军犬机构最新统计显示,白拉登死后,对收养退役军犬产生兴趣的美国民众人数与日俱增。
特殊的“反恐战士”近年来,随着伊拉克、阿富汗战事的逐步深入,军犬频繁出现在美军的战术行动中,用一名常年在阿富汗战场作战的海军陆战队军官的话说,“它们已经是陆战队的一员”。
据美国媒体透露,目前,美军所有部队中常年执行任务的军犬共有约2700条,其中,阿富汗战场上就有600多条。
使用战犬作战的传统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
古代的罗马人、英格兰人和爱尔兰人都有使用大型战犬攻击敌人的历史,战犬们常常被披上铠甲,戴上有刺的项圈,在战争时冲向敌军,用撕咬粉碎敌人的进攻或者防御。
罗马人甚至还专门设计阵式,依阵训练。
这样的战犬运用方式一直延续了下来,哥伦布拿它们攻击南美洲的印第安土著人,英国人攻打爱尔兰时,也能见到它们的踪影。
1942年,美国正式将军事用犬纳入军队编制,成立了K-9军犬队,战犬由此跃升为现代化的“军犬”,当时,它们的正式名称是“军事工作犬”。
前驻阿富汗联军司令彼得雷乌斯曾说:“军犬在战场上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们胜过军人、胜过机器。
”军犬高大威猛,尤擅奔跑,常人很少有能在奔跑中不被军犬追上的。
军犬还善于在狭小地形灵活行动,人难以进入的地方,如树丛、岩缝、地洞、建筑夹层等,军犬可以行动自如。
在警备作战中,站起来几乎一人高的大型军犬的威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左突右跳、龇牙吼叫的军犬对常人有很强的震慑作用。
在特种作战中,军犬可以随特种部队跳伞,或者从直升机中索降下来,抢先进入危险复杂的建筑或者工事,为突击队员探路,或直接制伏敌人。
历史上的雪豹故事雪豹,是一种生活在高寒山区的珍贵动物,也是世界上最美丽、最神秘的猫科动物之一。
在历史上,雪豹也是许多民族和文化中的重要形象,其故事和传说,更是广为流传。
一、雪豹的基本介绍雪豹,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和阿尔泰山的高寒山区,以其美丽的皮毛和神秘的形象而闻名。
它一般体长1.5-2.5米,尾长约1米,体重在55-70公斤之间。
雪豹头圆而宽,四肢短而强壮,利爪锐利,适应在崎岖的山地中攀升和猎食。
二、历史上的雪豹故事1. 匈奴神兽在中国汉朝时期,匈奴人崇拜雪豹为神兽,认为它是吉祥之兽,能将恶灵驱赶。
根据历史记载,匈奴大祭司出行必须乘坐雪豹皮制成的车子,这个传说一直持续到唐代。
2. 南亚传说在南亚地区,雪豹也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形象。
据印度教传说,雪豹乃是药叉神创造出的神秘生物,能随心所欲地在天空中翱翔。
此外,在尼泊尔、不丹等国家,人们也将雪豹视为神秘的生灵。
3. 援助中国20世纪初期,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和其他一些西方人开始向外界介绍雪豹,以及喜马拉雅山脉等著名遥远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此后,他们也积极参与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为中国保护这一重要物种做出了贡献。
三、雪豹的现状和保护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全球野生动物面临的风险逐渐加大。
雪豹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整个物种群体数量的压力。
目前,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都采取了相关措施来保护雪豹及其栖息地。
例如,中国开展了多项调查研究事业,以便对雪豹的生态状态进行全面了解,并采取相关措施,来维护它们的栖息环境和生存状况。
四、总结雪豹不仅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生物资源,也是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形象。
保护雪豹,不仅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需要,也是维护国际政治、文化和生态平衡的需要。
我们希望世界上的雪豹数量逐渐增加,它们的栖息地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从而为人类和整个自然界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各国代表性动物的介绍俄罗斯鹰俄罗斯的国徽上的图案就是鹰1993年11月30日,俄决定采用十月革命前伊凡雷帝时代的、以双头鹰为图案的国徽:红色盾俄罗斯国徽面上有一只金色的双头鹰,鹰头上是彼得大帝的三顶皇冠,鹰爪抓着象征皇权的权杖和金球。
鹰胸前是一个小盾形,上面是一名骑士和一匹白马。
双头鹰由来可追溯到公元15世纪。
双头鹰原是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徽记。
拜占庭帝国曾横跨欧亚两个大陆,它一头望着西方,另一头望着东方,象征着两块大陆间的统一以及各民族的联合。
1453年,曾辉煌一时的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英勇战死。
他的两个弟弟,一个臣服于奥斯曼帝国,另一个带着两个儿子和女儿索菲亚·帕列奥洛格逃到罗马。
后来,这两儿一女在其父死后被罗马教皇抚养成人。
当时的罗马政治家们为了借助俄罗斯的军事力量抵御土耳其人,便用联姻的方式将索菲亚许配给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索菲娅由此佩戴着拜占庭帝国威严的双头鹰徽记来到了俄罗斯。
索菲娅协助夫君伊凡三世把俄罗斯的土地基本上联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的国家。
1497年,双头鹰作为国家徽记首次出现在俄罗斯的国玺上,直至1918年。
1993年11月30日,这只象征俄罗斯国家团结和统一的双头鹰又“飞”回到俄罗斯的国徽上。
二十世纪末,国家杜马从法律上确定了双头鹰是俄罗斯的国家象征。
美国,白头海雕(秃鹰)。
美国是世界上最先确定国鸟的国家。
1782年6月20日,大陆会议(Continental Congress)获许可采用部分为美国设计的国徽,包括:一只白头海雕正在抓住箭和用它的爪抓住橄榄树枝的国徽。
美国秃鹰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统治权英国狮子和独角兽在英国国徽上同时代表英格兰红地上三只金狮,象征英格兰;右上角为金地,英国国徽上半站立的红狮,象征苏格兰;左下角为蓝地上金黄色竖琴,象征北爱尔兰。
所以英格兰也被人称为三狮军团西班牙关于西班牙的国旗有这样一种说法红色代表碧血,黄色代表黄沙,碧血黄沙象征的是西班牙人民酷爱的斗牛运动,从中体现的是英勇顽强、不畏强暴的精神。
大战猎鹰主要内容摘要:一、大战猎鹰的背景和起源二、大战猎鹰的主要内容1.猎鹰的特征和能力2.猎鹰的训练和运用3.猎鹰在战争中的作用三、大战猎鹰的影响和启示正文:一、大战猎鹰的背景和起源猎鹰,是一种猛禽,它们拥有强大的狩猎能力和出色的飞行技巧。
自古以来,猎鹰就被人类视为狩猎的好帮手。
在我国的历史上,猎鹰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主要用于狩猎和传递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猎鹰的训练和运用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二、大战猎鹰的主要内容1.猎鹰的特征和能力猎鹰作为猛禽,具有强壮的体格、锐利的爪子和喙以及敏锐的视力。
它们可以在高空飞行,迅速捕捉猎物。
猎鹰的飞行速度极快,最高时速可达到每小时300 公里。
这些特点使得猎鹰在狩猎时具有很大的优势。
2.猎鹰的训练和运用猎鹰的训练需要从幼年时期开始,一般选择在春季孵化出的雏鹰进行捕捉。
捕捉到雏鹰后,要对它们进行饲养、驯化和训练。
训练猎鹰的过程非常艰辛,需要饲养员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训练成功的猎鹰能够听从主人的指令,在狩猎时发挥巨大作用。
猎鹰在古代主要用于狩猎,也可以用于传递信息。
例如,在古代战争中,猎鹰可以迅速传递战报,为战争的胜利提供有力保障。
3.猎鹰在战争中的作用猎鹰在战争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古代。
它们可以迅速穿越战场,为统帅传递情报。
同时,猎鹰也可以用于侦查敌情,帮助军队做出决策。
在古代战争中,猎鹰是不可或缺的战争利器。
三、大战猎鹰的影响和启示大战猎鹰作为一种独特的战争现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猎鹰的训练和运用,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利用。
同时,猎鹰在战争中的作用,也让我们看到了动物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那年那兔那些事动物对应的国家
那年那兔那些事动物对应的国家分别是:兔子代表中国,毛熊代表苏联,白头鹰代表美国,高卢鸡代表法国,约翰牛代表英国,汉斯猫代表德国,脚盆鸡代表日本,山羊代表巴基斯坦,白象代表印度,袋鼠代表澳大利亚等等,这部动漫是军事题材的动漫,非常受人欢迎。
拓展资料
喜欢看动画片的人大多都听说过《那年那兔那些事》,它是一部讲述新中国故事的动画片,非常有新意的是,它是用不同的动物来代表不同的国家,寓教于乐,趣味性十足,同时也非常富有爱国情怀。
那年那兔那些事出场的动物有很多,其中兔子代表的是中国,毛熊代表的是苏联(苏联解体后分裂成大毛、二毛和三毛,分别代表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白头鹰是美国,高卢鸡是法国,约翰牛是英国,汉斯猫是德国,脚盆鸡是日本,山羊是巴基斯坦,白象是印度,朝鲜和韩国是棒子,袋鼠是澳大利亚等等。
《那年那兔那些事》是我国军迷漫画家逆光飞行创作的军事题材漫画,在2015年3月5日正式推出第一季动画,这部动画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些军事以及外交重大事件以动物的造型展示出来,极为新颖,一经播出就受到广大网民的关注。
列强怎样瓜分中国?还有时局图上的动物代表什么?作者:谢缵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重。
(一)瓜分狂潮的背景1895年,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列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瓜分狂潮的经过1.1895年的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2.1897年11月,德国派军队占领了胶州湾。
12月,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
随后,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三)瓜分狂潮的结局1、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为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1899年9月,美国向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矛盾,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标志着美国侵略中国进入新阶段。
2、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图谋,列强被迫调整侵华政策,实施“以华治华”的政策。
3.时局图上的动物代表的国家分别是:1、图中熊代表沙皇俄国,有横霸无忌的样子,占东三省地方。
2、图中虎代表英国,有守住不放的样子,占长江一带地方。
3、图中蛤蟆代表法国,有任意收揽的样子,占广东、广西、云南地方。
4、图中鹰代表美国,飞来分食。
5、图中太阳代表日本,他的光线到福建地方。
6、图中肠代表德国有贪得无厌的样子,占山东地方。
4. “一目了然”、“不言而喻”表示帝国主义瓜分、吞并中国的野心不言而喻,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中外战争史上动物“助战”趣闻
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有许多关于“动物助战”的事例。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国家利用一些动物的特性,在研究、训练动物兵,以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现代战争。
现将历史上的一些动物助战的几则事例作简音介绍,以飨读者。
火牛阵大破燕军
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率领秦、楚、燕、赵、魏五国士兵攻打齐国,势如破竹,接连攻下70多座城池,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城,危在旦夕。
即墨城守将田单,足智多谋,他先用计离间燕王,逼走乐毅,然后伺机反攻。
他收集了全城1000多头牛,在每头牛身上都披以赤色丝绸,上面画着五彩龙纹;牛角上缚有锋利的尖刀,牛尾上捆着浸满油脂的芦苇。
再挑5000名身强力壮的士兵组成一支敢死队,装扮成神仙鬼怪模样。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打开洞门,点燃牛尾上的芦苇,牛群受惊冲出,奔向燕军阵地。
1000多头被火灼痛的牛群在敌营中疯狂乱撞,敌军非死即伤。
5000名“神怪”也奋勇冲杀,燕军被吓得魂飞魄散,慌忙逃跑。
田单乘胜率兵追击,收复了全部失地。
蜜蜂攻城打头阵
公元11世纪,英国军队在奉命攻打耶路撒冷古城圣让达克时,曾使用蜜蜂来打“头阵”,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当时,英军连着攻了几天都失败了,主帅急得心里像着了火似的。
吃完午饭,他走出营帐,苦苦思考对策。
突然,他看见田野上一群蜜蜂在飞舞,紧锁的眉头不禁松开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形成。
第二天,攻城又开始了。
城头的士兵严阵以待,可令他们不解的是这些英国兵一反常态,不搭云梯,却在匆忙地搬箱子。
正当他们纳闷时,几个英国兵突然搬着箱子冲到城下,一抡胳膊,箱子朝城里飞去。
护城兵更发懵了,弄不清对方想干什么。
箱子破了,里面飞出无数只蜜蜂,见人就蜇。
顿时人群中一片混乱,尖叫声不断。
一箱箱蜜蜂接二连三地被扔进了守城士兵中间,他们也顾不上守城了,四处扑打着,可一切都无济于事。
英国兵见时机已到,迅速戴起手套和防护面具,架起云梯开始攻城,守城兵应接不及,根本无法抵抗。
城墙上杀声震天,守城兵纷纷溃退。
就这样,英国兵成功占领了圣让达克城。
小小的蜜蜂竟然成了“破城英雄”,如果圣让达克城的主帅知道自己栽在蜜蜂的手下,该作何感想呢?
充当侦察兵的鸡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防化专家发现鸡对毒剂非常敏感,当有微量毒剂分子存在的情况下,鸡会有明显反应。
因此军事家们利用鸡的这一特性把它带到了战场。
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虽然装备了大量高科技现代化的化学探测和报警器材,但还是借鉴鸡对有害气体比人和其它小动物敏感的特性,征集了大量活鸡“充军”。
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充当“防化侦察兵”。
试验证明,鸡对速杀性神经毒剂的敏感性比人灵敏得多。
当小鸡中毒死时,士兵可迅速采取防护措施,以免遭毒剂的伤害。
这样的举措可有效地帮助化学探测和报警器材及时准确地发出“化学袭击警报”,并校准现代仪器可能出现的误报。
夏天的傍晚,当成群的蛤蟆聚集在沁河岸边“呱呱”乱叫的时候,人们还免不了有点讨厌它。
可是,就是这些喧闹不休的小东西,在抗战时期沁源军民围困日寇的战斗中却成了一支“特种兵”。
1943年的夏天,被我军民长期围困、饿坏了肚皮的交口据点之敌,从沁源县城拉来了一汽车镰刀和麻袋,他们要动手抢麦子。
怎样才能拖住敌人,保卫我根据地人民抢收夏粮呢?在作坪村召开的二区轮战队和八路军联席会议上,根据陈赓司令员“置敌于疲惫不堪”的指示,大家研究让蛤蟆出阵。
在敌人将要出发抢粮的前一天晚上,他们刚刚入睡就被据点周围的“呱呱”叫声给吵醒了。
鬼子无奈,用机枪步枪乱打一气。
可是,还没钻进被窝,那被枪声吓坏了的蛤蟆清醒过来,更加拚命地叫开了。
没办法,鬼子只好又起来打枪……就这样,鬼子休息、蛤蟆叫,蛤蟆休息、鬼子闹。
直搅得鬼子一夜不能合眼。
第二天,眼看着山下不远的地方老百姓在收麦子,鬼子却困乏得呼呼睡大觉。
原来,这就是作坪村民兵和八路军摆的蛤蟆阵。
他们捉来一串串蛤蟆,先把胡椒粒塞到蛤蟆喉咙里,再扔到鬼子据点周围,那蛤蟆因受胡椒的刺激,通夜大叫不止,弄得敌人无法入睡。
敌人出来捉蛤蟆,民兵就在蛤蟆腿上挂地雷,炸得鬼子连窝都不敢出来了。
海鸥反潜占先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和德国在大西洋展开了一场潜艇大战。
虽然德国潜艇性能优异,非常善于隐蔽自己,但英国人总能及时发现并抢先进行攻击,致使德国潜艇损失惨重。
原来,早在战争初期,英国的一位名叫托马斯的潜水艇长,便着手研究如何对付德军潜艇的工作。
某一天,托马斯少校无意中发现不远处的海面上,漂浮着潜艇里扔出来的剩饭菜,一大群海鸥正在争相觅食。
这时,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脑海中形成了。
于是,只要潜艇巡航,托马斯少校便命令士兵不断向海面上施放食物,每次扔放食物,总有大批海鸥在潜艇的海面上争抢食物。
时间一长,即使不施放食物,海鸥一发现海水中有潜艇的黑影在移动,也会在海面上尾随盘旋,等待食物。
起初,托马斯少校的部下并不理解,他们抱怨浪费了大量的食物。
但托马斯少校一笑了之,仍然我行我素,尽管他也知道,在战时,食品是非常珍贵的。
过了一个多月,德国的潜艇在海上兴风作浪,并向英国潜艇挑战。
托马斯少校给士兵们下达了命令:“一旦海面上发现有海鸥集结飞翔,就可断定那儿有德国潜艇,应立即攻击!”
这时,士兵们才明白了托马斯少校的“苦心”。
这样,海鸥成了英军的“反潜雷达”。
英军在海鸥的帮助下,击沉了数十艘德军潜艇。
美国的海豚兵
海洋里的智慧动物海豚,有着特别发达的定向、定位和感觉器官。
美国一直在训练海豚从事军事活动。
20世纪60年代,美国海军首次利用海豚寻找标志和教练水雷。
美国海军训练的宽吻海豚能将一种金属条同另一种金属条区分开来,海豚根据潜水艇上的金属条,识别是友舰还是敌舰。
如果是敌舰,携带水雷的海豚就会向它发动攻击。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海军组成了一支海豚特遣分队,在越南海湾进行秘密军事行动。
在驯兽人员的指挥下,海豚在指定海域进行水下搜索工作,一旦发现武装的水下人员,海豚就立即向驯兽员发出信号。
这种宽吻海豚的吻部绑上刀子,吻突上还装上一个带有注射针和麻醉液的瓶子。
当海豚发现水下间谍时,就拼命游过去,用刀和针进攻,使对方晕迷,再将他推到水面上。
1973年,美国海军一头代号为“间谍”的海豚,潜游到前苏联的一个海港内,把一台微型探测仪吸附在前苏联的核潜艇底部。
几个星期后,海豚又把这个仪表收回来,成功地探测到有关潜艇燃料方面的情报。
“鲸兵”不辞而别
冷战时期,美国海军成功驯化了一批鲸鱼,让它们专门执行水下危险任务,如搜寻和回收各种试验发射的鱼雷、导弹、失落的仪器装备以及跟踪潜艇。
这些军用鲸鱼在浅海和深海区均能来去自如,其速度不亚于轻型快艇,曾出色地完成了许多艰巨的任务。
正当美海军为此沾沾自喜的时候,一头“功勋卓着”的鲸鱼在一次演习中,带着身上价值50多万美元的仪器装置突然“不辞而别”。
专家们研究后认为,超负荷的演习是这头鲸鱼“开小差”的主要原因。
不过,这一事件并没有影响到美海军“军用鲸鱼计划”的实施。
忠于职守的“鹅兵”
这个故事发生在1985年联邦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美军基地。
当时,驻守于此的美国陆军第32防空指挥部的军械库连续发生了两次手枪被盗事件。
正当基地司令官维托丁雨果一筹莫展时,他偶尔从电视中看到一则有关英国着名的瓦兰登威士忌酒公司的新闻,说是该公
司为防窃想建一支警犬队伍,但既费时又费钱,便喂养了近百只从中国引进的狮头鹅当“警卫”,此后再没有发生过失窃事件。
雨果派人进行考察后,便决定效仿这家公司的做法,建立了一支由5只“鹅兵”组成的“警卫部队”,与执勤士兵共同担负起守卫仓库的任务。
结果,军械库再也没有发生过任何失窃事件。
于是,雨果决定把“鹅兵”队伍扩大到18只,并推广到整个基地,让它们同士兵一起执行巡逻警卫任务,保护基地的通讯设施和防空大炮。
“鹅兵”忠于职守,性格强悍,看见陌生人便紧追不放,可以说是理想的“警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