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分地区按三次产业和机构类型分法人单位数(2014年)
- 格式:xls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IOO题)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Ioo题)一、单选题1国务院决定于2023年开展第(D)次全国经济普查。
A.二B.三C.四D.五2.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面调查我国(D)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3.通过经济普查,完善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A)以及部门共建共享、持续维护更新的机制。
A.基本单位名录库B.基本单位数据库C.基本单位信息库D.基本单位调查库4.通过经济普查,为加强和改善O、深化()、科学制定O、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C)A.宏观调控;中长期发展规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B.中长期发展规划;宏观调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C.宏观调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长期发展规划I).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中长期发展规划5.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标准时点为(D)oA.2023年1月1日B.2023年5月1日C.2023年10月1日D.2023年12月31日6.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为(B)。
A.2023年年度资料B.2023年年度资料C.2024年年度资料D.2023-2024年年度资料7.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是一项重大的(B)oA.专项调查8.国情国力调查C.产业调查D.社会调查8.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由国务院领导同志(A)任组长。
A丁薛祥8.丁学东C.康义D.赵辰昕9.国务院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A)。
A.国家统计局B.国家发展改革委C.中央宣传部D.税务总局10.涉及普查经费方面的事项,由(C)负责和协调。
A.中央编办B.国家发展改革委C.财政部D.民政部I1涉及社团、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基层自治组织名录方面的事项,由(D)负责和协调。
A.财政部B.国家发展改革委C.中央编办D.民政部12.涉及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方面的事项,由(B)负责和协调。
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环保法修订案》,新法已经于2015年1月1日施行。
至此,这部中国环境领域的“基本法”,完成了25年来的首次修订。
这也让环保法律与时俱进,开始服务于公众对依法建设“美丽中国”的期待。
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环保法修订案》,新法已经于2015年1月1日施行。
至此,这部中国环境领域的“基本法”,完成了25年来的首次修订。
这也让环保法律与时俱进,开始服务于公众对依法建设“美丽中国”的期待。
25年来的首次修订1出台过程因为环保法牵涉面甚广、争议较多,这次修法破例进行了第四次审议才得以通过。
由此,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部凝结了中国环保治理智慧,吸取了之前经验教训、能对症下药的成熟立法。
新《环境保护法》是一部“长牙齿”的法律,是一部能对民怨极大的污染现象打出硬拳头的法律。
2新增内容受限于原有的法律规定,长期以来,中国环保部门的处罚力度、执法手段都相当有限,相对于公安甚至税务和工商部门来说,环保部门一直都是一个“软衙门”,难以震慑日益猖獗的环境违法行为。
刚刚出台的新《环境保护法》,提供了一系列足以改变现状、有针对性的执法利器——一是新增“按日计罚”的制度,即对持续性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按日、连续的罚款。
这意味着,非法偷排、超标排放、逃避检测等行为,违反的时间越久,罚款越多。
之前法律规定的针对环境违法的罚款,是一个定数,数额并不大,导致违法成本较低,不少企业因而怠于治污。
新法施行“按日计罚”之后,罚款数额上不封顶,将倒逼违法企业迅速纠正污染行为。
二是新的《环境保护法》作为一部行政法律,罕见地规定了行政拘留的处罚措施,对污染违法者将动用最严厉的行政处罚手段。
新法规定:对情节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适用行政拘留;对有弄虚作假行为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机构,规定承担连带责任。
三是个别地方企业的污染行为之所以肆无忌惮,背后是当地官员基于畸形政绩观的默许纵容,对此新《环境保护法》将拿“保护伞”开刀。
全国第三产业普查实施方案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多方面地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提供广阔的就业门路,而且还以其特有的服务职能,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
因此,第三产业在社会经济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有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各级党和政府都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更好地制定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全面真实的基础资料,国务院决定l993年对全国第三产业进行一次全面普查。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全国第三产业普查工作的通知》(国发[1993]47号)的精神,特制定全国第三产业普查实施方案。
一、普查的目的1.适应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为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的第三产业行业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全面翔实的第三产业的基础数据。
2.规范第三产业统计,为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向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过渡奠定基础。
3.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二、普查的组织领导机构全国成立第三产业普查协调小组,负责全国第三产业普查的组织协调工作,协调小组下设全国第三产业普查办公室,负责全国第三产业普查的组织实施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省),省辖市、自治州和地区行政公署、直辖市辖区(简称地),县级市、县、自治县、旗、市辖区(简称县、区)以及按条条普查的有关部门也相应成立第三产业普查协调小组及下设第三产业普查办公室(以下简称三产办),负责对本地区第三产业普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
普查方案的布置、培训、数据汇总都分四级进行。
乡、街道办事处和大型第三产业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也可设置临时性的普查机构。
三、普查的范围普查的范围我国大陆内所有的第三产业(包括各种经济类型)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和社会团体。
按照《全国第三产业普查行业分类及代码》,第三产业包括以下经济活动的部门:1.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地质勘察业、水利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2.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卫生事业、体育事业、社会福利事业、教育事业、文化艺术事业、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3.为管理国家、管理社会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包括军队和武装警察部队)、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处理细则三经普数据处理细则(国数据处理实施细则二〇一三年十一月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处理实施细则为了科学有序地组织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处理工作,高质量地完成各时期的工作任务,依照《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和《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处理工作方案》,特制定《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处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本“细则”是指导各地完成本次普查数据处理工作的重要文件。
各地普查机构要依照“细则”,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形,制定相应的数据处理实施细则和操作规范,进一步细化数据处理工作。
一、总则(一)组织原则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处理工作将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采纳手持电子终端设备(以下简称“PDA”)和电子地图,实现普查数据的采集、报送、处理等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提高普查的现代化水平。
各级普查机构要在国务院经普办统一部署下,执行国家统一数据处理标准,严格按照普查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完成数据处理工作。
国务院和各级普查机构设置数据处理组,负责组织实施本级的数据处理工作。
(二)工作要求1、严格执行“细则”所制定的各项工作原则严格执行“细则”是按时按质完成本次经济普查数据处理工作任务的保证。
各地必须严格遵循“细则”所规定的各项差不多原则,有打算、有步骤地进行各项工作。
2、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数据质量是普查数据处理工作的生命,它关系到整个经济普查工作的成败。
要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在数据处理各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灭各种再生性错误,采纳多种技术手段,保证数据质量。
3、使用统一的数据采集工具和数据处理软件普查过程中,各地使用国务院经普办确定的PDA设备、数据处理软件及软件运行环境。
不得擅自更换数据采集工具,不得修改软件系统的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描述文件和操作规程等。
4、树立全局观念,加强专业间协作本次经济普查要求经普办各业务组和各专业统计人员树立全局观念,积极主动,做好相互协作与配合。
5、树立强烈的时刻观念和安全观念数据处理是一项时刻性专门强的工作,数据处理组应树立强烈的时刻观念,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保证数据处理按进度进行。
○J基本单位统计报表制度(简明版本)(2018年统计年报和2019年定期统计报表)国家统计局制定2018年10月本报表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九条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本制度由国家统计局负责解释。
目录一、总说明- 2 -二、报表目录 - 3 -三、综合表式 - 4 -分地区按行业门类分组法人单位数- 4 -分地区按三次产业和机构类型分组法人单位数- 5 - 按地区和控股情况分组企业法人单位数- 6 -按地区和登记注册类型分组企业法人单位数- 7 - 四、主要指标解释- 8 -一、总说明(一)调查目的为及时反映全国基本单位的增减变动情况,做好名录库资料的维护更新工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制定本制度。
(二)调查内容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单位详细名称、单位所在地及区划、联系方式、行业类别、登记注册类型及其他分类属性指标等。
(三)调查方法全面调查。
(四)调查范围辖区内所有新增和变更的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
(五)调查组织方式依据有关部门的单位审批登记资料和经常性统计调查中查到的新增、变更单位基本情况,由基层统计部门组织人员实地进行调查,并填报调查表。
(六)数据发布按年度通过国家统计局外网、统计年鉴或其他统计资料等形式对公众发布。
二、报表目录三、综合表式分地区按行业门类分组法人单位数单位:个分地区按三次产业和机构类型分组法人单位数单位:个按地区和控股情况分组企业法人单位数单位:个按地区和登记注册类型分组企业法人单位数单位:个四、主要指标解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根据单位所从事的主要业务活动,对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填报。
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日期】2013.09.26•【文号】国统字[2013]56号•【施行日期】2013.09.2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的通知(国统字〔2013〕5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现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方案要求,认真贯彻执行。
2013年9月26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12〕60号)和《全国经济普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15号),制定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
一、普查的目的和基本原则(一)普查目的。
摸清我国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全面调查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系统了解我国产业组织、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各主要生产要素的构成,进一步查实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等相关产业以及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全面更新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全面系统、真实可靠的统计信息支持。
(二)普查的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
以摸清各类单位基本情况,查实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和小微企业的底数为主,辅之以其他必要的内容。
2.优化方式。
科学设计普查业务流程,普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以提高普查效能,减轻基层负担。
3.统一组织。
在普查机构的集中领导下,统一设计方案、统一布置培训、统一实施调查、统一处理数据、统一发布数据。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12〕60号)要求,我国进行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
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13年年度资料。
普查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通过这次普查,摸清了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摸清了我国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查实了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和高技术产业(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通过对31个地区的数据质量抽查,数据填报综合差错率为3.3‰,普查数据质量达到预期目标要求。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现分三个公报,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主要综合数据公布如下。
其他普查数据将随着普查资料开发应用的进度,以不同方式陆续公布。
一、单位基本情况 2013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1085.7万个,比2008年末(2008年是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375.8万个,增长52.9%;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4年12月16日产业活动单位1303.5万个,增加417.1万个,增长47.1%;有证照个体经营户3279.1万个,增加405.4万个,增长14.1%(详见表1-1)。
2013年末,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281.1万个,占25.9%;制造业225.3万个,占20.7%;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52万个,占14%。
在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1642.7万个,占50.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78.6万个,占26.8%;住宿和餐饮业240.8万个,占7.3%(详见表1-2)。
2013年末,全国共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企业法人单位820.8万个,比2008年末增加324.9万个,增长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