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菊霞胆结石胆囊炎胃炎140527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胆囊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主要表现为胆囊的炎症和结石的形成。
本文将详细介绍胆囊炎的症状以及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症状胆囊炎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1. 腹痛:胆囊区域隐痛或阵痛是胆囊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疼痛可以在腹部右上方或胸骨下方出现,并常常伴随呕吐和恶心。
2. 发热:胆囊炎在急性发作时,病人可能会出现发热的症状。
发热的程度可以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3. 黄疸:黄疸是因为胆囊炎导致的胆汁淤积,黄疸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和眼白发黄。
4. 消化不良:由于胆汁的正常排泄受阻,胃肠道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问题。
二、治疗方法针对胆囊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1. 药物治疗:对于轻度炎症或者不能立即手术的患者,药物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镇痛药和胆汁酸制剂。
抗生素可以用来控制感染,镇痛药可以缓解腹痛症状,胆汁酸制剂可以促进胆汁的排出。
2. 手术治疗:对于胆囊炎症状严重或反复发作的患者,手术治疗是最常见的选择。
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手术相比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
3. 辅助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之外,患者还可以通过饮食调节和其他辅助治疗来帮助缓解症状。
建议患者少食多餐,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此外,中医按摩、瑜伽等可以辅助调理胆囊和脾气。
综上所述,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症状多种多样,包括腹痛、发热、黄疸、消化不良等。
针对胆囊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适用于轻度炎症,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严重或反复发作的患者。
此外,患者还可以通过饮食调节和其他辅助治疗来缓解症状。
预防和早期诊断是关键,建议患者定期体检,并遵医嘱积极治疗。
一例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病人的护理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需要进行细致的护理,以帮助病人缓解疼痛、消除炎症,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是一例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病人的护理过程。
一、病情评估1.病史采集:了解病人的病情发生、疼痛情况、病程以及用药史等信息。
2.身体检查: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体温、心率、血压、腹部触诊等。
3.相关检查:根据需要进行胆囊B超、CT等相关检查,以确定病变的位置、大小等。
二、疼痛控制1.给予药物:根据病人的疼痛程度,给予镇痛药物,如阿司匹林、吗啡等,以缓解疼痛。
2.休息:病人需要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站立,以减轻疼痛。
3.保持腹部温暖:使用保暖器或热水袋保持腹部温暖,有助于缓解疼痛。
三、药物治疗1.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体敏感性测试结果选用适当的抗生素,用于控制胆囊炎的炎症反应。
2.抗炎药物:如非甾体消炎药物,用于减轻炎症反应。
3.消胆药物:有助于溶解胆囊结石,如乙胺丁醇、尿酸溶钙酸等。
四、饮食调理1.低脂饮食:限制摄入高脂、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奶油、黄油等,以减少胆固醇沉积。
2.高纤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蔬菜、水果、谷物等,有助于胆囊排空和消化功能的改善。
3.少量多餐:分散进食次数,避免大量进食,减轻胆囊负担,避免胆汁淤积。
五、持续观察和记录1.监测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
2.观察疼痛程度和疼痛部位的变化。
3.监测病人的饮食摄入情况,包括进食量、饮食偏好等。
4.记录排便情况,观察是否有黄疸、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六、并发症预防1.输液:保持病人充分的水分摄入,以防止脱水和尿路感染的发生。
2.导尿:如病人存在排尿困难或尿潴留的情况,需置入导尿管,防止尿液滞留。
3.防治胆道感染:如有胆道感染的症状,需及时给予抗生素治疗,避免胆囊穿孔或胆汁性腹膜炎的发生。
4.定期复查:根据医生的安排,定期复查胆囊结石和胆囊炎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是对一例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病人的护理过程的详细阐述,护士在实际护理中要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保证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国家级名中医治胆囊炎,胆结石的秘验方1、金钱利胆汤(张羹梅)【组成】金钱草60g,平地木30g,板蓝根3g,枳壳売9g,柴胡3g,赤、白芍各9g,生大黄3g(后下),生甘草3g,硝矾丸4.5g(分吞)。
【功效】疏肝清热,利胆排石。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属肝胆湿热者。
症见以胁痛,寒热,厌油口苦,便千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方中金钱草功擅清热利湿,利胆、溶石、排石为君;硝矾丸(由绿矾、玄明粉各等份,面糊为丸,黄豆大)、生大黄利胆排石、溶石为臣;板蓝根、柴胡、枳壳疏肝清热解毒;赤、白芍、平地木养血、凉血、活血为佐;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胆、排石之效。
【点评】胆囊由于解剖和生理上的特性,胆囊结石不易排出,目前尚无特效中西药物。
临床上将炎症消除(暂时),即算收效。
张氏处方,不在排石,重在溶石(金钱草,硝矾丸均有很好的溶石作用),冀大石化小,小石化了(更小),最后“了”——随胆汁人肠排外,以收全功。
思路之新,用药之巧,足可师法。
2、金钱开郁散(魏长春)【组成】金钱草30g,柴胡10g,积实9g,白芍9g,多甘草8g,郁金9g,乌贼骨9g,浙川贝母9g。
【功效】疏肝利胆,解郁镇痛,清热化石。
【主治」胆石症,慢性胆囊炎,属湿热气郁者。
症见上腹部间歇作痛,右胁疼痛尤剧,或呕吐苦水,或气,泛酸,恶心,舌苔薄白,脉弦。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本方系张仲景四逆散加味而成。
方中柴胡疏肝达郁;枳实理气泄浊;白芍缓急止痛;甘草益胃缓中;加郁金解郁止痛;川贝母化痰散结;乌贼骨制酸止痛;金钱草清化湿热、解毒消肿。
综合全方,具有疏肝利胆,解郁镇痛,清热化石之功。
【加减】若兼脘痛,加蒲公英、甘松、天仙藤;若阴虚血热,烦躁,头昏头痛,舌质红蜂者,则去柴胡,加焦栀子、决明子、旱莲草;若舌边有瘀斑,或妇女有痛经,经血色紫量少,加川芎、当归、丹参或失笑散(五灵脂、蒲黄)。
中药治胆结石案例
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主要是由于胆囊内胆固醇、胆盐等物质沉淀形成。
中医认为,胆结石的形成和胆囊的气血运行不畅、湿热内蕴等因素有关。
中药治疗胆结石是一种传统疗法,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点。
下面就分享一个中药治疗胆结石的案例。
患者张女士,30岁,因腹痛伴呕吐、黄疸等症状到医院就诊,经检查确诊为胆结石。
由于她有中医治疗的信仰,选择了中药治疗。
中医师根据张女士的病情特点,为她开出了一副中药方剂,包括黄连、栀子、白芍、茵陈等药物。
张女士服用中药后,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
她感觉腹痛减轻,呕吐明显减少,
黄疸也逐渐减退。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复查时胆结石的大小明显减小,胆囊的炎症也有所缓解。
中医师根据病情调整了药方,继续治疗。
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张女士的胆结石逐渐痊愈,症状完全消失。
她感谢中医
的治疗,不仅病情得到了控制,而且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她也通过中医的调理,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习惯,预防了疾病的复发。
这个案例表明,中药治疗胆结石具有疗效确切、疗效持久等优点,是一种安全
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是,中药治疗胆结石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盲目使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希望更多的患者能够了解中药治疗的疗效,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早日康复。
胆囊结石并急性胆囊炎一例【一般资料】女性,50岁【主诉】反复右上腹疼痛1年.【现病史】患者于3年多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上腹疼痛,呈阵发性剧痛,无剑突下疼痛不适,疼痛不向腰背部位放射,不伴心慌,胸闷,偶伴恶心,无呕吐,无返酸、嗳气、呕血、腹泻,不伴黄疸、黑便及畏寒、发热等症。
自行到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提示:胆囊结石,陶氏腔少量积液;行抗炎、对症治疗(具体不详),病情缓解。
今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我科以“胆囊结石并慢性胆囊炎”收入院。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肝炎、结核等内科杂病史,否认外伤及输血史;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查体】T:36.5℃,P:78次/分,R:20次/分,BP:116/75/mmhg。
神志清楚,精神正常,发育正常,营养良好,步入病房,查体合作,对答切题。
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全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锁骨上、腋窝下、腹股沟等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头颅无畸形,眼球活动自如,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口唇无紫绀,伸舌居中,咽部不红,双侧扁桃体未见肿大。
颈软,无抵抗,双侧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未触及肿大。
胸廓对称,双肺叩诊呈清音,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及胸膜摩擦音。
心浊音界无扩大,心率7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部检查详见专科情况。
脊柱生理曲度存在,四肢诸关节活动正常,肌力、肌张力正常,肢体痛觉、触觉、位置觉均正常,生理反射正常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专科检查:腹平,未见胃肠型及胃肠蠕动波。
腹肌软,右上腹部深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肝区叩击痛(+)。
双肾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辅助检查】B超检查提示:肝回声不均,考虑脂肪肝,肝右叶点状强回声,考虑肝内胆管结石可能,胆囊结石,胆管,胰腺,脾脏未见明显异常,右下腹超声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1、胆囊结石并急性胆囊炎;2、脂肪肝;3、肝内胆管结石【鉴别诊断】右侧输尿管结石:表现为突发性绞痛,并反射到会阴部或大腿内侧,尿频、尿痛、血尿,或尿出沙石为主症,X线腹部平片及B超检查可确诊。
胆囊炎、胆石症的中医临床辨证护理作者:唐文红马桂芳来源:《今日健康》2014年第08期【摘要】目的了解胆石症、胆囊炎中医临床辨证护理方法及效果。
方法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胆石症、胆囊炎患者进行抽样,选取6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推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基于常规护理前提下实施中医临床辨证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6.88%)明显优于对照组(75.00%),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胆石症胆囊炎中医临床辨证护理【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8-0223-01现代医学认为,基于人们生活习惯逐渐改变形势下,胆囊炎、胆石症患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临床多表现为严重疼痛感,若治疗不及时,易诱发病情恶化,临床上除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外,需重视护理干预,而中医辩证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应用价值,需引起足够重视。
为了深入探究胆石症、胆囊炎中医临床辨证护理效果,本文主要对我院收治的64例胆石症、胆囊炎患者进行平行对照研究,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胆石症、胆囊炎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有关诊断标准[1],其中男性占有43例,女性21例,年龄(23~52)岁,平均年龄在(38.58±2.38)岁之间。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这6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例数比为1:1,两组患者基础性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入院指导、用药护理、常规处理(包括量血压、测体温等)、健康教育指导、病情观察等。
基于此,实验组实施中医临床辨证护理干预:①肝胆毒热者护理干预:此类患者临床多表现为出汗、四肢温度降低、神志不清、休克等,多因胆囊坏死或化脓性胆管炎所致,故需重视饮食干预,确保休息充足。
胆囊结石伴急、慢性胆囊炎一、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概述】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多由急性胆囊炎症反复发作所致。
70%〜95%的慢性胆囊炎病人合并胆囊结石。
【临床表现】1.症状(1)腹痛: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右上腹或剑突下胀痛不适,腹痛可向右肩胛下放射,部分病人岀现反复发作的胆绞痛。
腹痛的发作无明显节律性,可因进食油腻食物而诱发。
(2)消化道症状:部分病人仅表现为上腹部轻度不适、饭后腹部饱胀、食欲不振、厌油、暧气、消化不良等类似胃炎的症状。
2.体征右上腹胆囊区可有压痛。
若无急性感染,右上腹压痛不明显或体检时仅有不适感。
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病人通常无黄疸。
3.实验室检査若非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以及肝功能状况通常无明显变化。
4.影像学检查B超可显示胆囊结石、胆囊的慢性炎症改变。
【诊断要点】若病人出现以上临床表现怀疑有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时,应首选B超检查。
B超可提示胆囊的大小、胆囊的收缩功能、胆囊壁的厚度以及结石的大小等情况。
如果病人出现黄疸,应考虑到Mirizzi综合征或胆囊结石进入胆总管,或其他原因形成的梗阻性黄疸。
此时可选择行CT、MRCP等胆道影像学检査,同时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排除内科性黄疸。
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需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等相鉴别,遇到这种情况时,可行纤维胃镜或上消化道刨餐检查。
【治疗方案及原则】非手术治疗对于没有症状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可口服消炎利胆药物治疗。
对于年老体弱、并存严重心、肺等重要器官疾病而不能耐受手术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病人,可根据具体病情选择鹅去氧胆酸或熊去氧胆酸和消炎利胆等中西医结合治疗。
非手术治疗的同时应叮瞩病人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定期复诊并进行胆道系统B超等相关检査。
手术治疗对于有症状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有效的治疗手段是行胆囊切除术。
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开腹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胆结石伴急性胆囊炎应该怎样治疗?文章导读如果有胆结石的患者伴随有急性胆囊炎的话,一定会感觉到比较剧烈的疼痛了。
对于胆结石的治疗,如果症状是初期症状,可以选择中医的治疗,让中医对身体进行进一步的调理。
如果症状是比较严重的,患者是需要进食的,然后进行手术的治疗。
1、胆结石、慢性胆囊炎:表现为:间断右上腹或胃脘部隐痛,向右肩背放射,多因生气或油腻餐引发或加重,有时可突发右上腹绞痛(这是因为结石嵌顿所致),食欲不振,大便不爽,舌红苔白,脉弦。
辨证为:肝胆郁滞,腑气不畅。
治宜舒肝利胆,理气通腑。
常用药:柴胡、香附、郁金、枳实、厚朴、木香、黄芩、白芍、金钱草、大黄、当归、甘草等。
疼痛重者可加元胡、川楝子;食欲差者可加陈皮、竹茹;大便干燥可加大大黄用量或酌加元明粉。
若考虑为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引起胆绞痛,可嘱病人右侧卧位,拍打其右后背部,使结石从嵌顿部位脱出解除疼痛。
发病期间应忌食油腻,保持心态平和。
2、胆结石伴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表现为:起病急,右上腹或胃脘疼痛向右肩背放射,不思,进食则腹痛加重,或呕吐,发热,或有寒战,有时出现黄疸,尿少色黄,大结。
辨证为:肝胆郁滞,湿热蕴结。
治宜清利肝胆,理气通下。
常用药:金钱草、虎杖、公英、黄芩、郁金、川楝子、茵陈、柴胡、白芍、大黄、元明粉等。
腹痛剧烈者加元胡;恶心呕吐者加生姜、半夏;高热不退加生石膏。
病人应禁食,有条件应下胃管行胃肠减压,输液,并可于右上腹外敷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膏,以促使炎症消退。
同时要配合应用抗生素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3、坏疽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胆管:疾病到了这一阶段最积极的措施应是手术治疗,但有些病人存在手术禁忌情况,或当地无手术条件,只能采取保守治疗。
中医将此类证候称为火毒型,主要表现为:右上腹及胃脘区剧痛,甚至痛遍全腹,高热不退,黄疸,便秘。
体检:血压有下降趋势,甚至,腹肌紧张拒按,舌质红绛,舌苔黄厚腻,脉弦数或细数。
白细胞高于20000/mm3。
右上腹绞痛伴恶心,呕吐1周。
患者诉1周前起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绞痛,恶心呕吐,吐出胃内容物,无咖啡色液体渗出。
在当地诊所治疗(具体诱因不详)后病情无好转。
于是患者于今日到我院就诊。
门诊作B 超检查示:“胆囊结石,胆囊炎”.患者原有“胃炎”病史3年。
故门诊以“胆结石伴胆囊炎,慢性胃炎”收入。
起病以来精神一般,大小便正常,饮食睡眠一般。
既往史:平素健康。
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病史,无手术外伤输血史。
无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系统回 顾无特殊。
个人史:出生生活在本地,无血吸虫疫水接触史。
生活规律,无不良嗜好。
婚姻生育史:月经史:1430
287
5-- 51已婚已育,现有2子女
1人,健康。
郑菊霞 江西广丰 女 汉族 44岁 2014-5-27-9点 已婚 2014-5-27-9点 农民 家属 无
壶峤镇壶峤居
郑菊霞内科27 2014000374 家族史:家族中无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遗传病史不详。
体格检查
T 36.8℃P75次/分R 20次/分BP100/60mmhg
神志清晰,发育正常,表情痛苦,营养中等。
全身皮肤无黄染,无瘀斑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头颅无畸形,结膜无充血,巩膜不黄,两眼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乳突无压痛,无鼻翼扇动,口唇无发绀,无苍白现象。
咽不红,扁桃体不肿大。
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肿大,无颈静脉怒张。
胸廓对称无畸形,胸壁静脉无曲张,肋间隙不饱满,无“三凹征”,无胸壁压痛。
两侧呼吸运动一致,20次/分,两肺未闻及啰音,语颤正常。
心界无扩大,心率75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部平软,右上腹部局限肌紧张,有压痛及反跳痛,墨菲氏征阳性。
肝脾肋下未触及,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双肾区无叩痛。
肛门外生殖器未检。
脊柱无异常,活动度正常。
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待查)。
入院诊断:
郑菊霞内科27 2014000374
胆结石伴胆囊炎
慢性胃炎
医师:郑荣银
2014-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