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3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9
第02卷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适应性模拟卷(新高考区)(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古窗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文化现象,文化与审美意义丰富而强烈。
窗的开设,加强了内外空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气韵的流动。
人住在四合围墙与由上屋顶、下地坪所构成的封闭空间之内,自然是比较安全的,但人又必须在围墙之内实现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于是,便诞生了精神文化意义丰富的窗。
虽然窗具有一定的通风、采光作用,但这不是人们在墙上开窗的全部文化原因,因为门也具有这同样的实用功能。
为求通风、采光,多开几道门即可达到目的。
问题是,人们在设门之外,又须开窗,因为在文化功能上,门与窗不能互相替代。
二者的区别在于,门主要供人出入,窗却不是。
窗的“高贵”在于视线的通过,它是供人向外眺望的“器具”。
人若长期生活在暗室里面,势必导致身心的极大伤害,所以,窗的开设为的是“透气”。
这种透气可喻之为居室生命的“呼吸”,要加强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窗这一吐故纳新的“呼吸器官”是不可缺少的。
它在实墙上所形成的虚空,塑造了建筑内外立面虚实相谐的韵律。
窗的文化审美功能,表达了人对自然的依恋与回归。
人站在旷野之中欣赏自然,与站在室内通过窗户眺望外界景观,所激起的类感不尽相同。
前者的审美机制,是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一种人消融于自然,使人“合”于“天”(自然)的美好感受。
然而,由于人在欣赏大自然时无所庇护,在潜意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的压力和紧张感。
在室内通过窗户远眺大自然,此时人的身心处于建筑物的庇护之中,在潜意识上免除了上述不自在的因素,使之化作一种令人宽松自如、从容不迫的心理感受。
窗户,是一种人工对大自然和空间的“剪裁”,它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更有选择,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
另外在审美上,不仅通过窗户对大自然进行观赏有一种特殊的美的享受,花窗之类的造型,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二)传记阅读五探究类题的2大题型课时跟踪练不分版本学案五探究类题的2大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琴音一曲余韵长曹玲娟5月12日上午10时05分,素有“二胡皇后〞美誉的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因病在沪去世,享年69岁。
这位“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最终挥手辞别,留一曲琴音,缭绕人间。
年少结缘,终成一代“二胡皇后〞闵惠芬曾告诉二胡爱好者顾兆农,自己的第一把二胡是美术老师给做的,“用蛤蟆的皮做的,都不是蛇皮〞。
从摸到二胡伊始,闵惠芬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天赋。
8岁,闵惠芬跟从父亲闵季骞学习二胡,13岁考入上海音乐附中,师从王乙先生,19岁跳级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民乐系,师从陆修堂先生。
1963年,闵惠芬便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可谓年少成名。
“她参加‘上海之春’那年还不满18岁。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王甫建说,闵惠芬曾告诉他,那届比赛《二泉映月》是必选曲目,她正是凭借自己超出年龄的理解和演奏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闵惠芬出生在江苏,听惯江南丝竹吹打、民谣小调,跟阿炳也算同乡。
对这首自己演奏的成名之作,闵惠芬生前似乎总还有点不够尽兴的感觉,“阿炳拉《二泉映月》其实是可以一直拉下去的,当时的录音技术只能录6分钟,所以人们现在听到这首曲子,在结尾时有点意犹未尽〞。
随后的艺术生涯,闵惠芬获奖无数。
她先后访问过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
1973年,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称赞闵惠芬是一个“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
波士顿交响乐团听了她的演奏后,首席评论员撰文称赞她为“伟大的弦乐演奏家〞。
“我也算二胡发烧友。
〞顾兆农说,“同样拉二胡曲《赛马》,一听就知道是不是闵惠芬,她的演奏特别有激情。
〞二胡在闵惠芬手里,热情内涵、动人而不媚,夸张而不狂,哀怨而不伤,情感气势与神韵合而为一。
有人甚至如此评价,“听闵惠芬拉二胡,要跪着听〞。
高效仿真模拟练(三)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
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
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
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
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
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
今年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
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
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2021年高考考点:小说、散文结尾的易考类型(试题版)考点:1.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局2.小说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3.小说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4.小说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5.散文首尾呼应一、考点研究1.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局(欧·亨利式结尾)【答题角度】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小说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答题角度】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小说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答题角度】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小说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答题角度】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二、欧·亨利式结尾的研究(一)欧·亨利式结尾(欧·亨利笔法)欧·亨利式结尾通常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欧·亨利笔法: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二)示例:巩高峰《一种美味》【尾段】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
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
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1.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案】1.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
2013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3(北京)
答案:
答案:
答案: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山水逸韵
○1谢灵运在政治上无法有所作为,在文学创作方面却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作为世家大族的子弟,他本来有在政治、文学艺术等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他的世资,可以使他“平流进取,坐至公卿”。
他作为士族子弟所受到的良好的文学艺术教育,又使他具备了成为文学家的基本条件。
但是他的前辈如谢安、谢玄生逢士族鼎盛时期,其政治才能有充分施展的机会,所以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兼文人。
而谢灵运所处的时
期,正是皇权与士族政治斗争的胶着时期,且士族的权力不断受到削弱,地位日渐下降。
所以谢灵运无法踵武前辈,成为政治上的风云人物。
在此情况下,谢灵运的文学才能得到迅速发挥,赋山吟水,成为著名的山水诗祖。
○2谢灵运一生著述颇丰,无论诗、赋、书画乃至佛经的翻译,都值得称道。
他的诗至今能看到的有九十多首。
可以分为四类:感怀诗、山水诗、佛理玄理诗和应制应酬诗。
后两类诗歌艺术成就不大,大部分诗还没有脱离“平典似道德论”的格局,如“若乘四等观,永拨三界苦”(《过瞿溪石室饭僧》),与玄言诗并没有什么区别。
谢灵运在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他对山水诗的写作与创新。
谢灵运山水诗的内容相当复杂,折射着他个人的人生境遇、文学才华和宗教修养。
他的山水诗还没有脱尽前代玄言诗的影响,他的诗常常是在鲜丽清新的景物描写之后,缀上一个玄言的尾巴。
传世的名篇,往往都是风景刻画、情感抒发和哲理表达三种成分同时具备,如《野鸿诗的》所说:“康乐于汉魏外,别开蹊径,舒情缀景,畅达理旨。
三者兼长,洵堪睥睨一世。
”他的名篇《登永嘉绿嶂山诗》,景物描写十分精彩,但与抒怀之间的转折较为生硬,哲理游离于景物之外,形成“叙事——写景——说理”的结构模式。
○3谢灵运写山水诗,一是受士族家庭传统的影响,钟爱自然山水,把流连山水视为个人作为士族文人的风流韵致,所以无论是旅途、外任,还是回致故乡,都把山水之旅作为个人生活的重要部分。
但除此之外,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以刘裕为代表的刘宋皇权对世家大族的分而治之的政策。
来自皇权的压制和打击,令谢灵运的政治抱负屡屡遭受打击。
在此情况下,他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大自然,用纵情山水排遣心中的郁悒苦闷;同时又用山水自然来对抗朝廷,作为对朝廷的一种消极的反抗形式。
正因为谢灵运是基于这种心理所写的山水诗,所以他的山水中所反映的思想情绪就与一般的山水有些异样。
山水诗中既以真情实笔描绘大自然之美,并对这种自然之美,表现出由衷的赞叹;同时,在山水诗中,他又不断地检讨人生,唠叨他对仕途生活的厌倦,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对照谢灵运既沉浮于仕途,又沉湎于山水的一生,不难看出,谢灵运山水中的这种特殊的山水与玄理情思杂糅而又截然两截儿的现象,实出自谢灵运内心的矛盾。
他在意仕途是真实的,他眷恋山水也是真实的。
然而由于士族的政治地位已不同于东晋,所以他无法像他的先人那样或隐于东山,起而大济苍生;或大济苍生之后,再去归隐;或政治上青云得志,而又得山水畅神适性。
他政治上的前途受阻,流连山水实不得已,所以就要用山水弄些喧嚣,弄出些事件,做出来给人们看,少了些真正的淡泊与平静。
○4与魏晋古诗的浑融一体不同,谢灵运的诗多有秀词佳句,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春晚绿秀野,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白云抱幽石,绿筿媚清
莲”(《过始宁墅》),“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等等,可以看出谢灵运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对声、色、形动静姿态的刻意描绘。
精心锤炼,大量采用骈偶对句来达到对比和谐的审美效果。
○5谢灵运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就诗歌抒发思想情感的深厚功力而言,还比不上阮籍○1、陶渊明。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者本人的思想境界达到的层次,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如黄节先生所说:“康乐未忘华胄……其诗虽工,其于感发人心,不若嗣宗为至。
”(《阮步兵咏怀诗注·自叙》)优秀的作品关乎伟大的人格,诗之工拙也是如此。
但谢灵运在古代诗歌中,别开境界,开山水诗派。
他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刻画山水艺术形象,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注】○1阮籍,三国魏诗人。
字嗣宗。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4分)
A、谢灵运的诗以山水诗和玄理诗成就较大,别的诗则没有脱离前人的窠臼。
B、谢康乐对山水诗的创新之处,在于形成了“叙事——写景——说理”的结构模式,“舒情缀景,畅达理旨”。
C、受到了种种政治的压制,谢灵运无法实现政治理想,转而寄情山水。
D、魏晋的古诗内容充实,谢灵运的诗则多秀词佳句。
相较而言,还是后者成就较高,为后世的山水诗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6、请归纳谢灵运能够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原因。
(4分)
17.文中黄节先生评论谢灵运“未忘华胄……其诗虽工,其于感发人心,不若嗣宗为至”。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分)
答案:
15、C(A、“没有脱离”和原文“大部分诗”相悖;B、形成“结构模式”的只是一首诗;D、“魏晋古诗内容充实”不符合原文,与谢诗的高下之分也属于无据。
)
16、谢灵运能够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原因:
①良好的文学艺术教育(“作为士族子弟所受到的良好的文学艺术教育,又使他具备了成为文学家的基本条件”)(1分)
②政治上的失意(“士族的权力不断受到削弱,地位日渐下降。
所以谢灵运无法踵武前辈,成为政治上的风云人物。
”)(1分)
③很高的文学才华和宗教修养(2分)
17、①谢灵运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对声、色、形动静姿态的刻意描绘。
精心锤炼,大量采用骈偶对句来达到对比和谐的审美效果。
在古代诗歌中,别开境界,开山水诗派。
(2分)②他在意仕途,当政治上的前途受阻,就流连山水诗,但是出于不得已,所以比阮籍少了些真正的淡泊与平静。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