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存的发展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发展历史大事件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历程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篇章,它为数字化时代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回顾并探讨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的一些重要大事件,展示其在信息时代中的演变和影响。
1. 磁带储存的发展磁带储存是计算机数据存储的最早形式之一。
在1951年,IBM发布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计算机UNIVAC I,它采用了磁带作为主要的数据存储介质。
磁带储存技术的问世标志着计算机存储技术的重要突破,它能够存储大量数据且容易读取和写入。
2. 硬盘驱动器的出现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对于数据存储的需求越来越大。
磁带储存虽然容量大,但读取速度较慢,不适合高速数据处理操作。
因此,硬盘驱动器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
1956年,IBM推出了第一款硬盘驱动器,它以盘片形式存储数据,能够更快速地读取和写入数据。
3. 闪存存储的革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存储介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磁带和硬盘存储虽然可以满足一部分需求,但它们存在着体积大、易损坏等问题。
2000年,英特尔和东芝联合发布了首款闪存盘,它以固态存储形式存储数据,拥有更小巧的外形和更高的读写速度,引领了存储技术的新时代。
4. 云存储的崛起云计算的兴起为数据存储带来了新的革命。
相比传统的硬盘或闪存,云存储将数据存储在远程的服务器上,用户可以通过网络随时访问和管理文件。
这种存储方式不仅减轻了个人计算机的负担,还提供了更大的容量和更高的可靠性。
大型科技公司如亚马逊、谷歌和微软纷纷推出了云存储服务,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存储解决方案。
5. 固态硬盘的兴起固态硬盘(SSD)是近年来存储技术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
与传统的机械硬盘相比,固态硬盘采用闪存芯片作为存储介质,具有更高的读写速度和更低的能耗。
SSD的兴起使得计算机系统运行更加迅捷,并且改善了移动设备等领域的性能。
总结: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磁带储存、硬盘驱动器、闪存存储、云存储和固态硬盘等一系列重要事件。
《/diy/13817651.html》讨论到eMMC的发展历程,必须要从介绍Flash的历史开始Flash分为两种规格:NOR Flash和NAND Flash,两者均为非易失性闪存模块。
1988年,Intel首次发出NOR flash技术,彻底改变了原先由EPROM和EEPROM一统天下的局面。
NOR类似于DRAM, 以存储程序代码为主,可以让微处理器直接读取。
因为读取速度较快,但晶片容量较低,所以多应用在通讯产品中,如手机。
1989年,东芝公司发表NAND flash结构,强调降低每比特的成本,更高的性能,并且像磁盘一样可以通过接口轻松升级。
因为NAND flash的晶片容量相对于NOR大,更像硬盘,写入与清除资料的速度远快于NOR,所以当时多应用在小型机以储存资料为主。
目前已广泛应用在各种存储设备上, 可存储代码和资料。
NAND Flash的存储单元发展:从 SLC, MLC到TLC,超越摩尔定律SLC=Single-Level Cell, 即1bit/cell,读写速度快,寿命长,价格是MLC三倍以上,约10万次读写寿命。
MLC=Multi-Level Cell, 即2bit/cell ,速度一般,寿命一般,价格一般,月3000-10000次读写寿命。
TLC=Triple-Level Cell,即3bit/cell,速度慢,寿命短,价格便宜,约500次读写寿命,技术在逐渐成长中。
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来的。
其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
而NAND Flash行业的摩尔定律周期则只有12个月。
NAND Flash的存储单元从最初的SLC( Single Layer Cell), 到2003年开始兴起MLC (Multi-Layer Cell), 发展至今,SLC已经淡出主流市场,主流存储单元正在从MLC向TLC(Triple Layer Cell)迈进。
美光发展历程
1889年,美光成立于美国俄亥俄州。
1969年,美光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针对计算机用途的DRAM 芯片。
1974年,美光首次在纳斯达克上市,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电子产品作为存储介质进行定型生产的公司。
1984年,美光推出了第一款面向消费者的闪存产品,并成为全球领先的闪存供应商之一。
1996年,美光开始涉足硬盘市场,并在几年后成为全球第二大硬盘生产商。
2006年,美光收购了Lexar储存媒体公司,并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闪存市场的领先地位。
2017年,美光宣布收购芯片制造商Toshiba的部分存储业务,以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2020年,美光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了首款基于量子力学的固态硬盘,开创了新一代存储技术的发展。
通过持续创新和不断拓展产品线,美光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存储解决方案提供商,并在计算机、移动设备、企业存储和云计算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DRAM的发展1. 简介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机内存技术,广泛应用于个人电脑、服务器、移动设备和其他电子设备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DRAM的发展历程,包括其原理、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
2. 历史发展DRAM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末。
当时,计算机内存使用的是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但由于SRAM的成本高昂,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存储需求。
因此,DRAM作为一种更经济实惠的替代方案应运而生。
首款商用DRAM问世于1970年代初,它使用了一种基于电容的存储单元,通过电荷的积累和释放来表示数据。
相比SRAM,DRAM具有更高的存储密度和更低的成本,因此迅速成为主流的内存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DRAM的容量不断增加,速度也不断提高。
从最初的16K 位到现在的数GB,DRAM的容量已经增长了数千倍。
同时,DRAM的速度也从最初的几十纳秒提高到现在的数纳秒,大大提升了计算机的性能。
3. 原理和结构DRAM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电容的存储单元。
每个存储单元由一个电容和一个访问晶体管组成。
电容的充放电状态表示存储的数据,而访问晶体管则用于读取和写入数据。
DRAM的结构包括存储单元阵列、列选择器、行选择器和刷新电路。
存储单元阵列由多个存储单元组成,每个存储单元都有一个唯一的地址。
列选择器用于选择特定列的存储单元,而行选择器则用于选择特定行的存储单元。
刷新电路用于周期性地刷新存储单元,以防止数据丢失。
DRAM相比其他内存技术具有多个优势:4.1 高存储密度:DRAM的存储密度远高于其他内存技术,可以在较小的芯片面积上存储更多的数据。
4.2 低成本:相比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等其他内存技术,DRAM的成本更低,可以提供更高的性价比。
4.3 高速度:DRAM的读写速度相对较快,可以满足大多数计算机应用的要求。
4.4 可扩展性:DRAM的容量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扩展,从几百兆字节到数千兆字节不等。
半导体存储的发展
半导体存储器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1.早期阶段(1947年-1970年代):这一阶段的存储器主要采用磁存储技术,包括磁鼓存储器、磁芯存储器、磁带驱动器和磁泡存储器等。
此外,还有威廉姆斯-基尔伯恩管,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全电子化存储器。
2.半导体存储器时代(1970年代-至今):从1970年代开始,半导体存储器逐渐成为主流,主要包括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和闪存(Flash memory)。
3.DRAM和SRAM的发展:DRAM和SRAM是计算机内存的主要类型。
DRAM 存储密度更高,但需要周期性刷新以保持数据;SRAM则具有更快的片上缓存,但发展受制于单元面积和读取速度。
DRAM技术起源于早期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罗伯特·丹纳德发明了使用单个晶体管和存储电容器的RAM存储单元,奠定了现代DRAM的基础。
4.闪存的崛起:闪存在1980年代问世,它是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具有较高的存储密度和较快的读写速度。
闪存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设备,如智能手机、电脑、数据中心等。
5.存储器技术的不断创新:为了满足不断提高的存储需求,半导体存储器技术不断演进。
例如,3D NAND闪存、新型存储器(如电阻式存储器、相变存储器等)以及光存储等技术正在逐步推向市场。
6.国家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半导体存储产业的发展。
这有助于推动国内存储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国内半导体存储器的竞争力。
半导体存储器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技术创新和迭代。
随着新型存储技术的发展和政策的支持,未来半导体存储器产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全闪存“大佬”进军中国的数据逻辑【摘要】随着全闪存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佬”也开始进军中国市场。
本文从全闪存技术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市场的应用情况、大佬涌入的原因和竞争策略,以及技术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全闪存技术对中国市场的影响将逐渐显现,而“大佬”进军中国市场的意义也愈发重要。
展望未来,全闪存技术在中国市场仍将持续发展,为数据存储领域带来更多创新和机遇。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全闪存“大佬”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也将得到巩固和提升,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关键词】全闪存技术、中国市场、大佬、数据逻辑、发展历程、应用情况、原因、竞争策略、发展趋势、影响、意义、未来展望1. 引言1.1 全闪存“大佬”进军中国的数据逻辑全闪存技术作为存储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备受关注。
随着全闪存“大佬”逐渐进军中国,全闪存技术在中国市场的应用也逐渐得到普及和推广。
全闪存技术凭借其高性能、低延迟、高可靠性等优势,逐渐成为企业和个人用户首选的存储方案。
全闪存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年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全闪存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硬盘存储,成为当今存储领域的主流技术之一。
在中国市场,全闪存技术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各大企业纷纷采用全闪存技术来提升数据存储和处理的效率。
全闪存“大佬”涌入中国市场的原因主要是看中中国庞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巨大的数据需求为全闪存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全闪存“大佬”在中国市场的竞争策略也起到了推动全闪存技术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全闪存技术对中国市场的影响是积极的,不仅提升了企业和个人用户的数据存储和处理效率,还推动了中国数据产业的发展。
全闪存“大佬”进军中国的意义在于加速了中国市场全闪存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为中国数据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望未来,全闪存技术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明显,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为中国数据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DRAM的发展概述: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机内存技术,它以其高密度和低成本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DRAM的发展历程,包括其原理、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可能的创新。
一、DRAM的原理DRAM是一种基于电容的存储器技术。
每个DRAM存储单元由一个电容和一个访问晶体管组成。
电容用于存储数据位,而访问晶体管用于控制读取和写入操作。
当电容充电时,表示存储的是1,而当电容放电时,表示存储的是0。
由于电容会逐渐失去电荷,因此DRAM需要定期刷新以保持数据的完整性。
二、DRAM的发展历程1. 早期发展:DRAM最早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当时的DRAM容量较小,速度较慢,并且需要更高的电压。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DRAM的容量逐渐增加,速度也得到了提升。
2. 增加容量和速度:随着DRAM技术的不断发展,DRAM的容量和速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通过改进电路设计和制造工艺,DRAM的容量从最初的几千字节增加到了现在的几十兆字节甚至几百兆字节。
同时,DRAM的速度也从几十纳秒提高到了几纳秒。
3. 增加集成度: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DRAM的集成度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通过缩小电路元件的尺寸,DRAM芯片可以容纳更多的存储单元,从而增加了存储容量。
目前,DRAM芯片的集成度已经达到了千兆字节级别。
4. 降低功耗:随着节能意识的增强,DRAM制造商致力于降低DRAM的功耗。
通过改进电路设计和采用低功耗工艺,现代DRAM芯片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能够降低功耗,延长电池寿命。
三、DRAM的发展趋势1. 增加存储容量: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加,对存储容量的需求也在增加。
未来,DRAM的存储容量将继续增加,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存储需求。
2. 提高速度:随着计算机应用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内存访问速度的要求也在提高。
未来的DRAM技术将进一步提高存取速度,以满足高性能计算的需求。
3. 降低功耗: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普及,DRAM制造商将继续努力降低功耗。
计算机内存发展史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内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就像是计算机的“短期记忆库”,负责存储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以便CPU 能够快速访问和处理。
从早期简单而有限的内存形式,到如今高性能、大容量的内存技术,计算机内存经历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变革。
早期的计算机内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50 年代。
那个时候,内存主要采用的是磁芯存储器。
磁芯存储器是由许多小磁环组成的,通过改变磁环的磁化方向来存储数据。
这种存储方式虽然在当时是一种创新,但它的存储容量非常有限,而且价格昂贵,操作也较为复杂。
随着技术的进步,半导体存储器逐渐崭露头角。
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和 70 年代初,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应运而生。
DRAM 的出现是计算机内存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使用电容来存储数据,需要定期刷新以保持数据的有效性。
与磁芯存储器相比,DRAM 具有更高的存储密度和更低的成本,这使得计算机能够处理更复杂的任务和存储更多的数据。
在 DRAM 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技术改进和升级。
例如,从最初的 S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到 DDR 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再到 DDR2、DDR3 和 DDR4 等,数据传输速度不断提高,性能也越来越强大。
除了 DRAM,还有一种常见的内存类型是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
SRAM 不需要像 DRAM 那样定期刷新,速度更快,但成本也更高,因此通常用于计算机的高速缓存中,以加速数据的访问。
在 20 世纪 90 年代,闪存(Flash Memory)开始广泛应用。
闪存具有非易失性的特点,即使断电也能保存数据。
这使得它在移动设备、数码相机和 USB 闪存驱动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闪存的容量不断增加,读写速度也在不断提高。
进入 21 世纪,计算机内存技术继续飞速发展。
DDR5 内存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数据传输速度和带宽,为高性能计算提供了更强大的支持。
DRAM的发展概述: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机内存类型,用于存储和访问数据。
它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早的SDRAM到现在的DDR4和DDR5。
本文将详细介绍DRAM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和未来趋势。
一、DRAM的起源和发展历程DRAM最早浮现于1970年代,它是一种基于电容存储原理的内存技术。
最早的DRAM采用单电容和单晶体管的结构,每一个存储单元由一个电容和一个晶体管组成。
这种结构相比于之前的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更加简单和经济,因此很快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DRAM逐渐进入了商业化阶段。
1980年代,DRAM的容量和速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开始应用于个人电脑和工作站等计算机系统中。
1990年代,S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成为主流,它引入了同步时钟信号,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和性能。
2000年代,DDR SDRAM(双倍数据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逐渐取代了SDRAM,它在数据传输上实现了前沿沿技术,提供了更高的带宽和更低的功耗。
二、DRAM的技术特点1. 存储单元结构:DRAM的存储单元由电容和晶体管组成。
电容用于存储数据,晶体管用于控制读写操作。
2. 容量和密度:DRAM的容量和密度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增加。
目前,单个DRAM芯片的容量可以达到数GB,而整个内存模块的容量可以达到数十GB。
3. 速度和带宽:DRAM的速度和带宽也在不断提升。
通过增加数据总线宽度和提高时钟频率,DRAM可以实现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高的带宽。
4. 刷新机制:DRAM的存储单元是由电容存储数据的,电容会逐渐漏电,因此需要定期进行刷新操作来保持数据的正确性。
5. 电源需求:DRAM需要稳定的电源供应,因为电容存储的数据会随着电压的变化而变化。
三、DRAM的未来趋势1. 容量和密度的增加: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DRAM的容量和密度将继续增加。
未来可能会浮现更高容量的DRAM芯片和内存模块,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存储需求。
闪存的发展历程.txt吃吧吃吧不是罪,再胖的人也有权利去增肥!苗条背后其实是憔悴,爱你的人不会在乎你的腰围!尝尝阔别已久美食的滋味,就算撑死也是一种美!减肥最可怕的不是饥饿,而是你明明不饿但总觉得非得吃点什么才踏实。
闪存的发展历史
在1984年,东芝公司的发明人Fujio Masuoka 首先提出了快速闪存存储器(此处简称闪存)的概念。
与传统电脑内存不同,闪存的特点是非易失性(也就是所存储的数据在主机掉电后不会丢失),其记录速度也非常快。
Intel是世界上第一个生产闪存并将其投放市场的公司。
1988年,公司推出了一款256K bit 闪存芯片。
它如同鞋盒一样大小,并被内嵌于一个录音机里。
后来,Intel发明的这类闪存被统称为NOR闪存。
它结合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和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两项技术,并拥有一个SRAM接口。
第二种闪存称为NAND闪存。
它由日立公司于1989年研制,并被认为是NOR闪存的理想替代者。
NAND闪存的写周期比NOR闪存短十倍,它的保存与删除处理的速度也相对较快。
NAND 的存储单元只有NOR的一半,在更小的存储空间中NAND获得了更好的性能。
鉴于NAND出色的表现,它常常被应用于诸如CompactFlash、SmartMedia、 SD、 MMC、 xD、 and PC cards、USB sticks等存储卡上。
闪存的市场现状
目前的闪存市场仍属于群雄争霸的末成熟时期。
三星、日立、Spansion和Intel是这个市场的四大生产商。
由于战略上的一些错误,Intel在去年第一次让出了它的榜首座椅,下落至三星、日立和Spansion之后。
从今年第二季度起,Intel成功得走出低谷,利润收益明显上升。
AMD闪存业务部门Spansion同时生产NAND和NOR闪存。
它上半年的NOR闪存产量几乎与Intel持平,成为NOR闪存的最大制造商。
该公司在上半年赢利为13亿美元,几乎是它整个公司利润额(25亿美元)的一半以上。
总体而言,Intel和AMD在上半年成绩喜人,但三星和日立却遭受挫折。
据市场调研公司iSuppli所做的估计,今年全球的闪存收益将达到166亿美元,比2003年(116.4亿美元)上涨46%.消息者对数码相机、USB sticks和压缩式MP3播放器内存的需求将极大推动闪存的销售。
据预测,2005年闪存的销售额将达到175亿美元。
不过,iSuppli 估计,2005年至2008年闪存的利润增涨将有所回落,最高将达224亿美元。
新的替代品是否可能?
与许多寿命短小的信息技术相比,闪存以其16年的发展历程,充分显示了其“老前辈”的作风。
九十年代初,闪存才初入市场;至2000年,利益额已突破十亿美元。
英飞凌科技闪存部门主任,彼得曾说:“就闪存的生命周期而言,我们仍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
”英飞凌相信,闪存的销售仍具有上升空间,并在酝酿加入对该市场的投入。
英飞凌在今年初宣布,其位于德累斯顿的200毫米DRAM工厂已经开始生产512Mb NAND兼容闪存芯片。
到2004年底,
英飞凌公司计划采用170纳米制造工艺,每月制造超过10,000片晶圆。
而2007年,该公司更希望在NAND市场成为前三甲。
此外,Intel技术与制造集团副总载Stefan Lai认为,在2008年之前,闪存将不可替代。
2006年,Intel将首先采用65纳米技术;到2008年,目前正在研发的新一代45纳米技术将有望投放市场。
Stefan Lai觉得,目前的预测仍然比较浅显,或许32纳米、22纳米技术完全有可能实现。
但Stefan Lai也承认,2008年至2010年,新的技术可能会取而代之。
尽管对闪存替代品的讨论越来越激励,闪存仍然受到市场的重视。
未来的替代品不仅必须是类似闪存一样的非易失性存储器,而且在速度和写周期上略胜一筹。
此外,生产成本也应该相对低廉。
由于现在制造技术还不成熟,新的替代品不会对闪存构成绝对的威胁。
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几种可能的替代产品:
Nanocrystals(纳米晶体)
摩托罗拉的半导体部门Freescale正在研制一种增加闪存生命周期的产品。
这种产品以硅纳米晶体(Silicon Nanocrystals)为介质,用硅原子栅格代替了半导体内部的固态层。
纳米晶体不是一个全新的存储技术。
它只是对闪存的一种改进,使它更易扩展。
它的生产成本可以比原来低大约10-15%,生产过程更加简单。
它的性能与可靠性都能够与目前的闪存相媲美。
摩托罗拉花了十年时间研发这种技术,并打算大规模生产此类产品。
去年六月,该公司已经成功地使用此技术推出了一款此类芯片。
硅纳米晶体芯片预计会在2006年全面投放市场。
MRAM(Magnetic RAM磁荷随机存储器)
MRAM磁荷随机存储器是由英飞凌与Freescale两家公司研发的一种利用磁荷来储存数据的存介质。
MRAM的写次数很高,访问速度也比闪存大大增强。
根据计算,写MRAM芯片上1bit 的时间要比写闪存的时间短一百万倍。
两家公司都认为,MRAM不仅将是闪存的理想替代品,也是DRAM与SRAM的强有力竞争者。
今年六月,英飞凌已将自己的第一款产品投放市场。
与此同时,Freescale也正在加紧研发,力争在明年推出4M bit芯片。
但是,一些评论者担心MRAM是否能达到闪存存储单元的尺寸。
根据英飞凌的报告,目前闪存存储单元的尺寸为0.1μm2,而16M bit MRAM芯片仅达到1.42 μm2.另外,MRAM的生产成本也是个不小的问题。
OUM(Ovonic Unified Memory Ovonyx标准化内存)
OUM是由Intel研发的,利用Ge、Sb与Te等化合物为材料制成的薄膜。
OUM.OUM的写、删除和读的功能与CD-RW与DVD-RW相似。
但CD/DVD使用激光来加热和改变称为硫系化合物(chalcogenides)的材料;而OUM则通过电晶体控制电源,使其产生相变方式来储存资料。
OUM的擦写次数为10的12次方,100次数据访问时间平均为200纳秒。
OUM的速度比闪存要快。
尽管OUM比MRAM的数据访问时间要慢,但是低廉的成本却是OUM的致胜法宝。
与MRAM不同,OUM的发展仍处于初期。
尽管已制成测试芯片,它们仅仅能用来确认概念而不是说明该技术的可行性。
Intel在过去四年一直致力于OUM的研发,并正在努力扩大该市场。
总结
除了上文提到的MRAM和OUM,其它可替代的产品还有FRAM (FeRAM), Polymer memory (PFRAM), PCRAM, Conductive Bridge RAM (CBRAM), Organic RAM (ORAM)以及最近的Nanotube RAM (NRAM)。
目前替代闪存的产品有许多,但是哪条路能够成功,以及何时成功仍然值得怀疑。
对大多数公司而言,闪存仍是一个理想的投资。
不少公司已决定加大对闪存的投资额。
此外,据估计,到2004年,闪存总产值将与DRAM并驾齐驱,到2006年将超越DRAM产品。
因为,在期待新一代产品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目前已有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