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1)
- 格式:ppt
- 大小:427.50 KB
- 文档页数:12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全章概述本章是在前面对运动和力分别研究的基础上的延伸——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建立起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是力学中也是整个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正确地理解惯性概念,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熟练地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是本章的学习要求,也为进一步学习今后的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
本章还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方法,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中采用的理想实验法;牛顿第二定律中的控制变量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处理问题时常用的整体法与隔离法,以及单位的规定方法,单位制的创建等。
对这些方法要认真体会、理解,以提高认知的境界。
为了更扎实地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本章第二节安排了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并提供了参考案例,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控制变量法在此得到了实践。
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的研究引入了传感器――计算机的组合,现代气息浓厚,实验效果很好。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本章的后两节就是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
★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4、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2.通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二、教学内容剖析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内容简述:本节怎样承前启后,梗概知识及研究问题的方法,本节的地位等)2、本节课教学重点: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结论。
2、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3、本节课教学难点:1.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
2.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3、惯性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三、教学思路与方法本节课以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为主线,以多媒体中的动画为辅助手段,以实践、讨论、思考、总结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逐步设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开展学习活动,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木块、气垫导轨、滑块、气垫导轨装置、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装置.五、课堂教学设计视野拓展在我国古代著作中,对于力和运动问题,已有一定的认识。
远在春秋时期成书的《考工记》就有这样的记载:“马力既竭,辀犹能一取也。
” 就是说,马已停止用力,车还能向前走一段距离。
这里虽然没得出惯性的概念,但是已经注意到了惯性现象。
在《墨经》里,还给力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在《经上》第21条里说:“力,行之所以奋也”。
这里的“行”就是“物体”,“奋”字在古籍中的意思是多方面的,像由静到动、动而愈速、由下上升等都可以用“奋”字。
经文的意思是说,力是使物体由静而动、动而愈速或由下而上的原因。
在《经说》里又说:“力,重之谓。
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 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2.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 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会用惯性解释一些现象。
(二) 过程与方法4. 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5. 通过实验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6. 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 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8. 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教学重点1. 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2. 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3. 理想实验★教学难点1. 力和运动的关系2. 惯性和质量的关系★教学过程引入: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知道了物体的一些运动规律,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一个物体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做出不同的运动,究竟是什么决定了物体的运动情况?要讨论这个问题,就要研究运动与力的关系。
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运动与力的关系。
一、据生活现象思考探究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分组探讨一下运动和力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并试着回答以下一些问题。
1、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是不是有力物体就能运动,没力物体就静止。
给物体一初速度,物体在不同平面上滑动,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物体的运动方向跟力的方向一样吗? 以抛粉笔为例3、物体的运动仅由力决定吗? 抛粉笔为例4、物体什么情况下做直线运动?什么情况下做曲线运动? 以抛粉笔为例5、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什么情况下加速?什么情况下减速? 以抛粉笔为例。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时物体也能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与力的方向无必然联系;当速度与力同一直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与力不在同一直线时,曲线运动;同一直线时,力与速度同向,加速;力与速度反向,减速。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思考与讨论:初中我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你能说说它揭示了物体运动遵循怎样的规律吗?滑冰运动员如果不用力,他会慢慢停下来。
这与牛顿第一定律矛盾吗?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某个地方”一、理想实验的魅力思考与讨论:(1)刚才的小实验中,课本之所以会停下了,你认为是什么原因?(2)如果没有摩擦力的存在的话,课本的运动会是什么样子?(一)伽利略的猜想伽利略认为:将人们引入歧途的是摩擦。
若没有摩擦,球将永远运动下去。
由此可以证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思考:如何才能证明伽利略的猜想是正确的呢?实验演示:理想斜面实验二、牛顿第一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思考与讨论:(1)我们通过哪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你认为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可能会有几种情况?(2)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你认为牛顿第一定律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3)牛顿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实验来直接验证?什么时候可以看作不受力?2.意义:(1)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2)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演示实验:思考与实验:(1)鸡蛋为什么没有随硬纸板一起飞出,而是“跳”进了水杯呢?你能解释一下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吗?(2)桌布为什么在快速抽出时,上面的盘子的位置几乎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你能解释一下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吗?(二)惯性1.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被叫做惯性定律。
2.特点:(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是外界强加给它的;(2)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