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答题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1)先读题后读文。
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读三四遍,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携带需要解答的题目,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粗读全文,划出关键词句(抒情类文章划出三词两句一对比,叙事类文章划出形象环境和情节),做好批注,细读题目涉及的段落。
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3)仔细审题,思路清晰有条理。
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想想题目要我答什么(内容),要怎样答(形式)。
答案有几个问,或每个问分几层作答时,用“(1)、(2)、或①、②”标识。
(4)答题力求做到准确、简洁、全面。
答题要点要全面、内容要精确、用词要准确、语言要简洁。
如果没有字数限制,尽可能多答。
(5)忠实于原文,尽量到原文找答案,摘录关键词句重新组合。
能用原文作答的不用自己的话答,除非题目有要求要用自己的话作答,这是一条黄金法则。
(6)采用“看分答题”的方法。
根据分值确定答题要点,比如3分题,可能要答3个要点。
(7)认真书写。
卷面整洁、字迹工整者已成功了一半。
(8)联系上下文作答,答案要尽量与文章具体内容结合,这样的答案才能做到充分准确。
例如题目问某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仅答“承上启下”是远远不够的,答案中要详细出现承上面什么内容,启下面什么内容,为什么需要这样写等等。
:读题目——读文章——看试题——按试题要求,有重点地再读原文——答题(文章要看两遍或以上。
尤其是开头和结尾。
)1、一句话概括事例(故事)或主要内容::谁(在何时何地) + 干什么 + 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 + 怎么样2如下:,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批判了、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1、方法:联系词语或句子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
划出关键词(使用了修辞的词,代词,内涵丰富的词),联系上下文,解释这些词,再代入原句2、作用:(1)内容上:字面上写出了什么,表达什么感情、表现人物或事物什么特点等(2)结构上: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首尾呼应,点明中心,点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考,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点题,突出主旨,照应前文,呼应下文结尾: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点题,升华主旨:“××”一词原指……,在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1、赏析句子:手法+如何使用的+字面本身写出了什么+表现了(写出了)事物或任务……的特点,表达了……的主题或情感。
现代文阅读方法及答题格式一、记叙文部分(一)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二)表现手法(写作特点):【整体】象征:1、形象表现……感情。
2、深刻、含蓄,引发联想。
对比:通过……和……对比,,突出了+对象+特征(之情)衬托:陪衬突出+对象+特征。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情节跌宕起伏。
欲扬先抑:造成落差,使+对象+特征更突出形象更丰满;更鲜明抒发……之情;行文曲折。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虚实相生:激发读者对……的想象。
内容丰富,增强+对象+表现力。
以小见大:用小材料表现重大主题,化抽象为具体,(三)修辞(片断)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征拟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征夸张:夸大(缩小)+鲜明突出对象+特征,表达……之情。
排比: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强烈表达……之情。
引用: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
对偶:1、句式整齐,有音乐感。
2、概括力强。
反语:说反话。
讽刺,揭露+对象+本质双关:言在此意在彼,增强……之情。
幽默风趣。
(四)记叙六要素(五)记叙顺序顺叙:按时间发展,有条有理。
倒叙:1、强调。
2、制造悬念。
3、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插叙: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描写+对象+特征(性格)(八)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使景物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富于美感。
(九)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1、暗示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4、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
(十)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内容(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结构(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结构(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领上文)3、文末:内容(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结构(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十一)标点的作用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破折号作用: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现代文阅读的行文脉络答题模板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阅读各种各样的现代文。
无论是小说、散文、评论,还是新闻、杂志、博客,我们需要了解其行文脉络,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也才能更好地写作。
因此,以下是一份现代文阅读的行文脉络答题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常见行文脉络1.叙述性脉络叙述性脉络是最常见的一种行文脉络,通常是通过描述事件、人物、场景等展示文章主题。
这种类型的文章通常是情节的叙述,而不一定是作者对事实的评论。
因此,在阅读时要仔细理解文章的细节,了解人物的性格、动机和环境,以及事件的发展过程和结果。
同时,也要注意作者可能暗示的涵义和主题。
2.论述性脉络论述性脉络通常是作者通过分析和评价某个问题或现象,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这种文章通常要求比较长的段落、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
在阅读时,要仔细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同时也要意识到作者的偏见和可能存在的漏洞。
3.描写性脉络描写性脉络通常是通过生动的文字来描述人物、场景等,让读者感受到视、听、味、触、嗅等感觉。
这种文章通常是诗歌、散文或小说等文学作品。
在阅读时,要注意作者采用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以及作者所描述的细节和人物形象。
4.夹叙夹议脉络夹叙夹议脉络是在叙述性脉络或论述性脉络中加入了作者自己的评论。
这种文章通常是通过故事、比喻、引用等方式来引出作者的主张和见解。
在阅读时,需要注意故事或比喻的意义,以及作者对其主张的论证。
二、行文脉络的构成要素除了上述常见的行文脉络外,所有的文章都要包含以下几个构成要素:1.标题:通常是文章的简介和总结,应当简明扼要,富有力量。
2.导语:是引出文章主题的语段,通常应当引起读者的兴趣,让读者继续阅读。
3.主体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通常应当有明确的结构,逐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
4.结尾:是文章的总结和收尾,通常应当再次强调文章的主题,并给出明确的结论或启示。
三、文章阅读的注意事项在阅读现代文时,还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阅读速度:应该根据文章类型和个人的阅读能力适当调整阅读速度,不要过快或过慢。
现代文阅读52个答题模板2.文本结构:本文从……展开,首先……接着……最后……3. 文本语言:本文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擬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4. 文本立意:本文旨在……因此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的态度。
5. 文本评价:本文……让人感受到……并且……6. 文本描写:本文中描写了……7. 比喻、擬人、夸张:本文采用了……的修辞手法,使得写作更加生动有趣。
8. 作者观点:作者认为……并且提供了……9. 文本情感:本文充满了……情感,让人……10. 文本感染力:本文的感染力非常强,让人……11. 文本亮点:本文最大的亮点在于……12. 文本启示:通过阅读本文,人们可以……13. 文本反思:通过阅读本文,人们可以反思……14. 文本引导:本文以……为引导,让人……15. 文本比较:本文对比了……这种方式让人……16. 文本分析:通过分析本文,我们可以得出……17. 文本描述:本文描述了……18. 文本暗示:本文暗示了……19. 文本思考:通过阅读本文,人们应该思考……20. 文本疑问:本文引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21. 文本展望:通过阅读本文,我们可以展望……22. 文本解决方案:本文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式……23. 文本读后感:在阅读本文之后,我感受到了……24. 文本对比:本文与……对比,可以发现……25. 文本互动:本文与读者进行了互动,使得读者……26. 文本体裁:本文属于……体裁,具有……27. 文本逻辑:本文的逻辑连贯有序,使得……28. 文本历史:本文讲述了……历史背景,让人……29. 文本故事:本文讲述了一个……的故事,让人……30. 文本出处:本文来源于……,作者是……31. 文本表述:本文表述了……32. 文本节奏:本文节奏明快,让人……33. 文本反讽:本文通过反讽的方式,让人……34. 文本批判:本文对……进行了批判,让人……35. 文本独特性:本文的独特性在于……36. 文本哲理:本文表达了……的哲理,让人……37. 文本评判:本文评判了……,让人……38. 文本启发:本文启发了读者……39. 文本感悟:通过阅读本文,我得到了……的感悟。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7.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积累)【一】记叙文一、记叙的六要素(概括情节、事件、文章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事件内容规范: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人+事】二、记叙的线索(概括行文的思路、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时间(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关注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地点(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关注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人物(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关注主要人物)事物(以某一个具体(或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事件发展变化(关注事件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线)情感发展变化(关注体现人物心理或情感的词语,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暗线)三、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1、※插叙作用(1)交代了……内容;解释了……原因;(2)突出人物……性格;(3)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完整(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4)使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5)突出中心……;2、倒叙作用(1)开篇点题;(2)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3)引出下文……内容;(4)使结构更紧凑;(5)情节上,避免平铺直叙,增强生动性。
四、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以“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作用:(1)使文章更真实;(2)叙述亲切自然;(3)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二人称:(以“你(们)”的口吻展开记叙)作用:(1)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2)利于情感交流,便于抒情。
(3)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以“他、她、它(们)”)作用:(1)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2)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便于叙事议论;(3)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叙述亲切自然。
题型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中的“我”的作用:(1)我是全文的线索性人物,增强故事的真实性;(2)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3)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希望;【主题】五、修辞手法:【答题思路:(1)手法(2)表达效果+内容(3)情感(4)情节】1、※比喻、拟人:把……比作……(把……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抒发了……情感,(为下文……作铺垫)。
【高中现代文阅读】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一、关于语言修辞的问题:㈠描绘类1.提问方法:⑴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2)把这篇文章的一句话换成另一句怎么样?为什么?⒉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3.回答问题的技巧⑴体会、琢磨和分析该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是讽刺幽默、诙谐还是庄重、含蓄或深沉的风格,将这种语言风格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
(2)注意将相关词语融入语境,做到词离词、词离句、句离篇;特别注意挖掘句子的深层含义,并能根据文章的主题、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以及文章中人物的性格来阅读单词之外的含义。
⑶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从遣词造句(如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如朱自清,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周作人平和冲淡,用淡笔写浓情;.鲁迅,苍劲雄健,刚健之中见哲思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去鉴赏。
(4)熟悉各种修辞格及其修辞功能,并能在欣赏中灵活运用。
⒋答题示例例1:山里有茂密的森林,泉水就藏在里面。
有时,泉水在稀疏明亮的树木旁闪过一个明亮的池塘,然后向前看,它不再可用。
半露半露的微妙状态,以及想要远近的渴望,让我想起了我心爱的女儿,她在家散步时经常绕着我的膝盖。
每次我向她伸出手来,她都会从我身边跑开,抬起她的笑脸来取笑我;当我假装无动于衷时,她悄悄地靠近我,依偎在我的腰上。
多么顽皮的孩子!(摘自谢大光《听鼎湖山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善良的人比真实的人有更强烈的感情,调皮比可爱更适合心爱女孩的性格特征。
例2:(1998年全国卷)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最全答题模板故事情节(一)情节作用:①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 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 照应前文。
⑤ 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 刻画人物性格。
⑦ 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⑧ 调动读者的审美感受(激发兴趣、激发思考……)。
(二)安排方式:倒叙。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
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常见考查 1.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1)设疑法(悬念法)。
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具体说,其作用有: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注意四个角度)(2)写景法。
如《故乡》的开头写“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渲染出阴沉、萧索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凸显小说主题。
2.小说的结局及作用(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项链》。
(注意读者感受)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现代文阅读52个答题模板阅读题型是现代文考试中常见的题型,而正确的答题模板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把握考试的节奏和题意,提高答题效率和得分。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现代文阅读题的答题模板,供大家参考:1.对于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的提问答题模板:本文主要讲述了......(简述文章中心思想)2.对于文章的观点或论证方式的提问答题模板:本文作者认为......(简述作者的观点)并以......(简述作者的论证方式)3.对于文章的文体或语言特点的提问答题模板:本文属于......(简述文章的文体)并以......(简述文章使用的语言特点)4.对于文章的结构或段落的提问答题模板:本文的结构可以分为......(简述文章的结构)文章的第......(简述文章的段落)段主要阐述了......5.对于文章的比喻或象征意义的提问答题模板:本文使用了......(简述文章中的比喻或象征手法)作为......(简述比喻或象征所代表的意义)6.对于文章的细节或描写的提问答题模板:文章中详细描写了......(简述文章中的细节或描写)这一描写可以......(简述描写的作用)7.对于文章的批评或赞扬的提问答题模板:本文对于......(简述文章中所批评或赞扬的对象)为之......(简述文章中的批评或赞扬的效果)8.对于文章的价值或意义的提问答题模板:本文对于......(简述文章所表达的价值或意义)具有......(简述文章的重要性和意义)以上是常见的现代文阅读题的答题模板,考生在答题前可以结合文章的内容和命题要求选择合适的答题模板,以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还应多阅读各类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理解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现代文阅读答题框架现代文阅读答题框架1、说明文1、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问: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说明对象)加以说明,是文章更具条理性。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摹状貌、作诠释、下定义)格式:本句/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3、语言特点(准确/形象生动/简明)格式:本文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形象生动、简明)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4、语言品析例:A、××词在文中有何作用?B、××词能否去掉?为什么?C、××词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顺序:1、表态(大多数为不能)2、解词,解句3、定性格式:不可以,××原来是××意思,在文中是××意思。
它生动形象(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情况),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若删去/改变,原句就会变成什么意思,显得太绝对(或是与原意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5、某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①、结构、内容上:引出下文、总结全文/前文、引出说明对象②、说明方法:见点2。
2、议论文1、中心论点(完整的陈述句句式,并是中心主题,不能是短语)识别:1、题目2、首尾段3、论据观点4、承上启下句5、概括:抓住关键词句、中心思想2、论据(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格式:这是××论据,在文中起证明××(分论点,若无写中心论点)的作用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格式:①、举例论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列举了××事例,证明了××(分论点或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视情况可以加上引起读者兴趣)。
现代文阅读答题规范提示:1.注意题型。
不满足于做题,要把近几年中考的题目,大型考试中接触过的题目结合起来,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见题不慌,细致分析。
(不可能出现命题“撞车”的情况,但题型、考点可定有一致的地方)2.注意规范。
答题规范是得分的关键,一些需要表述的题一定要有条理、有层次;一些需要选择的题必须建立在分析基础上的准确理解,不能凭“感觉”乱猜。
3.注意细节。
一定要审清题意,一定要表述完整,一定要字迹端正,一定要合理安排时间。
现代文阅读中的几种题型及其答题模式现代文阅读解题原则1. “以文解题”——按照原文、遵守原文主旨答题;2.看分值答题(如果多分值最好标出1、2,怕丢分不妨n+1,但有字数限制的概括题除外);3.尽量用原句,不能用原句的,答题线索一定在附近;4.审题要细,别看错,别遗漏。
5.务必注意答题规范,用简洁准确的预言答题。
小结:三句话:整体感知——注意上下文——利用题目提供的暗示条件三读两注意:读通(立足全文)、读懂(明白主旨)、读准(把握内涵)注意原文提供的信息;注意题目提出的要求和暗示三种题目:“死”题——答案唯一的题(字音、字形、字义;原文找信息;判断描写、说明、议论的方法;判断表达方式;判断记叙顺序、说明顺序、文章结构。
)(尤其要注意4种句式、三种文体的思路结构、七种修辞手法、四种说明方法)“半死不活”题——按照阅读,需要整合信息的题(概括;词句、段落、方法等的作用;探究文章的内涵,隐藏在字面下的含义等等)“活”题——运用语文知识自主表达的题(感点感悟类题;仿写、续写、补写、扩写、改写、缩写题;心理活动、人物结局等想象题;添加论据、补充例子题)记叙文阅读1.“表达作用”类型题目的答题方法(主要指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答题方式):注意答题模式(3句话):(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2)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例一: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例二:这一句采用了……的修辞手法, ……(作用)突出地表现了……(内容)。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排比: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反复,夸张:突出了(强调了)……(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2.阅读中“提取、概括信息”、“拟写标题”类型题的答题方法:答题原则:“原文之中有答案”——直接摘抄原文;选取文中语句;按照主旨概括对策:筛选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形成自己的观点。
思考材料的共性,找出带有规律性的标题(1)要点概括:A.摘引文中原句作为答案。
B.选取文中重要词语语句组合成答案C.划分相关内容层次,一般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要点。
3.阅读中“感悟启示”类型题目的答题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不能局限于一方面,可以多角度,正反两方面回答。
语言精炼,表意准确,抓住关键。
一般用第一人称作答——即“我认为……”。
★答题方式:论点+论证4.阅读中“仿写”类型题目的答题方法(形似意谐)形似:句式一致,句法一致。
意谐:仿写的句子应该在语意的表达上跟原句接近、统一。
步骤:一审修辞,二看句式,三分析句与句之间关系,四品语体(感情、语言)色彩,五考虑要保留的词语和要替换的词语。
修辞、句式、句间关系、语体色彩弄明白了,再仿写也就不难了。
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这句子的仿写。
思路:我们通过审题可以知道——(1)要保留“没有……,可以有……”(2)可以考虑用”大地、高山、海洋”等来替换蓝天。
(3)得出答案“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5.人称作用: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6.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类考试类型及答题方法:(适用于其他文体)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2、一般是往前找;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当通顺。
7.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3)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9.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10.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11.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突出人物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12.句子品味答题方法: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
B.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能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C.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
★答题方式:我认为……美在……它表现了……议论文阅读1.确定中心论点的主要方法是:①标题要区分论题和论点②开篇点题③篇末点题(“所以、总之、归根结底、一句话”)④概括论据证明的观点。
方法:(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2.论据知识的考查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剖析论据。
论据替换、论据能否证明类似论点并说明理由,引用这一论据作用等。
②补充论据。
原则:必须真实;要典型;要能证明论点方法:一定要看清楚是让你举什么样的例子,是名人的还是其他的。
A、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B、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答题方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③概括论据的内容(规定字数)。
格式:人物(事物)+主体特征(发生发展结果)④调换论据的顺序、删除等(往往不能调换,论据的前后肯定有相照应的词语和句子)⑤根据论据概括段落的观点、内容。
3.考察文章或段落的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举例论证(例证法):通过……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述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有力的论证论点道理论证(引证法):引用……名言来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充分、更深刻,更具有权威性,有力的论证论点比喻论证:用……来比喻……,把……这一深奥的道理,说得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有力的论证论点对比论证:把……和……放在一切比较对照,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显得论证严密,说服力强,给人印象深刻。
有力的论证论点注意: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的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
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就可以万无一失。
★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4、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一般有立论、驳论两种。
反驳方法有三个:①驳论点②驳论证③驳论据5.议论文的段落作用:结构加内容开头作用:①提出论题或论述的内容,为下文的论述做铺垫②提出论点。
结尾作用有:①总结全文,得出或深化论点②发出号召,提出希望、展望。
6.议论文语言的最基本特点:准确、严密。
常见考点:修饰、限制、强调等词语的严密性、准确性的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7.开放性试题:写读后的认识和感受。
8.引用小诗、故事的作用:增强趣味性,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若是在开头,还有引出论题(论点)的作用.说明文阅读1.明确说明对象及主要内容:事物(说明对象)或事理(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2.怎样抓住说明文的特征。
从说明事物的内容入手,从中理解、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抓住中心句及关键词。
3.理清说明顺序。
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③逻辑顺序(A、总—分;B、总—分—总; C、分—总)4.说明文开头作用有:①引出说明对象②引出说明的内容③提出说明的问题。
结尾作用有:①总结全文②提出一些希望、展望、预测等。
5.掌握说明方法。
题型: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模式:方法+效果+特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举例子:(生动形象)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具体准确)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列图表:(清晰明了)具体说明了……特点, 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作比较:(突出强调)把……和……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的特点.分类别:把……分别加以说明,显得条理清楚作引用:引用……,突出了……既增强了说服力,也增强了趣味性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作诠释: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下定义: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的本质特点,使说明更加严密。
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显得生动活泼.6.感悟说明语言。
修饰性、限制性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更、也许、常常、在当时、绝大部分、主要、几乎……)能否删除或替换,为什么?语言准确类答题方法:1.“××”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