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次北固山下》公开课
- 格式:pptx
- 大小:8.71 MB
- 文档页数:26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次北固山下公开课教案次北固山下公开课教案一:《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王湾,洛阳人,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但今天我们仍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啊。
(二)朗读明义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投影:⑴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⑵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⑶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⑷青山:指北固山。
⑸行舟:乘船前行。
⑹绿水:长江。
⑺前:向前航行。
⑻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⑼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⑽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
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⑾旧年:未尽的一年。
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⑿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⒀乡书:家书(家信),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
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三)感悟抒情1.氛围创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4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通过这首诗初步了解“盛唐气象"。
教学重难点:赏析诗歌意境,初步了解“盛唐气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二)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代诗人。
作为开年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
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这首诗是诗人一年在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周于江苏镇江北固山时有感而作的。
他一路走来,看到眼前景、想到胸中志、念及故乡情。
所以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篇。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读诗释义:1.五言律诗断句:二/三二/二/一2.五言律诗押韵:韵脚“前、悬、年、边”,押“an"韵。
3.自由大声朗读,读出节奏和押韵。
4.重点字词:(1)次:停宿(2)课路:旅人前行的路。
5.诗意:(1)首联: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水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
(2)颔联: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3)颈联: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暖的气息;旧年未尽,已是春天。
(4)尾联:我多么思念家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天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四)读诗悟情:1.这首诗大家读出了什么感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2.还有哪一句可以看出來?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4.《次北固山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领会诗歌大意。
2、通过合作与探究,赏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学会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3、领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含的哲理,体悟诗人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朗读诗歌,疏通诗意,赏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学会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领会作者的思乡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具准备:PPT五、教学过程1.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一说起唐朝的诗人,同学们恐怕立马会想到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这些大名鼎鼎的诗人,其实唐朝诗人远不止这些代表人物,还有我们今天学习的诗人王湾,虽然王湾留下来的代表作很少,但是他却凭借《次北固山下》在唐代文学界站稳了脚跟,进而引出课题《次北固山下》。
2.知诗人解诗题作者:王湾是唐代诗人,诗歌流传不多,但是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解诗题,提示同学根据注释,理解“次”,“北固山",然后明确: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
(3)关于律诗的文体知识,律诗的特征:共有八句,二,四,六句押韵,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对偶句,颈联对偶句。
3.诵读诗:听朗读并指导学生朗读,提出要求:大声朗读,正确流利,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读,点名朗读,请同学评价。
4.知诗意根据重要词语解释并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诗句,请同学依次翻译每一句话,最后明确句子的翻译。
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舟于绿水之中。
春潮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水面十分宽阔,江上和风吹拂,船帆高高悬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露春意。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次北固山下》试讲稿(附配套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次北固山下》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节奏,理解诗歌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感受诗歌开阔的意境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教学难点:领会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三、诗歌导入教师提问学生:大家能想到哪些关于“思乡"的诗句呢(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天又一年)进而引出课题《次北固山下》四、初读1.解诗题:“次”:停泊,北固山: 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题目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
2.点名读,指导节奏:“客路/青山/外"”海日/生/残夜3.主要内容:描写了冬未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
五、析读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 这首诗情感真切,意境广阔,你觉得哪一句写得最妙(一)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1.写了什么内容(“客路"延伸到青山之外,“小舟”行驶在绿水之间)2.联系自身思考,当你独自一人在外求学,难以回到家中的时候,会是什么心情(想念,怀念)3.设身处地想想,诗人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思念家乡,漂泊无)4.联系下文,哪些意象也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漂泊状态和思乡之情(乡书、归雁)5.指导朗读(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1.想象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
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2.“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的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邈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3.小组赛读。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次北固山下》王湾教材分析《次北固山下》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第三首,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全诗运用了拟人、比喻等多种手法,首尾呼应,对偶精妙,情感真切,情景交融,富有声韵之美。
学习本篇课文要反复诵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能够背诵和默写全诗。
学情分析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接触的第一首律诗。
初一学生对古诗的学习虽然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具有一定的语言鉴赏能力和想象力、联想力,但是他们对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阅读方法还比较单一,欣赏诗歌时一般只注重诗句的翻译和理解,对字、词、句的理解容易浮于表面,很少自觉地采取炼字等方法揣摩诗歌语言文字背后的效果;学生缺乏对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不能较好地理解诗歌情感。
因此教学这首诗时,老师应带领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诗歌的声韵美,以读带品、以品悟情,让学生反复琢磨字词的表达效果,结合作者写作时的背景经历,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通过反复朗读,读准字音,找准重音、停顿,体会诗歌声韵之美,能够背诵和默写全诗。
(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学会运用“炼字"的方法分析诗歌表达效果。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 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 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重难点: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在古代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游走在外的人很久才能回一次家,于是,思乡便成了旅人们的一大特色,也成为了古代诗歌的一大主题。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次北固山下》,让我们一同去感受王湾的思乡之情吧。
(二)检测预习:1、解题: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介绍作者: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3、诗歌常识:(1)诗歌通常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
古体诗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
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近体诗。
(2)古体诗: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并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 绝句与律诗的区别:绝句是四句两联,律诗是八句四联。
(3)律诗的特征:共有四联(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四、六句押韵。
颔联对偶句,颈联对偶句。
(三)整体把握:过渡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下面,我们一起进入朗读环节。
1. 一读正字音。
2. 二读正节奏。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 自由朗读。
4.齐读课文。
5.三读,译读全文。
译文:一条弯曲幽深小路伸向青山外边,山前澄清碧水中泛着一只小船。
潮水汹涌平漫显得两岸更加阔宽,轻风吹动的水面上荡着一片孤帆。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4课《次北固山下》活动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次北固山下》教案一、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背诵并默写全诗。
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北固山的风景图片,提问学生:“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你们会想到什么?"从而引出课题《次北固山下》。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
洛阳(今属河南)人。
开元初任荥阳主簿,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
现存诗10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这首诗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北固山下时所作。
(三)解题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三)朗读诗歌(1)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5)全班齐读。
(四)理解诗意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教师答疑解惑,重点讲解以下词语和句子: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公开课教案第【1】篇〗次北固山下教学目标:1、了解王湾。
2、理清诗句的含义及手法,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
3、背诵并默写全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羁旅中乡愁教学手法及准备: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借助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古时交通不兴旺,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羁旅中乡愁的。
二、预习检查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以下各词的意思。
次:停留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风正:风顺。
悬:挂。
残夜:夜将尽未尽。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风格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开展的前景。
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江北。
三、自学指导(一)诗歌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
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
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土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二)赏析诗句在理解诗意的根底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以下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首联:点题。
“青山〞指北固山。
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第1 篇一、导入二、学习《次北固山下》1、解题: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
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2、简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其诗流传不多。
3、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客路,指旅途。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首联:点题。
“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