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建桥梁》说课
- 格式:ppt
- 大小:3.37 MB
- 文档页数:32
3.建桥梁【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搭建两种桥梁:平板桥、拱桥;探究不同形状桥面的承受力不同,知道改变桥面的厚度和桥墩距离等也可以改变桥的承受力。
2.知道桥梁是由桥面、桥墩等组成的;知道拱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结实的桥梁;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知道桥的作用是什么。
3.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意识到科学技术在建设桥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知道桥梁的承重力与桥面形状、桥面厚度、桥墩距离有关;探究同一种桥在改变条件后承重力不同。
【教学难点】同一种桥在改变条件后承受力不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桥梁建筑材料、重物、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认识桥梁,引发猜测1.出示桥的图片,见过这些桥吗?这种桥有什么特点?(依次出示)平板桥:这是一座非常简单的桥,就是一块板搭在两岸就成了一座桥;拱桥: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拱形桥;2.再来看一看这座桥,谁能说一说桥旁边的标牌什么意思?(这座桥承重不能超过10吨,超过10吨,桥就很危险了,很可能会塌掉)(板书:承重)3.出示:通过对桥梁的观察和分析,我们会发现,原来桥梁就好像是架在河上的一条“板凳”,(桥墩)就是板凳的两条腿,下部深埋在土中,构成了桥的基础;桥墩与桥墩间的距离称为“跨度”,桥面到水面的距离,称为桥的高度;桥面上来往的人、车,就是桥梁承载的重量,称为(承重)。
4.师:不难理解,桥梁设计师们在建桥梁时,必须要着重考虑的哪几个基本因素呢?而且哪一个因素是最关键的呢?5.师:那你认为这两座桥,哪座桥的承重会更大些?生猜测6.师:要想知道桥的承重,没有桥是不行的,怎么办?(生造桥)二、探究不同形状桥面的承受力不同1.设计桥梁模型。
师:(板书:建桥梁)造桥需要材料,看看桌子上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哪些材料呢?(1)两张白纸、两个方盒,你能造出这两座桥来吗?(师提示用纸做桥面,用方盒做桥墩)(2)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建好平板桥和拱桥。
语文教案设计单位湾甸子中心校教师孙统文年级五课题建桥梁课型新授课时 1教学目标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等组成。
2、了解掌握桥梁的特点,知道桥梁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分类方法。
3、知道平板桥承受力最小,拱桥和吊桥的承受力较强。
4、知道桥梁的承重力和桥梁的形状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桥梁的搭建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建设中的作用。
重点知道桥梁的承受力与桥梁的形状有关。
难点学生自主搭建桥梁,认识三种桥梁的承受力不同,知道桥梁的承受力与桥梁形状有关。
课前准备教师各种类型的桥梁图片,课件;固定间距木块2个、卡纸6张、记录单一张、双面胶,纸盒10只,钩码3-4个。
学生硬币每人6个,胶棒一只,剪刀。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设意图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仔细观察,合理分类。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碇步”,是古老的桥。
(课件出示)你觉得这碇步有什么缺点呢?生:不安全,摔跤等。
师:讲得好,你认为可以怎么改进呢?生:在碇步上加上木板,行走方便,安全。
师:讲得对,碇步可以看成桥墩,木板就是桥面,这就是桥的基本结构。
2、按一定的标准给桥分类。
师过渡:随着人们智慧的积累,时代的进步,人们造出了越来越多的桥,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看到这些形式多样的桥梁,你能不能按一定的标准给他们分分类呢?想一想,可以怎么分?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观看准备的桥梁图片,先想一想再同桌讨论。
学生用胶棒把好分好的图片粘贴在A4纸上。
教师巡视,(可以按材料、形状、长度或跨度、用途等进行分类)选取一些展示。
(视屏展示)师:看来大家的分类方法还真不少,也都想到了可以根据形状这样来分。
(课件出示)你能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吗?(学生说一说)给桥分类同桌交流讨论操作画一画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欣赏桥梁,加深学生对于不同桥梁的认识,使其能够进一步加深桥梁的印象,发现桥梁之间的不同之处。
建桥梁
〔教学预备〕
本节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接触科学也有两年之久,对于科学的概念和科学课的模式已经很了解,这节课涉及到比较研究和动手设计,培育学生自主探讨的能力。
前两节课涉及到形状和搭支架,对于这节课建造桥梁奠定必然的基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熟悉桥梁的结构,和明白它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
能力目标:能够对不同的桥进行分类,会研究不同桥的特点与其经受力有什么关系。
情感目标:能对研究进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互换意见,能够与其他成员合作学习,并在建造桥梁进程中体会劳动人民的伟
大智慧。
重点:研究不同桥的特点和经受力有什么不同。
难点:弄清桥的结构与其经受力的关系,小组合作建桥。
〔教学策略〕
本节课采用“探讨-研讨”的教学策略和“四动”的教学模式,对同意食物的不同形式作分析比较,让学生在科学课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动脑、动手去实践。
〔教学材料〕
1.P PT:几种不同结构的桥
2.硬纸板、绳索、小车、砝码。
3.纸牌
〔教学进程〕
流程图:
教学进程:
1.导入:用PPT展示一些名桥的图片,能够讲其中一个有故事的桥,
吸引学生注意。
2.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将这些桥进行分类,做好记录。
3.提供材料并提示学生建三种不同结构的简易桥,并作经受力测试。
4.学生对于这三座桥的特点和经受力的情形作一个总结。
5.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用纸牌建造一座桥。
6.小组展示自己组建造的桥,并作经受力实验。
小学科学五下《建桥梁》教学案例清徐县东于小学贺文艳教材分析:《建桥梁》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的快节奏,各种桥梁已架设到祖国的大江南北。
人们为什么要建造桥梁?不同的桥梁有什么作用?哪种桥梁更坚固?等等……关于桥的问题是学生心中的困惑。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制作和查阅资料,使学生掌握一些浅显的桥梁知识,激发学生研究桥梁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
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搭建三种不同形状的桥梁。
2、能够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对桥梁的承重力进行研究。
3、能够完整表达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等组成。
2、了解掌握桥梁的特点,知道桥梁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分类方法。
3、知道拱桥承受力最大,是最结实的一种桥。
4、知道桥梁的承重力和桥梁的形状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桥梁的搭建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知道桥梁的承受力与桥梁的形状有关。
教学难点:学生自主搭建桥梁,认识三种桥梁的承受力不同,知道桥梁的承受力与桥梁形状有关。
教学准备:1、各种类型的桥梁图片课件;2、实验材料:吊桥、桥墩、长短不一的硬纸片、10个硬币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提问: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都见过那些桥梁?能说说这些桥的名称,并简单做介绍一下么?2、学生回答。
(基本说不上几个,更别说名称与介绍)3、谈话;看来我们的同学并不太关注我们周围的事物,老师提醒你们以后一定要多多留意啊。
行么?(行)下面我们来看看老师都为你们准备了那些桥呢?(课件展示图片太原的迎泽大桥、胜利桥、漪汾桥、长风大桥、祥云桥,还有世界各国著名的桥梁图片等等)你们认识这些桥么?在哪里见过呢?4、学生回答。
(出乎我的意料,前面出示的桥都是我们太原的,但学生能够认出来的没有几个)5、讲解介绍“迎泽大桥”和“祥云桥”的来历(幻灯片)(1)太原迎泽大桥1954年1月1日施工历时一年全线竣工,全长480米,随着太原这座城市的不断修建与完善,在1997年10月1日,新改建的迎泽大桥通车,全长970米,它也是目前国内过河城市桥梁中最宽的桥。
“建桥梁”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三课。
桥梁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设施,而“桥梁的种类有哪些”、“不同的桥梁有什么作用”、“哪一种桥梁最坚固”、“桥梁为什么可以建得那么长”等问题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本课的设计意图就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设计桥梁模型和查阅资料,了解一些浅显的桥梁知识,激发他们研究桥梁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素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我把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桥梁,发现它们的特点,并能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第二部分是组织学生用卡纸自行设计桥梁,并研究桥梁的承重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一部分又有两个活动组成:⑴研究不同形状的桥梁的承重力;⑵研究同一种形状的桥梁的承重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实施考虑,我选择两个相同的《新华字典》作为桥墩、用相同材料和大小的纸制作桥面,勾码作为重物指导学生进行研究。
第三部分是指导学生课后继续设计各种形状的桥梁,并比较它们的承重力。
二、教学理念:《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设计桥梁、进行预测、实验验证、分析数据等等,让他们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桥墩等组成的。
2、知道桥梁的承受力与桥面形状有关。
过程与方法:1、会自己设计搭建几种桥梁。
2、学会在研究过程中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的研究,能够清楚的表达研究过程和结论。
3、能够应用课内获得的经验和知识,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获得全新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意识到作科学研究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建设中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桥梁的承受力与桥面形状有关。
教学难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学会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3.建桥梁【教学目标】1.课前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并加以整理分析;能够就斜面角度的大小与用力关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观察记录,揭示规律;初步学会设计一座桥。
2.知道桥梁是由桥梁、桥墩等组成的;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又结实的桥梁;知道斜面的角度影响拉力的大小,角度越小所需的拉力越小。
3.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和快乐;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能根据具体问题情景设计出桥梁的相关高度,并能进行适当的推理和估算。
【教学难点】明确斜面的角度越小越省力。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建桥材料、重物。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交流调查结果,揭示前概念(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从桥的名称、形状、用途、材料等方面进行调查)1. 学生交流调查的情况。
2. 师小结。
并出示拱形桥、平板桥、吊桥几种桥的图片小结。
3. 介绍桥的各部分名称师:你知道桥的各部分名称吗?我们以拱形桥为例。
(介绍桥面、桥墩、引桥)4. 你觉得设计一座桥要考虑哪些因素?5. 师:同学们已经对桥有了大体的了解,如果让你来设计一座桥,你敢挑战一下吗?[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课前的调查,主要是让学生对桥的建造的过程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对桥形状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为下面自己设计桥打下基础。
]二、主题引入,从数学解决问题的角度探究桥墩的高度多媒体出示:有一条河宽40米,现在水位离河堤3米,河上每天要来往很多很多船,目前有一条最大的船高9米,人们想在河上修一座拱形桥,这座桥上面可以通车,下面要过船,小设计师们?你能帮忙设计一下吗?1.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打算先设计哪个部分?你是怎样考虑的?集体交流:明确先设计桥面到河堤的高度,保证船能通过。
2. 引导小组讨论:打算设计多高的桥?可以画简图。
汇报交流。
师借助电脑操作辅助。
明确:现在的水位离河提是3米,现在船的高度是9米,如果涨潮时,保证船也能过去,就要从河提往上算,要保证船过去,最少现在得是多少米,学生回答(16米),再加上桥梁上面的部分,一座桥的要用几十年,为保证以后也能实用,你想想桥要设计多高?[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主要从生活经验和数学角度进行计算桥梁与水面的高度,重点让学生明确在设计桥梁的高度时,还有考虑水位最高时桥下仍能行船,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和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建桥梁》教学设计苏教版科学五班级下册《建桥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收集调查各种有关桥的资料,了解桥的历史、种类、功能、造型、结构等多方面的学问,引导同学参预桥的文化的传承。
(2)通过观看、回忆桥的特征,收集各种废旧的材料,利用剪、折、挖、捆、搭建等多种方法,运用对称、节奏等组合原理创作一座造型美观独特、功能强而适用的桥。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知道不同的桥在工农业和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拱形桥承受力最大,是最牢固的一种桥。
2、情感目标:观赏叙述收集来的桥的资料与图片,并能对自己对他人设计的桥进行合理性的评述,并且课后写出自己的感受。
3、力量目标:(1)通过观赏中外名桥,体会桥的造型美,并感受人类缔造的宏大;通过课前的调查,培育同学的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培育同学的合作意识。
(2)培育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力量教学资源老师预备:各种类型的桥梁图片课件、拱形瓜皮、钩码。
同学预备:便利筷子、胶带、厚书、搜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1、导入我国桥梁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
我们的祖先为了战胜大自然设置的交通障碍,用自己的聪慧才智和艰苦的劳动,在江河上架设了很多座千姿百态的桥,给人们的出行、交通带来了便利。
你看,我国人民在桥梁建筑方面的贡献多大啊!(课件出示我国古代桥梁的图片)2、桥梁分类(1)课件介绍赵州桥、钱塘江大桥、金门桥、立交桥、铁索桥、木桥等国内外闻名大桥。
(2)让同学说出把桥进行分类,可以有哪些标准。
(按材料分、按用途分、按外形分)(3)你能说出桥不同的类型和不同的作3、比较它们的结实程度。
(1)引导同学思索:如何建桥?需要哪些材料?留意些什么?怎样比较三座桥的结实程度?(2)课件出示试验要求(3)同学制作.(4)同学展现桥梁并测试承重。
(5)组织同学研讨:为什么三座桥的承受力不同?老师要引导同学结合前两课所学的学问解答。
(6)同学汇报,课件出示试验结论4、总结(1)老师出示瓜皮拱,向同学介绍下节课任务。
科学五年级下册《建桥梁》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建桥梁》教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收集调查各种有关桥的资料,了解桥的历史、种类、功能、造型、结构等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参与桥的文化的传承。
(2)通过观察、回忆桥的特征,收集各种废旧的材料,利用剪、折、挖、捆、搭建等多种方法,运用对称、节奏等组合原理创作一座造型美观独特、功能强而适用的桥。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知道不同的桥在工农业和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拱形桥承受力最大,是最结实的一种桥。
2、情感目标:欣赏讲述收集来的桥的资料与图片,并能对自己对他人设计的桥进行合理性的评述,并且课后写出自己的感受。
3、能力目标:(1)通过欣赏中外名桥,体会桥的造型美,并感受人类创造的伟大;通过课前的调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资源教师准备:各种类型的桥梁图片课件、拱形瓜皮、钩码。
学生准备:方便筷子、胶带、厚书、搜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1、导入我国桥梁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
我们的祖先为了战胜大自然设置的交通障碍,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苦的劳动,在江河上架设了无数座千姿百态的桥,给人们的出行、交通带来了便利。
你看,我国人民在桥梁建筑方面的贡献多大啊!(课件出示我国古代桥梁的图片)2、桥梁分类(1)课件介绍赵州桥、钱塘江大桥、金门桥、立交桥、铁索桥、木桥等国内外著名大桥。
(2)让学生说出把桥进行分类,可以有哪些标准。
(按材料分、按用途分、按形状分)(3)你能说出桥不同的类型和不同的作3、比较它们的坚固程度。
(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建桥?需要哪些材料?注意些什么?怎样比较三座桥的坚固程度?(2)课件出示实验要求(3)学生制作.(4)学生展示桥梁并测试承重。
(5)组织学生研讨:为什么三座桥的`承受力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前两课所学的知识解答。
(6)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实验结论4、总结(1)教师出示瓜皮拱,向学生介绍下节课任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建桥梁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2.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二)科学知识: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组成。
2.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又结实的桥梁。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坚固程度。
三、教学准备:有关搭建桥梁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有关各种桥梁的图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读报导2.这是一则关于什么的报道?(板写:桥梁)3.你见过哪些桥梁?(二)桥梁分类1.想了解更多的桥梁么?2.分发桥梁的卡片3.介绍你最喜欢的桥梁4.给这些桥梁分类,说说标准(三)搭建桥梁并研究我们来建自己的桥梁研究。
1.展示材料:观察,想一想,怎样建桥梁?演示,搭建不同类型的桥梁归纳,把这三种不同的桥梁画下来。
(指导画简图,认识桥墩、桥面等)2.这三座桥梁中,那一座桥梁会是最牢固的?3.讨论、预测、填写关于桥梁的强度:1.我们怎样来比较他们的牢固程度?2.我们可以把重物放在桥梁的哪个部位呢?是最牢固的部位?还是最薄弱的环节?(讨论)在图中,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出来。
3.我们今天是用瓶装清水来作为重物,测量桥梁的强度。
(简单介绍矿泉水瓶子的容水的重量)分组活动过程:1.学生活动(约15分钟)2.指导及时记录数据3.汇报结果(四)总结分析研究结果通过大家的测试,你对这几座桥怎样的评价?1.最牢固的是哪一种桥?2.简介斜拉桥: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一种桥梁,省料,牢固。
正在广泛地被世界各地应用。
(五)总结研究过程1.大家觉得今天研究了几种桥?一座种还是三种?2.这三种桥有什么相同之处?板写:材料、跨度、宽度……3.这些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改变了其中的一个特点进行研究,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4.控制好了相同的条件,另一个因素才有了可比性。
五年级下科学说课建桥梁_苏教版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建桥梁》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工农业生产的不断进展,人们生活的快节奏,各种桥梁已架设到祖国的大江南北。
人们什么缘故要建筑桥梁?不同的桥梁有什么作用?哪种桥梁更牢固?等等……关于桥的问题是学生心中的困惑。
本课是在学生差不多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制作和查阅资料,使学生把握一些浅显的桥梁知识,激发学生研究桥梁的爱好,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要紧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认识各种桥的特点,对桥梁进行简单分类。
第二部分:组织学生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牢固程度。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内容。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对所搭建的桥梁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依照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样规律,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形,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搭建平板桥、拱桥和吊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
2.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科学知识:1.明白桥梁的差不多结构。
2.明白平板桥、拱桥、吊桥的承重能力不同,初步了解阻碍桥梁承重能力的因素。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以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灵活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欢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建设桥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课时是本册教材中《形状与结构》的第三课,重点是组织学生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牢固程度,为后面的造房子打下基础。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研究三种桥的承重能力,初步了解阻碍桥梁承重能力的因素。
又因为这一教学过程是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感知的,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三种桥承重能力实验的设计与操纵。
四、说教学预备为了配合本课的教学,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收集了有关桥梁的资料,采纳的分组实验材料有:卡纸、木块、胶带、毛线、筷子、围棋子、杯子。
建桥梁说课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建桥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下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建桥梁》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物体的特征、材料的性质和用途以及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来构建的,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上,通过“别有洞天”的制作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
本单元有四节课,第一课《折形状》、第二课《搭支架》、第三课《建桥梁》,第四课《造房子》。
我所说的是第三课,是在学生学习前两课,认识了形状结构与承受力的关系基础上的实践活动。
通过建桥梁的制作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形状、结构与承受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受到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教给学生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因此本课在第二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2.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科学知识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等组成。
2、了解掌握桥梁的特点,知道桥梁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分类方法。
3、知道拱桥承受力最大,是最结实的一种桥。
4、知道桥梁的承重力和桥梁的形状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建设桥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说教材重难点本课教学内容是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物体的特征、材料的性质和用途以及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来构建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因此制定本课重难点如下:重点知道拱形桥、吊桥、平板桥的承受力大小不同。
课题建桥梁2012.3.1 备课教师徐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等组成。
2、了解掌握桥梁的特点,知道桥梁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分类方法。
3、知道平板桥承受力最小,拱桥和吊桥的承受力较强。
4、知道桥梁的承重力和桥梁的形状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桥梁的搭建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建设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搭建三种不同形状的桥梁。
2、能够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对桥梁的承重力进行研究。
3、能够完整表达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教学重点知道桥梁的承受力与桥梁的形状有关。
教学难点学生自主搭建桥梁,认识三种桥梁的承受力不同,知道桥梁的承受力与桥梁形状有关。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各种类型的桥梁图片,课件;固定间距木块2个、卡纸6张、记录单一张、双面胶,纸盒10只,钩码3-4个。
学生准备:硬币每人6个,胶棒一只,剪刀。
目标教学过程(教与学)个性化修改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仔细观察,合理分类。
通过欣赏桥梁,加深学生对于不同桥梁的认识,使其能够进一步加深桥梁的印象,发现桥梁之间的不同之处。
通过给卡片分类,让学生通过自己归纳,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碇步”,是古老的桥。
(课件出示)你觉得这碇步有什么缺点呢?生:不安全,摔跤等。
师:讲得好,你认为可以怎么改进呢?生:在碇步上加上木板,行走方便,安全。
师:讲得对,碇步可以看成桥墩,木板就是桥面,这就是桥的基本结构。
2、按一定的标准给桥分类。
师过渡:随着人们智慧的积累,时代的进步,人们造出了越来越多的桥,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看到这些形式多样的桥梁,你能不能按一定的标准给他们分分类呢?想一想,可以怎么分?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观看准备的桥梁图片,先想一想再同桌讨论。
学生用胶棒把好分好的图片粘贴在A4纸上。
教师巡视,(可以按材料、形状、长度或跨度、用途等进行分类)选取一些展示。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3《建桥梁》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3《建桥梁》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桥梁的基本结构及其承重原理。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背景,引发学生对桥梁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桥的演变、桥梁的结构、桥梁的承重原理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了解桥梁的基本结构,掌握桥梁的承重原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生活中见过各种各样的桥梁,对桥梁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桥梁的结构和承重原理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探究。
此外,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简单的设计和制作,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这为本节课的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桥梁的基本结构,掌握桥梁的承重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设计和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桥梁的基本结构及其承重原理。
2.难点:桥梁承重原理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分组合作、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实物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和视频形式展示各种桥梁,引发学生对桥梁的兴趣,导入新课。
2.桥的演变:讲解桥梁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桥梁的演变过程。
3.桥梁的结构:介绍桥梁的基本结构,如梁、拱、悬索等,并通过模型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桥梁的结构。
4.桥梁的承重原理:讲解桥梁的承重原理,引导学生思考桥梁是如何承受重量的。
5.实践活动:分组设计并制作一座桥梁,要求桥梁能承受一定重量。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
6.成果展示:各组展示制作完成的桥梁,讲解其设计理念和承重原理。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建桥梁》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苏教版五年级科学《建桥梁》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简析:《建桥梁》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上,通过“建桥梁”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认识各种桥的特点,对桥梁进行简单分类。
第二部分:组织学生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坚固程度。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是本课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内容。
第三部分:通过拓展延伸,欣赏古今中外名桥,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与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了实验动手的技能,孩子的思维不断拓展,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在以往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对材料的了解,分类标准的划分以及比较实验中的“公平原则”的掌握,合作分工能力的培养,都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桥梁的种类有哪些”、“不同的桥梁有什么作用”、“哪一种桥梁最坚固”、“为什么一些桥梁上有桥孔”这些关于桥的问题正是学生心中的困惑,设计本课的意图就是通过动手实验和查阅资料,向学生介绍一些浅显的桥梁知识,激发学生研究桥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搭建一座桥梁。
2、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科学知识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桥墩等组成的。
2、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又结实的桥梁。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和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每组两个木盒、两张卡纸、一段棉线、一卷胶带、四根吸管。
教师准备相应的教学课件。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3《建桥梁》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3《建桥梁》是一节以实践活动为主的课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桥梁的基本结构及其承重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桥的起源、桥梁的种类、桥梁的承重原理、桥梁的设计与建造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他们对桥梁有一定的认知,知道桥梁是连接两岸的重要建筑物。
但在桥梁的结构、承重原理以及桥梁的设计与建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
此外,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也需要得到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桥梁的基本结构及其承重原理,学会桥梁的设计与建造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桥梁的基本结构及其承重原理,桥梁的设计与建造方法。
2.难点:桥梁的承重原理在实际建造过程中的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教师点评等方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各种桥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美观与实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了解桥梁的基本结构及其承重原理。
3.设计:让学生动手设计桥梁,并分析各自设计的桥梁的承重能力。
4.建造:让学生分组进行桥梁的搭建,观察桥梁的承重表现。
5.点评: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总结桥梁设计的优点与不足。
6.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桥梁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桥的起源–> 桥梁的种类–> 桥梁的承重原理–> 桥梁的设计与建造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探究、设计、建造环节中的表现,以及团队合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