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第2课汉代的儒学教案人民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3
第2课汉代儒学情景问题切入2009年9月26日,在中国古代“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宣布设立“孔子奖”。
这项由济宁市申请设立的“孔子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最高级别国际奖项。
这一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最高级别的奖项,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
孔子为何有如此高的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设立“孔子奖”“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学习目标引领本课第一目“焚书坑儒批判”主要讲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焚书坑儒”,儒家文化进入低潮时期。
本课第二目“罢黜百家”主要讲述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确立了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主流地位。
本课第三目“太学的出现”主要讲述儒学为统治者所接受,进而逐渐制度化、宣传化。
本课第四目“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主要讲述随着科举制的实行,儒家思想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它的政治作用日益明显。
四目关系图示如下:【答案】①圣贤言论②焚书③浩劫④低潮⑤专制主义政治体制⑥文化共同体⑦汉武帝⑧平等竞争⑨学术思想⑩民族文化○11汉武帝○12汉昭帝○13国家培养政17科举制○18儒学经典○19文化政治舞治管理人才○14大富豪○15文化传播○16察举制○台○20执政者奴化臣民○21重学风气○22官僚队伍○23科学技术研究重难疑点探究1.如何认识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初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南北边境不宁、王国威胁中央、阶级矛盾激化。
这些都要求通过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来解决。
显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另外,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汉武帝采纳。
(2)影响结束了战国时期各种学派互相争鸣的局面,儒学正式取代了黄老之学,儒学独尊地位被确立起来,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并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汉代儒学》教学设计一、教学构思:备课有一个习惯,就是先翻开书本的目录,从目录当中去分析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并进而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等。
为更清晰地梳理本课教学思路,我将本课内容简化为以下结构示意图:1.教材地位:《儒学的兴起》这课是必修三专题一的第2课,上承先秦诸子百家之儒家思想,下启宋明理学之儒学的新发展,及明末清初诸位思想家动摇与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可以说在整个专题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另外在专题三第2课中还会再次涉及这一传统思想。
2.知识体系:本课由焚书坑儒的批判、罢黜百家、太学的出现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四目组成,其中“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一目属于学生自主阅读内容,而其他三目内容构成了秦汉时期的几个史实即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建太学。
如果是旧教材的教学则可以按照朝代顺序将几个史实的来龙去脉讲述清楚即可,但新课程的教学少不了一个核心主题,我将之确定为秦汉时期儒学的发展脉络。
3.学情分析:初中的课本中已经学过“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史实,但仅侧重于史实的描述,而高中生需要更多理性的分析和知识系统的建构,因而在教学中应适当补充史料训练思维能力。
4.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掌握秦汉儒学的发展历程及这一历程中的相关史实;【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材料、图片等信息的解读,展示秦汉之际的儒学自“祸”至“尊”的发展轨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认识思想大一统与政治大一统之间的关系。
5.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确定为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和原因;本课难点确定为认识思想大一统与政治大一统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于当时中国的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6.教法学法:六年的教学实践,使我逐渐形成了一种教学理念:即一个主题,一条主线。
本课的教学设计也体现了这种理念,所采纳的教法学法见下列图示:老师将抽象的主题转化为具体的主线;学生通过对具体的主线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主题的理性认识;最后再通过对史料的研读和问题的探究达成本课的教学。
第二课汉代儒学(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知道并进行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科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思想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意识,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背景、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体系。
【本课难点】理解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实质、董仲舒新儒学产生背景。
二、汉代儒学1.原因⑴经济:汉武帝时期,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⑵政治:皇权与相权、中央和地方矛盾尖锐,需要一种新的理论加强皇权及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⑶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儒学自身的发展顺应了统治者需求。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知道并进行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科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思想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意识,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第2课汉代儒学[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1)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2.经过(1)李斯提出焚书坑儒建议并被秦始皇采纳。
(2)焚书: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的书籍以外的全部书籍焚毁。
(3)坑儒:秦始皇将460余儒生坑杀于咸阳,以警告天下文化人。
3.评价(1)自汉以来,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人称之为“灭学之祸”。
(2)“焚书坑儒”对思想文化传播造成了恶劣影响。
(3)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
[深层点拨]“焚书坑儒”是秦朝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具体表现之一,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产生了恶劣影响。
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2)汉武帝起用儒学之士,咨询治国方略。
2.经过(1)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
(2)董仲舒提出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
(3)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由此开始提升。
3.影响(1)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3)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深层点拨]秦朝实行的“焚书坑儒”和西汉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种文化政策实际上都是文化的专制,都达到了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
三、太学的出现1.创立(1)中央: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办太学。
(2)地方:各郡国皆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1)对教育: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促进文化的传播。
1、2《汉代儒学》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课标要求] 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其目的和影响。
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认真阅读课标和学习目标,梳理知识,熟记基础(20分钟),思考完成以下各题目(15分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过程与方法】材料阅读分析法,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儒学发展内容进行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罢黜百家局面形成原因及影响[课前预习]一、“焚书坑儒”批判目的:经过:“焚书坑儒”所焚的书主要有、、等。
结果:。
影响:预习思考:战国和秦朝文化氛围有何不同?原因何在?焚书坑儒的导火线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①中国的“”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②以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③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思想。
④汉武帝初年,起用之士,并向其咨询治国方略。
(2)过程:①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实践,推行教化,养士求贤等。
②董仲舒的“”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③汉武帝时代,完成了、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的转变。
(3)评价:(1)确立了思想的统治地位(2)结束平等竞争的局面(即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3)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4)开始重视、、的发展,、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三、太学的出现(1)性质:国家培养人才的官立学校。
第2课《秦汉儒学》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 组名: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
2.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设计流程】一、课前预习:简略画出本课思维导图二、课中交流探究:(一).思维导图的互评(二).重难点问题探究:1.材料1:“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①.以上材料体现董仲舒什么观点?其观点提出的目的是什么?上述划线部分观点的实质是什么?②.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③.试评价以上观点。
2.材料2:“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与也”。
“与天同者,大治。
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汉书·董仲舒传》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其目的是什么?上述观点体现儒家吸收了哪些学派的思想?如何评价这一思想?3.材料3: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者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
——田昌武、安作璋《秦汉史》材料4:董仲舒是在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溤天瑜《中华文化史》依据以上材料联系所学知识,说说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本课小结】【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西汉时,以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君主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销路。
汉代的儒学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育学生重视文化、尊崇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分析
【“焚书坑儒”批判】
这个题目讲述了“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大致过程,影响及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它的批判四个方面的内容。
随着秦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一去不返,于是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以古讽今。
针对这种情况,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秦始皇制造了“焚书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事件否定了先秦思想文化成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文化进步的正常路径被阻断,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教材举了“孔壁中经”发现的故事证明秦代焚书确实使儒学的传播受到限制。
汉代以来的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焚书坑儒”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罢黜百家】
教材对汉武帝时代的政治、文化体制进行了描述,指出这一时期伴随着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历史特征是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在汉武帝确立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的过程中,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推行了一套以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为核心的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
建议皇帝倡导学术,推行教化,养士求贤,政策要适时“更化”;他提出,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使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相一致。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与文化政策的转变。
教材对罢黜百家的文化政策做出了客观的评价: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太学的出现】
汉王朝对文化教育重视的表现之一就是太学的创建。
太学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太学的创办是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采用了公孙弘制定的具体方案。
教材接下来对太学建立后在汉代的蓬勃发展做出了描述,指出太学的兴立,进一步助长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为中家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的积极因素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
他们在积极参政的同时和民间有较密切的联系,对于弊政的危害有比较直接的感受,因此他们的思想言论对国家政策有一定的影响,东汉时期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
这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的较早的史例。
当时太学生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这个题目讲述了汉代儒学兴起以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历程。
汉代以前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汉文帝时,已经通过选举方式选拔官员,但这种制度还不完备。
到汉武帝时代,选举制得以基本成为正统的政制,表明察举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完备的仕进途径,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的主体地位已经得以确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隋唐时代,开始实行更为完备的选举制度——科举制。
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内容来选拔官员,儒生开始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
教材接下来对科举制度的作用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消极作用: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使得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导致士人知识结构的狭隘。
积极作用: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将考试本身作为选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也体现出追求公平公正的出发点。
本课重点与难点。
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本课重点。
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客观评价是本课难点。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参考答案: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体现的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想一想】
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
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能不能总结出汉武帝时代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政策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汉武帝改革仕进制度,大力选拔人才;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和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问题;惩治豪强,打击不法贵族;推行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抗击匈奴,保持了北方边疆的和平稳定;开通丝绸之路。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提拔儒生担任高级行政职务,为以上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进行了理论准备和干部准备。
【议一议】
《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讲学,和诸位儒生就儒家经典的内容相互辩论,前来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
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说明了儒学地位的提升。
说明了
汉王朝最高统治者对儒学和教育文化的重视。
【议一议】
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我们今天应当怎样来看待这种文化现象?
参考答案:反映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能够因学得仕,并不受到家族等级的严格限制,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化的普遍重视。
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以仕途为唯一理想归宿,人人汲汲于功名利禄,使得专力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分子寥若晨星。
中国古代士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才流向的这一特征,可能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严谨完备以及科学的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我测评】
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怎样的文化趋势?
参考答案:反映了儒学地位提升,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
【材料阅读与思考】
参考答案:先对文中两段史料关于“焚书坑儒”的态度进行阐述与分析,然后再阐明自己对这一事件及其影响的看法。
注意“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特殊背景,以及儒学在秦灭亡的历史过程中的作用。
【知识链接】
博士
博士是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的文化称谓,现今依然沿用。
但是“博士”的涵义在不同的制度下又有所不同。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评价方法】
过程评价法、撰写历史习作等。
【评价过程】
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记录到历史学习档案中,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等方面的变化,有利于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长期,稳定地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
撰写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学完本课后,通过让学生撰写“焚书坑儒”事件的影响,科举制度与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等历史小论文,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另外,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育设备进行记录,提高评价的信度。
【评价总结】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客观公正。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灵活的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学生在不同时间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