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民间单方拾萃(九)
- 格式:pdf
- 大小:54.37 KB
- 文档页数:2
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侗族有很多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因此,也会有一些风俗习惯,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风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侗族有风俗习惯,希望能帮到你。
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
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
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
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
“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的通称。
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
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
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3月3日或2月2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
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
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
解放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
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
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
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丧葬一般同汉族,行土葬。
个别地区还有停葬习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一同择日安葬。
侗族的民族饮食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
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
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
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
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
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桥”,寨中鱼塘四布。
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
『痔疮集』少数民族四民间痔疮治疗偏方
痔疮属多发易犯疾病,发病部位决定了外治可作为该病的主要治法。
而痔疮病发的患者包含各个民族,下面就看看少数民族是治疗痔疮的偏方有哪些吧。
白族民间偏方:
田螺(活)1个,明矾5克。
用法:将田螺打碎,去壳取肉,把明矾5克与肉相合,该肉即化为水。
收贮后用棉球涂于痔面上,每日2次,连用一周。
说明:本方治痔疮有效,但只用于外痔未出血者,内痔不宜用。
侗族民间偏方:
美比蛮(黄柏)20克,美彦(五倍子)适量。
用法:将黄柏煎水后洗患处;五倍子焙干后研细粉,温开水调成糊状,临睡前用棉花蘸药塞入肛门,次日晨排出。
说明:本方对痔核及内痔均有较好疗效,但对痔瘘及痔核急性发作者效果较差。
傣族民间单方:
桃叶适量。
用法:取桃叶鲜品(老叶更佳)捣烂如泥,铺在纱布上约0.5厘米厚,贴敷于痔核上,用胶布固定。
约4-6小时更换1次,连用一周。
说明:傣族民间常用本方治疗外痔,效果较好,一般7-8天即愈。
壮族民间单方:
乌龟头1个。
用法:将乌龟头焙干,研细末,用香油调后涂擦痔外。
每日2次,早晚各1次,连用1周。
说明:本方曾经多位壮医使用,具有特效,屡用屡验,一般连用1周即愈。
30个民间单方偏方验方(快收藏!)民间单方是指用一味中草药治疗疾病。
俗话说:“草药一味,气死名医。
”说的是它的疗效往往不逊色于专业医生的治疗。
偏方,意指处方用药独特,不同于正规方剂。
验方是经过验证有效的方剂,而民间验方是由民众创造的,在民间广泛传承的治疗方法,其特点是简、便、验、廉。
民间单方验方和民间医术是“乡下土里土气的人们”的医药学问。
费孝通讲过,英语中民俗学称Folklore,“Folk在普通的英华辞典里是作‘人民’讲,但是没有把它的涵义说清楚。
我所了解的它不是一般的‘人民’,而是具有亲切乡土关系的人们。
中文里,近于‘老乡’‘乡下土里土气的人们’……近于‘民间’‘土风’的意思”。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民众的学问。
民间医药是这种学问的有机部分,是一种传承文化。
民间单方草药是民间广泛传播、广泛应用的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一部分。
下面择选一些单方验方,从中可以看到它的传承文化特质。
感冒初起用葱头、辣椒、菜油煮碗粉干,趁热吃下,蒙头而睡,使其出身汗即可痊愈。
小儿火气小儿眼红、口干、爱哭勿睡即有火气,用金锁匙(即一枝黄花)一小把,马兰根也可,于蒸饭时放在饭甑中蒸汤,加糖内服,即可去火复安。
或用凤凰尾草蒸汤加白糖内服。
小儿受惊用金耳环一只,蒸饭时蒸汤服,有效(或加几根灯草亦可)。
淋雨后头痛民间习惯用生姜、紫苏、红糖泡水一碗服。
治外伤痛、头痛、牙痛祖司麻3~6克,水煎服。
也可制成散剂,每次0.1~0.3克。
(祖司麻又叫大救驾、祖师麻。
民间谚语:“身有祖师麻,不怕棍棒打。
”)用辣椒数个,切细杂于索粉烧熟,强吃之,然后睡于床,蒙以棉被。
习俗称之为“逼汗”,待汗出可退热。
感冒用六月雪、凤尾草、筋骨草各30克,水煎服。
胃肠炎用鲜凤尾草3500克,水煎,去渣,浓缩成1000毫升,每服10毫升,每日3次。
高血压病(一)用荠莱、夏枯草各30克,水煎服。
高血压病(二)用桑寄生60克,水煎服。
或桑寄生15克,夏枯草30克,豨莶草15克,牛膝12克,水煎服。
侗族的民间故事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
那你知道侗族的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侗族的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侗族的民间故事:侗族林王节的传说我国许多地区都兴五月五日过端午节吃粽粑,为的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然而也有例外,贵州景屏县的寨母一带的侗家,就是六月辰日吃粽粑,为的是纪念当地的一个侗族农民起义领袖林王。
寨母过节不仅包有一般大小的粽粑,还包有粗如大碗、两尺多长的大粽粑。
传说当年林王领兵打仗时,常以粽粑作干粮,所以将粽粑包得又长又大。
林王名叫林宽,出生于寨母地方,祖家原住黎平,其父林让参加过勉王起义,失败后受官兵迫害,便从黎平洪州一带顺着古州的朗洞,经青山界,过八受河搬到现在地住地。
当时,婆洞一带还没有人烟,以后才陆续搬到许多侗家。
由于这个寨子建得最早,被周围的寨子称为寨母。
林王是背爷崽(其父过世后才出生),家境贫苦,从小给财主做工,砍柴割草,放牛喂马,养鱼看田水,什么活都干过。
他长得高大魁梧,人品出众,力大无比,聪明能干,作起来一个顶几个,又爱帮助人,乡亲们都喜欢他。
传说林王给财主在山塘里养鱼,财主叫他割草喂鱼,他就把鱼赶上坡去吃草,吃饱了,又赶回塘里放。
因此他喂的鱼又肥又大。
他很爱马。
白天放马吃草,骑马练武,夜晚睡在马圈边,把马喂的又高又壮,后来成了他的战马。
现在寨母背后还留着他当年修得石马圈,已崩了两方,还存了两方,青石板上还留着马蹄印和他的草鞋印。
有一次林王给财主在山上放牛,见许多穷人没有饭吃,很不忍心,便敲死一头牛分给大家煮着吃。
别人担心他叫不了差,他灵机一动,想了个办法,叫人把牛尾巴插在岩缝里,叫一个人藏在岩洞里等着,他立即跑去叫来了财主,说有一头牛卡在岩缝里出不来了。
财主急忙赶上山,一看果然只有牛尾巴露在岩缝外了。
财主便去扯牛尾巴,岩洞里的人学牛叫,越扯牛越叫。
结果牛尾巴断了,牛没有出来,只好无可奈何地回去了。
林王热心地位大家办好事。
侗族的风俗习惯侗族的风俗习惯参考资料一:侗族风俗婚姻采桑:“采桑”又叫“吃细鱼”。
事前,由男女青年于“晾月”时商议决定,人数不拘,除年轻者外,童男童女也参加。
但其中务必有几对自寻成双的男女,作为主要成员,其余皆作陪者。
进行时,首先于四月四日或四月八日方集资买糕点糖果,打包成封,由几位青年挑到寨中桥庆等候,其余大多数人成群地站在附近的半山腰中,高声疾呼,催促女方到场。
是时,对方身着盛装,列队出寨,与男方登山“采桑”,借此为乐。
直到太阳偏西才归至桥头,挑着礼品,鸣放鞭炮同往女家。
在女家先吃甜酒后设便宴招待。
桌上摆满鱼肉,细鱼是席中的主要标志,必不可少。
女方以同房兄弟作陪。
席间众女拥至,举杯敬酒,吟歌盘问“采桑”根源,由男方答对,一向玩到天晓才散。
隔两三天,男方复又鸣炮到女家,退回装礼品的箩筐,对方设“夜宴”款待,对唱情歌,通宵达旦才依依而别。
女方则赠与布匹、花带表示答谢。
以六月六日,男方挑着黄瓜、糖果,往女家同席品尝。
名曰“吃黄瓜”。
七月,择定日期,男方送梨子、糖果到女家,谓之“吃梨”。
这两次活动,基本上与“采桑”情节相同,只但是是不上山和规模略小而已。
且由年轻人从事,其他的童男童女均不参加,时刻不定,男方筹资买一头花黄牛,还有炮竹、糖果,汇聚桥头,邀约女方上山采集葛藤,同到水边将藤洗净,再牵牛、鸣炮,一齐到女家。
先是大家围牛而歌,怀念“采桑”鼻祖,随后杀牛。
用牛的内脏作“夜宵”菜肴,留下四腿由女方均分。
男方去退箩筐时,对方则送男方的主要人员,每人一套衣料,给陪者一张头帕。
这叫做“栋太”[dongldaip。
煮葛]。
十月,复择一日,男方前往女家,与女方同漂葛藤,谓之“漂白”。
其情节与前者大同小异。
至是全部活动宣告结束。
丧葬无论男女去世,只要年入成人,都要向舅家报丧。
同时还要在家里或手持香纸到河边、井旁焚化,过去有的还投掷铜钱或铜板于水中,而后汲水回家,为死者沐尸。
男的削发,即使长发结辫,或是当今的短发光头,也不例外,有的还用纸或布将之包好,待入棺时,放在死者的右肩旁边殉葬;女的则卸梳挽髻,无特殊处理。
侗族风俗习惯黔东南肇兴侗寨侗族(侗语作 Gaeml)据传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在唐代就已成为单一民族载于史册,自明清以来,侗族又被称为“僚人”、“侗僚”、“峒人”、“洞蛮”、“峒苗”或“夷人”。
民国时期称为“侗家”,新中国成立以后称为侗族。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交汇处,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此外,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三省侗族人口各有几万。
侗族也有自己的语言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语支,分南、北部两种方言。
由于与汉族长期接触,大多数侗族群众都能兼说汉语,通用汉文。
过去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均使用汉字,1958年党和政府曾帮助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侗文。
侗族自古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
以女性神“萨岁”(意为创立村寨的始祖母)为至高无上之神,每个村寨都建立“萨岁庙”。
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测定吉凶。
有的地方受汉族影响,还信汉族的一些神。
相信灵魂不死。
佛教也有流传,有庵堂寺庙,但信奉的人不多。
基督教、天主教也曾传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黔东南肇兴侗寨鼓楼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大寨三、四百户,小寨三、五十户,极少单家独户。
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
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俗称花桥),寨中鱼塘四布。
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
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
鼓楼是侗族人民希望和精神的寄托,也是全寨政治、文化、娱乐和社交的中心。
一是侗寨的标志;二是侗族族姓的标志(如肇兴五个房族五座鼓楼);三是侗族群众休闲的场所;四是年轻人社交的场合;五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六是集会议事的重地;七是传递信息或报警的工具(登楼击鼓)。
三江县侗族风雨桥(俗称花桥)之程阳桥凡是侗寨,必有鼓楼。
据侗族老人的介绍,鼓楼被喻为侗寨的“遮荫树”,如果寨子里没有了“遮荫树”,寨子就没有凝聚力,就不会发达兴旺。
侗族的风俗习惯礼仪侗族的节日习俗春节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但各地的过节方式不一样。
在北部侗乡的新晃、芷江、玉屏、锦屏一带侗族过春节与当地汉族差不多。
南部地区凡建有萨坛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萨坛祭祀祖母神。
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岁进,全家围在火塘边吃粥,叫年羹饭。
等到鸡叫头遍,男人放12个大炮竹,以求一年顺当大吉。
妇女们则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
他们不兴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门,初三请客吃油茶,初四请吃饭。
宣恩侗族一天过两次年,称过重年,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锣,敲得越响亮越好。
侗年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
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
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
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
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
称侗年为小年。
春节为大年。
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
十月将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杀猪宰牛,舂糍粑,准备过年。
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歌堂、跳芦笙和斗牛活动。
有的地方把姓氏节也称为过侗年,各个姓氏节日期不一。
但一般为农历的十一月。
大雾梁歌节也称大戊梁歌会。
每年立夏前18天,湘黔桂三省(区)边境的侗族,还有苗族瑶族等青年云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大雾梁上,举行一年一度的歌会,参加人数少则数千,多者上万人。
这个歌会是由纪念一对饮恨惨死的恋人而兴起的。
花炮节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
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
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
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
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
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
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
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
侗族居住的村寨一般具有依山傍水的特点。
侗寨一般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寨边梯田层层,寨脚溪河长流,寨头村尾树木参天。
大的侗寨六七百户,小的二三十家。
侗寨的房屋建筑,一般是用杉树建造的木楼,有一至二层的小楼房,也有三到四层的大高楼。
鼓楼是侗寨中最具特色的建筑物。
鼓楼底部一般呈方形,少数呈六面形,中央设有火塘,四周配有长凳,是鼓楼的实际使用部分。
多数楼内不分层,贯通到顶。
外廓密叠的层檐为装饰性楼层,飞阁重檐,层层而上,气势雄伟。
鼓楼不仅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结晶,更是侗族文化的载体。
古代以来,凡聚众议事,制定村规民约,调解民事纠纷,抵御兵匪等重大活动均在鼓楼进行;逢年过节,迎宾送客,对唱大歌,“多耶”踩堂等均在鼓楼进行;平时闲暇,人们则聚集在鼓楼休息,谈论家常、讲故事,弹琵琶、唱古歌,或说古论今。
在侗族聚居的地方,有河必有桥。
桥梁大都建筑在村前寨尾的交通要道上,有木桥、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
其中名为“风雨桥”或“花桥”的长廊式木桥,以独特的艺术结构和高超的建筑技巧闻名中外。
风雨桥和鼓楼都是由侗家工匠设计建造,不用一钉一铁,全用榫头卯眼套扣接合,牢固异常,可延二、三百年不损。
在侗族山区,还有许多供人休息的凉亭,叫“风雨亭”,建筑也很精巧雅致。
侗族饮食习俗很有特色。
侗族以大米为主食,也食用小米、玉米、小麦、高粱、薯类,但一般为调剂口味而搭配。
肉食以家养的禽畜为主,有猪、牛、羊、鸡、鸭、鹅等,尤喜食鱼类。
蔬菜品种较多,以青菜、白菜、萝卜、茄子、豇豆、黄瓜、南瓜、冬瓜、白瓜、辣椒最为普遍。
妇女们经常上山采集野生竹笋、菌子、蕨菜等佐餐。
男人们农闲时猎取野猪、竹鼠、山鸡、鸟雀等食用。
酒在侗族饮食中有极重要的位置。
酒多以糯米酿成,家家都会自酿自烤。
侗家好客,以酒为礼,以酒为乐,平时则以酒消除疲劳。
糯米、油茶、腌酸和鱼是侗族人民最喜爱的传统食品,这类食品与民族习俗息息相关,被公认为是侗家风味。
大部分地区日进三餐,很多地方早餐吃油茶,而把午餐称为早饭。
侗族的风俗习惯1. 引言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区。
侗族有着独特而丰富的风俗习惯,反映了他们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探讨侗族的风俗习惯,包括他们的婚姻制度、服饰习惯、节日庆祝、饮食习惯等方面。
2. 婚姻制度侗族的婚姻制度较为独特,通常采取走婚制。
所谓走婚,即男女双方可以在婚姻中保持独立的居住和经济状况。
女性拥有非常高的自由选择权,可以先后与多个男性建立婚姻关系。
婚姻中的责任主要由男性承担,包括家庭经济的支持和子女的抚养。
3. 服饰习惯侗族的传统服饰十分独特,体现了他们的民族特色和审美观念。
侗族男性通常穿着黑色或蓝色的头巾、蓝色的上衣和黑色的裤子。
而侗族女性则穿着华丽多彩的服装,包括长袍、腰带和蓬松的裙子。
在节日和庆典中,侗族人还会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以示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
4. 节日庆祝侗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庆典活动,这些活动丰富多样,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是侗族的“彝族歌节”。
在这个节日里,侗族人会举行大型的歌舞表演,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和艺术表现力。
此外,侗族人还会在节日期间举行体育竞赛、文艺演出和民俗游戏等活动,让人们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5. 饮食习惯侗族的饮食习惯反映了他们的地域特点和生活方式。
侗族人的主食以稻米为基础,如米饭、米粉和米饼等。
此外,他们还喜欢吃米糕、糍粑等特色食品。
在蔬菜方面,侗族人喜欢食用豆类和青菜。
在肉类方面,他们主要食用猪肉和鸡肉,偶尔也会食用牛肉和羊肉。
6. 宗教信仰侗族人信仰多元,主要包括原始宗教、道教和佛教三个方面。
原始宗教是侗族人最原始的宗教信仰,他们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并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道教和佛教则是在后期传入侗族地区的宗教信仰,对侗族人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社会生活侗族的社会生活以农耕为主,他们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和薯类等作物。
在日常生活中,侗族人喜欢唱歌、跳舞、编织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娱乐方式,也是他们传承文化和社交交流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