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诺曼底号遇难记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33
哈尔威船长
哈尔威船长是"诺曼底"号的船长,因"诺曼底"号与"玛丽"号相撞后即将沉船时,他救出所有乘客之后,与船同沉,英勇殉职。
他是法国作家雨果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主人公。
赞扬了他敬业、关心乘客的精神。
维克多·雨果
所属类别: 文化人物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1802年,雨果生于法国白桑松,上有兄长二人。
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
雨果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
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绶予雨果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逊位。
雨果于此时期四出奔走鼓吹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
三年后,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
此后20年间各处漂泊,此时期完成小说《悲惨世界》。
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雨果亦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
1885年,雨果辞世,于潘德拉举行国葬。
1/ 1。
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课堂笔记一、教材简说:《“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了“诺曼底号”邮船被一艘装有螺旋桨推进器的大轮船“玛丽号”撞破,情况十分危急。
在一片混乱中,船长哈尔威命令用救生艇救乘客,由于他机智、果断,结果乘客得救,而他自己却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
哈尔威船长在危难之时,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本篇课文有详有略、详略分明,运用了大量的人物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充分展示了人物的高尚品质。
二、作者介绍: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19 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雨果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散文、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代表作品:《九三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三、我会写:伦lún (伦理、天伦、人伦、伦常、伦次、)腹fù (腹部、捧腹、空腹、腹腔、心腹)剖pōu (解剖、剖析、解剖、剖腹、剖开)窟kū (窟窿、石窟、窟穴、龙窟、冰窟)窿lóng (窟窿、穹窿、平窿、窿穹)混hùn (混乱、混浊、混合、混杂)嘶sī (嘶哑、嘶叫、嘶声、鸣嘶、嘶吼)维wéi (维持、维护、纤维、维修、恭维)秩zhì (秩序、秩次、有秩、秩然、秩礼)卑bēi (谦卑、卑鄙、自卑、卑微、卑劣)岗gǎng (站岗、岗位、上岗、换岗、岗哨)宰zǎi (宰相、宰杀、主宰、屠宰)措cuò (措施、措辞、举措、措办、措手不及)遣qiǎn (派遣、消遣、差遣、遣散、排遣、遣返)践jiàn (实践、践行、践踏、践约)四、我会认:弥:mí(弥漫、弥留、弥天大罪)脉:mài(山脉、血脉、来龙去脉)泣:qì(哭泣、抽泣、泣不成声)裸:luǒ(裸体、赤裸、裸身)泣:qì(哭泣、抽泣、泣不成声)汹:xiōng(汹涌、来势汹汹)酣:hān(酣战、酣睡、酒酣)械:xiè(机械、器械、枪械)五、形近字:难(困难)混(混乱)秩(秩序)卑(卑微)宰(屠宰)维(维度)昆(昆明)轶(轶事)脾(脾气)辛(辛苦)六、多音字:薄:bó(单薄)báo(薄片)脉:mò(脉脉含情)mài(山脉)七、近义词:照例——照常估计——估测大约——大概隐约——模糊混乱——杂乱维持——维护猝然——突然酣睡——熟睡违抗——违背争执——争吵八、反义词:漆黑——明亮笔直——弯曲简短——冗长违抗——遵守伟大——渺小惊慌失措——镇定自若九、理解词语:弥漫:(烟雾、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23.“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内容】教科书 P104~110 内容。
【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
3. 体会哈尔威船长镇定勇敢、忠于职守、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所采取的措施,并能简单地描述。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所说“一个伟大的灵魂”的含义。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情境导入在茫无边际的大海上行驶,“海难”的发生是不可预料的,而处于危急中的人们又无处躲藏,常常会因为慌乱而发生混乱不堪的局面,造成惨重的损失。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叫作《“诺曼底号”遇难记》,同样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惨烈而悲壮的场面。
(板书课题)二、质疑问难1.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2. 学生汇报,教师归纳。
三、合作探究1. 初步阅读,感知雨果作品的语言风格。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识字,并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要求学生根据以下提示读书:(1)根据预习的情况,给课文中的生字加注拼音,重点词语可以标记一下。
(2)依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等要素,试着概括故事情节。
2. 指名简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3. 教师明确:本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邮船遭遇到“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地指挥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最终随着轮船一起沉入大海。
四、拓展升华感人的故事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往往描述了一定的感人的情节或者塑造了一个或多个感人的艺术形象。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本文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形象——哈尔威船长,一个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的英雄。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复述“诺曼底号”遇难记。
二、细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 哈尔威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群?(船长用枪威胁男人,是为了救出更多的人,包括男人在内的船上的所有人。
)2.“一个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指的是船长临危不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23 “诺曼底号“遇难记【课前解析】关注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是雨果创作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猛烈撞击即将沉没之际,镇定自若地指挥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大海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对比、环境衬托等写法,成功塑造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形象。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人物品质。
【教学目标】1.认识“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生字,会写“行驶、凌晨”等10个词语。
2.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能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言行的语句,说出从文中感受到他的什么品质。
4.能结合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试着说说自己对于生命的体会。
【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忠于职守、勇于牺牲的精神以及沉着、坚毅、果敢的优秀品质。
2.通过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体会生命的意义。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生字,会写“行驶、凌晨”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中理清故事脉络,能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言行的语句,感受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直接入题1.导入新课: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了不同人物的品质,我们感受了诗人的崇高追求和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了解了车胤、李白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外一篇彰显人物品质的文章,“诺曼底号遇难记。
”读了课题,你能说说什么是遇难吗?预设1:我通过查字典了解到,“遇难”在词典中有3种解释,意外死亡、被谋杀、遭遇危难。
预设2:我觉得应该是诺曼底号遭遇了危险的意思。
2.教师引导:瞧,这就是诺曼底号,一艘安全巨大的邮轮。
但在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却遭遇了危难。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基础知识+课文讲解【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了解“诺曼底”号遇难的经历,理解课文内容。
4.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掌握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二、作者简介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19 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雨果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散文、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代表作品:《九三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伦:lún(伦理、天伦、伦常)腹:fù(腹部、捧腹、空腹)剖:pōu(解剖、剖析、解剖)窟:kū(窟窿、石窟、窟穴)窿:lóng(窟窿、穹窿、平窿)混:hùn(混乱、混浊、混合)嘶:sī(嘶哑、嘶叫、嘶声)维:wéi(维持、维护、纤维)秩:zhì(秩序、秩次、有秩)卑:bēi(谦卑、卑鄙、自卑)岗:gǎng(站岗、岗位、上岗)宰:zǎi(宰相、宰杀、主宰)措:cuò(措施、措辞、举措)遣:qiǎn(派遣、消遣、差遣)践:jiàn(实践、践行、践踏)四、我会认注音及组词弥:mí(弥漫、弥留、弥天大罪)脉:mài(山脉、血脉、来龙去脉)泣:qì(哭泣、抽泣、泣不成声)裸:luǒ(裸体、赤裸、裸身)泣:qì(哭泣、抽泣、泣不成声)汹:xiōng(汹涌、来势汹汹)酣:hān(酣战、酣睡、酒酣)械:xiè(机械、器械、枪械)五、多音字薄:bó(单薄)báo(薄片)脉:mò(脉脉含情)mài(山脉)六、近义词照例——照常估计——估测大约——大概隐约——模糊混乱——杂乱维持——维护猝然——突然酣睡——熟睡违抗——违背争执——争吵七、反义词漆黑——明亮笔直——弯曲简短——冗长违抗——遵守伟大——渺小惊慌失措——镇定自若八、理解词语弥漫:(烟雾、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四下语文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笔记课文梗概:《四下语文》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是根据发生在1982年的海难事件改编而成。
课文通过讲述一位船员在船只遇难前的情景,展现了他面临生死时的坚韧和勇气。
正文:《诺曼底号遇难记》讲述了一位名叫赵春田的中国船员在诺曼底号遇难前的情景。
这艘船在1982年4月15日从厦门出发,驶向台湾。
然而,在台湾海峡途中,突然遭遇了一场强大的台风。
巨浪狂涌,风暴狂吼,船体被无情地摧毁,船员们遭受着巨大的生命危险。
课文中的赵春田是一位年轻的船员,他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
他性格乐观向上,勇敢无畏,一直怀揣着报效祖国的梦想。
在遇到台风的危机时刻,他并没有选择悲观绝望,而是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救援行动中。
赵春田在船只遇险后,积极参与救生艇的准备工作。
他认真检查救生艇的设备,帮助其他船员穿戴救生衣,并组织大家有序地撤离船舱。
当救生艇下水后,赵春田没有选择自己先上船,而是坚守在船舷,帮助其他船员离开沉船。
在那一刻,赵春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他用自己的行动向其他船员展示了什么是勇气和责任。
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他依然坚守着船员的职责,尽力保护每一个人。
最终,赵春田成功地将所有船员送上了救生艇,自己也跳入海中。
虽然他在途中不幸遇难,但他的英勇事迹却激励着其他船员继续坚持,最终成功获救。
《诺曼底号遇难记》通过赵春田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生死抉择时所展现的坚韧和勇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逆境和困难时,只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行动才能让我们战胜困难,获得胜利。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我们都需要像赵春田一样,勇敢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四下语文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笔记四下语文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一篇关于海难的报道性故事。
本文笔记将会对该篇课文进行概括和拓展。
课文以“诺曼底号”这艘北大西洋运输船遭遇海难为背景,讲述了这场悲剧发生的前因后果。
文章开头以描写诺曼底号的巨大规模和装载物资的重要性,营造出一种庞大而庄重的氛围。
接着,通过描述船上乘客的种种行为和情感,让读者对这些普通人产生共鸣和同情。
然而,悲剧发生了。
一场猛烈的风暴袭击了诺曼底号,造成船体严重倾斜。
与此同时,船上的动力系统也发生了故障,使得船无法正常驶向港口。
面对这个紧急情况,船上的乘客和船员们展现出了团结和勇敢的一面。
他们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参与抢修工作和救援工作,并且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这场灾难。
最后,船体终于无法支撑,诺曼底号沉没在大海中。
虽然这是一场悲剧,但是其中却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故事中所描绘的乘客和船员们的无私和勇敢,以及他们在危难时刻所展现出的团结精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篇课文通过真实的事件,展示了人性的美好和坚韧。
它不仅向读者传达了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团结合作的力量。
正
因为有这种团结和合作,才能在逆境中找到生机和希望。
这一点不仅适用于海难事故,也适用于人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
通过阅读《诺曼底号遇难记》,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们在面对灾难时的勇敢和团结。
同时,也能够引发读者对于人性的深思。
这篇课文以其真实性和感人的情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读者明白了团结和合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