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 纳兰性德【学习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9
长相思·山一程纳兰性德清代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注释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赏析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
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
“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
严迪昌《清词史》:“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
”“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杨雨品历代名家词连载来自喜马拉雅108.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心情词签】本期词签由海月儿独家提供【本期关键词】相思边塞羁旅【诗词原文】《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精华赏析】这首词牌名很像描写爱情的《长相思》,实际上主要是在描写边塞的风光。
很可能,纳兰这首《长相思》的上片写的是出巡塞外夜晚扎营时的景象,下片则是描写暴风骤雪来临、气候骤变时的情形。
“山一程。
水一程。
”这两句词极言征途遥远,路途跋涉;从北京到山海关外,一路跋山涉水,路途当然是十分艰辛的。
不过按照一般人的思路,写了山遥水远的路程之后,接下来是不是该直接写边塞的风光了呢?我们读过很多唐代诗人写的边塞诗,他们的笔下呈现过非常壮观又极其荒凉的塞外风景,因此在纳兰写到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我们似乎就只等着他接下来如何写塞外的苍茫壮阔了。
可是纳兰偏偏不按常理出牌,他紧接着一句“夜深千帐灯”,这就完全不是“正常”的塞外风光啊。
为什么不是正常的塞外风光呢?因为“夜深千帐灯”不是自然的边塞风光,而是那个特殊日子里“人造”的边塞风光。
这句词其实是在突出康熙御驾出巡的宏大气势,大队人马扎营之后已经是深夜,无数营帐中透出的万点灯火,远远望去恍若繁星满天,照亮了苍茫漆黑的塞外。
这就是纳兰眼中豪迈的大国气度吧?所以啊,这首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保护御驾出巡的自豪感与思念故乡的孤独感融合在一起,也就是将大国豪情与思乡柔情结合在一起,营造一种特别的美感。
“夜深千帐灯”是这首词中最有名的金句,也是整首词描写塞外风光最有特点的一句。
王国维说这句词足堪媲美唐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经典名句。
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主要实写自然风景,而“夜深千帐灯”却只是把自然风景作为背景,更加突出了人与自然共同创造出来的壮美风景,而且,这不是人为刻意去制造的风景,而是皇帝的边塞生活无意中营造出来、与自然完全和谐融为一体的风景。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诗词原文】《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精华赏析】这首词牌名很像描写爱情的《长相思》,实际上主要是在描写边塞的风光。
很可能,纳兰这首《长相思》的上片写的是出巡塞外夜晚扎营时的景象,下片则是描写暴风骤雪来临、气候骤变时的情形。
“山一程。
水一程。
”这两句词极言征途遥远,路途跋涉;从北京到山海关外,一路跋山涉水,路途当然是十分艰辛的。
不过按照一般人的思路,写了山遥水远的路程之后,接下来是不是该直接写边塞的风光了呢?我们读过很多唐代诗人写的边塞诗,他们的笔下呈现过非常壮观又极其荒凉的塞外风景,因此在纳兰写到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我们似乎就只等着他接下来如何写塞外的苍茫壮阔了。
可是纳兰偏偏不按常理出牌,他紧接着一句“夜深千帐灯”,这就完全不是“正常”的塞外风光啊。
为什么不是正常的塞外风光呢?因为“夜深千帐灯”不是自然的边塞风光,而是那个特殊日子里“人造”的边塞风光。
这句词其实是在突出康熙御驾出巡的宏大气势,大队人马扎营之后已经是深夜,无数营帐中透出的万点灯火,远远望去恍若繁星满天,照亮了苍茫漆黑的塞外。
这就是纳兰眼中豪迈的大国气度吧?所以啊,这首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保护御驾出巡的自豪感与思念故乡的孤独感融合在一起,也就是将大国豪情与思乡柔情结合在一起,营造一种特别的美感。
“夜深千帐灯”是这首词中最有名的金句,也是整首词描写塞外风光最有特点的一句。
王国维说这句词足堪媲美唐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经典名句。
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主要实写自然风景,而“夜深千帐灯”却只是把自然风景作为背景,更加突出了人与自然共同创造出来的壮美风景,而且,这不是人为刻意去制造的风景,而是皇帝的边塞生活无意中营造出来、与自然完全和谐融为一体的风景。
“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寥寥几句,纳兰就让这首词的气势达到了最高潮。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原文与译文(含赏析)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①那畔②行,夜深千帐③灯。
风一更④,雪一更,聒⑤碎乡心梦不成,故园⑥无此声。
【注释】①榆关:山海关。
②那畔:那边,此外指关外。
③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
④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
⑤聒:声音嘈杂。
⑥故园:故乡,家乡。
【译文】一路上登山涉水,山山水水,行行重行行,往榆关那边行进。
夜深宿营,只见无数座行帐中都亮着灯火。
挨过了一更又一更,风雪一阵又一阵,在耳边呼啸,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在我的故园,几曾有聒耳的风雪声?”这首词抒写羁旅思乡之情。
上片写奔赴山海关中途夜宿军帐时的苦闷,下片抒思乡之情。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
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
大学士明珠之子。
康熙进士,官一等侍卫。
善骑射,好读书。
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
也能诗。
有《通志堂集》。
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
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
赏析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他善骑射,好读书,喜结名士。
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词,尤擅小令。
他推崇李煜词,有“清代李后主”之称,兼学花间词,其词风格婉丽清新,不事雕琢,颇多伤感情调。
这首小令就是一个典例。
纳兰性德之父明珠,字端范,历任兵部、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又晋太子太师,权倾朝野、声威显赫。
其母觉罗氏,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诰封一品夫人。
纳兰性德的一生,正是纳兰家族最为鼎盛之时。
纳兰性德22岁时,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
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后升为二等,再擢为一等。
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
他曾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屡受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诗意及赏析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诗意及赏析《长相思·山一程》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诗意及赏析,欢迎阅读。
《长相思·山一程》原文山一程,水一程⑵,身向榆关那畔行⑶,夜深千帐灯⑷。
风一更,雪一更⑸,聒⑹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⑺。
注释⑴长相思。
唐教坊曲,双翅小令。
又名《双红豆》。
⑵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⑶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⑷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
千帐言军营之多。
⑸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⑹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⑺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长相思·山一程》诗意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长相思·山一程》赏析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
课文朗读《长相思》古诗诗原文长chánɡ相xiānɡ思s ī【清qīnɡ】纳nà兰lán 性xìnɡ德dé山shān 一yì程chénɡ,水shuǐ一yì程chénɡ,身shēn 向xiàn ɡ榆yú关ɡuān 那nà畔pàn 行xínɡ,夜yè深shēn 千qiān 帐zhànɡ灯dēnɡ。
风fēnɡ一yì更ɡēnɡ,雪xuě一yì更ɡēnɡ,聒ɡuō碎s uì乡xiānɡ心xīn 梦mènɡ不bù成chénɡ,故ɡù园yuán 无wú此c ǐ声shēnɡ。
字词注释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
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诗文文章解析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古诗解释作者/朝代作者:纳兰性德朝代:清代译文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思想感情通过描述出巡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也反映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知识点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