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说课版
- 格式:ppt
- 大小:6.23 MB
- 文档页数:37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学生可能局限于电视剧、小说等表面的了解,对于历史事实的细节和内在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掌握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对于三国鼎立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影响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资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三国时期的电视剧、小说等作品,引发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历史资料等,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3.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三国鼎立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影响。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总结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特点和影响。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下面是整理的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以供借鉴。
三国鼎立说课稿1一、教学分析A.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
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
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A.“鱼”: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课标内容标准】B.“渔”: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C.“欲”: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
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
《三国鼎立》说课稿《三国鼎立》说课稿1说课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下面,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
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围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教师利用课件教学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角色表演、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中,学会分析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教学设计我的设计原则是:(1)明确技术目的,服务教学目标(2)创设学习情境,利于知识建构(3)尊重学生个性,提供多种机会(4)调动学习热情,发挥主体作用(5)加强方法引导,注重学会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要求学生观察其中再现了哪些历史人物?指出《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
小说不等同于历史。
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怎样的?回答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疑激趣,导入本课学习。
新课导学[官渡之战] 1.看图说史:①东汉末年人们生活环境②人们最大的愿望③北方有实力的割据政权?并预测谁最有可能统一北方 2.明确学生任务:找到双方的优势劣势,分析出谁能取胜? 3.归纳出官渡之战的特点和作用并过渡描述回答思考认识读图回答认识袁、曹势力,引出二雄相争在官渡。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七年级上册说课人:李昕芮2011年12月14日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政权分裂与民族融合的时期,本课主要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初期阶段——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军阀乘机扩张势力,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经过“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孙权、刘备分别据有中原、江东、四川等地。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之后我们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承上启下重要的历史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课内容目标达成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
由于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较为熟悉,又加上之前的历史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因此学生学习起本课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知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进行结合,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绝对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会学生正确辨别史书与小说反映历史的不同。
三、教学目标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本课的导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②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③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④能够在地图中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学生识图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的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②收集有关三国的历史小故事,从多方面历史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③阅读课文内容,找出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提高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篇1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与影响;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官渡之战的赤壁之战的学习,提高学生评价战争的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和三国鼎立对历史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正确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树立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教学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读引言2.教师引入:大家听说过曹操、诸葛亮等名字吗?谁来为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请几个学生讲三国的故事。
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
二、新课讲授(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的情况。
教师出示“军阀割据图”及古诗,帮助学生理解。
2、曹操势力的膨胀:学生读教材,归纳出三点原因①“唯才是举”,重视人才②“挟天子以令诸侯”③本人的才能3、官渡之战:结合“官渡之战示意图”,学生讲解,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4、赤壁之战:以曹操诗《龟虽寿》来解读曹操的志向:统一全国,从而引出赤壁之战。
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请学生讲经过,归纳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5.用表格归纳“东汉末年的两次著名的战争”,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次战争出现的相反的结果的原因。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范围)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下面我将分为七大部分来讲解,分别是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情、教具准备和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教材结构、内容、地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北师大版新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以后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所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在中国历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新课程理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原因。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能够简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及历史影响。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识读历史地图,能够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历史科学态度。
通过评价曹操等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
3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大体处于中等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学习历史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依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课文的地位和作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是第四学习主题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本课具体教学目标是:⑴识记与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影响。
⑵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及三国鼎立对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方法。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3、教学重点和难点及依据: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因为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一步,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促进社会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再次统一奠定基础的重要史实。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影响。
因为教材没有作具体详细的分析,而初一学生还不具备透过现象抓本质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课时安排及课件准备:本课安排教学时间为一课时,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
四、板书设计:(图示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说明:在设计本课时,期望通过情景的创设,充分再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历史、体验历史。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说课稿一、说教材:(一)、选文的地位和作用:《三国鼎立的形成》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课标和教学重点、难点:1、课标: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准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4)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朴的结论。
5)、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分裂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这是历史的进步,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4、难点:辩证地评价曹操等历史人物;正确认识三国鼎立的历史的进步。
二、说学情:1.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绝对的特点;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2.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通俗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轻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也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三.说学法和教法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以情景想像、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把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四.课前预备1. 围绕“你最喜欢(敬佩)的三国人物是谁,请给大家介绍你喜欢(敬佩)他的原因”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
【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分析出各自的影响。
归纳魏蜀吴三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教师: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官渡之战教师: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就要了解东汉末年的境况。
展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问题:这反应了一种什么社会情况?生试说。
教师:长期混战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曹操)展示:曹操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志向?(怀有雄心壮志,想要统一天下)探究: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为实现其远大志向,曹操做了哪些准备?提示: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重视人才;农业生产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展示:《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形势图》问题: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能与曹操相抗衡的是谁呢?(袁绍)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