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重新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2.55 MB
- 文档页数:11
评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他对事物的本性和原因的哲学思考,是他哲学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它将一物之存在分解为四种不同的因素,即物质因素、形式因素、动因和目的因素。
下面将对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进行评析。
一、物质因素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是构成物体的基本要素,是一切存在的基础。
他所说的物质不是指物质的物理本质,而是指物体的原始基本物质和能够被感知的实体。
亚里士多德主张物质具有可塑性,因此经过不同的加工处理可以产生不同物品的物质。
评析: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物质因素对于对物体构成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它忽略了物体组成的更深层次,也无法解释物体形态、性质、特点等问题。
因此,物质因素说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物体存在的全部要素。
二、形式因素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还必须具有某种形式或结构性质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物体。
形式指的是一物的本质属性或者结构,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
亚里士多德主张形式是不可分离的,也即是和物质在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物体。
评析:形式因素认为是物质因素的延伸和升华,解释了物体构成的更深层次。
但是,亚里士多德对于形式的描述太过于抽象和深奥,很难让人理解。
同时,形式因素无法完全解释物体的特定特点和特殊行为,因此难以达到解释物体完整的目的。
三、动因亚里士多德提出动因是物体存在的一个推动因素,通过外力作用,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形态、属性。
亚里士多德也强调动因出现是为了使物质更加完善,达到更高层次的存在。
评析:动因的提出为解释物体变化和发展提供了启示,同时也强调了物体的相互影响和变化,但是动因并不是物体完整存在的唯一因素,只是对于物体变化的一种解释,而且亚里士多德的动因理论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证据和实践,因此难以被完全接受。
四、目的因素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存在都有一个目的,即每一物体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最后的完美、最高的实现。
这个目的是物体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需要通过人们的实践和追求来实现。
评析:目的因素根据先有目的论建立,也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评述作者:马文娟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09期【摘要】本文从早期的希腊哲学出发到巴门尼德的“存在说”理清了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哲学来源,深刻分析了其四因说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内容,最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正确评析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四因说;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文章编号:1673-0380(2013)09-0135-01一、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哲学来源㈠早期的希腊哲学是自然哲学,人们将眼光投向整个大自然,“四因说”之质料因的来源是以米利都学派泰勒斯无定形的“水”到以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原子论。
“他们相信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曾经永远是,而且将继续永远是,在运动着的。
”[1]㈡约公元前五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开始进入文艺理论,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都在运动、变化、发生和消失。
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
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产生和消失。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之动力因的来源是以“火”为万物之本强调其变化和动性哲学的观点。
“这个宇宙,亦即万物,既非是某个神,也非莫个人创造出来的,而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程度上燃烧,在一定程度上熄灭。
”[2]㈢南意大利学派的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哲学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数”的概念。
“事物自身就是数。
由此,数存在于事物之中;另一种,事物是由于摹仿数而存在的。
”[3]苏格拉底以及他的学生柏拉图已经开始注重对形的摹仿,并已经把摹仿转向了人。
这也就是“四因说”之形式因的来源。
㈣爱利亚学派的克萨诺芬尼,用“一”(神)反对伊奥尼亚学派的具体物体、无定形的始基。
他认为神人有区别,反对神人同形,提出“一”。
即:“神是…唯一‟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视、无所不闻的。
”[4]这一思想启发了后来的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一”,它的意思是存在的不变的,充满了空间,是受限制的,是圆,是必然的,是思想的对象,最后我们可以理解为“本质”。
英语学习者的培养—对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的新斛读乔文华(江苏省委党校文化学部江苏.南京210009 )摘要:英语教学法的实证化研究从理论上忽视了对其研究前提——学习者自身进行整体化考察,而亚里士多德的“四因 说”恰恰可以从哲学的视角对学习者做出系统化的整体考察,其中学习者的身心是“质料因”,学习活动是“形式因”,教师充当了 “动力因”,而权威部们制定了有关大学英语的要求则是学习者趋向的“目的因”。
关键词:英语学习者;四因说;亚里士多德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16)02-0116-02作者简介:乔文华,江苏省行政学院讲师,东南大学公共管理硕士。
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引言英语教学法的劳动产品是学习者。
其理论支援是二语习 得理论,其中在针对学习者差异的研究中,研究项目包括了年 龄、能力、认知风格、学习动机和个性四方面的因素叭这是一 种实证主义研究,因为结论由教学实验中所获得的数据支撑。
这一方面展现了研究的科学性,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人文科 学的实证化倾向。
问题一是二语习得和英语教学法都没有操 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之一的学习者本身。
学习者是如何生成 的?他如何成长为合格的学习者?是什么力量造就了他?他为 何要成为合格的学习者?这些问题似乎是不言而喻的。
问题二 是这种实证化研究采用了分析法,把总论题细分为各项小论 题,于是研究不可避免地变得琐碎化,终究丧失了一种纵观全 局的整体化视角。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恰恰是一种总体化的思考方式。
虽然他的例子多是自然物和工艺品,但这种解释框架同样适 用于人。
此处作为一个解释框架的“因”不是因果关系中的那 个原因。
在古希腊语中原因是一种功能性因素,强调“与万物 创生中的某个功能的一一对应关系,这种原因与时间上在先 的原因不完全一样,它更像是构成事物的一个元素冶[2]。
所以 “四因说”道出了一切感性事物生成变化的根本条件和根据。
如果没有这种“因”,对象就无法产生并发生变化。
评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对世界的本质和原因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在他
的哲学体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四因说。
这个概念对于理解世界的运作和
万物的存在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将对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进行详细的评析。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四因说是对万物存在的解释。
他认为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都可以通
过四种因素来解释,即材料因、形式因、运动因和目的因。
这四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
成了每一个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的原因。
这种解释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帮助人们从更宏观的层面把握世界的运行规律。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对于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哲学领域,四因说
提供了一种全面的世界观,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在科学领域,四因说
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探索世界的奥秘。
可以说亚里士多
德的四因说在哲学和科学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虽然在现代科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
全新的高度,但是四因说仍然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更深刻的世界观和认识方式。
古希腊的
哲学思想虽然历经千年,但是它的精髓依然能够为我们所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
本质和运行规律。
评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摘要】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包括形式原因、材料原因、结束原因和形而上学因素。
这些因素被认为是导致事物产生和变化的根本原因。
正文部分分别从总体概述、形而上学因素、形式原因、材料原因和结束原因来解析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内涵。
结论部分重点讨论了亚里士多德四因说对后世思想的影响,指出其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同时也指出了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局限性,以及其在现代科学和哲学中的价值和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在古今中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人们理解世界和事物变化的原因提供了重要思路。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四因说、形而上学、形式原因、材料原因、结束原因、影响、局限性、价值1. 引言1.1 介绍亚里士多德及其四因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形而上学领域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four causes),被认为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之一。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一种解释事物生成和变化的理论,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变化都需要四种原因来解释。
首先是形式原因(formal cause),指事物的本质和形式,即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其次是材料原因(material cause),指事物构成的物质,即事物所由之物质基础。
第三是结束原因(final cause),指事物的目的和目标,即事物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最后是效果原因(efficient cause),指导致事物变化和生成的原因,即事物的原因和起因。
这四个因素统一构成了事物的生成和变化过程,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通过综合考虑这四个因素,才能真正解释事物的本质和存在。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提出对后世哲学和科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西方形而上学和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之一。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也存在一些局限性,被一些现代哲学家质疑和批判。
尽管如此,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独特价值仍然被人们高度重视,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亚里士多德“四因”(2007-06-09 15:24:32)转载学界公认,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其著名的“四因说”便是集大成的产物。
然而具体来讲,“四因说”是怎样集大成的?在学界还缺少一种清晰的说法。
笔者提出,“四因说”是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四大学派及随后思想发展的一种独到的概括和总结,一种全新的提炼和升华。
关于“四因”的来源,亚里士多德本人在《形而上学》一书中实际上有所提及。
首先,“质料因”即“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部始终存在着的那东西”,来源于以泰勒斯为首的米利都学派以及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显然,从泰勒斯不定型的“水”到德谟克利特抽象的“原子”,作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都是“质料”的始基作用。
其次,“动力因”即“那个使被动者运动的事物,引起变化者变化的事物”,来源于赫拉克利特的“火”和恩培多克勒的“爱憎说”。
毫无疑问,以“火”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是其善变的动力作用,而“爱憎说”进一步把动力划分为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
再次,“形式因”即事物的“原型亦即表达出本质的定义”,来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和柏拉图的“理念"。
不难看出,以“数”和“理念”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实际上都是:“通式”的定性作用。
最后,“目的因”即事物“最善的终结",可追溯到巴门尼德的“存在”和阿那克萨歌拉的“理性”。
因为,以永恒不变的“存在”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是因果的同一性,而以“理性”作为安排万物秩序的“善”更表明了其趋向性。
通过对古希腊自然哲学发展的历史回顾,亚里士多德指出:“人们似乎都在寻找我在《物理学》中指明的诸原因,我们再也没有找到过其它原因。
但是他们的研究是模糊的;他们有些象是说到了,又象全没说到。
”可见,通过“四因说”可以对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各流派和学说,进行一种“对号入座”的整理。
这一点在学界尚未引起注意。
作为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的功绩首先在于指出了“四因”在自然界的普遍性。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评析-2019年文档亚里士多德“四因说”评析杨寿堪的《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简论》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和著作,范畴的含义和意义,若干重要范畴的理论和对其的评述。
“读过柏拉图之后再与亚里士多德的那种怀疑一切的沉静相比,我们就会觉得还是从后者那里得到的裨益要大些。
”亚里士多德不愧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在西方的哲学和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是名符其实的巨人,他思想的光辉笼罩着一代又一代人。
他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探讨哲学范畴的哲学家。
其中较为重要的范畴理论包括实体、质料与形式、运动、潜能与现实、时间与空间、质与量、相对、必然与偶然、对立、个别与一般等。
笔者从另一方面剖析他的哲学思想,重点阐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以及理解与看法。
除了从语言规则上给实体下一个定义外,亚里士多德认为从客观事物中为实体概念找到它的具体依据也是必要的。
第一哲学不仅要说明实体是什么,而且更要说明实体为什么成了实体,即不仅要“知其然”,而且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就是探讨实体存在或产生的原因,而他提出的“四因说”是对古希腊各种本原学说的一种理论概括。
亚里士多德正是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四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这是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四大学派及随后思想发展的一种独到的概括和总结,一种全新的提炼和升华。
一、四因说的来源关于“四因”的来源,书中写到:首先,“质料因”即“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部始终存在着的那东西”,来源于以泰勒斯为首的米利都学派以及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显然,从泰勒斯不定型的“水”到德谟克利特抽象的“原子”,作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都是“质料”的始基作用。
其次,“动力因”即“那个使被动者运动的事物,引起变化者变化的事物”,来源于赫拉克利特的“火”和恩培多克勒的“爱憎说”。
毫无疑问,以“火”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是其善变的动力作用,而“爱憎说”进一步把动力划分为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
评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认为,万物的形成、发展和存在是由四种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这四种因素分别为:物质因素、形式因素、运动因素和目的因素。
这四种因素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是相互关联的,缺一不可。
物质因素是指物质的本质,在动物和植物中是指体液或细胞、器官等组成部分。
在物质上,亚里士多德认为它们是被融合在一起的,因此物质因素对于万物的存在至关重要。
例如,对于房屋而言,建造它所需要的砖、木等材料就是物质因素。
形式因素是指万物工作的方式和运作的原理。
它被认为是以物质为基础,并在其之上建立的。
形式因素指的是万物的宏观和微观结构,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各种活动和作为。
例如,在人的身体中,形式因素就是指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以及它们如何组合。
运动因素是指物质和形式因素的共同表达和变化形式,揭示了事物的运动过程和有序的发展轨迹。
这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他认为,运动是任何事物的本质,没有运动就没有存在。
例如,对于物体的运动来说,运动因素就是物体的速度、方向和加速度。
目的因素是指一切存在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或者是一个方向性。
这个目的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进行指导的。
目的因素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强调了存在的目的和价值,是因果律哲学的特征。
例如,人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幸福。
总体来看,亚里士多德的四因素理论强调了事物的多面性和相互间的关联性,它们共同组成了现实世界和哲学思想。
物质、形式和运动因素是现实的构成原因,而目的因素则是现实的认识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思想为现代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对我们深入地理解世界和生命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评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中,他的四因说(four causes)被认为是他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因说的基本概念是,每个事物都有四个成因,即原因(cause)、形式(form)、目的(end)和材料(material)。
下面我将逐一解析这四种成因。
首先是原因,指导致事物形成的根本原因。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个原因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物质原因,即事物形成的根本来自于某种物质;第二类是效果原因,即某种效果所导致的事件。
其次是形式,指事物的实质和特征。
它包含了事物的外貌、形状、色彩等特征,也包含了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
例如,动物的形式在于它们是有机体,而不是无机物质。
接下来是目的,指事物存在的目的和意义。
它包括了事物的意义和目的,总结了事物形成的原因和效果。
例如,制造家具的目的在于提供人类生活的需要。
最后是材料,指事物所用的物质。
它包含了事物所使用的原材料和所用的工具。
例如,制造桌子的材料是木头和工具。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意义。
通过四因说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事物的各种成因,了解到事物形成的本质和目的。
事物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因素和因素的交互作用。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他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成分,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各种成因。
这种思想对以后的哲学、科学、甚至是艺术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简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作者:赵悦然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14期赵悦然内容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对早期自然哲学的一个简单总结,也是一个具有革命性的创造。
他认为,只有理解了事物产生的原因,即事物的本原,才能真正了解这个事物,因此提出了“四因说”。
本文通过亚里士多德所提理论分别阐释了会导致事物产生的四种原因,重点论述了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是自然本原”的原因,阐发了作者对自然本原争论的思考。
关键词:本原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一.“四因说”的形成与基本内容亚里士多德提出,只有理解了研究一个事物的原因并认识了研究对象的元素之后,才能说真正了解了这个事物。
因此,“在对自然的研究中首要的课题也必须是确认其本源”i(这里“本源”一词与“本原”同意)。
为了真正认识“物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事物,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首先掌握其本原为何。
“本原”这个概念到底应该作何种解释?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它同时意味着“开端”与“支配”。
ii它是一门学科的起步也是支配此学科的原理。
因此,亚里士多德与之前的西方先贤一样,都从本原出发去理解自然,古希腊哲学的内在一致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所谓“本原”指的其实是“原因”,而“原因”又包含四个方面。
于是,“四因说”的理论逐渐形成。
“四因说”认为事物有四种原因并且仅有四种: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部始终存在着的那东西”iii叫做质料因,由此,我们可知质料是组成事物的基本材料且从始至终都存在。
同时,它又是潜在的、被动的、本身没有运动能力且相对没有形式的。
“质料因”其实很容易理解,举例来说:金属铜是塑像的质料因、羊毛是羊毛衫的质料因而字母是音节的质料因。
在亚里士多德出现以前,“质料因”被哲学界主流观点判定为自然的本原,因此也一直被当作是事物形成最主要的原因。
表示出一个事物的形式或者特性(例如通过技艺创造出的成果)是一个事物的形式因。
评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朱志宇(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研究院广东广州511340)摘要:亚里士多德被西方哲学界称为"知识渊博的大师",其学术的深度与广度、原创性和影响力在西方哲学上都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亚里士多的哲学包括了科学的全部领域:逻辑学和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美学和形而上学等。
因此他又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他极其善于总结古希腊自然哲家的各种基质的理论,以及他老师柏拉图和师爷的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但又不是简单的摹仿和照搬,而是运用现实的物理现象来进行探索和研究,以此纠正前人不正确的思想观念。
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一哲学不仅要说明实体是什么,而且更要说明实体为什么成了实体,即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当他发现诸多自然哲学家提出的"水原说"、"土原说"、"火原说"以至"气原说"以及恩培多克勒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时,总是不能完整的解释实体之所以存在或产生的原因。
而老师柏拉图的"理念论"又有与现实世界相脱离的危险,比如像"垃圾或头发"这样的污浊物在善的理论世界找不到对应的理念型相一样,具有相当的不完整性。
于是根据其一生的研究,提出了构成实体的原因的"四因说"。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四因说;哲学一、四因说的基本内容亚里士多的"四因说"来源于实践的总结,总的来说是简单的。
任何事物发生和出现的必需条件都被称为原因。
亚氏的四种原因是(1)质料因。
他理解为天然的、未分化的材料,事物就是由质料因构成的。
比如雕塑家用青铜制作雕像,其任何无形式的青铜就是质料。
(2)形式因。
指当事物完全实现其目的时,在事物身上所体现的模式或结构。
评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他的一项重要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生物学、心理学和形而上学等领域。
本文将对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进行评析,探讨其在当代哲学和科学中的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变化都可以归因于四种因素,即材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材料因指的是事物所使用的物质,形式因指的是事物的形式和结构,动力因指的是引起事物变化的动力或原因,而目的因则是事物存在的目的和目标。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四种因素共同决定了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是任何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本原因。
在自然科学领域,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解释事物变化的方法。
以生物学为例,我们可以用四因说来解释一个生物体的产生和发展。
生物体的材料因是构成其身体的化学物质,形式因是基因组成的遗传信息和细胞结构,动力因是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过程,而目的因则是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
通过分析这四种因素,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物体的形成和运作,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心理学领域,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心灵活动,而心灵活动的产生和变化同样可以用四因说来解释。
人的思想和情感是由大脑的物质基础、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心理活动的机制以及人的内在目的和动机所决定的。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为心理学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在形而上学领域,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被广泛应用于对事物本质和存在的思考。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事物的存在和运动是由其四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决定的,而这四种因素也构成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形而上学研究者通过对事物的四因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方式,为我们揭示了世界的真实面貌。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对于一些现代科学领域,如物理学和化学等,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并不适用。
评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提出的四因说被认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对于后世哲学家、科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进行评析,探讨其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原因,需要分析四种因素:材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材料因指的是事物所用的材料或者构成的物质基础,形式因指的是事物的形式或者结构,动力因指的是事物产生的原因或者动力来源,目的因指的是事物的目的或者目标。
亚里士多德认为,通过分析这四种因素,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原因,从而深入地认识世界。
我们来谈谈材料因。
材料因指的是事物所用的材料或者构成的物质基础。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材料构成的,材料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以雕塑为例,雕塑的材料是石头、木头或者金属,这些材料构成了雕塑的实体。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也可以利用材料因来分析事物的本质和原因。
要了解一个化合物的性质,我们需要分析其构成元素和化学键的结构。
材料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之一。
动力因也是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中的重要概念。
动力因指的是事物产生的原因或者动力来源。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动力推动的,动力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以火箭为例,火箭能够飞行是因为其内部的推进剂产生了巨大的动力。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动力因来分析事物的本质和原因。
要了解一个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我们需要分析其内部的动力传递和转换过程。
动力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推动力量,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之一。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通过分析事物的材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原因,从而深入地认识世界。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不仅在哲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在科学研究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评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在西方哲学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出生于前384年,是柏拉图的学生,后来又成为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包括形而上学、逻辑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其中他的四因说是他形而上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对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进行评析,探讨其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可以通过四种原因来解释:材料因、形式因、运动因和目的因。
这四种因素共同构成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外部属性,是决定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因素。
下面对这四种因素依次加以解释:第一种是材料因(material cause),即事物由什么构成,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始的元素组成的,并且每种物体都有其特定的物质基础。
一根木棍的材料因就是木头,一座房子的材料因就是砖瓦和木材,一个人的材料因就是肉体和骨骼等。
第二种是形式因(formal cause),即事物的形态和结构是怎样的。
形式因是事物内在的组织结构和特征,它决定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
一根铁条的形式因是铁的形态和结构,一本书的形式因是书的文字、内容和结构,人的形式因是人的生物特征和心智结构等。
第三种是运动因(efficient cause),即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运动因是事物产生或改变的原因和动因,是事物变化的动力源。
一根木棍变成木椅的过程中,木匠的加工和雕琢就是木椅的运动因,一个人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和激励就是他的运动因。
第四种是目的因(final cause),即事物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
目的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和目标,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目标方向。
一个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一座房子建造的目的是提供居住和生活的场所,一只手表制造的目的是显示时间和提醒人们等。
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人们从古至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评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伦理学家,他对西方哲学和科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他提出的“四因说”(four causes)更是他哲学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对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进行评析。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指,对任何事物的解释都需要涉及到四种因素:材料因、形式因、效因和目的因。
这一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自然、技术和人文三个领域的问题。
下面我们将对这四种因素进行逐一分析。
材料因是指事物存在的物质基础。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而物质决定了事物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把椅子的材料因是木头,木头决定了这把椅子的硬度、重量和纹理等特征。
理解事物的材料因有助于我们从物质的角度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形式因是指事物的形态、结构和组织方式。
它决定了事物的外观、形状和功能。
亚里士多德以生物学中的生物形态学为例,认为形式因决定了生物的种属和属性。
换言之,形式因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模式,它与事物的材料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事物的特性和功能。
效因是指事物的产生原因和变化过程。
它涉及到事物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探讨了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变化规律。
亚里士多德通过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观察,总结出一般的因果关系,认为事物的生成和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种子长成植物、水汽凝结成雨水等都是效因的典型例子。
理解事物的效因有助于我们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
目的因是指事物存在的目的和价值取向。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目的和功能,而这种目的或功能往往是事物存在的意义所在。
举个例子,一把椅子的目的是供人们坐在上面休息,一部手机的目的是用来沟通和娱乐等。
理解事物的目的因有助于我们认识事物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和管理事物。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包括了材料因、形式因、效因和目的因,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的事物解释和认识的框架。
通过分析事物的物质基础、形态结构、生成变化和价值意义,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更好地把握事物的规律和趋势,更好地应对和利用周围的世界。
评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1. 引言1.1 介绍亚里士多德及其四因说亚里士多德(384-322BC)是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他的著作《物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这一理论成为他哲学体系的核心。
四因说包括形式因、材料因、运动因和目的因,用于解释事物的存在与变化。
形式因指的是事物的本质、特质和属性,即事物的形式特征。
材料因则是构成事物的物质或元素,也就是事物的物质基础。
运动因是指事物的变化或运动,即事物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目的因则是事物存在的目的或目标,事物的本质追求着某种目的而存在。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为人们理解现象和事物的存在提供了一种全面的方法。
通过分析形式、材料、运动和目的因素,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过程。
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强调事物的多重层面和综合性,为人们思考事物存在和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四因说的应用不仅限于哲学领域,还可以在各个学科和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运作和变化。
2. 正文2.1 形式因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他在哲学体系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其中形式因是四因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形式因是指一个事物所具有的形态和结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切事物都具有自己的形式因,这种形式因决定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因不仅仅是事物外在的形态和结构,还包括事物的内在属性和性质。
通过研究一个事物的形式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事物的本质和特性,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个事物。
2.2 材料因材料因是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物体的构成材料或物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存在及特性与其所使用的材料密切相关。
他认为物体的材料因是造成事物存在的基础,决定了事物的实质和性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特定的材料因,这些材料因受到形式因的作用而成为实际存在的事物。
木头是木制家具的材料因,而铁是铁器的材料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材料因并非仅指原材料,而是指构成物体的一切要素,包括原材料及其中所包含的形式、结构等。
对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重新解读李章印【专题名称】外国哲学【专题号】B6【复印期号】2014年08期【原文出处】《哲学研究》(京)2014年6期第67~74页【英文标题】A Re-interpretation of Aristotle's Four Causes【作者简介】李章印,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一、亚里士多德“原因”概念的原初性和过渡性近现代人主要从机械的或力学的角度去理解“原因”,但这样的“原因”并不是亚里士多德(以下简称亚氏)的(原因)。
在近现代因果概念框架下去理解亚氏四因说,无疑是不恰当的。
它导致的一个后果是,亚氏《物理学》“这部西方哲学的基本著作”“从未被恰当研究过”。
(Heidegger, 1998, p. 185)要恰当对待亚氏四因说,就必须摆脱近现代因果概念,以更原初的方式去理解。
如此,我们就应重视亚氏“原因”()与的统一性。
他不仅在同一种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术语,而且对“原因”的探讨也直接承接之前对的探讨,或者说,之前对的探讨在他看来都是对“原因”的探讨。
如此一来,对其“原因”概念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对的理解。
国内关于的翻译——始基、本源、本原、始点、开端、原理、原则等——各有其优点,但都不能充分体现古希腊思想家对这个术语的使用。
海德格尔这样梳理的含义:“在这个词中,希腊人通常听到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意味着有一种东西由此而得以起始和开端;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作为这种起始和开端,它同样也保持着对从中出现的东西的统治、限制和支配。
同时意味着开端和控制。
在较宽因而也较弱的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起始和指定。
为了表达出振荡于两者之间的统一含义,我们可以把翻译为起始的指定和指定的起始。
”(ibid, p. 189; Heidegger, 1976, S. 247)海德格尔所表明的就是,是使一种东西出现并在此之后一直支配和限制着它直至它最后立身的东西。
这里有相互关联在一起的两个要点:一是起始,这种起始虽为起始,却在起始之时总已指定了——是为“指定的起始”。
二是指定,这种指定虽然意味着最后的指定,却一开始就发挥着作用——是为“起始的指定”。
应该说,海德格尔的解释是全面和准确的,我们采纳这种解释。
当然,“起始的指定和指定的起始”未免过于复杂,可以简化为“始定”。
在国内对的原有翻译中,“始基”与这里的“始定”最为接近。
但“始基”之“基”带有实体主义和基础主义的色彩,会导致对希腊思想的误解,而“始定”之“定”则可以避免这种误解。
如果意味着“始定”,那么“原因”()也意味着“始定”。
但是,既然和“原因”都意味着“始定”,亚氏为什么不继续使用,还要再提出一个“原因”呢?“原因”一词的提出不仅关乎亚氏“四因说”,而且也关乎其动变()①问题及其整个自然学说,甚至还关乎其第一哲学。
这里无法从如此广泛的角度去探讨亚氏为什么在“始定”()之外再提出“原因”一词,而仅仅满足于指出:尽管亚氏所提出的“原因”一词与早先的都具有“始定”的意义,但早期希腊思想家的主要是“如何”意义上的,他们探讨万事万物如何起始和被指定,而亚氏的“原因”尽管也是“始定”的意思,却主要是“为什么”意义上的,他要探讨“关于每一个事物的‘为什么’”()。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194b19;以下引用亚氏著作只注篇名)“正因为他将‘为什么’作为一个哲学的最高问题,作为哲学的求知本性提到日程上来,所以探索原因成了他的哲学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
”(汪子嵩等,2003年,第436页)作为“为什么”意义上的“始定”,“原因”也就具有了“招致”、“负责”的意义。
实际上,“招致”或“负责”正是古希腊人所使用的“原因”一词的通常含义。
这种“招致”或“负责”既不是今天道德意义上的“招致过错”或“对某个错误担负责任”,也不是在自然科学意义上“机械地导致某个结果”,而是尚未分化出这两种含义。
也就是说,尚未把“价值”和“事实”分割开来,尚未把“应该”与客观化的“是”分割开来。
不过,相比于早期希腊思想家来说,对“为什么”问题的关注又确实是亚氏思想的新特点。
这使得其四因说既是对早期“始定”学说的继承,同时又增加了新的因素。
可以说,亚氏之“为什么”意义上的“始定”,作为“原因”,既是原初思想的退变,又是向近现代因果概念迈出的最初一步。
当然,亚氏的“原因”绝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原因”。
尽管它是“原因”,但仍然是“始定”和“招致”意义上的“原因”。
二、“聚形”意义上的形式因对于通常所谓的“形式因”,亚氏主要是这样来界定的:(1)稳定当前态和曾经态()。
(《形而上学》,983a27-28)(2)聚形或依样(傍样),亦即曾经态的聚集和它们的类(比如八度音程的原因就是2比1的比例和一般意义上的数),以及这种聚集的各部分()。
(《形而上学》,1013a26-29;《物理学》,194b26-27)(3)对于不动变的东西来说,“为什么”归根结底是指当前态()。
(《物理学》,198a16-17)(4)这也就是某物的曾经态()。
(同上,198b8)其中,用来指称这种原因的术语分别是:“稳定当前态”()、“曾经态”()、“聚形”()、“依样”或“傍样”()、“曾经态的聚集”()、“当前态”()。
我们通常把翻译为“本质”(苗力田)、“实体”(李真)或“本体”(吴寿彭)等,但这些译法都过于把后来的概念渗入其中。
来自于的阴性现在分词,意思是当前存在状态、到场。
亚氏只是进一步突出了这种到场的稳定性。
但无论如何稳定,这个词所指的仍然是存在,而不是现成存在者,通常的翻译容易让人理解为现成存在者。
为了突出亚氏赋予的“稳定”含义,我们可以把理解为“稳定当前态”。
对于,通常翻译为“本质”(李真)、“其所以是的是”(苗力田)、“怎是”(吴寿彭)等。
“本质”之译法同样过于意译,且无法与别开来。
而“其所以是的是”和“怎是”虽然不是过分意译,却忽视了重要的时间因素,因为是的过去未完体,相当于英语的[it]was。
从更加原初的角度看,指的是“曾经态”。
对于,国内的翻译是:“事物的基本定义”(吴寿彭)、“其所以是的原理”(苗力田)、“本质的定义”(李真)、“表述出本质的定义”(张竹明)等。
其中,被翻译为“定义”或“原理”。
但“定义”或“原理”何以是事物的原因呢?其实,“定义”或“原理”只是的派生意思。
关于的原初意思,我们采纳海德格尔的说法,把它理解为“聚集”或“采集”②。
在亚氏时代,的通常意思是话语,但话语最初并不是人的话语,而是存在的话语,而存在的话语就是“采集”或“聚集”。
如果我们把这里的叫做“聚集”,那么就应该叫做为“曾经态的聚集”。
对于,我们需要注意,亚氏的不同于柏拉图的或,它是指一个具体事物的。
亚氏又把这种叫做,并认为这种或必须依照聚集来理解,他说过“依照聚集的或”()。
(《物理学》,193a30-31)亚氏的或既具有名词含义,又具有动词含义,其意思是由聚集自身而“置入外观”的动变()、到场()(Heidegger, 1998, pp. 210-211),也就是“形成”一种“式”意义上的“形”“式”,或“形成”一种“状”意义上的“形”“状”。
但现代汉语的“形式”和“形状”作为纯名词只表达静的东西,如果把和翻译为“形式”和“形状”,聚集、置入、动变、到场、形成等意思就完全丢失了。
为了突出这些含义,可以把叫做“聚形”,把叫做“形聚”。
对于这个与相近的术语,如果把它叫做“原型”的话,也会失去其动词含义,因为我们已经不习惯于把“原型”理解为动词了,从而无法担当“始定”和“招致”意义上的“原因”之重任。
可以参照其构词法和亚氏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而把叫做“依样”(“依样画葫芦”的“依样”)或“傍样”(非纯粹名词“榜样”)。
因为由和构成,的意思是“来自……旁边”“沿着……”“靠近”“到某处”“转变”等,颇有“傍大款”中“傍”的意思,而的意思是“样品”“样本”等。
至于,张竹明翻译为“形式”,英译者翻译为what。
但相当于英语的[it]is,这里把理解为“当前态”。
总之,对于所谓“形式因”,亚氏说的是:稳定当前态和曾经态、聚形、依样或傍样、曾经态的聚集、这种聚集的各部分、当前态、曾经态。
当他说到“稳定当前态和曾经态”时,又特别补充说:“因为这种‘为什么’最终是指聚集,所以这种最初的‘为什么’就是原因或始定”。
(《形而上学》,983a28-29)这表明,“稳定当前态和曾经态”之所以被看作原因,最终还是由于其“聚集”。
对于“当前态”和“曾经态”等说法,亚氏同样也是着眼于其“聚集”。
如此,就可以把稳定当前态和曾经态、曾经态的聚集、这种聚集的各部分、当前态、曾经态等说法归并为“当前态和曾经态的聚集”,使亚氏对“形式因”的界说变成两种:当前态和曾经态的聚集;聚形、依样或傍样。
但这两种界说其实也是一样的,因为“当前态和曾经态的聚集”就是“聚形”,同时也是“依样”或“傍样”。
不过,从表述方式的角度来说,“当前态和曾经态的聚集”过于繁琐,而“聚形”“依样”或“傍样”则比较简明。
但“傍样”或“依样”不太适合于自然物,也太具有柏拉图色彩,太像“模仿”或“分有”,亚氏实际上也很少使用。
而“聚形”之说法既简明,又体现出亚氏特色,而且通常所谓“形式因”的“形式”也正是这里解读为“聚形”的。
由此,通常所谓的“形式因”,如果不能在“形成”一种“式”这种“形”“式”意义上来使用“形式”的话,就应该更准确地叫做“聚形因”。
“聚形”既是一个事物的起始,又始终指定着该事物,并且总已指定了该事物,因而是一种起始和指定着的“始定”,是招致一个事物之为该事物的原因,是该事物之为该事物的“为什么”。
一尊铜像就是在不断“聚”“形”中产生出来的。
三、“在场的适用者”意义上的质料因对于质料因,亚氏的说法分别是:(1)(作为适用者的)质料及其在场()。
(《形而上学》,983a29-30)(2)由之产生事物的那个持续的东西()。
(《形而上学》,1013a24-25;《物理学》,194b24)(3)在所产生的事物那里则指(作为适用者的)质料()。
(《物理学》,198a20-21)(4)会包含在未来东西之中的这个东西()。
(同上,198b7) 我们一般把其中的翻译为“质料”,但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质料”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亚氏的“质料”并不是可以用来制作任何东西的材料,并不是随随便便的质料,而是就其存在而言某个具体事物的质料。
一个铜像的铜是就其存在而言特别适用于这个铜像的这块铜。
这块铜之为质料,不能离开雕刻活动,更不能离开这个铜像。
铜之为质料,就在于这个铜像可以在这块铜中呈现出来。
亚氏不是柏拉图,更不是后世的普遍主义者,他一般不会超出特定东西去思考抽象和普遍的东西。
海德格尔认为,亚氏是用来刻划质料的,而的意思是“能力”、“适合于……”,而则是指“适合”或“适合状态”(appropriateness)这样一种到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