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政学说——《孟子》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24
《孟子》原文详细翻译与解读《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为儒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该书主要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阐述了儒家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
本文档将为您提供《孟子》原文的详细翻译与解读,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之作。
目录1. 孟子简介2. 《孟子》主要内容概述3. 原文翻译与解读3.1 孟子见梁惠王3.2 公孙丑上3.3 滕文公上3.4 离娄上3.5 万章上3.6 告子上3.7 尽心上3.8 告子下3.9 尽心上3.10 滕文公下3.11 离娄下3.12 万章下3.13 告在下1. 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强调道德修养、仁政爱民,倡导王道政治,反对战争和暴力。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孟子》主要内容概述《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上。
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道德观念: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认为人们应当努力培养和践行这些道德品质。
2. 政治主张:孟子主张仁政爱民,认为君主应当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福祉,实现国家和谐稳定。
3. 哲学思想: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强调道德修养和内心自我完善。
4. 教育观念:孟子主张因材施教,强调启发式教育,提倡“不言之教”和“存心养性”。
3. 原文翻译与解读3.1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解读:孟子在此段中批评了梁惠王只关注国家利益而忽视道德修养的做法。
孟子的“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开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开展为仁政学说 ,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那么运用于政治 ,以缓和阶级矛盾 ,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 ,认为“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 ,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 ,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 ,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伺候统治者。
孟子认为 ,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 ,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 ,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 ,如果不顾人民死活 ,推行虐政 ,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 ,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 ,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 ,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开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 ,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 ,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 ,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 ,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 ,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孟子说:“夫仁政 ,必自经界始〞。
所谓“经界〞 ,就是划分整理田界 ,实行井田制。
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 ,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 ,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根底 ,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
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 ,百亩之田 ,吃穿自给自足。
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 ,有恒产者有恒心 ,无恒产者无恒心〞 ,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 ,固定在土地上 ,安居乐业 ,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 ,为非作歹。
孟子认为 ,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 ,统治者再兴办学校 ,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 ,引导他们向善 ,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气 ,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 ,而天下平〞。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 ,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 ,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
试论孟子“仁政”学说的思想内涵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仁政”学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资源。
本文将试论孟子“仁政”学说的思想内涵,探讨其对人际关系、政治理念以及社会建设的影响。
孟子的“仁政”学说强调的是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建立和谐社会。
仁政即是以仁爱之心为核心的政治理念,其内涵包括关怀民生、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等多个方面。
孟子认为政治的初衷应当是为了造福人民,统治者应当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以仁政治国。
这与儒家的仁爱之道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是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天性,主张相互尊重、互助合作。
孟子的“仁政”学说对于政治理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政府应该贯彻仁政,以德治国,而不是以刑罚来约束人民。
他提出了“罚当罪,赏当德”的政治观念,强调以德行政,以善治国。
仁政所强调的是在政治实践中崇尚仁爱之心和道德修养,使得君子治国,与天下共享治理国家的责任和义务,使政府的权威和合法性来自于其仁政。
孟子的“仁政”学说对社会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需要有德行高尚的君子来领导,而这是从人的天性出发的。
他主张由仁者主导国家政治,以仁政治天下,使政府出现更多的人情味,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从而能够更好地团结百姓、建设国家。
仁政学说的提出也反映了孟子对于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关注,他认为仁政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孟子的“仁政”学说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他认为人之初性善,人与人之间应该以仁爱相待,要有亲和力、爱心、包容心和宽厚心,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利,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孟子的“仁政”学说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提供了哲学层面的指导,对于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孟子“仁政”学说的思想内涵包括政治理念、社会建设和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
他的“仁政”学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试论孟子“仁政”学说的思想内涵孟子的“仁政”学说是他在政治领域关于人治道德的思想体系。
他坚信只有通过仁政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一思想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孟子认为“仁政”是一种人治道德,而不是单纯的政治手段。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仁德为基础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以权力和利益为出发点。
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以仁爱之心去治理百姓。
他强调君主应该像慈父一样关怀百姓,像教育者一样教导他们,像朋友一样和他们沟通,像仁者一样待人接物。
只有君主真正具备了仁德之心,才能够正确地领导和管理国家。
孟子的“仁政”学说强调了君主权力的合法性。
他认为君主的合法性来自于对百姓的仁德关怀和责任。
君主是天命所赋予的,他的权力来自于天,但也需要担负起对百姓的责任和义务。
孟子强调君主不应该滥用权力,而应该尽心尽力为百姓谋福祉。
只有这样,君主的统治才会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孟子的“仁政”学说强调了社会公正与和谐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当社会存在公正的制度和秩序,人们才能够安居乐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
他主张君主应该制定公正的法律和政策,让百姓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他注重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认为只有当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得到平衡和统一的时候,社会才能够实现和谐与稳定,人们才能够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孟子的“仁政”学说还注重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君主和合格的百姓。
他主张教育应该普及,为全体百姓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才能。
他认为教育能够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培养人的智慧和能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他对于理想政治形态的探索和思考。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仁德为基础,用心慈善之心去治理国家;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命,需要为百姓谋福祉;他强调社会公正与和谐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作用。
这些思想内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理解和探索理想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试论孟子“仁政”学说的思想内涵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仁政的思想有着深刻的探讨和阐发。
仁政是孟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其内涵丰富,涵盖了政治、伦理、社会等多个领域,对于中国古代以及当今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孟子“仁政”学说的思想内涵方面展开探讨。
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现了人伦的关怀和社会秩序的追求。
在孟子看来,“仁”是人性的本质和根本,而“政”则是对人性的引导和规范。
他认为,政治权力应当以仁义的原则来管理社会,而不是以暴力和权势。
仁政思想主张利民、惠民、利民,以民为本,执政者应当化众之心,使人民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尊重。
这种以仁治国的理念,赋予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以鲜明的人伦关怀色彩,体现了他对人类社会秩序的追求。
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现了政治权力的道德责任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孟子主张,政治权力来自于人民,政府的责任是维护人民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对民众而言,政府应当先顾及其利益,保障其基本权利,保障其自由和尊严。
对于统治者而言,政府的主要目的在于为人民谋取福祉,制止不义,维护社会正义。
孟子指导政府应该弘扬仁政,推行有为政府,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使社会实现持续的稳定和繁荣。
孟子的仁政思想与教育的实现息息相关。
他认为政府应当以教化为本,通过教育来促进民众的思想道德进步,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水平。
孟子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政府应当以身作则,以德化人,塑造道德典范,引领民众向上进步。
在仁政体系中,教育成为政府实现仁政的重要手段,可以提升国民的道德素质,建立和谐社会,使政府的治理更加得心应手。
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现了社会责任和博爱精神。
他强调政府应当关心贫苦人民,化解社会矛盾,创造更加宽松的社会环境。
孟子认为政府应当以德行和博爱来实现统治,执政者应当放眼全局,行仁政之事,以实际行动来关爱民众,解决民生问题。
他也主张宽恕之道:“古之君子,贻厥辞色以温人,不贻厥辞以敏人。
”孟子认为政府应当保持宽容和仁慈的胸襟,以待人民,化解社会矛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孟子仁政学说的内容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仁政是治理国家的最佳方式。
孟子认为,一个好的君主应该首先考虑人民的福祉和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孟子的仁政学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亲民思想:孟子认为,一个好的君主应该亲民爱民,关心人民的疾苦,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的需求和疾苦,并及时解决。
2. 民本思想:孟子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应该时刻把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 德治思想:孟子认为,一个好的君主应该采用德治而非法治,因为德治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君主应该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实行道德教育,培养人民的品德和修养。
4. 王道思想: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王道而非霸道治国,即用仁义之道来治理国家,实行仁政,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提倡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促进国际关系的和平与稳定。
孟子的仁政学说强调了君主对人民的责任和义务,提倡以仁义之道治国,主张实行道德教育,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应该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政治思想孟子生于战国中期,“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子则继承发扬孔子的思想,“乃述唐虞、三代之德”(《史记•孟子列传》),希望以“王道”之德政而不是以“霸道”之力政来结束战乱,统一天下。
孟子在政治上伸张的道德理想主义,虽然当时被认为是“迁远而阔于事情”,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乃至在现代也仍有其重要的意义。
民本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学说是孟子的政治纲领,王道思想是他的政治理想。
民本、仁政和王道,三位一体,是对孔子德政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1. 民本思想: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兵祸连结,人民深受其苦,民不聊生。
在这种兵祸连连的状态下,统治者只顾争城夺地,不管百姓死活。
“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
”(《孟子•梁惠王上》)在这种情况下,民心思定,社会渴望统一。
孟子作为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希望国君能行王道,爱护人民,救民于水火,在仁政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统一。
“民归之,如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民本思想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仁政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
仁政学说的其他内容大抵源于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并非孟子的发明,孟子以前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墨子等都曾论及民本思想。
孟子的贡献在于深刻、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最终纳入到施政纲领中。
战国时代的政治风云以及历史的经验教训使孟子深刻地意识到民心向背的作用,认识到统治者要巩固政权并进而统一天下,就必须依靠民众的力量。
因此他说:“诸侯之三宝:土地、人民、政事。
宝珠玉者,殃心必身。
”(《尽心下》)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民为贵”的思想,大胆地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这里,人民位列第一,可见,在孟子眼中,人民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是至高无上的。
为了得到人民的拥护,孟子强调君主要与民同乐。
《孟子》中教育思想的解读引言孟子创立了孟学,流传下来了《孟子》,不仅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和地域,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当时以及前代的儒家学说,同时,还因为孟子的家世、家教以及身世,共同促进了孟子的思想的诞生和发展。
其中,孟子的家世、思想和家教以及由此使得孟子形成的一种独特个性,并且对孟子学说产生了独特德尔影响。
《孟子》这一思想巨著主要阐述孟子所倡导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性本善",《孟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理论,整个《孟子》都散露孟子的教育思想,虽说很多学者都尝试对孟子思想进行归纳分析,但笔者认为还有太多值得去研究。
一、孟轲和《孟子》《孟子》记录着孟子以及他的学生的言行。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中期的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与孔子的故乡曲阜较近。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政治家,并且继承了孔子的学说。
宋孝宗年间,朱熹把《孟子》列为《四书》之一,由此开始,《孟子》被放置在了最高的位置。
元、明两朝代后,《孟子》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于是,成为每一位读书人必不可少的读物。
与当年的孔子相同,孟子也曾经带着学生周游魏、齐、鲁、宋、薛以及滕等国,此外,还被齐宣王请为客卿,无独有偶,孟子与孔子一样,政治主张都被排斥,所以便选择返回家乡开设学堂自己讲学。
《孟子》一书,汇编了战国时候孟子的言论,记录了孟子和其他诸家思想的争鸣、对弟子的言传身教以及出访游说诸国等,据说由孟子和弟子万章等共同完成.本书记录孟子的治国及政治观点,提倡仁政、王霸之辩、民本、格君心之非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此外,孟子对于气节也看得非常的重要。
认为“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对于嗟来之食,孟子认为应该不屑一顾,由此可以认为其相当看重气节.本书完本于战国中期,属于儒家经典之作。
在朱熹认定的“四书”中,《孟子》所占的比例最大,约为三万五千字,直至清末,“四书"都是科举备考。
《孟子》文论思想分析孟子的主要思想(一)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在儒家学说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之为“孔孟”,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主要体现在“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方面。
一、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
他大大发展了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保民”、“与民同乐”,其中,最突出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尽心下》)孟子认为民众比君主重要,天子之所以为天子是因为他得到民众的信任。
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离娄上》)桀和纣丧失了天下,正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失去了民心。
因此他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提出对残害人民的暴君可以进行诛伐,推翻他,并认为这是正义之举。
“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万章下》)“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尽心下》)对于汤伐桀、武王伐纣之事,孟子明确表示“贼仁者谓之贼。
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
他认为不仁不义的上位者是“独夫”,人民就可以“易位”甚至名正言顺地杀了这样的人,而不背上“弑君”的罪名。
孟子强调国君不仅要爱护民众,也要爱护臣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离娄下》)在他看来,国君对臣下不尊重、不爱护,臣下同样可以背弃国君。
“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万章下》)孟子把人民的意愿作为战争是否该兴起的重要标准。
当齐宣王在攻取燕国的问题上向孟子请教时,孟子认为取不取燕国要看燕国的人民是否愿意,“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试论孟子“仁政”学说的思想内涵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在思想和思想实践方面均有卓越的成就。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他一生所倡导的,是一种以仁为中心的政治理念和实践方式。
在孟子看来,“仁政”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二,仁政是立足于道德规范的政治实践。
孟子认为,仁政必须坚持道德与法律的结合,尊重传统的道德和法律规范,遵循道德规范,重视政治伦理,具有人民性和文明性。
政治决策必须以符合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为标准,以保证政治决策有道德基础,不失人民的理性、理智和尊严。
第三,仁政是一种以和为贵的政治理念。
孟子认为,政治决策应遵循和谐共处的原则,以协调、统一、平衡为目标。
只有在温和、互相体谅的氛围中,才能形成良性的政治关系,避免夫妻反目、上下错位等不和谐的局面。
第四,仁政是一种“常人政治”,即注重民众的智慧和感情,以民众的共同意志为核心。
在孟子看来,政治领袖不应过多强调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而应注重平民百姓的意见和思考,找到靠近人民的治国方案,为百姓谋求利益。
这需要领袖具有广泛而尊重的视野,懂得民生,懂得竭力让民众发挥主体作用。
第五,仁政是一种实践中建构的过程。
孟子认为,“仁政”不是一套死板的理论,而是一种具有动态性的政治思想和实践。
在实践中,仁政具有不断进步的可能性。
只有通过不断构建、试错和完善,才能实现良性的政治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孟子的“仁政”学说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仁政思想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政治领袖必须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注重道德准则和和谐共处,倾听民意、关注民生,不断构建一种温和、尊重的治国模式,实现与发展的进步。
关于孟子的仁政学说针对春秋,战国时代连年战争、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
孟子的仁政思想包括如下内容:1、民本主义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猪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猪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2、邦国的主权在民: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
”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者能一之。
”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
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万章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
”又说:尧荐舜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是说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开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
于是舜就作了天子。
虽然在孟子看来,归根结底天有决定权,但是天还是把事情告诉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了天子。
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介,则臣视君如寇仇。
”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于传有之”。
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这是合情合理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孟子仁政思想的诠释1、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的贵民思想,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2、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
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历史意义孟子是比肩孔子的儒家圣人,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
孟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贡献集中体现在孟子的仁政学说中。
孟子的仁政学说从广义上来说,包括孟子的性善论、尽心说、浩然之气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以“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为主要内容。
一、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他明确提出要“保民” ,要“与民同乐”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二、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1、养民:一要制民之产,“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
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徭役。
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三要取民有制。
他主张薄税轻敛,不能滥征,不能搞苛捐杂税。
他把这看作是富民之道,还骂那些自称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的所谓“良臣”是“民贼”。
2、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
他屡屡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解决民众的道德问题。
三、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实现“王道”这一目标。
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正因为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都被他视为“罪人”,遭到他的猛烈抨击。
四、性善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首先,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性善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人都有向善的能力。
论孟子思想中的仁政学说作为传统儒学代表人物的孟子,虽然其学说深受孔子仁、礼思想的影响,但是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孔子思想的范畴进行钻研,而是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提出新的命题,并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证。
“仁政”的发展在孟子处得到新的阐述,他从人的天性开始入手,对理想的政治环境进行自己的深入探讨。
一、性善论是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的出发点孟子提出人性的问题以前,春秋时期的孔子就已经对这一问题有过解释。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在孔子的理解中,人的天性相差无几,人性的差别之所以会产生重大的区别,是由于后天环境的侵扰所习染的,孔子注重的是人的社会实践,认为人的后天后动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
而战国时期的孟子究于人性的问题,则主张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基础。
要想讨论清楚孟子政治思想中的仁政学说,必须对性善论作深入了解。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谓的不忍人之心就是人自出生以来,便天生地具有了恻隐之心、善恶之心、羞耻之心和是非之心等等,此种不忍人之心决定了人善的本性,而这种善的本性又经常性的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
社会生活中,人之所以能够称之为人,就在于人具有其善的本性。
人性善,是人类社会的集团生活能够得以继续的基石,人也在此前提条件下进行经济、政治制度等的发展。
人的良知良能,孟子认为是先天具备的,后天的行为习惯只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补和完善,对于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行为处事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
“人之所不学而而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由此可以知道,以良知良能为基础的人性善的本能也就没有差别。
孟子通过人性本善的探索,将其研究成果运用到政治思想的论述中,主张由于生活群体中的个人因为良知良能的本性,统治者在治国方略中应该将仁政作为首要原则。
而同样因为良知良能的本性,普通个人具有的不忍人之心,加上仁政的施行,国家的社会秩序、人伦纲常和社会战乱也会偃旗息鼓。
试论孟子“仁政”学说的思想内涵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孟子”,他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其中最核心的思想之一就是“仁政”。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他对社会治理的一种理念和方针,它强调了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孟子的“仁政”学说强调了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保障人民的生活需求和幸福,政府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推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
政府要尽力为人民提供物质条件和制度环境,使得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权益,如食物、衣物、住房、医疗等。
政府还需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和文化扶贫,促使人民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孟子认为,政府的理想状态是一个以仁爱为核心的政府,它致力于实现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
孟子的“仁政”学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政府的治理应该以道德为基础,以仁爱为准则。
政府要善于引导人民的行为和思想,通过道德教育和示范的力量,促使人民自觉遵循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和家庭关系等道德准则。
孟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点,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怀、帮助和关爱。
政府应该积极推动社会和谐,建立和睦相处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要鼓励人民在家庭、社区和社会各个层面上展现温暖、友善和正义的品质。
孟子的“仁政”学说倡导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互动和参与。
他强调政府应该与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倾听人民的声音和需求,将人民作为决策的主体参与到治理的各个环节中去。
政府要注重民主和法治的重要性,尊重人民的权利和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孟子认为,政府和人民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政府应该尽力满足人民的合理需求和诉求,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他对社会治理的一种理念和方针,它强调了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一学说要求政府以仁爱为核心,以人民为中心,推行以道德为基础的治理方式。
它强调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互动和参与,注重民主和法治的重要性。
第6单元仁政学说孟子肯定人人皆有“仁心”,因此,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虐政”,痛斥“残民”现象,表现出了他对社会极大的责任感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他要求执政者言“仁义而已”而非言“利”“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对百姓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要有“恻隐之心”。
他提醒执政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要“君子以仁存心”。
这些都有着历史进步意义。
“仁政”论体系那了孟子基本的政治思想。
作为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代表,《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文学特色。
学习本单元,除了要结合文本理解“仁政”的基本含义,还要注意体味《孟子》的语言风格,分析善于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同时要注意词类活用的现象。
行仁政而王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③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战国时期魏国又称梁君。
②[叟]对老者的敬称。
③[亦有]只有。
吾国?’大夫①曰:‘何以利吾家②?’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③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⑤。
未有仁而遗其亲⑥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⑦。
天下可运于掌⑧。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⑨。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⑩。
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抑11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12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曰:)“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①[大夫]周代社会次于诸侯的一个等级。
当时诸侯国中,国君之下有大夫、士等。
②[家]指大夫之家,即大夫的受封之地。
③[上下交征利]上上下下相互争夺私利。
征,夺取。
④[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万辆兵车中占有千辆,千辆兵车中占有百辆,(这些大夫之家的家产)不能算是不多了。
⑤[不夺不餍]意思是不把国君的一切夺取过来是不会满足的。
餍,满足。
⑥[遗其亲]抛弃其父母。
遗,遗弃。
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两句]尊敬自家的来人,推广开来也尊敬别家的老人;疼爱自家的幼者,推广开来也疼爱别家的幼者。
第一个“老”“幼”做动词,有“尊敬”“疼爱”的意思。
⑧[天下可运于掌]治理天下就像运转手掌一样容易。
⑨[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见《诗经•大雅•思齐》。
意思是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刑,通“型”,作榜样。
寡妻,嫡妻,正妻。
御,治理。
⑩[“权,然后知轻重”两句]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
权:本指秤锤,这里用作动词,指称物。
11[抑]还是。
12[构怨]结怨。
也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①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②;民之憔悴③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④。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⑤,惟此时为然。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⑥,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⑦,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⑧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⑨之服孔子也。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⑩’。
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鉴赏品析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的中心内容,是孟子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政治理想。
尽管在当时被视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得不到实现,但由①[辟]开拓②[“且王者之不作”两句]况且(就历史看)不出现王者,从没有像现在这样长久过。
疏。
指时间长久。
③[憔悴]劳苦的样子。
④[“德之流行”两句]德化的传播,比驿站传递命令还迅速。
置邮,驿站。
⑤[“故事半古之人”两句]所以用古人一半之力,成效却会多出一倍。
⑥[以力假仁者霸]凭借强力而假托行仁者可以称霸。
⑦[王不待大]称王不一定必须大国。
待,等待。
⑧[赡]丰富,足够。
⑨[七十子]指孔子弟子。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又二人”。
⑩[无思不服]没有人不心悦诚服。
思,语气助词,无实义。
于这一学说包含着许多真理性的命题,对后来的中国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一切非儒家的派别都难以敌过儒家,儒家始终保持一尊的地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道统,都和孟子的仁政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天下如何由分而一呢?儒法两家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统一观,这就是“王道”和“霸道”。
孟子认为“霸道”就是“以力服人者”,即依靠武力、刑罚去压服人而驱民于战,通过兼并战争而实现统一。
“王道”就是“以德服人”,不诉诸武力,而依靠其仁德的感召力使万民来眼,万国来朝,就像孔子的七十弟子对孔子一样“中心悦而诚服”。
这种“以德眼人”的“王道”,实际就是“仁政”。
它的基本要义就是将抚老慈幼这一套道德原则由近及远推广到全体社会成员身上,由此去争取人民的服从和拥护。
资料链接朱子以天道之“无私”释“仁”上述“仁”释为“亲”、“亲”释为“私”的界定,到后世渐以改变,宋代乃有专以“无私”释“仁”者。
宋儒喜言天理,以“无私”释天理,遂亦以“无私”释“仁”。
如:《朱子语类》卷六:“公不可谓之仁,但公而无私便是仁。
……无私以间之则公,公则仁。
……惟无私,然后仁;惟仁,然后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朱子语类》卷四十一:“无私便是仁。
……人能克己,则日间所行,事事皆无私意而合天理耳。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仁,便如天地发育万物,人无私意,便与天地相似。
”《朱子语类》卷九十六:“公而无私则仁。
”由此引申,以至君子小人之分与中庸之义,亦可以“公心”、“私心”为断,如说:《朱子语类》卷二十六:“‘君子小人趋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
'只是小人之事莫非利己之事,私也。
君子所怀在德,则不失其善。
至于刑,则初不以先王治人之具而有所憎疾也,亦可借而自修省耳。
只是一个公心。
”《朱子语类》卷六十三:“心无一点私,则事事物物上各有个自然道理,便是中庸。
以此公心应之,合道理顺人情处便是。
”公私的“私”字,本作“厶”,假借为“私”。
《说文》:“厶,姦衺也。
”《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
”《周礼》:“大者公之,小者庶民私之。
……大兽公之,小禽私之。
”此所谓“公”,为公侯、公族之公;此所谓“私”,亦为支庶、私室之意。
此一公私概念当与先秦宗法制度相关,公、私皆相对于族姓中之大宗、小宗而言,与现代一般伦理概念中的自私、自利不同。
天子相对于诸侯为大宗,诸侯相对于大夫为大宗,大夫相对于士为大宗;诸侯相对于天子为小宗,大夫相对于诸侯为小宗,士相对于大夫为小宗。
而上古礼制,重在分辨远近亲疏,大小远近各具意义,大宗远祖虽然重要,却并不能取代小宗与近亲,甚至近亲的地位更加重要,此之谓“亲亲”。
《礼记·大传》:“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
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穆。
”“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
是故人道亲亲也。
”郑玄注:“用恩则父母重而祖轻,用义则祖重而父母轻。
”故知古人“乌鸟私情”一语,实为“仁”字之正解。
按宋儒所论,与先秦儒家之说恰相反转。
经过宋儒的诠释,“仁”之意义不仅上推至于天道,并且天道亦已下涵人性。
清儒钱大昕谓“古书言天道者,皆主吉凶祸福而言……皆论吉凶之数,与天命之性自是两事”(《十驾斋养新录》卷三《天道》),亦为有感而发之语。
盖因三代以后宗法制度早已变换为官僚制度,家族意义转轻,小宗近乎庶民,大宗亦无疆土。
故宋儒论“仁”乃变大宗、小宗之公私而为天道、人性之公私。
宋儒所论“私心”实就一切人欲而言,而所论“公心”则拟于天道,或为抽象之人性。
而宋儒以“公心”为“仁”,与先秦儒家释“仁”为“私”,其语义遂截然相反。
(摘自《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张京华)思考感悟一、梁惠王对孟子说“你的到来将对我们国家有‘利’吗?”,孟子是如何回答的?二、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阐述了怎样的观点?对你有何启示?三、“施仁政”“犹解倒悬”,孟子使用哪些手法来阐述这一观点的?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②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③之聪④,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⑤,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孟子·离娄章句上》孟子曰:“三代⑥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①[离娄]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
②[公输子]即公输班(“班”也被写成“般”、“盘”),鲁国人,所以又叫鲁班,古代著名的巧匠。
③[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古代极有名的音乐家。
④[聪]听力。
⑤[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如果有了仁爱之心和仁爱的名声,百姓却没有受到他的恩泽。
闻,名声。
被,受到。
⑥[三代]夏、商、周。
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①酒。
”——《孟子·离娄章句上》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械一车薪之火也②;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
此又与③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孟子·告子章句上》宋牼④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⑤,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
二王我将有所遇焉⑥。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⑦。
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⑧则不可。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①[强]勉强。
②[“今之为仁……一车薪之火也”]如今奉行仁道的人,就像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草所燃烧的大火一样。
③[与]助长。
④[宋牼(kēng)]战国时宋国著名学者,反对战争,主张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