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仁政学说
- 格式:pdf
- 大小:68.77 KB
- 文档页数:2
第6单元仁政学说孟子肯定人人皆有“仁心”,因此,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虐政”,痛斥“残民”现象,表现出了他对社会极大的责任感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他要求执政者言“仁义而已”而非言“利”“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对百姓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要有“恻隐之心”。
他提醒执政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要“君子以仁存心”。
这些都有着历史进步意义。
“仁政”论体系那了孟子基本的政治思想。
作为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代表,《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文学特色。
学习本单元,除了要结合文本理解“仁政”的基本含义,还要注意体味《孟子》的语言风格,分析善于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同时要注意词类活用的现象。
行仁政而王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③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战国时期魏国又称梁君。
②[叟]对老者的敬称。
③[亦有]只有。
吾国?’大夫①曰:‘何以利吾家②?’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③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⑤。
未有仁而遗其亲⑥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⑦。
天下可运于掌⑧。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⑨。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⑩。
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抑11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12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曰:)“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①[大夫]周代社会次于诸侯的一个等级。
《孟子》孟子著有《孟子》一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
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师承子思,但推崇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
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
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曾受业于子思。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思想简介孟⼦思想简介转⾃:孟⼦传承⽹ 2012-10-3之⼀:仁政孟⼦,战国时期伟⼤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物之⼀。
他继承和发展了孔⼦的思想,提出⼀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了极⼤的影响,被尊奉为 “亚圣”。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盈天下”。
孟⼦站在儒家⽴场加以激烈抨击。
他曾以⼠的⾝份游说诸侯,以推⾏⾃⼰的政治主张,但当时各⼤国都致⼒于屯聚兵⼒,争取通过暴⼒的⼿段实现统⼀。
孟⼦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
后退居讲学,与其学⽣⼀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七篇”。
孟⼦的思想渗透于政治、经济、哲学、伦理等社会⽣活的诸多⽅⾯,产⽣了陶冶情操、崇尚⼈格、尊⽼慈幼、安邦治国、顺应⾃然、天⼈和谐等多种功能和影响。
“孟⼦思想体系的核⼼是追求个体⼈格完善、社会协调、天⼈和谐。
”孟⼦思想对于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之⼆:民本孟⼦将孔⼦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于政治,以缓和社会⽭盾;孟⼦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
”后来《⼤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的这种思想发展⽽来的。
孟⼦仁政的具体内容很⼴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的主线是民本思想。
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来的。
孟⼦根据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民这⼀问题,对于国家的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主张,“亲亲⽽仁民”,“⽼吾⽼以及⼈之⽼,幼吾幼以及⼈之幼”。
民本思想⽆论是在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具有⼗分重要的意义:党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这⼀思想体现。
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时引⽤了《孟⼦》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的仁政思想继承于孔子的“仁学”思想,是一套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理论体系。
它是一套以“仁”为基础,以“仁民”为核心的思想,它强调稳定的政治秩序,突出“民”的主体地位,孟子的仁政思想无论在儒家政治思想发展史上,还是在整个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同时,对当今社会的建设有着重大借鉴意义。
一、孟子仁政思想的背景(一)思想来源——孔子仁学的继承与发展孟子的“仁政”思想,从思想渊源来看,是对孔子“仁”学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论语》中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仁就是爱,就是对别人施予爱,这是儒家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一般准则,也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灵魂。
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仁者爱人”,“侧隐之心,仁也。
”人人都心怀同情之心、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这是与孔子的仁完全一致的,它构成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出发点。
在孟子看来,从这种普遍的同情心、不忍人之心出发实现仁政,治理国家就易如反掌。
换言之,只有用仁者爱人的观念来推行仁政,才能很好地治国平天下。
(二)历史前提——历史经验教训的概括和发展孟子通过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得出结论说:“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
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孟子·尽心下》)他从历史上诸多战争中认识到了人民的作用。
早在夏朝,桀王“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史记·夏纪》)人民痛恨他,发誓与之同归于尽。
继至商代末,纣王“暴虐百姓,奸宄商邑”,激起人民的反抗,国家纷乱不堪,民怨沸天。
西周末年,周厉王行暴政,强制推行领主国有制,禁止平民入川泽山林,渔猎谋生,引起国人不满,又采取高压手段,严禁人们议论国事,民众忍无可忍,于是起义攻占京都,捣毁宫室,厉王被逐。
事实表明:民志不可侮,凡行暴政害民者,终归没有好下场。
历史不只有反面的教训,也提供了正面的经验。
商之汤王、周之文王、武王行仁德,抚爱百姓,因而深得人民的拥护,在民的支持下,他们一举灭桀、灭纣而得天下。
关于孟子的仁政学说针对春秋,战国时代连年战争、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
孟子的仁政思想包括如下内容:1、民本主义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猪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猪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2、邦国的主权在民: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
”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者能一之。
”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
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万章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
”又说:尧荐舜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是说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开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
于是舜就作了天子。
虽然在孟子看来,归根结底天有决定权,但是天还是把事情告诉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了天子。
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介,则臣视君如寇仇。
”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于传有之”。
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这是合情合理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孟子的主要思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在儒家学说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之为“孔孟”,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她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主要体现在“民本”、“仁政”、“王道”与“性善论”等方面。
一、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就是孟子思想的精华,就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
她大大发展了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保民”、“与民同乐”,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就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尽心下》)孟子认为民众比君主重要,天子之所以为天子就是因为她得到民众的信任。
她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离娄上》)桀与纣丧失了天下,正就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失去了民心。
因此她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提出对残害人民的暴君可以进行诛伐,推翻她,并认为这就是正义之举。
“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万章下》)“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尽心下》)对于汤伐桀、武王伐纣之事,孟子明确表示“贼仁者谓之贼。
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
她认为不仁不义的上位者就是“独夫”,人民就可以“易位”甚至名正言顺地杀了这样的人,而不背上“弑君”的罪名。
孟子强调国君不仅要爱护民众,也要爱护臣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离娄下》)在她瞧来,国君对臣下不尊重、不爱护,臣下同样可以背弃国君。
“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万章下》)孟子把人民的意愿作为战争就是否该兴起的重要标准。
当齐宣王在攻取燕国的问题上向孟子请教时,孟子认为取不取燕国要瞧燕国的人民就是否愿意,“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论孟子思想中的仁政学说作为传统儒学代表人物的孟子,虽然其学说深受孔子仁、礼思想的影响,但是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孔子思想的范畴进行钻研,而是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提出新的命题,并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证。
“仁政”的发展在孟子处得到新的阐述,他从人的天性开始入手,对理想的政治环境进行自己的深入探讨。
一、性善论是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的出发点孟子提出人性的问题以前,春秋时期的孔子就已经对这一问题有过解释。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在孔子的理解中,人的天性相差无几,人性的差别之所以会产生重大的区别,是由于后天环境的侵扰所习染的,孔子注重的是人的社会实践,认为人的后天后动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
而战国时期的孟子究于人性的问题,则主张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基础。
要想讨论清楚孟子政治思想中的仁政学说,必须对性善论作深入了解。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谓的不忍人之心就是人自出生以来,便天生地具有了恻隐之心、善恶之心、羞耻之心和是非之心等等,此种不忍人之心决定了人善的本性,而这种善的本性又经常性的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
社会生活中,人之所以能够称之为人,就在于人具有其善的本性。
人性善,是人类社会的集团生活能够得以继续的基石,人也在此前提条件下进行经济、政治制度等的发展。
人的良知良能,孟子认为是先天具备的,后天的行为习惯只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补和完善,对于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行为处事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
“人之所不学而而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由此可以知道,以良知良能为基础的人性善的本能也就没有差别。
孟子通过人性本善的探索,将其研究成果运用到政治思想的论述中,主张由于生活群体中的个人因为良知良能的本性,统治者在治国方略中应该将仁政作为首要原则。
而同样因为良知良能的本性,普通个人具有的不忍人之心,加上仁政的施行,国家的社会秩序、人伦纲常和社会战乱也会偃旗息鼓。
浅谈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学说摘要:孟子的“仁政”理论是对孔子、子思“德治”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虽成熟的“仁政”理论出自孟子,但其受思孟学派早期的政治思想影响是可以看到的,在上博简《从政》甲中有“不仁则无以行政”(第6-7简)己有“以仁行政”的思想提出,只是还没有形成“仁政”的思想体系。
在此,我们结合思孟学派早期的政治思想来分析孟子的政治思想。
关键词:孟子。
“性善论”;仁政学说孟子的仁政学说,根基于他的“性善论”,民本思想又是其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其仁政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
孟子从对现实社会及历史经验的总结上认识到,民心向背决定了统治者的政治成败,认识到了民众的巨大力量。
一、孟子的性善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在人性论上,孟子坚决认为人性本善,他一生中讲的最多的就是性善论和仁政论。
他所理解的性善,是人生而有之的性善;仁政,是尧舜之治,是他最为理想的政治画面。
在孟子的思想中,性善和仁政二者是密切联系的,只有君王性善才会行仁政,只有仁政才是适合民众的政治方略,而暴政、法制都是违反人性的,是行不通的。
孟子认为,人的善性是行仁政的基础,当政者有爱民之心,不忍自己的民众受苦受难,这种恻隐之心是仁的基础,是人生来所固有的。
如果统治者用这种“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则天下就可以把握在自己的手心。
在这里,孟子还将“不忍人之心”扩充到每个人的身上,他举出了当人“乍见孺子将入砖井”时都会自发的产生恻隐之心而去援救这样的例子来说明人性本善。
人去救这个小孩,并不是为了交上孩子的父母,亦不是为了在乡党朋友中获得好的名誉,更不是厌恶孩子的哭声,而完全是出于自发的一种行为,是人的良知使其如此,来不及考虑太多别的因素。
由人有这种恻隐之心,孟子得出人性本善的结论。
他认为,人之有“仁、义、礼、智”“四端’夕,就如同人有“四体”一样,是与生俱来的。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荀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荀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民本思想对后世的影响1、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要有深切的同情心和爱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其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兼并战争,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就是“性善论”。
孟子指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指出善性就是人类所独特的一种本性,也就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显然标志。
2、民本思想(1)经济孟子主张要“制民之产”和减轻赋税,给人民以物质上的保障,明确指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人民没有一定的产业,就不会有一定的道德信念,没有道德信念,那么他们为了生存下去就会不择手段,为所欲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指出必须“制民之产”,首先必须并使百姓存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不违农时地展开耕种。
“五亩之宅,一棵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善处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同时,直面当时艰巨的赋税,孟子主张“省刑罚,厚赋税”,指出统治者只有减低对民众的奴役和奴役,并使民众生活平衡,民众才可以顺从统治者,社会才可以安稳。
(2)政治①君民关系:主张“民贵君轻”,表示人民才就是最显然的。
他说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重。
”并对此展开论证:“就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孟子的仁政思想摘要:学习《孟子》,必然要深刻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虽然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是客观上也保护了劳动人民的利益。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
《寡人之于国也》就是一篇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思想的散文。
关键词:仁政王道语言艺术物质财富精神文明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赫赫有名的辩论家。
本文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
《孟子》和《论语》一样,本来没有篇名,后人照例截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
《寡人之于国也》章记录了他和梁惠王(即魏惠王,因他将魏国都城由安邑迁往大梁而得名)的一次对话,集中体现了他的仁政思想和语言艺术。
梁惠王于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他继位时正是魏国的鼎盛时期,魏国一度称霸于诸侯。
但是由于魏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夹在秦、赵、韩、齐、楚诸大国之间,各国均对魏国虎视眈眈。
想要永保霸业就必须对外用兵,这导致魏国国力逐渐衰弱,百姓苦不堪言。
想要扭转颓势的梁惠王偏偏昏招迭出,导致外交上也形成了不利的局面,与周边强国关系都很微妙。
军事上的被动,外交上的失策,使得魏国在下坡路上越走越远。
梁惠王苦于此,在公元前321—320年,他“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霸业聚集人才。
在这种背景下,五十二岁的孟子风尘仆仆来到魏国。
这就有了《孟子·梁惠王》上、下篇记述的内容。
孟子一直在积极推行他的“仁政”主张。
这个时候他所代表的儒家已经放弃了春秋时期克己复礼维护周王权威的幻想,承认诸侯“王天下”的合理性。
孟子认为“王天下”易如反掌,就是不要战争,坚决行仁政。
你行仁政,天下的人民都愿意做你的子民,就会纷纷归附,如果外敌来侵,大家自然众志成城,誓死抵抗,国家就不可战胜,而天下就可传檄而定。
孟子仁政学说的内容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仁政是治理国家的最佳方式。
孟子认为,一个好的君主应该首先考虑人民的福祉和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孟子的仁政学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亲民思想:孟子认为,一个好的君主应该亲民爱民,关心人民的疾苦,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的需求和疾苦,并及时解决。
2. 民本思想:孟子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应该时刻把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 德治思想:孟子认为,一个好的君主应该采用德治而非法治,因为德治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君主应该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实行道德教育,培养人民的品德和修养。
4. 王道思想: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王道而非霸道治国,即用仁义之道来治理国家,实行仁政,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提倡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促进国际关系的和平与稳定。
孟子的仁政学说强调了君主对人民的责任和义务,提倡以仁义之道治国,主张实行道德教育,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应该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主张孟子生活于战国时期,虽然其思想传承自孟子,但是在他这里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孔子“论而不述”,《论语》一书只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其言论而成,故而整体看上去较为松散,其主张也是从只言片语中概括所得。
而《孟子》一书中关于孟子的思想主张则阐述的颇有条理。
大体脉络被后世归为“内圣外王”。
其中“外王”便具体表现为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认为君王想要统一八荒六合唯有实行仁政,进而以王道雄踞天下。
而仁政则必须有民本思想作为依托才能“得民心者的天下”。
这种脉络便可归结为“民本”——“仁政”——“王道”。
民本思想是贯穿于梦之思想主张中的一条主线。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兵祸连结,人民深受其苦,民不聊生。
在这种兵祸连连的状态下,统治者只顾争城夺地,不顾百姓死活。
“危有肥肉。
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
”(《孟子·梁惠土上》)在这种大背景下,孟子提出“以民为本”无疑是具有超前意识的。
“民归之,如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感王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故而,民本思想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仁政学的革本内容之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孔子德政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保民”、“养民”和“教民”是孟子提出的施行仁政的具体纲领。
孟子所说的“保民”,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要求减轻刑罚和赋税。
孟子对人民的苦难充满同情。
“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公孙丑上》;二是坚决反对兼并战争。
对于连绵不断的战争,孟子评价说:“春秋无义战。
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尽心下》“养民”,主要是指国君应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只有人民生活富足,从根本上解决了生计问题,才能实现国家的安定和富强。
发展农业生产是孟子考虑的一个为了实现“养民”的重要目的。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