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西师大 教育学 孙杰远《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笔记2

广西师大 教育学 孙杰远《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笔记2

广西师大 教育学 孙杰远《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笔记2
广西师大 教育学 孙杰远《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笔记2

《教育研究方法》孙杰远

第三节教育调查研究

一、教育调查研究概述

◆教育调查研究,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系统地设计一套研究方案,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某一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相关资料,经过数据处理、分析和综合等阶段获得特定研究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是教师深入了解和研究教育和教学问题,深入认识学生心理及其发展,形成正确、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提高个人教育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教育调查研究的要素:

1、教育调查目标和内容。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调查规则。调查规则指调查研究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规范和要求。这些要求包括调查时间、抽样方式、样本特征、调查环境、干扰控制、数据记录方法等。

3、有效数据。指能够反映研究对象核心特征、内在联系的可操作性的数据。有效数据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应该是个别调查对象的特别反应或特殊意见。有效数据还应尽量实现数量化的转换,以利于数据统计和分析。

二、教育调查研究的特征一个好的教育调查研究通常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一)有所取有所舍。

(二)数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有利于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数据。

三、教育调查研究的类型

◆根据每一次调查活动过程中被试的数量,可以分为单独调查和集体调查。

1、单独调查:每一次调查活动只需要一位被调查者参加,被调查者单独表达自己,不受其他被调查者影响。

2、集体调查:在一次调查过程中让多名被调查者参与调查。

◆根据调查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具体调查方式,可以分为教育访谈研究、问卷调查研究、量表测验研究。(一)教育访谈研究

1、教育访谈研究的概念

◆教育访谈研究,是指研究者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访谈提纲,以问答的方式与访谈对象进行交谈,记录被访谈对象对各访谈项目的回答情况,最后通过记录、编码、数据分析等进行分析和综合,形成研究结论的研究方法。

◆根据访谈提纲的限定程度,可以分为:

(1)结构化访谈:指访谈提纲中每一个访谈项目都有具体明确的反应选择项,访谈对象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项,而不能做出其他的选择反应,研究者在访谈对象进行选择后,进一步了解选择该选项的原因或理由。

(2)半结构化访谈:指访谈提纲中的访谈项目除了有可供选择的反应项之外,还允许访谈对象进行额外的反应。

(3)非结构化访谈:指访谈提纲只有访谈项目而没有选择项,访谈对象根据项目所询自由回答。

2、教育访谈研究的过程与技术

(1)制定访谈提纲。访谈提纲是访谈指导性文件,系统反映着一次具体调查研究的全部内容。

a.结构化访谈提纲:指提纲中的每一条访谈项目都由一个陈述句或问题句和若干可能的回答选项构成,其中有一个及以上选项没有确定的可选内容,由被调查者填写。

b.半结构化访谈提纲:指提纲每一个访谈题目由一个陈述句或问题和若干可能的问题所构成。

c.非结构化访谈提纲:指访谈项目中只有问题项,没有回答选择项。

(2)制定访谈规则。访谈规则是指在访谈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各种要求。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访谈对象的选取;二是访谈方式的确定;三是访谈环境的基本要求;四是访谈指导语的安排;五是访谈活动的分工;六是访谈活动的进度表;七是访谈活动的其他事项。

(3)开展访谈活动。包括两项重要内容:

a.主试培训。将参与访谈研究的所有主试集中起来,进行访谈技术培训,让所有参与访谈的主试熟悉访谈工作手册的各项规定。访谈主试培训应重点讨论并让主试熟悉的工作要点包括:访谈记录资料保密和重要性与策略方法、访谈记录要点、需要进行深入问询的问题、容易产生的问题及防范方法等。

b.开展访谈活动。按访谈工作手册的安排与规定,以及访谈培训会商定的策略与方法开展具体的访谈活动。

◆影响访谈质量的因素:准备充分程度;首因效应;被试的观察与知觉判断;访谈过程中话题的有效转移与

过度;对付拒绝的技巧;追问技巧。

(4)数据转录与编码。数据转录是指以准确的语言将访谈笔记或其他辅助工具获取的信息进行重新整理。数据转录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访谈记录录入电脑中,而是一个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分类、比较的加工过程。

◆数据编码通常在数据转录之后进行,是指尽量用数字来表达访谈结果。通常分两种情形:一是使用不同的数字对不同的分类信息进行标记;二是使用频数累加方式表示被试对某一因素价值、影响力等方面权重的认识。(5)数据整理与分析。数据整理是指将每一个被访谈者的访谈资料整理成最后统计分析数据表中的一条数据记录。数据整理时,首先要确定数据总表使用的变量数、变量名称、变量记分的方法和分值的含义,定义数据表的结构与格式。其次要将每一个被访谈者的访谈编码结果变化数据表现方式,使之符合数据总表的格式要求。再次要将整理后的访谈数据逐条录入数据总表。最后对已完成录入的数据总表进行检查,确保准确无误。

(6)研究报告撰写。研究报告通常包括前言、访谈过程与程序、访谈结果、结论等几个部分。

(二)问卷调查研究

1、问卷调查研究的概念

指研究者根据研究主题涉及的内容,制定系列调查项目及反应选项,以书面的形式形成问题册,要求被调查者以书面的形式对每一个调查项目进行反应。研究者在问卷回收后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2、问卷调查研究的过程与技术

(1)问卷准备阶段。核心任务是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由四个主要部分构成:

第一,问卷题目。通常要以简明、可理解的方式呈现。还要注意“科学欺瞒”问题。

◆科学欺瞒,指为了不让被调查者产生掩饰效应而掩盖真实研究意图,研究者只给被研究者提供模糊的相关信息的一种研究策略。

第二,问卷指导语。指印刷在调查问卷题目下方的关于调查目的和答题方法的说明。

第三,被调查者基本信息。通常包括性别、民族、年龄、职业、专业、文化程度等(人口统计学变量)。

第四,问卷主体。为避免被调查者产生练习效应,应将题目随机排列。

◆练习效应:指被调查者在回答问卷时,前期回答使之形成了关于研究者研究意图或内容的概括性认识,从而调整自己的答题策略,产生调查偏差。

◆问卷调查的题目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一般以30-40分钟答完为宜。

(2)问卷调查阶段。将问卷提供给被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根据问卷要求对问卷各调查题项进行回答的阶段。

◆问卷调查经常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调查误差:

第一种:面子效应。教育调查过程中的协助者为了或潜在地为了个人或单位的形象而对被调查者提出荣誉性要求,从而影响被调查者的回答。

第二种:仓促效应。调查通常在不影响被调查者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条件下进行,被调查者可能由于急于回家等因素而仓促作答,引起答题不认真、赶时间的现象。

第三种:巡查效应:有些调查者在被调查者答题时习惯在现场巡查,并不时停在被调查者身边观看答题情况,即使不说话,也会对被调查者的回答产生重要影响。

(3)问卷分析阶段:录入计算机、编码、进行数据分析、获得研究结论、完成调查报告。

(三)量表测验研究

1、量表测验研究的概念及特征

量表测验研究是根据测验的目的、要求、内容,研究者自行编制或选用合适的量表,在规定的时限内对被调查者进行施测,以获得被调查者准确信息数据的研究方法。

量表测验研究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测量方法,最重要的特征是使用可靠有效的测量工具进行严格的测量,从理论上说具有诊断意义。与访谈、问卷相比,它具有显著的特征:

(1)间接性特征。量表测验是通过被调查者的答题反应来进行评分、累加后得到反映被调查者特征的水平的分数,它不是直接测量的结果,而是以行为反应为中介的判定结果。

(2)主观性特征。从总体来看,人们对于人类心理活动及其属性的测量还是具有明显的主观性特征,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来对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推测,就有较明显的主观性特征。

2、量表测验研究的过程与技术

(1)编制或选用、修订量表。

◆量表的产生一般有两个途径:研究者自行编制;选用、改编别人编制的量表。

◆量表一般分两种:比较常见的学生学业成就测定量表(考试卷);心理测量活动中使用的专门量表。

◆为保证量表质量,应进行量表质量的检验。至少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是信度检验。信度指量表的可靠性。如果一份量表是可靠的,那么在特定时间内,使用它进行多次测量,得到的结果应该一致。常见的信度类型主要包括:

①重测信度。让被试先后进行测验,两次测试分数具有较高的相关度。一般来说,能力方面的量表,其信度系数要求超过0.9,而人格类的测试问卷,信度系数要求超过0.7。

②分半信度。将所有的题目按某种规则进行排列,然后按奇偶分抽的方式,将全部的测验题目分成两个部分(或两个分量表),计算每一个被试在两个分量表的得分,形成两个相关样本,再求二者的相关系数值。由于将试题分成两部分,由此求出的相关系数值可能偏小,因此信度下降,因此一般要进行系数校正,校正的公式通常采用斯皮尔曼-布朗公式或者弗朗那根公式、卢纶公式。

③克伦巴赫信度系数。也叫克伦巴赫α系数,它克服了分半信度方法的缺点。公式为:

α=[K / ( K -1)][1- (ΣS2i)/(S2χ)]

其中:K为量表中题项的总数;S2i为第i题得分的题内方差;S2χ为全部题项总得分的方差。

二是效度检验。效度指量表测量的准确性。常见的测验效度有:

①内容效度。也称表面效度或逻辑效度,指测量目标与测量内容之间的适合性与相符性。一个测量要具备较好的内容效度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确定好内容范围,并使测量的全部项目均在此范围内;二是测量项目应是已界定的内容范围的代表性样本。也就是说,选出的项目能够包含所测的内容范围的主要方面,并且使各部分项目所占比例适当。

②校标效度。又称实证效度、统计效度、预测效度或标准关联效度,是指用几种不同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对同一对象进行测量,并将其中的一种方式作效标,以其他方式或指标与这个准则作比较,求得的结果即为效标效度。效标效度可以是相关系数,也可以使同质性差异检验的结果。

③构想效度。也称结构效度、建构效度或理论效度,是指测量工具反映概念和命题的内部结构的程度。一般是通过测量结果与理论假设相比较来进行检验的,如果用某一量表对某一概念或命题测量的结果与该命题变量之间在理论上的关系相一致,那么这一测量就具有构想效度。

三是区分度检验。量表的区分度是指量表对不同测验对象水平差异的鉴别水平。好的量表应该适当地对不同测验对象之间存在的差异恰当地区分,不好的则反之,最典型的表现为:a.天花板效应,又叫高限效应,指量表的题目都很容易,测验对象得分都很高的一种测验现象。b.地板效应,又叫低限效应,与天花板效应相反。

①极端分组法:将被试按得分高低排序排列,前27%和后27%的被试为高分、低分组,中间46%为一般组,比较三组被试的得分差异。若差异显著,则说明量表具有区分意义。(测试总体区分度)

为获得极端分组法区分度具体数值,可进一步使用D = ( XH-XL ) / W。其中,XH为高分组平均分,XL为低分组平均分,W为量表的满分值。同样可以测量某一具体测量项目的区分度,将W换为该项目满分值即可。

②贡献率法:将被试某一项目测量分数与总分进行相关度计算,如果相关线性检验达到显著水平,则说明该项目具有区分度意义。(测试项目区分度)

四是难度检验。难度指量表或测试的困难程度。检验的方法为通过人数除以总人数所得到的商来表现。

公式:L=1-P/W,式中,L为难度系数,P为通过人数,w为总人数。

(2)实施测验。与问卷调查研究的实施过程基本相同,但要求更为严格。

(3)评分与统计分析。

(4)形成分析报告。常规性研究报告 / 诊断报告

(5)建立常模。常模,指测验的诊断参照标准,即指一定人群在测验所测特性上的普遍水平或水平分布状况。测验有了常模,就有了诊断被研究者能力、水平的评判依据。可以分为两大类:

①组间常模。有年级、年龄常模等,反映不同群体在测验表现上的差异。

②组内常模。有百分等级、标准分数、离差智商等。

◆常模的构成要素:原始分数(被试原始答题所获得分数,即卷面分);导出分数(根据常模计算出来的分数);对常模团体的有关具体描述等。

第四节教育实验研究

一、教育实验研究的内涵

研究者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行为、心理、情绪等状态变化而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它在控制条件下操纵某种变量来考察它对其他变量的影响,简言之即通过某种干预再进行测量。

二、教育实验研究的特征

(一)教育实验应该是有控制的实验。应进行严格控制,避免随机产生的干扰因素。(干扰/随机变量)

(二)教育实验对自变量进行操作。教育实验的目的是探明某一因素是如何影响到另外一个因素的。

(三)教育实验对因变量进行精确测量。如何采集相关数据,以准确反映因变量收到影响而发生的变化对于教育实验而言十分重要。可通过量表平定以及特殊实验仪器、设备来采集。

◆在确定因变量数据采集方面时,要考虑三个要素:

第一,因变量数据的可靠性。同等条件下多次采集到的数据应该稳定、一致,变化应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第二,准确性。因变量数据应能准确反映自变量不同水平的影响结果,不能或较少地受其他因素影响。

第三,因变量要尽可能敏感。即因变量数据的采集点要尽可能多。

(四)教育实验可以有效揭示教育现象的因果关系。实验的因果关系分为两种类型:

①内推效度。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直接影响程度,一般在严格的实验控制条件下可以测查得到;

②外推效度。指自变量与因变量因果关系在自然或接近自然的条件下的表现和变化。

内推效度是确定因果关系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外推效度是自变量与因变量因果关系的应用。

(五)教育实验需要较高的研究成本。

三、教育实验研究的设计类型

(一)基于自变量及其水平的类型划分:单因子实验设计/多因子实验设计

如果一个实验只有一个自变量,就叫单因子实验设计;有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就叫多因子实验设计。不管哪一种,每一个自变量至少都应分为两个水平。可简单地用因子数*水平数来表示实验设计类型。

(二)基于处理水平分配方式的类型划分:被试间实验设计/被试内实验设计/混合实验设计

①被试间实验设计。将被试分为若干组,每一组被试只完成一种水平的实验设计。

②被试内实验设计。实验中只需要一组被试,每一名被试要先后完成所有的实验任务的实验设计。

③混合实验设计。有至少两个以上变量,其中至少一个变量为被试内变量,至少一个变量为被试间变量。(三)基于实验条件控制方法的类型划分:完全随机实验设计/随机区组实验设计/非随机实验设计

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将各实验条件(水平)完全随机地分配给被试。(抓阄)

②随机区组实验设计。事先根据某一具体的控制变量(如性别、专业、年龄、学历、民族、职业等)将被试分成不同区组,保证区组内被试的同值性,然后再按完全随机分配方式分配实验条件。

③非随机实验设计。如采用整群抽样等方式。

◆根据对实验处理的控制程度,实验也可以分为:

(1)真实验。一般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按照完全随机或随机区组方式分配实验处理,在这种条件下,实验者可以有效地操纵实验变量,有效控制内在无效来源和外在无关因素影响,从而更客观地反映实验处理的作用。(2)准实验。指在实验中未按随机原则来选择和分配被试,只把已有的研究对象作为被试,且只对无关变量做尽可能控制的实验。

(3)自然实验。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进行的实验。其主要特点是:①主动性:按照研究的目的有意控制或变化某一条件,以引起特定的心理现象,再对其进行考察或作定量分析;②自然性:让被试处于日常活动的环境中,并尽量不让其觉察到实验者的意图以及自己是实验的对象。

四、教育实验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确定实验研究的选题

也应遵循必要性、可能性、创新性的基本要求。但与其他研究选题显著不同的是,实验研究的选题应能体现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并能以“自变量A对因变量B的影响“这一基本表征格式确定研究题目。

(二)形成实验假设

◆实验假设是研究者对于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因果关系的具体设想,也是实验研究想要验证的某一种结论。

◆研究假设应该是简明扼要的,应避免如下错误:无实验假设/不限量的实验假设/假设随意,缺乏论据支持。(三)对变量进行操作定义

◆所谓操作定义,是指用可以观察、测量、分解的特征来界定变量含义的方法。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实验研究中涉及的变量有三个:自变量、因变量、干扰变量。对自变量的操作定义,是实验处理的重要内容。(四)确定实验设计类型

确定实验设计类型(处理水平),考虑各种水平以何种方式分配给被试。

(五)设计实验程序

实验程序是实现自变量与因变量因果关系的关键,实验程序就是设计让被试看到什么样的刺激,诱发其做出预期的反应。实验程序设计的难点就在于通过怎么样的任务实现自变量与因变量产生因果关系的变化。

◆随着实验研究的不断开展,研究者们已积累很多有效的实验程序,这些稳定、经典的实验程序叫实验范式。

(六)预实验与实验程序修改

实验程序设计好后,能否达到预期实验效应,需要通过预实验来检验。通过预实验,研究者可以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对实验的任务、程序进行调整。

(七)正式实验与数据采集

详细记录被试的关键性信息;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关注被试对所有刺激的反应,尽可能记录下来以便于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八)实验效应分析

对每一个被试实验数据进整理,然后用SPSS等软件进行分析统计。

(九)形成实验研究报告

报告主体部分通常包括五部分:引言或前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结论。

五、教育实验研究的误差及控制

(一)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

1、主试效应:实验过程中,由于主试在不同次实验中的作用不同而导致的实验误差。

2、被试效应:实验过程中,由于被试之间的差异以及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对实验产生的影响。

3、任务效应:实验过程中被试在完成多种任务之间的影响。如练习效应/疲劳效应

4、环境效应:实验环境对实验的重要影响。

(二)常用的实验误差控制方法

1、消除法:在实验过程中把影响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寻找出来,然后加以排除。(最直接、最基本的方法)

2、恒定法:对于一些无法直接消除的影响因素,可以通过让这些因素在实验中固定不变,使之在所有的实验条件下都存在。(如温度)

3、平衡法:如两个实验任务A和B,可以采取ABBA的实验任务安排方式。

4、匹配法:通过使各实验组被试同质的方法来消除不同组被试之间的差异对实验效应的影响。

5、随机化法:是实验取样的基本方法,从被试总体中随机或分层随机抽取所需要数量的被试,然后按照实验条件进行随机分组,再随机地分配到各实验条件中去,以减少被试特殊性对实验效应的影响。

6、统计控制法:指通过特别的统计分析法来估计干扰变量对实验的影响,然后从实验效应中加以剔除,剩余的效应是“单纯”的实验效应。(如协方差分析)

六、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应分析

◆实验效应分析,是指对各实验条件下因变量数据差异状态进行统计分析。

◆英国著名的统计学家罗纳德·费舍尔提出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实验效应进行分析,与一般的平均数差异检验不同,方差分析通过比较差异量来比较多组样本数据的差异。方差分析把不同组样本数据之间的差异分解为两个部分,第一个差异来源叫组间差异,它反映着不同实验条件之间的差异,第二个差异来源叫组内差异,它反映同一条件下同组被试之间的差异(误差)。

通常差异量的比基奥可以考察实验效应。可以想象,将两个差异来源除以各自的自由度之后再进比较,如果组间差异远远大于组内差异,那就说明不同实验条件产生的效应远远大于误差,实验是有效的。繁殖,如果组间差异与组内差异很接近,那就不能说明各种实验条件发生了作用。(费舍尔——F值)

(一)主效应分析

方差分析首先要比较因变量在每一个自变量不同水平下的差异情况,这种效应分析叫做主效应分析。

◆如果一个实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至少可以进行两个主效应分析,而主效应是否显著则另当别论。(二)交互效应分析

交互效应,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其中一个自变量的第一水平上,另一个自变量一个水平下因变量值大于(或小于)另一个水平下的因变量值,但在该自变量的第二个水平上,另一个自变量的另一个水平下因变量值小于(或大于)前一个水平下因变量的值。

◆一个实验一旦有两个及以上变量时,均应进行交互效应分析。

(三)被试内实验方差分析

被试内实验中,被试在不同条件下分别完成不同的任务,这样获得的数据实际上就是重复测量的数据。对于这种类型数据,不能简单地进行组间差异分析,应按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要求和方法来分析各实验水平下的实验效应。

第五节教育行动研究

一、教育行动研究概述

(一)教育行动研究的发展历程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的约翰·考利尔最早提出并使用“行动研究”的词汇。

◆国内学者对教育行动研究的介绍与评价可分为三个阶段:1982-1987为起始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兴盛阶段;1998年至今为反思阶段。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内涵与特征

◆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活动,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由教育实际工作者与教育专家合作,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实施、验证、修正而获得研究结果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教育行动研究由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1)研究主体是教育实践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育者。

(2)研究目的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主旨,特别是解决本校、本年级、本学科、本班、本岗位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

(3)研究过程注重研究与行动相结合,研究过程即自己的工作过程。

(4)研究方式以“共同合作”的方式进行,重视研究中的沟通与互动。

(三)教育行动研究的类型与层次

1、两种类型:

a.独立进行的行动研究:教师独立进行。

b.协同性的行动研究:重视研究团队的组成,重视团体成员间彼此的合作。

2、三个层次: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协作性的行动研究;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

(四)教育行动研究对于教师成长的意义

教育行动研究根植于教师所生存的现实环境,是一种立足于校本的研究方式,对于教师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教育行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教育行动研究统合教育资源,拓展了学校对于教师成长的功能。

2、教育行动研究确立了教师的专业自主,增加了教师的专业投入。

3、教育行动研究挑战教师的心智模式,增强教师间的凝聚力。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一)教育行动研究的四环节模式

1、计划:应以所发现的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主要任务是: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

2、行动:行动即实施行动计划,包括行动和对行动的观察两方面,核心步骤是将计划付诸行动。

3、考察:考察的内容包括:(1)行动与实践的背景因素以及行动过程中共的影响因素。(2)行动过程的严密性、规范性。(3)行动的结果。

4、反思: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三个层次。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六环节模式

1、预诊;

2、收集资料初步研究;

3、拟定总体计划;

4、制定具体计划;

5、行动;

6、总结评价。

第六节教育叙事研究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非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通过教育叙事展开对现象的思索,对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将客观的过程、真实的体验、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一种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过程。(一)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1、教育叙事以质的研究作为方法论基础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架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叙事研究是质的研究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2、教育叙事研究涉及故事与叙述者两个基本要素

◆叙事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故事,即所叙之事;二是叙述者,即讲述故事的人。叙述者与故事之间存着的不同关系,就构成了不同的叙事情境。文学当中最基本的叙事情境有三种:

(1)第一人称叙事情境。它的基本特征是,叙述者存在于虚构的小说世界中。第一人称叙述者就像其它人物一样,也是这个虚构的小说世界中的一个人物,人物的世界与叙述者的世界完全是统一的。

(2)作者叙事情境。它的基本特征是,叙述者外在于人物的世界。叙述者的世界存在于一个与小说人物世界不同的层面。叙述者采取的是外在聚焦。

(3)人物叙事情境。叙述者由一个反映者所取代,这个反映者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他感受,观察,思考,但却不像一个叙述者那样对读者讲话,读者乃是通过这个反映者性格的眼光看待小说的其它人物和事件,既然无人承担叙述者的角色,所以场面好像是直接在读者眼前展开。

◆叙事情境中的重要要素:叙事方式的差别。表现为在叙事中“究竟由谁在叙述?”

(1)讲述。最基本的一种叙事方式。在讲述的叙事方式中,活跃着一个叙述者的形象,他记录、讲述,对他叙述的故事做出各种评论和解释,与读者交谈。(“说书人”)

(2)展示。在展示叙述方式中,找不到叙述者的影子,只能发现有一个充当着“反映者”的角色人物,所有的故事情节都在这个反映者的视野中逐步展开,他感受、思考、领悟,读者在感受着他的感受,思考着他的思考,领悟着他的领悟的同时就是在阅读着故事本身。

3、教育叙述研究以教育生活为其研究根本

◆文学叙事研究与教育叙述研究的区别:

首先,文学中的叙事关注的是叙事文本,叙事学家更多的是通过对叙事文本的琢磨研究其叙述结构,探求其内在的叙事模式,从中寻找出意义。而教育叙事恰恰相反,其研究之意不在分析“群”,而是尊重每一“个”的独特性。在教育叙事研究者的视野中,“文本”概念发生了变化,“叙事”外延也发生了变化。文本不再只局限于以文字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东西,而是扩展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叙事也不再仅仅单一地理解为叙述者创作的行为和过程,而把人的生活方式本身就等同于叙事。

其次,文学叙事作品更多意义上是一种文学创作,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我”是经过文学加工的我,不等同于文学创作者。与此相反,教育叙事研究中的“我”体现的是研究者的真实记录和思考,万万不能虚构。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类型(教师角度)

1、具有展示功能的自我叙事

◆也可以称为教师的自我叙事,即叙述者不是教育之外的人,而就是教师自己,也就是“我讲我的故事”。教师直面自己的教育事实,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方式,从自己亲身经历的教育与生活中“梳理”“寻找”出自己的教育故事,重新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咀嚼、回味和反思,在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升华,达到一种豁然开朗的境界。

◆自我叙事,是教师自己的教育经验的一种表达,体现出来的是这一“个”与那一“个”的区别,一种独特性。

2、具有解说功能的合作叙事

叙述者不是当事人,而是由当事人与合作者跟共同展开的叙事过程。合作者可以是自己的同事,也可以是校外的研究者。现在比较流行的合作叙事,主要是由校外研究者对一线教师生活故事的讲述。

(三)教育叙事研究的价值

1、凸显教育力量,倾听多重声音。这种研究方式让我们听到来自教育领域内的不同的声音,让每一位教师学会表达自己、展示自己。

2、关注教育现实,联通理论与实践。叙事研究在描述分析丰富的教师经验和独特的生活故事方面为教育引进了有益的视角。会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非常重要的途径。

3、促进教师反思,提升教育行为。教育叙事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

(一)教育生活是教育叙事研究的根本指向

教育叙事研究的根本在于教育生活,教育生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课堂生活。关注课堂生活场景,课堂上每一个小片段甚至课堂生活的延伸——课外作业、教学日记、学生日记等都为叙事研究者捕捉,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

2、日常教学生活。教师本人对课堂生活及课堂教学之外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叙述,“德育叙事”、“管理叙事”,一起构成“生活叙事”。

3、课程生活。与课程改革相关的众多问题。

4、个人生活史。个人自传式叙述,不仅限于教育环境,还可以扩大到家庭、社会当中,站在一个更高角度去审视和反思自己走过的道理。可以通过“自我传记”或“合作传记”的方法来叙述。通常内容包括:(1)自己经常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2)专业生活经历对目前专业行为和专业思想的影响;(3)有趣、难忘的事件、困惑、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其他教师的看法;(4)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教育故事是教育叙事研究的具体内容

教育叙事的研究内容不应是无序或零散的,它总是通过叙述者的眼光向读者呈现出来,因而,“叙事”的“主题”或所叙之事的内在逻辑便成为叙事的意义所在。这样,教育叙事中的呈现方式离不开两个要素:

1、事件——教育叙述的内容。教师的叙事研究所叙之事就是教师的故事,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

2、主题——教育叙事的意义。叙事的目的不在于单纯地叙述,而在于通过叙述,揭示某个主题,探索其中的意义。这些主题是事件的焦点,是概念的内涵,是教育故事的意义逻辑,是叙述文本的意义所在。

(三)教育反思是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路径

教育叙事的过程中,叙事只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教育叙事是直指研究的,而研究,首先从反思开始。

1、教育反思的实质

◆所谓反思,即指教育研究主体以教育生活为思考对象,对教育主体在职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以及由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进行不断地审视和分析的过程。究其本质,反思是基于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呃对话,即以自己已有的教育理论来检视和审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所以说,反思也是沟通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同时也是“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之间的对话。

◆反思,从改变开始。反思,以对话为核心(自我对话/群体间的对话)。

2、教育反思的内容

教育反思不是空洞无物的冥思苦想,它是立足于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中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教育规律等展开的研究活动。

三、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

(一)确定研究问题。教育叙事研究的问题应是“有意义”的问题。

(二)选择研究对象。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共情”能力是质的研究对研究者提出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进入研究现场。走进教师活动的时空,与教师一道同呼吸、共生活。

(四)收集研究资料。方式:1、观察(实地);2、谈话和访谈;3、实物收集(官方资料/照片/书信/日记…)(五)整理分析资料。整理分析资料要特别注意避免研究者原有偏见影响。

在整理分析资料过程中,研究者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从所收集的大量原始资料中寻找出“本土概念”,“即那些能够表达被研究者自己观点和情感感受的语言,将这些概念作为登陆的码号”。

(六)撰写研究报告。在前面大量工作基础上的总结性归纳。既包含研究者所观察到的“事”的故事性描述,也包含研究者对“事”的论叙性分析。

第四章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

第一节教育质性研究案例分析

一、教育质性研究经典案例

二、经典案例中的特色和亮点

教育研究所要关注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研究中涉及的人,二是教育研究中涉及的教育中介。

(一)研究环境:在自然的环境而非人工制造的环境中进行研究

◆教育质性研究遵循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强调研究必须在自然情境下进行,对教育中的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教育组织的运作进行研究。

◆质的研究中,捕捉和分析“本土概念”事了解当事人观点的关键。“本土概念”通常是当事人就经常使用的、浸注其感情的、用以表达其看世界方式的那些概念。

(二)研究目的: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或体会,研究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对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做出解释。

(三)研究者的角色:研究者本人就是研究的工具

研究者通过长期深入实地生活来从事研究,以达到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共情效应”,从而获得研究发现。

(四)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互动关系

在研究中,要考虑研究者个人及其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对研究的影响,要反思伦理道德问题和权利关系。

(五)研究基本思路:使用归纳法

研究者在收集和分析资料时走的是自下而上的路线,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类别。理论建构走的也是归纳路线,从资料中产生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的检验和不断比较而逐步得到充实和系统化。

三、经典案例折射的问题与反思

(一)研究本身:只可做小范围、微观问题的研究

(二)资料收集耗时耗力:需要研究者持续不断地跟进

(三)研究者作为研究主观描述的存在:要处理好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关系

四、教育质性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寻找并确定有意义的、关键的、适合研究的问题

(二)与被研究对象适度交流

(三)把访谈与日常谈话区别开来

(四)强调运用参与性观察。

(五)研究报告突出深度描述

第二节教育量化研究案例分析

一、教育量化研究经典案例

二、经典案例中的特色和亮点

(一)研究选题适当、目的明确

(二)研究报告各主要部分陈述清楚、逻辑性强

(三)研究结果表述清晰、简明

(四)研究讨论进一步分析和说明研究结果

(五)研究结论严谨可信

(六)研究报告格式规范

三、经典案例中折射的问题与反思

(一)研究述评还不够充分

(二)研究结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讨论部分对于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的讨论还可以进一步深入

(四)学习适应性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需进一步明确

四、教育量化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要明确研究变量

(二)要关注研究价值

(三)研究工具要可靠

(四)研究过程要规范

(五)研究结果要真实

(六)研究结论要合理

第三节教育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融通及案例分析

一、教育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融通的必要性

(一)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比较

1、适用性比较;

2、研究方法比较;

3、资料获取比较;

4、优点比较。

(二)单纯依靠量化研究的危害

单纯或者过分地依靠量化研究,不考虑教育研究的复杂性,容易走极端,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其一,专注于容易量化的特征;其二,方法引导研究;其三,迷恋数字。

(三)质性研究是量化研究的有益补充

质性研究能够弥补量化研究的不足。质性研究的情境性、描述性、整体性、主体性、综合性,弥补了量化研究中数据缺乏情境、缺少描述、欠缺整体性和主体性等缺陷。

二、教育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融通的可能性

(一)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是相互联系的

首先,两者都是为了了解事物的“质”,即该事物借以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各种属性。其次,量化研究范式与质性研究范式之间并非矛盾对立、水火不容,而应该是互为补充、互相支持,相互之间不能取代。

(二)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整合

◆教育研究中可以实现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整合,依据有四个:其一,教育研究的对象——教育活动是整体的;其二,教育研究的主体——人本身是完整的;其三,社会科学和哲学两种方法本来就是统一的;其四,教育科学和教育哲学两种研究方式的整合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的。

◆这两种研究范式整合的具体要求:第一,要从实践出发,这是二者整合的前提;第二,既要分别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哲学研究,又要注意它们之间的互动和对话。

第五章教育研究的学科应用

第一节语文教育研究

一、语文教育研究意识的养成

(一)语文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

语文教育研究术语教育研究的分支,是在教育研究发展的基础上得以进步,是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认识语文教育现象和建构语文教育理论的过程,是以语文教育现象和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获得语文教育规律为目标的过程。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基本特征

1、发展性。

2、科学性。

3、系统性。

(三)语文教育研究的意义

1、促进里路发展。

2、加强实践操作。

3、推动教育革新。

4、提升教师水平。

二、语文教育研究可能的问题域

(一)影响问题域产生的因素

1、研究背景影响研究问题域的形成。

(1)研究者的教育背景。教育背景使研究者形成了自己既定的视野、对待问题的意识,总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构建自己的研究方向。

(2)研究的对象的社会文化背景。主要指语文教育研究样本所处的环境状态、文化分为、社会因素等。

2、研究方法的选择影响研究问题域的确立。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实验研究

(二)当代语文教育研究可能的问题域

1、新课程改革掀起语文变革。

2、多媒体介入改变语文教学。

第二节数学教育研究

一、数学教育研究意识的养成

(一)数学教育研究意识的内涵

数学教育研究的意识,是人们在数学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中,以专门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逐步形成的认识数学教育问题的实质和类型、发现并提出需要研究解决的数学教育问题的意向和能力。

(二)数学教育研究意识的基本特征

1、科学性。

2、社会性。

3、应用性。

4、深刻性。

(三)培养和形成数学教育研究意识的途径

1、对数学教育及其研究的历史追

2、对数学教育研究现状的把握与反思

3、对数学教育研究趋势的思辨。

二、数学教育研究可能的问题域

1、数学课程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评价与思考

3、中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与趋势

4、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相关研究

5、学生数学能力及意识的培养

6、学生数学学习的研究。

7、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

8、数学教学与评价研究

9、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10、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

第三节英语教育研究

一、英语教育研究意识的养成

(一)英语教育研究意识的内涵

◆英语教育研究是针对英语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探究,即基于英语教学的本质特征,立足英语教学实践的基本原则,针对教学问题制定研究的方案,通过使用系统和客观的方法去获取数据,从而了解问题的本质或它与其他问题的关系,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英语教育研究意识是指对英语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以及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的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英语教育教学研究的问题域、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并遵照英语语言学规律、英语教学实践的基本原则开闸科学研究的行为、能力。

(二)英语教育研究意识的基本特征

1、学科和跨学科知识结构

2、跨学科能力

3、知识技能及实践综合能力

4、反思意识和行为能力

5、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英语教育研究意识的养成

1、构建多维立体的学科知识体系

2、利用各种渠道和媒介提升文献研究能力

3、积极参加英语科研实践活动

二、英语教育研究的问题域

(一)英语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属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畴。英语教育语言学是英语教育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英语教育语言学是以语言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为基础,从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来分析和描写英语教学过程,作出有关英语教学的一些基本假设,并根据这些假设提出英语教学应该遵循的各项原则,从而力图建立一个面向英语教学的语言模式。具体来说,一般涉及:

1、语言理论模式。语言观:人们对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的看法和认识。

2、语言描写模式。语言理论与语言教学的联系是间接的,通过对所教语言的音位、语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所作出的具体描写和分析来实现的。

3、英语学习理论模式。

4、课堂教学实践。

(二)英语教育研究的问题域

英语教学研究特别关注三个“L”:language(语言)、learner(学生)、learning(学习)。

1、研究对象。教学研究对象是教师本身、教师的教育实践、教师所教的学生、教师所用的教材与教学方法、与教师朝夕相处的同事或朋友。

2、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课程、教师、学生三个方面。

(三)英语教育研究过程及类型

1、研究过程:确定研究问题;阅读文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方案实施的结果。

2、研究类型:质性、量化、混合型。

第四节历史教育研究

一、历史教育研究意识的养成

历史教育研究意识养成所应具备的:

(一)品德情操:即历史教师应具备的思想素质。良好的政治品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知识素养。历史教师应当具有渊博的知识。

(三)能力素质。历史教师的能力素质,突出地体现为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具有的一种特殊的能力,表现为能够独立、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和较好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四)语言功力。通过语言描绘历史画面。

(五)问题意识。强烈的研究意识和进取精神。

二、历史教育研究可能的问题域

(一)历史课程标准的研究:(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为例)

1、了解新调整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

2、明确历史三维目标新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

3、重视历史课程内容的新补充。

4、增强历史课程标准的执行力。

(二)历史教材内容的研究

中学历史教材研究的原则:政治标准原则;坚持“双百方针“原则;坚持体现于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历史教材研究的特殊性原则。

(三)历史教学设计的研究

历史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1)学生的学习七点;(2)教学目标的设定;(3)达成目标的途径与方法;(4)教学重点的突出与教学难点的突破。

(四)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特征与教师的教学策略

第五节美术教育研究

一、美术教育研究意识的养成

(一)美术教育研究意识的内涵

美术教育研究意识是美术教育工作者对美术教育活动清晰、完整的认识,并能自觉地以教育科学理论、美术学科理论以及美术教育实践经验为基础,在美术学科教育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追求和探索的意向与能力。它表现为美术教师对教育环境的主动适应、改造和积极影响。

(二)美术教育研究意识的基本特征

1、人文性;

2、艺术性;

3、创新性;

4、促进性。

(三)美术教育研究意识的培养途径

1、对美术学科理论、作品和实践活动的积累与反思;

2、对美术加奥羽理论与实践活动的追溯、把脉与思考;

3、对美术教育研究文献的收集、阅读、整理与思辨。

二、美术教育研究可能的问题域

1、美术教育的价值与功能研究;

2、美术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3、美术学科及其教育心理学研究;

4、信息社会中的学校美术教育;

5、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的合作教育;

6、美术教学过程研究;

7、中外美术教育史研究;

8、中外美术比较研究;

9、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

第六节化学教育研究

一、化学教育研究意识的养成

化学教育研究意识养成所应具备的:

(一)品德素养:1、热爱、尊重、理解学生。2、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3、无私奉献的精神。4、全新的教育观。

(二)知识素养。1、精深的专业知识。2、跨学科专业知识和综合交叉学科知识。4、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三)能力素养。

1、教学实践能力。(1)设计课堂教学情境的能力。(2)教学组织管理能力。(3)实验教学能力。(4)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2、教学研究能力。(1)发现问题的能力。(2)解决问题的能力。(3)写作能力。

二、化学教育研究可能的问题域

(一)化学课程促进学生化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化学教师的素养要求

(三)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发展

第七节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一、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意识的养成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特征

1、学科特性:(1)基础性;(2)实践性;(3)人文性。

2、教学特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重操作、更重信息素养的培养。

3、评价特性: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二)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意识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重视和熟悉自己的学科专业。

其次,教师要有自己的角色定位。

最后,教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二、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可能的问题域

(一)课堂教学

(二)辅导学生竞赛活动

(三)教师培训

(四)学校信息化环境的维护

(五)教育信息化建设

(六)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融合

三、信息技术教育研究问题类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从研究的性质来看,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性研究

第八节学前教育研究

一、学前教育研究意识的养成

学前教育研究是教育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探索学前教育科学的认识过程,揭示和发现学前教育领域各种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学前教育和科学的知识体系,用于指导学前教育的实践,改进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更好地完成学前教育的任务。

(一)学前教育研究的基本特征

1、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学前教育最基本和主要的研究对象——学前儿童,其发展具有独特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特性。

2、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学前教育是一种多层次、多方面的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教育对象包括零到六七周岁年龄阶段的婴幼儿,教育内容包括语言、科学、艺术、健康、社会等众多领域,教育方法也是种类繁多。

3、研究方法的多元性。学前教育通常采用两种研究方法:实证主义范式下的量性研究;解释主义范式下的质性研究。近年来,“混合方法研究”(同时使用质性和量性方法)开始流行。

(二)学前教育研究者应具有的研究意识

1、将研究视为一种工具;

2、具有深厚的知识储备;

3、学会质疑;

4、遵循公正和合乎道德的研究。

二、学前教育研究的问题域

(一)学前教育研究问题的来源

1、从教育实践中发现研究问题。

2、从学前教育理论中寻找研究问题。

3、通过研究教改中的新问题寻找研究问题。

(二)学前教育研究的问题域

1、关注面向全体的教育的研究:(1)政府层面:“入园难”问题破解;(2)从教育内部层面:开始重视0-6岁一体化学前教育以及农村学前教育体系的建立。

2、重视全面发展的教育:(1)儿童社会性、情感与个性全面发展的研究;(2)幼小衔接教育的研究。

3、探索多样化学前教育途径、方法和手段的研究:(1)多样化办园体制和机制的研究。学前教育课程研究。(3)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

第六章教育研究的技术

第一节定量统计方法

◆教育统计学是教育学与数理统计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即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由教育调查、教育观察、教育实验等途径获得的数据,通过对数据材料进行整理、计算、分析、推断和检验,揭示蕴含于教育现象中的客观规律。

◆教育统计学中的具体方法统称为定量统计方法,主要包含描述统计方法、推断统计方法和实验设计方法。

一、教育统计资料的来源

1、经常性资料,主要指政府部门、教育部门或教育机构的日常工作记录、统计报表等。

2、专题性调研资料,主要指基于研究者个性化需求,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方式获取的数据。

二、统计数据的分类

(一)计数数据和测量数据

1、计数数据:指计算个数的数据,一般为整数。如男、女生人数。

2、测量数据:指需要借助一定的测量工具或标准获得的数据。如考试分数、体重等

(二)离散性数据和连续性数据

1、离散性数据:又称不连续数据或间断数据,任何两个数据点之间所取得数值个数是有限的。

2、连续性数据:任何两个数据点之间所取得数值个数是有限的。

(三)称名数据、等级数据、等距数据、等比数据

1、称名数据:又称名义数据,主要用于反映事物属性的类别差异,主要用于标识事物类别,不能进行运算。

2、等级数据:又称顺序数据,用于描述事物属性多少或等级的数据。只能比较大小,但无法进行运算。

3、等距数据:指具有相等单位,但无绝对零点的数据。能进行加减运算,但不能进行乘除运算。

4、等比数据:又称比率数据,不仅具有相等单位,还有绝对零点。是最高级别数据,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三、基本概念与统计术语

(一)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实验设计

1、描述统计:通过制作统计表、绘制统计图、计算统计量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初步归纳与整理,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呈现数据的特征与规律。

2、推断统计:根据样本所提供的信息,运用概率的理论进行分析、论证,在一定可靠程度上对总体分布特征进行估计、推测的统计方法。分为参数推断统计(包含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部分)和非参数推断统计。

3、实验设计:实验者为了揭示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实验开展之前所制定的实验计划。其内容包括选择怎样的抽样方式,如何计算样本容量,确定怎样的实验对比形式,如何选择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和测量因变量,运用何种统计方法处理及分析实验结果,等等。

(二)总体、样本、个体

1、总体: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个体的总和。

2、个体:总体中的每个单位。

3、样本:从总体中抽取出来作为观察对象的一部分个体。

(三)参数、统计量

1、参数:总体上的各种数字特征,也即反映总体上各种特征的数量。

2、统计量:样本上的各种数字特征,也即根据样本数据所计算出的能够描述样本数据各种特征的数量。

◆书写区分:统计量一般用拉丁字母(n,s,r)表示;参数一般用希腊字母(Ν,μ,σ,ρ)表示。

(四)大样本、小样本

1、大样本:教育统计中,一般将样本容量大于或等于30的样本成为大样本。

2、小样本:小于30的样本。

四、定量统计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一)定量统计法是整理与分析教育研究资料的基本方法。

(二)定量统计思维能够优化教育研究设计。

(三)正确使用定量统计法,能帮助研究者获取令人信服的研究结论。

第二节描述统计方法

一、制作统计表

◆用于表达统计指标与被说明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表格。

(一)统计表的构成:由标题、表号、标目、标线、表线、数字、表注构成。

(二)统计表的制作要求:结构清晰、内容明了、排版美观(三线表:顶线、底线、栏目线)

(三)统计表的类型:简单表(只按一个指标分组)、复合表(按两个及以上指标分组)。

二、绘制统计图

◆用来表达统计指标与被说明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图形。

(一)统计图的构成:一般由图题、图号、标目、图形、图注等构成。

(二)统计图的绘制要求:明确自变量X与因变量Y的相互关系。

(三)统计图的类型:按数据类型:表示间断数据的统计图(条形图、圆形图等),表示连续数据的统计图(直方图、线性图、散点图等)。

1、条形图:又称直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统计指标数量的图形。

2、圆形图:又称饼状图,用圆内扇形面积所占圆面积的百分比,表示各统计指标所占比重。

3、直方图:一般用于表示连续性数据各分组数据的频数分布。最常用的是频数直方图。

4、线性图:通过线条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

5、散点图:又称散布图或相关图,是一种以点的分布反映变量之间相关情况的统计图。

三、计算特征量特征量:是描述一组资料数据特征的指标。

(一)集中量:反映一组数据典型水平或几种趋势的量。常用的集中量有:

1、算术平均数:通常用X表示,也称平均数或均值,指一组数据X?,X?,…X?所有数值之和除以数据总个数n,是统计学中最容易理解也是最常用的一种集中量。

◆优点:(1)反应灵敏。(2)唯一确定。(3)计算简单,易于理解,适合作进一步的代数运算。

◆缺点:(1)易受极端数值影响。(2)受数据完整性影响较大。

◆适用条件:数据属于连续型,一组数据准确、完整,无极端数值或模糊数据。

2、加权平均数:用表示,指一组具有不同比重的数据X?,X?,…X?(各数据的比重分别为:W?,W?,…W?)的平均数。

◆优点:能充分考虑一组数据不同数值的地位或作用大小。

◆缺点:计算稍显繁琐。

◆适用条件:一组数据需要权衡不同数值的地位或作用时,考虑用加权平均数。

3、中位数:用表示,指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如果数据总个数是奇数,则排序处于第位置的数据就是中位数;如果数据总个数是偶数,则以排序处于第和第位置的两个数的平均数作为中位数。

◆优点:严密确定、简明易懂、计算简便,受抽样影响较小,较少受极端数值的影响。

◆缺点:较之算术平均数,抽样误差较大,不适合进行代数运算,反映也不及算术平均数灵敏。

◆适用条件:一组数据有极端数值,或存在不确定、模糊数据时,则应考虑使用中位数。

4、众数:用表示,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某些特殊情况下,一组数据会同时有多个众数。

◆优点:简明易懂,较少受极端值的影响。

◆缺点:并不具备良好集中量的基本条件,不确定不稳定,不适合进行运算,反应也不灵敏。

◆适用条件:需要快速且粗略地找出一组数据的代表值时,使用众数。

(二)差异量:反映一组数据差异程度或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常见的差异量有:

1、全距:又称极差,用R表示,是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优点:概念清楚,意义明确,计算简便,是最简单的差异量。

◆缺点:易受两极端值影响,由于不考虑中间值的差异,反应不太灵敏。

◆适用条件:大多时候是作为差异量的粗略估计。

2、离均差:用MD或AD表示,是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与该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或中位数)的离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

◆优点:意义明确,计算简便,且每个数据都参与运算,反应灵敏。

◆缺点:受到绝对值的限制,不适合进一步的代数运算,因此在推断中较少应用。

3、方差:用表示,是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与该组数据的离均差平方和的平均数。

4、标准差:用S表示,方差的平方根即是标准差。

◆优点:方差与标准差反应灵敏,严密确定,计算简单,适合代数运算。

◆缺点:不容易理解,易受极端值影响,且数据不完整或模糊不清时,无法进行计算。

(三)相关量

◆相关关系:统计学中,将两个变量(或多个变量)之间不精确、不稳定的变化关系称为相关关系,并且以相关关系作为初步探索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依据。两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变化方向(正相关、负相关、零相关)与密切程度(强相关、弱相关、负相关)。

◆相关系数:用于描述两个变量之间变化方向及密切程度的数字特征量。根据变量数据类型的不同,相关系数分为积差相关系数、等级相关系数(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质量相关系数(点二列相关系数、二列相关系数、多列相关系数)。

1、积差相关系数:记作r,又称极矩相关系数。由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提出,因而也叫皮尔逊积差相关。它用来表示两个呈线性关系的正态连续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适用条件:(1)两个变量都是连续性随机变量;(2)两个变量所对应总体都呈正态分布,或近似接近正态分布;(3)两个变量取值一一对应;(4)两个变量之间呈线性关系。

2、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记作r s,用来表示两个顺序或等级水平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适用条件:不要求变量服从正态分布,两个变量是顺序或等级水平即可。

3、二列相关系数:记作r b,用来表示一个连续变量和另一个被人为划分的二分变量之间相关程度。

其中,p表示二分变量中其中一个类别个数占样本容量百分比;表示p类别所对应观察值的平均数;q表示二分变量中另一个类别个数占样本容量百分比,q=1-p;表示q类别所对应观察值的平均数;表示所有观察值的标准差,Y表示正态分布曲线中与p面积所对应的纵坐标高度。

◆适用条件:两个变量都是正态连续变量,且线性相关,其中一个变量被人为地基于主观标准划分为二分变量。

第三节推断统计方法

一、什么是推断统计

◆通俗地讲,推断统计阐述的是如何根据部分数据推断出更一般情况的方法,部分数据通过从总体中抽取样本得到;严格地讲,推断统计就是运用概率论,研究如何根据样本信息推断出样本来自总体的相应信息。分为:

1、参数推断统计。包含参数估计和参数假设检验,参数估计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2、非参数推断统计。主要指非参数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利用样本信息,根据一定概率,对关于总体参数或分布的假设的正确性做出判断,从而选择拒绝或保留的决断。假设检验分为:

1、参数假设检验。对关于总体参数的假设进行检验。

2、非参数假设检验。对关于总体分布的假设进行检验。

二、推断统计涉及的专业统计术语

(一)总体分布、样本分布、抽样分布

1、总体分布:指总体内个体观察值的次数分布或概率分布。

2、样本分布:指样本内个体观察值的次数分布或概率分布。

3、抽样分布:指某种统计量的次数分布或概率分布,是根据所有可能的抽样样本观察值所计算出来的某个统计量观察值的次数分布或概率分布。

(二)置信水平(置信度)、显著性水平

统计学中,将小概率事件的概率α称为显著性水平,通常规定为0.05或0.01;相应的,规定95%或99%为置信水平或置信度。

四、推断统计的原理

(一)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分布规律——中心极限定理

(二)总体平均数的点估计:直接用样本统计量的值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这种估计就称为点估计。

◆只要样本抽样具有足够代表性,其估计值就近似接近总体参数值。

(三)总体平均数的区间估计:在一定的可靠程度下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就是区间估计。

◆估计的可靠性通常用概率来描述,习惯以95%或99%作为标准。将95%或99%称为置信度或置信水平,5%或1%称为显著性水平,所估计的区间称置信区间。

(四)总体平均数的假设检验:利用样本信息,根据一定概率,对关于总体参数假设的正确性在一定把握下做出判断,从而选择拒绝或保留的决断,称为总体参数假设检验。

◆参数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1)提出零假设和备择假设;

(2)明确样本统计量的分布形态和特征,构造适当的检验统计量,并计算统计量的值。(3)根据显著性水平,查找分布表确定临界值。

(4)将检验统计量计算值与临界值进行比较,作出统计决断。

五、几种常用的推断统计方法

根据推断总体参数不同,构造统计量不同,常用的参数推断统计方法有Z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

最常用的非参数推断统计方法有检验。

(一)单个总体平均数的推断统计(Z检验、t检验)

(二)两个总体平均数的推断统计(Z检验、t检验)

(三)三个及以上总体平均数的推断统计(方差分析/F检验)

(四)相关分析

(五)卡方检验(χ?检验)

第四节社会科学统计软件操作技术

一、SPSS中数据编辑的菜单与子命令

二、SPSS中描述统计的菜单与子命令

三、SPSS中推断统计的菜单与子命令

第五节教育统计结果的量化分析(案例)

(完)

教育基础知识必考知识点

2018 年教育基础知识必考知识点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2.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和教 育技术现代化。 3.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对教育学的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于 1623 年首 次提出;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1632 年出版的《大 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4.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中以一般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知道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使所 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 5.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 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的 结晶。 6.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前 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7.人力资本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1960 年 12 月,他在美国经济 学第 78 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 “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是“人力资本”。 8.《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9.骑士教育是一种融宗教精神和尚武精神于一体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宫廷学 校是设在宫廷之内专门为王族子弟提供教育的学校。 10.卢梭和裴思泰洛齐等人继承并发展了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是法国 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 人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 1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 雷什中学》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12.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 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A.学校环境文化;B.设施文化。 13.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 14.教育目的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 方有卢梭和裴思泰洛齐;二是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西方有柏 拉图和康德。 15.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16.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模式。 17.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18.教育多元化表现为: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 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 19.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 之故”。主张: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②认为绅士教育使 最重要的,甚至反对资产阶级的子弟同劳动人民的子弟共同在学校礼接受教育, 主张绅士教育应该在家庭中实施。洛克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当中。 20.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 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21.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 范成员行为的文化,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

北师大版教育学大纲知识整理

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侠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1)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4.制度化教育:主要指正规教育,也就是指有层次结构的、按年级分级的教育制度,即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其典型代表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5.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6.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7.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8.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9.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的《大教学论》,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并提出“泛智教育” 10.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教学上,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11.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1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科学的教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13.康德首先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知识讲授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最新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上岗考试试题《常识性知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学论)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广西师范大学校训

广西师范大学校训 广西师范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大学,坐落在世界著名山水旅游名城、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学校现有王城、育才和雁山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100多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小211),广西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6所高校之一。 广西师范大学校训:尊师重道敬业乐群 “尊师”,意为尊重教育、尊重老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求我们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养成尊师的品德。 “重道”,意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坚持正义、善德立身,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精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治教治学,不断创新,追求真善美。 “敬业”,意为热爱专业、笃学求精、勤勉创新、献身事业,要求我们专致学业、忠于职守,有为社会发展而奉献的价值追求和勤恳作风。 “乐群”,意为和谐共处、诚信宽容、团队合作、厚生益众,要求我们善于合作,同舟共济,携手共建和谐校园。 历史沿革 1932年,广西省政府建立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校址是现为国家4A级景区的雁山园。经李宗仁、白崇禧首肯,省政府任命著名教育家杨东莼为首任校长。 1936年,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广西大学,成为广西大学文法学院(后称法商学院)。 1941年10月,著名教育家曾作忠应广西省政府要求,重建广西师范专科学校,1942年4月改名为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院,1943年8月奉教育部令,升格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同时,广西大学中文、史地、数理化3个专修科并入国立桂林师范学院。 1944年,由于桂林沦陷,国立桂林师范学院曾短暂疏迁贵州平越。1945年8月,自平越回迁桂林后,得广西省政府同意,以王城为校址。 1946年2月,为平息民主浪潮,切断国立桂林师范学院与广西大学的联系,教育部强令师院迁址南宁并改名为国立南宁师范学院。 1950年2月,国立南宁师范学院从南宁迁回桂林,再次并入广西大学,成立广西大学师范学院(后称文教学院)。

北师大教育学就业怎么样

北师大教育学就业怎么样?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就业前景良好,就业渠道广阔,师资力量雄厚,人脉资源广,就业机会多。随着国家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和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教育学专业正在逐渐成为一门热门专业。 就业方向:高等师范院校师资、高等院校辅导员、中小学校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科学研究单位研究人员、杂志社编辑、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本文系统介绍北师大教育学考研难度,北师大教育学就业,北师大教育学专业方向,北师大教育学考研参考书,北师大教育学考研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师大教育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学考研机构! 一、北师大教育学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总体来说,北师大教育学考研难度不大,专业招生量大,考试题目难度不高。据统计,录取的人基本都是跨专业的学生,其中专业课认真复习后,及格很容易。 自2013年起北师大教育学实行自主命题,考试难度降低,试题灵活。据凯程从北师大教育学部内部统计数据得知,每年北师大教育学考研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北师大教育学考研考试科目里,教育学基础综合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师范类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跨考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二、北师大教育学各细分专业介绍 北师大教育学各专业方向如下: 1.教育学原理 2.课程与教学论 3.教育史 4.比较教育学 5.学前教育学 6.高等教育学 7.成人教育学 8.职业技术教育学 9.特殊教育学 10.教师教育 11.远程教育 12.教育经济与管理 13.教育技术学 以上专业方向每一项还包括具体研究方向划分,由于篇幅限制就不一一列举。在凯程的教育学栏目有专门介绍教育学各个专业的情况。

教育学基础311重点总结

一. 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是国家,家长,教育机构,教师对培育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学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今年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建构主义的区别 两者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是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皮亚杰的将建构观称为认知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势存在在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华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则成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三. 什么是道德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道德学习。 四.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异同点 共同点: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不同点:三者对学科之间的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吧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教材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五.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的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儿童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作用。 3. 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六. 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优:便于了解到真实的信息。便于获得较为完整的资料。便于进行多次观察 缺: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观察的样本数小,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强。 七.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基本过程: 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的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若无这种经验,个体便不得不制定计划,如建立解决问题的子目标层级,或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在对问题作出表征并选择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个体要执行这一计划,尝试解答。 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运用某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结果作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检查与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笔试]-高等教育学(完整版知识点)

第一部分:判断(共12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实施的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发展教育的三个途径:教学工作(主要途径);科研训练(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新的教育方针予以强调)。 3、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4、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5、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6、宏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7、微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8、高校教学系统组成: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 9、高校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10、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可以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也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 1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人才培养的目的;现实参与的方式;定向选择的内容;互补并进的效果。 1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方面起的作用: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1题) 1、高等教育P5: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广义文化P17: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3狭义文化P17: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在此“文化”一词从狭义的角度使用。 4、教育方针P2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教育目的P3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7、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 8学制P85: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9、高等教育管理体制P115: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

北师大教育学原理作业标准答案

北师大《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从课程设计的活动阶段来看,包括两个基本阶段:确定课程目标和:(B) A、确定教学策略 B、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C、选择教学媒体 D、确定评价方法 2、强调内部动机和有意义学习的学习理论是:(C) A、行为主义 B、建构主义 C、认知主义 D、人本主义 3、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定位理论,分别把学生定位在教育活动的边缘和中心位置的是:B A、“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 B、“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 C、“家长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 D、“学校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 4、蔡元培最有价值和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想是关于:(D) A、小学教育思想 B、初中教育思想 C、高中教育思想 D、大学教育思想 5、学校的简单要素不包括:(A ) A、组织结构 B、组织目标 C、参与者 D、技术 6、一种典型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理论是:(D)

A、人本主义 B、概念重建主义 C、后现代主义 D、结构主义 7、欧洲大陆上最早开展中等教育综合化的国家是:(A) A、法国 B、芬兰 C、英国 D、德国 二、多选题 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有哪些类型的学校:(B.C.D) A、修道院学校 B、人文主义学校 C、新教学校 D、天主教学校 2、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A.C.D.) A、国家课程 B、综合课程 C、地方课程 D、校本课程 3、德国综合中学的形式包括:(A.D) A、合作式综合中学 B、探究式综合中学 C、协作式综合中学 D、一体化综合中学 4、课程评价按照评价进行的时间可分为:(B.D) A、目标本位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目标游离评价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讲解学习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 点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请认真读完} 第一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广义的教育(概念 15 页):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二、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对 3-6 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专门研究3-6 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四、幼儿教育的意义:(简答和论述)(一)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二)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三)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四)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担负着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任。 第二节幼儿教育的发展 一、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德国福禄培尔(游戏) 1、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福禄培尔认为,幼儿的行为是其内在生命形式的表现,命令式的命令式的、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命令式的强制的、干涉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发展是无效的,而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重视幼儿的自强制的、干涉的我活动。 2、游戏理论:福禄培尔是第一个阐明游戏教育价值的人,他强调游戏对幼儿人格发展、智慧发展有重要意义。 3、协调原理:让孩子和周围的环境、社会、自然结合,协调一致。 4、亲子教育: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母亲们开办的“讲习会”,后来还专门写了一本《母亲之歌与爱抚之歌》 (二)蒙台梭利 被誉为 20 世纪初的“幼儿园改革家”于 1907 年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一所“幼儿之家”、 1、幼儿自我学习的法则:每个儿童都是一个遵循自身内部法则的生物体,都有各自不同的需要和发展进程表。 2、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有准备的幼儿教育环境的特点?(简答)(1)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2)一个有秩序的环境;(3)一个生气勃勃的环境;(4)一个愉快的环境。 3、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创设者、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

广西靖江王城导游词五篇

广西靖江王城导游词五篇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广西靖江王城导游词五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桂林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靖江王城位于桂林市市中心独秀峰下,广西师范大学内,是明太祖朱元璋其侄孙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时修造的王城。 明太祖朱元璋封其重孙朱守谦为靖江王后,此处设为藩邸。朱守谦在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开始建府,历时20年才完工。王府按照朝廷对藩王府所作的规定构筑,其主要建筑前为承远门,中为承运殿,后为寝宫,最后是御苑。围绕主体建筑还有4堂、4亭和台、阁、轩、室、所等40多处,占地公顷,规模宏大。城垣东南西北四门,名为:体仁(东华门)、端礼(正阳门)、遵义(西华门)、广智(后贡门),南北长米,东西宽米,通高米,厚米,内外警以方石,内充片石浇灰浆。所有建筑系大式歇山顶,红墙碧瓦。从建成到明代覆灭的257年中,这里住过12代14位藩王。历270余年,是明一代封藩最长的一支。清顺治九年(1652),农民军李定国攻克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将王府焚毁自殁。现保存府第的门、殿、宫须弥座台基及石雕栏柱、陛阶和城垣。

整个王城的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布局方式营造,中轴线上的承运门、承运殿高大华丽,气势非凡,体现了王权至上的思想。方城南面的正阳门,有清代两广总督为表彰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的临桂人陈继昌而立的“三元及第”坊,东华门上的“状元及第”坊则是为道光年间新科状元龙启瑞而建,西华门上的“榜眼及第”坊是为同治年间榜眼于建章而建。明代靖江王府,规模宏大,四周以巨石砌城垣,方正庄严在桂林城中自成一城,故称王城。城中有桂林众山之王独秀峰,平地拔起,众山环绕,孤峰独秀,为我独尊,有天然的王者气势。 靖江王城中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建筑物——靖江王城景区。在中国4A新定评选中,桂林靖江王城被评为中国4A景区。无论从景区规模还是历史层面来看,桂林靖江王城获此殊荣是当之无愧的。因为桂林靖江王城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集大学院校、风景名胜区(独秀峰)、完整历史建筑物、历史背景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独秀峰王城景区位于桂林市中心,是以桂林"众山之王" 独秀峰为中心,明代靖江藩王府地为范围的精品旅游景区。景区内自然山水风光与历史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千古名句的真迹题刻就出于此处。景区涵盖了桂林三大历史文化体系,是桂林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走进景区就走进了桂林历史文化之门。 独秀峰素有"南天一柱"的美誉,史称桂林第一峰。山峰突兀而起,形如刀削斧砍,周围 众山环绕,孤峰傲立,有如帝王之尊。登山306级可达峰顶,是

北师大教育学部各专业

040102课程 与教学论 26 01教学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02课程论同上 03小学教育同上 04数学课程 与教学 同上 05脑认知与教学同上 含:脑与学习科学、脑与语 言学习、脑与数学学习、脑 与科学教育等 06科学与环 境教育 同上 040104比较教育学17 01教育领导与管理比较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 语或203日语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02基础教育比较同上 03高等教育比较同上 04国际教育与国际交流同上 05教育理论与思潮同上 040121★教师 教育 11 01教师教育政策研究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 日语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 综合 优先录取有学科背景的考生 02教师教育理 论与历史研究 同上 03教师教育课 程与学科教学研究 同上 04教师专业发 展与人力资源管理 同上 05教师培训项 目开发与评价 同上

(2)教育硕士的初试考试科目如下:

第四单元的考试参考书目如下: 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生招生专业目录及参考书目

单位代码:10027 地址:英东楼242 邮政编码:100875 联系部门:教育学部电话:58802069 联系人:陈林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 方向招生人 数 考试科目备注 004教育学部209 接收推免生比例 或人数:30%左右 040101教育学原 理 17 01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哲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 日语③311教育学专业基 础综合 含教育文化学 02教育政治学与教 育法学 同上 03教育社会学与教育人类学同上含性别教育与多元 文化教育 04德育原理同上含公民教育、道德 教育等 05家庭教育同上 040102课程与教学 论 26 01教学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02课程论同上 03小学教育同上 04数学课程与教学同上 05脑认知与教学同上含:脑与学习科学、脑与语言学习、脑与数学学习、脑与科学教育等 06科学与环境教育同上 040103教育史13 01中国教育史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02外国教育史同上 03中外教育交流史同上

大学《教育学基础》考点总结.doc

大学《教育学基础》考点总结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选择、填空、简答考点 教育: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非制度化的教育: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各人种教育的演化》;沛西能《人民的教育》 农业和工业社会教育特征: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学的创立:1捷克夸美纽斯《大教育学论》泛智教育,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2康德四次讲授教育学《康德论教育》时间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必须成为一种学业,教育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3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创立教育学。《普通教育》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在格尼斯堡大学创办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 实用主义教育学:19C末20C初,杜威《民主主义与教学》《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基础上提出,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是与生活的过程合一的,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作准备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增长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要学习现实中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4课程阻止以学生经验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批判教育学:美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与权力》、吉鲁《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法国布迪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教育学的价值:反思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得教育信念;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1从作用的对象看,分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作用的方向看,正向和负向 3作用形式,显性和隐性4多维度的复合分类(1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显性正向2对象与性质结合起来:教育对个人发展的正向功能) 教育实现个体的个性化: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最基本的途径);通过思想传播和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似的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局部的负向功能,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协调,是教育产生负向功能的根源。教育目的: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预期实现的结果。狭义:一定社会为整个教育事业的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北师大版教育学大纲

北师大版教育学考试大纲整理 第一章 §1、教育的发展 1、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2、正规教育,又称制度化教育,其标志是近代(19世纪下半期)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3、中国近代第一个完备的学制是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实施的学制是1903年癸卯学制;1922年的新学制(北洋政府)是壬戌学制。 4、中国古代教育: (1)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夏。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 (2)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对的依据和教学的基本教材。 5、古代外国教育: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2)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的是雅典教育。 (3)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4)骑士教育的内容是效忠领主的品质,军事征战的本事,附庸风雅的素养。 (简答)6、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日益大众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 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体现了很多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2因材施教○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5学以致用(学行结合) (2)《礼记》中的《学记》(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着,其中有很多教学思想: ○1“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体现了教学相长;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显现了启发式教学; ○3“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教之”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想; ○4“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了臧息相辅(课内与课外学习结合); ○5“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体现了教育重要性;“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教育和政治关系。 3、西方古代教育思想: (1)古希腊苏格拉底的问答法:○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苏格拉底主张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