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础教案2[1]
- 格式:doc
- 大小:2.41 MB
- 文档页数:23
大学电工基础教案教案标题:大学电工基础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电工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2. 掌握电路中的基本概念和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3. 理解欧姆定律及其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4. 学会使用基本的电路分析方法和工具。
教学时长:2周(10个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电工基础概述1. 介绍电工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2. 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元素。
第二课时:电流与电压1. 解释电流和电压的概念;2. 讲解电流和电压的单位和测量方法;3. 介绍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第三课时:电阻与电阻定律1. 解释电阻的概念;2. 介绍电阻的单位和测量方法;3. 讲解欧姆定律的原理和公式。
第四课时:串联电路1. 介绍串联电路的概念和特点;2. 讲解串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分布规律;3. 演示如何计算串联电路中的总电阻和总电压。
第五课时:并联电路1. 介绍并联电路的概念和特点;2. 讲解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分布规律;3. 演示如何计算并联电路中的总电阻和总电流。
第六课时:混合电路1. 介绍混合电路的概念和特点;2. 讲解混合电路中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组合;3. 演示如何计算混合电路中的总电阻和总电流。
第七课时:电路分析方法1. 介绍基本的电路分析方法,如基尔霍夫定律和电压分压定律;2. 演示如何使用这些方法解决电路分析问题。
第八课时:电路分析工具1. 介绍常用的电路分析工具,如万用表和示波器;2. 演示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进行电路测量和分析。
第九课时:实验演示1. 安排学生进行电路实验,巩固所学知识;2. 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十课时:复习与考核1. 复习电工基础知识的重点内容;2. 进行小测验或期末考试,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电工基础的重要性和应用;2. 演示:通过实例和计算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电路中的基本概念和规律;3. 实验:通过实验演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
教案第二章直流电路分析方法单元教案首页教学过程设计【作业分析】针对上次布置的作业同学们中出现的共性错误问题进行分析。
【新课传授】一、电阻的串联、并联、混联及等效变换1.电阻的串联几个电阻依次首尾相联,并且在这些电阻中通过同一电流,则这样的联接方法就称为电阻的串联。
串联电路的特点是:(1)电流处处相等。
(2)总电压等于各段分电压之和。
(3)总电阻等于串联电路中各个电阻之和。
(4)串联电路中各个电阻两端的电压与该阻值成正比。
(5)串联电路中各电阻消耗的功率与该阻值成正比。
2.电阻的并联几个电阻的两端都分别接在一起,在同一个电源电压作用下它们的端电压都相同,这种方式称为并联。
并联电路的特点是:(1)并联各电阻两端的电压均相等。
(2)总电流等于流经各电阻电流之和。
(3)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并联电路中各个电阻倒数的和。
(4)并联电路中任一电阻中的电流与该阻值成反比。
(5)并联电路中各个电阻吸收的功率与该阻值成反比。
3.电阻的混联既有电阻的串联又有电阻的并联的连接称为电阻的混联。
分析混联电路时可以应用电阻的串联、并联特点逐步求解。
P13例2-1(略,详见教材)二、电压源与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1.电压源(1)理想的电压源——恒压源一个电源没有内阻,其端电压与负载电流的变化无关,为常数,则这个电源称为理想的电压源,用Us表示,它是一条与I轴平行的直线。
电压源中电流的实际方向可以从电影的高电位流向低电位,也可以从低电位流向高电位。
前者电压源吸收功率,后者电压源释放功率。
通常用的稳压电源、发电机可视为理想的电压源。
(2)实际电压源实际的电源都不会是理想的,总是有一定的内阻,因此,在电路分析时,对电源可以用一个理想的电压源与内阻相串联的电路模型——电压源来替代。
2.电流源(1)理想电流源——恒流源当一个电源的内阻为无穷大,其输出电流与负载的变化无关,为常数,则这个电源称为理想电流源,用Is表示。
其外特性曲线是一条与纵轴U平行的直线。
电工技术基础及技能教案全套教案一:电压和电力基础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压和电力的概念和基本特性;2.了解电压的测量方法;3.掌握计算电力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电压和电力的概念和基本特性;2.电压的测量方法;3.计算电力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引入:通过实例引入电压和电力的概念;2.电压的概念和基本特性;3.电压的测量方法;4.计算电力的方法;5.讲解电力损耗的原因和减少电力损耗的方法;6.课堂练习。
四、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成绩;2.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教案二:电路和电路安全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分类;2.掌握电路安全的基本知识;3.能够识别常见的电路安全隐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分类;2.电路安全的基本知识;3.识别电路安全隐患。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引入:通过实例引入电路的概念;2.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分类;3.电路安全的基本知识;4.常见的电路安全隐患;5.讲解电路安全的注意事项;6.课堂练习。
四、教学评估:1.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教案三:电工工具和仪器一、教学目标:1.了解常用的电工工具和仪器;2.掌握电工工具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3.能够正确使用电工工具和仪器进行简单的测量和修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常用的电工工具和仪器;2.电工工具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3.简单的测量和修理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引入:通过实例引入电工工具和仪器的概念;2.常用的电工工具和仪器;3.电工工具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4.简单的测量和修理方法;5.讲解电工工具和仪器的维护方法;6.课堂练习。
四、教学评估:1.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教案四:电路图和接线图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路图和接线图的概念和基本符号;2.能够读取和绘制简单的电路图和接线图;3.能够根据电路图和接线图进行电路的搭建和故障排除。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电路图和接线图的概念和基本符号;2.读取和绘制简单的电路图和接线图;3.电路的搭建和故障排除。
第二章电阻电路分析重点1.电阻的等效变换;2.电源的等效变换。
3.KCL和KVL独立方程数的概念;4.支路法、网孔法、节点法等复杂电路的方程法;5.叠加定理;6.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7.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难点1.理解电阻的串联与并联;2.对称电路;3.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的等效变换计算公式;4.电流源与电压源等效变换时方向的判定。
5.独立回路的确定;6.含独立电源的结点电压方程和回路电流方程的列写;7.各电路定理的应用条件;8、正确作出戴维南定理的等效电路。
2 . 1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一、等效变换一个二端网络的端口电压电流关系和另一个二端网络的端口电压电流关系相同,这两个二端网络叫做等效网络。
一个内部没有独立源的电阻性二端网络,总有一个电阻元件与之等效,这个电阻元件的电阻值等于该网络关联参考方向下端口电压与端口电流的比值,叫做该网络的等效电阻或输人电阻,用Ri表示,Ri也叫总电阻。
二、电阻的串联成串相连,中间没有分支的一些二端元件叫串联的元件。
主要特点:串联电阻的电流相等,这个二端网络的端口电压等于各电阻电压之和。
等效电阻为:三、电阻的并联两个端钮分别连在一起的一些二端元件叫并联的元件。
主要特点:并联电阻的电压相等,这个二端网络的端口电流等于各个电阻电流之和。
等效电阻为:四、电阻的混联混联电阻是指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组合成的二端网络。
分析混联电阻的一般步骤如下:1)计算各串联电阻、并联电阻的等效电阻,再计算总的等效电阻。
2)由端口激励计算端口响应。
3)根据串联电阻的分压关系、并联电阻的分流关系逐步算出各部分的电压、电流。
2 . 2 电阻的Y连接和Δ连接及其等效变换一、电阻的Y连接和Δ连接有两种最简单的电阻网络。
一种如下图(a),三个电阻Ra 、Rb 、Rc的一端连在一起,另一端分别为网络的三个端钮 a 、b 、c,这种三端网络叫做电阻的星形联接,也叫Y 联接。
另一种如图( b ) ,三个电阻Rab 、Rbc、Rca 接成一个回路,而三个联接点就是网络的三个端钮,这种网络叫做电阻的三角形联接,也叫△联接。
电工基础教学教学教案教案:电工基础教学教学目标:1.了解电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基本知识。
2.掌握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3.学会使用电子工具进行电路的测量和分析。
4.懂得电的安全使用和预防电击的基本措施。
教学重点:1.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和关系。
2.电路的测量和分析。
教学难点:1.电路测量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2.电的安全使用和预防电击的基本措施。
教学准备:1.教学投影仪和投影幕布。
2.示波器、电压表等电子工具。
3.实验室用具,如电流表、电阻器、导线等。
4.教学课件和实验教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通过一个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电压和电阻的作用和关系。
2.通过投影仪展示一些基本电路的图示,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和关系(20分钟)1.讲解电流的概念和单位,并介绍电流的测量方法。
2.讲解电压的概念和单位,并介绍电压的测量方法。
3.讲解电阻的概念和单位,并介绍电阻的测量方法。
4.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电流、电压和电阻。
三、电路的测量和分析(30分钟)1.介绍使用示波器进行电路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2.示范使用示波器进行电路测量和分析。
3.分组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使用示波器测量和分析不同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
四、电的安全使用和预防电击的基本措施(20分钟)1.介绍电的危害和电击的原因。
2.分析电击事故的案例,并讨论事故原因和预防措施。
3.强调安全使用电的重要性,并介绍预防电击的基本措施。
五、实验操作(30分钟)1.分组进行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实验操作。
2.指导学生使用示波器进行电路测量和分析。
3.每组完成实验后,汇报实验结果和分析过程。
六、总结和评价(10分钟)1.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2.学生讨论电工基础知识的应用和实践。
3.完成本节课的小结和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实验操作,使学生对电流、电压和电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使用示波器进行电路测量和分析的实验操作,增加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中职《电工基础》教案第一章:电工基础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电工基础的基本概念和电工元件。
2. 掌握电路的基本定律和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1. 电工基本概念: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电能等。
2. 电工元件: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晶体管等。
3. 电路的基本定律: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电路的功率定律等。
4.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节点分析法、回路分析法、叠加原理、戴维南-纳恩定理等。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动画和图片等形式直观展示电工元件和电路。
2.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工知识。
3.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增强实践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电工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电工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二章:直流电路教学目标:1. 掌握直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2. 学会使用万用表等工具进行直流电路的测量。
教学内容:1. 直流电路的基本概念:直流电源、直流电阻、直流电流等。
2. 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基尔霍夫定律、欧姆定律等。
3. 直流电路的测量工具:万用表、示波器等。
4. 直流电路的测量方法:电压测量、电流测量、电阻测量等。
教学方法:1. 结合实物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直流电路的知识。
2. 进行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直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室实践中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交流电路教学目标:1. 了解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和测量技巧。
教学内容:1. 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交流电源、交流电压、交流电流等。
2. 交流电路的特点:周期性、频率、相位等。
3. 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基尔霍夫定律、欧姆定律等。
电工基础教案模板(共7篇)第1篇:电工基础教案课题1-3电阻教学目标了解电阻的概念和电阻与温度的关系,掌握电阻定律。
教学重点电阻定律教学难点R与U、I无关;温度对导体电阻的影响。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组织教学准备教案,检查出勤情况二.复习提问1、什么是电流?2、电流的计算公式三.新课讲解第三节电阻一、电阻1.导体对电流所呈现出的阻碍作用。
不仅金属导体有电阻,其他物体也有电阻。
2.导体电阻是由它本身的物理条件决定的。
例:金属导体,它的电阻由它的长短、粗细、材料的性质和温度决定。
3.电阻定律: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长度成正比,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并与导体的材料性质有关。
R = ρ l S4.结论:电阻率的大小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好坏,电阻率愈大,导电性能愈差。
导体:ρ < 10-6 Ω⋅m绝缘体:ρ > 107 Ω⋅m半导体:10-6 Ω⋅m < ρ< 107 Ω⋅m二、电阻与温度的关系1.温度对导体电阻的影响:(1)温度升高,自由电子移动受到的阻碍增加;(2)温度升高,使物质中带电质点数目增多,更易导电。
随着温度的升高,导体的电阻是增大还是减小,看哪一种因素的作用占主要地位。
2.一般金属导体,温度升高,其电阻增大。
少数合金电阻,几乎不受温度影响,用于制造标准电阻器。
3.超导现象:在极低温(接近于热力学零度)状态下,有些金属(一些合金和金属的化合物)电阻突然变为零,这种现象叫超导现象。
ο4.电阻的温度系数:温度每升高1C时,电阻所变动的数值与原来电阻值的比。
若温度为t1时,导体电阻为R1,温度为t2时,导体电阻为R2,则α =即 R2-R1 R1(t2-t1)R2 = R1 [ 1 + α ( t2 - t1 ) ]οο例:一漆包线(铜线)绕成的线圈,15C时阻值为20 Ω,问30C时此线圈的阻值R为多少?四.课堂练习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教材习题第4大题第(3)题。
第2篇:电工基础教案第8章线性电路中的过渡过程 8.1 换路定律与初始条件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换路定律与初始条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新疆农业技师培训学院理论教学教案NO: 1新疆农业技师培训学院理论教学教案NO: 2【主要教学内容】1、电动势2、欧姆定律【主要能力点与知识点应达到的目标水平】教学内容题目职业岗位知识点、能力点与基本职业素质点目标水平识记理解熟练操作应用分析电路的基础知识知识点:电动势产生的原因,大小、方向能力点:欧姆定律职业素质渗透点:对欧姆定律的熟练运用√√√√√在目标水平的具体要求上打√【教学策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学过程组织】复习问题:电路及电流的概念导入新课:什么是电动势?它又是怎么产生的呢??与电压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教学内容一、电动势1.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用符号E表示。
2.单位:伏特(V)注意点:(1)电动势由电源本身决定,与外电路无关。
(2)电动势的规定方向:自负极通过电源内部到正极的方向。
二、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1.复习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IRU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推导(1) 电路(2) 推导设t 时间内有电荷量q 通过闭合电路的横截面.电源内部,非静电力把q 从负极移到正极所做的功W E q E I t ,电流通过R 和R 0时电能转化为热能QI 2R tI 2R 0t 因为WQ所以 EI t I2R t I 2R 0tEI RI R 0或IR R E+(3)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闭合电路内的电流,与电源电动势成正比,与整个电路的电阻成反比.其中,外电路上的电压降(端电压)UI R E I R 0内电路上的电压降UI R 0 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压降之和E I R I R 0U U例1:如上图,若电动势E 24V ,内阻R 04,负载电阻R 20,试求:(1)电路中的电流;(2)电源的端电压;(3)负载上的电压降;(4)电源内阻上的电压降.例2:电源电动势为1.5V,内电阻为0.12,外电路电阻为1.38,求电路中的电流和端电压。
中职《电工基础》教案第一章:电工基础知识1.1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单位是安培(A)。
电压:电源推动电荷移动的能力,单位是伏特(V)。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性质,单位是欧姆(Ω)。
1.2 欧姆定律欧姆定律公式:U = IR,其中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R表示电阻。
欧姆定律的应用:计算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和电阻。
第二章:电工元件2.1 电阻器电阻器的种类:固定电阻器、可变电阻器、线绕电阻器等。
电阻器的选用:根据电路要求选择合适的电阻值和功率。
2.2 电容器电容器的种类:固定电容器、可变电容器、电解电容器等。
电容器的作用:储存电能、滤波、耦合等。
2.3 电感器电感器的种类:固定电感器、可变电感器、线圈等。
电感器的作用:储存磁场能量、滤波、延迟等。
第三章:简单电路分析3.1 串联电路串联电路的特点:电流相同、电压分配。
串联电路的计算:总电阻、总电流、总电压等。
3.2 并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特点:电压相同、电流分配。
并联电路的计算:总电阻、总电流、总电压等。
3.3 混合电路混合电路的特点:串联和并联的组合。
混合电路的计算: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和欧姆定律分析电路。
第四章:电工测量4.1 电流表和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串联在电路中,量程选择合适。
电压表的使用:并联在电路中,量程选择合适。
4.2 电能表电能表的作用:测量电路消耗的电能。
电能表的使用:串联在电路中,正确接线。
4.3 多用电表多用电表的作用:测量电流、电压、电阻等。
多用电表的使用:正确选择测量功能和量程。
第五章:安全用电知识5.1 触电的危险性触电的危险:电流通过人体造成伤害甚至致命。
预防触电的措施:保持电路干燥、使用绝缘工具等。
5.2 安全用电规则遵守安全用电规则:不私拉乱接电源、使用合格电器产品等。
紧急情况处理:发生触电事故时,立即切断电源并进行急救。
第六章:交流电基础6.1 交流电的特点交流电的方向和大小随时间变化。
交流电的周期和频率:周期是电流一个完整的正负变化所需的时间,频率是单位时间内周期的个数,单位是赫兹(Hz)。
电工基础教案范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电工基础》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为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元件的识别及电路图的绘制。
主要围绕电路的基础知识,对电路的组成、电路图的表示方法以及基本电路元件的特性和应用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理解电路的组成及其作用。
2. 学会识别常见电路元件,并能正确绘制电路图。
3. 培养学生运用电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电路图的绘制,电路元件的识别。
重点: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元件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路元件实物,电路图挂图,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电路元件识别卡片,绘图工具(铅笔、橡皮、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电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电路实例,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 知识讲解:(1)电路的基本概念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电路的定义、分类及作用,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2)电路元件的识别教学活动:教师展示电路元件实物,学生对照教材和识别卡片,学会识别并了解各元件的作用。
(3)电路图的绘制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电路图的表示方法,示范绘制步骤,学生跟随教师练习绘制电路图。
3. 例题讲解: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讲解一个简单的电路图绘制例题。
教学活动:教师逐步分析解题思路,学生跟随教师思路,完成例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个简单的电路图绘制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教学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电路的基本概念2. 电路元件的识别3. 电路图的绘制方法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绘制一个简单电路图,包含电源、开关、电阻、导线等元件。
答案:见附件。
2. 作业要求:正确识别电路元件,清晰绘制电路图,标注元件符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电路元件的识别和电路图的绘制掌握情况较好,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电路元件的作用理解不够深入。
《电工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电工基础知识,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元件。
2. 学会使用基本的电工测量工具和仪器。
3. 掌握电路的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等。
2. 电路的基本元件:电阻、电容、电感、电源、开关等。
3. 电工测量工具和仪器:万用表、电压表、电流表、电能表等。
4. 电路的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串并联电路、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
5. 实验技能:电路连接、测量、数据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工基本概念和原理。
2. 采用实验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电路案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电工基础》2. 实验室设备:电路实验板、万用表、电压表、电流表、电能表等。
3. 教学课件和素材。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记录、实验分析等。
3. 期末考试:书面考试,考察学生对电工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讨论成果等。
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元件。
2. 第3-4周:电工测量工具和仪器。
3. 第5-6周:电路的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
4. 第7-8周:实验技能训练。
5. 第9-10周: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
6. 第11-12周:复习和考试。
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电工基本概念、原理和案例分析。
2. 实验操作:电工测量、电路连接和数据分析。
3. 小组讨论:电路设计、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
4. 课外作业:巩固课堂知识和实验技能。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强调实验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定。
2.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解答学生问题。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电工基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工基础知识,包括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2)掌握欧姆定律、功率公式等基本公式;(3)学会使用万用表、电流表、电压表等基本工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电工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关系;2. 欧姆定律、功率公式的应用;3. 万用表、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关系;欧姆定律、功率公式的应用;万用表、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欧姆定律、功率公式的灵活运用;电流表、电压表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关系;欧姆定律、功率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2. 实验法: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出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关系,推导欧姆定律、功率公式。
3. 演示实验: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观察并动手操作。
4. 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现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电流、电压、电阻概念及欧姆定律、功率公式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操作及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电工基础教材。
2. 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电源等。
3.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资源,辅助教学。
电工基础公开课教案电工基础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传授目标:1.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2.理解电动势、电位、电功率的概念;3.掌握电压、电流的概念;理解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重点】重点:电压、电流和电功率的定义、方向的理解和掌握【难点分析】难点: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学情分析】电路的组成比较简单,学生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接触较多,选择实际画面进行多媒体投影讲解,但电压和电动势的形成、方向等比较抽象,单纯从理论上讲解学生不易理解,从实验入手,以多媒体动画进行模拟,能降低其理论难度,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从而解决其关键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对比法、实验法、讨论法【教具资源】多媒体课件、直流电源、电阻、开关、导线若干【课时安排】2学时(80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同学们说出电路的组成,利用多媒体课件投影实际电路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教学环节1:电路的基本结构(一)电路的组成和功能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出实际生活中的电路例子,多媒体演示实际电路;学生活动:联系实际总结一般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能力培养: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二)电路的状态和电路图教师活动:实验演示照明电路的各种状态后多媒体动画分析;学生活动:联系实际和实验总结电路的三种状态,练习画简单的电路图;教学环节2:电路的基本物理量(一)电流教师活动:实验演示,辅助投影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电流的形成和参考方向,总结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
(二)电压教师活动:实验演示,辅助投影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学生活动:启发学生采用类比法对比电流,分组讨论、总结电压定义和参考方向的意义。
(三)电动势教师活动:多媒体动画演示电源的作用本质,引出电动势的概念;学生活动:参考多媒体演示分析、总结电动势的定义、公式和方向。
中职《电工基础》教案(总14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中职《电工基础》教案电工基础教案使用教师:xxx教学重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认识电路1、了解电路的组成、电路的三种状态和电气设备额定值的意义。
2、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电动势、电流、电压、电位、电阻、电能、电功率。
3、掌握、欧姆定律、最大功率输出定理,了解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1、“理想电路模型”概念的建立。
2、理解理想元件与电路模型、线性电阻与非线性电阻的概念。
3、理解、欧姆定律(全电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教学章节学时数电路电流 6 电阻部分电路欧姆定律4 电能和电功率实训课 2本章总学时 12第二章简单的直流电路1、掌握电阻串联分压关系和并联分流关系。
2、学会分析计算电路中各点电位。
3、掌握万用表的应用。
1、运用电阻串联分压关系和并联分流关系解决电阻电路问题。
2、熟练分析计算电路中各点电位。
3、应用支路电流法分析计算简单的复杂电路。
教学章节学时数电动势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阻串联电路 8 电阻并联电路电阻混联电路习题课 1万用表电阻的测量 6电路中各点电位的计算习题课 1本章总学时 16第三章复杂的直流电路1、掌握基尔霍夫定律及其运用,学会运用支路电流法分析计算简单的复杂电路(只含两个网孔)。
2、掌握电压源、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3、掌握戴维宁定理及其应用4、掌握叠加定理及其应用。
1、基尔霍夫定律及其运用,学会运用支路电流法分析计算简单的复杂电路。
2、电压源、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3、掌握戴维宁定理及其应用教学章节学时数基尔霍夫定律支路电流法 8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习题课 2本章总学时 10第四章电容1、理解电容的概念及其计算。
2、掌握电容器串、并联的性质及等效电容的计算。
3、了解电容充电和放电过程,电容充放电过程中能量转换规律。
1、理解电容的充放电过程。
2、初步建立交流电路的概念。
教学章节学时数电容器与电容 4 电容器的参数和种类电容器的连接 4 电容器中的电场能本章总学时 8第五、六章磁场与电磁感应1、了解载流体与线圈产生的磁场,会用右手定则判断其磁场方向。
电工基础》教案1课题:磨擦生电时间:另定地点:教室班级:07 级。
执教:梁老师课时:1 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电是怎么来的?2、了解泰勒斯,吉尔伯特,富兰克林。
3、了解磨擦生电,既产生电荷的原理。
重点: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由份子组成的,份子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有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磨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即产生两种电荷,一种叫做正(+)电荷,一种叫做负( - )电荷,同性电荷相互排斥,异性电荷相互吸引。
环绕所示目标,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1、泰勒斯对电是怎么论述的?2、吉尔伯特对电进一步进行了研究,并写了什么书?3、铜的核外电子是多少?铝原子呢?4、为什么银的导电比铜好?5、为什么拉汽油的汽车后面有一个小尾巴?《电工基础》教案 2课题:电的基本物理量:1、电流( I )时间:另定地点:教室班级:07 一班,07 二班,07 大专班。
执教:梁朝奉课时:1 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电流2、掌握电流的单位3、用电流表怎么测量电流重点、难点:电流特点和性质及其运用教学方法:引导、提示、归纳教学过程:Ⅰ. 组织教学Ⅱ. 导入新授环绕所示目标,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电流?单位是什么?2、1 秒中有5 库仑的电量通过导体,电流是多少?3、电子流的方向是不是电流的方向?4、电流的符号和电流单位的符号是什么?5、什么电器上才标注电流?灯泡上标注电流吗?电流——电子荷有规则的定向运动叫电流。
为了衡量电流的强弱,引用电流强度这个物理量,它的定义为: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某一截面的电荷量的代数和,即I=Q/t试中:I——电流强度A (安培)Q——电荷量C (库仑)t——电流通过的时间S (秒)电流强度的单位:常用的是安培(A),比它大的单位有千安(KA),比它小的单位有毫安(MA) 和微安(uA)。
1 千安(KA) =1000 安(A)1 安(A) =1000 毫安(MA)1 毫安(MA) =1000 微安(uA)测量电流物理量大小的仪表是安培表,也叫电流表。
中职《电工基础》教案教案名称:电工基础教学教学目标:1.了解电工基础知识的概念与原理。
2.掌握电路图的读取与绘制。
3.掌握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测量方法。
4.能够根据要求进行简单的电路连接。
教学内容和方法:1.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介绍。
通过展示实际电路来帮助学生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并通过示意图解释。
2.电路图的读取。
通过一些简单的电路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电路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
3.电路图的绘制。
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符号和表示方法,将给定电路连接图绘制出来。
4.电流的测量方法。
介绍多用电流表和电流表的使用方法,进行实际测量操作。
5.电压的测量方法。
介绍多用万用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进行实际测量操作。
6.电阻的测量方法。
介绍多用电阻表的使用方法,进行实际测量操作。
7.安全注意事项。
介绍使用电器设备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包括如何正确连接电路、如何正确使用电器设备等。
8.实验操作。
组织学生进行电路连接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电器设备和电路图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2.介绍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
3.通过展示实际电路图和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
4.讲解电路图的读取方法。
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简要回顾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
2.引导学生绘制简单的电路图,巩固电路图的读取方法。
3.讲解电流的测量方法,介绍多用电流表和电流表的基本使用方法。
第三课时: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电流的测量方法。
2.引导学生绘制复杂电路图,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电路图准确地连接电路。
3.讲解电压的测量方法,介绍多用万用表和电压表的基本使用方法。
第四课时: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电压的测量方法。
2.引导学生绘制更加复杂的电路图,巩固电路图的绘制能力。
3.讲解电阻的测量方法,介绍多用电阻表的基本使用方法。
第五课时: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电阻的测量方法。
《电工基础》教案教学重点及学时安排一、教学重点:1.了解电工基础的概念和基本知识,包括电工安全、电路基本知识、电路元件等方面的知识。
2.掌握电工基础实践技能,包括电路的搭建和分析、电路元件的使用和维护等方面的技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电工实践和故障排除。
二、学时安排:本课程总计30学时,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学时:介绍电工基础的概念和重要性,讲解电工安全知识。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了解电工行业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内容,并强调电工工作的安全要求。
学生通过观看安全教育视频,了解电工事故和事故防范措施。
2.第二至第五学时:讲解电路基本知识。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电压、电流、电阻的关系,以及基本电路的搭建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如何测量电压、电流和电阻,并了解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
3.第六至第九学时:讲解电路元件知识。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电阻、电容和电感等电路元件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类型。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学习电阻、电容和电感的使用和测试方法,并掌握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和特点。
4.第十至第十三学时:讲解电路的分析和计算技巧。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教导学生如何使用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和功率公式等进行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掌握电路分析和计算方法,能够独立解决简单电路的问题。
5.第十四至第十八学时:讲解直流电源的安装和维护。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直流电源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以及安装和维护的注意事项。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习直流电源的安装步骤和维护方法,并掌握故障排除的基本技巧。
6.第十九至第二十二学时:讲解交流电源的安装和维护。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交流电源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以及安装和维护的注意事项。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习交流电源的安装步骤和维护方法,并掌握故障排除的基本技巧。
7.第二十三至第二十七学时:讲解常见电器设备的维修方法。
课题2-1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课型新课授课班级授课时数 4教学目标1.理解电动势、端电压的概念。
2.熟练掌握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3.掌握电源输出功率与外电阻的关系。
教学重点1.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2.电源输出功率与外电阻的关系。
教学难点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学情分析教学效果教后记新课 第一节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一、电动势1.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用符号E 表示。
2.单位:伏特(V )注意点:(1)电动势由电源本身决定,与外电路无关。
(2)电动势的规定方向:自负极通过电源内部到正极的方向。
二、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1.复习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I =RU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推导 (1) 电路(2) 推导设t 时间内有电荷量q 通过闭合电路的横截面。
电源内部,非静电力把q 从负极移到正极所做的功W = E q = E I t ,电流通过R 和R 0时电能转化为热能Q = I 2 R t + I 2 R 0 t因为W = Q所以E I t = I 2 R t + I 2 R 0 tE = I R + I R 0或I =R R E+(3)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闭合电路内的电流,与电源电动势成正比,与整个电路的电阻成反比。
其中,外电路上的电压降(端电压)U = I R = E - I R 0内电路上的电压降U ' = I R 0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压降之和E = I R + I R 0 = U + U '例1:如上图,若电动势E = 24 V ,内阻R 0 = 4 Ω,负载电阻R = 20 Ω,试求:(1)电路中的电流;(2)电源的端电压;(3)负载上的电压降;(4)电源内阻上的电压降。
例2:电源电动势为1.5 V ,内电阻为0.12 Ω,外电路电阻为1.38 Ω,求电路中的电流和端电压。
例3:电动势为3.6 V 的电源,与8 Ω 的电阻接成闭合电路,电源两极间的电压为3.2 V ,求电源的内电阻。
三、端电压1.电动势与外电路电阻的变化无关,但电源端电压随负载变化,随着外电阻的增加端电压增加,随着外电阻的减少端电压减小。
证明:I =R R E+当R 增加时,(R + R 0)增加,电流I 减小,U = E - I R 0 增加;同理可证,当R 减小时,U 也减小。
2.两种特例:(1)当外电路断开时,R 趋向于无穷大。
I = 0U = E - I R 0 = E即U = E应用:可用电压表粗略地测定电源的电动势(2)当外电路短路时,R 趋近于零,I =R R E+趋向于无穷大,U 趋近于零。
短路时电流很大,会烧坏电源,引起火灾,决不允许将导线或电流表直接接到电源上,防止短路。
应用:测量电动势和电源内阻。
例4:例1(《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例5:有一简单闭合电路,当外电阻加倍时,通过的电流减为原来的2/3,求内阻与外阻的比值。
四、电源向负载输出的功率1.P 电源 = I E ;P 负载 = I U ;P 内阻 = I 2 R 0;U = E - I R 0 同乘以I ,得U I = I E - I 2 R 0 I E = I U + I 2 R 0 P 电源 = P 负载 + P 内阻在何时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设负载为纯电阻当R = R 0时,P max = 024R E这时称负载与电源匹配。
2.电源输出功率P 与负载电阻R 的变化关系曲线3.注意:当R = R O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但此时电源的效率仅为50%。
练习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1.是非题(1)、(2)。
2.选择题(1)、(2)。
小结1.电源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
2.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3.端电压的概念;外电阻增大和减小时,端电压的变化。
4.电源输出功率最大的条件,这时的输出效率。
布置作业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3.填充题(1)、(2)。
4.问答与计算题(1)、(2)。
课题2-2电池组课型新课授课班级授课时数 1 教学目标掌握串、并联电池组的特点。
教学重点串、并联电池组电动势、内阻的计算。
教学难点混联电池组的计算。
学情分析教学效果教后记新课课前复习:1.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2.端电压随外电阻的变化规律。
3.电源输出最大功率的条件。
第二节 电池组一个电池所能提供的电压不会超过它的电动势,输出的电流有一个最大限度,超出这个极限,电源就要损坏。
对于要求较高电压或较大电流的场合,就要用到多个电池的串联和并联及混联。
一、电池的串联1.当负载需要较高电压时,可使用串联电池组供电。
设串联电池组n 个电动势为E ,内阻为R 0的电池组成,则:E 串 = n E r 串 = n R 02.特点:(1) 电动势等于单个电池电动势之和。
(2) 内阻等于单个电池内电阻之和。
3.注:用电器的额定电流必须小于单个电池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二、电池的并联1.当负载需要较大电流时,可使用并联电池组供电。
设并联电池组n 个电动势为E ,内阻为R 0的电池组成,则E 并 = E ;R 0并 =nR 02.特点:(1) 电动势等于单个电池的电动势。
(2) 内阻等于单个电池内阻的n1。
3.注: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必须低于单个电池的电动势。
三、电池的混联1.当单个电池的电动势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都小于用电器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时,可采用混联电池组供电。
例1:有3个电池串联,若每个电池的电动势E = 1.5 V ,内阻R 0 = 0.2 Ω,求串联电池组的电动势和内阻。
例2:有5个相同的电池,每个电池的E = 1.5 V ,R 0 = 0.02 Ω,将它们串联后,外接电阻为2.4 Ω,求电路的电流及每个电池两端的电压。
练习小结1.串并联电池组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2.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串联电池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并联电池组?布置作业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3.填充题(3)、(4)。
4.问答与计算题(3)、(4)。
课题2-3电阻的串联课型新课授课班级授课时数 2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电阻串联的性质和作用。
2.理解串联分压和功率分配的原理。
3.掌握电压表扩大量程的方法和计算。
教学重点1.电阻串联的性质和作用。
2.电压表扩大量程的方法和计算。
教学难点多量程电压表分压电阻的计算。
学情分析学生在物理中已学过电阻的串联。
教学效果教后记新课课前复习1.串、并联电池组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计算。
2.串、并联电池组的应用场合。
第三节 电阻的串联一、定义(1)电阻的串联——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阻依次连接起来,使电流只有一条通路。
(2)特点① 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② 电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二、重要性质 1.总电阻U = I R ;U 1 = I R 1;U 2 = I R 2 ;⋅ ⋅ ⋅;U n = I R nU = U 1 + U 2 + U 3 + ⋅ ⋅ ⋅ + U n I R = I R 1 + I R 2 + I R 3 + ⋅ ⋅ ⋅+ R n R = R 1 + R 2 + R 3 + ⋅ ⋅ ⋅+ R n结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之和。
2.电压分配I =11R U ;I = 22R U;I = 33R U ;⋅ ⋅ ⋅;I = nn R U 11R U = 22R U = 33R U = ⋅ ⋅ ⋅ = nn R U = I 结论:串联电路中各电阻两端的电压与它的阻值成正比。
若两个电阻串联,则U 1 = I R 1;U 2 = I R 2 ;I =21R R U+U 1 = 211R R R + U ;U 2 = 212R R R + U3.功率分配P = I U = I 2 RP 1= I 2R 1;P 2 = I 2 R 2 ;P 3 = I 2 R 3;⋅ ⋅ ⋅ ;P n = I 2 R n11R P = 22R P = 33R P = ⋅ ⋅ ⋅ = nn R P 结论:串联电路中各电阻消耗的功率与它的阻值成正比。
例1:有4个电阻串联,其中R 1 = 20 Ω,R 2 = 15 Ω,R 3 = 10 Ω,R 4 = 10 Ω,接在110 V 的电压上。
求(1)电路的总电阻及电流;(2)R 1电阻上的电压。
例2:例1(《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例3:R 1、R 2为两个串联电阻,已知R 1 = 4 R 2,若R 1上消耗的功率为1 W ,求R 2上消耗的功率。
三、电压表(1)常用的电压表是用微安表或毫安表改装成的。
(2)毫安表或微安表的重要参数:I g ——满偏电流 R g ——表头内阻(3)电流越大,毫安表或微安表指针的偏角就越大。
由于U = I R ,则毫安表或微安表两端的电压越大,指针偏角也越大。
(4)如果在刻度盘上直接标出电压值,就可用来测电压,但这时能测的电压值很小。
为了能测较大的电压,可串联一电阻,分担部分电压,就完成了电压表的改装。
(5)测量时要与被测电路并联。
(6)关键:会计算串联的电阻R 的大小。
设电流表的满偏电流为I g ,内阻为R g ,要改装成量程为U 的电压表,求串入的RR = g I UR = gg g I R I U -例4:例2(《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练习1.有一表头,它的满刻度电流 I g = 50 µA ,内阻为R g = 3 k Ω,若改装成量程为15 V的电压表,应串联多大的电阻?2.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1.是非题(3)、(4),2.选择题(3)。
小结1.串联的定义及特点。
2.串联的重要性质。
3.电压表量程的扩大。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3.填充题(5),4.问答与计算题(5)。
课题2-4电阻的并联课型新课授课班级授课时数 2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电阻并联的性质和作用。
2.理解并联分压和功率分配的原理。
3.掌握电流表扩大量程的方法和计算。
教学重点1.电阻并联的性质和作用。
2.电流表扩大量程的方法和计算。
教学难点电阻并联的重要性质。
学情分析学生在物理中已学过电阻的并联。
教学效果教后记新课课前复习:1.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基本特点。
2.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电流分配和功率分配。
3.串联电阻的分压作用。
第四节 电阻的并联一、定义1.电阻的并联:把若干个电阻一端连在一起,另一端连接在一起。
2.特点:① 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② 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二、重要性质1.总电阻设电压为U ,根据欧姆定律,则I =RU;I 1 = 1R U ;I 2 = 2R U ;⋅ ⋅ ⋅ ;I n = n R U因为I = I 1 + I 2 + I 3 + ⋅ ⋅ ⋅ + I n所以R 1= 11R + 21R + 31R + ⋅ ⋅ ⋅ + nR 1 结论: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电阻的倒数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