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外国文化史笔记(孟昭毅)
- 格式:pdf
- 大小:156.88 KB
- 文档页数:22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仅供参考)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
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
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
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
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
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亨利。
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
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阿布维利-阿舍利文化的代表性工具是:手斧。
在欧洲,首先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是:尼安德特人化石。
莫斯特文化遗址中已经出现了埋葬死者的习俗。
晚期智人也被称为克罗马农人。
克罗马农文化成就最突出的是岩画艺术。
最具代表性: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和法国拉斯科洞穴岩画。
最早的雕刻:法国“持角杯的少女”,或称“洛塞尔的维纳斯”。
新石器文化特征:磨制石器和陶器的使用、家畜驯养和定居农业的出现。
现已发现的欧洲最早的农业居民遗址在南欧。
欧洲最早奴隶制文明:克里特岛——爱琴文明(即克里特——迈锡尼文化)米诺斯王宫的发掘者阿瑟-伊文斯。
(一度称霸爱琴海的奴隶制文明)早期爱琴文化创造者:皮拉斯基人、卡里亚人或勒列吉人。
希腊神话中所说的“迷宫”指的是米诺斯王宫。
爱琴文化由克利特文化转为迈锡尼文化(阿该亚人)时间:15世纪末线性文字A的发明者是克里特人。
泥板文字——线性文字B的发明者是阿该亚人。
特洛伊战争:公元前12世纪初,标志迈锡尼的衰落。
“尼罗河的赠礼”指的是埃及;“肥沃的新月形地带”指的是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最早的奴隶制文明是由苏美尔人创造的。
两河流域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集权国家是由阿卡德人建立的。
楔形文字的创造者是苏美尔人,时间是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亚述学:通过楔形文字来研究两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史诗最著名的是《吉尔伽美什史诗》。
“恣意无敌的洪水”是用来描述天神恩利尔。
《汉谟拉比法典》是巴比伦的一部成文法典,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最杰出的建筑成就“空中花园”、“七级大庙塔”——供奉马都克(巴比伦神话中众神之王)。
今天历法中的星期制度来源于古巴比伦以日、月、水、火、木、金、木七星神的名字命名一周7天的文化制度。
象形文字的发明者是:古埃及人。
字母文字由腓尼基人创造。
埃及学是研究象形文字的新学科。
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最初是图腾崇拜。
古埃及的著名诗作:《打谷歌》《阿顿颂诗》。
古代埃及的箴言以《伊浦味箴言》最为著名,它反映了埃及人民大起义时的情况。
勤思考研华东师范大学2021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真题分析华东师范大学2021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已经结束。
勤思考研汉硕团队从试卷结构、题型分布、分值详解等方式,为大家带来备考建议。
为了让同学们尽快看到分析,因为时间仓促,如果大家对于其中某些内容有疑问,欢迎大家积极反馈给我们;我们会尽快修订出最新版;一、试卷结构【汉语基础】(回忆版)【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二、参考书单温馨提示:华东师范大学没有官方指定参考书,根据题目以及以往考试情况,推荐参考书如下:【汉语基础】《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年《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版《古代汉语》(一、二册)王力,中华书局【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外国文化史》,孟昭毅、曾艳兵,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一)总体难度及考查特色和变化2021年华东师范大学专业一真题的题型与20年有小变化,增加了20分的选择题,将原来的分析题由60分变为50分,论述题由30分变为20分;专业二部分与20年相比,题型和分值都有所变化。
填空题的分值减少,名词解释由原来的4个变成现在考察6个,此外,由原来3个论述题调整成现在5个简答题(注意:虽然是简答题,不过也有简述的含义在)专业一考题既有基础知识的考察,也有需要实际运用类知识;从现代汉语部分来看,语音和语法部分还是复习的重点。
专业二部分整体试题难度和往年持平,勤思推荐的参考教材知识都有所涉及,尤其是中外文化,考察对于书本知识的记忆。
如“北宋司法书法家”,“巴别塔”又名通天塔等考点;此外,华东师范大学有40分的教案设计,重点我们要掌握教案写作的基本框架模式(确定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步骤),找准语法点等;同时,一些考察到的知识点,也在勤思相关的课程(集训、基础—强化—冲刺)和资料(测试卷,冲刺模拟试卷)中有体现。
第一篇外国古代教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 一、教育的起源(一)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观点: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传授活动。
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动物为保存自己的种类,出自遗传本能,自会将其“知识”与“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是当时的观点:根据原始社会中系统知识、教材、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尚未形成的事实,断定原始人的教育过程都是无意识的,儿童仅凭观察和尝试成功的方法,学习如何使用弓箭与射击等活动,其技巧几乎全部是通过失败劳动这一理论。
劳动是人们的认识的主要源泉,是手脑等生理结构进步完善并通过遗传途径传给后代的必要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对年轻一代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即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
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人类社会生活是多样的,除了劳动经验以外,原始社会形成的一些集体习惯、行为准则、仪式风俗等也需要通过教育活动传授给下一代,但这些内容不能纳入,至少不能完全纳入劳动的范畴。
教育应该是起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的需要。
二、史前教育概况 原始社会分为: 1.前氏族时期共同生产,共同消费,无阶级,无剥削,儿童属于部落公有。
教育便是由成年人在生产劳动中向年轻一代传授生产和生活经验。
2.母系氏族时期使用新石器,幼小儿童在妇女身边受教育。
七八岁男女儿童后按劳动分工分别接受教育,包括社会生活知识和宗教道德教育。
3.父系氏族时期发明了金属工具,实行金、石、木工具并用,并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农业)。
教育内容增加了伦理道德、军事体育。
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剩余产品,形成阶级,阶级教育萌芽,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渐分离。
原始社会教育特点:无阶级性、无组织、与生产劳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
外国文化史知识点孟昭毅第二篇中古文化第八章中世纪欧洲文化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阐述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教会-宗教性特点,详细论述了基督教及其教会对欧洲中世纪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基督教的基本观念与礼仪,并介绍了拜占廷帝国的文化成就。
学习这一章,从理论上要把握中世纪欧洲文化深受基督教支配的特点;明确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的礼仪与教义内容,了解中世纪欧洲在文学、艺术、哲学、教育、科学方面的成就;掌握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分裂及其影响;了解拜占廷文化的贡献。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欧洲中世纪教会对于当时社会所起的两种作用(重点)理解:欧洲中世纪教会对于当时社会所起的两种作用。
(二)基督教的主要礼仪和基本教义(重点)识记:礼仪。
理解:基本教义。
(三)中世纪欧洲的文学、艺术(次重点)识记:文学:骑士精神、后期英雄史诗。
艺术:教堂建筑。
(四)中世纪欧洲的经院哲学、教育(重点)识记:教育:欧洲最早的大学。
应用:欧洲中世纪唯名论和唯实论争论的中心和实质。
(五)拜占廷文化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重点)识记:查士丁尼法典;拜占廷文化其他领域的成就、影响。
(六)基督教会的第一次大分裂及其影响(次重点)理解:基督教会的第一次大分裂及其影响。
(七)十字军东侵(一般)识记:十字军东侵。
第九章中世纪阿拉伯文化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阐述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及成就,论证了其对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
学习这一章,首先要掌握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的内容,包括其根本经典《古兰经》、五大宗教义务、其与基督教的不同;明确中世纪阿拉伯是如何重视学术和教育的;了解阿拉伯主要文学成就;进而深入理解中世纪阿拉伯民族的世界影响,它既是古代东西方先进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是闪耀着理性与科学光辉的先进文化的开拓者,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枢纽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伊斯兰教(重点)识记:《古兰经》;五大宗教义务。
应用: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不同之处。
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一、教育的起源教育起源于生物进化的哪一个阶段?教育根植于和何种基础?(一)生物学起源论倡导者: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各人中的教育演化》、《动物之教育》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二)心理学起源论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教育史教科书》(三)劳动起源论(被我国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提出者:苏联学者史学家米定斯基《世界教育史》恩格斯观点源于(四)需要起源论提出者: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二、史前教育的概况(一)原始社会的分期及研究途径史前教育的概况()前氏族社会(距今约400万年至1万5千年最初阶段旧石器儿童属于整个部落)母系氏族社会(新石器儿童在妇女身边教育出现“青年之家”)父系氏族社会(金属工具社会大分工教育增加“成丁礼”(青年礼))了解有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军事民主制社会(剩余产品个人占有途重视道德、精神教育)径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科研成果名族学的资料古代典籍中的有关记载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1、和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结构相对应,教育无阶级性,教育权平等,对儿童实行公养共育。
2、教育与生产劳动及胜过紧密联系,以生产劳动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同时也传授社会意识。
3、教育的组织和方法还处在原始状态,没有文字、教科书、学校及专职教师,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成人的榜样、讲述、奖惩,以及儿童自己的活动、观察、模仿。
末期,教育开始分化,性质发生变化,并产生文字及学校的萌芽。
第二节巴比伦的教育巴比伦 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大约公元前4000~前3000年产生于世界的东方 位于亚洲西部的 幼发拉底河 与 底格里斯河流域 (两河流域)一、苏美尔的文化教育苏美尔文化是 巴比伦 文化的前身(一)文化与科学1、公元前4000年产生文字 泥板书(公元前3000年) 楔形文字2、古巴比伦最杰出的成就:天文学和数学 公元前2000年(二)教育概况1、学校的由来由来位置名称负责人教师助手学生管理寺庙财产的需要“书吏”寺庙泥板书舍校父专家大兄长校子2、教学内容及方法 语言、书写、阅读、翻译、计算、楔形文字符号表、文法著作、字典老师先写在泥板上,学生临摹;抄写背诵单词或词组。
古希腊文学一、古希腊文学的文学史地位1.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最古的文学,也是后世欧美文学的渊源之一。
2.[另一个渊源是早期基督教文学。
]3.古希腊文学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原创性质,而且在精神上具有本源作用。
4.体裁种类繁多5.创作方法6.文艺批评7.思想——人本精神。
8.希腊文明——建立在自由、乐观、世俗、理性、人文等人类最为崇高的理想之上。
二、影响文学发展的诸要素1.地理与政治2.经济与生活3.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4.后世资产阶级的重视与提倡三、古希腊文学的文学特征1.有鲜明的人本色彩和命运观念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3.种类繁多,且具有开创性四、古希腊文学各个时期的主要成就古希腊文学约从公元前12世纪末就已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元前2世纪,历时千年。
(一)“荷马时代”的文学成就“荷马时代”:前11世纪—前9世纪,又称“英雄时代”。
文学成就:神话、荷马史诗和赫西奥德的《工作与时日》、《神谱》。
1.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是古希腊原始初民的口头创作,在希腊各部落流传了几百年。
2.荷马史诗在希腊神话的基础上,公元前9、8世纪时,欧洲文学史上出现了第一个伟大的诗人荷马。
荷马给我们留下了两部史诗作品,即《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
这两部作品形成了欧洲文学史上的第一座高峰。
3.赫西奥德的诗歌:荷马之后,出现了著名诗人赫希奥德。
赫西俄德所写长诗《工作与时日》,属于教谕诗,以诗人对他的弟弟的教训为主要内容。
学界认为,它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首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也是第一部个人作品。
诗人的另一首长诗《神谱》,描写宇宙的形成、诸神的谱系与斗争,成为神话学的重要史料。
(二)“大移民时代”的文学成就“大移民”时代:前8世纪-前6世纪。
此时的文学成就集中在两个领域:韵文的抒情诗和散文的寓言。
希腊抒情诗源于民歌。
著名的抒情诗人有萨福,以及阿那克里翁、品达罗斯等。
1.萨福的抒情诗萨福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女诗人,后世的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西方文化史笔记[五篇范例]第一篇:西方文化史笔记西方文化史笔记序言西方文化:在这里指发端于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的那一支文化,以后这只文化再欧洲地区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演变,近代以后又传播到其他洲,最后其影响遍及世界各地区。
西方文化演变主线:古希腊罗马文化(受两河流域文化,希伯来文化,古埃及文化影响)形成于地中海沿岸欧洲(并在欧洲传播)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20世纪西方文化圈中心:北美和西欧第一章西方文化的起源公元前3000年爱琴文化(奴隶制)现代西方文化源头基于爱琴文化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现代西方文化“基石”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文化,尤其希伯来文化对现代西方文化影响深远古代希伯来人,希腊人并称西方文化的精神先祖一、欧洲史前文化史前时代:有文字记载历史之前的原始时代史前文化:通过考古文物所了解到的史前原始人类所创造的文化1、旧石器文化欧洲最早人类用火遗迹法国马赛埃卡斯直立人(距今40-50万年)德国海德堡人,匈牙利古匈牙利人主要文化阿布维利文化-阿舍利文化:代表性工具是燧石结核打制而成的手斧克拉克当文化:工具以石片为主,包括砍砸器,削刮物和尖状物早期智人(距今20-30万年)尼安德特人主要文化莫斯特文化:以细小尖状器和单边刮削器为代表,埋葬死者习俗晚期智人(距今4-5万年)克罗马农人现代欧洲白种人祖先主要文化奥瑞纳文化,梭鲁特文化,马德林文化使用工具石器,骨针,鱼钩,鱼镖,投矛丧葬习俗埋葬死者,随葬武器和工具,尸体染色,双手交叉放于胸前,有宗教仪式性岩画艺术克罗马农人文化的突出成就(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拉斯科洞穴岩画)雕刻艺术骨,角,石头小型妇女像“持角杯的少女”(也称“洛塞尔的维纳斯”)2、中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法国阿尔齐文化:石镞,骨镞,带倒刺骨制鱼叉北欧马格尔莫斯文化:几何形状的细石器和各种鱼叉、鱼钩他们过着渔猎生活,驯养狗3、新石器文化:主要特征是磨制石器和陶器的使用,家畜驯养和定居农业的出现欧洲最早农业定居居民移址在南欧狄萨莉亚:建筑物,长方形房舍,石斧刀片,骨针、锥、穿孔器,黑褐红几何图陶器,碾子和石研表明农业出现狄米尼:新石器时代晚期居民点,卫墙,按计划建造的村落克诺索斯:氏族生活,共同祖先,共同经济克里特岛:陶器,有图案。
北京语言大学汉硕复习最全书单备考汉硕交流:一二九八三六七零四五【必读部分】:专业一:《现代汉语》黄廖版。
此书为上下两册,重点中的重点,基本要每句都要细细的看,出题点太多,一定要细看三遍以上,翻看十遍左右。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陆俭明。
最好买第四版。
这本书已经连续两年出了原题。
这是一本关于语法分析的具体方法的书,看后会受益匪浅,对锻炼语言的思维能力很有作用。
这本书重点不在看的遍数而重在理解。
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每个分析方法,就算是差不多了。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彭小川。
这本书其实本不在必看书目之内,这是201个具体的语法点的分析,想要全部记住也是不现实的,总重要的是理解《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北语是重点啊专业二:《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
大家都在传,说北语文化部分要略上考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所以要略不重要了,这是很大的一个误区。
首先,无论考题数量的多少,每年必考。
其次,并不是不考了,而是考的都是在家不容易注意的地方。
最后,这本书基本上是每人必看的,如果你没看,别人看的很熟,轻轻松松就能超你三五分。
这个差距听起来不大,但是有时候你看一整本文化扩展书目也不一定能考得了一分。
总之,这本书里出的题,分数必须全拿到。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
这本书是专业二的重中之重,像现代汉语一样的地位,每年都会考30分左右,听起来分值不大,但是为了能全部得住,我相信有人会选择全背下来。
这本书虽然理解也很重要,但是理解也是为了更好地背诵。
总之就一句话,背,最少5遍,最好10遍。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
这本书很薄,两天都能看完。
重在理解,写案例分析的时候会用到。
如果跨文化交际的素养好,其实看两遍都够了。
如果本身没有过跨文化交际的经历,理解起来有困难,可以多看几遍。
《外国文化史》孟昭毅曾艳兵。
这是一本让人头疼的书,背起来崩溃,不背又不安心。
这本书应该是要看的,如果读起来实在枯燥无味就背笔记吧。
但是想得高分的人光看笔记是不够的,因为北语就喜欢出边边角角,笔记上是覆盖不住的。
西方文论2014-3-1西方文论大纲 (5)西方文论讲稿 (20)前言 (20)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21)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21)1.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 (21)2.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 (21)3.德谟克利特的摹仿说 (22)4.苏格拉底的摹仿说与功用说 (22)第二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23)第三节亚里斯多德的《诗学》 (25)罗马古典主义文论 (26)一、贺拉斯与《诗艺》 (27)二、朗加纳斯《论崇高》 (29)法国新古典主义文论 (30)一、新古典主义文论产生 (30)二、布瓦洛《诗的艺术》 (30)三、古今之争 (32)黑格尔《美学》 (32)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36)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 (40)俄国形式主义的基本主张 (40)布拉格学派的理论特征 (41)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 (44)雅各布森对文学性的语言学阐释 (45)艾亨鲍姆的科学实证主义文论 (46)西方文论专题 (47)[一]表现主义 (47)[二]启蒙主义 (50)[三]唯美主义 (50)[四]直觉主义 (51)[五]象征主义 (51)[六]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 (52)[七]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 (52)[八]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 (52)[九]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52)[十]阐释与接受理论 (53)文学批评专题 (53)1.社会-历史批评 (54)2.道德批评 (54)3.印象批评 (55)4.心理学批评 (56)5.文化学批评 (56)6.文体学批评 (57)7.新批评 (58)8.结构主义批评 (59)9.解构主义 (60)10.读者批评 (61)西方文艺流派及批评家 (62)萨特(1905-1980) (63)马尔库塞(1897-1979) (63)阿尔都塞(1918-) (66)马契雷 (66)哥德曼(1913-1970) (66)狄尔泰(1833-1911) (66)赫斯 (67)伽达默尔(1900-) (67)伊塞尔 (67)文学理论练习题[有答案] (67)1.古代文论——先秦两汉 (67)2.古代文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70)3.古代文论——宋金元、明代 (72)4.古代文论——清代、近代 (75)《文学理论》试卷(一) (77)《文学理论》试卷(二) (78)《文学概论》试卷(三) (79)《文学概论》试卷(四) (79)《文学概论》试卷(五) (80)《文学概论》试卷(六) (81)《文学概论》试卷(七) (81)《文学概论》试卷(八) (82)[完] (82)西方文论大纲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当代西方文论的发展概况及其规律。
外国文学史课程简介:1,西方文学(东方文学)欧美文学(亚非文学)2,纵向划分:古代文学中古文学(中世纪)近代文学(资本主义时期开始)现当代文学(20世纪初至今):流派众多,作家各具特色,文学合流,民族文学进一步发展3,参考书目《外国文学史》:郑克鲁主编《欧洲文学史》:李赋宁主编第一章:古代文学一:希腊希伯来文学传统(二希)二:分期:1,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过度。
史称“英雄时代”或者“荷马时代”2,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氏族公社解体时3,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初,希腊奴隶制的全盛时期。
4,公元前4世纪—2世纪,史称“希腊化”时期,新喜剧三.希腊神话的产生原因:1,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对外在世界的神话解释2,氏族公社社会特征的表现,如群婚制,血缘家庭,有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
3,宗教崇拜四:希腊神话的特点1,内容丰富复杂,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喜剧性2,形象塑造“神,人同形同性”(赫拉克勒斯)3,思想上的人本主义,体现了人们的积极欢乐的精神,富有哲理性4,艺术上结合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因素。
第二节:荷马史诗一:“荷马问题”先有集意识,最终由荷马加工整理而成二:《伊利亚特》背景:金苹果的故事人物:阿基琉斯赫克托耳帕里斯与海神中心:阿喀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把人物当做重点,而不是史事,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三:《奥德赛》中心事件:奥德修斯返乡人物:奥德修斯裴涅洛佩勒马科斯三部分:奥德修斯家中的状况追述和漂流经过,奥德修斯赶走求婚者四:荷马史诗中的人物或命运1,个人本位,为个人荣誉,爱情,财产,权利而冒险,神也具备人的七情六欲2,人和神超自然的“命运”的限制,人与命运的斗争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3,在人与命运的对抗中展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现实生活的留恋五:荷马史诗的思想倾向1,战争观 2,神人关系 3个人意识的觉醒六:艺术特色1,结构精巧,主题明确,中心突出2,对比的运用(神界与人界,对阵双方,两位主将,战争的残酷的竞争的平等)3,人物性格的刻画(个性与类型兼有)4,语言:程式化的语言,荷马式的比喻(借自然界的动植物喻人)第三节:古希腊喜剧一:基础:希腊戏剧和奴隶制民主制二:起源和发展:悲剧—酒神祭祀庆典活动喜剧—祭祀酒神的狂欢和民间滑稽戏三:题材:神话和英雄传说荷马史诗四:三大悲剧家:1,埃斯库洛斯《阿伽门农》《祭酒人》埃斯库洛斯悲剧特色:(1)庄严崇高,雄浑有力的风格和丰富优美的抒情语言(2)比较完善的戏剧形式(3)情节简单,动作较少,人物性格单纯高大,性格单一静止2,索福克勒斯“戏剧艺术的河马”《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注:《俄狄浦斯王》A.题材:忒拜系列英雄传说地点:忒拜王宫主线:追查杀死拉伊额斯的凶手B.主题:命运说本能说社会进化变更说仪式说人类的理性与无奈C.特点:布局巧妙情结单一倒叙式的结构方式善于刻画人物性格3,欧力彼得斯“舞台上的哲学家”生活在雅典有声转衰的时刻,因此现实性强,关心社会问题优点:写实手法和心理分析《美狄亚》关注女性的遭遇和性格4,三大悲剧家比较:(1)人物:埃斯库洛斯和索福克勒斯写理想英雄(应当怎样)欧力彼得斯写现实人物(本来怎样)(2)命运观:埃斯库洛斯将命运视为具体的神,认为命运可以支配一切,在此基础上强调人的意志;索福克勒斯将命运视为一种不可琢磨的神秘力量,命运捉弄人的邪恶性质,强调人坚定的意志和对命运的反抗;欧力彼得斯不相信命运,他认为命运在人的本身,强调事在人为,命运靠自己掌握(3)风格:埃斯库洛斯:悲壮,雄浑,自豪,充满信心索福克勒斯:迷茫,悲愤欧力彼得斯:憎恨,悲痛五:希腊悲剧的特点:1,题材多取于深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进行新的诠释2,悲剧冲突往往表现为人和命运的冲突3,悲剧的主人公经历了从神到理想化英雄再到普通人的变化过程4,形式上保留了酒神颂歌的特点,始终分为两部分即对白和戏剧部分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一节:一:“中世纪”和“中世纪文学”,历史分期和文学分期二:中世纪文学的特点:1,多种文明和文化相融合(如希腊希伯来文化,东西方文化,基督教文化和世俗文化)2,基督教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学3,基本思想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4,出现了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三:基督教简介:1,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耶路撒冷。
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参考书目
一、汉语基础:
1、《语言学教程》胡壮麟(第三版中文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卢福波,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年
3、《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上下)增订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版
4、《古代汉语》王力,修订本(一、二册),中华书局
5、《333教育综合通关宝典》北京师范大学勤思教育中心
二、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1.《语言教学原理》盛炎,重庆出版社,1990年出版
2.《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第2版
3.《外国文化史》,孟昭毅、曾艳兵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跨文化交际概论》,吴为善、严慧仙主编,商务印书馆
5.《当代教育学》袁政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修定版
6.《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肖东发、李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外国文化史第一章原始文化1.完全形成的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2.原始艺术保存最好最完整的无一例外是造型艺术。
1940年发现的距今2万年的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17世纪90年代发现的距今1万5千年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
3.原始宗教产生于旧石器中期早期智人阶段,包括法术、仪式、巫术等;原始宗教的崇拜仪式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是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图腾”一词出自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图腾崇拜集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和灵魂崇拜于一身。
4.氏族社会后期,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出现了“奥林匹斯神话系统”。
第二章古代两河流域文化1.两河流域:主要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其希腊语文原意是“河间之地”,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
2.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的最早居民,最早发明了楔形文字,阿拉伯人称之为“钉头文字”。
3.公元前19世纪中叶,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伦王国建立,巴比伦人首先简化苏美尔楔形文字。
4.古埃及的图画文字经象形文字逐渐演化为类似字母的24个单音符号,在其影响下,腓尼基出现了以22个辅音字母书写的文字,并通过航海经商的途径将之流传到希腊,间接成为西方各国字母和文字的源头。
5.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腓尼基(叙利亚)的字母文字都直接或间接的收到楔形文字的影响。
据说腓尼基文字是世界字母文字的发端。
6.苏美尔人创立了正规学校的教育制度。
7.收藏泥板文书的图书馆主要有:神庙图书馆、王室或国家图书馆和个人图书馆。
最著名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图书馆。
8.苏美尔文学堪称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录的文学,比古希腊的书面文学早2千多年,比中国商代的甲骨文卜辞也早了大约1700年。
9.巴比伦的创世史诗《艾努玛·艾利什》是两河流域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多神崇拜逐渐向一神崇拜的过渡。
10.苏美尔人运用十进制,同时兼用罕见的六十进制,他们算出圆周率为3,勾股定理对他们来说也已经不是秘密。
11.苏美尔人首先根据月亮盈亏规律编制成太阴历。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辅导班: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21年考研参考书目专业:050100 中国语言文学【2017年为050101文艺学、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103汉语言文字学、05 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050105中国古代文学、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Z1中国民间文学、0501Z2对外汉语教学】初试考试科目:(1)101思想政治理论(2)201英语一(3)710汉语与文学基础(4)824语言与文学理论初试参考书目710汉语与文学基础:1、《现代汉语》(第二版)邢福义、汪国胜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古代汉语》郭锡良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3、《〈现代汉语〉学习辅导与习题集》,汪国胜、曾常年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4、《中国文学史》(四卷本,第二版比较通用,新出了第三版,哪个都可以)袁行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5、《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6、《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下册)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橘色版)或者最新的高教版蓝色版7、《外国文学史》(4卷本)聂珍钊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版或《外国文学史》(修订版上下册),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两本选其一)824语言与文学理论:1、《语言学概论》(第二版)邢福义、吴振国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主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3、《文学批评导引》王先霈、胡亚敏主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社(根据个人复习时间决定是否购买,历史上管科考过1-2次)4、《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不用买四卷本的,郭绍虞主编专业:045103学科教学(语文)(专硕)初试考试科目:(1)101思想政治理论(2)204英语二(3)333教育综合(4)826语言文学综合考试初试参考书目333教育综合:《教育学》,王道俊编著,第7版《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编著,第3版《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综合科目)》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翔高《教育综合真题汇编及模拟试卷可以后期检测用【选买】凯程《333 教育综合应试解析》较厚,含超纲内容,和大纲一样不适合直接背诵,答案不系统【选买】826语言文学综合考试《现代汉语》上下黄伯荣,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汉语》(第二版)邢福义、汪国胜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建议邢福义的也要看】【大纲规定教材语用章节为黄廖版没有内容】注:个人建议黄廖版、邢版都看,同样重要!《中国文学史》(四卷)袁行霖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朱绍禹《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倪文锦《普通高中语文课文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7可作为教学设计的参考书目:高中语文教材、初中语文教材《〈现代汉语〉学习辅导与习题集》,汪国胜、曾常年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选买】《现代汉语教学与自学参考》【内含黄廖版现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比网上答案靠谱、详细。
第一篇上古文化 第一章原始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明了原始文化这一人类文化的初生态形成与发展的情况。
学习这一章,要明确原始文化伴随原始人类的劳动和生活被创造出来的过程与阶段,掌握原始文化的特点与成果。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重点) 识记: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
(二)原始艺术和原始宗教(重点) 识记:关于艺术起源的诸种说法; 原始宗教信仰和巫术行为。
理解:原始洞窟壁画。
第二章古代两河流域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古代的两河流域文化几千年孕育和发展的过程及其鲜明特色,详细介绍了它对人类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古代两河流域在文字、科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留给人类的珍贵遗产,理解其何以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渊源之一。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汉谟拉比法典(重点) 识记:汉谟拉比法典。
(二)两河流域文化对人类的贡献(次重点) 理解:楔形文字与泥版文书; 法律、科学和宗教; 文学艺术。
第三章古埃及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作为人类早期文明发育的四大摇篮之一的古代埃及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及特点,详细介绍了它对于人类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
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古埃及文化在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中取得的成就,并且理解它与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在政治制度、法律、宗教等方面的异同。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古埃及文化对人类的贡献(重点) 理解:宗教;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二)古埃及与两河流域文化之比较(重点) 识记:两河流域和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 两河流域的文明产生要比古埃及略早一些。
应用:两河流域和古埃及在政治制度、法律和宗教等方面的异同。
第四章古希伯来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希伯来民族发展的历史概况以及其文化成就,重点介绍了希伯来民族宗教——犹太教的产生、发展和文献。
学习这一章,要明确希伯来文化的世界影响;理解犹太教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教义的主要特点;掌握《旧约》何以既是犹太教的宗教经典,又是希伯来文学总集和文化总集;在理论上还要掌握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关系和区别,理解希伯来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它在同希腊文化交流、融合基础上产生了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并通过它影响到西方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犹太教(次重点) 识记:犹太教是希伯来的民族宗教; 犹太教的形成、发展; 犹太教的文献——《旧约》。
理解:犹太教教义和思想的主要特点。
(二)希伯来律法的内容(次重点) 识记:希伯来律法的内容。
(三)希伯来文化的世界影响(重点) 识记:希腊文《旧约全书》的意义和影响。
理解: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关系和区别。
第五章古代印度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作为人类早期发育的四大摇篮之一的古代印度文化形成、发展的历程,详细介绍了古代印度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巨大影响。
学习这一章,要全面把握古代印度文化的主要成就,尤其是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与雅利安人文化的大致情况;掌握印度的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的基本内容;明确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基本主张和教义;理解以两大史诗和戏剧为标志的印度梵文文学的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吠陀》(次重点) 识记:《吠陀》。
(二)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次重点) 识记:种姓制度; 婆罗门教的形成及基本教义。
(三)佛教(重点) 识记:佛教发展过程。
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梵文文学(重点) 识记:代表作:《摩坷婆罗多》、《罗摩衍那》、《沙恭达罗》。
理解:梵文文学的显著特点。
(五)古代印度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一般) 理解:佛教; 文学艺术; 自然科学。
第六章古希腊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详细介绍了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文化的丰硕成果,阐述了其在文字、文学、艺术、史学、哲学、教育、政治学、科学等方面具有的首创特质。
学习这一章,要理解古希腊文化在欧洲乃至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了解希腊社会历史发展状况;领会其社会政治及宗教信仰的特点;明确早期和古典时期、后期分别取得的文化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 (一)荷马时代(一般) 识记:荷马时代。
(二)古希腊社会政治及宗教信仰的特征(次重点) 识记:城邦制; 奥林匹斯诸神体系。
理解:多神教信仰、后期秘密宗教。
(三)古希腊文学、艺术、哲学、教育、科学成就(重点) 识记:文学:荷马史诗、赫西奥得、萨福、三大悲剧家、阿里斯托芬、文艺理论家、史学家; 艺术:三大建筑式样、雕刻艺术家及其作品; 哲学:早期和古典时期的唯物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及唯心主义哲学代表人物、后期的伊壁鸠鲁; 科学: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
理解:亚里士多德在科学文化上的主要贡献; 伊壁鸠鲁的哲学和政治社会观点。
第七章古罗马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欧洲文化的又一发祥地古罗马的文化形成与发展情况,详细介绍了其对世界文化尤其是对欧洲文化的重要影响。
学习这一章,要明确古罗马文化继承并发展古希腊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的特点;掌握古罗马在文学、艺术、政治、法律、历史、哲学、科学各个领域的成就;廓清早期宗教与基督教在形成过程中的一系列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 (一)古罗马文学、艺术。
(次重点) 识记:文学:西塞罗、卢克莱修、“黄金时代”三大诗人、阿普列尤斯; 艺术:建筑。
理解:《埃涅阿斯纪》的主题思想。
(二)古罗马共和政体和法律体系。
(重点) 识记:十二铜表法。
理解:共和政体的构成及影响; 法律的影响。
(三)基督教经典。
(重点) 识记:基督教经典。
(四)古罗马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次重点) 理解:古罗马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第二篇中古文化 第八章中世纪欧洲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教会-宗教性特点,详细论述了基督教及其教会对欧洲中世纪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基督教的基本观念与礼仪,并介绍了拜占廷帝国的文化成就。
学习这一章,从理论上要把握中世纪欧洲文化深受基督教支配的特点;明确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的礼仪与教义内容,了解中世纪欧洲在文学、艺术、哲学、教育、科学方面的成就; 掌握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分裂及其影响;了解拜占廷文化的贡献。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欧洲中世纪教会对于当时社会所起的两种作用(重点) 理解:欧洲中世纪教会对于当时社会所起的两种作用。
(二)基督教的主要礼仪和基本教义(重点) 识记:礼仪。
理解:基本教义。
(三)中世纪欧洲的文学、艺术(次重点) 识记:文学:骑士精神、后期英雄史诗。
艺术:教堂建筑。
(四)中世纪欧洲的经院哲学、教育(重点) 识记:教育:欧洲最早的大学。
应用:欧洲中世纪唯名论和唯实论争论的中心和实质。
(五)拜占廷文化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重点) 识记:查士丁尼法典; 拜占廷文化其他领域的成就、影响。
(六)基督教会的第一次大分裂及其影响(次重点) 理解:基督教会的第一次大分裂及其影响。
(七)十字军东侵(一般) 识记:十字军东侵。
第九章中世纪阿拉伯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及成就,论证了其对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
学习这一章,首先要掌握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的内容,包括其根本经典《古兰经》、五大宗教义务、其与基督教的不同;明确中世纪阿拉伯是如何重视学术和教育的;了解阿拉伯主要文学成就;进而深入理解中世纪阿拉伯民族的世界影响,它既是古代东西方先进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是闪耀着理性与科学光辉的先进文化的开拓者,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枢纽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伊斯兰教(重点) 识记:《古兰经》; 五大宗教义务。
应用: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不同之处。
(二)中世纪阿拉伯对于教育和学术的重视(次重点) 识记:中世纪阿拉伯对于教育和学术的重视。
(三)中世纪阿拉伯主要文学、艺术成就(重点) 识记:文学:艾达卜文学、玛卡梅体文学、《一千零一夜》; 艺术:法拉比《音乐大全》。
(四)阿拉伯文化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次重点) 应用:阿拉伯文化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第十章中世纪印度、日本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了中世纪印度文化、日本文化的发展情况。
学习这一章,要求明确日本文化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印度宗教(一般) 识记:印度宗教。
(二)日本文学、艺术(一般) 识记:《万叶集》、《源氏物语》、能、狂言、浮世绘、松尾芭蕉。
第三篇近代文化 第十一章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在各国发展的情况以及它在文学、艺术、科学、哲学、政治学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学习这一章,从理论上要明确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的性质,其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了解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英国、德国等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成就;进而理解文艺复兴运动揭开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化的光辉序幕的历史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文艺复兴(重点) 理解: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
(二)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英国、德国等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成就(重点) 识记:意大利: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后期“艺术三杰”、马基雅弗利。
法国:拉伯雷。
西班牙:塞万提斯、维加。
英国:莎士比亚。
德国:宗教改革; 太阳中心说。
理解:基督教会的第二次大分裂及影响。
第十二章 17、18世纪欧洲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科学、哲学、文化、艺术诸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
学习这一章,要了解本时期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的发展状况和启蒙思潮的兴起;明确启蒙运动的性质,尤其是法国启蒙运动和启蒙思想家的历史功绩;掌握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以及18世纪法、英、德启蒙文学的重大成就;了解17、18世纪欧洲艺术领域中出现的代表性风格、形式及其代表人物。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资本主义生产及自然科学的发展(重点) 识记:第一次技术革命; 牛顿。
(二)启蒙思潮的兴起(重点) 识记:笛卡尔、斯宾诺莎、霍布斯。
应用:洛克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及其影响。
(三)启蒙运动(重点) 识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
理解:启蒙运动的性质。
(四)古典主义和启蒙主义文学(次重点) 识记:古典主义; 三一律; 莫里哀、弥尔顿、卢梭、博马舍、笛福、莱辛、歌德、席勒。
(五)艺术(一般) 识记:巴洛克艺术;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第十三章 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19世纪至20世纪初西方文化取得的辉煌成就,着重论述了其在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群星灿烂、流派纷呈的景观,并简要介绍了近代东方文化发展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