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认识与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转基因食品的社会认知与接受度转基因食品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食品中的基因组成,从而具备特定的性状或产生特定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转基因食品逐渐走入了大众的生活。
然而,由于转基因食品涉及到人们的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重要问题,其社会认知与接受度备受关注。
一、转基因食品的定义和特点转基因食品是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食品作物中,使其获得新的特性或功能。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使得转基因食品具备了许多优点,比如提高产量、抗虫抗病、延长保鲜期等。
然而,由于转基因食品涉及到基因的改变,也引发了人们对其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的担忧。
二、转基因食品的社会认知1.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程度大部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
一方面是因为转基因食品的技术含量较高,一般人难以深入理解;另一方面是由于传媒对转基因食品报道的片面性和不准确性,导致社会大众对此存在偏见与误解。
2.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存在较大的分歧。
一些人认为转基因食品是科技进步的产物,能够为人类提供更好的食品资源,应该大力推广和应用;另一些人则担心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潜在的风险,对其持谨慎的态度。
三、转基因食品的社会接受度1.政策法规的制定为促进转基因食品的科学发展与安全应用,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
不同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标准不尽相同,国内外对转基因食品的认可度也存在差异。
政策法规对转基因食品的合规和标识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2.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转基因食品作为新兴的食品品种,其安全性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针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估和监测体系的建立,对于提高社会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度具有重要作用。
3.公众参与和科普教育增强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程度,开展科学准确的食品安全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水平,是提高社会对转基因食品接受度的重要途径。
只有真正了解转基因食品的特点和科学性,才能客观、理性地对待。
对转基因食品的思考和建议
转基因食品是指在实验室中通过基因技术改造的食品,其基因组
和天然食品是不同的。
虽然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
的产量、耐病性和耐旱性等特性,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危险和负
面影响。
首先,转基因技术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例如对农业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和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其次,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潜在的影响。
虽然目前科
学界还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但是一些研究表明,转基因食品可能会
对人体免疫系统、肝脏和肾脏等产生影响。
基于以上的考虑,我认为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规范转基因食品的
生产和销售。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转基因技术的监管,确保它
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此外,厂商也应该对消费者如实说明其食品是否
包含转基因成分,并保证转基因食品的质量。
在个人层面,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对转基因食品的依赖,例如选择天然食品、尽量避免购买转基因食品等。
最后,我认为,在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时,需要考虑公众的需求和利益,并确保对转
基因食品开展科学、透明的评估和监督。
年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读书报告、研究报告)考核科目:学生所在院(系):学生所在学科:学生姓名:学号:学生类别:考核结果阅卷人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和几点思考摘要:本文中介绍了转基因生物的基本概念和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历史,分析了转基因的利和弊,列举了几种常用的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和相应国内外使用的情况并介绍了转基因食品检测的基本流程。
最后,在介绍欧美国家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规范的同时,反思中国在该方面的制度缺陷并提出几种建议。
关键字:转基因食品;利弊;检测;立法与监督转基因生物(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GMO)又称遗传修饰生物、基因工程技术、基因改良技术、重组DNA技术,是一种改变生物的基因片断,或将一种生物的基因片断植入,从而改变受体生物的基因构成,从而使接受外来基因的生物获得它本身所不具有的新特征,这种获得外源基因的生物称之为转基因生物。
转基因食品,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可以理解为含有转基因生物成分或者利用转基因生物如转基因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生产加工的食品。
1.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美国是最早进行转基因食品研究的国家,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一种含有抗生素类抗体的烟草)构建成功,从此揭开了转基因食品的序幕。
到了1996年,采用转基因技术实现延迟成熟的西红柿制造的番茄酱被制成商品并被允许在超市中销售。
到1997年,美国已能生产34种转基因作物,如土豆、西葫芦、玉米、番茄、木瓜、大豆等,并形成了可观的产业规模。
转基因作物播种的面积已占大豆播种总面积的55%,占玉米播种面积的40%。
阿根廷是继美国之后大量采用转基因技术的第2个国家,1997年,阿根廷转基因作物的播种面积仅140万hm2,1998年增加到550万hm2,其中75%的大豆播种面积采用了经过改变基因的豆种。
加拿大也是转基因农业生产发展迅速的国家,它的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已从1997年的130万hm2增加到2000年的280万hm2,2001年51%的大豆和玉米采用了经过基因处理的种子。
城市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和态度【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转基因作物的普及速度十分惊人,随之而来对其的争论也愈演愈烈。
作者通过问卷的形式在山东济南、潍坊、威海三座分别代表大、中、小型的城市进行调研,体现城市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接受程度和安全意识,阐明了生物技术对公民生活的影响,分析影响城市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购买力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生物技术调查【引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类解决粮食、药品和环境等问题开辟了亲的途径,但也引发了基因工程的广泛争论。
国际社会十分关注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一些国家颁布了关于转基因生物的管理规则,并要求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
我国虽然在2002年也出台了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一系列管理条例,但由于种种原因,尚未正式执行。
因此,在这场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争论中,消费者的态度及他们的态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开发研制者、生产者,还是对于转基因食品管理法规的制定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转基因食品最终要由消费者购买和消费,消费者的态度是利用或拒绝该技术的关键因素。
那么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程度如何?对转基因食品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消费者希望国家如何规范管理?这些问题既关系到消费者的利益,又关系到转基因技术和有关产业的发展前途。
为了回答以上问题,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在2012年暑假对山东省济南市、潍坊市和威海市进行了一次关于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和态度的调查,通过收集第一手的数据,分析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态度及管理的看法,为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正文】:一、样本的选择在调查城市的选择上,我们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式,分别选取了济南、潍坊和寿光代表大、中、小型城市作为我们的调研地点。
在各城市,我们又随机选取了被调查的消费者。
这种调查方式不仅可以保证样本的随机性和代表性,也有利于调查的顺利进行,提高掉搞调查数据的质量。
转基因食品的公众认知与接受度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食品需求的不断增长,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产品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转基因食品是通过人为改变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使其拥有新的特性或功能的食品。
它们被视为一种潜在的解决粮食安全和环境可持续性等问题的手段。
然而,转基因食品也面临着公众对其安全性和伦理性的疑虑。
本文将探讨转基因食品的公众认知和接受度,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转基因食品的公众认知1. 缺乏全面客观的科学知识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往往以情感偏见为基础,缺乏对科学知识的全面了解。
很多人只凭媒体的宣传或他人的言论就对转基因食品有了自己的主观判断,而忽略了科学研究的真实结果。
2. 信息传播的不对等转基因食品相关的信息往往被媒体和公众团体放大或曲解,导致公众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
对转基因食品的科学研究结果、安全评估和监管制度等方面信息缺乏透明度,导致公众难以对其形成客观准确的认知。
二、转基因食品的公众接受度1. 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担忧公众普遍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担忧。
他们担心转基因食品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如导致过敏反应、抗生素抗药性等问题。
这些担忧是基于对未知领域的恐惧和对长期食用转基因食品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的疑虑。
2. 文化和道德因素的影响转基因食品涉及到伦理和道德的问题,因此很多人在接受度上存在文化差异。
例如,一些国家或地区对转基因食品持谨慎态度,因为他们追求自然食品或者对食品的制作过程有特定的宗教或文化要求。
三、提高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和接受度的途径1. 加强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通过加强对公众的科学教育,提高他们对转基因食品的科学认知和理解。
同时,媒体和科学界应提供更加客观准确的转基因食品信息,避免歪曲和夸大其负面效应。
2. 建立严格的监管和标识制度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和标识制度,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公众对食品的安全性有合理的担忧,建立透明的监管体系可以增加公众的信任度。
丽万巧补、ijlI制占l▲会垒蕉企璺l塞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认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邢睿擅要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其被运用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然而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正是转基因食品,琅过去棚比。
转基因食品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
然而转基因产品的科学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是消费者所关心的。
为了了解消费者对特基因食品的认知情况和转基因食品标识是否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因素等问题,本文通过舛西宁市城东、城中区隼联超市、大十字百货超市、琏中、城西区王府井百赏超市的消费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探究消费考对于转鲞因食品的认知程度以及购买因素.由此引发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标识认知程度知情i耄择权作者简介:邢赛,青海民族大学。
中圈分类号;C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9.0592(2015)03-181-02以,科学的发展不能确定转基因食品是否存在某种风险的可能性。
转基因产品本身所具有的科学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的特征,虽然转基因食品自问世就一直备受争议。
但争议似乎只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和业内入士中,然而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却(二)信息不对称性在市场活动中,市场活动的参与者们对相关信息的了解是存在差异豹,对信息掌握的比较充分的人和信息掌握不够全面的人使处于不同地位,前者往往处于有利地位,而后者往往处于比较不理的地位,这就是我们所指的信息不对称性。
市场中卖方比买方了解更多关于产品的信息,这就需要政府制定一定的制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鲜有人问津。
转基因生物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的全球化种植,过去19年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增长超100倍,由170万公顷增至1.815亿公顷,转基因技术是应用最为迅猛的技术。
与此同时也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应受到普通消费的关注,所以明确转基因食品标识的现状以及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现状以及转基因食品标识是否是消费者购买该产品的影响因素,对于建立可靠安全的明确规范的转基因标识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对于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也有积授意义。
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和观点一、引言转基因食品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到食品中,以改变其生长、营养、抗病性等特性。
目前,转基因食品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广泛存在,并且得到了一些国家的认可和支持。
然而,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合理性问题,人们的看法和观点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和观点。
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现状1. 转基因技术的概念和原理2.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3. 转基因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4. 转基因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三、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看法和观点1. 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2. 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3. 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四、对转基因食品经济效益问题的看法和观点1. 转基因食品是否能够提高农业产量?2. 转基因食品是否能够降低生产成本?3. 转基因食品是否能够增加就业机会?五、对转基因食品伦理道德问题的看法和观点1. 是否应该将转基因食品作为人类主要的粮食来源?2. 是否应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转基因成分添加到食物中?3. 是否应该对转基因技术进行限制或禁止?六、对转基因食品法律监管问题的看法和观点1. 国内外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监管措施有哪些?2. 对于违规生产或销售转基因食品,应该如何处罚?3. 是否应该加强对于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监管?七、结论综上所述,虽然转基因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农业产量和改善人类健康,但是其安全性、经济效益、伦理道德以及法律监管等方面仍存在着诸多争议和问题。
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消费者和食品商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引言转基因食品是指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农作物或食品品种进行改良的食品,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在中国,消费者和食品商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本文将探讨中国消费者和食品商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并对其进行分析。
背景随着全球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受到了广泛关注。
转基因食品的引入旨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抗性和营养价值等特性,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全球人口对食品的需求。
然而,由于转基因食品存在一些潜在的安全和环境风险,它也引起了很多质疑和争议。
中国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中国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可以说是相对谨慎和保守的。
根据一些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国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持怀疑态度,并倾向于选择非转基因食品。
这主要是因为在过去几年里,一些转基因食品事件引起了中国公众的恐慌和担忧。
例如,转基因大豆、玉米等作物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一度受到了抵制和限制。
另外,中国消费者普遍对食品安全问题非常关注,他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质疑。
因此,大多数中国消费者更愿意选择传统耕种和生产方式的食品,以确保自身和家人的食品安全。
中国食品商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与消费者相比,中国食品商在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上可能更为复杂。
一方面,一些中国食品商认识到转基因食品的潜力和优势,他们认为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
一些大型食品企业甚至进行了转基因食品的研发和生产。
另一方面,受到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担忧以及市场潜在风险的影响,很多小型食品企业对转基因食品持谨慎态度。
他们更倾向于使用非转基因食材来满足市场需求,以避免潜在的负面影响。
转基因食品的监管与标识为了保障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和消费者的知情权,中国政府对转基因食品进行了严格的监管。
在中国,任何转基因食品都需要经过严格的食品安全审批程序,并在市场上贴上转基因标识。
这些措施旨在确保消费者能够知道所购买的食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并能够自主选择。
谈谈我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转基因食品(Transgenic Food or Genetically Changed Food)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通过对生物基因的改造,改变它们的遗传物质,使优良基因在其中得到表达,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
这种以转基因生物为食物或为原料加工生产出的食品,我们称之为“转基因食品”。
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构建成功,从此揭开了转基因食品的序幕。
美国是最早进行转基因食品研究的国家,至1998年底,美国已有3O例转基因植物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
2O世纪8O年代初,我国也逐步开始了对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进入21世纪,转基因食品得到了更快的发展,但是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产生了种种疑虑,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的安全、对环境的影响、对物种的危害等问题成为当今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我认为首先应该从转基因食品的发展来认识这一新的技术。
1、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就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基因转移到生物的基因组中,通过表达,从而使生物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
转变的目的基因有两种:一种是生物本身的基因,过量表达或者降低表达了而已;另一种是别的生物的基因(比如最常见的就是HT蛋白和BT蛋白的基因)的正常或过量表达等。
除了目的基因以外,同时转进去的载体上含有启动子(启动这个基因表达的)和报告基因(一般是抗生素基因)。
而转变了这样基因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2、转基因食品利弊认识了解了转基因技术,接着我们在从从DNA和RNA水平上看转基因食品。
大家都知道,我们吃的绝大部分食物都是由活或死的细胞构成的。
细胞含有遗传物质DNA,DNA会被人体分解。
食品中的DNA进入肠道时已成为碎片,变成非完整的基因。
而外源基因想转入肠道细菌,也必须活化才行。
自1995年转基因生物进入商业化生产以来,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用作食品或食品添加剂已上市达10年之久,然而转基因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风险都在争论之中,因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而至今尚无定论。
然而,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将直接影响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市场,最终影响转基因技术的发展。
本研究试图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北京市场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态度,进而分析研究转基因生物的发展,为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1 问卷设计与调查地点选择1.1 问卷设计问卷设计主要考察被访者对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认知态度,从客观认知程度、认知渠道、标识要求、标识态度、对转基因食品及技术的微观和宏观态度,以及对未来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等方面设问。
问卷共有10个问题,分为4组:①您了解转基因生物和产品吗?②您从哪些渠道获得转基因生物和产品的信息?以上两个问题集中了解消费者对转基因生物和产品的一般认知情况。
③您知道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在我国需要标识吗?④您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的态度如何?这两个问题进一步了解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的认知情况和态度。
⑤您是否知道自己会经常使用转基因食品?⑥传统食品与转基因食品相比较,你对哪种食品更放心?⑦如果传统食品与转基因食品价格相同,您会选择哪一种?⑧转基因食品比传统食品价格低到何种程度时,您会选择转基因食品?⑤至⑧针对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具体消费倾向而设问。
⑨您认为我国对转基因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应该采取何种态度?⑩您认为转基因食品会否成为我国未来食品安全的重要风险?这最后两题从宏观角度设计,一是消费者对国家发展转基因技术和产品的朴素判断;二是消费者对我国未来食品安全的个人态度。
1.2 调查对象与地点调查对象为超市各类消费者人群,调查方式为超市内现场面访,并对消费者进行了性别、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和年龄等组合处理。
调查总样本数为1000个消费者。
调查地点选择了北京城区、近郊和远郊的12个超市,分布于文化教育区、商业区和居民生活区,具体地点为:宣武区的牛街超市;朝阳区的北辰购物中心超市、旺市百利阳光店;海淀区的利客隆双榆树店、城乡仓储超市、旺市百利世纪城店、伍富超市、天客隆学院路店;通州区的物美超市、世纪联华超市;昌平区的小白羊超市、美廉美超市。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态度和购买意愿1. 引言转基因食品是一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植物或动物基因组的食品。
这一技术旨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耐病性和营养价值。
然而,转基因食品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关注。
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态度和购买意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态度以及他们在购买转基因食品时的意愿。
2.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2.1 转基因食品的含义和特点转基因食品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农作物或动物中,使其具有特定的性状或功能。
转基因食品具有改良植物或动物的特性,例如提高产量、抗病性、耐旱性等。
2.2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水平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水平因地区、年龄、教育程度、经济水平等因素而异。
一些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基本概念和技术有一定的了解,而另一些消费者可能对转基因食品并不了解或存在误解。
2.3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风险认知许多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存在一定的风险认知。
这些风险认知包括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担忧、对环境影响的担忧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担忧。
这些担忧往往是基于媒体报道、科学研究和个人经验的。
3. 消费者购买转基因食品的意愿3.1 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消费者购买转基因食品的意愿受多种因素影响。
其中包括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对食品安全的关注、食品价格等。
研究表明,消费者更愿意购买他们认为安全和有益的食品,而转基因食品被一些人认为存在风险。
3.2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购买意愿研究显示,对于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存在一定的区别。
一些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持开放态度,他们认为转基因食品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方便。
另一些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持怀疑态度,他们担心转基因食品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风险。
3.3 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因素消费者购买转基因食品的意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包括食品安全认知、产品标签和标识、食品宣传和消费者对食品产地的关注等。
我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曾几何时,“转基因”对我们来说还只是媒体报道中遥远而新奇的字眼,转眼间,从转基因粮油、蔬菜、水果,到传闻中KFC、麦当劳的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已经如同离离春草般不知不觉、无声无息、密密麻麻地渗透到我们生活中。
一些负面报道更是将转基因食品推上风口浪尖,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也从陌生新奇到排斥厌恶,转基因食品就像一个羞涩娇俏的新娘脱去美丽外壳,露出内里的狰狞面目,让国人避如蛇蝎。
当下,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说法是众说纷纭,我想就争议较多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到底如何?有什么危害?2、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无不良影响?如何识别转基因食品?3、我国对转基因食品是如何管理的?政府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4、转基因食品背后究竟是不是一场惊天阴谋?若是的话,幕后黑手又是谁呢?本文中我想就前3个问题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1、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到底如何?有什么危害?转基因食品是转基因生物制造或生产的食品原料的加工食品,现阶段商品化的为转基因植物性食品,与普通食品的差别在于含有来源于其他生物体的外源基因。
而外来远源物种的基因在转基因生物细胞内很可能会产生微量的各种不明代谢中间物,从而影响该生物细胞内的代谢平衡。
这种影响有好的一面,更有不利的一面。
目前,一些转基因食品被允许在国内推广流通,但更有一些事实表明转基因食品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且不说转基因食品引起的广泛的生态环境问题,单说对人体健康就有着很大威胁:巴西豆过敏事件,而被长期认为“安全”的转基因玉米,其效果并非如推广者说的那么理想,菲律宾的食用者就出现了皮肤、小肠和呼吸系统的异常反应……因此,应谨慎地对待转基因食品,即使是一些被认定“安全”的转基因食品,也尽量排除在日常饮食之外,不要“不小心”成为了“实验小白鼠”!2、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无不良影响?如何识别转基因食品?现阶段,一些专家凭小白鼠实验,就断定一些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无害,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谈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态度和购买意愿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进入了人类的食物链,但消费者对其的态度却不尽相同,明确了解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态度及购买意愿将有助于生产者及政府的决策。
根据辽宁省十个城市消费者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深入研究了城市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态度及购买意愿。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认知态度;购买意愿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是1983年培育成功的转基因烟草,第一例转基因食品是1993年投放美国市场的转基因晚熟西红柿,转基因食品真正大规模生产并商业化是在1996年左右。
根据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机构(ISAA A)统计资料,从1996年到2017年11年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由最初的1.7Mhm2迅速增加到102 M hm2,增长了约60倍,全球共有22个国家的1 030万农民以种植转基因作物为主。
中国的转基因技术无论是在研发和应用上,都走在世界的前列,2017年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达3.5 Mhm2,位居全球第六位。
在转基因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有关转基因技术和食品的争论也愈演愈烈。
支持者认为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品质,并且有利于环保,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反对者出于对食品安全、生态安全、道德伦理等角度的担忧指出,任何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然而,消费者的态度将最终影响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前景,因此研究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态度和购买意愿就显得十分重要。
基于此,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组织沈阳农业大学经贸学院的学生对辽宁省十城市消费者进行了调查,以期把握现阶段辽宁城市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态度及影响其购买意愿的因素。
中国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认识与思考
12食品047312120 赵璐璐
1.转基因食品发展与争议
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去,改造它们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而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这种以转基因生物为食物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技术在提高经济收益及改善人类健康万而有不可低估的潜力。
利用转基因技术可改良作物的农艺性状,如抗虫、抗病、抗逆境及抗除草剂等;还可以改善农作物品质,如提高蛋白质、维生素含量和改善营养结构等;有些转基因作物被用作生物反应器,如生产生化药品等。
目前应用最广的是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如抗除草剂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等;其次是转基因抗虫作物,如抗虫棉花、抗虫玉米等。
抗病及品质改良转基因作物也已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随着一些事件与动物实验的曝光,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
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已被引燃,且愈演愈烈,人们担心出现的新组合和性状在一个新的遗传背景中会产生一些不可预期的结果,而且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例如“超级杂草”等。
这些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
受这些事件的影响,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接受程度也发生了变化,要求对转基因食品具有知情选择权。
2.转基因标识现状的思考及问题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因人口众多而带来的粮食短缺,迫使中国需要依靠进口某些粮食来满足生活需求。
然而在进口的粮食中,有将近70%的是转基因粮食。
事实也证明,以转基因植物为先导的现代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对于中国农业、农村和国民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也是近年来国际上经常争论的焦点。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指出,“对于转基因食品既不能全否,也不能全肯,它们有的不存在安全问题,但也有的要对其安全性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虫了吃了抗病虫的转基因品种所含的毒蛋白会被毒死,那么长期摄入该物质对人是否有害还需要进一步的去研究。
由于转基因食品可能具有潜在的风险,标识制度便应运而生。
与美国和欧盟相比,中国转基因标识管理制度宽紧比较适中,2001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开始实施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制度。
为了保证该条例的实施,农业部又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
在此项制度中,一些作物及其制品要求进行强制性标识。
中国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转基因标识制度,但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实际的生活中,这一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儿个方面:1)要求标识的食品清单涉及面过小。
目前要求被标识的转基因食品只有五大类共17种食品,还有许多已投入转基因生产的食品并未被包含,例如马铃薯、烟草、菠菜、甜椒、小麦等。
2)要求被标识的内容不具体。
标识管理制度只要求相应的产品标注出是否为转基因成分即可,消费者无法从标签上获得相关的重要信息,比如转基因成分的来源,可能存在的过敏性等等。
另外,由于食品成分的复杂性,可以考虑规定一个数值作为标识与否的界限。
3)监管力度不够。
事实证明,仅有静态的制度远远不够,为了较好的规范转基因食品市场,后期动态地执行与监管也
至关重要。
尽管也有部分商品进行了转基因的标识,但大多数没有使用规范的标识用语。
而且市场上还存在着刻意弱化标识的现象。
因此,在制定一系列标识制度的同时,也要确保标识制度的有效运行,以实现消费大众的知情选择权。
3.转基因食品认知情况的思考
根据很多调查显示,普通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信息比较匮乏,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意识都还很薄弱,这反映出中国转基因食品市场的一些现象。
虽然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争议声音一直未曾停止,但又因其产品较少引起急性中毒等恶性事件,社会对其安全性的关注度始终不高,且消费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甚至无意识地成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试验品。
为普及转基因食品的基本知识,让普通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有一个基本了解,本人认为有必要针对不同人群举办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转基因食品的科学普及活动,提高转基因食品相关信息的透明度和安全管理的公众可参与性。
媒体在转基因技术上的宣传也要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尽可能将政府或者是一些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客观地传达给普通消费者,不能误导消费者。
另外,与转基因植物应用相关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是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得到解决的,因而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转基因食品的风险评估与安全检测技术的加快研发也势在必行,以尽快地为消费者购买转基因食品提供着正确的舆论导向。
任何人类活动、技术发明都有风险性,关键是权衡利弊。
我认为,消费者有选择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权利。
既然如今国际上对有些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未定性,那么消费者就有权知道白己购买的食品是否为转基因食品,并做出是否购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