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科学性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7
现代人怎样认识佛教科技的发展以及学习手段的现代化,使科学知识得到空前普及。
用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现代人,与以往任何时代的人类相比,都更加相信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类是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
他们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知识,一边不断地在未知领域中探索前进,一边回过头来,对以往人类的文化遗产进行分析,去除那些错误的,吸收和发扬那些正确的。
佛教正是在这个人类知识的再认识中,以其无可置疑的科学性,得到越来越多的承认和尊重,并因此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加入到佛教队伍中来。
在这些现代人中,知识分子占有很大的比重。
即使有的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比如他是一个初中毕业生,但他的文化内涵也远非古代的知识分子可比,因此,至少从知识层面来看,今天的年轻人,堪称人人是进士,个个皆状元。
由此看来,今天的佛教界,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占据着绝对的绝大多数。
大批知识分子加入佛教队伍,给佛教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
先说发展机遇。
佛教是佛陀讲课内容的总结。
我们知道佛陀讲课是随缘应机的,是信天游的闲庭信步形式,遇到什么讲什么,到了哪里说哪里,佛教的理论体系就这样零零碎碎的散布其间。
这就需要我们从佛教海量的经典中,总结和整理出一个简明扼要的教学大纲,让忙碌的现代人能够在有限的宝贵的业余时间里一目了然的从宏观上掌握佛教的理论体系和核心内容。
同时,怎样把佛教基本理论用现代科技加以诠释,让人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佛教,从而使现代人从现代文化的最高层面上认识佛教的科学性,并因此而认识到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佛教和科学必将得到进一步融合,佛教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人类的一门必修课,因为只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改遍人类自身,而只有人类自身得到根本改遍,人类才有可能在对自然的探索方面得到革命性的突破。
再说挑战。
知识分子最擅长的就是对知识的涉猎、积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思维加工。
他们会把这种习惯带到佛教中来。
他们把佛教当做一门学问来研究,当做一种知识来积累,当做一种涵养来炫耀,不能充分认识到佛教的生命和根本目的是认识和改造人类自身。
科学时代的佛教定位[楼宇烈教授]科学时代的佛教定位任何一种文化、一种宗教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在历史的发展中,一种文化、一种宗教要不被时代淘汰,就必须对自己已有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调整、补充或改造,找到自己在这个时代存在的理由,重新给自己一个定位。
当今时代是一个讲科学的时代,是一个科学占据了话语霸权的时代。
所以,什么问题都要被问一个科学不科学。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所有的文化、思想只有被证明为是合于理性的、合于科学的,才可以被认同,才有存在的资格。
否则,则被视为蒙昧、迷信,以至列为批判、否定的对象。
而其中,宗教常常是首当其冲地被科学批判、否定的对象。
之所以出现这种科学与宗教矛盾、冲突的现象,也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有其历史原因的,由来已久。
首先,在古代来讲,我们的知识是很混同的,任何一个知识体系都是包罗万象的,象今天我们所讲的“科学”、“宗教”等,在那时完全是混而不分的。
然而,随着近代知识文化的发展,知识体系不断地分化,学术的分科也越来越细致。
这样就引来了各个学科之间的分野、比较和矛盾,也引来了现在分科知识和传统的混而不分的知识之间关系问题。
其次,西方中世纪是基督宗教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它是一种一神信仰的文化,对至高无上的神意志的信仰,排斥人的理性,也排斥由理性发展出来的科学文化。
于是在当时就产生了宗教与理性的对立,与科学的对立。
因此,当西方社会从中世纪走出来,在冲破基督宗教原先那种独断论文化状况的时候,人们充分强调理性和科学,并且把理性、科学与宗教对立起来。
于是,社会开始激烈批判宗教。
我们都知道,欧洲17、18世纪,一批战斗的唯物主义者对宗教的批判是非常严厉的。
在中国,这个问题的发生是近代以来的事情,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提出来“科学”与“民主”两大旗帜,在中国也开始发生了科学与宗教冲突的问题。
在五四前后,社会上成立了一个反宗教大同盟,当时几乎所有的被称为先进的人士,都参与了这个大同盟,对宗教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认为宗教是一种迷信,一种非理性的东西。
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2013年04月08日 09:01来源:云科技作者:程苓峰分享到:更多642人参与 62条评论编者按:杨振宁先生是伟大的物理学家,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人士之一,他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
本文中杨振宁从科学的角度谈谈他的佛教观。
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图片来源:资料图)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
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
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
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
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
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第三,根据这种假说能够得出一些推论和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和观测所验证。
当越来越多的推论和预言得到验证时,这一科学假说就得到科学家的广泛接受,而这一科学假说也就被称为科学理论了。
如果这一理论描述、解释和指导的对象广泛而重要,这一理论就被称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牛顿力学适用于所有宏观物体(非微观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相对论能描述所有宏观物体在相对光速而言的低速,以及接近于光速的高速运动时的规律。
这二种理论被提出的时候,它们能解释人们用旧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根据它们所作的推论和预言都被以后的大量观测所证实。
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时的特例。
因为这二种理论的适应面非常广大,因而牛顿和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科学家。
他们的理论是最伟大的科学理论。
卫星上天、潜艇入海、运动比赛、天文观察等都受这种理论所描述的规律的制约。
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科学理论的三大特性。
首先,佛学理论是自洽的、圆融的。
《佛法的生命科学观》备课笔记重点分析: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修行人,应该有开阔的眼界、深入细致的分析能力,那么我们就要深度观察、思维,我们的生命到底有没有前后世?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去?了知这个重要的观点会对我们今后有什么样的改变?修行的意义?1. 佛教观点:按照佛陀的智慧来抉择,既不管是任何一个生命,都有无量无边的前世后世,乃至灭尽轮回获得佛果之前,定会一直流转于六道当中。
我们要想改变必然要通过修学佛法。
2.不承许的过患:世间人一无所知,不承认前后世,会今宵有酒今宵醉,为了暂时的利益,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无恶不作,没有道德约束,结果必然是痛苦的因,非常可惜。
难点分析:我们无始以来是什么流转于六道轮回的呢?什么样的因才可以解脱呢?是心识,只要具足了“因”就会不断地延续,在因果规律面前,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唯有皈依三宝,修学殊胜的佛法才可种下解脱之因。
脉络梳理:一、佛教的生命科学观是什么?二、科学家们于宗教关系密切三、寻找前世的足迹,四、当前人们对此的困惑,五、大学生理应具有正确信仰讲记脉络:一、佛教的生命科学观是什么?不管是任何一个生命,都有无量无边的前世后世,乃至灭尽轮回获得佛果之前,定会一直流转于六道当中。
观点分析:a、历史分析,古罗马,古希腊的哲学家,都承认前世后世存在,古代圣者角度:1.柏拉图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照生前所作的善恶,会转生为人或其他众生。
2.儒教思想孔子回答生死问题:“未知生,焉知死?因孔子提倡积极入世,故而避而不谈,既不肯定有,也不肯定无。
3.道教:向往长生不老。
4.基督教、天主教:人死后善者升天堂,造恶者将堕入地狱。
小结:承许前生后世存在并不是“佛教”的专利。
二、科学家们于宗教关系密切现代科学家角度:1.美国盖洛普先生曾对过去300年以来300位科学家的信仰进行调查,结果242位信仰宗教,达到92%。
2.最理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牛顿,伽利略,爱迪生,他们不但信仰宗教还热衷于此。
佛教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比较-研究成果摘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当代我国人民最信奉的哲学。
但最近几年,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正有一种复兴的趋势。
作为对当前党中央倡导的“解放思想”的回应,我们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佛教哲学进行了一个初步的对比。
我们撰写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希望兴起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佛教哲学比较的热潮,通过相互间的深入比较,取长补短,最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二是就教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专家和佛教哲学理论家,通过对我们的指导与帮助,使我们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通过初步的比较,我们似乎越来越感觉到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其它哲学作比较研究十分有必要。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响应党中央“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运动”的号召。
1引言众所周知,哲学是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涉及到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自然与社会等各种现象而超越于各门具体学科的学说,并对人们认识世界提供总的方法论和指导思想。
根据对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形成不同的哲学理论,它们包括:利他主义,反现实主义,佛教哲学,儒家思想,享乐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理想主义,非现实主义,逻辑正确主义,悲观主义,道家思想,自我主义,乐观主义,理性主义,现实主义,唯美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非理性主义,斯多噶主义,存在主义,形而上学,功利主义等等。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当代我国人民最信奉的哲学。
但最近几年,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正有一种复兴的趋势,本文的两位作者也加入了这股热潮,在业余时间阅读了一些儒道佛哲学思想的书籍。
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佛教也是一种哲学,本文称之为佛教哲学。
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曾说:“宗教是整个世界总的理论,它是包罗万象的纲领。
”中国早期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则说:“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
由“乐空双修”言及佛教大乘及其他——(通俗说佛白话说佛及其他)印度教性力派。
来源:有史以来印度土著(雅利安人进入前的原住民)对性的原始信仰,包含性的本能性原始性以其超越于一切的暴发性,进而由其导致的生养现象而将其延伸为自然的宇宙的产生的根本机制,而升华为信仰崇拜。
也就是说,它原来是存在于原住民的一种世界观宇宙观。
雅利安人及其婆罗门教的进入,使其受到压抑,不得张扬,但其精髓未死,最后在婆罗门教蜕变、演化为印度教的过程当中,溶入其中,以性力派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就是所谓“印度教性力派”无论是原住民的性崇拜还是印度教的性力派,都是把性上升为一种超越性的神圣和崇高、做为一种信仰来看待的,而不是反过来假托外在神圣,实为奸淫开方便之门的庸俗和枸且。
“乐空双修”。
印度原住民的性崇拜原始观念以及其后在婆罗门教当中表征为性力派的观念,依托佛教“极乐世界”和“空”的两种观点,而把自己的实质溶进佛教当中。
即个人感性体验上的“乐”和现实理性态度上的“空”的佛教观念的结合。
那么,乐在这里就等同于佛教在个人、自我角度的终极追求;空,就是佛教的现实理性态度。
二者以性过程当中所体验到的最高的乐和一切不存的空来予以实现。
其实,这是当初的发明者,针对佛教所提出所追求的终极目的而提供的一种实现方法——同一个目的可以由不同的途径和方式获得,而其提供者则正是印度原住民的性崇拜观念;可谓是观念不死灵魂不灭。
它在中国佛教或藏传佛教当中称为“密宗”,秘而不宣不能公开而为修持者施行的一种高层面技巧而能够即刻成佛的意思。
而它的出现也就是它的定型成熟时间是公元七世纪左右,此时,也正是佛教在印度彻底消失的时期——佛教以金钢杵与莲花的男女性相征的最终形式,最终自己改变了自己的信念性质,而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现象说明了佛教在印度最终不得不向本种族气质的妥协与靠拢,而自我修正;因为佛教否定一个超越性的世界创造者而缺失了一种崇高和神圣、因为它的一切皆空直至佛也是一种无所作为的空等等信念缺失了必须的阳钢之气,不符合本民族的天赋气质性情,而最终被本民族抛弃。
试析当代佛教与科学对话现象-------王萌2008年07月07日《宗教学研究》宗教与科学的对话是当代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我国对于宗教和科学之间关系的传统认识,主要得自于对基督教和科学关系史的研究结论。
由于佛教在教义体系、认识机制和解释系统等方面的特点,它和科学的关系并不适于简单地套用基督教与科学关系模式。
随着当代科学的进展,佛教与科学的对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考察,有助于我们认识佛教和科学之间的现实关系,探讨二者之间协作与互补的文化契合点,从而促进宗教文化与科学之间的协调发展。
一、以科学诊解佛教当代佛教一与科学对话领域里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以现代科学理论诊解佛教。
许多作者提出,随着以相对论、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的进展,科学理论揭示的宇宙图景已越来越趋近于佛教关于宇宙“实相”的内涵,当代科学一与佛教形成了一种比以往更为融洽、友好的关系。
参与对话者大都具有较高的自然科学教育背景,他们以专业化的科学知识和最新的科学理论与佛教对话,使得这一领域更趋复杂化。
在港台等地,以科学理论诊解佛法,圆融“佛学”与“科学”这两大文化,更成为一些科学家的自觉行为。
现已从台湾清华大学退休的王守益就是一位积极参与者,他以科学诊解佛法的方式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王守益,曾任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主要致力于现代物理学的量子理论与佛教思想的融通,曾出版有《物理与佛学》一书。
他认为,佛教的空性论存在一种物理学的基础,这个基础可以用量子力学来予以说明。
在《物理与佛学》中,王守益指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帮助人们接近、契人、领悟佛教真理的新途径,把量子物理上的波函数看成是佛法上的“自性”在科学时代成为一种可以接受的认知模式。
他认为,因为表达微观粒子在描述上的不确定性的波函数平是看不到及测不到的,因此可以说该法或该系统的本体是“空”的。
“这里的空表示在实质世界及实数世界没有实质存在的意义。
如果这样都得不到幸福,那又何苦呢?来源:李喬木的日志在这里,我准备与一些未入佛门的非佛教徒分享一些佛教知识,做一次轻松愉快的文化交流。
我相信佛陀的智慧会给每一个人带来光明,佛陀的慈悲也会给每一个人带来幸福、开心与欢喜。
一、为何宣讲佛教的世界观首先,我们不能把佛教当作普通的宗教,更不能把佛教当作迷信来看待,本来佛教是一种文化。
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说,它的很多观点与理念都非常科学。
我们的现实生活不能缺少这些理念,一旦没有这些理念,不了解世界的真相,就会犯一系列的错误,我们的生活也将出现形形色色的痛苦与烦恼,所以此处有必要介绍一下佛教的世界观。
二、佛教的世界观绝大多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凡夫,也即普通人。
在所有普通人心中,都有着类似的三种烦恼——贪图心、嗔恨心与无明。
用佛教的语言来讲,这叫“三毒”。
有了三毒烦恼以后,我们的心会变得失去自由、毫无自在,当烦恼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大动肝火、怒不可遏,从而伤害自己与周边的亲朋好友,甚至还会给社会造成危害。
怎么样去控制、断除这些烦恼呢?佛教有很多方法,其中的一部分,来源于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有很多观点,其中有些观点已经超越了普通人所能想象的范围,但总体而言,也可以归纳为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比如说:因为不了解金钱、感情、婚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相或实质,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痛苦、烦恼与负面的影响。
若能对世界有一个客观、公正、科学的认识,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人生,就能减少烦恼,活得也不会这么辛苦、这么累、这么没有意义。
1、二谛佛教的世界观,首先要从二谛讲起。
什么叫做“二谛”呢?首先讲一个例子。
比如说,用肉眼与显微镜去看同一个鹅卵石,结果是不一样的。
用肉眼去看鹅卵石,无论再专注、再认真,也只能看到一个静止的、一动不动的物体;但如果用显微镜去看同一个鹅卵石,鹅卵石就会随着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而逐渐变成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最后到夸克等一系列的微尘。
宗教文化知识讲座
论文题目:佛教的科学性
佛教的科学性
这里,我要谈谈佛教的科学性。
当下许多人一提到佛教便把它与迷信、不科学的宗教联系起来。
比如有记者见到有人以猪祭祀,便写了一篇题名“千斤大猪,菩萨有福”的报道,足以显示其对待佛教的
荒诞态度。
其一,佛教是戒杀生的,怎么可能会提倡用猪祭祀呢?其二,这位记者在不了解佛教的情况下,竟误把大地当菩萨。
可见一些有知识文化修养的人都不是真正了解佛教的内涵,甚至达到了盲目无知、人云亦云的地步。
对于学习了十几年科学知识的我们,是否应该摈弃先入为主的观念,用科学的精神,客观的公正的,对佛学,以及我们现在的科学观,世界观进行重新的认识。
(一)、正确认识佛教
什么是佛?《太上感应篇》有云:“聪明正直之谓神”。
佛是觉着之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称为佛。
也就是说,“佛”是一个大智、大悲与大能的人。
释迦世尊摒弃太子之位而自甘修行,思考宇宙人生一些本质现象,最后顿悟。
之所以说释迦牟尼能成佛,强调的不是佛的“神性”,而是他的“人性之顿悟解脱”。
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释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慧、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根据这种言教的信仰而建立之教团形态,便是佛教。
作为一门学科,佛教与其他哲学一样,在其首要研究对象任务的确立上达成一致:宇宙的真相是什么。
既世界观。
唯物思想是无神论的,唯物论者证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有三种论据:其一,精神为物质的属性。
其二,精神为物质的结果。
其三,精神为物质之一。
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唯物思想是无神论的,佛教却又坚决反对唯物论的谬误。
强调“世界是永恒存在的”,精神与物质是一体的,正如手心与手背的关系,是“一
体之两面”。
没有谁第一,谁第二之说。
宇宙内一切活动都是物质、精神的活动,二者不存在合并或附属的关系。
(二)、佛教释疑
1.佛教不同于天地神祗的信仰
从外表看,佛教似乎充满了牛鬼蛇神的低级迷信。
“宗教与迷信、巫术都提倡盲目崇拜”、信仰对象为“上帝和神君”、“宗教反对理智”、“理智是魔鬼的第一荡妇”之说。
就佛教而言,上面所说的正是佛教极力反对的东西。
这就源于对佛教的无知而产生的误解。
佛教信仰的“佛”、“菩萨”都是人,不同于神的信仰。
如前所述,“佛”是大智、大悲与大能的人,是顿悟解脱的先觉着。
2.佛教并不消极避世
释迦世尊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不惟入地狱,且常住地狱,而且庄严地狱。
”地藏王菩萨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大乘理趣经》说:“不怖地狱,不求生天;不为己身,而求解脱。
”这都是佛教中自我牺牲的服务精神。
世人所说的积极进取,不外是名利上的争逐,声色上的沉醉。
谁会想到牺牲自我,普度众生,上求大觉,精进不懈才叫积极呢?释迦世尊在往昔因中修行时,曾经舍身饲虎,割肉喂鹰。
唐代玄藏大师为求正法,西行取经,涉八百里荒漠,途中失水,几至丧命。
但他宁愿向西方进一步而死,不愿向东方退一步而生。
禅宗二祖慧可,参拜达摩祖师,立雪断臂,不退初心。
世人如果对这些事实稍有了解,谁还能说佛教是消极逃世?这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精神,就是佛教积
极入世精神的最高表现啊!
3.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大学者梁启超说:“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启超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学术界有着崇高的地位。
他说的话,自有其学理上的根据。
佛法是要人转迷成悟,转痴成慧,转凡成圣的大法,若有人对佛法一无所知,或仅限于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即认定佛教为迷信,这无异于盲者摸象,坐井观天。
事实上,世间也有迷信的宗教——是那些信仰外力,将自己一切交付给外在的神的宗教;而非信仰自力——相信众生皆具佛性,众生皆可修持成佛的佛教,信仰外力的宗教,是相信人类之外的神,主宰着人类的一切。
人的吉凶祸福,可以祈求神的力量来保护改造。
佛教不以为宇宙是神的创造或主宰。
信仰的是“自力”。
4.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区别
一般人都以为佛教只是世界上多种宗教的一种,凡是宗教,都是大同小异,其实佛法和其它的宗教有着大大的不同。
所有一切的宗教,除佛教外,其他任何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相信有一个万能的神,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神:神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神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可以做。
是一神或多神的信仰。
而佛教不主张神权,不主张偶像崇拜,主张尊重他人,众生平等。
“人人皆可为尧舜”。
佛教是厚德载物的,主张把心量放到与宇宙同样的宽度。
因此,撇却其他宗教,科学越发达,佛教教义越会发扬光大。
(三)、佛教的现实意义
1.佛教与国家
佛教是崇恩主义的宗教,父母、众生、国家、三宝,称为四恩,孝养父母、广度众生、爱护国家、恭敬三宝,不是为了求取什么,完全是为了报恩的动机。
所以对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不容怀疑他的国家意识。
国家与宗教,原有著密切的互相关系。
国家的武力,用以抵御侵略,维持秩序。
宗教的感化,用以劝善止恶,安定人心。
所以国父孙中山先生曾说:‘政治能治外在;宗教能治人心。
宗教能辅助政治,政治能拥护宗教。
’由此看来,政与教;是维持社会安定的两大基石。
话虽如此,但政教的目标必须一致,才能相得益彰。
中国立国数千年,讲的是为国尽忠,为亲尽孝。
所以配合以讲忠孝的佛教,才能相辅相成,现在有种宗教,使教徒祗知有教会,有上帝,不知有国家,有父母。
这种宗教,过去为了教中的新旧派之争,血战三十年,死伤千余万,这种不忠不孝,随著条约兵舰而来的宗教,对于中国的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是不大适合。
误解佛教的人,说佛教徒消极遁世,不事生产,进而说佛教对国家对社会都是无贡献的宗教。
这种论调,似是实非。
2.佛教与人生
以佛性、阿赖耶识,以业力、因果诸立场,来衡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那就是佛教的人生观。
佛经上说:“众生是未觉的佛,佛是已觉的众生”。
我们具有佛性,未来终当成佛,则生命的价值是何等的崇高?我们岂可自暴自弃,轻视自己?佛经上说:‘彼既丈夫我亦尔’。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幸得人身,幸闻佛法,应努力洗除本性上
的无明烦恼,发扬本具的德能光明,以期还我本来面目,达于觉者——佛的境界。
这是我们人生价值最高的目标。
佛教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人生观。
它要我们鉴因知果,避恶趋善,净化生命。
我们自因果的立场来看人生;因果应说是因缘果报。
因果通于三世,所谓‘欲问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问未来果,现在作者是。
’我们现在的境遇美满,固不必踌躇满志;我们现在的境遇困苦,也无须怨天尤人。
由于过去的善因使我们现在境遇美满,现在若不续种善因,未来必然困苦;由于过去的恶因使我们现在境遇困苦,现在若能努力向善,未来的境遇也必将改善。
自业力(即过去行为的结果)的立场来看人生:世界的美丑,人生的苦乐,皆由众生的业力所招致。
如何净化我们的意识,创造我们未来生命的环境,这是我们人生努力的目标。
人生的价值,不在目前肉体感官上的享乐,而在永恒生命本体的净化。
佛教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人生观。
它要我们鉴因知果,避恶趋善,净化生命。
3.佛教与科学
在我们这个人类社会上,科学家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是非常地多,比如说人类内心的痛苦和世间上的各种灾难,科学家也没有办法解除。
而对于佛教中所说的人类精神或是心灵的奥妙,即使是对当今最著名的那些科学家来说,也是如堕云雾,难于明白其真相。
科学不能完全解决一切事物的本相。
科学不能解释的实在是太多太多,尤其是对于心灵的秘密就更是如盲如哑。
从佛教的角度讲,佛陀已经完全证悟了万事万物的真理,而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们也毕竟都是凡夫俗子,因为每次当他们遇到老死病等内心痛苦时,与其他普通一般人无
有任何差异。
他们虽然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比较深刻的智慧,并在毕生之中对某种物质现象作过详细的研究,但他们所了知的也仅仅是全部科学的一部分而已,如精通物理化学的,并不通达政治医学等,不要说是通达一切的学问,就连只是近几百年来人类所积累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全部通达无碍的人可以说在当今的科学家当中也找不到。
而佛陀呢,无论什么学问,都为之通达无碍。
说佛教是迷信的人,看到的不是佛教的本来面目。
佛教亦不是纯理论的说教,而是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的修行实践。
所谓迷信是一种态度,不了解他的人无权指责他。
而应更新观念,只有在理解、相信的基础上接受、践行它,不断章取义,才能达到“转迷成悟,离苦得乐”,最后解脱成佛。
学佛的历程,犹如饮水,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