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科技学院 《防火防爆理论与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5
《防火防爆理论与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一、设计目的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进行设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和工作流程,初步锻炼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实施方法,实现对学生从事技术工作的启蒙训练。
使学生掌握古斯塔夫(Gustav Purt)火灾危险性分析方法,并能对现有建筑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分析。
二、设计任务课程设计具体任务见课程设计任务书。
经指导教师审核同意的课程设计任务,应能满足如下教学要求:1、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专业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2、培养学生根据课题需要选学参考书籍,查阅手册、图表和文献资料的自学能力。
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自己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方法;3、了解与课题有关的工程技术规范,能按照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完成设计任务,编写设计说明书,正确地反映设计的成果,正确地绘制技术图纸等;4、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
通过课程设计实践,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生产观点、经济观点和全局观点。
5、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加强对安全法律法规的理解。
三、进度安排依照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时间为:2周。
1、建筑物调查:调查建筑物内的可燃物及数量、建筑结构及材料、建筑面积、层数等相关情况(3天)2、分析计算:相关参数的取值及分析(2天)3、建筑火灾危险性分析:根据调查和分析结果进行计算(2天)4、撰写设计说明书:资料整理、课程设计说明书编写。
(3天)四、考试办法课程设计的成绩根据学生在课程设计期间的态度和课程设计说明书的质量综合评定。
抄袭的设计报告者将按不及格处理。
考核成绩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打分(使用百分制参照:优:90-100,良:80-89,中:70-79,及格:60-69,不及格:60以下)。
五、主要内容本设计主要用古斯塔夫(Gustav Purt)方法进行建筑物火灾危险性分析。
《防火防爆技术》教学大纲课程类别:技术基础教育课程课程名称:防火防爆技术开课单位:八系课程编号:2080106总学时:64学分:4先修课程:概率与数理统计选用教材:燃烧与爆炸一、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1、理论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可燃气体、液体、固体、粉尘、爆炸性物质、自燃性物质等各类燃爆危险性物质燃烧和爆炸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有一个教系统而深刻的掌握,同时,对一些基本的防火防爆技术和一些典型的防火防爆设施和装置等有一个必要的了解。
2、验教学要求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重要防火防爆安全参数(如闪点、爆炸极限、最小发火能、感度、自燃点等)的测试方法;学会各种灭火器材的使用;对一些重要的安全设施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二、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燃烧与爆炸概论1.燃烧现象与爆炸现象2.燃烧三要素与爆炸三要素3.燃烧和爆炸的种类4.燃爆危险性物质的种类5.点火源的种类本章主要概括介绍燃烧和爆炸的基本情况。
如哪些物质能引起燃爆?引起燃爆的点火源有哪些?从而为后述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章气体燃烧与爆炸1.可燃性混合气体的燃烧与爆炸2.气体的燃烧形式3.理论含氧量与理论混合比4.爆炸极限5.可燃性混合气体的发火6.气体爆炸效应本节主要介绍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所组成的预混合气体的燃爆规律和特点。
主要包三方面的内容:从可燃物来讲引起燃爆的条件;从点火源来讲引起燃爆的条件;产生爆炸后的爆炸效应。
本节应重点掌握爆炸极限、最小发火能量、最小传爆断面、缝隙隔爆原理、自燃温度等基本概念的理论。
此外,还应掌握爆炸效应的予测与评估。
2.气体分解爆炸本节简要介绍某些分解爆炸性气体分解爆炸的规律和特点。
3.气云及液化气罐爆炸1)蒸气云爆炸2)液化气罐爆炸本节应重点掌握液化气罐的爆炸机理,产生蒸气云爆炸的规律。
第三章液体和固体的燃烧1.液体燃烧2.燃烧机理3.闪点4.燃点和自燃点5.液体理化性质与火灾的关系6.池火灾7.固体燃烧本节主要介绍可燃液体的燃烧机理和特性。
目录第一章绪论 01.1课程设计的目的 01.2课程设计的意义 0第二章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组成及介绍 (2)2.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简介 (2)2.2机房常用火灾自动报警设备 (2)2.2.1 火灾探测器 (2)2.2.2 火灾报警控制器 (3)2.2.3手动火灾报警按钮 (3)2.2.4在声光报警器 (3)2.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基本形式 (3)第三章机房火灾设备的选择 (5)3.1火灾探测器的选择规定 (5)3.2点型火灾探测器的选择 (5)第四章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立及布局 (12)4.1设计原则 (12)4.2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设立 (12)4.3火灾探测器的布置 (12)第五章火灾探测器的数量及具体布局 (14)5.1火灾探测器数量的计算 (14)5.2火灾探测器的具体布局 (14)结束语 (16)参考文献 (17)第一章绪论1.1课程设计的目的本环节是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工程案例的分析和设计,使我们学生更好地熟悉和理解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的基本理论。
通过防火防爆技术课程设计,掌握生产过程中引起火灾爆炸的因素和基本规律,为分析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已经存在的或尚未出现的不安全因素问题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和解决防止措施。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防火防爆的基本理论;(2)熟悉危险性生产或储存装置或场合存在的重要危险、有害因素;(3)了解生产工艺流程、熟悉安全生产规程和安全管理制度;(4)运用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安全管理原理提出针对性的安全对策措施。
1.2课程设计的意义本次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一个具有60台电脑的机房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安装,使其设计的更加合理、安全。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身并不能影响火灾的自然发展进程,其重要作用是及时将火灾迹象告知有关人员,以便他们准备疏散或组织灭火,延长建筑物可供疏散的时间并通过联动系统启动其他消防设施。
在火灾的初期阶段,准确的探测到火情并迅速报警,对于及时组织有序快速疏散、积极有效地控制火灾的蔓延、快速灭火和减少火灾损失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防火防爆课程设计》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大纲防火防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80651015 周/学分:2周/4学分一、大纲使用说明本大纲根据安全工程专业2017版教学计划制订(一)适用专业安全工程专业(二)课程设计性质必修课(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1.先修课程:防火防爆2.后续课程:安全学原理二、课程设计目的及基本要求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工程案例的分析和设计,使学生掌握生产过程中引起火灾的原因和基本规律,进行化工和建筑工程的防火防爆设计,为分析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已经存在的和尚未出现的不安全因素问题提供实践基础和处理预防措施。
设计目的如下:1.熟悉本专业的基本理论,掌握生产过程的消防安全防范措施。
2.通过亲手设计,了解生产过程中的复杂性,培养综合考虑工程实践中消防技术措施和消防管理措施的能力。
3.通过课程设计,发现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联系理论提出自己的新的见解。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做好预习,掌握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原理和方法,按设计流程操作,验证结果并进行分析、完成论文。
三、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防火防爆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防火防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危险化学物质生产储存场所的防火防爆设计;2. 自动灭火系统设计;3. 自动报警系统设计;4. 特殊灭火系统设计。
整个课程设计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查找资料,调研,实验设计,实验评价与验收。
具体安排如下:1.教师布置题目,学生查找资料;2. 现场调研,设计具体实验;3. 实验操作与结果评价;4. 撰写设计报告。
四、指导方式由指导教师召开课程设计动员会,进行分组,指定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讲解部分题目要求。
提出问题,实验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对实验操作进行示范,在实验中针对实验现象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五、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1.考核方式:考查(学生实验操作、教师检查、提问及论文成绩)。
武汉科技大学《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全与环境工程系2010年12月目录1 课程设计性质和内容 (1)2 消防计算机监控系统介绍 (2)2.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组成 (2)2.2 火灾探测器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3)2.3 探测器的选择 (8)2.4 火灾报警及控制 (11)3 海湾公司消防监控系统 (16)3.1 GST-119NET城市火灾自动报警监控管理网络系统 (16)3.2 海湾公司火灾自动报警监控系统设计 (19)4 消防监控系统应用举例 (47)4.1 楼宇级别消防监控系统 (47)4.2 单位级别消防监控系统 (55)5 课程设计任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课程设计性质和内容《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课程设计》是在学完《防火防爆安全技术》、《建筑火灾安全工程》、《安全检测技术》等课程之后,为使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得以实践,增强学生的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而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本次设计,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过的各种火灾探测器的探测原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各种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及火灾探测新技术进行火灾监测监控系统或灭火系统的初步设计,进一步理解火灾探测与控制的基本原理,了解火灾监测监控系统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设计、安装和使用火灾监测监控系统和灭火系统的能力。
要求学生最后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独立按时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书所规定的全部内容和工作量。
2、课程设计应完成1个完整的有关火灾监测监控系统或灭火系统的设计任务。
内容包括:1)模拟室内火灾,选用温度、离子感烟、光电等不同种类的火灾探测器探测火灾,加深理解火灾探测器工作原理。
2)进行火灾探测器选型,掌握基本的安装方法。
防火与防爆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防火与防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重要性;2. 掌握防火与防爆的技术措施,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灭火设备、防爆设备等;3. 了解我国防火与防爆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防火与防爆知识,分析、评估火灾与爆炸风险的能力;2. 提高学生设计、实施防火与防爆措施的能力;3. 培养学生应对火灾与爆炸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防火与防爆安全的意识,养成安全防护的习惯;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防火与防爆宣传和实践活动;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安全技术类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防火与防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安全意识。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但对防火与防爆知识了解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防火与防爆基础知识- 火灾与爆炸的概念、原因及危害- 防火与防爆的基本原理- 我国防火与防爆法律法规及标准简介2. 防火技术措施-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灭火设备的种类、性能及使用方法- 消防设施的使用与维护3. 防爆技术措施- 防爆设备的作用与分类- 防爆电器的选用与安装- 防爆场所的安全管理4. 火灾与爆炸事故的应急处理- 火灾与爆炸事故的报警流程- 灭火与疏散逃生方法- 现场急救知识5. 实践教学环节- 消防演练:灭火器、消防栓等的使用- 紧急疏散演练- 防火与防爆设施的认识与操作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课本内容,科学、系统地组织。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内容涵盖防火与防爆知识的各个方面,旨在提高学生的安全素养和实践能力。
《防火防爆技术》
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某某小区消防监控系统设计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设计内容与要求
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某某小区的火灾消防监控系统设计。
要求运用已学过的各种火灾探测器、控制器的知识,完成火灾消防监控系统中监测系统、灭火系统、消防电话系统、消防广播系统等各分系统的设计,以便进一步理解火灾探测与控制的基本原理,了解火灾监测监控系统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设计小型火灾监测监控系统方案的能力。
课程设计内容及基本要求如下:
1.熟悉某某小区的建筑布局、内部结构、消防目标及要求。
2.熟悉常用的火灾探测器、控制器,了解其工作原理。
3.学会常见火灾探测器、控制器的选型,掌握其基本参数及使用条件。
4.了解火灾消防监控系统的工作原理、基本构造,设计火灾报警灭火消防监控系统。
5.课程设计时间一周,完成课程设计报告
起止时间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系(教研室)主任签
名
年月日学生签名年月日。
防火防爆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防火防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了解火灾和爆炸的危害,掌握防火防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高学生的防火防爆意识和能力。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火灾和爆炸的危害,掌握防火防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火灾和爆炸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公共安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防火防爆的基本知识,火灾和爆炸的危害,防火防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火灾和爆炸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防火防爆的基本知识1.1 火灾和爆炸的危害1.2 防火防爆的基本概念第二章:防火防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1 防火防爆的基本原则2.2 防火防爆的基本方法第三章:火灾和爆炸事故的预防和处理3.1 火灾和爆炸事故的预防3.2 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处理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通过讲授法,使学生掌握防火防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防火防爆的重要性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通过实验法,使学生能够亲手实践,加深对防火防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和参考书将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资源;多媒体资料将用于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实验设备将用于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亲手实践,加深对防火防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防火防爆课程设计带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防火防爆的基本概念,掌握火灾爆炸的成因及危害。
2. 学生能掌握防火防爆的基本措施,了解消防设施的使用方法。
3. 学生能了解火灾报警流程,熟知火场逃生自救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火灾爆炸事故原因,提出预防措施。
2. 学生能在遇到火灾时,正确使用消防设施进行初期灭火。
3. 学生能熟练掌握火场逃生技巧,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意识,提高防火防爆的责任感。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在火灾爆炸事故中的应变能力。
3. 培养学生遵守消防法规,积极参与消防活动的良好习惯。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安全知识教育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防火防爆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青少年阶段,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但安全意识相对薄弱。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防火防爆知识。
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1. 火灾爆炸基础知识:火灾爆炸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预防原则。
教材章节:《消防安全知识》第二章第一节。
教学安排:2课时。
2. 防火防爆措施:防火防爆的基本措施、消防设施的使用方法、火源管理、易燃易爆物品管理。
教材章节:《消防安全知识》第二章第二节、第三节。
教学安排:4课时。
3. 火灾报警与火场逃生:火灾报警流程、火场逃生自救方法、灭火器的正确使用。
教材章节:《消防安全知识》第二章第四节、第五节。
教学安排:3课时。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火场逃生演练,初期灭火操作练习。
教材章节:《消防安全知识》第二章实践活动。
教学安排:2课时。
5.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火灾爆炸事故案例,总结经验教训,提高防火防爆意识。
教材章节:《消防安全知识》第二章第六节。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系统地组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学生掌握防火防爆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防火防爆课程设计
防火防爆课程设计内容以安全理论知识和工程实施应用技能为主,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防火防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理念、基本知识、技能和行为的全面掌握,并能根据相关安全技术规范,分析工程中的安全风险,解决安全问题和管理安全风险。
一、课程总体结构:
课程总结构由7部分组成,具体内容有:
1、基本知识:防火防爆相关理论知识,结构消防、火源,消防及防控设备等。
2、安全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建筑工程消防规范》及《防火防爆技术标准》等。
3、工程实行:安全技术与管理、防火防爆工程检验、施工现场安全技术应用及安全管理等。
4、实训技能:消防设施及技术操作演练、有害物质及设备安全操作技能实训、消防装备检验及系统安装实训等。
二、主要学时安排
共计15个学时:理论课为上,实训下5个学时。
1、理论课程:
(1)消防安全理论 2学时
(3)防火防爆设计原理 2学时
2、实训课程:
(1)防火防爆施工现场安全技术应用 1学时
(3)有害物质及设备安全操作技能实训 1学时
(4)防火防爆装备检验及系统安装实训 1学时
三、课程教学特点及呈现形式
1、课程重点突出
在课程教学中,着重强调安全管理理念,培养学生分析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应对措施及管控风险的能力。
2、教学形式多样
在传授安全理论知识时,结合实践效果,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教学视频、三维动画、实景拆迁实训等,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技能熟练度。
另外,学习过程中进行模拟和现场操作,还将开展模拟消防救灾实施,监控报警拆除,消防设备管理等专业实训,完善安全防护知识体系。
《防火防爆理论与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
安全工程本科专业
一、设计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进行设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和工作流程,初步锻炼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实施方法,实现对学生从事技术工作的启蒙训练。
使学生掌握古斯塔夫(Gustav Purt)火灾危险性分析方法,并能对现有建筑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分析。
二、设计任务
课程设计具体任务见课程设计任务书。
经指导教师审核同意的课程设计任务,应能满足如下教学要求:
1、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专业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课题需要选学参考书籍,查阅手册、图表和文献资料的自学能力。
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自己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方法;
3、了解与课题有关的工程技术规范,能按照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完成设计任务,编写设计说明书,正确地反映设计的成果,正确地绘制技术图纸等;
4、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
通过课程设计实践,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生产观点、经济观点和全局观点。
5、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加强对安全法律法规的理解。
三、进度安排
依照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时间为:2周。
1、建筑物调查:调查建筑物内的可燃物及数量、建筑结构及材料、建筑面积、层数等相关情况(3天)
2、分析计算:相关参数的取值及分析(2天)
3、建筑火灾危险性分析:根据调查和分析结果进行计算(2天)
4、撰写设计说明书:资料整理、课程设计说明书编写。
(3天)
四、考试办法
课程设计的成绩根据学生在课程设计期间的态度和课程设计说明书的质量综合评定。
抄袭的设计报告者将按不及格处理。
考核成绩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打分(使用百分制参照:优:90-100,良:80-89,中:70-79,及格:60-69,不及格:60以下)。
五、主要内容
本设计主要用古斯塔夫(Gustav Purt)方法进行建筑物火灾危险性分析。
古斯塔夫(Gustav Purt)提出的危险度法是目前常用的火灾危险性分析方法。
建筑物的火灾危险度包括火灾对建筑物本身的破坏以及对建筑物内部人员和物质的伤害两个方面。
对建筑物本身的破坏用GR(建筑物火灾危险度)来表示,对建筑物内人员和物质的伤害用IR(建筑物内火灾危险度)来表示,两方面的危险度共同决定了建筑物的火灾危险度。
1.建筑物火灾危险度GR分析
根据古斯塔夫(Gustav Purr)提出的有关公式,GR 可用式(1)计算:
()m i Q C+Q B L GR=
W R i
⋅⋅⋅ (1)
式中 Q m ——可移动的火灾负荷因子; C ——易燃性因子;
Q i ——固定的火灾负荷因子; B ——火灾区域及位置因子;。
L ——灭火延迟因子; W ——建筑物耐火因子; R i ——危险度减小因子。
上述各参数的取值方法如下:
Qm 表示建筑物室内可移动的燃烧物对GR 的影响,家具、衣物等都归入此类,通常采用折合标准木材的方法来表示。
表1给出了移动可燃物与Qm 关系:
C 表示可燃物的易燃性能,依据易燃性能分成4个等级,每一等级对应一个C 的取值。
表2给出了c 的取值:
当可燃物混合存在时,c 确定原则见表3
Qi表示建筑物构件中的可燃材料,一般也用折合木材量表示。
表4给出相应木材量与Qi的取值关系及其相应的建筑物特点。
B表示建筑物火灾区域对灭火活动难易程度的影响。
一般分为4级。
表5给出特征因素对B取值的影响。
L表示灭火设施以及其他和人力有关的因素,见表6:
W指建筑的耐火能力,根据耐火时间长短分为7级。
表7给出耐火等级与W的取值表。
上述6个因子计算出来的是最大危险度,实际要考虑使火灾危险度下降的因素,可参考表8取值。
2.建筑物内火灾危险度IR 分析
根据古斯塔夫建议的有关公式,IR 的计算采用如下公式:
IR H D F
(2)
式中:
H ——人员危险因子; D ——财产危险因子; F ——烟气因子。
H 的取值受人员多少、对建筑物疏散通道的熟悉程度、出口位置及数量等因素影响,概括起来由表9给出。
D的取值受财产本身的价值、数量、易损情况等条件影响,见表10。
F为烟气因子,主要考虑烟气的毒性、烟气浓度、哪些材料容易产生烟、烟的各种间接腐蚀性等。
取值依据见表11。
GR
IR
图1 火灾危险度分布图
对GR和IR计算完成后,可绘制建筑物火灾危险度分布图,如图1所示。
期中IR的临界值为1.9,GR的临界值为2。
GR和IR不同的区域,其防火措施是不同的。
当GR较大时(超过2),建议该区域采用自动灭火系统,以加强建筑物的自救能力;当IR较大时(超过1.9),建议采用火灾早期报警系统。
当两者都较大时(都超过临界值),应采取双重保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