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格式:ppt
- 大小:237.00 KB
- 文档页数:65
五五普法主要内容“五五普法”干部法律知识读本第一章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概述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思想的统一社会法制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其内容博大精深。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科学的、先进的法治理念一、社会主义法治林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二、新中国民族法治的实践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提供了坚实基础三、我国古代法律文化和外国法治文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第三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一、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是社会主义立法的思想前提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执法和司法的重要保障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守法的必要保证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律监督的科学指导第二章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第一节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一、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观念的重大转变二、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第二节准确把握依法治国林的深刻内涵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树立和维护法律的威严三、严格依法办事第三节努力实践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要求一、提高法律素养二、坚持严格执法三、模范遵守法律第三章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第一节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一、执法为民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法为民”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二、执法为民是“一起权利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和具体体现、三、执法为民是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思想保证第二节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利益是执法为民的核心一、一切为了人民二、一切依靠群众三、尊重和保障人权第三节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一勤政守法二、甘当公仆三文明执法四、清正廉洁第四章牢固树立公平公正的理念第一节公平正义是执法公正的生命线二、保障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三、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四、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节服务大局必须胸怀大局,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一、胸怀大局二、立足本职三、全面正确履行职责第六章牢固树立党的领导理念第一节坚持党的领导是必须遵守的政治原则一、坚持党的领导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二、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确定的一项基本原则第二节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一、正确认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自觉地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法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第五版)第一编法理学导论第一节法理学的对象与性质一、法理学的对象二、法理学的性质及其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一)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二)法理学是法学的方法论(三)法理学是法学的意识形态第二节法理学的历史一、奴隶社会的法理学思想古希腊法律文明与法理学思想;古罗马法律文明与法理学思想;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法理学思想。
二、封建社会的法理学思想西欧中世纪的法理学思想;中国古代的律学与法理学思想。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法理学资本主义兴起与法学勃兴;近代资本主义法权世界观的出现;现代资产阶级法学思潮与流派;当代西方法理学。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一、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维与存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分析方法;社会现象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观点。
二、具体研究方法价值分析的方法;实证分析方法。
第一章法的概念与本质第一节法的基本特征一、法是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二、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三、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四、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第二节法的本质一、资产阶级法学家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国家一阶级关系一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链。
第二章法的要素第一节法律概念一、法律概念释义二、法律概念的分类涉人概念、涉事概念和涉物概念。
三、法律概念的特点和功能第二节法律规则一、法律规则释义法律规则的含义;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假定、处理和制裁;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关系。
二、法律规则的分类(一)调整性规则和保护性规则(二)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三)绝对确定性规则和相对确定性规则(四)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五)确认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六)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第三节法律原则一、法律原则释义二、法律原则的分类(一)基本原则与具体原则(二)社会原则和专门法律原则(三)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三、法律原则的功能对法的制定的作用;对法的实施的作用。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上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法治通常的理解就是法律之治,即通过法律治理国家;同时,法治又是指通过法律使权力和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
法治理念是对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的系统化认识和反映,它根植于一国法治实践之中,反映法治现实,对法治实践起着指导和推动作用。
在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法治理念是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它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着“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彻底的人民性(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系统的科学性(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充分的开放性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特征(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是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线和灵魂,也是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和关键。
“三者统一”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既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要求。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三者统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才能浑然一体,从而具有生命力和强大活力。
(二)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的必然要求。
(三)切实把“三个至上”的要求落实到社会主义法治的各个方面。
中国历史书七年级上册笔记以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笔记,希望可以帮助到您: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 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原始人类的历史。
2. 掌握河姆渡、半坡等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和影响。
3. 认识炎帝、黄帝、尧、舜、禹等传说中的人物,了解禅让制和世袭制。
第二章:夏商西周的兴衰1. 了解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2. 掌握三代的疆域、文化和经济发展情况。
3. 认识周公制礼作乐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1.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况。
2. 掌握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的历史。
3. 认识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的思想和影响。
第四章:秦朝的统一与巩固1. 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影响。
2. 掌握秦朝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经济政策。
3. 认识秦朝的文化统一和军事扩张情况。
第五章:汉朝的繁荣与危机1. 了解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2. 掌握汉武帝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政治改革。
3. 认识汉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情况。
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融合1.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形势和文化背景。
2. 掌握三国时期的历史和重要人物。
3. 认识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情况。
第七章:隋唐的盛世与变革1. 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2. 掌握隋唐时期的疆域、城市和经济发展情况。
3. 认识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和重要人物,如李白、杜甫等。
第八章:五代十国与宋元时期的多元文化1. 了解五代十国和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掌握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科技和文化艺术成就。
3. 认识宋元时期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关系情况。
第九章:明清时期的繁荣与危机1. 了解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2. 掌握明清时期的疆域、城市和经济发展情况。
3. 认识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和民间反抗,如《红楼梦》等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第十章:晚清与民国时期的动荡与变革1. 了解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几点认识作者:张静来源:《文化产业》2015年第02期摘要:1978年底,党和国家在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时,初步提出法律体系的问题。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概念。
从“法律体系” 到“法治体系”,以五大子体系为支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法治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国法治建设认识的重大突破,也意味着中国在法治建设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个模式可以照搬。
关键词:中国特色;法律体系;法治体系;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2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是在中央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概念。
从“法律体系” 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我们党立足中国基本国情,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法治建设创新之路。
一、从“法律体系” 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体系的概念一直是法学学者争论的焦点。
学者对法律体系概念的理解和解释不同,从而导致了不同的法律体系理论。
我国多数学者把法律体系概念解释为: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法学辞典》对该词的定义是“由各法律部门组成的一国法律有机联系的整体。
”《牛津法律指南》解释为“从理论上说,这个词组是适用于主权者,或者是根据基本规范直接和间接授权,为该社会制定的所有的法律。
也就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共同体的全部法律。
”1978年底,党和国家在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时,初步提出法律体系的问题。
第一章经济法的概念1.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经济关系,不是一切经济关系,更不是经济关系以外的其他社会关系。
财务赠与关系、财产继承关系等虽然是经济关系,但不属于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范围;经济法律关系、人身关系等不是经济关系,更不属于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范围。
2.经济法的定义: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的本国经济运行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第二章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1.不能把“经济法”的产生等同于“现代经济法”的产生。
第三章经济法的地位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指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社会主义基本要求的规范性文件体系。
2.经济法的地位:我国经济法之所以是一个重要的法的部门,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它对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3.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
4.经济法属于公法的范围,不是公法规范与私法规范的混合,也不是什么第三法域。
第四章经济法的理念和基本原则1.经济法理念的内容:对本国经济运行依法进行国家协调,实现经济法主体利益的协调发展。
2.国家协调经济运行的方式,包括法律手段(经济法)和非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第五章经济法的体系和渊源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体系的结构,包括市场监管法,宏观调控法。
2.经济法渊源的种类:(一)制定法(成文法),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部门规章7,地方政府规章8,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有关规范性文件(二)习惯法(不是主要渊源)习惯不同于习惯法(三)判例法(四)法定解释即法的解释,是指对现行法律规范所作的说明。
1.立法解释狭义上所说的立法解释,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宪法》和法律所作的说明。
广义上所说的立法解释,是指法定的国家机关对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所作的说明。
这除了狭义的立法解释以外,还包括国务院和其他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对其各自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所作的说明。
《法理学》学习要点第一章法学和法理学[第一节]1、法学的概念和法学的研究对象2、法学的性质和职能[第二节]1、法学产生的条件2、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剥削阶级法学的区别3、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的内容[第三节]1、法学体系2、我国法学体系的划分3、法理学的概念4、法理学的研究对象5、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第四节]1、法学、法理学与哲学的关系2、法学、法理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3、法学、法理学与政治学的关系4、法学、法理学与其它有关学科的关系[第五节]1、学习和研究法理学的意义2、学习和研究法理学的方法第二章法的起源[第一节]1、社会调整的概念2、什么是个别性调整?它有哪些优缺点?3、什么是规范性调整?它有哪些优缺点?4、简述社会调整的一般规律性[第二节] 1、简述原始社会调整的特点[第三节]1、法产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根源2、法产生的标志3、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的主要区别第三章法的概念[第一节]1、法的语源和词意2、法的外部特征[第二节]1、法的内容2、法的阶级本质的特点3、试述法的本质(法的本质的层次)[第三节] 1、法的概念的几个基本方面[第四节] 1、法的定义2、如何认识(剖析)法的定义第四章法的作用和价值[第一节]1、法的作用和职能的概念2、法的作用和职能的分类3、什么是法本身的作用(法的规范作用)4、什么是法本身的职能(专门法律职能)?它包括哪些?5、什么是法的调整性职能和法的保护性职能。
6、如何正确理解法的阶段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的关系[第二节]1、法的价值的概念、特征和范围2、法的工具性价值的表现3、什么是法本身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4、法与利益的一般关系5、法与自由、秩序、正义、效益的关系6、法在协调自由、秩序、正义和效益之间关系的作用第五章法制、法的历史类型和法系[第一节]1、法制的含义2、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3、法的历史类型的划分4、法系的概念5、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区别[第二节]1、法的历史类型变更的原因2、不同历史类型的法的联系性3、法律移植的概念[第三节]1、奴隶制法的概念和特点2、封建制法的概念和特点3、自由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特点4、当代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特点第六章社会主义法的产生[第一节] 1、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建立社会主义法的指导思想[第二节]1、试述社会主义法产生的一般规律2、试述中国社会主义法产生的特点3、新中国是如何废除旧法创建新法的?4、如何理解过渡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法制为社会主义法的创建积累了经验?第七章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基本原则[第一节]1、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本质的表现2、形成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并把它上升为法律的重大意义3、为什么说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的重大特点之一?[第二节] 1、社会主义法的社会本质的表现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是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调整器?[第三节]1、社会主义法的国家强制性与剥削阶级法的强制性有何不同?[第四节]1、试述社会主义法与“一国两制”2、“一国两制”的含义[第五节] 1、法的原则和社会主义法的原则的概念2、试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专门法律原则3、研究法的原则的意义第八章社会主义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第一节]1、简述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2、简述法与生产力的关系3、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即,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4、社会主义法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关系)5、社会主义法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第二节]1、法与政治的联系和区别2、社会主义法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关系3、社会主义法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第三节]1、社会主义法与精神文明的关系2、社会主义法对文化建设的作用(关系)[第四节] 1、科学技术与法的相互影响[第五节] 1、我国法律调整对外关系的基本方式有哪些?第九章社会调整系统中的社会主义法[第一节]1、什么是社会规范?它有哪些特点2、社会规范的种类3、什么是社会调整系统?4、法律规范与非法律规范的区别[第二节]1、试述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的关系2、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的区别[第三节]1、法与道德的联系和区别2、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一致性3、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相互作用4、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第四节]1、什么是习惯?社会主义法与习惯的关系如何?2、什么是社会团体规范?它与社会主义法的共同点和区别如何?3、技术规范的概念和分类4、什么是法律技术规范?第十章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律调整及其机制[第一节]1、什么是法律调整?它有哪些特点?2、什么是法律调整的对象?它有哪些特点?[第二节]1、什么是法律调整的方法?不同的法律调整方法体现在哪些方面?2、简述法律调整的方式3、简述法律调整的类型[第三节]1、什么是法律调整的机制2、法律调整的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3、法律调整机制的四个基本要素第十一章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第一节]1、什么是法制?什么是法治?2、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和联系3、什么是法律秩序[第二节]1、如何认识民主的概念2、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3、试述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第三节]1、简述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2、为什么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历行法治既是重要的,又是复杂的、长期的?第十二章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第一节]1、法律意识概念2、如何理解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3、法律意识的分类4、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5、简述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作用[第二节] 1、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主要条件和途径[第三节]1、法律文化的概念第十三章法的论制1、法的创制的概念2、全面理解法的创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3、法的创制的基本形式有哪些?4、我国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法律的程序有哪些步骤?5、试述我国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6、立法技术的概念7、立法技术的分类第十四章法律规范[第一节]1、什么是法律规范?如何理解法律规范的概念?2、法律规范的特征有哪些?[第二节]1、简述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2、如何理解命令性规范?[第三节]1、法律规范的种类有哪些?2、什么是调整性规范和保护性规范?3、如何认识专门化规范?4、什么是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积极义务性规范5、什么是绝对确定性规范和相对确定性规范?6、什么是任意性规范和强行性规范?7、任意性规范与相对确定性规范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