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41.02 KB
- 文档页数:4
下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特征的认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特征的认识】一、总体规划和全面覆盖的特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总体规划和全面覆盖。
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法律体系不仅仅是对特定领域的规范,更是全面规划和覆盖了社会各个方面。
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管理。
这种总体规划和全面覆盖的特征,确保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能够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
二、坚持党的领导和的特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坚持党的领导和。
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党的领导被确立为法治建设的根本保证,充分体现了我国是最高法律权威的地位。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也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让人民成为法治建设的参与者和监督者。
这种坚持党的领导和的特征,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特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还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特征。
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依法治国体现了依法治理、依法,强调的是法律和法治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而以德治国则强调了文明、诚信、廉洁、统一等道德规范和原则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这两者相结合,既能保证国家、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又能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四、坚持司法为民和公正司法的特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坚持司法为民和公正司法。
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司法为民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保护人民利益和权益的法治理念。
公正司法则体现了法治的公平、公正、公开,真正做到了案件审理的公正性和司法裁决的公正性。
这种坚持司法为民和公正司法的特征,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和司法保障。
五、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特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还体现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特征。
请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我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
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每一法律部门均由一系列调整相同类型社会关系的众多法律、法规所构成。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其核心环节就是怎样使静态的法律制度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良好的实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执法机关要依法履行自身的职责。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这一系列中国特色,归根结底是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转型在法律层面映射的结果,这个法律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要求、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的文化要求,以及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我们有理由期待,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必将为世界贡献更多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李龙(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2)内容提要:随着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不断深入,在依法治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系。
其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原则是“三者统一”,即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实现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运行机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护法制度。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三者统一”道路大凡建设法治国家,往往都有一套理论体系,而这些理论是否符合国情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该法治国家的兴衰。
以美国为例,其资产阶级法治国家的模式是“宪法主治”,其理论体系集中体现在汉密尔顿等人合著的《联邦党人文集》之中,以后的发展则反映在26条宪法修正案里,并概括为三大原则:三权分立、基本人权和联邦主义。
英国法治模式是“法的统治”,其理论体系体现在洛克的《政府论》和戴雪的《英宪精义》以及后来的几个宪法性文件之中。
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更要一套理论体系。
我国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经过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和中国法治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的有机结合,终于在不断总结和升华中,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
她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鉴于该体系结构宏大,本文只能从其纲要谈起。
一、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理念”一词,源远流长,导源于柏拉图,起初纯属哲学范畴;后经康德在“三大批判”中的发挥,已成为一种学说。
黑格尔首先将“理念”引进了法学领域,但遗憾的是,他又经常将“法的理念”与“法的概念”混淆不清,有时说“法作为理念的自由”①,有时又说:“自由意志的定在,就叫做法,”②他甚至明确表示:“理念是概念和客观性的统一”③。
我们且不对黑格尔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辨作出评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从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来诠释理念的;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应从实际出发来认识和使用“理念”一词。
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党和政府在“完善国家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维护宪法基本原则”的指引下,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建构起来的社会主义法治的体系。
它有着独特的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特定的历史传承、良好的政治基础等,发挥着深刻而有力的政治联系撑起法律体系的整体结构,保证了宪法全面推行,从而形成凝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内涵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新型法律体系。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它反映和
指导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立法思想、行政管理和司法实践,既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习惯和传统司法实践的特色,也注入了社会主义的新的精神内涵,把中国传统司法实践与社会主义法制文明相结合。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历史传承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它是“民
主集中制”的重要实践性体现,以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为指引,将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的政治智慧与法治理念完美结合,形成新的法律体系,强调建立新机制、完善法律,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清晰的宪法规则,加强基层法治建设,推动法治国家的建设,在深耕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同时,不断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合法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法治。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建立在良好的政治基础上的,它坚持“行
政管理依据法、依法行政'的宗旨,把新民主主义发展思想与法治理念紧密结合,
在容纳社会发展要求、维护和保障权利和自由的基础上实现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政府公信的完善,促进法治实施的实效性和依法有序查处、惩处行为,形成社会良性循环。
综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有中国特色的新的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形成的标志与特征作者:戴玉忠来源:《人民论坛》2011年第06期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如期实现,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和保障。
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建立了完备的居于核心统帅地位的宪法制度。
完备的宪法制度的建立是法律体系形成的根本标志。
宪法制度是国家的制度基础。
宪法确立国体、政体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国家法律的立法根据,国家基本法律、法规和地方法规的内容,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宪法居于法律体系的核心统帅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至高无上。
1982年宪法和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四个宪法修正案,形成了完备的居于统帅地位的宪法制度。
期间,制定颁布了30多部关于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权的基本法律,进一步丰富了国家宪法制度。
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
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标志,法律部门是基本要素。
到2010年底,已经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民事、刑事和国家机构的法律制度等部门法已经齐备,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出台,这是判断法律体系形成的重要根据。
制定与法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690余件,地方性法规8600余件,这是我国法律体系的一个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符合国情。
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法律体系判断标准,关键看是否从本国实际出发并符合国情。
一是法律的客观性。
就是法律的制定和内容符合国情,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要。
二是法律的进步性。
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多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法制的进步出台的,并注意借鉴了国际社会那些符合我国国情的进步做法,虽然有些法律的进步性还有待改善,但总体上是朝着进步方向发展的。
三是法律的科学性。
法律的内容、结构和文本形式要科学,表述要法言法语;此法与彼法、前法与后法,要协调、科学。
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我国的法律体系大体由在宪法统领下的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部分构成,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三个层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1、标志:2011年3月10日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宣布: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2、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确保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保障国家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解决了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1、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体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3、体现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4、体现继承中国法制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律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5、体现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层次1、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2、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3、行政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地方性法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它由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程序法等7个法律部门为主干,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3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立法的依据。
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的宪法性法律规范的总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国旗法》、《国徽法》、《国籍法》等都是宪法相关法。
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考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来源:智阅网考研政治冲刺复习,一定要好好梳理下各个科目的重要知识点,把框架搭建起来,在把握全局之下,针对重点、考点进行深度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刷题来查漏补缺和深化记忆。
下面我们分享思修与法律基础中法律部分第一节的重要考点,大家记一下。
一、法律的概念及发展(一)法律的含义(C级知识)1.广义的法律:指法律的整体,主要包括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所讲的法律通常是广义的法律。
2.狭义的法律: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3.法律的概念: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二)法律的本质(C级知识)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1)法律所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内部个别人的意志,也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2)法律所体现的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
2.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性质和内容的法律。
(三)法律的特征(C级知识)1.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但法律只调整一部分重要的社会关系,并不会规范人们所有的行为,因而不会对所有的社会关系都进行调整。
2.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等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主要有两点:①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②由国家保证实施。
3.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法律规定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受害人有权寻求法律保护和救济,法律规定的义务必须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