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 格式:pptx
- 大小:281.47 KB
- 文档页数:40
第一章1918年,美国教育家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这被认为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博比特课程开发理论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第一、教育为成人的生活做准备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第三、教育即生产博比特关于课程本质的论述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的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经验。
博比特课程分析的方法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位与过程。
步骤:1 人类经验的分析2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3 课程目标的获得4 课程目标的选择5教育计划的制定查特斯课程开发理论1 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2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和活动,在继续分为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3 将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理想与活动按其重要性排序。
4 对儿童有很大价值,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位置5删除在校外学的更好的理想与活动,确定学校教育期间需要的理想与活动6收集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最佳处理措施7 安排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教学顺序博比特课程分析的方法和查特斯课程开发理论区别1.查特斯认为课程有活动和理想组成,博比特只强调活动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博比特强调活动与经验3.查特斯课程开发方法是:工作分析;博比特是:活动分析博比特和查特斯的贡献和局限贡献:1把课程开发本身确定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到时代允许的水平2提出了课程开发过程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局限:泰罗主义的影响使课程开发过程成为机械的“课程工程”,课程开发变成企业中的产品开发,导致课程开发中“见物不见人”现象出现。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泰勒有“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之称。
泰勒原理四个基本问题:学校应到达到哪些教育目标?选择那些学习经验达到这些目标?如何组织这些学习经验?如何评价这些学习经验?泰勒原理的实质:技术兴趣的追求,是通过合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的基本兴趣,它指向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核心是“控制”。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1.西方最早出现“课程”两字是在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
我国最早是出现在唐代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里。
2.关于课程的定义:有学者对各种课程定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并把课程的定义为五大类:以课程为学科、学程及学科内容;以课程为计划;以课程为目标;以课程为经验;其他的课程定义。
有学者把各种课程概念归为六大类:课程是学习方案;课程是学程内容;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课程是在学校领导下“已经获得的”经验;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课程是书面的活动计划。
我国课程论专家施良方教授把各种课程定义归纳为六大类型:课程即教学课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
3.被称作课程的东西不一定是教学内容;课程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如:没有教学进程安排的内容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课程。
4.课程中的进程安排是一种凝固了的教学计划,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进程安排则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行为。
5.学校诞生是学校课程诞生的前提条件。
6.我国古代的学校课程: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春秋又名春秋经,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春秋时期,孔子以六经(多了个《乐》)为主要教材,这是中国第一套教委完整的教科书。
“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长期以来是我国儿童学习用的教材。
7.西方古代的学校课程: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为满足政治的需要算术、音乐、几何、天文哲学家柏拉图提出8.把各种各样的课程概括为课程类型,分为以下几类:(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2)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指从各个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地设置,所以又被称作“分科课程”活动课程: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分科课程:一般认为,分门别类地设置的课程就叫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就叫综合课程。
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本章学习建议您关注以下问题:两个核心概念: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与方法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内涵及其发展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下属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根据学科自身发展趋势和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对课程论、教学论两个相对独立学科整合的产物。
一、两个核心概念:课程与教学一课程的内涵 1.课程概念的词源分析唐朝孔颖达:“以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也。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里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句。
《辞海》:①功课的进程;②教学的科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狭义指一门学科。
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
课程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而来的,有两个义项:跑道和<a name=baidusnap0></a>奔跑</B>。
前者重点在“道”,名词,引申为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的安排。
后者重点在“跑”,动词,引申为学习的过程。
2.学者们对课程的定义⑴美国的蔡斯则列举了 6 种有代表性的课程概念:课程是学习方案;课程是学程内容;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课程在学校领导下“已经获得的”经验;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课程是(书面的)活动计划。
⑵我国学者施良方也归纳出了 6 种典型的课程定义课程是教学科目。
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是学习经验。
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课程是社会改造。
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Goodlad)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①理想课程②正式课程③感知课程④运作课程⑤体验课程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中的定义:“所谓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一章绪论
1.引言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科的重要分支,旨在研究和探讨课程设计、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等教学领域的问题。
本教案旨在对课程与教学论的第一章绪论进行详细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对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和认知框架。
2.课程与教学论的概述
2.1 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对教育课程、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它探索如何设计和组织教育课程,以及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
2.2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教育哲学和教育实践,随着教育理论和教育科学的发展,课程与教学论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历经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如经验论与理性论阶段、行为管理阶段、反思与批判阶段等。
3.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内容
3.1 课程设计理论
课程设计理论是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涉及课程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等方面。
研究者通过构建合理的课程设计模型和原则,以指导教师设计和改进教育课程。
3.2 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是指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和探讨,包括课堂教学、学生评价、教师指导等。
教学理论不仅关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还关注教师角色、学生参与、教学效果等方面。
3.3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对于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4.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4.1 实证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