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
- 格式:doc
- 大小:431.00 KB
- 文档页数:20
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在化学中,单质和化合物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它们代表了物质的两种不同形式,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本文将探讨单质与化合物之间的区别,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一、定义和组成单质是指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例如氧气、金属铁等。
它们的组成只包含一种类型的原子或分子。
化合物指由不同种类的元素化合而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等。
化合物的组成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
二、物理性质1. 单质具有明确的熔点和沸点,而化合物具有特定的熔点和沸点范围。
例如,氧气的熔点为-218.8摄氏度,沸点为-183摄氏度;水的熔点为0摄氏度,沸点为100摄氏度。
而混合物的熔点和沸点取决于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比例。
2. 单质的密度通常较小,而化合物的密度较高。
例如,氢气的密度为0.0899克/升,氧气的密度为1.429克/升;水的密度为1克/毫升。
单质由于由相同的原子或分子组成,因此通常比较轻。
三、化学性质1. 单质的化学性质通常相对较简单,易于发生化学反应。
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复杂,往往需要特定条件才能发生反应。
例如,氧气能与许多元素发生反应,如与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铁的氧化物;水能与许多离子化合物发生水解反应。
而化合物之间的反应需要考虑到反应物的摩尔比例,以及适当的温度和压力等条件。
2. 单质的化学反应通常只涉及到自身原子/分子的转化,而化合物的反应涉及到整个分子结构的改变。
例如,当氢气燃烧时,它与氧气反应生成水;而水可以被电解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四、物质状态1. 单质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物质状态,如气体、液体、固体和等离子体等。
例如,氧气可以存在于气态,水可以存在于液态或固态。
而化合物通常只能以特定的物质状态存在。
2. 单质的状态可由温度和压力等外界条件调节,而化合物的状态取决于元素的组成和化学键的性质。
例如,氧气在低温高压下可以液化,而水固态的存在与环境温度和压力有关。
不同的化合物对温度和压力的响应会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单质与化合物有着明显的区别。
单质与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元素,这些元素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的方式结合形成化合物,也可以存在于单质的状态下。
单质和化合物都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应用,本文将分别介绍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
一、单质的性质与应用单质是指一个原子构成的纯物质,常见的单质有氧气、氢气、氮气、碳等。
单质的性质与应用如下:1. 氧气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可以与许多元素和化合物反应,产生氧化作用。
其主要性质和应用如下:(1)促进燃烧作用: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用于焊接、高温熔炼、发动机等领域。
(2)支持呼吸作用:人和动物需要氧气才能进行呼吸作用,氧气还被用于医学领域。
(3)用于矿物提取:氧气可用于提取许多金属的矿石和氧化物。
2. 氢气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是最轻的元素。
其主要性质和应用如下:(1)在生产腐蚀性和还原性物质时应用:氢气可用于合成氨、氢氟酸等许多化学物品,还可作为清洗金属表面的重要清洁剂。
(2)用于发生配子反应:氢气可以用于催化裂解和氢化反应等,是制造润滑油和炼油的重要催化剂。
(3)在燃料电池中产生清洁能量:氢气可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不产生污染物。
3. 氮气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构成大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
其主要性质和应用如下:(1)用于控制氧气的反应:氮气可以用于控制高温燃烧反应中氧气的反应过程,避免产生一些有害物质。
(2)在电子领域的应用:氮气可用于制造电子器件。
(3)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氮气可以作为保护剂,保存生物标本和分析物。
4. 碳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是地球上最广泛分布的元素。
其主要性质和应用如下:(1)作为基础材料:碳可以用于制造钢铁、硬度材料、石墨等。
(2)用于电池中: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化学电池、热电池、太阳能电池等。
(3)用于净水处理:以碳为主要成分的过滤器可以用于净水处理,去除有害物质。
二、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化学物质,常见的化合物有水、二氧化碳、氯化钠等。
单质,元素,化合物区别 ,概念
在化学领域,单质、元素、化合物均是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同时也有许多明显的差异,今天我们将介绍它们之间的这些不同之处。
首先,从物质的构成上来说,单质是由单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而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核数量的原子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则是由不同种的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物质。
其次,从物质的性质上来说,单质的性质一般会是相对恒定的,只要温度和压力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它们的特性也不会发生变化,而元素则具有不同种类的特性,每种元素特性不同,而化合物则拥有它们原子所具有的混合特性,因此它们的性质往往不会太稳定,而是会根据施加的外力发生变化。
最后,从物质的形态上来说,单质可以存在于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之中,元素可以存在于固态、液态、气态的各种状态,而化合物则往往只存在于固态或液态,除非它们的温度或压力达到一定的条件,才能形成气态。
综上所述,单质、元素、化合物都是重要的物质概念,但它们之间也有很多明显的区别,从原子构成、特性和形态等方面来讲,它们都有着显著的不同之处。
因此,正确的理解和辨析单质、元素、化合物的概念是认识和研究这些物质的基础,同时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单质与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科学,其中单质和化合物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单质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则是由不同元素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本文将从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主题。
一、单质的性质与应用1. 金属单质的性质与应用金属单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等特点。
例如,铜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单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电线、电缆等导电材料的制造。
此外,铝是一种轻便的金属单质,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制造散热器、铝制容器等产品。
2. 非金属单质的性质与应用非金属单质通常具有较高的电阻率和较差的导热性。
例如,碳是一种常见的非金属单质,具有较高的电阻率,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制造电阻器、石墨电极等电子元器件。
此外,硫是一种常见的非金属单质,具有较差的导热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制造绝热材料、硫化橡胶等产品。
二、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1. 离子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离子化合物由正负离子以电荷平衡的方式结合而成。
例如,氯化钠是一种常见的离子化合物,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
氯化钠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调味品制备等领域。
此外,氯化铵是一种常见的离子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电池、肥料等产品。
2. 分子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分子化合物由共价键连接的原子组成。
例如,水是一种常见的分子化合物,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水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高沸点,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业中的各个领域。
此外,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分子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溶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饮料、化妆品等产品。
综上所述,单质和化合物在化学中具有不同的性质与应用。
金属单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元器件和散热器等产品;非金属单质具有较高的电阻率和较差的导热性,被广泛应用于电阻器和绝热材料等产品。
离子化合物由正负离子组成,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导电性,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和电池等产品;分子化合物由共价键连接的原子组成,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业中的各个领域。
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与化合物是物质结构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单质是指由单一原子组成的物质,具有较低的熔点和沸点,例如氧、氢、氯等。
化合物则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例如水、硫酸、硝酸等。
单质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可以进入到化学反应中,或通过变化转化成其他不同的物质,如氧气可以转化成氧化物,氢可以转化成水等。
此外,单质也可以作为化学反应催化剂,加速反应的进行。
化合物可以用作某种材料的基本结构,例如硅酸盐类和碳酸盐类等,它们给人类提供了重要的建筑材料。
单质和化合物都具有独特的物化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比如,氯的原子半径比氧的原子半径小,两者排列结构不同,因此在原子层面上,单质和化合物有着不同的形式。
此外,单质和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温度、压力和其他物理化学参数。
在低温下,一些单质会转化成化合物,由于原子间形成更多稳定的相互作用力,例如氧和氢气在低温下可以结合成水。
由于单质和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物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也影响着它们的应用。
总的来说,单质和化合物是物质结构的两个基本形式,它们拥有不同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相互作用力,在现代科技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利用它们在日常应用中有效地实现物质的转换,以及调控物质的性质,是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
单质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以下两点可以区分单质、化合物、纯物质、混合物。
1、定义不同单质: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区别于单质)。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纯净物:纯净物是指由一种单质或一种化合物组成的聚合物。
单质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单质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2、性质不同单质:单质不能发生分解反应。
化合物:化合物可以发生分解反应。
混合物: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性质,如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纯净物:纯净物有固定的性质,如有一定的固定的熔、沸点。
扩展资料:1、单质:铝(Al)、铁(Fe)、钙(Ca)、钾(K)、汞(Hg)、氧(O)、硫(S)、硅(Si)、磷(P)、碘(I)、氢(H)、氮(N)。
2、化合物:、MnO2、、N、NaOH、Ca(OH)2、NH3·。
3.混合物:天然水、溶液、泥水、牛奶、合金、化石燃料(煤、天然气、石油)、海水、盐水。
4、纯净物:O2、N2、C、Mg、F、Fe3O4、、、N。
如何区分单质,化合物,纯净物和混合物?先要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是只有一种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单一种类的物质,如,等混合物是有2种或以上分子或原子组成的物质,如生理盐水,由两种物质混合而成。
纯净物又分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并且只有一种分子或原子组成的物质,如O2,H2,Fe,这里有个很关键的地方,一种分子,比如氧气(O2),臭氧(O3),他们两个混合在一起是混合物,虽然他们只有一种元素,但是有两种分子。
化合物,有两种或以上元素组成的,并且只有一种分子组成的物质,如SO2,等,关键词也是一种分子,比如N,他们的混合物只有2中元素,但有两种分子,所以也是混合物拓展资料:1.定义不同的单质:单质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纯物质。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区别于单质)。
混合物:混合物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混合物。
镁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化学式Mg,它是一种银白色的轻质碱土金属,化学性质活泼,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热消散性。
镁元素在自然界广泛分布,是人体的必需元素之一,原子结构示意图:。
物理性质:具有银白色光泽,略有延展性。
镁的密度小,离子化倾向大。
在空气中,镁的表面会生成一层很薄的氧化膜,使空气很难与它反应。
化学性质:镁具有比较强的还原性,能与沸水反应放出氢气,燃烧时能产生眩目的白光,镁与氟化物、氢氟酸和铬酸不发生作用,也不受苛性碱侵蚀,但极易溶解于有机和无机酸中。
镁的日常用途医疗用途:治疗缺镁和痉挛。
体育用途:在紧张运动几小时前注射镁化合物,或在紧张运动后注射以弥补镁的流失。
体操运动员常涂碱式碳酸镁来增加摩擦力。
医疗中:如果注射镁盐速度太快,会造成发烧和全身不适。
金属镁能与大多数非金属和酸反应;在高压下能与氢直接合成氢化镁;镁能与卤化烃作用合成格氏试剂,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
镁具有生成配位化合物的明显倾向。
氧化镁:化学式MgO是镁的氧化物,一种离子化合物。
常温下为一种白色固体。
氧化镁以方镁石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是冶镁的原料。
氢氧化镁:总反应:MgCl2(熔融)Mg+Cl2↑Mg-2e-==Mg2+②镁与非金属反应O2+2Mg2MgOCl2+Mg MgCl2S+Mg MgS3Mg+N2Mg3N2说明在常温下,镁能与空气里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从而使金属失去光泽。
由于这层氧化物薄膜能阻止金属的继续氧化,所以镁有抗腐蚀性。
③镁与酸反应2HCl+Mg==MgCl2+H2↑2H++Mg==Mg2++H2↑镁跟硝酸、浓硫酸反应时,硝酸中的氮元素、硫酸中的硫元素被还原,不生成氢气。
④镁跟某些氧化物反应2Mg+CO2C+2MgO⑤镁跟水反应Mg+2H2O Mg(OH)2+H2↑说明:镁跟冷水反应非常缓慢.2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其水溶液中c(OH-)很小,可以使酚酞溶液变成浅红色Mg(OH)2(s)Mg2+(aq)+2OH-(aq)①可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如Mg(OH)2+2HCl==MgCl2+2H2O②热稳定性差,受热容易分解Mg(OH)2MgO+H2O。
单质的定义和化合物的定义单质是指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质,它是化学中最基本的物质单位。
在自然界中,许多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如氧气、氮气、碳、铁等。
单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具体取决于元素的性质和条件。
单质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它们通常具有高纯度和相对稳定的化学反应性。
例如,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可以支持燃烧。
金属铁是一种固体,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导电性。
这些性质使得单质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工业生产、能源开发和科学实验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以固定的化学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的形成与元素之间的化学反应密切相关。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为其组成元素,但元素不能通过物理方法直接转化为化合物。
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与其组成元素有着明显的差异。
化合物的性质往往与其组成元素的性质截然不同。
例如,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具有独特的溶解性、比热容和表面张力等性质,与氢和氧气的性质迥然不同。
化合物可以是无机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主要由无机元素组成,如氧化物、碳酸盐和硫酸盐等。
有机化合物则主要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通常含有其他元素如氧、氮和卤素等。
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在性质和用途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食盐是一种由氯和钠组成的化合物,广泛用于调味和食品加工。
硫酸是一种常见的无机酸,用于制造肥料、清洁剂和化学品。
另外,许多药物和合成材料也是由化合物构成的。
单质和化合物是化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单质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质,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以固定的化学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与其组成元素截然不同的性质。
单质和化合物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化学家和科学爱好者来说,深入了解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和特性对于理解化学世界的奥秘至关重要。
单质与化合物的性质与区别在化学领域中,单质和化合物是两种不同的物质类型。
单质指的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质,而化合物则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组成的物质。
单质和化合物在性质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下文将对它们的性质和区别进行详细探讨。
一、单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单质可以以不同的物态存在,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例如,氧气(O2)在常温常压下是气体,硫(S)是固体,水银(Hg)是液体。
此外,单质的密度、熔点和沸点也是其物理性质的一部分。
2. 化学性质:不同单质的化学性质各不相同。
如氧气是一种强助燃剂,可以与其他物质发生燃烧反应;氢气(H2)是一种易燃气体,能与氧气发生剧烈的爆炸反应。
同时,金属单质如铁(Fe)、铜(Cu)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而非金属单质如磷(P)、硫(S)则常以分子形式存在,不具备金属的性质。
二、化合物的性质1. 物理性质:化合物的物态可以是固态、液态或气态,取决于化合物的组成和化学键的性质。
例如,盐(NaCl)和糖(C12H22O11)是晶体固体,水(H2O)是液体,二氧化碳(CO2)是气体。
化合物的颜色、溶解度等物理性质也是其特征之一。
2. 化学性质: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其组成元素之间的化学键。
化合物通常具有独特的化学反应性质。
例如,酸(如盐酸HCl)具有腐蚀性,可以与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碱(如氢氧化钠NaOH)具有腐蚀性和苦碱性,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酒精(乙醇C2H5OH)可发生燃烧反应,并且能进行酯化和酸碱中和等反应。
三、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1. 成分不同:单质由同一种元素组成,而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组成。
2. 性质不同:单质和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不相同。
单质的性质主要由元素本身的特性决定,而化合物的性质则由成分元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
3. 稳定性不同:单质通常比较稳定,而化合物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分解、反应等变化。
单质与化合物性质比较单质和化合物是化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性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就这两者的性质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本质差异。
一、单质的性质单质是指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物质,它可以是一个单独的原子或是由多个相同原子组成的分子。
单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物理性质:单质的物理性质主要取决于其原子或分子的性质。
例如,金属单质的特点是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非金属单质在固态下一般是不导电的,但可以是良好的绝缘体。
2. 化学性质:单质的化学性质通常较为简单直接,因为它们只包含一种元素。
不同的单质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例如,氧气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单质,容易参与氧化反应,而金属铜则比较稳定,在一般条件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3. 状态变化:单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可以呈现不同的状态。
例如,水可以以固态、液态和气态存在,分别对应着冰、液态水和水蒸气。
二、化合物的性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的性质与组成它的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密切相关。
以下是化合物的特点:1. 组成比例:化合物的组成比例是确定其性质的关键因素。
不同的元素在化合物中的比例不同,因此会导致不同的化学性质。
例如,水是由氢和氧元素按照H2O的比例组成的化合物,而过氧化氢(H2O2)则具有更强氧化性。
2. 稳定性:化合物比单质更加稳定,因为它们的产生需要克服相应的化学反应活化能。
化合物的稳定性使得其更难在一般条件下发生分解或反应。
3. 物理性质: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主要取决于其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例如,离子化合物往往具有高熔点和高沸点,而分子化合物的熔点和沸点一般较低。
4. 化学性质:化合物的化学性质通常较为复杂,因为它们涉及到多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化合物可以参与各种化学反应,包括酸碱中和、氧化还原等。
结论单质和化合物在性质上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单质由同一种原子组成,具有相对简单和直接的性质。
化合物由不同种类的元素组成,其性质由元素的组成比例和它们之间的化学键决定。
初中化学小结——单质与化合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的学科,而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则是化合物和单质。
对于初中化学而言,单质和化合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结合化学的实际应用,从单质和化合物的定义、性质和分类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够对初中化学学习的同学有所帮助。
一、单质和化合物的定义1.单质单质是指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质。
这些原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都相同,因而化学式也是一致的。
比如说,氧气、氢气、金属铜、碳等都是单质。
2.化合物化合物是指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
由于不同元素的原子组合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也不尽相同。
化合物可以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式中含有不同元素的符号和它们的组合方式。
比如水(H2O)、二氧化碳(CO2)、NaCl等都是化合物。
二、单质的性质和分类1.单质的性质单质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它的组成元素和它们的排布方式。
下面是一些典型的单质的性质:(1)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的电子排布方式因所在周期和族而异,但都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传导性,而且具有金属光泽和强度。
(2)非金属单质:不同的非金属单质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如氧气有较高的氧化力,导致许多物质自燃、易爆炸等;氯气无色有刺激味,不溶于水,但易溶于有机溶剂等。
2.单质的分类单质可以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块状单质和分子单质、有机单质和无机单质等。
其中,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按照主要元素的不同进行分类;块状单质和分子单质按照分子构成关系进行分类;有机单质和无机单质则按照碳元素的有无来划分。
三、化合物的性质和分类1.化合物的性质一般来说,化合物的性质是由组成它的元素和它们的比例大小决定的。
(1)物理性质:如密度、熔点、沸点、颜色等。
(2)化学性质:如化合物与其他物质相遇时所发生的变化,如给出氯气和铜的化学变化方程式: Cu + Cl2 = CuCl2。
2.化合物的分类化合物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和分子化合物、酸、碱与盐等。
初三化学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酸的通性:①使紫色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②活泼金属+酸→盐+H2↑。
(属于置换反应)③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属于复分解反应)④金属氢氧化物(碱)+酸→盐+水。
(属于复分解反应)⑤盐+酸→新盐+新酸。
(属于复分解反应)碱的通性(1)与指示剂作用,碱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仅限于可溶性碱)。
(2)碱+酸性氧化物→盐+水(该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3)碱+酸→盐+水(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4)碱+盐→新碱+新盐(要求两种反应物均可溶,生产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才能发生,属于复分解反应)2. 金属和非金属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3. 常见物质的溶解性常见酸中除硅酸(H 2SiO 3)外均可溶;常见碱中除NaOH 、KOH 、2)(OH Ba 、NH 3·H 2O 可溶,2)(OH Ca 微溶外其余均为难溶碱。
其中2)(OH Cu 为蓝色沉淀,3)(OH Fe 为红褐色沉淀,其余均为白色沉淀;常见的盐的溶解性规律是:钾、钠、铵、硝溶;盐酸银不溶;硫酸钡不溶硫酸钙、硫酸银微溶;碳酸钾、钠、铵能溶;碳酸镁微溶。
4. 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 金属活动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主要是在置换反应中的应用。
(1)金属 + 酸 →盐 + 氢气(2)金属 + 盐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金属 5.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物起码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之一:① 有沉淀析出;② 有气体放出;③ 有水生成。
【解题方法指导】[例1] 有一氧化碳、硝酸钡、二氧化硅、木炭、氢氧化钾、硫酸钠、盐酸、碳酸钾和氧化铁九种物质(其中酸、碱、盐都是溶液)。
将它们分成三组,每组都有三种物质。
其中:(1)第三组内只有单质和氧化物。
单质与化合物的性质比较单质和化合物是化学中常见的两种物质类型。
单质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质,而化合物则是由两种或更多不同元素的化学结合物。
在化学研究和应用中,对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进行比较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从物理性质的角度来看,单质和化合物在外观、颜色、形态、密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单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并且具有一定的外形和颜色。
例如,金属铁是一种坚硬的固体,呈灰色或黑色,而液态氧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
相比之下,化合物通常具有一定的晶体结构,比如硫化物就能形成独特的结晶形状。
此外,单质和化合物的密度也有差异,比如氨气的密度只有空气的一半,而氨化银的密度则较高。
其次,从化学性质的角度来看,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性也有所不同。
单质在通常情况下较为稳定,不容易发生反应。
但某些单质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自然反应或被其他物质作用,例如氧与铁发生氧化反应产生铁锈。
另一方面,化合物通常会在适当的环境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这些反应可能包括酸碱中和、氧化还原、水解等等。
例如,盐酸与碳酸钠发生反应时,产生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
再次,从热性质的角度来看,单质和化合物在熔化点和沸点方面也存在差异。
单质通常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因为它们之间的分子间力较强,需要较高的能量才能使其转变为液体或气体。
例如,金的熔点为约1064摄氏度,而氢气的沸点为-252.87摄氏度。
然而,化合物的熔点和沸点通常较低,因为它们是由多个元素组成的结晶物质,结构较为复杂,分子间力较弱。
例如,纯碳的熔点为约3550摄氏度,而二氧化碳的熔点为约-57摄氏度。
最后,从电性质的角度来看,单质和化合物的电导性也有所不同。
单质的电导性取决于其电子或离子的数量和移动能力。
金属等电子数量多且能自由移动的单质一般具有良好的电导性。
例如,铜是具有良好电导性的典型金属。
相反,化合物通常是由阴离子和阳离子组成的晶体,电导性往往较差,因为离子在晶体中无法自由移动。
初中化学单质与化合物知识点总结单质与化合物是初中化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们是化学世界中最基本的概念。
本文将对初中化学中的单质与化合物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和介绍。
一、单质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的物质。
在自然界中,单质以原子或者分子的形式存在。
根据状态的不同,单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1. 固体单质:如金、银、铜等,它们具有一定的硬度、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可以通过物理手段进行改变。
2. 液体单质:如水银、溴等,它们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不具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
3. 气体单质:如氧气、氮气等,它们具有较小的密度,可以自由扩散和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二、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中的元素以原子的形式存在,它们通过化学反应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新的物质。
1. 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的特点是具有高熔点、良好的导电性和溶解性。
2. 分子化合物:分子化合物是由非金属元素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分子化合物的特点是具有低熔点、较差的导电性和溶解性。
三、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化学反应中会发生各种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原有物质消失,新的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是永久性的,并且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2.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指的是物质在物理条件下发生的可逆的改变,原有物质没有消失,只是改变了一些物理性质,如形状、大小、状态等。
四、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描述物质特征和行为的规律性,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指的是物质的固有特性,不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
如颜色、形状、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指的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特性,涉及到物质的化学变化。
如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挥发性、稳定性等。
五、实验室中的常见操作在化学实验室中,常见的操作包括制备、分离和鉴定等。
单质与化合物的性质比较单质和化合物是化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它们在性质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对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在化学领域的不同作用和特点。
一、单质的性质单质是指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质。
在自然界中,许多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如氢气、氧气、金属铁等。
单质的性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物理性质:单质的物理性质多种多样,包括颜色、形状、密度、熔点、沸点等。
例如,氧气是无色无臭的气体,熔点为-218.79°C,沸点为-182.96°C。
2. 化学性质:单质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元素的电子结构和元素与其他物质之间的反应。
不同元素的单质表现出不同的化学性质。
例如,金属铁在空气中会发生氧化反应,形成铁锈。
3. 结构性质:单质在微观层面上具有特定的原子排列和结构。
例如,纯净的钻石由碳元素的晶格结构组成,而石墨则由具有层状结构的碳元素组成。
二、化合物的性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质。
化合物中的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性质的化合物。
化合物的性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物理性质: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取决于其组成元素的性质和化学键的类型。
化合物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具有一定的颜色、熔点、沸点等特征。
例如,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常温下熔点为0°C,沸点为100°C。
2. 化学性质: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为其参与的化学反应类型和反应活性。
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与其组成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关。
例如,氢氧化钠(NaOH)是一种强碱,在与酸反应时可以中和酸的性质。
3. 结构性质:化合物的微观结构通常表现为离子键、共价键或金属键的排列。
这种排列决定了化合物的稳定性和化学性质。
例如,氯化钠(NaCl)是一种离子化合物,由正离子钠和负离子氯组成。
三、单质与化合物性质的比较从上述的性质描述中可以看出,单质和化合物在性质上有着明显的不同:1. 组成要素:单质由同一种元素组成,而化合物由不同种类的元素组成。
第六章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本章重点:1.单质及化合物物性变化的规律性及其与晶体结构的关系2.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递变规律3.氯化物水解的一般规律4.离子极化理论解释物质性质的递变规律5.配合物的组成、命名、配离子的解离平衡及平衡移动。
6.1单质的物理性质P253观察熔、沸点、硬度的递变规律。
沸点:和熔点的递变一致沿箭头方向熔、沸点逐渐增大硬度:短周期:B(9.5) C(10) Si(7.0)长周期:VB Vl B VlllCr(9.0)Mo(6.0)Ta(7.0) W(7.0) Os(7.0)非金属中,熔点最高、硬度最大的均是金刚石。
金属中,熔点最高的是W,硬度最大的是Cr。
物质的熔、沸点的高低、硬度大小主要取决于晶体类型。
单质的熔、沸点、硬度与晶体类型的关系6.2 单质的化学性质金属易失电子表现出还原性,非金属易得电子表现出氧化性,(非金属单质某些也可以失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6.2.1、金属单质的还原性:S区金属很活泼,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常温下既能与水,又能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反应十分激烈。
与氧反应除生成正常的氧化物外,还能生成过氧化物或超氧化物。
Li,Be,Mg Li2O,BeO,MgO 正常氧化物Na, Ba Na2O2, BaO2过氧化物K,Rb,Cs,Ca,Sr KO2, RbO2,CsO2,CaO4,BaO4超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都是固态储氧物质,与水作用放出氧气。
如:4KO2 + 2H2O = 4KOH +3O22Na2O2+ 2H2O = 4NaOH + 3O2P区金属(除Al)远不如S区活泼,常温下与空气中的O2无明显反应。
常温下不与纯水作用,能溶于非氧化性酸中。
P区的Al、Sn、 Pb及副族Zn、Cr 既与酸作用放出H2 ,又与碱作用放出H2。
如: Zn + H2SO4= ZnSO4+ H2 O2O2O2Zn + NaOH = NaZnO2 + H2d区,ds区周期递变从左→右不如主族明显。
以第四周期为例:能溶于盐酸或稀硫酸Sc在空气中迅速氧化,Ti、V在空气中较稳定,Cr、Mn在空气中缓慢氧化;Fe、Co、Ni在干燥空气中与O2无明显反应。
Cu性质较稳定,Zn较活泼。
Cr Ni Zn 及P区Al在空气中生成氧化物保护膜。
第五周期、第六周期不如第四周期活泼,不与稀HCl 、H2SO4反应,只能溶于HNO3或王水。
如: 3Pt + 4HNO3 +18HCl = 3H2[PtCl6] + 4NO(g) + 3H2OAu +HNO3 +4HCl = H[AuCl4] + NO +2H2O铌、钽、钌、铑、铱不溶于王水,只溶于浓HNO3+浓HF混酸。
常温下金属的活泼顺序完全符合附表9,由φө值大小可排序:K、Ca、Na、Mg、Al、Mn、Zn、Fe、Cd、Co、Ni、Sn、Pb、H、Cu、Hg Ag、Pt、Au (金属在溶液中失电子能力)6.2.2.非金属单质的氧化还原性:(1)较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强氧化性:O2 F2Cl2Br2常用作氧化剂,其氧化性强弱由φө值定量判断。
φθF2/F- = 2.87 φθCl2/Cl- = 1.36 φθO2/H2O =1.23 φθBr2/Br- = 1.07 (2)较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强还原性:H2、C、Si常用作还原剂CuO + H2 = Cu + H2OH 2O(g) + C = CO(g) + H2(g)Si + 2NaOH + H 2O = Na 2SiO 3 + 2H 2(g) (3)大部分非金属单质既具氧化性,又具还原性。
①与金属作用表现出氧化性,与活泼的非金属作用表现出还原性如: Ca + H 2△-12 (有效的干燥剂 CaH 2 + 2H 2O = Ca(OH)2 + 2H 2)氧化剂 O 2 + 2H 2 = 2H 2O 还原剂 ②歧化反应:Cl2(Br 2,I 2) + NaOH = NaCl + NaClO + H 2 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6.3 无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6.3.1.氯化物的熔、沸点及离子极化理论如:NaCl MgCl2 AlCl3SiCl4熔点: 801℃ 714℃ 190℃ -70℃晶型:离子晶体层状晶体层状晶体分子晶体(偏离子型) (偏分子型)6.3.2.离子极化理论:1、离子的极化:把离子看成球形,正负离子电荷的中心集中于球心,在离子产生的电场作用下,另一离子的原子核和电子云会发生相对位移,使离子变形产生诱导偶极,这个过程叫离子的极化。
离子极化力的强弱与离子的极化力和变形性两方面因素有关。
极化力:离子使其他离子极化而发生变形的能力叫做离子的极化。
影响离子极化力强弱的因素:①离子带正电荷越多,极化力越强。
②离子半径越小,极化力越强。
③8电子型离子极化力弱,9~17、18、18+2型极化力强。
变形性:离子可以被极化的程度叫离子的变形性。
影响离子变形性强弱的因素:①正电荷越少,负电荷越多,变形性越大。
②离子半径越大,变形性越大;③8电子型变形性小,其它电子型变形性大。
总之,在一个化合物中,主要是正离子的极化力引起负离子的变形。
2、用离子极化理论解释熔点的变化:Na+ Mg2+ Al3+ Si4+离子半径减小,电荷增多极化力增强,Cl-变形程度依次增大,致使正、负离子轨道的重叠程度增大,键的极性减小,相应的晶体由离子晶体过渡到分子晶体。
其熔点、沸点、导电性也依次递减。
NaCl MgCl2 AlCl3SiCl46.3.3.氧化物的物理性质与晶型的关系:大多数相同价态的某金属的氧化物熔沸点比氯化物高。
如: Na2O MgO Al2O3SiO2熔点: 1275℃ 2852℃ 2027℃ 1610℃离子晶体离子晶体过渡晶体原子晶体Na+ Mg2+半径小,电荷多,晶格能大,熔点高工业上常用CaO MgO Al2O3Cr2O3Fe2O3SiO2作耐火材料,建筑材料及磨料。
6.4 氯化物的水解程度,氧化物及水合物的酸碱性递变,ROH规则:1.氯化物水解的一般规律(1)活泼金属的氯化物:不水解。
如:NaCl KCl BaCl2(2)一般金属的氯化物:分级水解。
以一级水解为主。
如:MgCl2FeCl2、FeCl3、ZnCl2、CrCl3、CuCl2、AlCl3如:MgCl2 + H2O = Mg(OH)Cl + HCl镁氧水泥成分(建筑材料、磨料、砂轮)同周期+3价比+2价金属氯化物的水解程度大。
如:FeCl3>FeCl2, AlCl3>MgCl2(3)某些高价态的金属氯化物:水解可进行到底。
如:GeCl4+4H2O=Ge(OH)4+4HClGeO2.2H2O (胶状沉淀)(4)某些非金属氯化物水解生成相应的含氧酸。
如:SiCl4、PCl3、 PCl5PCl5+ 4H2O = H3PO4+ 5HClSiCl4+3H3O=H2SiO3↓+4HCl(5)p区的SnCl2 SbCl3BiCl3水解生成的碱式盐难溶于水。
SnCl2+H2O=Sn(OH)Cl↓+HClSbCl3+H2O= SbOCl + HClBiCl3 + H2O = BiOCl + HCl配制时先加HCl后加水稀释。
2.用离子极化理论解释水解作用:(RClx +H2O) R X+带电荷越多,半径越小,其氯化物水解程度越大。
3.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递变规律:(1)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右,由碱性→两性→酸性以第三周期为例:Na2O MgO Al2O3SiO2P2O5SO3Cl2O7NaOH Mg(OH)2 Al(OH)3H2SiO3H3PO4H2SO4HClO4H3 AlO3强碱中强碱两性弱酸中强酸强酸极强酸(2)同周期副族元素从左→右递变与主族元素相同(以第四周期副族为例)Sc2O3TiO2V2O5Cr2O3Mn2O7Sc(OH)3 Ti(OH)4HVO3H2Cr2O7HMnO4H2CrO4碱性两性弱酸中强酸强酸(3)同一主族从上到下碱性增强,酸性减弱以第ⅤA为例(+3价)N 2O3P2O3As2O3Sb2O3Bi2O3酸性酸性两性两性碱性HNO3 H3PO4H3AsO4H[Sb(OH)6]强酸中强酸中强酸弱酸(4)同一副族自上而下和主族递变相同以ⅥB为例H 2CrO4(H2Cr2O7) H2MoO4H2WO4酸性减弱(5)同一元素,高价态的氧化物酸性比低价态的强SO2<SO3(酸性)HClO< HClO2 < HClO3< HClO4弱酸中强酸强酸极强酸CrO(碱性) Cr2O3(两性) CrO3(酸性)MnO(碱性) MnO2(两性) MnO3(酸性) Mn2O7(酸性)4.R-OH规则:无论是酸、是碱均可生成ROH的形式以第三周期为例NaOH Mg(OH)2 Al(OH)3Si(OH)4P(OH)5S(OH)6H2SiO3·H2O H3PO4·H2O H2SO4·H2OROH的酸碱性,主要取决于R n+电荷的多少和半径的大小,R┊O┊H 化学键在Ⅰ处断裂为碱性,Ⅱ处断裂为酸性。
ⅠⅡR n+电荷越多,半径越小,R n+与O2-吸引力越强,则易在Ⅱ处断键。
R n+电荷越少,半径越大,R n+与O2-吸引力越弱,则易在Ⅰ处断键。
以第三周期为例:Na+ Mg2+ Al3+ Si4+ P5+ S6+ Cl7+从Ⅰ处断键过渡到Ⅱ处断键从左向右电荷增加,半径减小。
5.显两性的氧化物:TiO2 , Cr2O3, MnO2, ZnO , Al2O3,SnO(SnO2) ,PbO(PbO2), As2O3,Sb2O3,6.5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某些含氧酸盐的氧化性及中间价态物质的氧化还原性:1.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1)同一种含氧酸盐,其正盐比酸式盐稳定,酸式盐比含氧酸稳定CaCO3 Ca(HCO3)2H2CO3热稳定性增强910℃分解煮沸分解室温分解(2)同一种含氧酸盐,其活泼金属的盐比一般金属的盐稳定CaCO3 FeCO3; NaNO3AgNO3热分解温度:910℃ 282℃; 525℃ 440℃2.某些含氧酸盐的氧化性及中间价态物质的氧化还原性:(1)KMnO4其氧化性及被还原产物均与溶液的PH值有关MnO4- + 8H+ + 5e- = Mn2+(无色)+4H2O φθ = 1.507(V) (酸性)MnO4-+2H2O+3e-=MnO2↓(棕色)+4OH-φθ= 0.588(V) (中性)MnO4- + e- = MnO42-(绿色)φθ= 0.564(V) (碱性)在酸性溶液中氧化能力最强。
2MnO4- +5SO32- + 6H+ = 2Mn2++5SO42-+3H2O2MnO4- +3SO32- + H2O = 2MnO2(s)+3SO42-+2OH-2MnO4- +SO32- + 2OH- = 2MnO42-+SO42-+ H2O(2)K2Cr2O72CrO42-+2H+Cr2O72-+H2O黄橙酸性溶液中以Cr2O72-存在,碱性溶液中以CrO42-存在Cr2O72-+14H++6e=2Cr3++7H2O φθ = 1.23(V)橙兰绿CrO42-+2H2O+3e=CrO2-+4OH-φθ =-0.12(V)在酸性介质中作氧化剂,而碱性介质中CrO2-作还原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