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4
諫臣明相魏征内容提要:魏征是辅佐唐太宗创下贞观之治的大唐名臣,他一生向唐太宗进谏二百余事,数十万言,被誉为“千古谏臣”他的谏言对贞观时期国家的治理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魏征的身世及其对他以后的影响、魏征谏言唐太宗的具体事例以及魏征一些不为人知的事件三方面展开,来探讨极具传奇色彩的魏征。
关键词:谏臣明相魏征目录内容提要 (2)导言 (4)一、选题背景 (4)二、当代对魏征的相关研究成果 (4)三、选题意义 (4)第一章、魏征身世 (5)(一)魏征生平简介 (5)(二)魏征家世对其影响 (6)第二章、魏征与唐太宗 (7)(一)唐太宗的个人魅力 (7)(二)魏征与唐太宗“过招” (9)第三章、魏征对唐朝的影响 (11)(一)君臣间的利用 (11)(二)“跳槽”的艺术 (13)结语 (14)参考文献 (15)导言一、选题背景:魏征是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臣、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当代中国,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是在文化层面的东西越来越被人们忘记,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取而代之的是快餐文化,网络虚幻低俗的文化,所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显得极为迫切。
本文通过对魏征的生平事迹的研究,考察魏征怎样在艰苦的环境下成长为冒死直谏的一代名臣及其相关事例,来激励当代人们提高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显得极为重要。
二、当代对魏征的相关研究成果:当代学者对于魏征的研究主要可以总结为几点,分别为魏征的进谏艺术、魏征的政治主张研究、魏征的儒家思想及实践、魏征与唐太宗的关系、魏征的文学思想等,相对是比较全面的。
三、选题意义:通过对魏征的相关研究,不仅可以激励人们,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对于国家而言,也能够较好地指导我国的廉政教育事业,推进我国廉政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第一章、魏征的身世一、魏征生平简介魏征生于580年死于643年,字玄成。
《新唐书·魏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新唐书·魏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魏徵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原文: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
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
隐太子引为洗马。
微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
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阅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微言,不死今日之祸。
”王器其直,无恨意。
即位,拜谏议大夫,帝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
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
左右有毁徵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
彦博曰:“微为人臣,不能著形迹,远嫌疑,而被飞谤,是宜责也。
”帝谓彦博行让微。
微见帝,谢曰:“臣闻君臣同心,是谓一体,岂有置至公,事形迹?若上下共由兹路,邦之兴丧未可知也。
”帝曰:“吾悟之矣!”帝宴丹霄楼,酒中曰:“徵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徵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
”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徵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所以事饶舜也帝大笑。
帝尝问群臣:“徵与诸葛亮就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徵可比。
”帝曰:“徵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十七年,疾甚。
帝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
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及薨,帝临哭,为之恸,罢朝五日。
诏内外百官朝集使皆赴丧,益日文贞,给羽葆、鼓吹。
将葬,其妻装辞曰:“徵素俭约,今假一品礼,仪物褒大,非徵志。
”见许,乃用素车,白布幨帷。
帝登苑西楼,望哭尽哀。
(节选自《新唐书•魏徵传》)译文:魏徵,宇玄成,是魏州曲城人。
从小成了孤儿,穷困失意,他放弃财产不去经营,心怀大志。
隐太子招引他为洗马。
魏徵见秦王功劳很大,就暗中劝太子早做(对付秦王的)打算。
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他说:“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他回答说:“太子如果早点听从我的话,就不会有今日的杀身之祸。
”秦王看重他的耿直,对他并不憎恨。
太宗即位,拜魏徵为谏议大夫,太宗对他一天比一天亲近,有时把他带到卧室内,向他咨访天下政事。
历史上魏征的几个小故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实习报告、职业规划、职场语录、规章制度、自我介绍、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career plans, workplace quo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 introductio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历史上魏征的几个小故事历史上有关魏征的几个小故事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魏征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上有关魏征的几个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全文注释、分析谏太宗十思疏魏徵魏徵(580-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人。
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为人正直,直言敢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
臣闻求木之长①者,必固其根本②;欲流之远者,必浚③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④,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⑤乎!人君当神器之重⑥,居域中⑦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⑧。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⑨,承天景命⑩,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而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作品注释】①长(zhǎng):生长。
②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
本,树根。
③浚(jùn):疏通,挖深。
④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⑤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魏徵历史人物资料及历史功绩引导语:你们知道魏征是谁吗?魏征是一代忠臣,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魏徵的历史人物资料,希望采纳。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
唐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又说晋州市或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
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
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
每进切谏,虽几次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
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进谏200多次,劝戒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无不受到采纳。
贞观十三年(639)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极言直谏魏徵与唐太宗魏徵备经丧乱,仕途坎坷,阅历丰富,因而也造就了他的经国治世之才,他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而且为人耿直不阿,遇事无所屈挠,深为精勤于治的唐太宗所器重。
太宗屡次引魏徵进入卧室,“访以得失”,魏徵也“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对于朝政得失,频频上谏。
唐太宗曾褒奖他说:“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不久,迁任尚书左丞。
贞观三年(629年)即以秘书监参知国政,进封郑国公。
魏徵的直言极谏是著名的,当时以“识鉴精通”而闻名的宰相王珪曾高度评价他说:“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
”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太宗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太宗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
作者介绍【整体简介】郑国文贞公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
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早年值隋末战乱,曾投瓦岗起义军。
后入唐太子李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
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
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
魏徵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
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
每进切谏,虽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
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无不受到采纳。
贞观十三年(639)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思想】魏征早年做过道士,所以道家思想在他的治国方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反复劝谏唐太宗要以无为为本,与民休息,这样天下才能清净自定。
在他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中,还坚持认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
考之于今,其风渐坠,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
何以言之?汉文、晋武俱非上哲,汉文辞千里之马,晋武焚雉头之裘。
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此其渐不克终一也。
”唐太宗自己也曾说:“朕夙夜寅畏,缅惟至道,… …今鼎祚克昌,既凭上德之庆,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
”在法律思想上,遵循封建儒家正统,强调“明德慎罚”,“惟刑之恤”。
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一个明哲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靠严刑峻法,而在于行仁由义;光凭法律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是办不到的。
“仁义,理之本也;刑罚,理之末也”。
他把治理国家之需要有刑罚,比作驾车的人之需要有马鞭,马匹尽力跑时,马鞭便没有用处;如果人们的行为都合乎仁义,那么刑罚也就没有用了。
逆鳞直谏唐太宗早就听说魏徵的才干,便任命他为谏议大夫。
太宗求治心切,不时单独召见魏徵,在他的寝宫商议政事。
魏徵感激太宗对他的特别恩遇,总是毫无保留地道出心声。
由于魏徵的建议切实中肯,深合太宗的心意,不久被提升为尚书右丞(尚书省的官员),依然兼任谏议大夫,参与尚书省的政务,并监察朝政得失。
魏徵日益受到太宗的信任和器重,招来一些朝臣的嫉妒,太宗左右的亲信大臣中有人诬告魏徵包庇自己的亲戚。
太宗派温彦博去查办,发现这些谣言纯属诬告。
温彦博向太宗汇报说:“魏徵作为臣子,没有处理好与朝中大臣之间的关系,因此才受到这种没有根据的毁谤,应该提醒他以后注意。
”太宗便让温彦博去警告魏徵要引以为戒。
第二天,魏徵上朝对太宗奏言道:“臣听说君臣一心,叫做一体。
君臣上下以诚相待,才能使国家得到治理。
臣子应该大公无私,为国为民多办实事,把心思都放在了关系上,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国家大事?如果朝廷上下都这样,国家的命运恐怕就岌岌可危了。
”太宗听后一惊,点了点头,说道:“朕明白了。
”魏徵叩头又说:“臣希望陛下让臣做良臣,而不要让臣做忠臣。
”太宗有些不解,问道:“忠臣和良臣有不同之处吗?”魏徵答道:“古代尧和舜的臣子稷、契、皋陶,就是良臣;夏桀的臣子关龙逄、殷纣的臣子比干,就是忠臣。
良臣本人享有美名,君主也得到光荣,子孙相传,国运无穷。
忠臣遭难被杀,君主就会落得昏庸残暴的恶名,国亡家灭,所谓的忠臣就只不过是个空名罢了。
这就是良臣和忠臣的区别。
”太宗听了连声赞叹。
魏徵畅言道:“君主所以明智,在于能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君主所以昏庸,是由于只听信一方面的话。
古代尧、舜当政,开放四方言路,使自己能够看到各方面的事情,听到各方面的言论,当时尽管有共工和鲧这样的奸人,也没有受他们的蒙蔽;尽管有些人言行不符,也没有被他们迷惑。
秦二世深居宫中,专信赵高,结果秦的统治迅速崩溃,天下人纷纷起兵造反,而他还不知道。
南朝梁武帝相信朱异,侯景领兵打到京城,他还被蒙在鼓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魏征人物生平归唐献策
导语:早年经历大业十三年(617年),魏徵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
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李密,元宝藏给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写,李密见魏徵非常有
早年经历
大业十三年(617年),魏徵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
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李密,元宝藏给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写,李密见魏徵非常有文才,于是召见魏徵,魏徵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但李密不用。
大业十四年(618年),王世充袭击仓城被李密击败,王世充转攻洛口,又被李密击败。
魏徵却对长史郑颋说:“李密虽然多次取得胜利,但是兵将也死伤了不少,瓦岗又没有府库,将士们取得战功得不到赏赐。
还不如深沟高垒,占据险要,与敌人相持,待到敌人粮尽而退时,率军追击,这才是取胜之道。
洛阳没有了粮食,王世充无计可施就会与我军决战,这时我们却不跟他交战。
”郑颋对魏徵的话不以为然,说这是老生常谈的。
魏徵说了一句:“这是奇谋深策,怎么是老生常谈呢。
”拂袖离去。
归唐献策
唐武德二年(619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徵随李密归降李唐。
而李密部将李勣尚且占据着李密原来管辖的领土,东到大海,南到长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
李密投降李唐,李勣自己占据这么大的地方不知何去何从。
魏徵毛遂自荐,请求安抚山东,到黎阳,魏徵作书与李勣,劝李勣投降。
李勣于是派遣使者至长安,将献城的功劳都归给李密,然后押运粮草到李神通那里。
同年九月,窦建德率军攻打相州,李神通抵挡不住,率军转驻黎阳,被窦建德击败。
魏徵及李神通、李勣都被俘虏。
窦建德用魏徵为起居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魏徵是怎样的人如何评价魏徵导语: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历史如何评价魏徵王珪: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
李世民:①魏徵、王珪,昔在东宫,尽心所事,当时诚亦可恶。
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
②贞观之后,尽心於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徵而已。
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③为政者岂待尧、舜之君,龙益之佐,自我驱使魏徵,天下乂安,边境无事,时和岁稔,其忠益如此。
④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长孙皇后:①尝闻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
②愿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
喜闻公言,故令将物相赏。
公有事即道,勿为形迹也。
常衮:武德贞观之间,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龄、杜生活常识分享。
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的谏议大夫魏徵,在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上书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疏;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对这个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
原文:谏太宗十思疏唐代-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翻译: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