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一剪梅》最新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4
《一剪梅》人教版教案整理《一剪梅》人教版教案引导语:李清照《一剪梅》寄寓着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净心灵。
以下是我为大家供应的《一剪梅》教案,盼望对你们有关心。
一、教学目标:1、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2、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3、背诵李清照的主要诗作二、教学设想1、要引导同学通过学习一个作家的诗词,总结出诗人的艺术风格2、李清照写内心愁苦的名句许多,让同学把握用意象写愁的手法3、要让同学快速背诵,尤其要在课堂上完成背诵要求,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步骤:一、导入:播放音乐MTV安雯唱的《月满西楼》,让同学在音乐中感受本词的情感。
淡淡的悲伤二、背诵这首词三、赏析这首词1、让同学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孤独孤独的.相思之情2、引导同学分析词人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先借意象:秋季,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云中锦书,飘落的花,自流的水,最终直接抒情:无计可消退四、扩展阅读1. 让同学回忆学过的李清照的诗词如梦令两首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照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补充阅读: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很多愁。
声声慢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积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 总结词风真挚细腻,深婉动人,语言清爽高雅,浅易自然。
多写个人遭受,心灵深处的"愁',而这些愁正是山河破裂、民族危亡造成的。
教学目的: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明确: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
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2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
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高二语文《一剪梅》教学导案1教学目标: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诗意、学会朗诵,《一剪梅》体裁、题材、词牌特点;2、掌握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以及时代对她词风的影响,掌握“易安体”基本特色;3、掌握、理解诗词意境及其分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4、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重点:1、理解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2、尝试写作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难点:1、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2、从不同角度理解词作,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新意。
方法课时:1、经典阐释法;2、教学内容共计一课时。
教学步骤:导入→作者介绍→词体介绍→字词释音、释义→朗读,之后老师范读,再之后学生集体读、整体感受感知→听邓丽君《一剪梅》歌乐,引入情景→疏通、鉴赏→板书小结,陈清线索→特殊句式、语言特色、手法分析→鉴赏短评→课堂小结→音乐感知收束→布置作业。
(结合考点,强调分析重点)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与整体感知融于一体则可):(语文课代表上课前到我办公室拿东西)……同学们:北宋词人周邦彦在其词中无意间写了一句:“一剪梅花万样娇”,于是“一剪梅”这个颇具人间风情的词牌名因此而诞生。
后世众多的文人墨客面对这“同一剪梅花”各自吟诵出了风情万种的不同词作,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而其中最为脍炙人口、感人肺腑者,莫过于李清照笔下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那么究竟正为少妇的易安心中有一抹怎样的惆怅下了眉头却又上了心头,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学习李清照的词作《一剪梅》。
2、作者介绍:学其诗,就得知其人!(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作者的基本情况)李清照,大家并不陌生,(生于1084-卒于1155年以后,具体年月史料缺乏,难以确考),她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由于当时豪放词派大家辛弃疾字幼安,也是济南人,人们共称他们为“济南二安”。
她贤惠多才,十八岁嫁于金石家赵明诚为妻,夫妇感情深厚。
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北宋灭亡后,赵明诚因病去世,她颠沛流离于江南,在孤寂中度过晚年。
《一剪梅》教案(人教版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
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
那么仅仅一首词是不够的,也难以达到鉴赏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教学对象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艺术风格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读文句,品味意境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2.难点:作品艺术风格的把握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四.教学媒体设计学生接触的古典诗词其实并不少,但是由于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什么人生经历,对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绪,难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所以鉴赏往往只停留在浅表层次。
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解决这个问题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整个过程。
课堂的第一阶段,显示李清照的画像,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比较亲切的印象,接下来显示李清照的有关材料,进一步加强认识。
第二阶段,播放朗诵视频《一剪梅》,同时逐句显示作品内容,以渲染气氛,在朗诵中要求学生思考有关问题。
第三阶段,显示作品,学生自由发言,评价词句。
第四阶段,拓展阅读,总结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
第五阶段,播放《月满西楼》,在唯美的画面与歌声中结束课程。
多媒体的运用将音乐、画面、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使教学内容明确具体,又营造了一种诗歌鉴赏所必需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把握。
?一剪梅?【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品评意象,感受意境,感受李清照词作细腻深婉的风格2、背诵词作,提高诗词鉴赏能力〔二〕过程与方法运用联想法、比拟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情感与价值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感受诗歌作品的韵律美、意象美、意境美【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借物抒情、融情入景等艺术表现手法,学习词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李清照的词每一首都是一个深情、美丽的传奇故事!在她的笔下,青春少女是如此的开朗活泼。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在她的笔下,夫妻间的相思是如此百结愁肠。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在她的笔下,国难家愁是如此凄苦哀伤。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日晚、、物是、、闻说、、〞她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诗词演绎着一段段传奇的历史、传奇的情感、传奇的人生。
今天我们通过?一剪梅?再来感受一下这位旷世才女的儿女情怀。
二知人论世:〔一〕知人:我们在必修课本的学习中,已经了解过李清照的根本信息、生平经历。
在这儿,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回忆。
〔二〕论世: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要抒写怎样的情感?一会儿我们到诗词中去验证一下。
三整体感知:吟诵是我们学习古诗文的第一步,在朗读之前,有两个字音,需要大家注意一下。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轻重音、语速、语调〕好的诗文就应该大声读出来,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自读的成果。
2个别朗读〔字正腔圆,让我们在优美的声音中得到了美的享受〕生命之美,在于欣赏;诗词之美,在于诵读。
请同学们一起齐声诵读这首诗。
3齐读。
经过屡次朗读,我们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一位清理端庄、多愁善感的词人形象?4请大家找出表达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愁〔因何而愁: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情〕四赏析鉴赏: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愁绪?明确:意象——红藕香残、兰舟、锦书、大雁、满月、西楼、落花、流水——借景抒情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一剪梅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一剪梅》的背景知识以及主题,理解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掌握相关词汇和语言表达。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修养。
3.情感目标:通过《一剪梅》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一剪梅》的背景和主题,理解古文的语言和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使学生具备对古文进行准确的理解和感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展示《一剪梅》的图片,帮助学生建立对于梅花的印象,提问学生对梅花的印象和感受,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文本阅读(40分钟)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初步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
2)解析文章的核心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字面意义。
3)解析比喻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梅花在《一剪梅》中的隐喻意义。
5)完成相关练习,巩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3.情感表达(30分钟)1)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梅花的美丽和坚韧。
2)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表达对于梅花的情感和观点,并进行班级分享。
3)指导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梅花的情感和思考。
4.总结归纳(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短文,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归纳。
四、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
2.《一剪梅》的文本。
3.相关图片和视频。
以上是一份关于《一剪梅》高中语文教案。
教案主要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等内容。
教案以导入梅花的形象为开头,通过阅读文本和分析比喻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一剪梅》的含义和主题。
在情感表达环节,通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梅花的美丽和坚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最后,通过学生的短文分享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体会到词人的闲愁。
【教学难点】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教学方法】联想法【教学准备】t 多媒体设备【教学时数】1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们以前学过一首李清照少女时期所写的词,写清照玩得很尽兴,直到傍晚时分方才回舟。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那时候的少女,是多么的纯洁美好,无忧无虑。
如今,李家有女初长成,这一篇一剪梅,她又有了什么所思所想呢?背景介绍: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年方十八的李清照嫁给了当时的权臣赵挺之的三子赵明诚,俩人情投意合,十分恩爱。
幸福的生活十分美好,却也十分短暂。
刚结婚时,明诚二十一岁,还在太学里读书,每月初一、十五要请假才能回家。
两年之后的崇宁二年(1103年),明诚忙于公务,交游,还要到外地搜集金石文献,不能时常陪伴在李清照身边。
百无聊赖的李清照就写词来表达自己的这一份淡淡的闲愁。
就有了这一首《一剪梅》。
(用图片解说的方式讲解。
)朗读: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似,节奏整齐。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逐句解读: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红藕:粉红荷花玉簟:精美的竹席。
罗裳:犹罗裙(一种古代女性穿的裙子。
《一剪梅》【设计理念】全面贯彻“少教多学”课堂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自己去多学,自己要少讲些。
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因感到课堂时间短暂而愉快,因感受课堂空间广阔而收获。
【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方法】诵读——点拨——探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与内容】课前多媒体播放《声声慢》歌曲,让教学里弥漫一种古典韵味,先在感觉上影响学生。
一、情景导入这首由李清照的词《声声慢》编写的音乐,婉转、沉静、悠扬,让我们回味无穷。
我学了这么多的古诗词,也教了这么多年的古诗词,我个人的感觉:一首诗词,一个故事,一份情感,一种才气。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词坛奇女子李清照的诗词里,了解她的故事,感受她的情感,欣赏她的才气。
先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
(播放幻灯片,图片中有日暮、荷花、女子乘舟)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会想起哪首诗词?(学生答:李清照的《如梦令》,师生齐背。
)这是李清照十六七岁时的作品,在这首词时在,她幸福、活泼、快乐、富有青春气息,就如人们一样可爱、俏皮。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十八九岁的她又写了另一首记词《一剪梅》来记录她的生活,我们就来看看在这首词又有她怎样的一段故事、一份心情。
(幻灯展示课题)二、初读诗词,寻故事。
1、学生自由读这首词,看看这首词里李清照讲了她一段怎样的人生故事?(板书:一个故事)(学生自由说,主要说出对丈夫的思念就行)2、对比《如梦令》《一剪梅》这两首词,同学们觉得有什么不同?(学生齐读这两首词)(学生自由说,可以说出年龄阶段不同,情感不同)3、为什么《一剪梅》里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思念情绪呢?(讲解写作背景)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很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高二语文《一剪梅》教案高二语文《一剪梅》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李清照其人,赏析其词,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歌主旨的水平。
3、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李清照生平简历的了解及其作品的赏析。
【教学难点】掌握“知人论世”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来初步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吟诵,讨论、讲析结合,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导入新课】“愁”,中国古代文人吟咏出脍炙人口的诗句;“愁”,中国文学史留下熠熠生辉的篇章。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李白的诗句;“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是杜甫的诗句。
豪放的苏轼吟过:“新月与愁烟,满江红。
”婉约的秦观也唱过:“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而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似乎对“愁”更有兴趣,她以女性固有的丰富感情,以词人特有的才气,留下不少言愁之作,抒发情愁、家愁、国愁,如《点绛唇》《一剪梅》《念奴娇》《醉花阴》《武陵春》《声声慢》等。
【熟悉作者,知人论世】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境遇孤苦,词情凄黯,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
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学”(以意逆志——解读文辞,揣摩情意)【品读诗词,疏通词意】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玉簟秋罗裳谁寄锦书来2、解释下列词语玉簟:锦书:【诵读课文,感受诗情】先听范读,再齐读。
一剪梅李清照教案教案标题:《一剪梅》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一剪梅》,使学生了解李清照的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理解李清照的诗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一剪梅》的诗意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并准确表达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一剪梅》李清照的原文、翻译及注释。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梅花的画作或播放一段与梅花相关的音乐,引起学生对梅花的兴趣和好奇,为学习《一剪梅》做铺垫。
2. 欣赏诗歌(10分钟)播放朗读《一剪梅》的音频,让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进行诗歌的解读,重点讲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分析诗意(15分钟)让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并回答以下问题:- 诗中的梅花是什么意象?- 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诗中的主题是什么?4. 表达情感(15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首与梅花相关的诗歌。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对梅花的情感和体验。
5. 展示和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并分享创作的灵感和感受。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发表评论。
6.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以及她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7.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通过学习《一剪梅》所获得的收获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学生对《一剪梅》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完成的小组创作诗歌,评价其表达情感和文学创作能力。
六、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李清照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
《一剪梅》【教学目标】1.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解读诗词。
2.借助意象,品读诗句。
3.感受李词的魅力。
【教学重点】诗词鉴赏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运用。
【教学难点】走入词境,体会情感。
【教学方法】比较阅读法、品读法、合作探析法、教师点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看屏幕上这句话(课件显示):“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这是梁衡先生在《乱世中的美神》中对李清照的一段描写。
提起李清照,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个瘦弱的身影,在秋风瑟瑟中,在满地黄花里,或倚窗南望大雁成行,或乘舟西行寻找旧迹,总之,她留给我们的影子总能在她的诗句中找到。
今天就让我们从她的《一剪梅》中寻找李清照的痕迹吧。
二、检查预习1.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今山东(济南章丘)人。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悠闲、相思的生活),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境遇孤苦,词情凄黯,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2.李清照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
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三、比较阅读并朗读1.比较下面两首词,并指出不同之处。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一剪梅》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一剪梅》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一剪梅》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剪梅》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验;3.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词汇;4.能够正确朗读和解析诗歌,运用诗歌语言进行表达。
二、教学内容1.背景知识:介绍明代文学,以及著名文学家杨慎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鉴赏《一剪梅》:进行整首诗的分析,从词语及用词的精准、形象、富有变化的语言、清新脱俗的风格等方面讲述。
3.诗歌知识:介绍诗歌的特点及韵律,学习知识点比如起名法、偏正关系、象征等知识点。
4.表达技巧:学习如何选择词汇、造句并进行正确朗读和解析,运用所学的诗歌语言进行表达。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交流、讨论、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其兴趣。
2.归纳总结法:针对诗歌的韵律、词汇等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
3.听说读写并重法: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提高,既要注重朗读和写作的技巧,也要注重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步骤1.导入课程:通过问答或分享绕开杨慎生平及明代文学的背景,激发学生对此的兴趣。
2.学习诗歌:模拟学生的理解和解析《一剪梅》的过程,并认真听取每个学生的答案,从而准确解析全诗。
3.学习诗歌知识:通过比较,总结、归纳诗歌韵律、起名法、偏正关系、象征等知识点,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4.运用诗歌语言进行表达:通过词语选择、造句、发音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诗歌,如有效听朗读对的地正,平仄感等。
5.课程总结:总结全课内容,让学生了解到本堂课所讲的知识点和课程目标。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自主完成作业并分享自己对于《一剪梅》的理解。
2.作业评价:课后练习占评价的一定比例,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
3.课堂评价:通过课堂活动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获取学生情况,并对行为和内涵等方面进行评价。
总之,通过对《一剪梅》的教学,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汉语语言的技巧。
一剪梅教案一剪梅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一剪梅》这首唐诗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学习并掌握《一剪梅》这首唐诗的基本诗意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欣赏和发表对《一剪梅》这首唐诗的个人感受和评论。
教学准备:1. 课文:《一剪梅》原文和注解。
2. 图片或PPT:展示梅花的图片,以引起学生对梅花的注意和兴趣。
3. 材料:纸和笔,用于学生做诗歌欣赏和写作活动。
教学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展示梅花的图片,或描述梅花美丽的形象,引起学生对梅花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学生:你们谁知道《一剪梅》这首诗吗?你们对梅花有什么了解?正文:1. 导入关键词:解释“一剪梅”这个词的由来和意义。
介绍这首诗的作者——丹青妙手李清照。
2. 分析背景:介绍唐朝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特点,以及梅花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3. 解读诗意:逐句解读《一剪梅》这首诗的字词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梅花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4. 分析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拟人等。
通过分析这些修辞手法,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诗意和诗人的感情。
5. 学习背诵:带领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并指导学生背诵这首诗并理解诗中的每个字、每句话。
6. 学生互动: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梅花和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互相交流。
拓展活动:1.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创作与梅花或《一剪梅》相关的诗歌或散文,展示他们对诗意的理解和个人感受。
2. 赏析比较:请学生找到其他描述梅花的诗词或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和比较,展示梅花在不同作品中的形象和意义。
3. 视觉呈现: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梅花的美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一剪梅》这首诗的诗情画意。
总结:1. 回顾课堂内容:概括学生对《一剪梅》这首唐诗的了解和体会,确保学生对其背景、诗意和修辞手法有所掌握。
2. 总结学习收获: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梅花和这首诗的新认识和感受,让学生从中感悟到诗歌艺术的魅力和深远影响。
教案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关注本店铺,下次再找不迷路
【素材积累】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
”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
”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
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
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
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