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两种方式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古代建筑群体组合形式
古代建筑群体组合形式有多种,常见的包括:院落式、园林式、城市式等。
院落式建筑群体组合形式是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形式,主要由一系列庭院和建筑相连组成。
这种形式经常出现在宫殿、寺庙、府邸等大型建筑中,通过院落的布局和建筑的位置来表达权威、尊贵和崇高的意义。
园林式建筑群体组合形式则侧重于通过独特的景观布局来营造美感和艺术效果。
古代中国的皇家园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颐和园、圆明园等,它们通常由多个建筑、湖泊、假山和花园等组成,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景观设计来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
城市式建筑群体组合形式则是指古代城市中建筑的组合。
古代中国的城市大多采用城墙环绕的形式,城内建筑主要分为官府、寺庙、商业街区、居民区等。
这种组合形式既强调了城市的功能性,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结构的特点。
除了以上三种常见的组合形式外,古代建筑群体还有其他形式,如垂直式、水平式、环形式等。
这些形式多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环境背景而决定的,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中国古代民居的形态:
1.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式之一,其历史悠久,
分布广泛。
四合院由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组成,四面围合,中间形成庭院。
这种布局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居住和生活,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道德观念。
2.窑洞:窑洞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之一,利用黄土的特殊地
质结构和气候条件建造而成。
窑洞有单独的沿崖窑洞、土坯或砖石的拱式窑洞,以及天井地坑式窑洞等。
窑洞具有冬暖夏凉、防震和防盗等特点。
3.竹楼:竹楼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之一,尤其在云南、
广西等地区较为常见。
竹楼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一般为两层或三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竹楼造型美观,结构简单,具有防潮防震等特点。
4.天井式民居:天井式民居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民居形式,
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等省份。
天井式民居以天井为中心,四周建房屋,房屋与天井之间一般都有走廊或檐廊相连。
这种民居布局有利于通风和排水,同时也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居住和生活。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的探究根据历史学家研究发现,我国人民在华夏大地上繁衍生息已经有了七八千年之久,在这七八千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我国古代的建筑也是随着人民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在改变,在这期间我国的古代建筑经历了无数的日月轮换、朝代更替、民族融合等事件的变幻,以及受到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即便这样,我国古代的建筑依然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进步发展。
本文内容就是对我国古代建筑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建筑设计方法的解读。
标签: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建筑设计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华夏民族”之称,而我国的人民则被称为“炎黄子孙”。
虽然我国古代的建筑没有什么称谓,但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它也延续了七八千年自己的特色直到现在。
我国古代建筑在悠久的历史中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同时又使自己的特色得以延续,成为了世界历史上悠久、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
而且这种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的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以及建筑设计都有现代建筑体系值得借鉴的地方。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我国古代城市是根据当下时代的政权、思想观念、心理需求来进行规划的,所以它是能体现出当时社会生活缩影的。
我国早期的古代城市是受到井田制农耕制度的影响而进行规划的,所谓的“井田”就是指古代当权者用道路和渠道把土地整体分隔成方块状,分隔出的整体形状就像是“井”字,所以就被称为“井田”[1]。
而当时的城市也是采用井田土地的这种形式规划的,而这种城市的规划格局大都风格统一、整齐一致,其建筑以中间为主,四周为辅,主次分明,街道脉络清晰可见。
这种城市的规划格局也是被一直沿用的,哪怕是朝代更替也没有太大的改变。
我国古代在建造城市时,对地址的选择是很重视的。
古人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是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的。
其城市在建造时,要考虑建造的地址是否具有防御敵人的地形,也会建造一些能够御敌的设施,如护城河、吊桥之类的设施,保障整个城市的安全性。
中国古建筑的组合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院落式组合**: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常见的方式。
多个庭院和建筑相连组成,常用于宫殿、寺庙、府邸等大型建筑。
通过院落的布局和建筑的位置来表达权威、尊贵和崇高的意义。
2. **串联式组合**:这种组合方式常见于山地建筑,如福建土楼。
由于地势的限制,建筑采用串联的方式,一楼托二楼,层层叠叠,外观独特。
3. **群组式组合**:这种方式主要见于宫殿建筑群中,以主殿为中心,配以廊、庑、楼、阁等建筑,形成一组严谨的建筑群。
如故宫的建筑群,以乾清宫为中心,左右对称,层层展开。
4. **自由式组合**:这种组合方式常见于园林建筑,建筑师遵循自然地形,结合山水、花木、石材等自然元素,创造出灵活多变的建筑空间。
如苏州的拙政园和留园等。
以上就是中国古建筑的几种组合方式,这些方式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里坊制:也称闾里制,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坊作为居住区(城内居住区划分成许多里坊,里坊内有街巷)。
商业和手工业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四周用高墙围起来,设里门和市门,里卒和市令看管把守。
全城实行宵禁。
春秋到隋唐时实行,北宋时由于城市经济发展而取消。
旋子彩画:在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应用范围很广,如一般的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等处。
其主要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的旋子,并以此作为母题。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
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任斗拱传递到柱上,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小木作:在中国木构架建筑中一切非结构构件叫小木作(如:门、窗、天花、家具、陈设等)。
大木作:在中国木构架建筑中一切结构构件的木作叫大木作(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坊、檩等组成)。
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上较复杂。
一般用在高级的建筑(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
各朝代具体形式也有新变化。
叠涩和束腰是基本构建。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著书人北宋将作监李戒。
规定把“材”作为造屋的尺度标准,即把木架建筑的用料尺寸分成八等,按屋宇的大小、主次量屋用“材”。
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保证工程质量。
经幢:在八角形石柱上刻经文,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
始见于唐至宋,辽时颇为发展,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
推山: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
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
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塔:原是佛徒膜拜的对象,后来根据用途的不同而又有经塔、墓塔等的区别。
我国的佛塔在长期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形式,在类型上大致可分为大乘佛教的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以及小乘佛教的佛塔几类。
中国古代建筑常识
中国古代建筑常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筑结构: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连接各个构件。
2. 建筑群体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强调群体布局,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常见的建筑群体布局有院落式、廊道式、厅堂式等。
3. 建筑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非常丰富,包括彩绘、雕刻、木石砖三雕等。
装饰题材多采用吉祥图案、神话传说等。
4. 建筑功能:中国古代建筑根据功能可分为住宅、宫殿、寺庙、园林等类型。
不同类型的建筑在布局、结构、装饰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
5. 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因此防火是建筑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建筑中采用防火墙、防火门等措施来预防火灾。
6. 建筑与文化: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同时,建筑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以上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常见常识,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信息,可以查阅相关的建筑书籍或咨询专业的建筑师。
中国古建筑技术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
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
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
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
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
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
“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
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
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
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
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包括彩绘和雕饰。
题目1
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两种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宫殿、陵墓、坛庙、宅邸、佛寺等,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
1.庭院
奥林匹克公园
国家体育场北路以南为“体育功能区”,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水立方”、国家体育馆、奥体中心体育场、奥体中心体育馆、英东游泳馆等主要体育设施位于此区域内。
国家体育场北路和科荟路间,龙形水系东侧为“文化科教区”,赛后开放的中国科技馆新馆、规划中的中国美术馆新馆、中国国学中心等科教文化设施设置在这一区域。
国家体育场北路和科荟路间,龙形水系西侧为“特色商业区”,国家会议中心、北辰洲际酒店、下沉广场商业区、以及正在建设中的瞭望塔位于此区域。
科荟路与五环路间为“森林游憩区”,对应森林公园南区。
五环路以北为“生态康体区”,对应森林公园北区
颐和园安缦酒店
大院套小院
颐和安缦含蓄而低调的风格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尊重的基础上的,整
体院落风格与颐和园相谐调。
酒店内新建的建筑依照原址保
留,据说旧建筑的大部分曾经是清代德和园大戏楼的戏班子排演的地方,餐厅则是大臣觐见慈禧太后的等候室。
酒店改扩建部分仿照传统庭院修建,四合院、长廊和户外花园,无不充斥着中式美学。
采用了北京的四合院形制。
其实酒店内部
的格局也是大四合院套小四合院,宛若私家园林,也吻合了安缦一贯推崇的住家风格。
大堂/庭院酒廊、文化厅/图书室、池畔酒吧/雪茄吧、赏乐厅构成酒店内主要的轴线。
住店的客人从东门(即正门)而入,首先通
过由两头白玉石狮子把门的一个不起眼的大门,进门后看到的是传统的照壁,它可以循环酒店内部的“气”。
然后,顺轴线依次
进入。
四合院最深处是一个荷花池,池中有戏台,天气晴好的时候,酒店会安排琵琶、古筝等传统乐器的演奏。
整个环境的布置
营造出残荷夜色良辰美景的景象,这也是酒店可以渲染的休假之所,意图使住店的客人忘记北京城的喧闹和浮躁。
赏乐厅之后就
是错落有致的四合院套房了,都是传统的庭院布局
题目2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