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中西绘画为一冶的艺术家——潘玉良
- 格式:pdf
- 大小:4.60 MB
- 文档页数:3
国家美术典藏
图2 潘玉良 跪着的女人体白描 90.5cm×59cm 1952 中国美术馆藏
图3 潘玉良 梳妆女90cm×64cm
1961 中国美术馆藏图4 潘玉良 沉思79.5cm×64cm 1962 中国美术馆藏
图5 潘玉良 双人扇舞39cm×43cm
1955 中国美术馆藏
族文化身份一直保持着自觉意识。
在其1928年至1937年回国期间,对宣纸、毛笔的获得更加便利,加之浸润于国内文化氛围,又与张大千等人交往甚笃,这些都促进了她在中国画创新上的思考。
潘玉良毕生追求“合中西绘画于一冶”,在这一大的命题之下走出了自成一格的艺术道路。
这体现在她的三方面“自觉”之上。
首先,她虽然接受了学院派的写实主义教育,但与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写实主义画家不同,潘的艺术追求并非西方古典艺术传统,而是自觉选择了对后印象主义、野兽派
等现代主义艺术的偏重。
此外,她还自觉地
回归本民族传统,将西法所学融入东方的
材料、笔法和意境,创造出含蓄、丰美、柔
和的新造型与新气质。
同时,作为女性艺术
家,她有着明确的性别意识。
她创作的大量
女性人体画,呈现出不同于从“他者”视角
对自我身体的自觉观看。
在以上自觉意识的
前提下,潘玉良彰显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
格,为现代艺术、中西融合艺术做出了独有
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董松.潘玉良艺术年谱[M].合肥:安徽美术出
版社,2013:97.
约稿、责编:金前文、史春霖
扫码阅读栏目更多内容。
浅谈潘玉良中西绘画结合的艺术成就转载于才子城论文:潘玉良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也是她孜孜不倦不断追求绘画艺术创作的一生。
她的作品题材丰富,涉及到静物、人物、人体等,特别对静物(花)钟情,色彩明快、笔触奔放是她作品的闪光点。
在读其作品《白菊花》、《百合花》、《仡瓶》、《月季与扑克》中,不难发现这一点。
她常选择一些“小物件”、“小场景”来组成画面,忽视嫩积庞大、场面壮阔的事物。
反映出女性独有的创作视角和观察方法,以抒情写意的表达方式,抒发画家内心的主体情感。
这与中国文人画的创作风格有相同之处.引人中国画线条,不拘泥于形似,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精神与西方的绘画艺术。
这是画家潘玉良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
人体艺术创作中,她也将花卉纳入画面。
使人与瓶花相映成趣,以此来增添画面的装饰美感。
值得一提的是,潘玉良笔下的人体大胆展现女性的美,注重对女性身体曲线的深入刻画,秀美灵逸、坚实饱满。
准确把握女性部位特征,如臀部、背部的描写,或曲或躺、或弓或背,似随意舒展,似有意隐藏,运用女性特征符号传达出女性主体意识。
甚至由自己充当模特,但在具体的画面中。
我们似乎看不清模特的面部,采用了虚化的手法.这无疑说明,在那个年代,画家想大胆突破封建思想又惧怕强大的封建力量,有所隐藏。
但作品《菊花与女人体》、《窗前女人体》、《纳凉》如一颗炸弹,炸醒了世人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彰显出女性敏感、脆弱、细腻的独特情感,使之成为最早关注女性生存状态的艺术家。
我们今天在博物馆看到的作品多数都是潘玉良在法国创作的静物、花卉、风景、人物、女人体等。
其中有她最著名的《自画像》、《蓝色房间里的裸女》等女人体,以及《郁金香双猫》、《银色的芍药花》、《曼陀铃与鹤望兰》、《报纸、梨子和红酒》等代表性作品。
从这些作品中解读出画家潘玉良的精神风貌,深深感受到画面中潜在的忧郁情感。
一代画魂——潘玉良作者:李婧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2期潘玉良,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原姓张,后随夫姓,改名潘玉良。
江苏镇江人,生于扬州。
潘玉良是民初女性接受新美术教育成为画家的极少数例子。
女性画家限于客观条件,要成功往往比男性困难,必须付出许多牺牲,才能成就事业,潘玉良即是这样的例子。
潘玉良毕业于巴黎及罗马美术专门学校,作品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曾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
1929年归国后,曾任上海美专及上海艺大西洋画主任,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
1937年旅居巴黎,曾任巴黎中国艺术会会长,多次参加法、英、德、日及瑞士等国画展。
曾为张大千雕塑头像,又作王济远像等。
潘女士为东方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画院之第一人。
纵观潘玉良的艺术生涯,可以明显看出她的绘画艺术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中萌生发展的。
这正切合了她“中西合于一治”及“同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之”的艺术主张。
对此,法国东方美术研究家叶赛夫先生作了很准确的评价:“她的作品融中西画之长,又赋于自己的个性色彩。
她的素描具又中国书法的笔致,以生动的线条来形容实体的柔和与自在,这是潘夫人的风格。
”她的油画含有中国水墨画技法,用清雅的色凋点染画面,色彩的深浅疏密与线条相互依存,很自然地显露出远近、明暗、虚实,色韵生动……她用中国的书法和笔法来描绘万物,对现代艺术作出了丰富的贡献。
1977年,这位旅居法国的一代画家逝世于巴黎。
遗作和遗物,已运回中国合肥市。
野菊花与线装书(1942)画面主体描绘桌上花瓶里的一束菊花,右侧画面有玉良常看的中式函套线装旧书和一个烟斗,左边绘有碟盘、火柴,前置香烟等物。
画面左下角有款:“玉良42”。
潘赞化和玉良早年寓居上海时即喜种植白菊花,白菊花对潘玉良客居欧洲后更有一份特殊的意义。
无论她在上海或客旅异国的四十载,都常以白菊花作为创作描绘的对象,藉景抒怀,以示洁身自好和对亲人、对祖国的怀念。
画面是一簇菊花与玫瑰,插在带有图案花纹的花瓶中。
女性画家的传奇—潘玉良女性画家潘玉良是中国早期的女性画家的杰出代表,其作品内容丰富,画种繁多,她的绘画艺术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段碰撞、融合中萌生发展的。
她用中国的书法和笔法来描绘万物,对现代艺术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标签:艺术;中西结合;东方神韵;影响潘玉良的绘画艺术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中萌生发展的。
她的油画充溢着活力,色彩浓艳厚重,用笔大胆泼辣,被人誉为“中国印象派第一人”,又将中国画的线条融入油画,赋予作品以东方神韵。
金秋十月,来到合肥,有幸在安徽省博物馆看到了期待已久的女性画家潘玉良的画展。
在中国早期的女油画家中,潘玉良的画留存最多,主要作品有2000多件,如加上各种速写和草稿,其作品可达4000多件。
此次画展是历来展出较全面的一次,许多展品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如油画《春之歌》经过台湾著名油画修复大师修复后第一次展出,为目前见到的潘氏最大油画作品;展品内容更加丰富,陈列展品在以往油画、彩墨、国画、素描等基础上增加了色粉画、版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并一同展出了潘氏生前所穿旗袍、展览海报、获奖证书及大量的生活照片等相关资料,能够全景式地反映出潘玉良的艺术人生,看过以后获益良多。
在中国早期的油画家中,女性油画家并不多见。
如同年代的女性油画家有方君壁,关紫兰,丘堤,蔡威廉,潘玉良等,这些女性画家用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及追求,表现着那个时代的女性价值。
但在这个时期的女画家,作品留存都比较少,除方君壁多次举办画展外,只有潘玉良留世的作品较多,对绘画届的影响最大。
潘玉良原名张玉良,自幼父母双亡,一度被迫堕入青楼,18岁从良。
后在陈独秀、刘海粟的鼓励下,开始学画,并在1918年以素描第一名、色彩高分的成绩考进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师从朱屺瞻、王济远学画。
1921年,她考取了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毕业后又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与徐悲鸿共同受教于法国学院派画家西蒙、达仰教授。
1925年完成学业后又在罗马国立艺术学院学了一年绘画和两年雕塑。
民国女画家潘玉良的艺术人生作者:周龙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潘玉良是我国旅法最早的著名女画家,她先为青楼女子,后是小妾,人生充满了苦难和艰辛却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旅法油画家所绘的油画是融汇中西的绘画风格,是油画民族化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潘玉良的艺术一直受着情感的影响,通观她的绘画,总是萦绕着一丝惆怅,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人生经历造成的她孤单、忧郁的心绪。
了解她绘画的艺术风格与作品中的哀愁情绪,阐述了一代女画家的精神面貌及其绘画风格的成因。
关健词:坎坷人生绘画风格思乡情绪潘玉良,又名张玉良。
189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平民家里,一岁时丧父,两岁时姐姐死了,8岁时惟一与她相依为命的妈妈也不幸离开了人世,孤苦伶仃的她被舅舅收养。
14岁那年,被舅舅卖给了芜湖县城的怡春院,当了雏妓。
张玉良个性独立,才艺双全,她孤独寂寞的心灵渴望着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崭新的生活。
后来她遇到了改变了她一生命运的男人——芜湖盐督潘赞化,潘对她的身世非常同情,替她赎身并納她为妾。
玉良天性对色彩敏感,喜欢画画,在潘赞化的鼓励和大力支持下,潘玉良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之旅。
为了报答丈夫对自己的恩情,她把自己改姓潘,开始了自己全新的人生。
潘赞化的大夫人,对于这个突然闯入她的生活、与她争夺丈夫的女子,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事事百般刁难,稍有不从便为难潘赞化。
为了不使潘赞化为难,潘玉良只有隐忍和退让,把全部的心血投到自己所热爱的画画当中。
1921年留法勤工俭学兴起,潘玉良通过考试留法深造,成为里昂中法大学的第一批学生。
凭着绘画的天分和勤奋,两年后她又成为巴黎国立美术专门学校油画班的插班生,与大名鼎鼎的徐悲鸿同学。
从青楼女子到小妾,从美术学校的学生到欧洲留学,每一次的变化,都是她人生的一个质变。
潘玉良在法国巴黎学油画的同时,又去了意大利学习雕塑,她希望能够创立起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927年她的习作油画《裸体》获意大利国际美术展览会金奖,这次获奖奠定了潘玉良在画坛的地位。
关于潘玉良的介绍潘玉良(1895—1977年),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
1921年考得官费赴法留学,先后进了里昂中法大学和国立美专,与徐悲鸿同学,1923年又进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
潘玉良的作品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曾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
1929年,潘玉良归国后,曾任上海美专及上海艺大西洋画系主任,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
1937年旅居巴黎,曾任巴黎中国艺术会会长,多次参加法、英、德、日及瑞士等国画展。
曾为张大千雕塑头像,又作王济远像等。
潘女士为东方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画院之第一人。
1简介潘玉良,原姓张,后随夫姓,改名潘玉良,又名张玉良,字世秀,安徽桐城人,189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
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
幼年时就成了孤儿,14岁被舅舅卖给了妓院作歌妓,17岁时被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赎出,纳为小妾,改名潘玉良,居住在上海乍浦路。
热爱艺术的她,于1918年考进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朱屺瞻、王济远学画。
1925年她以毕业第一名的成绩获取罗马奖学金,得以到意大利深造,进入罗马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学习油画和雕塑。
1926年她的作品在罗马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荣获金质奖,打破了该院历史上没有中国人获奖的记录。
潘玉良是民初女性接受新美术教育成为画家的极少数例子。
潘玉良,画家、雕塑家。
毕业于巴黎及罗马美术专门学校,作品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曾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
纵观潘玉良的艺术生涯,可以明显看出她的绘画艺术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中萌生发展的。
这正切合了她"中西合于一治”及“同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之”的艺术主张。
对此,法国东方美术研究家叶赛夫先生作了很准确的评价:“她的作品融中西画之长,又赋于自己的个性色彩。
她的素描具有中国书法的笔致,以生动的线条来形容实体的柔和与自在,这是潘夫人的风格。
她的油画含有中国水墨画技法,用清雅的色凋点染画面,色彩的深浅疏密与线条相互依存,很自然地显露出远近、明暗、虚实,色韵生动……她用中国的书法和笔法来描绘万物,对现代艺术已作出了丰富的贡献。
论潘玉良“合中西于一冶”的绘画风格作者:黄燕燕来源:《丝路艺术》2017年第04期摘要:潘玉良是我国著名的女画家,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国画和西方现代绘画的专研,她经过不断的探索,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
本文将从人体画、静物画、生活小品和自画像等这些方面来浅谈潘玉良作品中所体现的“合中西于一冶”的绘画风格。
关键词:潘玉良、绘画风格、绘画语言潘玉良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难得的人物,历经艰辛最终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女画家,她4000多幅绘画显示了她对绘画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祖国和家乡的眷恋。
她顽强的艺术生涯、坎坷的生活境遇和丰富的绘画成就,使人们深受感动。
潘玉良受到西方绘画观念的影响下画了大量有关女性人体的作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遭受了很多流言蜚语。
从初学者的作品到晚年成熟的绘画风格,她的作品融入了西方造型基础,同时也加入了中国画线条的魅力,画出身材丰满匀称,动作活灵活现,充满无限活力,她对女性人体的表达所用的曲线充满了柔情。
(一)人体画潘玉良最主要的绘画题材是女人体,她画笔下的女人体具有独特的风格。
通常用流畅的黑线勾起人物的外轮廓,衬托出厚重的颜色,创造出人体的量感和肌理。
有时她也用水彩画人体,然后用水墨画线来强调动态的姿态。
在构图上,她保留了中国画中白色空间的概念,但在白色空间的部分,她用笔画或交错的笔画来填充空间。
从女性的裸体中,看到的是生命的力量和尊严,用精致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优雅安静的女性裸体,然后表现身体的结构和纹理与光的颜色,背景部分使用纯净的复色,成功的把写意精神和中国水墨画的纹理巧妙地融入到她创作中,表现出一种内在精神和富有极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潘玉良1946年创作《橱窗前的女人》,是后印象派、野兽派和其他西方现代艺术流派的结合。
在作品中,女性的右手触碰她的头,倚靠在靠垫上,仿佛刚刚睡着。
描述非常细腻,突出了女性身体的曲线张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窗槛左边画了一个正在沉思女人体雕像,其透漏出潘玉良情感的一种暗示与隐喻。
艺术论坛Arts circle 美术界ARTS CIRCLE 2011/12墨彩流思TEXT /王迪——浅谈潘玉良彩墨人体画的艺术特色近距离观看画家潘玉良的作品真迹,倍感震撼。
虽然有关潘玉良生平和绘画的评论已不胜枚举,但是从绘画技术和画面构成的角度深层解读她的彩墨人体画,仍有入微的体会。
近代以来,中国画领域堪称大师的画家中一部分是学过西画的,远如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近有吴冠中、黄永玉等。
在我看来潘玉良的绘画艺术可以与一流的男性画家比肩。
除她那些色彩浓郁、表象性极强的油画作品以外,那些融合了西方绘画观念且独具东方情致的中国画是不容忽视的。
尤其,潘玉良在旺年时期创作的彩墨人体更加深化了她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1942年后,潘玉良开始用毛笔和墨彩在宣纸、毛边纸和桑皮纸上进行彩墨创作。
50年代后是潘玉良艺术风格趋近成熟时期,纵观她这一时期的作品,从画面的技巧上完全没有了早期向西方现代绘画潮流摹写的痕迹,风格独立,令人叹服。
这成就她终于抛开了性别身份,在画坛闪耀独立。
潘玉良在这一时期的大量彩墨画凸显了她艺术风格,这些作品一反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淡雅清寡,独具审美,其中彩墨人体堪称潘玉良彩墨绘画的珍品。
从《披花巾女人体》(1960年)和《女人体》(1963年)等作品中,可看到潘玉良彩墨的鲜明艺术特色:细腻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典雅素静的女裸体,后用淡彩点染出人体的结构和质感,背景用点彩和笔线来塑造。
潘玉良的彩墨人体,人体造型趋于写实,体量感强。
她成功地将中国的笔墨精神和西画的实体质感巧妙地融入彩墨画中,画面的艺术形象既秀美灵逸又坚实有力,一改中国传统绘画中女人体一贯展现的矫揉造作的传统图示。
潘玉良笔下的女性造型,展示了中国女性的丰腴健硕,追求美好人生的积极状态。
她笔下的女性造型曼妙中饱有力量,孤寂中蕴含希望,即便略带忧郁的面容也透露着果敢坚定。
画面构图饱满,人物形象占据整个画面,背景几乎没有过多罗列,人体直入观者眼帘。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071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05(下)侯韶鹏
(安徽博物院,安徽…合肥…230000)
摘 要:潘玉良是民国时期杰出的女画家,其艺术创作涉及领域较多,但彩墨画是最能体现其“合中西于一冶”的艺术主张。
文章分析了潘玉良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求学经历对其绘画风格的影响,并从其后期成熟的彩墨画作品中挑选几幅人物画和静物画,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剖释,探讨她是如何把西方绘画手法和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进行融合的。
关键词:潘玉良;时代背景;求学经历;彩墨画
1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西方现代艺术思潮涌入中国,中国艺坛上掀起了改良美术教育的热潮,中国传统文人画艺术也遭到冲击。
如新文化领军人物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中就提出“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说,坚定美术教育改革重要性。
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率先高呼美术革命,提倡“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以改良中国画”,对西方的写实画法大力推崇。
可见“借鉴西方,中西融合”已经成为当时绘画艺术教育的时代主题,推行新的美术教育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趋势。
“五四运动”以后,各种新式美术学校、西画社团在中国蓬勃发展,中外美术交流活动也趋于频繁,大量青年艺术家在这种开放、自由、多元化的环境下选择出国深造,积极探索国画新出路。
潘玉良不仅受益于这个时代,还成为中国美术改革运动的重要实践者之一。
2 主要求学经历
1917年,潘玉良在潘赞化的帮助下考上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因为对浴室洗澡人群以及自己的裸体进行素描习作,而备受非议。
为了寻求绘画技术上的进一步发展,在校长刘海粟的建议下,1921年潘玉良取得留学津贴赴法留学。
求学期间,先后在里昂国立美术学校和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就读,主攻素描和油画,学习了西方古典写实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等众多流派的风格与绘画技巧,为日后的作品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1928年学成回国,当时的中国艺术界中西文化碰撞、争鸣的学术气氛浓烈,潘玉良积极参与国内画展,受刘海粟、徐悲鸿等诸多名流指导,开始临摹和研习中国传统绘画。
在回国的十
年时间里,积累了一定的中国传统绘画基础,影响了后来的创作路线。
1937年,潘玉良借参加“万国博览会”和举办画展的机会,经过苏联和德国,再次赴法。
此时的潘玉良已经接受了中西艺术的共同熏陶,开始探索自己的绘画风格,寻求艺术突破。
3 “合中西于一冶”——彩墨画
潘玉良在白描、油画、彩墨画、雕塑、版画等诸多领域都有所涉猎,从她大量的作品倾向能看出来,她是一个追求进步和改变的艺术家。
而且她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从西方的“油画系统”逐步转换到一种东方式的表达,其中留下来的彩墨画最能体现她个人特色和“合中西于一冶”的艺术主张。
二次赴法后,潘玉良致力于研究和创作彩墨画作,她的彩墨作品是以毛笔、宣纸、国画颜料作画,在作品中融入西画的绘画技巧和构图方式。
尤其20世纪50年代后的彩墨作品,已经能熟练地运用野兽派的色彩表达、后印象派的点彩诸法,将西方画中光影处理手法施于中国画,作品整体风格和处理上都符合中国绘画审美特征,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已经趋于成熟。
如1954年创作的《读书女》(图1),画中是一个身着红衣、半裸坐在蒲团上的东方女性。
女子一只手抚在脖颈上,另一只搭在膝盖处,腰部微侧,低头看向手中的书籍,营造一种惬意舒适的感觉。
受西方古典艺术审美影响,潘玉良作品中的女性多为圆润丰满的体型,如图中的女子柳叶眉、丹凤眼,具有典型的东方女性面部特征,但一反传统国画中塑造人物单薄、纤细身形的方式,而采用富有变化和流畅的线条,刻画了一个身材饱满丰腴的东方女子。
身体轮廓简练精确,充满质感,下半身格外肥厚的腿部和坐着的姿势,使得整个画面看起来稳定而平衡。
人
【作者简介】侯韶鹏(1994—),汉族,安徽亳州人,本科,安徽博物院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学研究。
融中西绘画为一冶的艺术家
——潘玉良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cerch
072Vol.157
物的肌肤用大面积暖色平涂,画面显得坚实饱满,中国画的平面效果跃然纸上。
背景处理上,则打破了国画中传统的留白手法,通过擦染的方式晕染背景,画面的四角格外加深墨色,画面中心人物服饰和蒲团采用红色搭配,颜色明亮,和暗沉的背景色对比强烈,试图创造油画中光和色给人带来的感官效果。
1963年创作的《抚头女人体》(图2),背景上更是采用了西方油画的点彩技法,用大小不一
的色点和交错重叠的短线进行处理,试图制造油画那般的多层次,在画面中营造较为明显的明暗关系。
潘玉良“合中西于一冶”的主张不仅在人体彩墨作品中能体现出来,在静物作品上也有所体现。
如1966年创作的《捕捉之前》(图3),近处的麻雀线条清晰细腻,给人以真实紧绷的质感;而远处的猫笔触洒脱自然,线条简
单虚化,通过若有若无的细线勾勒轮廓,给人一种蓬松自
图1 《读书女》
图2 《抚头女人体》
图3 《捕捉之前》图4 《双人舞》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073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05(下)然的感觉,这种近实远虚的处理使画面看起来十分有空间感。
另一个处理就是画面的中心位置,瓶中红白相间的花束用大块的红白色块填涂,最靠前的白色花朵轮廓线自然地隐藏于暗部的枝叶之中,通过这种明暗处理体现物体的远近。
潘玉良通过使用西洋画的处理手法,弥补中国画因为材料工具限制而光影效果和空间感差的缺陷,成功地将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和西画的实体质感融入到彩墨画中。
还值得一提的是,潘玉良创作的彩墨作品中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如绘画对象多为东方女性,题材也多以中国民族风情的活动为主(图4);在以花卉为主题的系列作品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的陶瓷花瓶和其他中国元素出镜率也极高(图5)。
这些都体现了潘玉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感。
潘玉良二次赴法期间,一
直拒绝加入法国国籍,并多次在家书中提及想要回到祖国大地。
但由于赴法期间国内形势复杂,其到去世都没能回到祖国。
病逝前嘱咐友人,自己要穿旗袍入殓,并且一定把她的作品设法运回祖国。
其生前的最后几幅作品之一的《临窗窥视女人体》(图6),表达了潘玉良对回归祖国深深的渴望。
潘玉良的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对艺术的追求,她的绘画艺术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中萌生发展的。
她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尝试突破已有的绘画风格,去探索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如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扬弃地发展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都是一个永不过时
的话题。
■
图5 《郁金香与唐诗》图6 《临窗窥视女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