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
- 格式:docx
- 大小:523.88 KB
- 文档页数:20
1.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而况:可译为“何况,况且”。
)2.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鸿门宴》译文: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3.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译文: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起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部的山谷,越过古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府。
)(至于:可译为“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4.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译文:诸侯们很害怕,共同结盟来设法削弱秦国:他们不吝惜珍奇的器具、贵重的宝物、肥沃的土地,用以招纳普天下的才士,“合纵”结成同盟,相互联成一体。
(相与:可译为“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5.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赤壁赋》译文:江水总是象这样不断地流去,但始终没有消失。
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但最终没有消损和增长。
(未尝:可译为“从来没有,不曾”)6.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译文:巫医、音乐师和各种手工业者,是所谓上层人士所不与为伍的,现在他们的聪明智慧反而不如这些人,岂不是值得奇怪么!(其……欤?:兼表反问)7.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译文:祝酒毕,说道:“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用来助兴的,请允许臣作剑舞!”(无以、无从:可译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8.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导学案班级:姓名:【真题演练】(2023新高考卷Ⅰ)襄子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
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
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武臣曰:“诺。
”(2022新高考卷Ⅰ)秦将伐魏。
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
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
”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方法指导】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一是忠于原文,力求做到信、雅、达;二是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
文言文“六字翻译法” :留、补、删、换、调、贯一、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书名、器物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例:⒈赵惠文王十六年⒉庐陵文天祥⒊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对点小练:1、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3、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4、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上)教学目标1.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五册文言文复习。
教学过程:教学课时:五课时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一、课前一练,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翻译:即使有精美的食物,不品尝也不会知道它的滋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好在哪里。
因此说,认真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教别人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知识上还存在迷惑不解之处。
知道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在教学时发现了自己有迷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进一步加强学识修养。
因此说:敎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啊。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1、标准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
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
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
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②换――替换。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的省略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桃源中人)一见到捕鱼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2.增补原文省略的谓语。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士气最盛,第二次(击鼓)士气会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会竭尽。
3.增补原文省略的宾语。
君与具来。
您和(他)一起来。
4.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不治将益深。
(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1.发语词“夫”等不译。
(例句加粗字)夫战,勇气也。
战斗,靠的是勇气。
2.倒装句标志“之”等不译。
(例句加粗字)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无意义的语气助词等不译。
(例句加粗字)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1.前置谓语后移的。
甚矣!汝之不惠。
你真是太不聪明了!(汝甚不惠!)2.后置定语前移。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大臣、官吏和人民,受到上等赏赐。
(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3.前置宾语后移。
何以战?凭什么战斗?(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从扬州回来。
(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1.人名、地名、年号等进行保留。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2.古今同义的字进行保留,多为名词。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皮都不存在了,毛要附着在哪里呢?五、扩就是扩展,一般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就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往往需要对每个字所表达的意思进行扩展。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2.能结合所学的文言知识准确翻译浅易文言句子
二、文言语句翻译方法
1、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㈡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1:请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哪些词语可用替换法翻译。
①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古今异义,实词)
译文: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译文:
2、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三)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2:请翻译下面的句子,原句有哪些词语可以用保留法翻译。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师说》)
译文: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过秦论》)
译文: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
如:①部分句首发语词(如夫、盖)。
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虚词。
③调节音节的虚词。
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翻译句子,并标明翻译时哪些词语可以不译出来。
①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译文: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译文: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异常也。
译文: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
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有时为了使句子衔接更好还要加上关联词。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
出来: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
译文:
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译文:
③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主谓倒装)
译文: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宾语前置)
译文: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定语后置)
译文:
6、文言文翻译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意译就是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文言文中的修辞,像比喻、借代、用典、夸张、互文、委婉等修辞可以意译。
例题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 比喻)
译文:
②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借代)
译文:蔺相如只不过凭借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多之上
③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夸张)
译文:
④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互文)
译文: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用典)
译文:
三、其他注意事项:
1.观照上下文语境,善于推断。
2.注意词义活用,译出活用现象
3.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
4.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
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去把握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5.熟记文言固定句式。
四、练习
1、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范乔邑人腊夕盗斫其树,人有告者,乔阳不闻,邑人愧而归之。
乔往喻曰:“卿节日取柴,欲与妻子相欢娱耳,何以愧为?”其通物善导,皆此类也。
译文:
2、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宗令封德彝举贤,德彝视事三年,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唯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夫君子之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其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之不能知,安可诬今人以无才。
”
3、将下面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
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
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
肯面从。
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也。
(《资治通鉴》)
①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
4、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则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①有一人欲依附,歆则难之。
译文:
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译文:
5、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朽而辕毁,无所可用。
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
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