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划分
- 格式:xls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16
中国地方行政区域级别划分
中国地方行政区域级别划分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地级市、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林区等。
这些级别的行政区域在中国的行政管理体系中各具不同的职权和责任。
省级行政区域是国家的基本行政区划单位,下辖地级行政区和县级行政区。
自治区在部分地区设立,具有一定的自治权力。
直辖市则是直属于国家中央政府管理的城市,具有和省级相同的地位。
特别行政区则是根据国家的特殊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设立的具有一定自治权的特别区域。
地级市和县级市是地级行政区的下一级,行使更加细化的行政管理职责。
县、自治县、旗、自治旗、林区则是县级行政区的各种不同类型。
这种多层级的行政区划体系,有利于国家的管理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在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域级别划分中,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发展重点。
例如,省级行政区域在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和管理权限,负责统筹本地区的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而地级市和县级行政区域则在更细化的层面上负责基层政务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则拥有更大的自治权和政策灵活性,能够依据具体情况制定和执行特定的政策措施。
这种多层级的行政区划体系有助于有效地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管理和各地区的差异化发展需求。
我国行政体系五级划分
中国行政体系五级划分是指按照行政区划的不同层次,将中国领土划分为五个不同的行政级别。
这五个级别分别是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乡级行政区和村级行政区。
1. 省级行政区:省级行政区是中国行政体系的最高级别,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
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撤销、更名需要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
省级行政区下面是地级行政区。
2. 地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包括地区、盟、自治州和市。
地级行政区的设立、撤销、更名和隶属关系的变更以及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需要国务院审批。
地级行政区下面是县级行政区。
3. 县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包括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县级市和市辖区。
县级行政区的设立、撤销、更名和隶属关系的变更以及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也需要国务院审批。
县级行政区下面是乡级行政区。
4. 乡级行政区:乡级行政区包括乡、民族乡、镇、街道、苏木和民族苏木。
乡级行政区的变更需要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乡级行政区下面是村级行政区。
5. 村级行政区:村级行政区包括行政村和社区。
村级行政区的变更需要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中国行政体系五级划分的法律依据是《行政区划管理条例》。
该条例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设立、撤销、更名需要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
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设立、撤销、更
名和隶属关系的变更以及自治州、自治县、设区的市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需要国务院审批。
自治州、自治县的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县、市、市辖区的行政区域界线的重大变更也需要国务院审批。
我国行政级别划分标准
我国的行政级别划分标准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行政区划制度来进行划分的。
我国的行政级别划分主要包括省级、地级、县级和乡级四个级别。
首先,省级行政区是我国行政区划的最高级别,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
别行政区。
省级行政区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管理权和财政收入。
在省级行政区内,还可以划分为地级行政区。
其次,地级行政区是省级行政区的下一级,包括地级市、地区和自治州。
地级
行政区在省级行政区的统一领导下,负责实施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
地级行政区下面是县级行政区。
县级行政区是地级行政区的下一级,包括县、自治县、市辖区和旗。
县级行政
区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层单位,负责基层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县级行政区下面是乡级行政区。
乡级行政区是县级行政区的下一级,包括乡、民族乡、镇、街道办事处等。
乡
级行政区是我国农村和城市的基层组织,负责乡村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总的来说,我国的行政级别划分标准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行政区划制度来进
行划分的,包括省级、地级、县级和乡级四个级别。
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共同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行政区划标准行政区划标准是国家对于地理区域划分的一种标准规范,用于统一各级行政区域的划分,方便行政管理和统计。
行政区划标准通常由国家统计局、国土资源部等相关部门制定,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以下是行政区划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
1.行政区划的层次划分:通常将行政区域分为国家级、省级、地级、县级四个层次。
国家级为最高层次,包括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等;省级为次高层次,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区等;地级为第三层次,包括地级市、自治州等;县级为最低层次,包括县、市辖区等。
2.行政区划的划分原则:行政区划的划分应符合以下原则:地理上的邻近性原则,即行政区划应考虑地理条件,使得行政区域相互邻接;行政上的连续性原则,即行政区划应保持行政区域的连续性,不产生隔离区域;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相适应原则,即行政区划应根据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划分,保持平衡;民族地区自治原则,即对于民族地区,应尊重其自治权力,保障其民族特色。
3.行政区划的命名原则:行政区划的命名应简明、具有地方特色和代表性。
命名上可采用地名、人物名、历史名等,同时应避免重名和混淆。
对于历史悠久的城市,可以保留其原有名称,对于新设的城市,应考虑地方特色或历史背景进行命名。
4.行政区划的调整原则:行政区划的调整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包括新增、撤销、划归等。
调整时应考虑区域的可行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情况等因素,保证调整后的行政区划更加合理、科学。
5.行政区划的管辖职责:行政区划的划分还涉及行政管理和管辖职责的划分。
不同层次的行政区划对应着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需要明确各级行政区域的职责划分和权限范围,保证行政管理的高效和规范。
行政区划标准对于国家统一行政管理、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行政区划的合理划分和调整,可以更好地适应国家和地方的发展需求,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推动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
同时,行政区划标准也为统计部门提供了便利,方便数据的收集和比较分析。
中国行政区划,自古至今历代多有变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目前中国的行政区划,规定:“第三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第三十一条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便于行政管理而分级划分的区域。
因此,行政区划亦称行政区域。
至2013年04月,全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86个地级市、15个地区、30个自治州、3个盟),285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857个市辖区、370个县级市、1455个县、117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4个特区、1个林区),40466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个区公所、7194个街道、19683个镇、13587个乡、1085个民族乡、106个苏木、1个民族苏木)。
(省以下行政区划单位统计不包括港澳台)经常沿用华东、华北、华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七大区的地理分布的说法,具体如下: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华东(上海、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华中(湖北、湖南、河南)、华南(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西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西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
(省以下行政区划单位统计不包括台湾)。
华北北京市,简称京,面积约1.7万平方千米,人口1262万人。
共有1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4个市辖区、2个县),322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40个街道、144个镇、33个乡、5个民族乡)。
市政府驻东城区正义路2号,邮编100001。
中国级别划分标准中国级别划分标准通常用于对中国各级行政区划进行分类,以进行统一管理和规划。
在中国,行政区划被划分为五个级别:省级、地级、县级、乡级和村级。
每个级别都有一定的权力和责任。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级别的划分标准。
1.省级(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是中国行政区划的最高级别,包括23个省(包括台湾省)、5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
省级行政区的划分标准包括:地理位置、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等。
省级行政区具有独立的立法、行政、司法和财政权力,负责本省或直辖市的整体管理和发展。
2.地级(地区、自治州、盟、计划单列市):地级行政区是中国行政区划的第二级别,包括333个地级行政区,包括22个地区、30个自治州、9个盟和3个计划单列市。
地级行政区的划分标准包括:人口规模、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自治能力等。
地级行政区负责本地区的整体管理和发展,除少数特殊地区外,地级行政区还可以设立市级行政区。
3.县级(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县级市、市辖区):县级行政区是中国行政区划的第三级别,包括2854个县级行政区,包括1471个县、117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370个县级市和844个市辖区。
县级行政区的划分标准包括:人口规模、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行政能力等。
县级行政区负责本县级行政区的整体管理和发展,除少数特殊地区外,县级行政区可以设立乡级行政区。
4.乡级(乡、民族乡、镇、街道办事处):5.村级(村、社区):村级行政区是中国行政区划的最低级别,包括多个村和社区。
村级行政区的划分标准主要根据人口规模和地理条件。
村级行政区负责本村级行政区的基层治理和社会服务。
总结起来,中国的行政区划分为五个级别:省级、地级、县级、乡级和村级。
每个级别都有明确的划分标准和职责,以实现行政管理的分层和分工,促进各级行政区的整体发展和社会稳定。
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民族文化。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发展国家,中国将其领土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区域。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行政区划体系,并详细讨论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地级行政区划和县级行政区划。
一、省级行政区划在中国,省级行政区划是最高级别的行政区划单位。
目前,中国共有23个省(包括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每个省都由省长领导,并设有省级政府。
省级行政区划通过人口、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的考虑而形成,并在国家政治、经济和行政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地级行政区划地级行政区划是一级行政区划单位,位于省级行政区划之下。
中国目前设有333个地级行政区,包括四个直辖市、22个省会城市、2个计划单列市和285个地级市。
地级行政区划一般由市长或市政府主导,并在本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事务上负责。
一些地级行政区划还可以设立经济特区或开发区,以吸引国内外投资并促进经济发展。
三、县级行政区划县级行政区划是中国行政区划中的最低一级单位。
县级行政区划包括地级市辖区、县、自治县、市辖区和自治旗,目前共有2833个县级行政区划。
县级行政区划的行政管理主要由县长和县政府负责,并在本地区的基层政府和服务提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县级行政区划还可以设立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等基层行政单位,以更好地管理本地区的公共事务。
中国的行政区划在许多方面也受到历史、地理、民族和经济条件的影响。
在中国的不同地区,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行政区划,如民族自治地区、边境地区和经济特区等。
这些特殊行政区划在保护少数民族权益、边境安全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中国的行政区划体系涵盖了省级、地级和县级三个层次。
每个层次都有相应的行政政府和官员负责管理和服务本地区的居民。
这种行政区划体系为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方式,也为全国各地的协作与合作提供了平台。
全地区参照表
注:一、由于在《标准互联规范V1.0》的行政区划采用的是旧版,现在(最新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截止2012年10月31日))
http://www.stats. /tjbz/xzqhd m/,将标准互联规范中的行政区划进行如下修改,使其与国家统计局网站一致:
1.按照最新的标准,“襄樊市”改为“襄阳市”,地区码“420600”不变。
2.按照最新的标准,“铜仁地区”地区码“522200”,改为“铜仁市”地区码“520600”
3.按照最新的标准,“毕节地区”地区码“522400二、对国家统计局中“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的处理:1.河南省的省直管县济源市:作为地市报送数据。
2.湖北省的省直管县仙桃市:作为地市报送数据。
3.湖北省的省直管县潜江市:作为地市报送数据。
4.湖北省的省直管县天门市:作为地市报送数据。
5.湖北省的省直管县神农架林区:数据归到“十堰”报送。
6.海南省的所有省直管县:数据归到海口去报送。
7.海南省的三沙市:数据归到海口去报送。
8.新疆的自治区直管县石河子市:作为地市报送数据。
9.新疆的自治区直管县阿拉尔市:归到“阿克苏地区”报送。
10.新疆的自治区直管县图木舒克市:归到“喀什地区”报送。
11.新疆的自治区直管县五家渠市:归到“乌鲁木齐市”报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