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地形篇案例
- 格式:docx
- 大小:378.60 KB
- 文档页数:3
孙子兵法第十一篇九地篇(上)同《地形篇》一样,本篇探究的重心也是军事地形,但两篇有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从战场作战的角度划分出六种地形,本篇则依据对“人情之理”的深入揣摩,从军队进入敌国的“为客之道”出发而划分出“九地”。
赵本学曰:“上篇《地形》之地,排兵布阵之地也,以宽狭险易言之。
《九地》之地,侵我所至之地也,以浅深轻重言之。
兵之所至,其地有九等,其法不同,大要皆本于人情。
善用兵者,深达人情之理,驭之以术,发之以机,则人可用而地不困。
《孙子》是篇,首序地法于前,次究人情于后,且复覆说而再申之,详悉周密,毫发无漏,其秘旨隐诀告人尽矣。
”可知本篇具有“本于人情”、“详悉周密”的特点。
本篇可以第六段开头“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为界,分为前后两大部分。
后一部分对前一部分的话题,再次给予层层展开、深入论述,故而呈现出赵氏所谓“复覆说而再申之”的特点。
“九地”分别指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
本篇第一段对“九地”的概念一一定义后,指出了在每种地形条件下应当采取的战术原则,即“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以上原则显然基于作者以下三种可贵认识:其一是重视士卒作战心态。
其二是凸显了趋利避害、化害为利的思想。
要抢先占据并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如争地、衢地,快速通过不利的地形如圮地,并要善于在不利的地形条件下扭转危局。
其三是军事斗争须辅以外交手段。
所谓“衢地则合交”,广交外援,争取同盟,以实现战略意图。
显然,在对“衢地”等地形的研究中,作者已脱离战术层面,而进入战略层面。
而这种较为宏观的战略视野,在文章其后对“为客之道”的探索中,得到了鲜明突出的呈现。
吴如嵩将本篇具有战略高度的用兵原则,依照文脉次序概括为以下八条:第一,面对强敌,必须打敌要害,一战而胜;第二,兵贵神速,攻无备,击不意;第三,投之死地,愚兵激士;第四,同舟共济,齐勇若一;第五,秘密开进,愚卒耳目;第六,威加于敌,其国可毁;第七,并敌一向,千里杀将;第八,秘密决策,隐蔽准备。
曹操注孙子兵法《地形篇》《地形篇》曹操曰:欲战,审地形以立胜也。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曹操曰:此六者,地之形也。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曰: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曹操曰:宁致人,无致於人。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曰:敌无备,出而胜之;敌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曰: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隘形曰: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曹操曰:隘,两山之间通谷也,敌势不得挠我也。
我先居之,必前齐隘口,陈而守之,以出奇也。
敌若先居此地,齐口陈,勿从也。
即半隘陈者从之,而与敌共此利也。
险形曰: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勿从也,引而去之。
曹操曰:地险隘,尤不可致於人。
远形曰: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曹操曰:挑战者,延敌也。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
凡此六者,非天之所灾将之过也。
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
曹操曰:不料力也卒强吏弱,曰弛。
曹操曰:吏不能统卒,故弛坏。
吏强卒弱,曰陷。
曹操曰:吏强欲进,卒弱,辄陷败也。
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
曹操曰:大吏,小将也。
大将怒之,心不压服,忿而赴敌,不量轻重,则必崩坏。
将弱不严,教导不明;吏卒无常,阵兵纵横,曰乱。
曹操曰:为将若此,乱之道也。
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曹操曰:其势若此,必走之兵也。
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
曹操曰:恩不可专用,罚不可独任;若骄子之喜怒对目,还害而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
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胜之半也。
《孙子兵法》第十地形篇,知地之形,用地之利是上将之道《孙子兵法》第十地形篇,地有六形,知地之形,用地之利;能料敌制胜,是上将之道。
地有六形,分别是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险形、远形六种。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这段话意思是说,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
正确判断敌情,积极掌握主动,考察地形险恶,计算道路远近,这些都是贤能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
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能够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失败。
孙武子雕塑至于六形的详解,依次如下:通形,即地势平坦,四通八达的地形;挂形,即地势复杂,山高坡陡的挂碍地形。
支形,即敌我双方对峙相持,皆不利的断绝地形;隘形,即道路狭隘,无法多人通行的地形。
险形,即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远形,即敌我双方相距甚远的集结地形。
这六种迥然不同的地形,对战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做将帅的只有战前考察地形,对战局了然于胸,才能驾驭复杂地形,出奇制胜。
公元233年,魏明帝年间,魏将满宠上疏说:“合肥城南临河湖,而北面远离寿春,东吴的军队要是围攻它,可以凭借水势;我军要去救援,则需首先打败敌人主力,才可解围。
”“由此看来,那个地方是敌人容易攻打,我军却难于救援;因此应把合肥城内的守军西移三十里。
那里地势险要,可以依靠,若新建一座城池来固守,将把敌人彻底阻断。
”护军将军蒋济反对这种做法,他认为:这既是向天下显露虚弱,又是望见敌人的烟火就毁坏城池,实质上是敌人还没来进攻,就自先拔营弃寨。
因此,魏明帝没有采纳满宠的建议。
满宠其后又上疏说:“孙子说,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形实不必相符;还要会用假象欺骗敌人,我们移城以示害怕,正是制造假象引诱敌人。
”这一次,尚书赵咨很认同满宠的建议,觉着此计能为国家长久打算,最后魏明帝下诏移城。
孙子兵法配图就在移城的时候,孙权亲自率军渡江,本想围攻新城(在合肥西北),但因新城远离水边,所以二十多天没有采取行动。
孙子兵法成功的案例以孙子兵法成功的案例为题,列举如下:1. 周瑜的火攻计策:在三国时期,孙权的将领周瑜利用孙子兵法中的“火攻”计策成功击败了敌方曹军。
他利用风向和地形的优势,在敌军船队上放火,造成曹军混乱,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2. 罗马帝国凯撒大帝的战略:凯撒大帝是罗马帝国的伟大将领,他在战争中采用了孙子兵法中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原则。
他利用偷袭、迂回等战术,成功征服了许多领土,使罗马帝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3. 蒙古帝国成吉思汗的征战策略:成吉思汗作为蒙古帝国的创始人,他的征战策略充分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原则。
他通过情报搜集、联合作战等手段,成功征服了亚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4. 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华盛顿将军: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华盛顿将军采用了孙子兵法中的“虚实相生”原则。
他利用追击、诱敌等战术,成功击败了英国军队,最终使美国获得了独立。
5. 德国元帅曼斯坦的坦克战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元帅曼斯坦采用了孙子兵法中的“兵不厌诈”原则。
他通过快速机动、集中兵力等手段,成功地打破了法国的防线,使德军迅速占领了法国。
6. 英国首相邱吉尔的战略决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邱吉尔采用了孙子兵法中的“以守为攻”原则。
他通过坚守英国本土,与德国展开激烈的空战,成功地击退了德军的空袭,保卫了英国。
7. 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外交战略:尼克松采用了孙子兵法中的“以逸待劳”原则,通过与中国的接触,成功地打破了中苏关系,使美国在冷战时期取得了重要的外交胜利。
8.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改革策略:撒切尔夫人采用了孙子兵法中的“众擒敌寡”原则,通过大规模的改革措施,成功地改革了英国的经济和社会制度,使英国重新恢复了国际地位。
9. 美国总统里根的军备竞赛策略:里根采用了孙子兵法中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原则,通过军备竞赛来削弱苏联的经济实力,最终使苏联在冷战中崩溃。
10. 迪拜的经济发展策略:迪拜采用了孙子兵法中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原则,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化经济政策,成功地将迪拜打造成一个全球金融和商业中心。
孙子兵法形篇例子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军事典籍之一,其中的形篇涵盖了战
争中的战场布阵、军队编制和战争准备等内容。
以下是一个形篇的例子,展
示了如何根据敌我双方的实力和地形条件来选择最佳的战场阵势。
假设敌我双方正在一片起伏的山地展开战争,我方拥有优势的弓箭手和
擅长山地作战的轻装步兵,而敌方则以重装步兵和近战武器为主。
根据《孙子兵法》中形篇的原则,我们需要结合敌我双方实力和地形条
件做出合理的布阵决策。
首先,我们应该选择一个地势高且视野开阔的山头
作为据点,以便尽可能掌握战场全局。
其次,我们应该将弓箭手布置在山坡上,以利用高处的优势射击敌人,并利用地势遮挡自己的身形,降低敌方的
命中率。
同时,我们可以在山坡下设置伏兵,以待敌人接近后进行突袭。
考虑到敌方的重装步兵在山地行军较为困难,我们可以利用地形的优势,设置陷阱和障碍物,以阻挡敌军的前进速度,并给我方提供更多机会进行远
程打击。
我们还需要注意战场上的战术调整。
如果敌方派出骑兵进行迂回包抄,
我们可以及时调整阵型,将原本背靠山头的部队转向山腰,以避免敌人的包围。
同时,我们的指挥官应灵活运用掩护和迎击战术,使敌方在山地中行动
艰难,陷入被动局面。
《孙子兵法》形篇中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的战术,并充分利用地形和敌我双方实力的差异来取得优势。
通过合理的布阵和战术
调整,我们可以在山地战争中取得更好的战斗效果,最终获得胜利。
孙子兵法第十篇地形篇(上)“知地”是本篇的重要题旨之一。
《行军篇》与本篇虽均研究地形,却角度有别,前者是从行军过程中“处军”的角度,而本篇则是从战场上“对敌作战”的角度。
第一段首先提出了“通者”、“挂者”、“支者”、“隘者”、“险者”、“远者”六种地形概念,继而揭示了在不同地形条件下所应采用的战术原则。
前三种地形是从敌我双方进出往来方便与否加以区分命名的;后三种则分别是从狭窄、安危、远近的角度命名的。
作者强调,以上六种地形的探究,实属“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第三段进而指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若在制定对敌战术时,用兵者不知“地”,不懂得地形作为“兵之助”的重要价值,不能根据地形“险厄远近”的不同,机智灵活地运用相应的战术,便难免沦为败军之将。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这是孙子对军事将领的谆谆告诫。
“地”是《计篇》中的“五事”之一,在战前“庙算”环节,“天地孰得”是考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指标。
然而,关于“天地孰得”的具体考量内容,《计篇》却语焉不详。
本篇、《行军篇》以及《九地篇》对各类地形的研究,为人们筹算“地”之“孰得”提供了各种路径,可视为是对《计篇》“地”论的展开与深化。
本篇末尾有警句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要求将领具备“四知”,即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的能力。
陈启天曰:“本篇始终以将为言焉。
为将者能先知此四者,然后乃可开始战斗,以求全胜。
然则本篇之要义也。
”他还指出:对于以上“四知”,本篇并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有所侧重,“知彼知天之事,已见于他篇,故本篇不甚详。
本篇所详论者,则以知地为主,而知己次之。
虽以《地形》名篇,而实不仅论地形也”。
的确,除了“知地”之外,本篇的另外一大题旨是“知己”。
对于将领而言,“知己”的关键是清楚自己的弱项,极力避免“六败”。
“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以上“六败”的出现,究其缘由,“非天之灾,将之过也”,是将领用兵不当,特别是治军带兵出现重大失误造成的。
《孙子兵法》九地篇(1)本篇中作者将作战地域划分了九种不同的类型,并针对不同地域特点而提出用兵的原则。
与上一篇的地形篇相比,地形篇所述主要体现在地形对战术层面,如排兵布阵的影响,而本篇中的“地”更多地侧重于其对军队精神层面以及战略角度考虑所存在的影响。
【原文】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qú】地,有重地,有圮【pǐ】地,有围地,有死地。
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译文】孙子说:按照用兵的法则,军事地理可分为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和死地九种。
其中,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之地,称为散地。
在敌国边境浅近纵深作战的地区,称为轻地。
敌我双方谁得到对谁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
敌我双方都可以前往的地区,叫做交地。
周围有多个诸侯国相毗邻,谁先到谁就可以获得其他诸侯国援助的地区,叫做衢地。
深入到敌国腹地,背后有敌人众多城池的地区,叫做重地。
类似于山林、险阻以及沼泽等这样难以通行的地区,叫做圮地。
军队可以用来行军的道路狭窄,退路迂回且遥远,敌军可以用少击多的地区,叫做围地。
快速行动才能生存,否则易遭全军覆灭的地区,叫做死地。
【注析】衢【qú】原义为四通八达的道路;圮【pǐ】本义为毁;塌坏,坍塌。
此段落孙武只是将战地分为了九种,虽然给了各自的定义,但并未统一对其进行划分的标准。
也就是说,作者虽未说明,但他的这种划分,不是按照同一标准进行的。
这也就意味着从逻辑学角度来看,他的划分并不严密,其不足之处在于因此所造成的在实际运用之时,会不可避免地可能会存在两个或多个属概念间的交叉,如既是圮地,又是围地等。
孙子兵法六种地形实例
1. 平原地形:在平坦的地面上进行作战,可以利用广阔的地势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如古代中国的长平之战就是在平原上进行的。
2. 山地地形:山地地形通常具有复杂的地形和地势,可以利用地势的高低差进行防守或者进行山地游击战,如二战时期的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就是在山地地形中进行游击战。
3. 河流地形:河流地形通常具有天然的防御优势,可以利用河流进行水战或者设置水阻,如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就是在长江上进行的。
4. 湖泊地形:湖泊地形通常具有湖面广阔、水深较大的特点,可以利用水面进行舰船战或者设置水阻,如南宋的宣和海战就是在太湖上进行的。
5. 沙漠地形:沙漠地形通常具有高温、干旱、沙尘暴等特点,可以利用环境的恶劣条件进行迂回包围或者进行游击战,如二战时期的北非战场就是在沙漠地形中进行的。
6. 城市地形:城市地形通常具有高墙、窄巷等特点,可以利用建筑物进行防御或者进行城市游击战,如二战时期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就是在城市地形中进行的。
“中国青年”迎娶”欧洲公主”,天时地利人和的相遇
------吉利完美并购沃尔沃
一核心思想:
1.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2.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总结: 全知而慎战,慎战而全胜.
二案例介绍
2010年3月28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在沃尔沃所在地瑞典哥德堡与福特汽车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以18亿美元的代价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相关资产。
作为中国汽车业最大规模的海外收购案,吉利上演了一出中国车企“蛇吞象”的完美大戏。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评价说:“这如同一个农村来的穷小子追求一个世界顶级的明星,这是一场盛大的跨海婚礼。
”
三案例分析
知己知彼,胜乃不殆:
知彼:
沃尔沃轿车的全球销量由2007年的458,323辆降至2008年的374,297辆,又
再降至2009年的334,808辆。
2008年同比下降18.30%,2009年10.6同比下
降10.60%.由此图可知,在金融危机之前,沃尔沃的亏损还不是很严重,但金融
危机使沃尔沃的销量雪上加霜.其亏损程度主要在2008年第三、四季度,2009年
第一季度加重,利润率最低时达到-22.72%。
严酷的国际背景带来的经济高压使
福特急于放低身价出售沃尔沃.
知己:
1.虽然国际金融风暴对我国的经济有一定影响,但是风暴并没有伤到我国经济的筋骨,只是
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吉利汽车公司汽车销量保持迅速增长,吉利战略转型不断深入.从销售情况看,吉利的发展形势令人鼓舞.2008年吉利汽车国内销量22万多辆,相比2007年依然有一定增长,吉利的增长远远高于行业涨幅.
2.吉利从2007年开始战略转型,提出不打价格战,要以品牌,技术,品质,服务赢市场,要造最安
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若能完成此次收购恰好能弥补吉利在技术上的不足.
3.吉利的低成本优势巨大,而且吉利在2007年之前,公司的发展战略就是”要造老百姓买得
起的好车”,此时吉利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低成本,低售价.
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任何企业参与跨国并购的过程都是复杂的,取得并购成功的关键在于把握天时和地利。
当前的国内国外的经济环境,便是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的天时和地利.
天时:金融危机创造了历史机遇。
实际上,吉利早在2007年9月就开始申请并购沃尔沃,并通过太平洋汽车公关咨询公司与福特保持日常联络。
2008年吉利组织了包括富尔德律师所、德勤会计师行、罗斯柴尔德银行在内的项目团队,正式开始运作并购沃尔沃项目。
但此时的福特一方面正忙于出售路虎和捷豹,无暇顾及沃尔沃,另一方面对金融危机的认识不够,无心卖掉自己的技术重心沃尔沃。
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全面侵袭,美国2008年的汽车总销量同比下降18%,福特的汽车销量更是下降21.8%,亏损146亿美元,其中沃尔沃的亏损约为15亿美元,而且已经是连续三年严重亏损。
这促使福特开始以“一个福特”的理念对自身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而卖掉于1999年耗资高达64亿美元收购的沃尔沃的全部股权,就成为其降低成本、减少债务、改善财务状况、重新实现盈利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
但此时的福特发现,金融危机已经使得全球大型车企无力竞标沃尔沃,因而福特不得不重新考虑吉利,并于2009年10月28日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的优先竞购方,随后双方展开了深入谈判。
地利: 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需求提供后盾。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全球豪华车市场大幅萎缩,奔驰和宝马等一线豪华车的年销量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而此时中国的豪华车市场却以超过40%的增速高速增长。
沃尔沃2009年在华销量超过2.2万辆,全年销量增长超过80%,其中12月份的单月销量增幅更是高达121%。
进入2010年以来,沃尔沃在中国市场依然保持着迅猛增长的势头。
据该公司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1~5月,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增长了108%。
因此,对于沃尔沃来说,若想尽快扭亏为盈,选择吉利显然是个明智的抉择。
人和: 就是与政府的关系。
一方面是来自地方政府的支持。
对于吉利来说,这几年在全国几个生产基地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这次收购的融资过程中,地方政府也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另一方面还包括来自中央层面的鼓励与首肯。
今年两会期间,国家主席胡锦涛还接见了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给了李书福很大的鼓励。
四案例阐发
充分利用好各种客观条件,实现企业的发展和飞跃.
知彼----了解对手知己----熟悉企业知天----把握机遇知地----懂得地利
了解你的对手,分析自己的能力,优点,弱点.了解天时和地利,借势而为,伺机而动.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胜利才会有完全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