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曼散射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107.68 KB
- 文档页数:22
相干拉曼散射相干拉曼散射是一种非弹性散射现象,它是指当光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光的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相干拉曼散射的研究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干拉曼散射的基本原理是光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光线照射到物质上时,部分光被散射,其中一部分光的频率发生了变化。
这种频率变化是由于光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
相干拉曼散射可以通过测量散射光的频率变化来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反应等。
相干拉曼散射的频率变化是由物质分子的振动引起的。
物质分子在光的作用下会发生振动,这些振动会导致散射光的频率发生变化。
相干拉曼散射的频率变化与物质的振动频率有关,通过测量散射光的频率变化可以获得物质的振动信息。
相干拉曼散射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物理学领域,相干拉曼散射被用于研究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通过测量散射光的频率变化,可以获得材料的振动信息,从而了解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在化学领域,相干拉曼散射被用于分析化学物质的成分和反应过程。
通过测量散射光的频率变化,可以获得化学物质的振动信息,从而确定化学物质的成分和反应过程。
在生物学领域,相干拉曼散射被用于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测量散射光的频率变化,可以获得生物分子的振动信息,从而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相干拉曼散射的研究还有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相干拉曼散射的信号很弱,需要使用高灵敏度的光学设备进行测量。
其次,相干拉曼散射的信号还会受到背景噪声的干扰,需要进行信号处理和噪声抑制。
此外,相干拉曼散射的理论模型复杂,需要进行数值计算和模拟分析。
相干拉曼散射的发展和应用为我们深入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通过测量散射光的频率变化,我们可以获得物质的振动信息,从而揭示物质的内在规律。
相干拉曼散射的研究还有很多潜在的应用,可以用于材料的表征、化学反应的研究、生物分子的分析等领域。
相干拉曼散射是一种非弹性散射现象,通过测量散射光的频率变化可以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反应等。
SERS 的物理类模型物理类模型致力于阐释金属表面局域场的增强,它的主要代表包括表面电磁增强模型和镜像场模型。
1、表面电磁增强模型(Electromagnetic Enhancemant Model ,简记为EM )表面电磁增强模型[5~7]又可称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模型,它认为一个吸附在金属表面的分子的诱发偶极矩是通过金属椭球由入射场和散射场共同产生的。
对于椭球比光波波长小的情况,在频率与偶极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时,散射场比入射场大,这可以看作是椭球外部空间的场密度的影响。
因此拉曼散射场会与金属颗粒的强散射场引起的金属颗粒表面的等离子体振荡发生共振,这种共振的结果使振荡分子产生了非常大的能量。
如图2-1所示,把一个可以看成经典电偶极子的分子放在球形金属颗粒外的r 'ρ处,以频率为ω0的平面波照射,分子偶极子会产生频率为ω的拉曼散射,其偶极矩为:),(),(00ωαωr E r P P ρρρρ•'=' (2-1)这里的α'是分子的拉曼极化率而P E ρ包括两部分:),(),(),(000ωωωr E r E r E LM i P '+'='ρρρρρρ (2-2)其中i E ϖ是入射场的场强,LM E ρ是用Lorenz-Mie 理论计算获得的散射场场强。
在观察点r ρ处与拉曼散射相关的电场由下式给出),(),(),(ωωωr E r E r E sc dip R ρρρρρρ+=(2-3)图2-1 纳米颗粒表面增强散射示意图其中,dip E ρ是球形颗粒不存在时振荡偶极子P ρ发射的场,sc E ρ是由球形颗粒产生的必须满足频率ω的边值问题的散射场。
拉曼散射的强度R I 是远场振幅R E ρ的平方:2/)ex p(),(lim r ikr r E I R kr R ωϖϖ∞→=,增强因子G 定义为0R R I I G =,其中0R I 是在金属球形颗粒不存在时的拉曼强度。
拉曼光谱拉曼谱是以印度物理学家拉曼(C.V.Raman)命名的一种散射光谱.1928年拉曼和克利希南(K.S.Krishnan)在研究单色光在液体中散射时,不仅观察到与入射光频率相同的瑞利散射,而且还发现有强度很弱,与入射光频率不同的散射光谱.同年,前苏联的曼迭利斯塔姆和兰兹贝尔格在石英的散射中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这种新谱线对应于散射分子中能级的跃迁,为研究分子结构提供了一种重要手段,引起学术界极大兴趣,拉曼也因此荣获193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由于拉曼光谱很弱,受当时光源和检测手段的限制,它的发展曾停滞了一段时期.19世纪60年代激光技术的出现使拉曼光谱得以迅速发展,再加上近年来发展的高分辨率的单色仪和高灵敏度的光电检测系统,使拉曼光谱学进入崭新的阶段,应用领域遍及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利用各种类型的材料作为散射物质,几乎都可能得到相应的拉曼谱.这种新型的实验技术正日益显示其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了解激光拉曼光谱仪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了解拉曼散射的原理及其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测量典型的CCl4拉曼散射谱。
一、实验原理当一束单色光入射在固、液或气态介质上时,从介质中有散射光向四面八方射出.散射光中较强的是瑞利散射,其频率与入射光频率ν0相同,其强度和数量级约为入射光强的10-4~10-3.除瑞利散射外还有拉曼散射,拉曼散射的散射光频率ν与入射光频率相比有明显的变化,即ν=ν0±|Δν|,其强度数量级约为瑞利散射的10-8-10-6,最强的也只是瑞利散射的10-3.瑞利线ν0长波一侧出现的散射线ν=ν0-|Δν|称为斯托克斯(Stokes)线,又称为红伴线;把短波一侧出现的ν=ν0+|Δν|称为反斯托克斯(anti-Stokes)线,又称紫伴线.斯托克斯线比反斯托克斯线通常要强一些.散射光频率ν相对于入射光频率ν0的偏移,即拉曼光谱的频移Δν,是拉曼谱的一个重要特征量.散射线的±|Δν|相对于瑞利线是对称的,而且这些谱线的频移Δν不随入射光频率而变化,只决定于散射物质的性质.换句话说,在不同频率单色光的入射下都能得到类似的拉曼谱.拉曼散射是由分子振动,固体中的光学声子等元激发与激发光相互作用产生的非弹性散射。
SERS 的物理类模型物理类模型致力于阐释金属表面局域场的增强,它的主要代表包括表面电磁增强模型和镜像场模型。
1、表面电磁增强模型(Electromagnetic Enhancemant Model ,简记为EM )表面电磁增强模型[5~7]又可称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模型,它认为一个吸附在金属表面的分子的诱发偶极矩是通过金属椭球由入射场和散射场共同产生的。
对于椭球比光波波长小的情况,在频率与偶极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时,散射场比入射场大,这可以看作是椭球外部空间的场密度的影响。
因此拉曼散射场会与金属颗粒的强散射场引起的金属颗粒表面的等离子体振荡发生共振,这种共振的结果使振荡分子产生了非常大的能量。
如图2-1所示,把一个可以看成经典电偶极子的分子放在球形金属颗粒外的r ' 处,以频率为ω0的平面波照射,分子偶极子会产生频率为ω的拉曼散射,其偶极矩为:),(),(00ωαωr E r P P ∙'=' (2-1)这里的α'是分子的拉曼极化率而P E包括两部分: ),(),(),(000ωωωr E r E r E LM i P '+'=' (2-2)其中i E 是入射场的场强,LM E 是用Lorenz-Mie 理论计算获得的散射场场强。
在观察点r 处与拉曼散射相关的电场由下式给出),(),(),(ωωωr E r E r E sc dip R +=(2-3)图2-1 纳米颗粒表面增强散射示意图其中,dip E 是球形颗粒不存在时振荡偶极子P 发射的场,sc E 是由球形颗粒产生的必须满足频率ω的边值问题的散射场。
拉曼散射的强度R I 是远场振幅R E 的平方:2/)exp(),(lim r ikr r E I R kr R ω ∞→=,增强因子G 定义为0R R I I G =,其中0R I 是在金属球形颗粒不存在时的拉曼强度。
那么在小颗粒的限制下,增强因子可由下式给出:[]230333033303)(3)1/()1/()(3i n n r g a r i r g a g a r i i n n g a i G ⋅+'+'-'+'-⋅+= (2-4) 这里的i 指入射场在r '处的偏振态,也就是()i E r E i 00,='ω,r r n ''=/ ,g和g 0是表达式()()21+-εε在ω和ω0处的值,其中ε是胶体颗粒与周围物质的复合介电函数的比值。
拉曼散射(Raman scattering)拉曼散射原理:光通过介质时由于入射光与分子运动相互作用而引起的频率发生变化的散射,又称拉曼效应。
1923年A.G.S.斯梅卡尔从理论上预言了频率发生改变的散射。
1928年,印度物理学家C.V.拉曼在气体和液体中观察到散射光频率发生改变的现象。
拉曼散射遵守如下规律:散射光中在每条原始入射谱线(频率为v0)两侧对称地伴有频率为v0±vi(i=1,2,3,…)的谱线,长波一侧的谱线称红伴线或斯托克斯线,短波一侧的谱线称紫伴线或反斯托克斯线;频率差vi 与入射光频率v0无关,由散射物质的性质决定,每种散射物质都有自己特定的频率差,其中有些与介质的红外吸收频率相一致。
拉曼散射的强度比瑞利散射(可见光的散射)要弱得多。
作用:以经典理论解释拉曼散射时,认为分子以固有频率vi 振动,极化率拉曼散射为研究晶体或分子的结构提供了重要手段,在光谱学中形成了拉类型:拉曼散射共分为两类型1、共振拉曼散射(resonance Raman scattering):当一个化合物被拉曼光谱中较活跃的一个领域,原因在于:(1)当一些分子被吸附到某些粗糙的金属,如金、银或铜的表面时,它们的拉(见电极化率)也以vi 为频率作周期性变化,在频率为v0的入射光作用下,v0与vi 两种频率的耦合产生了v0、v0+vi 和v0-vi 三种频率。
频率为v0的光即瑞利散射光,后两种频率对应拉曼散射谱线。
拉曼散射的完善解释需用量子力学理论,不仅可解释散射光的频率差,还可解决强度和偏振等一类问题。
曼光谱学的一分支。
用拉曼散射的方法可迅速定出分子振动的固有频率,并可决定分子的对称性、分子内部的作用力等。
自激光问世以后,关于激光的拉曼散射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强激光引起的非线性效应导致了新的拉曼散射现象[1]。
入射光激发,激发线的频率处于该化合物的电子吸收谱带以内时,由于电子跃迁和分子振动的耦合,使某些拉曼谱线的强度陡然增加,这个效应被成为共振拉曼散射。
拉曼光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拉曼光谱是物理学中的一种光谱分析技术,由印度物理学家拉曼于1928年首次发明并应用于物质分析领域,被誉为光谱分析技术中的“黄金标准”。
它是一种非破坏性的、非接触的分析方法,通过记录分子或晶格振动产生的光散射谱,来确定样品的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等信息。
本文将对拉曼光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进行介绍。
1. 基本原理拉曼散射现象,是指当激发光通过物质后,和物质分子(原子)作用,从而使部分光子散射并改变波长和能量的现象。
其中有经典理论和量子理论两种解释方式。
经典理论认为,当入射光作用于分子时,分子会处于一种较稳定的振动状态(低频振动状态),此时来自光的能量被吸收到分子内部,并在其振动中被存储。
当入射光继续辐照分子时,它将对分子中的电荷作用,使分子从初始振动状态转移到不同的振动状态,从而引起辐射吸收和耗散。
这个过程中,散射出来的光子波长与入射光子波长略有不同,这种现象被称为拉曼散射。
量子理论则通过分子内部电子能级的变化来解释拉曼散射。
当光子入射到分子中时,分子内部的电子受到激发,从一个能量级跃迁到另一个高能级状态。
接着,这些高能态电子再从高能级态回到低能级态时,向周围外沿部分辐射自身的能量,并使辐射光的波长发生变化,形成了拉曼散射光谱。
无论是通过经典理论还是通过量子理论来解释拉曼散射,其实质都是把激发光子的能量转换成分子振动的能量,从而实现对分子结构和物质成分的分析。
2. 应用(1)化学分析拉曼光谱在化学分析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化合物的成分和结构,对于分析固态、液态、气态样品均可适用。
例如,在制药领域中,分析拉曼光谱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样品的物质成分和结构,从而更好地控制生产过程和最终成品的质量。
(2)生化学分析拉曼光谱技术在生命科学、医学、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通过对生物分子的拉曼光谱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生物分子的组成、形态、稳定性、相互作用等信息。
拉曼的原理及应用拉曼散射现象拉曼散射是一种非弹性散射现象,是由分子或晶体中的分子振动引起的。
通过拉曼散射,我们可以得到关于分子结构和动力学信息的宝贵数据。
拉曼散射是基于拉曼效应的,即当光通过样品时,与样品中的分子相互作用,波长会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散射光谱信号。
拉曼的原理拉曼效应是由印度物理学家拉曼于1928年首次观察到的,他发现光散射时发生了频率变化。
这种变化是由于光与样品中的分子相互作用后,分子的振动状态改变所导致的。
拉曼散射的原理可以通过光的电磁波动理论解释。
当光与分子相互作用时,光的能量可以转移给分子内部的振动模式,这会导致散射光的频率发生变化。
拉曼散射光分为两类:被称为斯托克斯线的低频移光和被称为反斯托克斯线的高频移光。
斯托克斯线的频率低于入射光的频率,而反斯托克斯线的频率高于入射光的频率。
这种频率的变化可以用拉曼散射光谱来观察和测量。
拉曼的应用拉曼散射技术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化学、生物、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
以下是拉曼的一些主要应用:•材料分析:拉曼散射可以用于材料的标识和鉴定。
由于不同材料的分子结构和振动模式不同,它们在拉曼散射光谱中显示出特定的峰位和频率。
通过分析样品的拉曼散射光谱,我们可以确定材料的成分和结构。
•化学反应动力学:拉曼散射可以用于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通过测量反应物和产物在反应过程中的拉曼光谱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反应的中间步骤和反应速率。
•医学诊断:拉曼散射技术可以用于医学诊断。
通过分析人体组织和体液中的拉曼光谱,我们可以检测到与健康状态和疾病相关的变化。
拉曼光谱可以用于早期癌症诊断、血液分析和药物代谢研究等领域。
•环境监测:拉曼散射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和检测。
通过分析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有机物的拉曼光谱,我们可以了解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浓度。
拉曼散射还可以用于水质检测和土壤分析等环境领域。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是一种利用金属纳米颗粒增强拉曼信号的技术。
拉曼光谱的原理
拉曼光谱是一种分析材料的非常重要的光谱技术。
它利用拉曼散射现象来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
拉曼散射是指物质被光激发后,发生的光的频率改变的现象。
当入射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一部分光会发生弹性散射,即光的频率保持不变。
然而,少量的光会发生非弹性散射,出射光的频率发生改变。
这种频率的改变称为拉曼散射频移。
拉曼光谱的原理基于拉曼散射导致的频移现象。
当入射光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入射光的一部分会被样品中的分子散射。
根据量子力学和振动理论,物质分子的振动和旋转会导致散射光的频率发生改变。
这种频率的改变与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有关,因此可以通过测量散射光的频率变化来分析样品。
为了测量拉曼光谱,首先需要一个激光源。
激光光束通过透镜聚焦到样品上,与物质相互作用后,散射光被收集并传递到光谱仪中。
光谱仪中包含光栅和光电探测器。
光栅可以将散射光按照频率进行分离,使得不同频率的散射光可以被准确地测量。
光电探测器可以将光能转化为电信号,进而获得光谱图。
通过分析拉曼光谱图,可以得到物质的分子振动信息。
拉曼光谱可以提供许多有用的信息,例如分子的结构、功能基团、化学键以及样品的杂质。
此外,拉曼光谱还可以用于判别不同物质之间的差异,实现物质的快速鉴定和定量分析。
综上所述,拉曼光谱是一种基于拉曼散射的光谱技术,通过测
量散射光的频率变化来分析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拉曼光谱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
拉曼散射经典物理解释
拉曼散射是一种非弹性光散射过程,具体指入射光与拉曼介质相互作用时,散射光相较于入射光在频率上会有所不同。
经典理论解释了拉曼散射的实验现象:光波在介质中产生周期性电场、角频率为ω0,介质分子以ωj振动、极化率也有同频率的振动,可以计算介质
的感应电偶极矩的振动。
介质的感应电偶极矩振动,不仅有ω0项、还有(ω0±ωj)项,这就是Raman散射。
虽然Raman光的出现可以用经典光的
二次谐波解释,但经典理论无法说明为什么Stokes光比anti-Stokes光更强。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还有疑问,建议查阅物理专业书籍或咨询物理学家。
SERS 的物理类模型物理类模型致力于阐释金属表面局域场的增强,它的主要代表包括表面电磁增强模型和镜像场模型。
1、表面电磁增强模型(Electromagnetic Enhancemant Model ,简记为EM )表面电磁增强模型[5~7]又可称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模型,它认为一个吸附在金属表面的分子的诱发偶极矩是通过金属椭球由入射场和散射场共同产生的。
对于椭球比光波波长小的情况,在频率与偶极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时,散射场比入射场大,这可以看作是椭球外部空间的场密度的影响。
因此拉曼散射场会与金属颗粒的强散射场引起的金属颗粒表面的等离子体振荡发生共振,这种共振的结果使振荡分子产生了非常大的能量。
如图2-1所示,把一个可以看成经典电偶极子的分子放在球形金属颗粒外的r ' 处,以频率为ω0的平面波照射,分子偶极子会产生频率为ω的拉曼散射,其偶极矩为:),(),(00ωαωr E r P P •'=' (2-1)这里的α'是分子的拉曼极化率而P E 包括两部分:),(),(),(000ωωωr E r E r E LM i P '+'=' (2-2)其中i E 是入射场的场强,LM E 是用Lorenz-Mie 理论计算获得的散射场场强。
在观察点r 处与拉曼散射相关的电场由下式给出),(),(),(ωωωr E r E r E sc dip R +=(2-3)图2-1 纳米颗粒表面增强散射示意图其中,dip E 是球形颗粒不存在时振荡偶极子P 发射的场,sc E 是由球形颗粒产生的必须满足频率ω的边值问题的散射场。
拉曼散射的强度R I 是远场振幅R E 的平方:2/)ex p(),(lim r ikr r E I R kr R ω ∞→=,增强因子G 定义为0R R I I G =,其中0R I 是在金属球形颗粒不存在时的拉曼强度。
那么在小颗粒的限制下,增强因子可由下式给出:[]230333033303)(3)1/()1/()(3i n n r g a r i r g a g a r i i n n g a i G ⋅+'+'-'+'-⋅+=(2-4) 这里的i 指入射场在r '处的偏振态,也就是()i E r E i 00,='ω,r r n ''=/ ,g和g 0是表达式()()21+-εε在ω和ω0处的值,其中ε是胶体颗粒与周围物质的复合介电函数的比值。
引言概述:拉曼光谱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光谱分析技术,可以用来研究物质的化学成分、结构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等信息。
通过测量样品与激发光相互作用后反散射光的频移,可以得到样品的拉曼光谱图谱。
拉曼光谱具有快速、灵敏和无需样品处理等优势,因此在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正文内容:一、理论基础1. 拉曼散射原理:介绍拉曼光谱的基本原理,包括应力引起的拉曼散射和分子振动引起的拉曼散射。
2. 基本理论模型:介绍拉曼光谱的基本理论模型,包括简谐振动模型和谐振子模型等。
二、仪器设备1. 激发光源:介绍常用的激发光源,如激光器和光纤激光器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选择。
2. 光谱仪:介绍常用的拉曼光谱仪,包括激光外差光谱仪和光纤光谱仪等,以及它们的原理和优缺点。
3. 采样系统:介绍拉曼光谱的采样系统,包括反射式、透射式和光纤探头等,以及它们的适用范围和操作注意事项。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1. 光谱预处理:介绍光谱预处理的方法,包括光谱平滑、噪声抑制和基线校正等,以提高数据质量和减少干扰。
2. 谱图解析:介绍拉曼光谱谱图的解析方法,包括峰拟合、峰识别和谱图比较等,以确定样品的化学成分和结构信息。
3. 定量分析:介绍拉曼光谱的定量分析方法,包括多元线性回归和主成分分析等,以快速准确地测量样品的含量和浓度。
四、应用领域1. 化学分析:介绍拉曼光谱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及催化剂和原位反应研究等。
2. 材料科学:介绍拉曼光谱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包括纳米材料、多晶材料和聚合物等的表征和结构分析。
3. 生物医学:介绍拉曼光谱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包括体液中代谢产物和蛋白质的检测,以及癌症和药物代谢研究等。
4. 环境科学:介绍拉曼光谱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包括土壤和水体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检测,以及大气污染和环境污染物的监测等。
五、发展前景与挑战1. 发展前景:介绍拉曼光谱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包括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光谱仪、纳米尺度的光学探针和超快激光技术等。
相干拉曼散射相干拉曼散射是一种光学散射现象,指的是当激光束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入射光子与分子或晶体的振动模式相互耦合,发生能量和动量的转移,导致散射光中出现与入射光具有特定频移的拉曼散射光子。
相干拉曼散射是一种非弹性散射过程,相比于非弹性散射,它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强的信号强度,因此在光谱分析、材料表征、生物医学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干拉曼散射的原理可以通过量子力学的耦合振动理论来解释。
当入射光束与分子或晶体相互作用时,光子与分子的振动模式相互耦合,形成一个共振态。
这个共振态又可以通过一个新的振动模式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个新的振动模式被称为拉曼振动。
在相干拉曼散射中,入射光子的能量和动量转移到拉曼振动上,从而产生拉曼散射光子。
相干拉曼散射的频移是由入射光子的能量差和拉曼振动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具体来说,拉曼散射光子的频移等于入射光子的频率减去拉曼振动的频率。
这个频移可以用来研究物质的结构、化学键的性质和分子的振动模式等信息。
通过测量拉曼散射光子的频移,并进行光谱分析,可以获取物质的拉曼光谱,从而实现对物质的非破坏性分析和表征。
相干拉曼散射具有许多优点,使得它成为一种重要的光谱分析技术。
首先,相比于其他光谱分析技术,相干拉曼散射无需对样品进行特殊处理,也无需添加外部试剂,能够直接对样品进行分析。
其次,相干拉曼散射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可以检测到非常低浓度的物质,甚至可以实现单分子的检测。
此外,相干拉曼散射还具有非常高的选择性,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激光波长和拉曼散射光子的频移范围,来实现对不同物质的分析和区分。
相干拉曼散射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
在材料科学中,相干拉曼散射可用于研究材料的晶体结构、晶格动力学和相变等性质。
在化学分析中,相干拉曼散射可以用来鉴定分子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以及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在生物医学领域,相干拉曼散射可以用于体液和组织的分析,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
在环境监测中,相干拉曼散射可以用来检测水体和空气中的污染物,实现环境污染的监测和预警。
拉曼光谱的物理学原理拉曼光谱是一种重要的光谱分析技术,其物理学原理关乎着我们对物质本质的了解。
本文将从拉曼散射现象的原理入手,探讨拉曼光谱的物理学原理,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拉曼散射现象的原理拉曼效应是指当光线通过物质时,由于分子或晶格的振动引起光子的频率改变,产生散射现象的一种物理现象。
此种散射光称为拉曼散射光,拉曼效应是物质所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
根据波动光学理论,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取决于介质的折射率。
而物质振动对于电磁波频率的改变,会引起散射光的频率发生变化,导致散射光成为一束由反射光波振幅不同频率组成的复合光。
对于波长为λ的入射光,分子的散射光中一部分波长为λ+delta_λ,另一部分波长为λ-delta_λ,其中delta_λ是分子振动的频率引起的光的频移量。
这种散射就是拉曼散射现象。
二、拉曼光谱的物理学原理拉曼散射光产生的频率偏移量非常小,通常只有以千万分之一为单位,观测起来非常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常采用拉曼光谱仪来进行研究。
拉曼光谱仪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激光器、单色器、样品架和检测器。
激光器产生出单色、单频和高亮度的激光光束,经过单色器过滤后入射到样品上。
当激光光束与样品中的分子振动相互作用时,就会产生拉曼散射光,单色器通过过滤,只让频率与入射光不同的拉曼散射光进入检测器中进行测量。
具体而言,拉曼光谱的物理学机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光学散射、分子振动、以及化学键的振动。
其中,光学散射是指入射光与样品分子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光散射现象。
分子振动是指分子在吸收或者发射光子时,所产生的一个固有特性振动行为。
至于化学键的振动,则是指不同化学键在化学反应中所产生的振动行为,使得单个的化学键的振动和内部谐振频率纷杂交错。
总体来说,拉曼光谱的物理机理比较复杂,其基本特征是能够提供大量的关于样品分子的信息,可以判断样品的种类、结构、化学键和组成。
因此,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科学和工程领域。
拉曼散射实验拉曼散射实验是一种基于拉曼效应的实验方法,通过观察被分子或晶格散射后的光谱变化,可以得到有关分子结构和振动信息的重要数据。
本文将从物理定律出发,详细解读拉曼散射实验的准备、过程和应用,并分析其在其他专业角度上的价值。
拉曼散射实验主要涉及的定律是拉曼散射效应,该效应由印度物理学家拉曼于1928年发现。
该效应是指光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入射光子能量的一部分被物质吸收,然后以不同能量重新辐射出去。
这导致散射光谱发生频移,即拉曼散射光谱。
拉曼散射谱包含了一些与物质的分子振动和转动状态有关的信息,因此在材料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进行拉曼散射实验前,需要准备以下设备和材料:激光器、分光仪、光学器件、样品以及探测器等。
首先,选择合适的激光器,一般采用连续波激光器,如氩离子激光器或二极管激光器等。
然后,通过光学装置将激光束聚焦到样品上,样品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
在拉曼散射实验中,通常选用单色仪、光栅或光纤进行光谱分析。
最后,使用探测器记录被散射光子的能量和强度信息。
在拉曼散射实验过程中,首先要对激光进行调节,确保其在样品上的聚焦度和功率适中。
然后,使用分光仪等光学器件收集样品散射回来的光线,并将其分离成不同波长的光谱。
这些光谱会呈现出不同的拉曼散射峰,每个峰对应着不同的振动模式。
通过分析这些峰的频率差异和强度变化,可以了解样品的分子结构和振动特性。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如背景散射或荧光现象。
拉曼散射实验在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材料科学中,拉曼散射可以用来研究材料的结构、相变、应力等。
例如,通过分析拉曼散射谱,可以确定材料中的晶格结构、相对含量和纯度等。
其次,在化学领域,拉曼光谱可以用来研究分子的化学键、化学反应动力学等。
此外,拉曼光谱还可以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如检测生物分子、细胞成分的变化,甚至用于癌症和药品研究。
除了应用价值外,拉曼散射实验还在其他专业角度上具有重要意义。
拉曼散射理论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激光拉曼光谱实验拉曼散射是印度科学家Raman在1928年发现的,拉曼光谱因之得名。
光和媒质分子相互作用时引起每个分子作受迫振动从而产生散射光,散射光的频率一般和入射光的频率相同,这种散射叫做瑞利散射,由英国科学家瑞利于1899年进行了研究。
但当拉曼在他的实验室里用一个大透镜将太阳光聚焦到一瓶苯的溶液中,经过滤光的阳光呈蓝色,但是当光束进入溶液之后,除了入射的蓝光之外,拉曼还观察到了很微弱的绿光。
拉曼认为这是光与分子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新频率的光谱带。
因这一重大发现,拉曼于1930年获诺贝尔奖。
激光拉曼光谱是激光光谱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应用十分广泛。
如在化学方面应用于有机和无机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石油化工、高分子化学、催化和环境科学、分子鉴定、分子结构等研究;在物理学方面应用于发展新型激光器、产生超短脉冲、分子瞬态寿命研究等,此外在相干时间、固体能谱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实验目的:1、掌握拉曼光谱仪的原理和使用方法;2、测四氯化碳的拉曼光谱,计算拉曼频移。
实验重点:拉曼现象的产生原理及拉曼频移的计算实验难点:光路的调节实验原理:[仪器结构及原理]1、仪器的结构LRS-II激光拉曼/荧光光谱仪的总体结构如图12-4-1所示。
2、单色仪单色仪的光学结构如图12-4-2所示。
S1为入射狭缝,M1为准直镜,G为平面衍射光栅,衍射光束经成像物镜M2汇聚,经平面镜M3反射直接照射到出射狭缝S2上,在S2外侧有一光电倍增管PMT,当光谱仪的光栅转动时,光谱信号通过光电倍增管转换成相应的电脉冲,并由光子计数器放大、计数,进入计算机处理,在显示器的荧光屏上得到光谱的分布曲线。
3、激光器本实验采用50mW半导体激光器,该激光器输出的激光为偏振光。
其操作步骤参照半导体激光器说明书。
4、外光路系统外光路系统主要由激发光源(半导体激光器)、五维可调样品支架S、偏振组件P1和P2以及聚光透镜C1和C2等组成(见图12-4-3)。
激光器射出的激光束被反射镜R反向后,照射到样品上。
为了得到较强的激发光,采用一聚光镜C1使激光聚焦,使在样品容器的中央部位形成激光的束腰。
为了增强效果,在容器的另一侧放一凹面反射镜M2。
凹面镜M2可使样品在该侧的散射光返回,最后由聚光镜C2把散射光会聚到单色仪的入射狭缝上。
调节好外光路是获得拉曼光谱的关键,首先应使外光路与单色仪的内光路共轴。
一般情况下,它们都已调好并被固定在一个钢性台架上。
可调的主要是激光照射在样品上的束腰,束腰应恰好被成像在单色仪的狭缝上。
是否处于最佳成像位置,可通过单色仪扫描出的某条拉曼谱线的强弱来判断。
5、信号处理部分:光电倍增管将光信号变成电信号并进行信号放大,最后送入电脑显示系统,在电脑上显示出拉曼光谱。
[拉曼光谱的特性]:频率为υ的单色光入射到透明的气体、液体或固体材料上而产生光散射时,散射光中除了存在入射光频率υ外,还观察到频率为υ±△υ的新成分,这种频率发生改变的现象就被称为拉曼效应。
υ即为瑞利散射,频率υ+△υ称为拉曼散射的斯托克斯线,频率为υ-△υ的称为反斯托克斯线。
△υ通常称为拉曼频移,多用散射光波长的倒数表示,计算公式为011λλν-=∆ (7.14.1)式中,λ和λ0分别为散射光和入射光的波长。
△υ的单位为cm -1。
拉曼谱线的频率虽然随着入射光频率而变化,但拉曼光的频率和瑞利散射光的频率之差却不随入射光频率而变化,而与样品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有关。
拉曼谱线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和样品分子的浓度成正比:式中 φk —在垂直入射光束方向上通过聚焦镜所收集的喇曼散射光的通量(W );φ0—入射光照射到样品上的光通量(W );S k —拉曼散射系数,约等于10-28~10-29mol/sr ;N —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H —样品的有效体积;L —考虑折射率和样品内场效应等因素影响的系数;α—拉曼光束在聚焦透镜方向上的半角度。
利用拉曼效应及拉曼散射光与样品分子的上述关系,可对物质分子的结构和浓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拉曼散射原理]样品分子被入射光照射时,光电场使分子中的电荷分布周期性变化,产生一个交变的分子偶极矩。
偶极矩随时间变化二次辐射电磁波即形成光散射现象。
单位体积内分子偶极矩的矢量和称为分子的极化强度,用P 表示。
极化强度正比于入射电场E P α= (7.14.2)α被称为分子极化率。
在一级近似中α被认为是一个常数,则P 和E 的方向相同。
设入射光为频率υ的单色光,其电场强度E=E 0cos2πυt ,则vt E P πα2cos 0= (7.14.3)如果认为分子极化率α由于各原子间的振动而与振动有关,则它应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一个常数α0,另一部分是以各种简正频率为代表的分子振动对α贡献的总和,这些简正频率的贡献应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所以t v n n πααα2cos 0∑+= (7.14.4)式中,n α表示第n 个简正振动频率,可以是分子的振动频率或转动频率,也可以是晶体中晶格的振动频率或固体中声子散射频率。
因此])(2cos )(2[cos 212cos 2cos 2cos 2cos 000000t v v t v v E vt E tv vt E vt E P n n n n n ++-∑+=⋅∑+=ππαπαππαπα (7.14.5) 上式第一项产生的辐射与入射光具有相同的频率υ,因而是瑞利散射;第二项为包含有分子各振动频率信息υn 在内的散射,其散射频率分别为(υ-υn )和(υ+υn ),前者为斯托克斯拉曼线,后者为反斯托克斯拉曼线。
式(7.14.5实验步骤:(请根据你的实际操作过程,充实补充下面的实验步骤,包括软件的操作详细过程)1、将四氯化碳倒入液体池内,调整好外光路,注意将杂散光的成像对准单色仪的入射狭缝上,并将狭缝开至0.1mm左右;2、启动LRS-II/III应用软件;3、输入激光的波长;4、扫描数据;5、采集信息;6、测量数据;7、读取数据;8、寻峰;9、修正波长;10、计算拉曼频移。
实验数据:数据处理:实验总结:本次拉曼光谱实验获得了成功!通过该实验,懂得了拉曼光谱实验仪的基本原理和构造,学会了光路的调节方法,掌握了该仪器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认识到激光和四氯化碳等物质分子相互作用后,会产生不同于入射激光波长的新的波长的光--拉曼光,认识到利用拉曼光谱仪可进行许多行业的科学研究,对许多行业的科研有重要的意义。
(二)激光拉曼散射的量子理论1、量子理论依据量子散射理论,光量子与分子的非弹性碰撞过程用薛定鄂方程描述(3-3-16)式中H0是光子和分子不存在相互作用时候的哈密顿算符,H’是光子与散射分子体系相互作用算符(微扰),Ψ是有微扰存在时系统的波函数。
设非微扰时光子-分子体系的本征函数为,则有微扰时的本征函数可表述为(3-3-17)a(t)是时刻为t此微扰体系处于第n个非微扰本征态的几率振幅。
(3-3-n17)代入(3-3-16)两边同乘并对所有变量积分得(3-3-18)后式是非微扰本征函数所确定得相互作用能量算符得矩阵元,E n,E m是非微扰本征状态得本征值,即分子体系本征能量与光子能量之和。
因此体系处于初态(a),中间态(b),和终态(c) 的几率振幅的导数为(3-3-19)初始时,,设时间范围足够短,几率状态不发生明显变化,即,则由(3-3-19)式中第二项得(3-3-20)代入(3-3-19)第三项得(3-3-21)上式对时间积分并代入初始条件(,)得(3-3-22)(3-3-23)所考虑的时间内变化很少,但远大于光波的振动周期,,即,因为(3-3-24)所以单位时间内系统由本征状态a到本征状态c的跃迁几率(3-3-25)只有当E c=E a时上式不为零。
设散射前后分子的能量分别为和入射光子和散射光子的能量为hν0和hν,如图3-3-3所示。
则E c=+hν,E a=+ hν0,由E c=E a得(3-3-26)当>时,,反stocks线;<时, ,stocks线。
因为粒子数分布N∝,即低能级分子数多,所以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的stocks谱线得强度高于反stocks线的强度。
图3-3-3 拉曼散射的量子解释示意图既然体系状态分成若干分立的能级,那么对于N个分子的体系,其第h个振动能级上的粒子数,在平衡状态时候服从玻尔兹曼分布。
所以,由该体系产生的拉曼散射其斯托克斯和反斯托克斯光强必然不同。
二者强度之比为:(3-3-27)其中是激发光的频率,是振动频率,h是Planck常数,k是Boltzmann常数,T是绝对温度.2、选择定则、拉曼活性因为,,,所以+(3-3-28)只有当n=m时上式第一项不为零,这就是瑞利散射项:只有当n=时第二项为零,这就是线性谐振子的拉曼散射项。
由此得到线性谐振子的拉曼散射选择定则:(3-3-29)完全相似的讨论可用于刚性转子的拉曼光谱的转动选择定则:(3-3-30)显然只有极化率对简正坐标的导数不为零时上式第二项不为零,由此得到振动具有拉曼活性的判据: 振动分子的极化率对简正坐标的导数不为零的简正振动具有拉曼活性。
经典理论中提到的振动的拉曼活性问题 , 在半经典的量子理论中就是体系第h个振动的跃迂矩阵元是否为零的问题,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量子跃迂选择定则。
在量子力学中,从体系波函数和力学量的对称性质就可以直接得到某个振动的具体选择定则,从而决定该振动是否是拉曼活性的,无须像经典理论那样 , 为判断拉曼洁性需经繁复的计算。
(三)其它拉曼散射效应1、共振拉曼效应当激发光的能量接近或等于散射分子的某个电子吸收带的能量时,某些拉曼线强度显着增大,甚至可增大倍。
在共振拉曼散射时,激发线的能量正好等于一个电子跃迁所需要的能量。
共振拉曼散射的stocks过程和反stocks过程用图3-3-4表示如下:(图3-3-4 正常拉曼散射、电子拉曼散射和共振拉曼散射图)2、电子拉曼散射电子拉曼跃迁发生在两个电子能级之间,如图3-3-4所示。
普通样品中电子能级间隔较大,因而入射光频率必须很大,不易观察到电子拉曼跃迁。
目前在稀土离子和过渡金属离子单晶的低能级电子态观察到了电子拉曼跃迁。
3、非线性激光拉曼效应受激拉曼效应:当入射光功率超过某一阈值时,某些散射谱线的强度增加,线宽变窄,具有和激光同样好的方向性,成为受激光谱线。
逆拉曼散射效应:在一束有连续光谱的激光泵浦下拉曼介质对高强度单色光产生的吸收线。
其反stocks线的吸收率比stocks线的吸收率更大。
超拉曼散射效应:当入射激光足够强时,出现,拉曼散射线,该过程属三光子过程:吸收2个光子,发射一个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