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制备技术》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91.00 KB
- 文档页数:15
脂质体制备方法2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2.1 薄膜蒸发法该方法是将脂质及芯材(脂溶性药物)溶于有机溶剂,然后将此溶液置于大圆底烧瓶中,再旋转减压蒸干,磷脂在烧瓶内壁上会形成一层很薄的膜,然后加入一定量的缓冲溶液(生理盐水),充分振荡烧瓶使脂质膜水化脱落,即可制得脂质体。
尽管薄膜分散法是使用最广泛的方法,由于这种方法比较原始,所以尚存在较多缺点。
用该方法制备得到的脂质体的粒径较大且不均匀,为了使其粒径更小、更均匀,可通过超声波仪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脂质体的粒径,从而提高包封率。
如采用此法制备得到的细辛脑脂质体的包封率达54. 1%[5]。
2.2 超声波法MLVs的混悬液经超声波处理,再通过 Sepharose 2B或4B柱色谱仪可去除较大的脂质体和MLVs 。
常用的方法有探针型和水浴型。
小量脂质悬液(高浓度脂质或黏性水溶液)需要高能量时用探针型。
水浴型更适于大量的稀释脂质。
郑宁等[6]采用薄膜 -超声分散法制备依托泊苷脂质体,按均匀设计的最优组合制备脂质体的平均包封率为(61.58±0.83)% ,粒径均小于2卩m,体外释药达到了长效缓释的作用,60Co灭菌后脂质体较稳定。
李维凤等⑺以薄膜-超声法和乙醚注入法制备硝苯地平脂质体,结果表明薄膜蒸发法和超声法综合使用,所得脂质体粒径均匀,粒度小,且多为单室。
2.3复乳法(二次乳化法)这种方法是先将脂质溶于有机溶剂,加入待包封芯材的溶液,乳化得到W/O初乳,其次将初乳加入到10 倍体积的水溶液中混合,进一步乳化得到W/O/W 乳液,然后在一定温度下去除有机溶剂即可得到脂质体,其包封率变化较大,一般为20%-80% 。
通过研究发现,在第二步乳化过程和有机溶剂的去除过程中, 对脂质体的粒径有较大影响的因素是温度, 较低的温度有利于减小脂质体的粒径。
姚瑶等[8]采用二次乳化法制备的酪丝亮肽多囊脂质体,不仅稳定性好,80%的粒径分布在20-30卩m,且包封率为92. 43%。
脂质体的制备脂质体是一种常见的生物细胞的一种重要的结构元素,它拥有独特的外型和内部结构,含有丰富的脂质和蛋白质,能够构成细胞的支架并且能赋予细胞丰富的功能。
脂质体也可以被用于制备有药效负载物质(如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等)的药物载体,有助于药物更好地穿越血脑屏障,从而更有效地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因此,脂质体制备技术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关注。
1、脂质体制备技术主要有三种:溶胀法、过失法和双膜法,其中溶胀法是最常见的。
溶胀法的原理是利用热溶剂应力和化学应力使表面活性剂脂质形成脂质体。
过失法是利用热溶剂或难溶的脂质的溶解度的变化使其形成脂质体,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大量制备单组分微粒,但缺点是生成的脂质体不稳定,多组分混合也不利于微粒的形成。
双膜法是由水溶性溶剂和水不溶的溶剂混合之后,表面活性剂脂质分相聚合形成微胶囊,该方法制备的脂质体在稳定性上有很大的提高,有利于多组分混合。
2、脂质体制备需要一系列操作步骤,包括溶剂准备放入热循环搅拌器中,调整温度和搅拌速度,根据不同的技术,使脂质体形成并分离。
其中,调节温度和搅拌速度是关键步骤,必须在合理温度范围内,以保证溶液和混合能够有效完成,同时保证搅拌速度和时间,让脂质体形成并分离。
3、在实际操作中,应考虑实验室条件、材料特性和安全性,根据实验需要确定溶剂的比例,并保证材料的完整性及包覆物的质量。
另外,脂质体的安放也需要非常严格的管理,及时进行筛选试验,以保证其品质及有效投入使用。
脂质体的制备是一种微观尺度上的操作,通过合理的物理处理,可以使脂质体具有一定的结构稳定性,可以承载药物和其它物质,发挥药物平台作用,比较安全有效地用于药物载体制备,为药物的有效穿越血脑屏障而打开新的立体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