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戏曲文化ppt
- 格式:pptx
- 大小:6.82 MB
- 文档页数:19
1、自己对保护文化遗产的认识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飞速发展,我国文化生态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已受到严重威胁,保护好传统戏剧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就能更好地保护传承人和流派,使传统戏剧表演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各级主管部门也纷纷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日常重要管理工作范畴,使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到了保护、传承与发展。
在政府主导方面,将尽快设立专项保护资金,并按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出的项目,安排相应的资金预算,实行专款专用。
市政府还将加快闽南文化保护中心、闽南文化保护协会等相关机构和协会建设,为保护工作提供人力、物力保障。
计划在现有的法规框架上,从政策上制定科学而全面、急迫而强有力的抢救、保护闽南文化的措施。
剧团要在传承、保护好传统剧目基础上,大胆创新,树立形象,使之发扬光大;要广泛争取方方面面对文化艺术的支持,培育演员新生力量,更好地改善剧团软硬件设施;要树立发展意识,精品意识,精心创作一批有影响的精品剧目,使之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要通过项目带动战略。
2、谈谈自己学习本课程后对吸收闽南民间舞蹈肢体语汇的收获或思考。
⑴高甲戏的舞台,主要是丑角的舞台,这绝非过甚其词。
因为它几乎把丑角的戏演绝了,丑角在高甲戏中差不多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丑角在高甲戏中有许多类型,有男丑、女丑、文丑、武丑等。
《连升三级》中的丑角更多,品类更齐全。
其主角贾福古是另一青年演员蔡友辉扮演的,在舞台艺术创造上有新的成就。
有的人最初看见贾福古形象和举动,觉得有些别扭,但是这种印象很快就发生了变化,逐渐感觉到他的表演是适合于角色要求的。
演员在这个剧中人的表演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劳动,经过了认真的研究和不断的改进,才能取得如此的成就。
这个剧中的其他演员也配合得很好。
⑵梨园戏《董生与李氏》⑶傀儡戏表演艺术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代表作品《小沙弥》《驯猴》黄奕缺的木偶猴子它能弹吉他、跳迪斯科,它能做到像真猴子一样灵动、调皮,这是令常人难以想象的。
泉州戏曲文化起因:现代人对戏曲文化越来越不关注,可能导致戏曲文化失传的危机。
目的:为了引起人们对戏曲文化的重视及关注。
时间:2013.10.20~30地点:泉州市丰泽区对象:一般群众方法:通过小组成员分别对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南音、打城戏进行历史背景及特点进行访问调查。
前言据我们调查泉州戏曲以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南音、打城戏等最为著名。
历史背景梨园戏:12世纪,在东南沿海一带业已流传的南戏,是中国戏曲发展史的重要篇章。
在近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以南音的传人奠定了地域声腔的基调,结合民间歌舞,而萌生了称为“梨园”的戏曲班社。
发祥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并流播于广大闽南语系地区的梨园戏,因保存有宋元明南戏的很多剧目、音乐及表演形态,被称为“活化石”,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早期称“宋江戏”。
清中叶有“合兴班”兴起,故一度称“合兴戏”。
近百年始称高甲戏,是福建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闽南地区。
提线木偶: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闽南俗称“嘉礼”,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舞台戏剧形式,历史悠久(泉州提线本偶戏是我国戏曲的奇葩。
闽南在宋代已有傀儡戏演出。
南音:南音,又称弦管、锦曲、南乐、南管,是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
南音是闽南民间乡土音乐,萌生于泉州。
打城戏:打城戏又称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源于泉州宗教民俗活动,是具有浓厚宗教艺术色彩,至今仍为泉州佛、道两教的宗教活动的剧种。
它是融合佛、道两教之法事活动形式而形成的,为全国罕见的宗教戏剧。
打城戏生于泉州本土,艺术上受到泉州民间艺术的哺育,特别是提线木偶戏对它的影响尤深。
特点梨园戏:音乐剧则为曲牌连缀体,泉腔演唱,保留了不少唐宋大曲,与古乐南音有着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
高甲戏:高甲戏的音乐曲牌以南曲为主,兼收木偶调和民间小调,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
提线木偶:泉州提线木偶形态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与粉彩工艺,独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