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述题(终极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217.00 KB
- 文档页数:14
1,___D____是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征:①猜测性、辩证性、逻辑性;②直观性、系统性、分析性;③思辨性、联系性、综合性;④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2,构成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原因之一是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____B____。
①相加性;②协同性;③无序性;④同一性3、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D①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②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③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4、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D①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②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④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5、对于演绎方法条件限定不能成立的是:D①大前提必须包含小前提②如果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结论也应该是否定的。
③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推出结论。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能推出结论。
6、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包括:A①引力、强力、弱力和电磁力,②引力、强力、弱力和摩擦力③引力、强力、弹力和电磁力④引力、弱力、电磁力和摩擦力7、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C①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②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③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④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8、关于科学实验的认识论特点不正确的是B①科学实验对象的受控性使得实验认识方法更富有必然性②科学实验对象的选取受主观影响,因此具有偶然性③科学实验组成的特殊性结构充分反映了科学实验的认识具有主客体互动性④实验类型的多样化反映了实验认识模式的多元性9、对演绎方特点说法正确的是:B①可靠性小、创造性小②可靠性大,创造性小③可靠性大、创造性大④可靠性小、创造性大10、关于恒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①恒星的归宿与其初始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寿命越短。
自然辩证法考试(终极版)1、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1)系统的含义: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包含以下四个要义: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单元。
②、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③、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④、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特定的功能,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内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①、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
②、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
③、系统与要素的规定是相对的。
(3)系统的特点:①、开放性;②、动态性;③、整体性;④、层次性。
2、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答:(1)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他指出除了永恒变化着和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在自然界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产生了无数的有机物抱括能思维的人类,当它在某个时候以一定铁的必然性被毁灭以后,在另外的时间和空间又一定会以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这就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
(2)自组织理论和混沌理论:进化和退化的交替,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的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和无序的、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转化。
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①、进化与退化是同存共生的;②、进化与退化是相互转化、交替的;③、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也就是辩证法所理解的“否定之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
(3)现代宇宙学对于宇宙未来演化趋势的推断:宇宙未来演化的趋势取决于宇宙的质量密度①、小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是开放的、无限的,就会一直膨胀下去;②、等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是平坦的、无限的,它也会永远膨胀下去;③、大于临界密度,则宇宙是闭合的、有限的,引力吸引将最终使宇宙停止膨胀而转变为收缩。
自然辩证法考试总结(共5篇)第一篇:自然辩证法考试总结一、名词解释(选答6题,每题5分,共30分)1、辩证法;辩证法即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
辩证法是关于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它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事物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引起的.2、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
自然观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
3、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古代自然哲学家们以古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马克思、恩格斯以近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
5、人工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式之一。
6、生态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式之一。
7、反科学;对唯科学主义的反思,用怀疑、批判的态度对待唯科学主义所代表的价值观、自然观。
8、科学范式:1)一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如经典力学的力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理性2)科学共同体所持有的共同的基本信念、基本价值和世界观(如绝对时空观)——非理性9、技术共同体:指一定领域中具有一致的价值观念和知识背景,从事技术问题研究、开发、生产等的工程师、技术专家、技术人员等进行交流维系的整体10、技术范式;根据一定的物质技术以及从自然科学中推到出来的一定的原理,解决一定的技术问题的模型或模式。
11、技术异化;技术异化是指人们利用技术创造出来的对象物,不但不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实践过程的积极肯定,而是反过来成为影响和压抑人的本质的力量。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性质和研究对象。
P1 P3 2.阐述自然辨证法研究的根本内容。
P43.试述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开展过程。
P84.结合所学专业或工作实际,谈谈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现实意义。
P111.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自然哲学获得了哪些重要成就?古代朴素自然观有什么特点P19 P232.古代希腊的科学技术获得了哪些成就?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表如今哪些方面?P193.宗教神学自然观是怎样描绘自然界的?为什么说它的出如今自然观开展史上是一种倒退P244.为什么说近代自然科学在普遍革命中诞生?阐述形而上学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倒退的历史必然性P26 P28 5.试述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根底,它的根底思想是什么?P31 P326.为什么说物理学革命丰富和开展了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自然科学又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做出了丰富和开展?P32 P341.为什么说自然界的物质形态既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P39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物质的无限可行性?P423.如何理解自然界系统的普遍性?它有哪些类型和根本特征?P43P44P454.非生命界有哪些物质层次?它们有何根本特征?P47P50P525.如何理解自然界层次构造的规律性?P531.宇宙,恒星和地球是怎样起源和演化的?如何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自然界的演化过程说明了什么?P56P57P58P592.为什么说自然界的形式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P60P623.为什么非生命界的运动的根本矛盾及其表现?生物进化的动力是什么?P63P644.如何理解自然界演化形式的矛盾性?突变和渐变的关系如何?P63P645.如何理解自然界演化过程的矛盾性?什么是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P686.如何理解自然界演化方向的矛盾性?进化与退化的关系及其关系?P707.如何理解自然界演化开展的自组织性?以及有序与无序及其关系P728.什么是守恒原理?自然界运动转化的普遍性及其意义何在?P74P769.自然界物质运动的矛盾有哪些?如何理解其运动开展的规律性?1.什么是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P81P832.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P843.如何理解生态自然观的自然根底,社会根底和科学根底?P87P92P974.试述生态自然观的特征和根本思想?P99P1015.怎样才能人与自然的协调开展?P1026.可持续开展的内涵和原那么是什么?P1067.结合所学专业或工作实际,分析阐述我国深化施行可持续开展战略的现实意义?P1091.如何理解科学的含义?它有哪些本质特征和根本属性?现代科学的分类如何?P113P114P116P1172.阐述推动自然科学开展的内部动力P1193.关于科学开展的形式有哪些代表性的观点?P1254.如何理解科学开展的规律性?P1275.现代科学开展的主要趋势表如今哪些方面?P1291.科研课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应遵守哪些重要的原那么?如何评价科研选题??必要时如何转化课题?P138P139P1422.科学研究的经历层次的根本方法有哪些?各自有什么特点类型和作用?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P146P1513.科学观察应遵循的哪些重要原那么?恩格斯的“双重验证〞思想对于感性的科学认识活动有何意义?P147P1544.什么是科学机遇?它有何特点和作用,如何捕捉科学机遇?P157P1595.科学研究的理论层次的常见方法有哪些?有何特点和作用?P160-P1716.什么是科学假说?它是如何形成的?假说向理论转化的主要标志是什么?7.什么是科学理论?它有何特征和功能?构建科学理论有哪些方法?评价科学理论的标准是什么?P174P175P177P1788.结合做学专业或工作实际,分析阐述科学方法论〔或某一种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或在科学开展中的作用〕1.系统科学的根本方法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P1892.什么是自组织理论?自组织理论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不同?P193P1941.系统科学的主要理论有哪些?其科学性怎么样?P1832.系统观饱含了哪些根本概念?它有何显著特征?P183P1853.什么是系统科学方法?它有何特点和功能?P186P1871.如何理解技术的含义?它有哪些主要特征?其分类怎么样?P200p202 P2042.技术开展的根本矛盾和常见形式有哪些?现代技术的开展趋势怎么样?P208 P2103.什么是创新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有何特点/P 212P214 P2164.技术创新过程与研究开发过程的关系怎样?如何理解技术创新过程?5.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如何?根底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与技术创新在投入和产出方面,他们的互相之间有何同异之处?P2236.什么是技术创新机制?它主要有哪些机制?并分析阐述这些机制之间的关系机制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P222 P222 P2247.技术创新有哪些常见的类型?自主创新有哪些主要类型?他们之间有何区别?P229 P2318.为什么说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有哪些?如何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进展管理?P234 P236 P2389.结合所学专业或工作实际,分析阐述技术观〔或某一观点〕在技术开展中的作用1.如何理解技术方法的含义?它有何特点?P241 P242 2.技术研发应遵守哪些根本原那么和一般程序?P243 P2443.什么是技术预测它有何特点?其主要步骤和根本方法是什么?P245 P246 P2474.什么是技术评估?它有何特点?其主要步骤和根本方法是什么?P248 P249 P2565.阐述技术原理构思的一般过程,主要方法以及常见的创造创造方法P251 P252 P2536.如何理解技术方案设计?它有哪些类型和主要方法P254P2557.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有何区别?试述技术试验的根本程序和常见类型。
1、系统的功能由什么决定?什么是主要的,及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1)系统的功能主要由3个方面决定的:1要素、2结构和3环境,它们都对系统的功能产生影响。
(2)其中,“结构”主要决定了系统的功能。
原因分析: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同时功能是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而系统的组成元素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它不直接决定系统的功能;系统的环境是系统功能存在和得以实现的条件,也不是决定系统功能的内在根据。
所以,功能主要是由结构决定的。
(3)这三种因素之间的基本关系可以概括为:1、它们之间是互相依存的。
要素之间的特定关系决定了结构,结构反映了要素的关系,环境影响着要素和结构,要素和结构又要借由一定的环境来表达。
要素、结构、环境,都是完备地规定一个系统功能所必需的,缺少任何一个都将导致系统功能的丧失。
2、它们又分别对系统的功能产生影响。
要素性质的变化,结构构型的变化,环境条件的变化,都会使系统的功能表现做出相应的改变,甚至导致系统的质变。
3、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的。
要素的改变会影响结构,结构的改变也会影响要素,而环境的改变自然会影响要素和结构,从而共同对系统功能产生影响。
PS: 功能是物质系统所具有的作用、行为、能力和功效。
可分为外部功能和内部功能。
外部功能反映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内部功能反映系统与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功能既是系统对环境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和行为,也是系统制约内部要素的表现,是系统有别于要素的根本特征之一。
在一般场合,如无特别说明,功能即指系统的外部功能。
系统结构主要决定系统功能。
在不同的环境下,同一结构能产生不同的功能。
同一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的系统的结构去实现。
这体现了系统功能的相对独立性,同时,系统功能在实现和发挥过程中对系统的结构还具有促进结构改变的反作用。
总之,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辨证的:系统组成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构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依据,而系统的功能则是一定结构的外在表现。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终极总结)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学科性质:(1)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属于哲学的分支;(2)具有中介学科特点:处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具体学科之间;(3)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纽带和桥梁;(4)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是开放的体系。
2.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体会。
学习自然辩证法,提高自我理论思维能力,也叫科技思维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1)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各领域的具体规律。
普遍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掌握普遍规律,就可以更加客观的、全面的认识特殊规律,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
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是直接从科学技术领域总结、概括出来的,它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要运用一定的理论思维方法。
科学发展史表明,许多科学理论的形成,都是以正确方法的运用为前提的。
尤其是现代自然科学早已突破了分门别类研究的局限,在高度分化的同时日益趋向整体化,这就更加要求有较高的辩证综合能力。
此外,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如何从现象的变化中觉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
(3)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科学由收集归纳材料、逻辑整理材料,进入到在对经验材料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创造的阶段;科学各个领域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日益加强;技术也日益科学化、理论化,因此,更需要理论思维。
科技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就是学习哲学。
哲学是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学问。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及答案1.以“太阳中心说”为例说明科学假说的作用和发展?答:基本内容: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系统的阐述了太阳中心说,①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各行星绕太阳运行。
从亚里士多德到托勒密,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绕地球运转,哥白尼则把天地翻转过来。
②地球在运动,绕太阳公转和自传,形成四季和昼夜。
地球不光绕太阳公转,它自身又每天自西向东旋转一周,并用地球的自传解释太阳和恒星的东升西落。
③月亮是地球的卫星。
哥白尼认为,地球带着月亮绕太阳旋转,月亮是地球的卫士、侍从。
④行星按距太阳由近至远的排列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等,各依自己的轨道绕太阳转动。
从地球上看这些行星时而在接近的方向上顺行,时而在相反的方向上逆行,哥白尼认为这是地球绕日运动与行星绕日运动复合反映的结果,而不是因为别的行星动作奇特,行踪诡秘。
意义:确认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否定了地球中心论的基本观点。
用太阳中心说推翻了被宗教信奉为神明的托勒密地球中心说,被称为近代科学史上的第一次科学革命——天文革命。
宣告了神学宇宙观的破产,开始了自然科学在神学中的解放运动,他是科学写给神学的挑战书,也是科学宣布自己独立的宣言书。
为近代天文学奠定了基础,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为什么说归纳和演绎本质上是一种方法?答:①归纳是由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其前提是若干已知的个别事实,是个别和特殊的判断和陈述。
结论就是从前提出发通过逻辑推理而获得的一般特征,是普遍性的陈述和判断。
演绎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理论方法和表达方法,科学原理和科学体系中必须遵循演绎逻辑的规则。
②演绎推理的前提不能只靠演绎而产生,而是在经验归纳的基础上形成的或要与经验相呼应,演绎前提和结论的正确性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
③演绎法的可靠性大,但相对来说创造性小。
由于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演绎本身不可能对科学事实作出新的概括,不可能用它总结出更普遍性的科学原理。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四、论述题1、从科学划界的角度,批判伪科学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属于科学划界问题,当非科学伪装成科学时就会成为伪科学。
科学划界问题的核心是科学划界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有着本质的区别,科学具有可观察性、可控制性、可检验性、可重复性,而可检验性是验证科学与非科学的根本标准。
可检验性首先意味着试验方法是最重要的科学方法,任何科学理论必须能够经得起实验检验; 其次,可检验性保证了科学发展观的社会承认机制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的非科学,是一种违反了科学规范,违背科学精神的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其基本特征是欺骗和伪装。
伪科学是一种现代迷信,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把假的说成真的,把非科学伪装成科学以达到某种庸俗低级甚至卑鄙的目的。
我国伪科学大致有四种:江湖骗子、学术骗子、政治骗子、商业骗子。
伪科学通常与别有用心的宣传和诈骗连在一起。
因此,打击伪科学要规范学术行为、政治行为、商业行为,建立反欺诈的法律体系和监控机制。
2、通过某一具体科学技术问题说明数学建模方法以解数学应用题为例来说明五步建模方法:(1)确定研究对象所属系统,即确定数学应用题属于什么类型的题目;(2)确定基本量及其性质,即确定题目中的变量及其各自的性质,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3)根据相关学科知识,确定基本量的关系,即分析判断写出其基本量之间的关系;(4)求解模型,即求解方程等;(5)解的分析和评价,即检验解是否符合该数学应用题的所有要求。
3、从人类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角度,论可持续发展观的意义。
当前,人类和自然界处于对立状况,随着人口急剧增长,人类的科技力量急剧增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变大,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环境危机日益严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大,为了减轻环境恶化,使得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我们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要造成危害的发展。
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自然辩证法-热点论述题1、论述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中国方面:1)落后的中国封建制度是中国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
(1)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小农经济的束缚(重农抑商、官商工业对于科技的阻碍等)(2)专制的封建政治的阻碍(闭关锁国而无科技交流、无学术自由、鄙薄科技、科举制度残害人才)(3)封建主义思想意识的影响——三纲五常;自我反省,内心追求(格物致知及心无外物、心外无理等);读书做官;自私狭隘的小生产思想(一怕冒险、二怕竞争)等。
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2)帝国主义的侵略给近代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外因)(1)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后);(2)近代中国处于极端贫困之中,无财力无时间发展科技(战败赔款);(3)近代中国陷入了更加动乱状态(军阀混战)3)中国科技的自身的弱点(内因)(1)中国不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中国古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局限:直观、猜测、思辨、归纳;(2)科技结构不合理: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分离;中国人太讲究实用、不注重理论提炼,很多发现都滞留在经验阶段(3)哲学在科研上缺乏应有的地位:哲学为科研提供指导思想和科研方法,中国哲学却为伦理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很少关注与重视自然科学。
西方方面:(1)近代科学的兴起是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相伴随的,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了课题以及研究、观察与实验的物质手段;(2)近代欧洲继承了希腊数学化的科学遗产,使自然知识的追求在一个无限广阔的数学空间中进行;(3)近代欧洲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密切结合,科学和技术相互促进;(4)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思想、言论与科研的自由,解放了知识分子受约束的创造力,为科学发展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
2、技术创新(373页)&长期能源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发展风险投资, 解决资金瓶颈;加强技术创新的市场意识;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体系;政府转变角色, 创造有利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等措施解决以上问题。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汇总.doc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其基本特征。
()A. 正确B. 错误答案:A2.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A. 正确B. 错误答案:A3. 以下哪一项不是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A. 自然界的普遍联系B. 自然界的永恒发展C. 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D. 自然界的内在规律答案:C4. 自然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来自于()A. 外部条件B. 内部矛盾C. 外部条件和内部矛盾D. 外部条件或内部矛盾答案:B5. 以下哪一项不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A. 原因与结果B. 必然性与偶然性C. 可能性与现实性D. 社会意识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自然辩证法认为,以下哪些因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A. 内部矛盾B. 外部条件C. 社会意识D. 自然规律答案:AB2. 以下哪些是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方法?()A. 归纳法B. 演绎法C. 比较法D. 分析法答案:ABCD3. 自然辩证法认为,以下哪些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A. 从简单到复杂B. 从低级到高级C. 从无序到有序D. 从有序到无序答案: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自然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答案:对立统一规律是指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2. 简述自然辩证法中的质量互变规律。
答案: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3. 简述自然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答案: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简单的消灭,而是在否定中包含着肯定,通过否定之否定,事物得以发展和完善。
4. 自然辩证法如何理解自然界的普遍联系?答案: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普遍联系是指自然界中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础。
人与自然的二元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在已经过去的几万年时间里,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过程。
人类从史前时期的崇拜自然,到农耕文明时期的改造自然,到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自然,再到21世纪初的和谐共处。
在当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似乎是主流思想。
马克思是十分重视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的主体性的,在其早期思想中就有关于主体性思想的论述。
在《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谈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3]而实践是人的活动,因此重视实践就必然会重视人,即重视人的主体性。
又说:“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4]在这里,马克思不仅看到了人的受动性的一面(即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而且看到了人的能动性的一面(环境正是有人来改变的),看到了主客体的统一,并把其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克服了以往旧唯物主义把主客体分离的做法,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界之间,马克思历来是主张和谐相处的,认为人对自然决不能只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只是索取,更不能任意掠夺,而要实行“人道主义”。
有人针对马克思在《1844—1845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然主义的人道主义”指责马克思只是把自然看作实现人的本质的手段,这是完全错误的。
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表现在“自然界,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都不是直接的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应的”,[5]其统一则体现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
[6]恩格斯也告诫人类:“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结合材料写作题:1、结合现实谈谈传统中医的科学性。
(中医理论的非科学性问题)区分科学和非科学就是科学的划界问题。
在科学哲学的发展中,对科学分界主要分为有以下三种标准:逻辑经验主义的划界标准;证伪主义的划界标准;历史主义的划界标准。
逻辑经验主义信奉科学存在可证实原则:即在原则上可被经验证实或证伪。
认为可被经验证实的命题和分析命题是有意义的,才是科学的。
而其它都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形而上学的。
按照逻辑实证主义的标准来看的话,中医显然属于非科学。
中医理论中存在的大量循环论证和几十年的中医实证研究都表明中医在逻辑上是无法被证实的。
证伪主义认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可能错误而且都包涵着潜在的错误,并且总有一天会经不起检验而被证明是错误的。
以可证伪性程度作为评估科学理论的标准。
由于缺乏对基本概念的明确界说,中医在逻辑上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历史主义学派认为历史上每个研究领域在成为一门真正学科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前范式科学——常规科学——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
当常规科学处于统治地位的时候,产生了以这一范式为共同信念的科学共同体,范式与科学共同体的有机结合是常规科学成熟的时候。
常规科学在解决疑难的过程中总要遇到相异的例子,异例的积累就会导致范式危机,而危机的加剧必然要引起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的革命。
科学革命后,新旧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
在现阶段,中医学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其统治地位已经完全被西医学所替代。
那么中医学理论就不能称为科学理论。
按照上述三种划界标准,中医学理论都不能称为科学理论。
但是在一些其它方面,比如中药的疗效,养生的方法等理论现在已经证明是科学理论。
认为中医的非科学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哲学是一门相对独立发展的学科,哲学的本质是对其它学科所包罗的科学现象和规律的抽象的定性总结。
这种抽象性定性总结并不能解释和替代其它学科的定理、原理、定律和其它概念。
哲学科学必需建立在其它学科科学的基础上,离开其它学科的科学性,哲学的科学性就会受到质疑。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 (4)2.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体会。
(4)3.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 (4)4.近代前期为什么会形成机械论的自然观? (4)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背景? (4)6.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如何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举例说明) (4)8.怎样理解只要“自然科学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4)9.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背景与基本观点? (5)10.如何理解“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每一个跨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5)11.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及方法论意义。
(5)12.以“太阳中心说”为例说明科学假说的作用和发展? (5)13.科学技术的含义、体系结构,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
(6)14.科学技术观与科技道德的关系。
科技工作者道德行为规范的有关问题。
(6)15.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发展模式。
(6)16.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6)17.谈谈你对科学技术价值的看法。
(6)18.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这两个原则的关系。
(6)19.论“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6)20.试述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的关系。
(7)21.如何正确进行科研选题?运用观察方法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为什么人们有时候做不到?(怎样看待观察的客观性?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7)22.通过科学实验认识自然有什么特点和优越之处? (7)23.怎样对待实验和观察中出现的机遇? (7)24.常用的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有那几种?试述他们的特点和作用? (7)25.试述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关系。
(7)26.构造假说的方法论原则:解释性原则;对应原则;可检验性原则。
(8)27.科学假说的特点与作用。
(8)28.科学理论的功能与评价。
(8)29.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谈一谈你的看法 (8)30 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 (8)31.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8)32.试述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 (8)33.试述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新特点 (8)34.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答: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辨证法是研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其基本内容有三大块: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做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法既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遵循的规律,也是发展科学技术必须遵循的规律,科学和技术无论是作为一种认识现象或者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规律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具体、生动的表现。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做出概括和总结,来阐明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以及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并揭示各种科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和过渡。
2.概述创造性思维4阶段(可自己减少)答: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因人而异的过程。
它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和规则,没有公式、没有时间表。
目前被多数人接受的是包括准备、孕育构思、潜伏顿悟和验证完善四个阶段的过程模式:第一,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思维者主要是通过学习或搜集资料,在自己头脑中形成概念,有意识地为他所规划的创造项目进行准备。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目录:1.“蝴蝶效应”的方法论启示2.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的哲学意义5.分析模型方法的认识论意义27.阐述古希腊三个自然哲学家关于万物本原的基本思想39.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体会40.为什么自然辩证发的创立与发展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51.怎样理解只要“自然科学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53.有人说科学认识起始于问题,有人说科学认识起源于观察,试评述这两种说法。
54.分析爱因斯坦说过的一段话:“光有知识与科技并不能使人类过上幸福而优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理由把高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置于对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
60.海森堡“微观粒子服从测不准关系”57.人造单细胞生物59.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科学家并没有学习唯物辩证法却在科学上做出了重大贡献?61.波普尔证伪主义与库恩历史主义模式的异同62.如何理解汉森提出的“一切观察都渗透着理论”的观点?6.“李约瑟难题”的看法19.论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征33.论述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65.四元素说与五行说的区别7.结合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谈谈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11.阐述自然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12.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重大意义29.阐述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局限性15.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63.天人和谐生态自然观历史依据及现实意义9.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谈一谈你的看法30.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基本原则与特性47.“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天人合一”,三个环境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50.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两型社会”55.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52.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什么说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18.如何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43.谈一谈科学发现中机遇的认识44.谈谈对灵感的认识48.什么是技术创新?什么是自主创新?我国强调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对策?当前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49.概述创造性思维4阶段8.谈谈科技应用中的“两重性”及如何消除其负面作用10.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13.试述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14.试述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新特点32.论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16.谈谈你对科学划界标准的认识17.谈谈你对科学价值的认识20.比较第一次技术革命与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不同特征21.简要论述现代科学发展的特征22.论述一位著名科学家的科学成就与科学方法论思想23.阐述近代科学传统的主要内容25.论述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31.阐述科学的本质属性34.论述近代科学革命对于近代经典科学的冲击35.比较近代自然科学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科学发展的特征56.自然界演化方向的矛盾?如何化解?36.论述科学知识与技术的不同构成要素以及其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38.论述与比较科学与技术的不同价值41.你认为如何才能通过技术进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42.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规律的理解和认识45.论述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论思想46.论述并比较古代、近代、现代科学发展的不同特点58.结合默顿科学规范思想和当前中国科研活动的突出问题阐释如何加强学术规范建设1.“蝴蝶效应”的方法论启示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A.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创立的。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该书对于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于1925年在前苏联公开出版。
从那以后,自然辩证法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尤其是在科学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逐渐发展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和一个新学科。
在面授时,我给大家介绍了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及研究对象,尤其对为什么要上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作了一定的阐发。
那么,对于“自然辩证法”,你是怎么看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绪论》一章、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以及龚育之、孙小礼写的《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
主要了解和讨论以下问题:1、 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研究范围是什么?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以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以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范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科学--技术技术--社会。
社会。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