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质量管理制度及流程
- 格式:docx
- 大小:17.07 KB
- 文档页数:2
一、引言输血作为现代医疗救治中的一项重要手段,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为确保输血安全,预防和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本制度规定了输血流程及安全管理制度。
二、输血流程1. 输血申请(1)患者或家属向经治医生提出输血申请,经治医生评估患者病情,认为有必要进行输血治疗时,填写《输血申请单》。
(2)经治医生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血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后,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2. 采集血标本(1)护士根据《输血申请单》要求,采集患者血标本。
(2)采集血标本时,护士持《输血申请单》及贴有患者信息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门急诊号、血型和诊断,准确无误后方可采血。
3. 核对配血(1)输血科工作人员根据《输血申请单》和血标本,进行交叉配血实验。
(2)交叉配血实验结果符合要求后,将配血报告单送至病房。
4. 输血(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5. 输血后观察(1)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
(2)输血结束后,继续观察患者病情,直至输血反应消除。
三、安全管理制度1.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遵循输血原则,合理选择血液制品。
2. 建立健全血液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血液质量。
3. 加强输血工作人员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安全意识。
4. 严格执行交叉配血实验,确保配血安全。
5.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输血感染。
6. 建立完善的输血记录制度,确保输血信息准确、完整。
7. 定期对输血设备进行检查、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8. 加强输血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与协作,确保输血工作的顺利进行。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一、临床输血申请1、经治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自体输血和血液治疗等,对患者实施临床输血治疗。
2、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直系亲属说明输注同种异体血液制剂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相关性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其直系亲属的同意后,并在“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上双方全名签字,入病历永久保存备查。
3、输血前应检查感染性指标乙肝两对半、艾滋抗体、梅毒试验、丙肝抗体共八项。
4、对平诊患者择期手术者,应申报用血计划,在规定时间送达输血科,以便备血,经治医师应动员患者自身储血或亲友互助献血,自身储血由输血科负责采血和储血事宜,互助献血登记表由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填写,输血科(血库)审核签字,到血站或采血点无偿献血,由血站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5、输血申请单的填写(1)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准确、清楚填写内容,不得缺项。
(2)用血者感染性指标检查结果填写用“阴性”、“阳性”或“阴性(-)”、“阳性(+)”表示。
(3) “临床输血申请单”必须由主治医师职称以上人员核准并全名签字。
6、患者1次用血或备血超过1600ml时,经治医生要履行报批手续。
7、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血浆: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开具处方至输血科划价缴费,输血科见缴费处方后溶解血浆,溶解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
*血小板、冷沉淀及其它特殊血液制剂: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开具处方;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送至输血科,处方划价缴费后送至输血科,由输血科负责与中心血站联系,血液送达输血科检验合格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
注:单独输注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血液制剂一次住院第一次输注需抽取1管EDTA 抗凝标本连同申请单送至输血科(复检血型)。
二、受血者血样的采集与送检采集:1、确定患者输血后,2名医护人员(至少有一名注册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在病床旁核对患者有关信息后,采集血样。
一、目的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合理使用血液资源,防止血液传播疾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医院成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用血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
2. 输血科负责临床用血的具体实施,包括血液采集、检测、储存、发放、输注等工作。
3. 临床科室负责患者用血申请、输血前告知、输血过程中的监护和输血后的评价等工作。
4. 医务科负责临床用血管理的监督、检查和考核。
三、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 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提倡科学、合理用血,杜绝浪费、滥用血液。
2. 输血科建立血液库存动态预警机制,血液库存量应达到医院3天以上用血量,并设有应急用血库存,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3. 临床科室履行输血前告知义务,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输血的目的、风险、注意事项等。
4. 患者输血申请应准确、完整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输血原因、输血种类、输血量等。
5. 输血申请经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上级医师核准签发。
申请800-1600毫升的,由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申请量超过1600毫升的,由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科批准(急救用血除外)。
6. 输血申请应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至输血科备血。
7.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成分输血,科学合理用血。
输血前临床医师应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结果评估输血指征。
8. 输血前应按要求检测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ALT、ABO、RhD血型、血常规,不规则抗体筛选检查。
9. 严格执行血液输注前双人核查核对制度,在规定时限内输注,不得自行贮血,输注过程血液中不得加入任何药物。
10. 输血过程中,临床科室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反应。
11. 输血后及时评价患者实验指标的变化,对输血效果进行评估。
输血管理制度及流程一、输血管理制度1.临床血库管理制度:包括血液采集、储存、保鲜和配血等环节的规范操作和管理规定。
2.输血安全管理制度:强调血液安全,包括输血前的准备工作、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交叉配血等。
3.输血质量管理制度:确保输血质量,包括血液采集、储存、运输和使用等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4.输血记录管理制度:记录患者的输血情况,包括接收血液单位的信息、患者的血型信息、输血反应的记录等。
二、输血管理流程1.临床血库管理流程a.血液采集:确定血液采集者的合格与否,并对血液采集器具进行消毒处理。
b.血液储存:将采集到的血液进行分类储存,确保血液的保存时限和质量,并做好血液的保鲜工作。
c.血液配血:根据患者的血型和需求进行合适的血液配血,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2.输血安全管理流程a.输血准备工作:与患者确认输血的指征和目的,确定输血相关信息,如输血量、输血速度等。
b.血型鉴定:通过血型试验或基因鉴定等方法确定患者的血型,以确保血液的匹配性。
c.抗体筛查:对患者进行抗体筛查,排除可能存在的产生不良反应的抗体。
d.交叉配血:通过交叉配血试验,确保输血的安全性,排除患者对输血血型的免疫反应。
e.输血前的评估:评估患者的输血风险,包括血容量、心脏功能、呼吸功能等。
f.输血反应观察:在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及时发现输血反应。
3.输血质量管理流程a.血液采集:采用无菌技术进行血液采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b.血液储存和运输:采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储存血液,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
c.血液使用: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和输血指征,严格控制输血的质量和规范。
4.输血记录管理流程a.输血前记录: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输血血型、输血目的等。
b.输血时记录:记录输血的时间、输血量、输血速度和输血反应等。
c.输血后记录:包括输血结束的时间、输血后的观察情况和输血效果。
d.输血反应记录:详细记录输血过程中的任何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最全的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1. 前言临床输血是一项高风险的医疗行为,必须严格保证其安全性和效益性。
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是临床输血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输血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与流程。
2. 质量管理监控的重要性质量管理监控是指对临床输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涉及的因素进行严格监控,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有效性和质量。
重要性在于:•防止输血反应: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监控,可以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提高输血过程的安全性。
•保证输血效果:通过质量管理监控能够跟踪监控输血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效果不佳的问题,提高临床疗效。
•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优化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可以增强患者对临床输血治疗的信任和满意度。
3. 实施质量监控的具体环节为了实现严格的质量管理监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实施:3.1 输血前的质量控制•术前检查:在进行临床输血之前,应首先进行患者的术前评估和检查,确定其病情和输血需求,并对患者的一些基本检查指标进行监测。
如:血红蛋白、血小板、全血细胞、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等。
•选血、配血:在临床输血过程中,选择适宜的输血成分与患者的血型相匹配,避免产生输血反应和其他不良反应。
•检查成分的质量:临床输血中的成分必须符合三个基本质量标准:血液安全、血细胞理化实验室指标和生物学指标。
对于血浆成分更是有许多其他肝病检测的要求。
3.2 输血中的质量控制•输血前的检查:在输血之前,应仔细核对并确认输血者的身份和所需输血的成分,确认确诊以及患者特殊要求等。
•输血操作的质量控制: 输血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输血过程的标准化并尽可能地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
•输注速率的控制: 输血速率的调整需要基于每个患者不同的情况。
医生在具体操作时需要控制输血速率,以避免过快或过慢的输血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3.3 输血后的质量控制•输血后检查:在完成输血后,应严格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监测输血效果,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等不良反应。
欢迎阅读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一、临床输血申请1、经治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自体输血和血液治疗等,对患者实施临床输血治疗。
2、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直系亲属说明输注同种异体血液制剂的不良反应34567*溶解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
*血小板、冷沉淀及其它特殊血液制剂: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开具处方;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送至输血科,由输血科负责与中心血站联系,血液送达输血科检验合格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
二、受血者血样的采集与送检采集:1、确定患者输血后,2名医护人员(至少有一名注册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在病床旁核对患者有关信息后,采集血样。
2、采集血样时,如患者意识清楚可要求患者回答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病区、床号、血型(已知红细胞ABO血型与RhD血型)等确认其身份;如患者意识不清时,通过询问患者的识别3EDTA456库)。
送检:由医护人员或经培训专门人员(简称标本运送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临床输血申请单”及时送交输血科(血库)。
三、血液制剂的领取1、输血科根据输血申请单、受血者血样及交叉配血单进行配血且血液制剂经检验合格后通知临床用血科室取血。
2、临床科室接输血科(血库)通知后由1名护士或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简称取血者)携带取血箱与血液制剂领取单到输血科(血库)取血。
3、取血者与发血者逐项核对血液交叉配血试验结果报告单(出库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制剂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后双方共同签字发血。
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一律拒领: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3)4)5)6)41(1)由(2(a(b)所有血液制剂内不得加入任何药物。
(3)应告知患者或(和)亲属一旦出现寒战、颜面潮热、呼吸短促或烦躁不安等症状,立即通知医务人员。
(4)发热患者需要输血时应将体温降至38℃以下方能实施。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一、制度与流程的建立1.制定临床输血管理制度:组织相关医务人员、质控人员和相关专家,制定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该制度应明确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质量监控的指标和要求,并以文件形式发布。
2.建立质控小组:成立由医务人员、质量控制人员和临床血液专家组成的质控小组,负责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工作。
3.建立质量管理档案:建立每一次输血过程的质控档案,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输血医嘱的书写和审核情况、输血前检查情况、输血前的血型鉴定情况、血液制品的分发和管理情况、输血过程监控的指标和结果、不良事件的记录等。
4.建立临床输血过程的监控指标体系:制定一套合理的监控指标体系,包括输血前后相关检查项目的有效率、输血反应的发生率、输血后效果的评价等。
二、质量管理监控的流程1.输血前质控:通过检查患者的血型、配型、感染标志物、止血功能等参数,评估是否适宜输血。
同时,检查输血医嘱的书写和审核情况,确保医嘱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2.血制品管理:包括血液制品的分发、接收、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情况的监控,确保血液制品的安全、完整和有效。
3.输血过程监控:在输血过程中,监控患者的输血速度、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输血相关检查项目的有效率等。
通过现场观察、抽样检测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
4.不良事件管理:及时记录和处理输血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包括输血反应、输血意外等情况。
质控小组应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5.输血后效果评价:对输血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如患者贫血纠正情况、血液生化指标的改善情况等,并与输血前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
1.收集数据:通过对患者输血前后的相关检查结果、问卷调查等收集数据,包括输血前后的血常规、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2.数据分析与比较: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比较输血前后的指标变化是否在正常范围内,以评价输血效果。
3.效果评价结果的报告:将分析和比较的结果制作成报告,明确指出输血前后的指标变化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意见。
临床输血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流程一、质量管理监控制度为了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监控制度。
这个制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全过程监控输血全过程的监控是保障输血质量的基础。
包括输血前、输血中和输血后的各个环节的监控。
输血前监控主要包括献血者的筛选和献血前的检查;输血中监控主要包括输血设备的合格验收、输血血袋和输血管的相关检测、输血过程中的监控、输血设备的校验等;输血后监控主要包括输血反应观察和报告、输血后的相关检查等。
通过全过程监控,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确保输血质量。
2.内部质量控制建立和落实内部质量控制制度,确保输血设备和试剂的质量稳定可靠。
包括设备的定期校验、试剂的验收及储存管理等。
同时,还应制定相关操作规范,确保各项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外部质量控制参加外部质量控制评价,定期进行相关质量评价,对于评价结果不合格的项目进行分析和改进。
通过参加外部质量控制,可以及时找出问题和不足,从而提高输血质量。
4.异常事件报告和处理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对于输血过程中出现的异常事件进行及时报告和处理。
包括输血反应的监测和报告、输血错误的事件报告和处理等。
对于异常事件,要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原因,并相应采取改进措施,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5.培训和教育制定培训和教育计划,对从事输血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技能和质量意识。
培训内容包括输血操作规程、质量控制要求、异常事件处理等。
定期举办相关培训和考试,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
二、质量管理监控流程质量管理监控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输入将献血者的信息录入系统,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体质量指数、疾病史等。
同时,将输血设备和试剂的信息录入系统。
2.选择根据献血者和献血样本的信息,进行献血者的筛选和样本的适配。
确保献血者和献血样本符合标准要求。
3.检测对献血样本进行各项检测,包括血型鉴定、血传染病筛查等。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制度1、血液必须保存在指定的血库冰箱内,温度应保持在4℃。
保存温度不当可能导致血细胞破坏或细菌感染。
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应在30分钟内输入,若输血延迟,必须将血液归还血库保存。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3、根据医嘱进行输血,应向患者解释输血的过程,要求医护人员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并鼓励患者及时告诉医护人员自己的不适反应。
4、输注两个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应间隔输入少量等渗盐水,避免产生免疫反应。
5、输入血液中不可加入其他药品或高渗性或低渗性溶液,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血。
6、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输血反应,尤其是输血开始15分钟,护士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皮肤变化,密切观察有无先兆输血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并及时处理。
若出现严重的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输入生理盐水,余血和输血器送血库,分析原因并通知医生。
附:输血前查对制度1、接医嘱后,认真核对姓名、床号、化验单。
2、采集血样前,2人再次核对姓名、床号、年龄、性别、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号、血型。
3、采集血样时,必须一人一次,如同时输2人或2个以上人的血,应分别执行。
4、将血样及输血申请单同时送至血库并与对方逐项核对。
5、去血库取血与发血者共同核对,内容为:(1)交叉配血试验单:受血者姓名、科别、血型、血液成分、有无凝集反应、病案号。
(2)检查血袋标签:血袋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储血号。
(3)检查血袋有无破裂或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或凝块,核对无误后双方在交叉配血试验单上签字。
6、血液领会病房后2人共同逐项核对。
(1)受血者姓名、床号、血型、血液成分、有无凝集反应、病案号、血袋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储血号。
(2)再次检查,血袋有无破裂渗漏,血液有无凝集或溶血。
(3)输血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2袋血之间应用生理盐水冲洗。
7、注意事项(1)禁止同时采集2个人的血标本,输2个人或2个以上病人的血液,应分别执行。
(2)血液切勿振荡,加温,血液领会后应在30分钟内输用。
XXX医院临床输血安全管理制度及输血流程1、确定输血后,持输血申请单和贴有标签的试管,床旁核对患者信息(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血型和诊断)无误后采集血标本。
血标本禁止从输液管或正在输液的一侧肢体采集。
2、血标本采集后,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标本和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交接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3、取血时医护人员与发血人员共同执行三查、八对(三查:查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查对血袋有无破损渗漏;查血液颜色、质量是否正常。
八对: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科室、床号、血液有效期、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名后发血;不符合要求的血液制品拒绝领取。
4、输血前和床旁输血时应分别由双人“三查八对”核对输血信息,准确无误后方可输注,若只有1名护士工作时应邀请值班医生共同进行查对。
5、全血、成分血和其他血液制品应在30分钟内进行输注。
1个单位全血或成分血应在4小时内输完。
6、使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输注,用于输注全血、成分血或生物制剂的输血器4小时更换一次。
7、血液制品不应加热;不得加入其他药物。
8、输血前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两袋血液间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后再输注。
9、输血起始速度宜慢,应先观察15分钟,无不适后再根据病情和年龄及输注血制品的成分调节滴速,含凝血因子的血制品(血小板、冷沉淀、纤维蛋白酶原复合物)应以患者能耐受的速度尽可能快的输注。
10、输血记录单上应注明输血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并有两位输注核对者的签名,入病历保存。
11、血液输注完毕空血袋24小时内送输血科。
12、所有血液制品(包括人血白蛋白,丙种球蛋白)输注前后必须更换输液器,避免与其他药物发生反应。
血液制品输注过程流程图。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制度及流程临床输血是医疗救治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
为了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有效和合理,建立科学、规范的临床输血质量管理制度及流程至关重要。
一、临床输血质量管理制度(一)输血申请管理制度1、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科学合理地申请输血。
2、输血申请单应详细填写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诊断、输血目的、输血品种和血量等。
3、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 800 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4、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 800 毫升至 1600 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5、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 1600 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二)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管理制度1、采血护士必须具备采血资格,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采集受血者血样。
2、血样采集前,应认真核对受血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床号、血型等信息,确保无误。
3、采集血样时,应使用专用的一次性采血器材,确保血样的质量和安全。
4、血样采集后,应立即贴上标签,注明受血者姓名、住院号、科室、床号、采血日期、采血者姓名等信息。
5、血样应在规定的时间内送检,送检过程中应注意防止血样的溶血、污染和变质。
(三)交叉配血管理制度1、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2、交叉配血试验前,应再次核对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信息,确保无误。
3、交叉配血试验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试剂和仪器设备,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对于疑难血型或特殊情况,应及时进行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必要时请上级医院或血液中心协助解决。
5、交叉配血试验完成后,应及时发出交叉配血报告,并记录试验结果和操作者姓名。
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医院临床输血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管理1. 医院成立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医院临床输血管理政策、制度,监督、指导临床输血工作,对输血质量进行评估和控制。
2. 输血管理委员会由医务部、护理部、输血科、检验科、感染管理科、伦理委员会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3. 输血科负责医院临床用血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血液的采购、储存、发放、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等。
三、临床用血管理1. 医院使用血站统一供给的血液,根据临床用血情况,定期向血站报送用血计划,保持一定的储备血量。
2. 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Hb>100g/L一般不必输血,Hb<70g/L才需输血,Hb 在70 g/L ~100g/L之间,结合患者心肺功能以及术后是否有继续出血可能而决定是否输血。
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身输血等。
3. 临床医生在给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应根据病情,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认真做好临床输血治疗前的全面评估,记录在病历中。
4. 患者需要输血时,临床医生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输血治疗的利弊。
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与患者共同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方可输血治疗。
5. 临床输血治疗前,临床医生应开具检查医嘱,对患者进行血常规、ABO,RH血型、凝血功能、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梅毒抗体、HIV抗体和ALT检测。
四、血液质量管理1. 输血科工作人员负责血液的入库、保存。
2. 血液入库前要核对验收,核对内容包括: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等。
3. 不符合要求的血液应拒绝入库。
4. 合格的血液应按照规定的温度和湿度进行储存。
五、输血过程管理1. 输血科工作人员按照临床医生开具的输血医嘱,核对患者信息、血液信息,确认无误后进行配血。
完整版)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与流程一、临床输血申请1.经治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自体输血和血液治疗等,以实施临床输血治疗。
2.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直系亲属说明输注同种异体血液制剂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相关性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其直系亲属的同意后,并在“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上双方全名签字,入病历永久保存备查。
3.输血前应检查感染性指标乙肝两对半、艾滋抗体、梅毒试验、丙肝抗体共八项。
4.对平诊患者择期手术者,应申报用血计划,在规定时间送达输血科,以便备血。
经治医师应动员患者自身储血或亲友互助献血。
自身储血由输血科负责采血和储血事宜。
互助献血登记表由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填写,输血科(血库)审核签字。
到血站或采血点无偿献血,由血站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5.输血申请单的填写:1)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准确、清楚填写内容,不得缺项。
2)用血者感染性指标检查结果填写用“阴性”、“阳性”或“阴性(-)”、“阳性(+)”表示。
3)“临床输血申请单”必须由主治医师职称以上人员核准并全名签字。
6.患者1次用血或备血超过1600ml时,经治医生要履行报批手续。
7.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血浆: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开具处方至输血科划价缴费。
输血科见缴费处方后溶解血浆,溶解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
血小板、冷沉淀及其它特殊血液制剂: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开具处方。
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送至输血科。
处方划价缴费后送至输血科,由输血科负责与中心血站联系。
血液送达输血科检验合格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
注:单独输注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血液制剂一次住院第一次输注需抽取1管EDTA抗凝标本连同申请单送至输血科(复检血型)。
二、受血者血样的采集与送检采集:1.确定患者输血后,2名医护人员(至少有一名注册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在病床旁核对患者有关信息后,采集血样。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与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一、制度建立1.制定相关政策和指南:明确输血过程的管理要求和各项指标。
2.设立质控小组:负责制定和监督实施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与效果评价制度。
3.确定监控指标和评价标准: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规定,制定临床输血过程的监控指标和评价标准。
二、流程建立1.临床输血过程监控(1)术前评估: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输血指征和输血适应症进行术前评估,确保患者适合接受输血。
(2)血液检测:对供血者和血液进行一系列的检测,包括血型、抗体筛查、传染病标志物等,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3)配血:根据患者的血型和抗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血液产品,确保输血的匹配性。
(4)输血过程监控: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安全地输血,监测输血速度和输血量,并观察患者的反应。
(5)输血结束评估:输血结束后,对患者进行评估,观察是否出现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
2.临床输血效果评价(1)不良事件报告:医务人员对输血过程中的不良事件进行报告,包括输血反应、感染等,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2)术后恢复评估:对输血患者进行术后恢复评估,观察输血是否改善了患者的病情,并记录相关信息。
(3)长期效果评价:对长期接受输血的患者进行随访调查,观察输血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的影响。
三、质量管理监控和效果评价1.数据收集和记录:质控小组负责收集和记录与输血过程相关的数据,包括术前评估结果、血液检测报告、输血监控记录等。
2.数据分析和统计: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评估输血过程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3.制定监测报告和效果评价报告: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监测报告和效果评价报告,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4.改进措施和持续改进:根据监测报告和效果评价报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并跟进实施效果,实现输血过程的持续改进。
以上就是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与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的相关内容。
通过建立相关制度和流程,可以确保输血过程的质量和安全,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制度与流程一、质控目标与指标的制定质控目标是指为了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有效和规范性而制定的目标,如减少输错血的发生率、降低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等。
质控指标是衡量临床输血过程质量的具体指标,如输错血的发生率、输血前血型鉴定合格率、输血反应发生率等。
制定质控目标与指标的过程需考虑到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国际血液学会的推荐意见以及医疗机构自身的实际情况。
二、质控规范与操作流程的建立质控规范是指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国际血液学会的推荐意见以及医疗机构自身的实际情况所制定的相应政策和规定,如血型鉴定操作规范、输血反应处理流程等。
操作流程是指在质控规范的指导下,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技术要求。
建立质控规范和操作流程应充分考虑临床输血过程的每个环节,并与临床相关科室进行密切合作,确保规范的制定和操作流程的实施性。
三、质控措施的执行质控措施是指为了实现质控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人员培训与教育、设施设备的维护与更新、质量监测与记录等。
人员培训与教育是质控的基础,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临床输血过程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设施设备的维护与更新是保证临床输血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检测,及时更新更新老化设备。
质量监测与记录是对临床输血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的手段,包括检测质控指标、记录与整理数据、定期评估质量等。
四、质控评估与持续改进质控评估是指对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进行定期评估,通过评估结果来监测临床输血工作的质量,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评估内容包括质量指标达标率、质量问题的处理情况等。
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以促进质量的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质控工作的核心,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质控措施,提高质控工作的效果和效益。
综上所述,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制度与流程需要从质控目标与指标的制定开始,建立质控规范与操作流程,执行质控措施,并进行质控评估与持续改进。
这样可以确保临床输血过程的安全、有效和规范,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临床输血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制度与流程为加强我院输血质量管理,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特制定本制度。
(一)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生向患者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及/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二)护士接到输血医嘱时,要认真核对医师填写好的《输血申请单》。
采集血标本时,护士持《输血申请单》及贴有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和诊断,准确无误后方可采血,采血后在《输血申请单》下面签名,操作要求:一次一人一管。
(三)采集血标本时,不得在输入大分子溶液通道中取血,应在另侧肢体血管抽血,以防影响血型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四)由医护人员或专人将采集的血标本和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与输血科工作人员双方逐项核对。
护士收到血型鉴定报告单时,认真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无误后通知患者或家属。
(五)取血时,护士与输血科人员双方交接核对:1.受血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血型(包括Rh血型)、血液成分、血量;2.核对血袋标签;献血条形编码、血型(包括Rh血型),血液的有效期,3.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液,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双方核对无误后,方可取血。
(六)凡血袋有下列情景之一的,一律拒领;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袋有破损,漏血;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5.血浆中有明显的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界面不清或交界面出现溶血。
(七)血液领回病房后,由两名医护人员负责核对血袋信息和交叉配血报告单信息,核对无误,签字后方可输血。
(八)全血和红细胞需在离开专用储血冰箱后30分钟内输注,一个单位的全血或者红细胞应在2小时内输注结束,倘若受血者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在40~50分钟内完成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普通冰冻血浆融化后应在30分钟内输注,如果是成年受血者200ml一般应在50分钟以内输完。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制度及流程
输血管理制度
(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储血。
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4)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5)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6)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入;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 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 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7)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
输血科(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务处(科)。
(8)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血库)至少保存一天。